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物理教案(精選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3W

第一篇: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精選多篇)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終跟速度的改變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變量的區別。

3.知道什麼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能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義。

4.通過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較,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加速度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係

3.區別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4.利用圖象來分析加速度的相關問題

難點: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法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起動的車輛初始時刻的速度(m/s)可以達到的速度(m/s)起動所用的時間(s)

小轎車03020

火車050600

摩托車02014

教師引導學生三種車輛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分析比較發現:三種車輛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們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麼,如何比較不同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從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課內容

1.速度的變化量

提問: 速度的變化量指的是什麼?

(速度由 經一段時間 後變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變化量。用 表示。)

提問: 越大,表示的變化量越大,即速度改變的越快,對嗎?為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要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必須找到統一的標準。也就是要找單位時間內的速度的改變量。

2.加速度

學生閲讀課本,教師引導學生得出:

(1)定義:速度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的比值

(2)物理意義:指進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3)單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

(5)a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又分勻變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曲線運動。

[例題1]做勻加速運動的火車,在40s內速度從10m/s增加到20m/s,求火車加速度的大小。汽車緊急剎車時做勻減速運動,在2s內速度從10m/s減小到零,求汽車的加速度。

分析:由於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們計算的時候必須先選一個正方向。一般選初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分析討論:

(1)火車40s秒內速度的改變量是多少,方向與初速度方向什麼關係?

(2)汽車2s內速度的改變量是多少?方向與其初速度方

第二篇:2014年高中物理 1.2 動量 教案1

2014年高中物理 1.2 動量 教案1

1.2 動量 教案1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動量定理的適用條件和適用範圍;

2、過程與方法:在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的基礎上正確區分動量改變量與衝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會應用動量定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動量、衝量的概念和動量定理。

教學難點:動量的變化。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投影片,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1、動量及其變化

(1)動量的定義:

物體的質量與速度的乘積,稱為(物體的)動量。記為p=mv 單位:kg·m/s讀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點:

①狀態量:動量包含了“參與運動的物質”與“運動速度”兩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這兩方面共同決定的物體的運動狀態,具有瞬時性。

大家知道,速度也是個狀態量,但它是個運動學概念,只反映運動的快慢和方向,而運動,歸根結底是物質的運動,沒有了物質便沒有運動.顯然地,動量包含了“參與運動的物質”和“運動速度”兩方面的信息,更能從本質上揭示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一個動力學概念。②矢量性:動量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

綜上所述:我們用動量來描述運動物體所能產生的機械效果強弱以及這個效果發生的方向,動量的大小等於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動量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

(2)動量的變化量:

1、定義:若運動物體在某一過程的始、末動量分別為p和p′,則稱:△p= p′-p為物體在該過程中的動量變化。

2、指出:動量變化△p是矢量。方向與速度變化量△v相同。一維情況下:δp=mδυ= mυ2- mδυ1矢量差

例1:一個質量是0.1kg的鋼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一個堅硬的障礙物後被彈回,沿着同一直線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運動,碰撞前後鋼球的動量有沒有變化?變化了多少?

2、動量定理

(1)內容:物體所受合外力的衝量等於物體的動量變化

(2)公式:ft = m-mv =-

讓學生來分析此公式中各量的意義:

其中f是物體所受合外力,mv是初動量,m

量所需時間,也是合外力f作用的時間。 是末動量,t是物體從初動量變化到末動

(3)單位:f的單位是n,t的單位是s,p和的單位是kg·m/s(kg·ms)。 -1

(4)動量定理不僅適用恆力作用,也適用變力作用的情況(此時的力應為平均作用力)

(5)動量定理不僅適用於宏觀低速物體,對微觀現象和高速運動仍然適用.

