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教案人教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W

高中語文教案人教版

高中語文教案1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司與遷與《史記》。

②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

③掌握文中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

④學習並探究人物傳記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和網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圓滿完成本小組的任務,在小組間交流的過程中大膽質疑,互通有無,形成真知灼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字詞句的知識。

2、鑑賞文中鮮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

3、學習並歸納本課人物傳記的寫法,提高寫作技能。

〖課前預習〗

將全班學習分為四組,每組任命組長一人,主持一人,分別完成對作家作品及背景、字詞句知識點歸納、分析情節、鑑賞人物四項任務。課前蒐集整理的材料製作成演示文稿,供課堂上交流。

〖學習內容〗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教師提示:

翻開歷史,溢滿書香;增長智慧,考鑑興亡。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當面臨是屈辱的生還是坦然的死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生,發憤著書,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的英雄,在厄運中不屈的志士,在險境中凜然的豪傑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為此,他的筆下才會出現那麼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風流人物。那麼,在弱肉強食、英雄亂世的戰國,又有誰能憑藉大智大勇力挽狂瀾,譜寫一曲英雄的絕唱呢?請同學翻開課本,我們一起學習《史記》中的名篇——《廉頗藺相如列傳》。多媒體顯示及學習內容。

二、瞭解任務,明確目標

多媒體顯示:

模塊一:知人論世

學習任務:蒐集作家作品的相關知識,瞭解時代背景。

模塊目標:瞭解司馬遷及《史記》,積累文學常識;瞭解背景資料,為進一步解讀文本做準備。

組長:董奧

主持:吳玲玲、桂恆俊

模塊二:語言之美

學習任務:疏通文意,歸納總結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體會史傳文學的語言魅力。

學習目標: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涵詠語言之美。

組長:張然

主持:張偉凱、李波

模塊三:情節之美

學習任務: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故事情節。

學習目標:把握情節,體會作者情節安排的匠心所在。

組長:陳玲玲

主持:李慧敏、陳玲玲

模塊四:人物之美

學習任務: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學習目標:把握人物性格,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寫作技巧。

組長:陳春暉

主持:彭玉山、李文超

三、展示成果,資源共享

㈠模塊一:知人論世

活動1:第一組講解作家作品知識,介紹時代背景。

多媒體資源:作者圖片兩張,戰國形勢圖,對聯:剛直不阿,留得正氣衝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活動2:小組間質疑、解疑。

教師補充:介紹傳記文學,提供資源搜索關鍵字及方法。

補充材料:材料①。(見附件)

㈡模塊二:語言之美

活動1:第二組講解重點字、詞、句知識。

活動2:其他組補充或質疑、本組答疑。

教師提示:除了歸納字詞句、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外,我們還可進一步深入體會其語言之美,如藺相如持壁卻立的細節描寫、秦王民羣臣相視而嘻的一字傳神之妙等。

補充材料:材料②。(見附件)

多媒體顯示:

“傳神的寫意畫,並不細畫鬚眉,並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魯迅)

㈢模塊三:情節之美

活動1:第三組介紹故事情節,對重要情節複述或演示。

活動2:小組間質疑、討論。

教師補充:“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節張弛有度,極具跌宕之美,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教師解説:在完璧歸趙中,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如相分析了形勢,併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於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㈣模塊四:人物之美

活動1:第四組分析人物形象:藺相如、廉頗等。

活動2:其他組質疑、討論。

教師補充:藺相如的形象特徵,提示學生分析時要善於從文本去抓依據,細品味;

概括人物塑造的方法。

補充材料:材料③。(見附件)

四、名家爭鳴,拓展理解

結合《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材料④),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看有什麼新的研究體會。1、翻譯這節文字。2、王世貞“對這種稱道”提出質疑,他的疑點何在?疑點:奈之何既畏而復挑真怒也!秦強趙弱,趙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3、何以見得是故意挑其怒?秦王設九賓,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這就使秦有了理,有藉口攻趙索璧。這就是挑其怒,對強權不能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4、置疑啟示:這個疑點並不能否定此傳,還需史實旁證,但這裏提出的矛盾性細節足以構成了疑點,疑點可成立。質疑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實的價值。提出質疑,就要有辯駁,要駁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處,進行反駁,反駁的理由要充分,這也要合乎邏輯和事實,最後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中就有對華山之音謬的質疑與考證。多媒體顯示朱熹的名言: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五、學以致用,指導寫作

話題:本單元都是人物傳記,在寫人記事上,司馬遷為我們提供了典範,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該如何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呢?

