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25W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一

一、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教材國小數學第一冊第23-24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有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使學生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激勵每人學生説出計算4+1=5的過程。

四、教學難點:

使學生會有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五、教法、學法

⑴情景教學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材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化重組,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導入新課時,我先創設一個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動感畫面,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處。

⑵直觀演示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鮮明的色彩和生動直觀的畫面。所以,我設計的練習都憑藉直觀的畫面,讓每個學生在輕鬆活潑氛圍中積極思考,主動發展。

⑶合作交流,主動發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再鞏固、內化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

六、教具準備:

樹林情景圖、P24-做一做的圖片(做成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先出示一個多媒體的動感畫面;然後老師導入:今天,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樹林裏看看請仔細觀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組的小夥伴説一説。最後交流彙報:

①大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一共有5只小鳥。

②我看到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合起來就是5只,列式為:4+1=5(只)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發現

(1)老師導入:4加1等於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流程:

①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②小組交流,探討多種算法。

③全班交流,代表彙報。學生可能有以下的説法:

第一種:我是看圖1、2、3、4、5數出來的。

第二種:我是數手指頭或小棒算出來的。

第三種:我會心算。

第四種:我先數4只,接着再數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種:原來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合起來就是5只小鳥,4和1組成5,所以4+1=5。(給予高度的評價)

(2)對學生的回答,老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最後提出質疑:一道題有很多的算法,讓學生説説最喜歡哪種算法?為什麼?重點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知識來進行計算比較簡便。

(3)最後小結:老師介紹自己喜歡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因為這樣計算比較簡便、比較快。

(三)分層練習,辨析算理

(1)第一層練習:教科書24頁上做一做的第1題。把左、右兩幅圖製成電腦課件,直觀展示貓的活動情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同桌互相説説圖意再填上數,並説説計算方法最後,可將算式3+2=5 2+3=5排列起來,如:{3+2=5。}讓學生比較異同,使學生直觀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4頁第2題也是通過(看圖説圖意填數説計算方法)的過程進行練習,最後把算式排列起來,加深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7頁第4題的練習方式和前面兩道題基本相同。

(2)第二層練習:聯繫生活,豐富聯想。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

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個蘋果,下午又吃了1個,一共吃了多少個蘋果?

②今天媽媽買了3條金魚回來,爸爸又買了2條,合起來有幾條金魚?

(3)第三層練習:分組進行拼圖比賽。要求:先算出圖片上算式的得數,然後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小組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算得快,圖畫拼得最美,最後由學生互相評選出優勝小組,獎勵一面勝利紅旗。

(四)總結、歸納:

先詢問學生學會了什麼?最後質疑。

八、教學反思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參與計算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

5以內的加法是新課程教材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認識了5以內的數和初步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標準》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本冊計算教學部分的突出特點是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所以,根據這一理念和現代教學觀念並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以下的教學思路:

1、利用多媒體的動感畫面,導入新課。

2、分小組互相交流,探究發現。

3、結合教學內容分層練習,鞏固深化,加深對加法的理解。

4、總結、歸納,提出質疑。從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造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觀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學習數學是為了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這一練習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的含義。讓學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識,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飛學生的想象,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並且又遷移、默化地滲透了美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初步瞭解學生數數的能力和認數情況。

(二)使學生初步瞭解分類的含義,初步掌握分類的方法。

(三)對學生進行愛學習、愛學校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瞭解學生數數的能力,初步掌握分類的方法。

難點:

學會分類方法。

課前準備

(一)教具:三幅教學圖及1~10數字卡片。

(二)學具:10根小棒。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師談話

同學們,我們今天開始上數學課。我們在數學課上會學到好多好多知識,比如:認識數字、認識圖形、會計算等等。現在請同學們看一幅圖。

(二)學習新課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都有什麼?

圖的上面是什麼?下面是什麼?左邊是什麼?

右邊是什麼?中間是什麼?

數一數:圖的上面有幾架飛機?下面有幾輛汽車?圖的左邊有幾個蘿蔔?右邊有幾棵白菜?中間有幾隻燈籠?

小結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認真看圖,還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後我們看圖、看書、做事都用得上這些知識。

下面請同學們做認識新朋友的遊戲:説一説:你座位四周的同學都是誰?(要説清前面、後面、左面、右面是誰)

2.學習數數:

出示學校新學年開學圖。

師説:這幅圖畫的是開學了,同學們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大家仔細看看圖上都畫了些什麼。

(1)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數數:

圖上有幾位老師?幾個同學?(一組一組地數)一共有幾個人?

圖上面有幾朵向日葵?幾棵樹?幾隻小鳥?(從左往右數)

(2)數週圍的實物:

數一數你們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數一數教室裏有幾盞燈?幾扇門?幾扇窗户?

數一數自己的鉛筆盒裏有幾支鉛筆?衣服上有幾個釦子?