前面我們通過理論推導得到了動量定理的數學表達式,下面對動量定理作進一步的理解。

(6)動量定理中的方向性

例2:質量為m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大小v向右運動與牆壁發生碰撞後以大

小v/2反向彈回,與牆壁相互作用時間為t,求小球對牆壁的平均作用力。

小結:公式ft = m-mv是矢量式,計算時應先確定正方向。合外力的衝量的方向

與物體動量變化的方向相同。合外力衝量的方向可以跟初動量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例3:質量為0.40kg的小球從高3.20m處自由下落,碰到地面後豎直向上彈起到1.80m

高處,碰撞時間為0.040s,g取10m/s2,求碰撞過程中地面對球的平均衝力。

小結:式中的f必須是合外力,因此解題時一定要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避免少力

的情況。同時培養學生養成分析多過程物理問題的一般方法,分階段法。

學生練習:有一個物體質量為1kg,以10m/s的初速度水平拋出,問經過2s時物體的

動量的變化量為多大?此時物體還沒落地。

小結:利用動量定理不僅可以解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問題,還可以解決曲線運動中的有

關問題,將較難計算的問題轉化為較易計算的問題,

總結:

1、應用動量定理解題的基本步驟

2、應用動量定理解答時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矢量性,二是f表示合外力。同時動量

定理既適用恆力,也適用於變力;既適用直線運動,也適用於曲線運動,

3、動量定理的應用

演示實驗:雞蛋落地

【演示】先讓一個雞蛋從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細沙堆中,讓學生推測一下雞蛋的“命

運”,然後做這個實驗,結果發現並沒有象學生想象的那樣嚴重:發現雞蛋不會被打破;然

後讓雞蛋從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講台上,讓學生推測一下雞蛋的“命運”,然後做這個實

驗,結果雞蛋被打破。請學生分析雞蛋的運動過程並説明雞蛋打破的原因。

雞蛋從某一高度下落,分別與硬板和細沙堆接觸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動量相同,碰撞後速度均變為零,即末動量均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過程中雞蛋的動量變化量相同。而兩種情況下的相互作用時間不同,與硬板碰時作用時間短,與細沙堆相碰時作用時間較長,由ft=△p知,雞蛋與硬板相碰時作用力大,會被打破,與細沙堆相碰時作用力較小,因而不會被打破。

在實際應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時間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們所利用,有的需要延長作用時間(即緩衝)減少力的作用。請同學們再舉些有關實際應用的例子。加強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會有收穫。

在實際應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時間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們所利用;有的要延長作用時間而減少力的作用,請同學們再舉出一些有關實際應用的例子,並進行分析。(用鐵錘釘釘子、跳遠時要落入沙坑中等現象)。

(加強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勤于思考,一定會有收穫。)

用動量定理解釋現象可分為下列三種情況:

(l)△p一定,t短則f大,t長則f小;

(2) f一定,t短則△p小,t長則△p大;

(3)t一定,f大則△p大,f小則△p小。

例如以下現象並請學生分析。

l、一個人慢行和跑步時,不小心與迎面的一棵樹相撞,其感覺有什麼不同?請解釋。

2、一輛滿載貨物的卡車和一輛小轎車在同樣的牽引力作用下都從靜止開始獲得相同的速度,哪輛車起動更快?為什麼?

3、人下扶梯時往往一級一級往下走,而不是直接往下跳躍七、八級,這是為什麼?

第三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運動、空間和時間(第二

一、課題:運動、空間和時間(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一節)司南版

二、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運動有多種類型,機械運動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形式

(2)、知道參考系的概念,知道對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時,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通常選擇參考系時,要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在比較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必須選擇同一參考系才有意義.

(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的區別.知道時間的法定計量單位及其符號.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2)、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培養愛國注意情感

四、教學重點:

1、參考系的概念,及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五、教學難點:

1、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六、教學工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本章課程的引入:

結合課本16頁內容,在學生自行閲讀的基礎,教師引入本章內容並簡要講解本章的學習要求(可見課本16頁)

(二)主要教學內容

1、機械運動和參考系:

(1)、各種運動:機械運動、熱運動、電磁運動等

(2)、機械運動的定義:一個物理相對別的物理位置的變化,簡稱運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基本形式

