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23W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探究計算經過時間的算法,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進行有關計算。

2、進一步感知和體驗時間,逐步建立時間觀念。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進一步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計算經過時間的思路與方法。

教學難點:

計算從幾時幾十分到幾時幾十分經過了多少時間的問題。

教學對策:

以口答為主,讓學生充分的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藉助直觀的線段圖或鐘面幫助理解,相互啟發,體會用多種方法靈活計算時間。

教學準備:節目預報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24時記時法:

出示節目預報:

節目預報:

上午8時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時30分兒童英語;

…… ……

下午2時六一劇場;

下午4時美術星空;

下午4時40分七巧板;

…… ……

晚上6時30分大風車;

晚上7時新聞聯播;

…… ……

你能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嗎?

同桌兩人練習。

出示節目預報表。

二、新授:

1、這是小紅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時間安排記錄表,從中你知道了些什麼?

出示:6:30起牀

7:00——7:30吃早飯;

7:30——8:00做家務;

8:00——9:00做作業;

9:00——11:00到新華書店購書;

11:00——11:20吃中飯;

11:20——11:40飯後休息;

11:40——12:40午睡;

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游泳館游泳;

14:30——15:20看電視。

2、小紅的生活活動有些是從整時開始整時結束,有些是從幾時幾分開始到幾時幾分結束,你能將上面的活動時間按這樣的情況分分類嗎?

(引導學生將活動時間分成三類:

1)整時——整時

2)幾時幾分——幾時幾分(幾分是一樣的)

3)幾時幾分——幾時幾分(幾分是不一樣的)

3、你能算出小紅什麼活動所用的時間?你是怎樣計算的?同桌或小組討論。

4、小結交流計算方法。

整時的比較容易理解,只要用後面的時刻減前面的時刻,16-14=2。

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幾分一樣的,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幾分不一樣的,學生不太容易理解)計算可藉助鐘面圖或藉助線段圖。

有兩種思路:例14:30——15:20看電視。

(1)先算從14時30分到15時是30分,再算從15時到15時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鐘。

(2)先算從14時30分到15時30分是1小時,15時30分與15時20分比,超過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練習:

1、節目預報表

(1)回到複習的節目預報表(24時記時法)

你能説説你最喜歡看的節目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播放了多少時間?

交流彙總。

2、書上53頁想想做做第1題

讀題,理解題意。

獨立思考。交流怎樣想的。

有兩種思路:

(1)分別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長時間,再加起來。12:00到13:30是1小時30分,15:40到17:00是1小時20分,合起來是2小時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時,再從5上時中減去不借書的一段時間13:30到15:40是2小時10分,所以是2小時50分。

四、小結:(略)

16-14 = 2口答:播放了2小時。

想:從14時30分到15時是30分,再過20分是15時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3、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1、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教學課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長25釐米、寬15釐米的長方形,另一個長35釐米,寬10釐米的長方形。

學具:每四人一組,長25釐米、寬15釐米的長方形;長35釐米、寬10釐米的長方形各一個,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充分感知面積的意義

同學們,今天鍾老師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大家有信心來上好這節課嗎?有信心的話咱們同桌之間擊個掌,(孩子們擊掌)我也來(老師加入學生的擊掌中,從第一排開始從左向右依次與學生擊掌,停留在與一個學生擊掌的過程中)。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他的大?(學生進行比較)同學們,請把你的手掌輕輕地放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比比看,數學書的封面大還是手掌面大。(學生進行比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還是數學書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還是黑板面大(師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還是黑板面大。

師:剛才我們説手掌、數學書、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體,他們有的大,有的小,像這樣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這是他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們的面積)。今天我們來研究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師:誰能舉例説説什麼叫面積?(師拿出數學書摸數學書的封面)如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如:我們剛才摸的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課桌的面積;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閉圖形的面積。

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圖形有大小嗎?

課件出示:

選一組你喜歡的圖形塗上顏色,比較這組圖形的大小,説説在比較中你發現了什麼?

(1) (2) (3)

(學情預設:大部分學生都選擇(1)或(3),不選擇(2),適時提問,為什麼不選擇(2),學生會認為(2)的圖形無法比較,因為這個圖形是不封閉的。這時老師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讓課件上的其餘四個封閉圖形進行鋪展變色。)

師:可見封閉圖形也有大小。(板書:封閉圖形)我們説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師:孩子們,咱們來玩一個比大小的遊戲

(一)觀察法

直接出示兩個非常明顯的有大小之分的圖形。

哪個面積比較大?你怎麼比的?(板書:觀察法)

師:兩個面積相差比較大的圖形,我們只要觀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

(二)重疊法

師:這兩個看上去相似的圖形,你有什麼好辦法比較出它們的辦法?