展示學生習作一篇,學生週記一篇。(材料⑤)

問題:這兩篇作品涉及到一位老師、一位同學,作者成功塑造了他們怎樣的個性?有哪些塑造人物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師生共同討論。

五、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多媒體顯示:

“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班固)

班固稱讚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是説他善於記事論理,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更是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肯定了其不朽的價值。當然,學習其中的幾篇選文僅僅是弱水三千中取得一瓢飲而已,大家課下還可展開對《史記》的進一步深入研讀。

以下提供七個專題,供大家以後學習作參考。

多媒體顯示:

《〈史記〉選讀》七個專題:一、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司馬遷其人其事;二、學究天人,體貫古今——《史記》的體例;三、不虛美,不隱惡——《史記》的史家傳統;四、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的理想人格;五、摩形傳神,千載如生——《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六、善敍事理,其文疏蕩——《史記》的敍述藝術;七、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記》的影響。

高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結合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

2.學習本文的諷刺語言與作者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3.通過本課學習,要使學生領悟到因循守舊的危害性以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4、賞析套中人別里科夫的形象。

【教學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準確深入把握小説主題。

2.幽默、諷刺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及其社會典型性,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思考小説主題,並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語言的諷刺意味,體味契訶夫作品幽默,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19世紀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小説。學習這篇小説,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語言的諷刺意味,通過學習,還要使學生認識到膽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紹背景資料:

契河夫的這篇小説發表於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的社會生活。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着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鬱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衞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着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別里科夫正是沙皇衞道士的典型。課文是原小説主要部分的節選。

第一課時

【教學思路】

首先介紹作者及小説的時代背景,然後整體感知課文,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有一個裝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麼呢?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關注這位特殊的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裝在套子裏的人》寫於1898年,是俄國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着整個俄羅斯,沙皇政府實行專制統治,這種專制主義,剝奪控制了人們的自由,而且到處都有耳目,稍有越軌,就會遭到無情的迫害;但是,在當時,民主和自由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普遍要求。

別里科夫這個形象是作家以故鄉塔於洛格初級學校的一個教員兼學監狄河諾夫為原型塑造的。契訶夫對黑暗的沙皇專制制度下的知識界做了長期的、深入細緻的觀察,把知識分子中的“狄河諾夫”們的思想性格和習慣集中起來進行藝術概括,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世界文學少見的典型形象。

(可用幻燈或電腦顯示以上資料。)

三、整體感知作品,瞭解故事情節,説説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4自然段):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慣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一倒數第3自然段):寫別里科夫與華連卡的戀愛及最後失敗。(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第三部分(最後兩個自然段):寫別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別里科夫”。

四、要求學生細讀第一部分,討論文中寫別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他為什麼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裏?

(學生默讀,找出關鍵詞語,然後展開討論。)

〔明確〕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帶雨傘;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裏;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習慣:把雨傘、表、削鉛筆的小刀等統統裝在套子裏;一坐上馬車,總要支起車篷;睡覺矇頭;卧室像箱子,牀上掛帳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無形的):

喜歡歌頌過去;用所教的古代語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報紙文章;對不合規矩的事悶悶不樂;他經常説的一句話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

別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裝在套子裏,是因為他頑固地維護舊制度舊秩序,害怕和反對一切新生的進步的事物,因循守舊,保守反動。

[提問]

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麼呢?全城的人為什麼又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禁風的人呢?為什麼他能轄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

他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舊秩序。他自覺地維護着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跟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裏,而且也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裏。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也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里科夫能夠轄制全城。

五、佈置作業

①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部分,選出的一組,下次課上讀,以激發學習興趣。

③歸納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徵。

六、板書設計

裝在套子裏的人

晴天穿雨鞋,帶雨衣歌頌過去;