(3)、參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體運動時,選作標準的參照物,叫參考系教學過程:以課本所介紹的電梯運動為例來説明選擇參考系的必要性並強調:對於同一運動,選擇的參考系不同,觀察和描述的結果可能會不同的。

(4)、參考系的確定方法

教學過程1:學生討論以下題目

例1、下列關於參考系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須是和地面連在一起的物體;

b、被研究的物體必須沿參考系的連線運動;

c、參考系必須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或是相對於地面靜止的物體;

d、參考系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而假定為不動的那個物體。

答案:d

教師評析: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在具體問題上,一般以對運動的描述簡單方便作為基本原則,通常選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考系。

教學過程2:強化訓練:

例2、某同學坐火車郊遊,當火車開動以後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地看雜誌,當他忽然抬頭向車外望去,看見路旁的建築物飛快地後退。這段話中畫線的三種運動情況分別是以什麼為參考系?

答案:地面、車廂、火車

例3、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甲車內的人看見窗外的樹木向東移動,乙車內的人發現甲車沒有運動。若以地面為參考第,上述事實説明:()

a、甲車向西運動,乙車不動;

b、乙車向西運動,甲車不動;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d、甲、乙兩車都向西運動,且運動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間位置的描述

教學過程1:通過兩個例子的討論:一是向陌生人説明你在龍巖三中的位置,二是課本中所例舉的汽車位置的描述例子,讓學生自已歸納總結得出確定空間位置的步驟

(1)、選擇大家做熟悉的標誌作為參考

(2)、説明在該標誌的那個方向

(3)、距離多少

師:在物理學中,藉助於數學方法,建立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過程2:舉課本14頁及15頁中的兩個例子,説明如何利用一維和二維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教學過程3:學生討論以下題目:一輛汽車由校門向東行駛,要描述汽車的位置,應建立怎樣的座標系?

答案:應建立一維座標系,以校門為原點,正東方向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單位長度)為單位長度建立座標系。

教師評析:建什麼樣的座標系,關鍵是看物體運動軌跡的形狀:如果是直線則建立一維座標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線,則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如果是立體的曲線,則建立三維座標系。建立座標系時要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例如:要描述做飛行表演的飛機的位置變化,則要建立三維座標系。

教學過程4:知識延伸:用鐘錶的時針指向幾點來確定空間位置的方法,也是實際應用時常採用的方法之一。

3、時間的描述

教學過程1:以課本16頁中“神舟”5號飛船飛行的部分重要時刻表為例(黑板上畫出),同學生一起討論得出以下幾點:

(1)、區分時間與時刻: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在時間座標軸上對應一點;時間間隔指的是兩個時刻的間隔,在時間座標軸上對應一段線段。

(2)、時間的單位:s、min、h等

(3)、時間與時刻在數軸上的表示:見(1)

教學過程2:同學生一起討論“1秒內、2秒內、第1秒內、第2秒內、第1秒末、第2秒初等,它們分別表示時間還是時刻?(畫出時間座標軸來分析)2

答案:1秒內、2秒內、第1秒內、第2秒內都是表示時間;第秒末、第2秒初都是表示時刻。

強化訓練1:有人説,“在時間座標軸上,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2秒鐘,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1秒鐘。”你認為這種説法對嗎?為什麼?

答案:都錯,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3秒鐘;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同一時刻。

強化訓練2:作息時間表和列車時刻表上的數字都表示時刻,列車時刻表為什麼不叫列車時間表,而作息時間表為什麼不叫作息時刻表?

答案:因為列車時刻表中列的數據表示的是進站及發車的時刻,而不是時間間隔,因此不叫“時間表”;作息是工作和休息需要的時間,不能在某一時刻完成,作息時間表表示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時間間隔,因此不叫作息“時刻表”。

(三)本節小結:

1、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四)課堂練習(可相互討論):

1、甲乙兩車停在車站裏,甲車上的乘客忽然看到車外的樹木向西運動,從另一側看見乙車也向西運動,但比樹木慢。那麼請問車外的維持秩序的交警看到甲、乙兩車運動的情況是怎樣的?(詳細説明)

答案:甲車向東運動,乙車也向東運動但運動得比甲車慢。

2、詩句“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推薦訪問範文網),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考系分別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評析:該題以詩的意境為背景,新穎別緻,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加強情感與價值觀教育的思想。

3、為車站廣播道:“從北京駛往廣州的xxx次列車將於11點20分到達本站1號站台,停車12分鐘,請旅客們做好登車的準備。”這裏的12分鐘是指時間還是時刻?火車正點駛離本站的時刻是多少?