3.學習分類。

(1)看書上圖提問:

圖上畫的是什麼?(鉛筆和球)

為什麼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師説: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類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鉛筆是寫字用的,和球不是同類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圖片:

請你們分一分,哪些是同類物品,學生回答後,教師圈上圈。

(3)學生看書上圖:

師問:圖上都畫了些什麼?(書包、小雞、母雞、公雞和氣球)

可以把哪些東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雞、母雞、公雞圈在一起)為什麼?

師説:你們説得對!小雞、母雞、公雞都是雞,所以把它們圈在一起。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圈一圈。

4.瞭解學生認數的情況。

(1)看圖回答問題:

師問:每個圈裏畫的是什麼?有多少?它旁邊的數是幾?

(2)指名幾名學生分別數出1~10實物的個數。

(3)教師帶領學生打亂1~10各數的順序數數。

(三)鞏固反饋

(1)看數擺小棒: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擺出5根小棒。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擺出7根小棒。

(2)做拍手遊戲:

教師出示卡片,同學們拍手錶示。

教師出示卡片,,同學們拍手錶示。

(3)做練習一第1題,把同類的圈起來。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數10以內的數。學會了把物品進行分類。這是為我們以後學習數學的一節準備課。(板書課題)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這節課是新生入學後的第一節數學課。在這節課裏要體現以下幾點:

一、使學生初步瞭解學習數學的目的。通過看圖、數數、遊戲、動手擺實物來激發學習興趣。

二、在這節課的開頭設計了分清方位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會使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語,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練習數數上,除了數課本上的圖片還設計了數週圍的實物。目的是不僅瞭解學生是否能抽象的數數。還要了解每個學生能否正確地數出物體的個數。

四、在學習分類這個環節,不但要求學生能把同類的圈起來。而且還要求説出為什麼這樣圈。從而體現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人,激發興趣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做遊戲嗎?現在我們來玩一玩,好不好?

師一邊拍手一邊有節奏地説:小朋友,我問你,9和幾湊滿十?

學生:邵老師,告訴你,9和1湊滿十

[評析: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口令遊戲不但複習了10的組成,也為學生探索8、7加幾的算法提供了依據。]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小號圖。

(1)提問:這是一幅小號圖,誰能説説這幅圖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怎樣列式?

[評析:讓學生先説一説圖意,再提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蒐集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提問:8+7等於幾?你能從圖上看出來嗎?在小組裏説一説。

(3)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交流,可能會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②左邊8個加2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

③右邊7個加3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個。

④兩個盒子一共20格,現在空掉5格,就是15個。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學生在交流第②、③種方法時電腦動畫演示小號移動的過程。

[評析:教師充分利用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8+7的計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學生的三種認知水平:第①種算法表現出動作把握傾向,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種算法表現出圖形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對圖形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種算法表現出符號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認知水平較高。]

2、教學小棒圖。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辦法計算8+7=15,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樣想的?

小青椒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的,請你們在小組裏説一説,它是怎樣想的?指名説一説。

動畫演示,學生填出方框裏的數。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點不一樣,請你們在小組裏説一説它又是怎樣想的?指名交流。

[評析:設置一個幫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讓學生填出方框裏的數,有利於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美德,同時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3)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湊十法。

3、(1)教學想想做做第1題。

請小朋友先用學具擺一擺,再計算。學生完成後交流。

(2)(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下面我們來做個圈十遊戲。先圈出10個,再計算。

(3)教學想一想。提問:不看圖、不擺小棒,你們會這樣想嗎?請你在書上填一填。

提問:計算8+9還可以想哪些有聯繫的算式?

誰來説一説。學生可能想到:

①因為9+8=17,所以8+9=17。

②因為9+9=18,所以8+9=17。

③因為8+10=18,所以8+9=17。

④因為17—9=8,所以8+9=17。

[評析:讓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思維過程,使他們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4)小結:我們計算8+9的時候可以想以前學過的算式,這個辦法真不錯。(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你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嗎?

學生口答。

[評析:通過題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較小數加較大數,可以利用學過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數,同時體會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

三、尋找規律,鞏固新知

1、電腦出示8加幾的題目,學生口答,引導學生髮現,只要把加上的數分成2和幾,就知道得數是十幾。小結:發現了這個規律,就會算得又對又快。

[評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讓他們去觀察、比較,從而發現8加幾得數的規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思考的習慣。]

2、電腦出示7加兒的題目。提問:那麼7加幾有這樣的規律嗎?誰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目的得數?

3、組織口算比賽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餘打手勢。

四、聯繫生活,解決問題

提問:光會計算還不夠,我們還得學會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看,麪包房裏有3袋麪包,第一袋裝了9個,第二袋裝了8個,第三袋裝了6個。幼兒園王阿姨要為班上15個小朋友準備點心,你覺得買哪兩盒比較合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

小結: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只要肯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種。

[評析: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計和判斷。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同時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了求異思維,培養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總評:本課的教學,沒有嚴謹的計算方法的講解和反覆的、規範化的算理語言的訓練。教師允許學生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形式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學生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個性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