穿棉大衣,戴黑眼鏡,用所教的古代語言

耳朵用棉花堵,臉藏躲避生活;

在豎起的衣領裏,傘、只信政府的告示和

表、刀裝在套子裏,報紙文章;

坐上馬車,支起車篷,對不合規矩的事悶

卧室像箱子,牀上掛悶不樂

帳子只求不出亂子

因循守舊畏首畏尾保守反動

扼殺一切新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

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後總結別里科夫這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最後分析本文語言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研讀課文,採用師生共同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學重點,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分角色朗讀第二部分

二、同學討論劃分出這一部分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明確]

第二部分:寫別里科夫與華連卡的婚事。

開端(從“可是”到“就討厭他”):結識華連卡

發展(從“現在”到“回家去了”):漫畫、騎車事件

高潮(從“第二天”到“哈哈哈”):與柯瓦連科爭吵

結局(從“這響亮”到“從此再也沒起過牀):戀愛最後失敗

[提問]

作家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寫別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來,好像與前文連接不緊,這一故事情節的設置妙在何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繪和議論,對揭示別里科夫的醜惡本質,對於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就連“結婚”的義務和責任“別里科夫”都不敢承擔了!”甚至連“求婚”“允婚”的勇氣都沒有了!在別里科夫枯竭了的心靈裏,連“該結婚”的念頭也產生不出來了!至於真正的愛情,那就更是別里科夫所無法理解的。僅僅是一個“該結婚”的念頭就弄得他一命嗚呼了。——這就有力地突出了別里科夫的性格。在這裏,作家只講別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麼愛情,是意味深長的。別里科夫跟真正的愛情是無緣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契訶夫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多麼深入細緻,對人物的刻畫是多麼準確、真實。

三、總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

〔學生討論,然後教師歸納。〕

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陳規陋習。他把自己裝在套子裏,凡是違背法令,不合常規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用套子去約束別人,“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1.別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產物。

小説描寫的社會環境,代表了兩股歷史潮流:專制主義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專制主義顯得更加反動,別里科夫為專制主義所轄制,又轄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發展。

2.別里科夫又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

許多人受着專制主義的轄制,心裏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別里科夫顯然跟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把沙皇的政令當作評價是非的標準。他還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寬,唯恐別人出亂子,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別人進忠告。這樣他把整個中學乃至全城轄制了整整十五年。別里科夫之類的套中人是一種社會現象,這類人是沙皇專制統治的一種社會基礎,他們實際上充當了沙皇專制統治的成犬。

3.別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

“我們教師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麼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轄制着整個中學,轄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虛弱,儘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裏,自以為“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還是惶惶不可終日,戰戰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畫就把他弄得難堪至極。在柯瓦連科這樣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擊。更富有戲劇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戀愛對象的大笑聲裏。他喪失了一切生活之樂趣,成為一具活殭屍。作家用別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極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轄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觸即清。

4.別里科夫是一個完全漫畫化了的象徵性形象,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作家把別里科夫寫成一個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隻箱子”,連睡覺也藏在套子裏。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怪人。作家把別里科夫完全漫畫化了,顯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誕,他唯沙皇意志是從,沒有絲毫主見。

別里科夫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戀愛,而且差點結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連科的訓斥,他心慌意亂;被華連卡大笑,他無地自容,以致一命嗚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個性氣質,他有他的生活邏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四、分析文章語言的特色

〔先由學生概括歸納,然後教師明確。〕

〔明確〕

契河夫是幽默諷刺大師,《裝在套子裏的人》表現出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1.用誇張變形的漫畫手法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描寫套中人的外貌,就竭盡誇張之能事,特別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還要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裏,“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簡直是個神經病,荒.唐、滑觀可笑。這是藝術的誇張變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質特徵,因而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小説寫一個促狹鬼畫的一張漫畫,“畫着別里科夫打了雨傘,穿了雨鞋,捲起褲腿,正在走路,臂彎裏挽着華連卡”,使得別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寫他睡覺時的驚恐,寫他滾到樓下安然無恙,而響亮清脆的幾聲“哈哈哈”卻就此結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夠誇張的,夠幽默的。