答案:12分鐘是指時間;火車正點駛離本站的時刻是11點32分。

(五)課外作業:

1、閲讀課本15頁及17頁“信息窗”2、課本17頁作業及練習冊中相關練習

(六)板書:第一節:運動、空間和時間

1、機械運動和參考系

2、空間位置的描述:建立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3、時間的描述:時間和時刻

(七)課堂教學反思:

1、教材的處理

2、習題的選擇

3、學生的反應

4、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過程:

第四篇:高中物理 10.2《熱和內能》教案 新人教版選修3-3

熱和內能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平均動能,知道物體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動能大小的標誌。

(2)知道分子的勢能跟物體的體積有關,知道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的定性規律。

(3)知道什麼是物體的內能,物體的內能與哪個宏觀量有關,能區別物體的內能和機械能。

(4)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知道兩者的區別,瞭解熱功參量的意義。

2.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這節課中要讓學生建立:分子動能、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

物體內能、熱量等五個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讓學生初步知道三個物理規律:温度與分子 平均動能關係,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關係,做功與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的關係。因此, 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能力。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動能與温度關係的講授中,滲透統計的方法。在分

子間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係上和做功與熱傳遞關係上都要滲透歸納推理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三個概念(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物體內能),掌握三個物理規律(温度與分子平均動能關係、分子勢能與分子之間距離關係、熱傳遞與功的關係)。

2.區分温度、內能、熱量三個物理量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的勢能曲線是教學上的另一難點。

三、教具

1.壓縮氣體做功,氣體內能增加的演示實驗:

圓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燈及幻燈片,展示分子間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的曲線。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做機械運動的物體具有機械能,那麼熱現象發生過程中,也有相應的能量變化。另一方面,我們又知道熱現象是大量分子做無規律熱運動產生的。那麼熱運動的能量與大量的無規律運動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今天學習的問題。

用心愛心專心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1.分子的動能、温度 物體內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對於每個分子來説都有無規則運動的動能。由於物體內各個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個分子的動能大小不同。由於熱現象是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所以研究個別分子運動的動能是沒有意義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熱運動的動能,需要將所有分子熱運動動能的平均值求出來,這個平均值叫做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

學習布朗運動和擴散現象時,我們知道布朗運動和擴散現象都與温度有關係,温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激烈,擴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動理論,這説明温度升高後分子無規則運動加劇。用上述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來説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説明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減小。因此從分子動理論觀點來看,温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標誌。“標誌”的含義是指物體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增大或減小。温度不變,就表示了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其他宏觀物理量如時間、質量、物質種類都不是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誌。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於分子的平均動能。 另一方面,温度只與物體內大量分子熱運動的統計意義上的平均動能相對應,對於個別分子或幾十個、幾百個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大小與温度是沒有關係的。 我們知道,温度這個物理量在宏觀上的意義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大小的標誌,這是温度的微觀含義。

2.分子勢能

分子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

如果分子間距離約為10m數量級時,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為零,此距離為r0。

當分子距離小於r0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斥力,要減小分子間的距離必須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這種情形與彈簧被壓縮時彈性勢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圖1中彈簧壓縮,彈性勢能ep增大。

如果分子間距離大於r0時,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要增大分子間的距離必須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勢能隨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增大。這種情況與彈簧被拉伸時彈性勢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圖1中彈簧拉伸,ep增大。

