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5W

高中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一

《我的空中樓閣》

教學目標

1、鑑賞本文詩化語言,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2、學習託物言志的方法,領悟如詩如畫的意境。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質。

教學重點:通過詩化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鑑賞意境之美。

教學重點:託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藴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李樂薇先生寫的《我的空中樓閣》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朗讀。

2、分析寫小屋的觀察角度,理清文章脈絡,感知課文。

觀察角度:遠望一近觀一遠眺一仰視一俯瞰。

理清“文脈:

開頭描寫小屋“立於山脊的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讓人產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為過觀”,樹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築的線條、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勢;再次,它有無限大的“領空”作“開放性院子”,而山路則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後點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抓住文章的脈絡,文章的基本內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現技巧方面的獨到之處

(1)詩化的語言(學生找出並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①對稱的句式,輕快的節奏

本文在寫景時多用對稱句式,讀來節奏感很強,富有韻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辭

比喻新奇,有朝氣與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非常獨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韻致,不僅點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瓏,而且兩處配合自然、融合,渾然天成,令人浮想聯翩,美味無窮。

b“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傳神,細膩地描繪了靜態之物的動態感,從而產生極好的藝術效果。

排比、比喻結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隻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以動寫靜,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

(2)畫的筆法

①工筆細描

如關於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線的變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讓人感受真切而留戀不已。

②寫意渲染

如遠觀小屋,全是寫意畫法,求神似。

(3)動靜的糅合

動靜景物的組合藝術往往會產生奇妙的表現效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藝術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機糅進靜態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節,動靜糅合,產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總結、擴展

鑑賞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後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中優美的語段。

2、完成課後練習二。

五、板書設計

14 我的空中樓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分析

1、引導學生找出能體現作者生活情況的語句,理解其含義。

如:寫自己小花園時説 “開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圍牆”側重表現“無形的圍牆”,目的是説小屋環境“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在這種環境裏生活是何等心情舒暢,自由自在。描寫破曉和入暮美景時,可以看出作者在觀察過程中有難以言傳的享受,作者還點到,小屋是“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小屋的喜愛之情。

2、引導學生討論

(1)文章反覆寫山、樹和屋,原因是什麼?

明確:山、樹、屋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前兩者是自然景觀,後者則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表明作者對自然的熱愛。

(2)文章寫“無形的圍牆”和破曉、入暮時光線的變化,有什麼深意?

明確:大自然的美是無與倫比的,人生活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託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圍環境與塵世有什麼不同?

明確:寧靜、優美,讓人心情舒暢,感到自由、幸福。

②寫小屋在山上有什麼意圖?

明確:小屋脱離塵世,自由,表現作者對自由和生活的熱愛和對獨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與小屋外在環境之間關係怎樣?作者為什麼把景物寫得那麼美麗動人?

明確:作者與小屋外在環境之間是融為一體的,寫外在景物,實際上寫內心願望,綠樹,鮮花等都帶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為作者對這些美景深愛情篤,才寫得如此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4)有關“空中樓閣”的含義

含義是雙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靈追求:自由。安靜、獨立的生活。

(5)疑點討論

小屋究竟是真是虛?

此處自由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答案。

二、總結、擴展

託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麗日、白雲彩霞、瑞雪蒼松等等往往承載着作者的無限情思和理想,鑑賞時不能拘泥於景物本身,而要通過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寄託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無窮,由具體到空靈,由物態到人情,這樣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寫法,寫一篇託物言志的散文,題目自擬。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瞭解《戰國策》的相關文學知識;

2、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從多角度分析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是本課的重點;

2、對荊軻刺秦事件的認識是本課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5分鐘)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種職業的人一直帶着一塊神祕的面紗,從事着類似於電影007中特工那樣的工作,這一類人便是刺客。他們之中有為財殺人的,也有為義殺人的。歷對於這一類職業的人一直是褒貶不一。刺客在野史中出現的次數完全多於正史,然而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專門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們寫了一篇《刺客列傳》,其中記載了戰國四大刺客要離、專諸、聶政、荊軻的事蹟。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於此,與其交好。後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於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餘、燭庸均被派出徵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於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後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後,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荊柯

戰國末期燕趙人,受燕太子丹之託刺殺秦王贏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曉,也就不多寫了。其友高漸離被後世尊為“樂聖”,高漸離的師傅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娥。後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築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便是關於一個在歷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一個刺客,他便是荊軻。

二、文學常識介紹。(3分鐘)

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戰國策》大家在國中也一定接觸過。大家學過那一些篇目啊?

明確:《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提問:誰可以簡介一下《戰國策》?

明確:《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編者為漢代的劉向。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衞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提問:荊軻刺秦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那麼經可為什麼會去刺秦啊?誰能回顧一下故事發生的背景?