預設: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師:就聽你的,我們用重疊法來比一比。

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板書:重疊法、移多補少法)

(三)測量法

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1)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小一些?為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預設:學生可能會説用尺子量,比周長。學生猜測周長相等,面積也就相當)

驗證猜測:老師可以出示畫好方格圖,且周長相等的圖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發現:周長相等,面積不相等。

周長(6+1)X2=14(釐米)

周長(5+2)X2=14(釐米)

周長(4+3)X2=14(釐米)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如果要測量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你認為老師要提供怎樣的學具比較合適?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3)學生操作。

(4)指名彙報演示

師: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難的小組請舉手。你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因有個別組老師所提供的圖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現困難)。在這裏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①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一種是圓形,一種是正方形,或一種是長方形,一種是正方形,形狀不同,無法比較。

②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是兩種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形狀相同了,大小確不同,無法比較。

得出結果:要選擇大小一樣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統一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一)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説説你學到了什麼?

(二)檢查自學情況。(課件出示)

1、彙報自學情況?

(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釐米

(1)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學生拿,)師:你確定嗎?有什麼方法驗證你拿的對不對?用測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邊長分別是多長?

(3)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課件出示)

3、認識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樣的小正方形?(生答)從學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們的身邊什麼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試着上前比一比,如比開關盒。

4、認識平方米

(1)猜

師:1平方米是怎樣的正方形呢?(生答)從你的學具袋裏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約能多少人?

學生猜測、站位驗證。

(2)找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師: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學生説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積。)

(3)想

閉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有多大?

5、總結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面積和麪積單位,你用了什麼方法學習這些知識的。?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師:學習面積單位,你會測量面積的大小了嗎?測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麼面積單位?測量教室的面積要用什麼面積單位?測量整個校園的面積要用什麼面積單位?測量整個永定縣的面積要用什麼面積單位?

2、改錯題。(媒體出示)

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氣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寬啦!大約有160平方釐米。為了歡迎我姑姑還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積大約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黃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説:“吃吧!”我趕緊張開大嘴一口氣吃了兩塊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還教表妹畫了一張大約有4平方釐米的畫。中午,躺在面積大約是3平方分米的牀上,我想:這個國慶節我過得真開心!

學生讀日記、幫明明改面積單位。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六、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觀察法 物體表面

重疊法 的大小叫它們的面積

剪拼法 封閉圖形

測量法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的:

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初步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促進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計時法。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口答:2小時=()分60秒=()分60分=()小時

二、新授。

1、課題:認識年、月、日。

提問引入:我們以前學過了一些時間單位,如小時、分、秒,誰知道還有哪些時間單位?

引入年、月、日,並板書課題。

問:誰知道一年有幾個月?

2、認識年曆。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曆。

教學生學會看年曆,並且指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回答問題:一年有幾個月?

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各有幾天?

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別找出:兒童節、元旦、國慶節、教師節、勞動節、婦女節的月、日,説出今年這些節日是星期幾。

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説出那天是星期幾。

3、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曆)

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第83頁有關平年、閏年的那段文字,瞭解確定閏年的方法:教師講解:經過科學家的測定,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大約是355天6小時。用公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閏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閏年。

強調:通常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公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4、學會記大月與小月的方法。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用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師播種的季節,為了今後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綠色,今天我們就要去進行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掛圖,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解決“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可以怎樣列式,並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36÷3”的算式後,引導學生思考怎麼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可以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數的個位數,然後把兩次除得的結果合起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來計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用到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同學們要做一個有心人,下課後,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還能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五

《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藉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着“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説説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裏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錶的顯示,説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裏,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後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藉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於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係”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藉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鑑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方形面,使學生初步理解由面組成體的意義;使學生在認識長方形面、掌握長方形特徵的基礎上,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主動他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能初步應用長方形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釘子板 活動記錄單學具準備:帶有長方形的盒子,釘子板學具,米尺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引入新課上節課,老師給大家留了個作業。

讓同學們觀察周圍的物體,看哪些物體上有長方形,並量出他的長與寬,你們蒐集到了嗎?(蒐集到了)都蒐集到什麼?學生彙報自己收集到的長方形並説出它的長和寬。還有很多,是嗎?(是 )好了,同學們,看得出來,你們都是細心觀察的好孩子。同學們蒐集到了這麼多的長方形,看來,長方形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學啊就在我們身邊,對嗎?這麼多的長方形,它們的大小一樣嗎?舉起你手中的物體,師選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帶有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到前面來。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大?哪個小?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麼呢?誰能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那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呢?它們的周長一樣長嗎?誰能看出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周長長一些?你是怎麼知道的?可見長方形的周長是由它的長和寬決定的,長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有什麼關係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課題:長方形的周長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個釘子板學具,你能在上面圍出任意的一個長方形,並求出它的周長嗎?