從以上兩種情況綜合分析,分子間距離以r0為數值基準,r不論減小或增大,分子勢能

-10

都增大。所以説,分子在平衡位置處是分子勢能最低點。如果分子間距離是無限遠時,取分子勢能為零值,分子間距離從無限遠逐漸減少至r0以前過程,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而且距離減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勢能不斷減小,其數值將比零還小為負值。當分子間距離到達r0以後再減小,分子作用力表現為斥力,在分子間距離減小過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勢能增大。其數值將從負值逐漸變大至零,甚至為正值。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r的變化情況可以在圖2的圖象中表現出來。從圖中看到分子間距離在r0處,分子勢能最小。 既然分子勢能的大小與分子間距離有關,那麼在宏觀上什麼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勢能的大小變化情況呢?如果對於確定的物體,它的體積變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間的距離,也就反映了分子間的勢能變化。所以分子勢能的大小變化可通過宏觀量體積來反映。

3.物體的內能

(1)物體中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一切物體都是由不停地做無規則熱運動並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組成,因此任何物體都是有內能的。

提問學生:宏觀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的標誌?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到一個確定的物體,分子總數是固定的,那麼這物體的內能大小是由宏觀量——温度和體積決定的。如果不是確定的物體,那麼物體的內能大小是由質量、温度、體積和物態來決定。

課堂討論題:下列各個實例中,比較物體的內能大小,並説明理由。 ①一塊鐵由15℃升高到55℃,比較內能。

②質量是1kg50℃的鐵塊與質量是0.1kg50℃的鐵塊,比較內能。

③質量是1kg100℃的水與質量是1kg100℃的水蒸氣,比較內能。

(2)物體機械運動對應着機械能,熱運動對應着內能。任何物體都具有內能,同時還可以具有機械能。例如在空中飛行的炮彈,除了具有內能,還具有機械能——動能和重力勢能。 提問學生:一輛汽車的車廂內有一氣瓶氧氣,當汽車以 60km/h行駛起來後,氣瓶內氧氣的內能是否增加?

通過此問題,讓學生認識內能是所有分子熱運動動能和分子勢能之總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動的動能。另一方面,物體機械能增加,內能不一定增加。

4.物體的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

(1)列舉鋸木頭和用砂輪磨刀具,鋸條、木頭和刀具温度升高,説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如果外力對物體做功全部用於物體內能改變的情況下,外力做多少功,物體的內能就改變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對物體做的功,用δe表示物體內能的變化,那

麼有w=δe。功的單位是焦耳,內能的單位也是焦耳。

演示壓縮空氣,硝化棉燃燒。説明外力壓縮空氣過程,對氣體做功,使氣體的內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點而使其燃燒。

以上實例説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在爐灶上燒熱水,火爐烤熱周圍物體,這些物體温度升高內能增加。這些實例説明依靠熱傳遞方式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改變。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能減少。如果傳遞給物體的熱量用q表示,物體內能的變化量是δe,那麼,q=δe。 熱量的計算公式有:q=mcδt,q=ml,q=mλ(後面的兩個公式分別是物質熔解和汽化時熱量的計算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過去的單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3)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熱的方法(即熱傳遞方式)傳遞給它一定的熱量,使它從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這過程中這杯水的內能有一定量的變化。也可以採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攪拌器在水中不斷攪拌,也可以使這杯水從相同的初温度升高到同一高温度,這樣,水的內能會有相同的變化量。兩種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則我們無法區別是哪種方式使這杯水的內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4)雖然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但是這兩種方式的物理過程有本質的區別。做功使物體內能改變的過程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過程。而熱傳遞的過程只是物體之間內能的轉移,沒有能量形式的轉化。

課上練習:

1.判斷下面各結論是否正確?

(1)温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

(2)同樣質量的水在100℃時的內能比60℃時的內能大。

(3)內能大的物體,温度一定高。

(4)內能相同的物體,温度一定相同。

(5)熱傳遞過程一定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向內能小的物體傳遞熱量。

(6)温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或者説內能大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7)摩擦鐵絲髮熱,説明功可以轉化為熱量。

參考答案:(1)、(2)是對的。

2.在標準大氣壓下,100℃的水吸收熱量變成同温度的水蒸氣的過程,下面的説法是否正確?