明確: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他十分憤恨,就逃回燕國,後來秦兵進攻各國,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太子丹就讓荊軻到秦國刺殺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救國難的目的。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衞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敍的情況。

三、理解文章,疏通字詞。(35分鐘)

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敍述也很有條理,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文章。先請同學給每一段標上序號。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明確:1-2:刺殺的緣由;3-9刺殺的準備;10-17刺殺的過程;18:刺殺失敗,荊軻被殺。

由於課文比較長這節課我們重點理解分析第一二部分。下請幾位同學結合自己預習的情況來説一説在第一部分發現了哪一些文言知識,每位同學一段。

通過文言知識點的分析我們理解了文意,那麼這一部分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呢?從文中我們有看出相關人物具有什麼樣的品格?

明確: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故事一開始就籠罩着緊張的氣氛,為後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太子“恐懼”,心急如焚,“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一語,婉轉含蓄,微帶責難,使他與荊軻之間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荊軻在此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體現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出他勇而多謀、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但由於太子丹“不忍”,與荊軻意見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接着我們來梳理第二部分。(學生疏通詞句,教師點撥。)

提問:我們瞭解了文意,那麼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一段中對人物的描寫側重於什麼角度啊?

明確:動作、語言、場面。

提問:這一段包含着幾個場面?

明確:五個。準備信物、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提問:這些動作、語言、場面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是行刺的必備條件,然屬次要情節,只一筆帶過。其他三個情節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側面,特別是“準備信物”的關鍵是激樊於期獻頭。荊軻體諒太子“不忍”,果斷地決定“私見樊於期”。一席對話,先動之以情,激起樊對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後曉之以理,説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後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三言兩語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甘心自刎獻頭。這一段對話和動作描寫,展示了兩個異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風貌:兩人都是燕趙慷慨之士,一個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於心計,俠士風度躍然紙上;一個義勇剛烈,熱肚直腸,武將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另一個側面。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開口“先遣秦舞陽”,這種不信任之舉無異於是對荊軻人格的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剛烈性格的表現。太子“遲之”,“疑之”,“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説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恰好形成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準備”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筆道出一場生離死別,加以蕭蕭易水,變徵歌聲,垂淚涕泣,形成一種悽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然而作者筆鋒輕轉,“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悲涼變為悲壯,低沉變為高昂,生離死別變為同仇敵愾。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描寫這一場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電影攝影師,運用點面結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將全景鏡頭(“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鏡頭(“既祖,取道”)、全景鏡頭(“士皆垂淚涕泣”)、特定鏡頭(“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交錯次第展開,將一瞬間同時發生的各種現象交織起來寫,真是匠心獨運。

四、佈置作業。(2分鐘)

1、熟讀全文;

2、整理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三

一、圍繞課文開展語文活動,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

1、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

2、各組依次表演“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儘可能全組參與,注意人物語言的運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師生評議各組表演

4、總結:思考藺相如、廉頗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板書)

藺相如:機智勇敢、忠心報國、胸襟闊大、顧全大局、

廉頗:忠誠獻策、勇武有功、忠心報國、勇於改過

5、各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為例,説説課文在運用語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組分別討論,將討論結果彙總

7、各組請一位代表交流本組討論結果

二、教師總結,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明確:以藺相如為例,作者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段刻畫人物形象

①側面描寫如繆賢推薦藺相如,從他的推薦中,可見藺相如的膽識與智謀

②正面描寫如直接描寫藺相如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在正面描寫時,有時集中筆力寫一個人;有時同時寫兩個人,通過對照,表現藺相如;有時用環境氣氛烘托,如藺相如獻璧時,秦王“傳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顯示了秦廷的威嚴氣氛,烘托出藺相如不為威勢所懾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以“完璧歸趙”為例,出使秦國之前,擺在趙國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趙國君臣一籌莫展、久計不決的情況下,藺相如一番誠懇有禮的分析點醒了趙王,表現了藺相如處事果斷機智的性格特徵出使秦國後,強秦和弱趙之間“奪璧”和“保璧”,“殺藺”和“保藺”的矛盾更加尖鋭突出在秦廷之上,藺相如審時度勢,巧設妙計保住和氏璧,並能慷慨陳詞,怒斥秦國君臣不守信用在這場鬥智鬥勇的較量中,藺相如最終以他有禮有節,機智勇敢的個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這一個又一個以弱對強、困難重重、險象環生的矛盾衝突中,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個性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2、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在三個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對話佔了很大篇幅,有的情節乾脆由對話來表達,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先説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鬆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總之,詞鋒犀利,剛柔兼施,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__、有智有勇,長於辭令的外交家再説廉頗,在將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説的這一番話,表現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後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説:“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

3、選取典型事件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作品;瞭解本文具有的濃郁的時代氣息;