好,聽好活動要求:每人先任意圍出一個長方形,然後由組長領着,選出你們最喜歡的幾個長方形填到報告單中,並求出每個長方形的周長,重點要想想:你是怎麼知道它的周長的?活動中要注意分工合作。聽明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老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彙報操作情況老師看到了,同學們在活動中合作的非常好,哪個小組願意第一個來彙報?想來幾人來幾人。其他小組也來彙報。老師在每個小組的彙報單中畫出他們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簡單的?(長與寬的和乘2是最簡單的)你們同意嗎?所以我們常用長與寬的和乘2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怎麼求長方形的周長?在小組裏説一説,再彙報説。那麼,如果知道了長和寬,我們能求出長方形的周長嗎?

三、鞏固新知,應用實踐

1、基礎練習題:看圖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2、實踐題: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長方形,比如:我惡魔內數學書的封面,還有什麼?學生舉例你最想知道哪個長方形的周長,一會你就去找一找,然後量一量算一算吧。學生彙報自己的實際測量情況。在實際測量中,我們難免會出現誤差,因此在測量中我們要力求準確,減少誤差。

3、發散拓展題:請同學們看老師在釘子板上圍圖形,你也能圍出支援的圖形嗎?試一試,並切除這個圖形的周長。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餘數的和有餘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後校對反饋,並且説出口算的算法。

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並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並且説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並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並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麼,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後,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説出)

7、快速口算55÷5並且驗算,學生説。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並且説説為什麼能算的這麼快。

三、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着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欺凌,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欺凌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説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並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並且説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餘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後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餘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説)

2、課堂作業:補充p2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八

《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於???(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九

教學內容:

千米的認識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正確觀念的形成。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直接性”和“可視性”的體悟或者從感受經驗比較抽離,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釐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會在走路上學、乘車旅遊、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中接觸到千米(公里),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考慮到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周圍環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相應的換算。

2、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驗“1千米究竟是多長”,形成對“千米”的量感。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認識千米,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教學難點:

通過體驗,形成對“千米”的量感

教學關鍵:

通過親身體驗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長。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了關於長度的單位,説一説,你學過哪些長度單位?你能不能把它們從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書:米(m) 釐米(cm) 毫米(mm)

請説一説它們之間的進率。

板書:1米=100釐米 1釐米=10毫米

下面的括號中填什麼長度單位合適?

課桌的長度約是100( )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492( )

學校運動會比賽跑200( ) 一枚一元硬幣的厚度約是2( )

(説明:既複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3、師:國慶節,老師從上海出發到南京,指示牌顯示距離南京還有268(?),後面應該是哪個長度單位呢?

4、揭示課題:用米、釐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

板書:千米的認識

(説明:從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圖片。

圖1:路標。

圖2:限速。

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小結:表示鐵路、公路等比較長的距離時,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書:(公里)km

(二)新課展開:

1、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師:各位同學,請大家看運動場的跑到圖,它的環形跑道一圈是200米,這樣跑幾圈剛好是1000米?(5圈)

我們可以寫成1千米=1000米 (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練一練:

2千米=( )米 (讓學生説想法)

想:2千米就是2個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個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

出示學校周邊地圖:這是我們學校周圍的地圖,從校門口出發,你認為走到哪裏是1千米呢?(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説明:以情激趣,使學生感到生邊處處有數學,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三、練習鞏固

1千米在你們頭腦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讓我們來做一些練習,看看同學們的掌握

情況。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讓學生獨立嘗試,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2)交流反饋。

2、選擇題

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身高約4( ),每小時能跑40( )

A.釐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於我國西藏自治區的雅魯藏布江,平均高度約為海拔4( )

A.釐米 B.米 C.千米

四、聯繫生活,學會應用

1、十一期間,小丁丁沒有選擇出門旅遊,他在少年宮參加完活動準備去圖書館,請問,有幾條路可以選擇?

620m

620m

小丁丁覺得路太遠了,他決定打車,請你任選走法,計算一下長度,如果選擇出租車,你的選擇起步價夠嗎?

五、課後實踐:

1、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長時間。

(説明:千米的實際長度的感知,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六、板書:

千米的認識

千米(公里)km 米(m) 釐米(cm) 毫米(mm)

1米=100釐米 1釐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理多種算法交流的過程,並能正確地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能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教學難點:

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教具準備: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暑假裏,有三個小朋友,來到了美麗的大海邊。出示掛圖:同學門自己觀察這幅圖把你看到的説給同桌聽一聽。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圖,並根據圖提出問題。

2、小組交流各自的問題,並試着解決問題。

3、引出: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1)列式計算,小組交流。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學生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4、解決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每個學生先獨立列出乘法算是,嘗試解決,再交流、彙報。

5、引導學生説一説怎樣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

三、拓展應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塊餅乾?

⑵、每個小朋友15塊,分給6個小朋友,夠分嗎?

四、小結

在這節課中,你學會了什麼?要注意什麼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中的相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