(1)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因而物體的內能不變。

(2)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

(3)所吸收的熱量等於物體內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內能不變。

參考答案:以上四個結論都不對。

(三)課堂小結

(1)這節課上新建立了三個物理概念: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分子勢能、內能。要知道這三個概念的確切含義,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區分温度、內能、熱量,知道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和聯繫。

(2)要掌握三個物理規律: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與温度的關係、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的關係、做功與熱傳遞在使物體內能改變上的關係。

(四)説明

這節課是概念性很強的課,又不是從物理實驗或物理現象直接得出結論的課。對於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確切含義、與其他概念的區別和聯繫。所以課上要講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內能、熱量等概念的意義,並且要通過實際例題,讓學生通過判斷、推理來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認識

第五篇:高中物理新課標課改必修一教案:《緒言》教學設計一

高中物理新課標課改必修一教案:《緒言》教學設計一

2014-10-10 10:17

2014-08-29 11:56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理學概況,瞭解物理學的研究範圍.知道學習物理學的重要意 義.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學能力.

3.激發、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重點

物理學的研究範圍和學習方法

三、難點

物體重心的確定.

四、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能力

五、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科學實驗的方法素質。

六、教學方法

實驗法、閲讀教學法、歸納法

七、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磚(三塊)、泡沫塑料、瓦、四個生雞蛋、金屬屏蔽罩、感應起電機機、小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講解、設問:國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的物理知識,高中物理會有哪些新的內容

和要求,我們怎樣來學好高中物理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便會知道。

二、新課教學

1.演示實驗

【教師活動】

①.板書課題

②.投影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③.分別介紹、指導演示幾個小實驗:

雞蛋開磚

高壓電火花下的小鳥

【學生活動】

兩個學生上台親自做實驗,其餘學生觀察

④問:怎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

2.物理學的研究範圍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和運動基本規律的學科

【教師活動】

①板書

②巡迴指導

③投影思考題:

⑴物理學有哪幾個分支學科?

⑵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從時間尺度上看從_____秒到_____秒,共跨越_____個數 量級; 從空間尺度上看從_____米到_____米,共跨越_____個數量級

⑶你知道當今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嗎?

④總結並板書

3.學習物理學的重要意義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應用於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物理學是現代技術的重要基礎;物理學對推動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

【教師活動】

①板書

②巡迴指導

③投影思考題:

⑴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繫、交叉產生了哪些交叉學科?

⑵許多高新技術的發展都與物理學密不可分你能舉例説明嗎?

⑶試結合實例説明物理學對推動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導總結

4.怎樣學好高中物理

⑴重視觀察和實驗

⑵重在理解

⑶學會應用知識

⑷做好練習

【教師活動】

①板書

②巡迴指導

③投影要點:

④講解並提出具體要求

⑤組織討論後提問

【學生活動】

①聽講記錄

②分組討論

表態發言

後記:

①本節課的最主要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好幾個演示實驗是關鍵 ②少講思想準備,明確具體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僅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説明

1)遠處崩山,轟隆隆的聲音足以讓窗户振顫,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風暴來臨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無外傷地死去,解剖結果發現均為心臟破裂——這是聲波惹的禍!

2)小實驗。將收音機調準某電台,正常播音,用一鐵盒罩住收音機,聲音機小,拿離鐵盒,聲音又恢復原來音量——電磁屏蔽現象。

3)小實驗。做教材p151頁用漏斗吹乒乓球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測實驗結果,結果大多猜想與實驗結果不符——飛機之所以會飛的原理。

4)小實驗。電子在磁場中的偏轉,用蹄形磁鐵靠近陰極射線管,會發現電子束髮生偏轉好像一把無形的“手”在操縱——磁場力的作用。

在現代大型魔術中,聲、光、電的巧妙應用,會產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學好高中物理?