2、分析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徵;

3、分析本文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徵;如何看待他的“憂鬱”和“猶豫”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二)學生自讀課文,提出問題,互相交流

(三)師生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1、、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怎樣看待哈姆萊特的憂鬱和延宕?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於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鉅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加上他性格過於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因此最後只能是與敵人同歸於盡。

2、分析《哈姆萊特》這篇的藝術特點

1、莎士比亞善於在內外兩重的。矛盾衝突中,在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2、為了更好地塑哈姆萊特的形象,劇本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舊事(節選)

一、教學要求

1、瞭解本文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風格特點。

2、領略本文以舒緩的節奏,象徵、含蓄、對比、重複等藝術手法創造出的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

3、品味課文流暢、樸素、簡約的個性話的語言。

二、教學設想:

1、閲讀時要注意劇本所反映的時代特徵,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感情。

2、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影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説改編。

(二)詞語解釋

(三)林海音介紹

(四)關於小説《城南舊事》

第二課時

(一)簡析課文:

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個故事:“瘋女人”秀貞的故事,宋媽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課文節選的是第二個故事。

宋媽的故事,圍繞着宋媽愛護人家的孩子卻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個矛盾展開。可以分成兩個層次理解。

第一層次(從“林家庭院裏’倒“看看英子媽又看看英子”):寫宋媽思子之苦。

第二層次(從“院子裏的樹”到“説着向門道走去”):寫宋媽喪子之哀。

(二)講析課文

(三)課堂練習:

課後練習

1、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人物對話中藴含的潛台詞。

2、引導學生全面地欣賞電影,不要只是單一地欣賞情節。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五

《吶喊》

教學目標:

1、瞭解魯迅先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2、明確魯迅先生為何要創作《吶喊》。

3、體會魯迅先生思想脈絡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設想

1、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應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2、教師指導自讀應注意點撥,抓住實質性問題深入思考。

3、參閲魯迅《自敍傳略》,並在一教時內完成自讀設計題。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提起魯迅先生,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學們在國中時學過他的哪些小説?(《故鄉》、《故鄉》、《孔乙己》等)大家知道這些小説選自哪一部小説集嗎?(《吶喊》)《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説集,共收集短篇小説14篇。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板書)

魯迅生平(照片)

1、照片簡介

2、魯迅年表

年 份 ::::事 件::::

1881 農曆八月九年級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 。

1893 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重病,家產中落。

1898 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902 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

1906 與朱女士結婚,復赴日本,中止學醫,研究文藝。

1909 歸國,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8~1936 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創作源源不斷。

1936 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於上海病逝。

課文解讀(多媒體運用)

教師:無論是偉大的領袖還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夢想,那麼, 同學們,你們有自己的夢想嗎?(有)好,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魯迅的一首詩---《夢》。

1、魯迅的《夢》

很多的夢,趁黃昏起鬨。

前夢才擠卻大前夢時,後夢又趕走了前夢。

去的前夢黑如墨,在的後夢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彷彿都説,“看我真好顏色。”

顏色許好,暗裏不知;而且不知道説話的是誰?

暗裏不知,身熱頭痛。你來你來!明日的夢。

---《夢》

説明:這裏的“夢”是指一種憧憬、一種希望、一種理想。在“那風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種各樣的人,做着各種各樣的“夢”。但這一個又一個的“夢”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沒有什麼不同。身在黑暗中,什麼都看不見,就象在沒有窗户的“鐵屋子裏”,身熱頭痛,快要被悶死了。魯迅在這裏為什麼這麼説呢?魯迅究竟有過什麼樣的夢呢?好,下面我們來看魯迅的好夢。

2、魯迅的好夢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 吶喊》的來由。

(1)“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這裏的夢有哪些?

——洋務救國夢;學醫救國夢;文藝救國夢。

(2)魯迅曾經學過醫,憑着魯迅的聰慧與勤奮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名醫,可魯迅為什麼最終棄醫從文了?(《滕野先生》:看錄象,)那當初又為什麼去學文呢?(救治象他父親那樣的人;日本明知維新促進了日本的發展)

(3)大家知道,夢想總是美好的,但如果你們的夢想在突然間都破滅了,那麼此時你的內心感覺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當然,我們的魯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演講中就曾説道:“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走。”

3、魯迅 的寂寞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獨叫喊與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維新不成,學醫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夢的無情破滅,使魯迅空有一腔救國救民的愛國熱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之中。

(1)、説説魯迅在這裏的寂寞具體是指什麼?

魯迅先生所説的寂寞是指奮鬥者苦於找不到變革現實的途徑而產生的憤懣與彷徨,是戰士們在精神上的孤獨。

(2)、青年學生應如何對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魯迅的“專利”,古來聖賢皆寂寞。愛國詩人屈原有“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寂寞,亡國之君李煜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寂寞。可以説,沒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詩仙”,李煜當不是“詞帝”,屈原留不下名傳千古的《離騷》,魯迅也寫不出振聾發聵的《吶喊》。

由此可見,寂寞別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會我們正確認識自我,調整自我,實現自我,最終超越自我。作為跨世紀的一代青年學生,大家應該直面而不是迴避寂寞,應該戰勝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敗。

(3)魯迅是怎樣面對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還是?好,我們來看他的兩首詩。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自嘲》

4、魯迅的吶喊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寂寞並非消極,魯迅在美夢破滅之後,救國救民的志向並沒有泯滅,他堅信“希望在於將來”。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這段話中的“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

“鐵屋子”用來比喻黑暗的、禁錮得極為嚴密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用來比喻愚昧、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用來比喻為喚醒廣大民眾而發出的“吶喊”。

(2)魯迅看到了希望嗎,如何理解這裏的希望?

我們可以結合《故鄉》裏最後幾句話來理解這種“希望”。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過以上關於魯迅先生好夢、寂寞、吶喊經歷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他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高中語文教案 篇六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鑑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歌的語言它在現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這麼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風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説明它們的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實生活在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係)

為什麼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一的情感內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説“木葉”》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理清結構

1、(1-3)“木葉”為詩人所鍾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麼用“木”不用“樹”?

叫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

思考:為什麼“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從上節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説明思想是有傳統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説“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2、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造成的;那麼什麼又是“傳統”呢,從文學上來説,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

3、除了上節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後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鬆、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

例句

意象特徵、暗示內涵

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

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寒雨連江夜入吳/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後/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雲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牀前明月光/近水樓台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託杜鵑

風:山雨欲來風滿樓

鬆:靜聽松風寒

三、簡要評説這些意象的特徵和內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為夕陽

四、課後作業: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並簡要説出其意象大致特徵及內涵。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七

一、導入

理解是閲讀的基礎,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種程度上説,閲讀就是和困惑作鬥爭。我們在閲讀過程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閲讀中也提不出任何問題,那麼這是不是就算讀懂文章了呢?

讀書,作學問,唯獨這“懂”字最難説。自以為懂了的東西,事實卻往往證明懂的僅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為是懂了的東西,現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並不全懂。懂是相對的,發展的。

儘管如此,就具體的文章來説,懂與不懂,還是有一個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與不懂的界限:

1、應能夠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2、能看出基本內容是由那些具體內容構成?這些具體內容與總體之間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怎樣?

3、對作者所説的觀點,能判斷正誤。

4、對作者所敍的事實,能看出其意義。

5、對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內涵。

6、對作者所抒發的感情,能説出其憑藉。

7、對作者所介紹或闡述的事物或方法,能應用或用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解釋。

8、能看出寫作意圖,即作者寫這部著作或這篇文章想達到什麼目的。

三、以《關於古典文學人民性的幾個問題》為例

快速閲讀文章,然後請同學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這類文章若用讀小説的速度來瀏覽,常常會覺得腦子裏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閲讀的是一篇小説,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長比如一個長篇,我們看完後也能發表一些自己對小説的看法,為什麼?

是不是因為小説有故事?

為什麼有故事就容易記?

關鍵在於,故事有情節,前後環節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順序,這種順序閲讀時很容易捕捉到,並且可以毫不費力地掌握前後環節間的聯繫,讀過一遍,作品內容的各環節便很自然地在讀者的腦子裏形成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

四、總結規律

當我們把作品內容的各個環節在腦子裏串成一條前後連貫的線或別種形式的有機結構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認識和記憶該作品。

由此推出一個相應的閲讀基本方法:

要讀懂一篇文章,就應當努力把作品內容的各個環節在腦子裏串成一條前後連貫的線或形成別種形式的結構體。

從這個基本方法,我們還可以推出檢測自己閲讀效果的方法:

當你能順利地理出作品內容的發展線索時,你的閲讀是有成效的;當你對某部分的內容感到茫然時,那主要是由於你沒有搞清它和哪些內容有聯繫,是什麼樣的聯繫。

怎樣去找這條線呢?

回到剛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決於能否在腦子裏形成這樣的線:文學的人民性決定於什麼—→錯誤的觀點:將人民性與現實主義等同—→此觀點曾是古典文學研究的流行觀點—→此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

理清了這條內容脈絡,我們才有可能對這五段文字進行概括:

批評將現實主義與文學的人民性等同起來的觀點。

五、佈置閲讀任務:

閲讀一組同題材的文章。

要求:

1、選擇一篇作為精讀,其他泛讀,從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線索,從而進行概括。

2、做好筆記,課後寫一篇題為《棋》的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