物理學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當然應當學好高中物理。

1.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願意學習。願意學習,才能找到學習的樂趣。有了樂趣,長期堅持,就產生了較穩定的學習興趣—志趣。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是成長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經日積月累,終會有所成效。

2.掌握學習策略,善於整體把握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學習支前,先從整體、宏觀去了解其主要內容和方法、結構和思路、內在的邏輯關係等,再從局部、細節入手,掌握各自知識點,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強調應用,在應用中內化、感悟,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豐富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建立多節點相連的知識網絡。最後在從整體的角度審視學習過程,對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能充分的理解和應用。如“緒言”教學設計中我們是先粗讀課本,從封面、插圖、目錄到各章內容、安排題例等,整體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幹什麼的,有哪些內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後再説“緒言”的內容,我們仍然是先找出“緒言”分幾部分,每部分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該核心問題舉了哪些例子等,最後希望同學們通過緒言的學習達到如下公識: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學好高中物理;學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學習方法,用功到具體方可見成效

物理學習同其他知識學習一樣,大的方面,應把握好預習、聽課、複習、作業、反饋、再複習鞏固、再練習深化提高等環節。小的方面,要重視聽好每一節課和做好每一道題。對教材內容,第一遍讀時要細、慢、思、記。認真研讀,明確思路,積極思考、辯析概念,掌握規律,學會應用。做練習,要遵循“讀、審、建、構、解、思”六步驟。即拿到一道題後,要讀明題意,審清條件,建立聯繫,構造模型,正確解答,分類反思。對待複習,要做到及時複習,搶在遺忘之前進行。要有效複習,左鈎右連、縱橫聯繫,注意知識結構的充實,注意技能技術巧的掌握。在學習過程,注意合作學習,強調與教師、與同學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醜,敢於發表自己見解,勇於質疑,和教師、同學分郭理解、共同進步。對待現實事物和現象,要有問題意識,有意識地從物理學的眼光去審視,在情景之中培養探究精神。重視過程學習,加強情感體驗,側重感司提高。在學習中還要勤動手、多實驗、細觀察、善總結,獲得直接經驗,培養實踐能力。還要注意物理知識和方法與其它學科知識與方法的交叉與滲透,相互借鑑,觸類旁通,從細微處加以比較和思考,發現別人所沒有發現的方法,增強創新能力。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沒有一個現成的完全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只有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學習習貫,摸索出一套合適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實效性。

4. 樹立學習信心,增強耐挫能力

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每個同學都要樹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時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學好物理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難,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敗,永遠追求,增強耐挫能力。要認識到學習是一個過程,只要積極投入,你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會發生積極的變化。學習的結果也是多元的,收穫也是豐富的。在學習的階段性評估中,和自己的過去比,知識掌握的豐富了,解題方法增多了,感覺自己提高了,從而對自己增強信心;和其他同學比,我有一定的優勢,還有一些不足,準確定位,找準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勵,不要自我挫敗;要接納自己、寬容自己;自我欣賞但不自我陶醉,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五、小節內容,佈置作用

1. 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諸言”內容。

2. 快速翻閲高一物理課本(粗讀),回憶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興趣的地方,

用一段話來説明。

3. 談談自己過去學習物理的經驗教訓以及設想如何來學習高一物理。

六、課後小記:

1.從與學生的交談和“書面”表達中發現,“諸言”部分的教學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

1)對物理認識全面了;

2)對自己學好物理有信心了,並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3)有些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興趣,主動蒐集資料,主動做題並提出大量問題;

4)認識到改變學習方式的重要性,願意採取合作學習、探索性學習,願意與人溝通和合作,期望共同進步。

2.節是一個概論,是想通過有趣的實驗、精彩的講解,吸引學生願意步入物理學的殿堂,並通過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認識到物理能學好、會學好、學得好,但要努力並掌握正確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適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誰也無法代替!

3.習策略的問題,是首要的問題,儘管講得很多,一是宏觀眾、不具體,二是不是學生親身經歷總結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讓學生有一種觀念和意識。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經常講,反覆講,不斷提醒,不斷強化,學生還必須勇於實踐和總結,才能收到實效!

責任編輯:賈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