2.荒謬絕倫的言論和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諷刺。

例如別里科夫正兒八經地對何瓦連科説的一段話,判斷是荒誕的判斷,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別里科夫看來卻是理所當然,而且出於善意,聲稱“忠告”。荒謬的言論與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反差,加強了諷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將套中人與新派人物聯繫起來,造成幽默諷刺的效果。

柯瓦連科與華連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們聯繫起來,幽默諷刺就掀起高潮。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兩個根本不般配的人卻湊到了一塊兒,是奇事一樁;這邊騎自行車興高采烈,那邊臉色卻從發青變成發白;這邊誠懇忠告卻是滿嘴荒.唐,那邊毫不領教,嚴詞斥責,把別里科夫推下樓梯,這邊一臉尷尬,

那邊縱聲大笑;凡此種.種,都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諷刺畫。

五、如何理解最後一部分

最後一部分是寫埋葬了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説明只要沙皇專制制度存在,就有別里科夫的存在。要消滅這種裝在套子裏的膽小保守的人,就要消滅適合他們生存的那種制度。任何一個時代,膽小、保守是要不得的,應該勇於開拓創新,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潮流,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通過上面問題,明確膽小保守的危害性及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六、佈置作業

根據本文的內容,寫一篇讀後感。

七、板書設計

裝在套子裏的人

1.用誇張變形的漫畫手法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幽默諷2.荒謬絕倫的言論和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諷刺。

刺藝術3.將套中人與新派人物聯繫起來,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裝在套子裏的人教案三

一、知識和能力

1.培養學生結合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

2.學習本文的諷刺語言與作者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3.賞析套中人別里科夫的形象。

4、思考小説主題,並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

二、過程和方法

背景導入--整體感知、體悟品賞--整合評價、實踐運用--特色鑑賞、合作探究--聯繫現實、遷移拓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要使學生領悟到因循守舊的危害性以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1.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2.幽默、諷刺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1.欣賞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

2.欣賞幽默、諷刺的語言。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套子:規矩,限制人思維、行動的各種思想觀念、法律、制度和生活圈子,要求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沙皇俄國的各種反動法律、條例。

2、世界四大短篇小説大家:美馬克吐温

英歐亨利

法莫伯桑

俄契訶夫

二、介紹背景資料:

1、關於作者:安東巴甫洛維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紀末葉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在一個由農奴贖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學畢業後,考取了莫斯科大學醫學院。1880年,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畢業後,他一邊行醫,一邊寫作。契訶夫是傑出的短篇小説家和戲劇家。他一生只活了44歲,但在他25年的創作活動中,他卻寫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説和中篇小説,還有十幾個獨幕劇和多幕劇。他的作品取材極為廣泛,對地主、官吏、資產階級、小市民、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都作了非常真實而深刻的描寫。他的思想和創作都隨着當時的政治鬥爭而不斷髮展。他的藝術特點在於以簡練的手法,幽默的筆調,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裏反映出重大的社會問題。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説《第六病室》,短篇小説《小公務員之死》。

《變色龍》、《凡卡》、《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裏的人》,劇本《櫻桃園》等。

2、寫作背景:契河夫的這篇小説發表於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的社會生活。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着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鬱悶的氣氛,這種專制主義,剝奪控制了人們的自由,而且到處都有耳目,稍有越軌,就會遭到無情的迫害;但是,在當時,民主和自由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普遍要求。沙皇政府的忠實衞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着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別里科夫正是沙皇衞道士的典型。

3、課文是原小説主要部分的節選。原作開頭是中學教師布爾金同獸醫伊凡伊凡尼奇去打獵,因為耽誤了時辰,便在村外過夜。布爾金給他的同伴講了這個別里科夫的故事。原作結尾還有伊凡的一段議論。

別里科夫是世界文學的典型形象,已成為保守、反動、扼殺新思想、阻擋革命潮流的代詞。

別里科夫這個形象是作家以故鄉塔於洛格初級學校的一個教員兼學監狄河諾夫為原型塑造的。契訶夫對黑暗的沙皇專制制度下的知識界做了長期的、深入細緻的觀察,把知識分子中的“狄河諾夫”們的思想性格和習慣集中起來進行藝術概括,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世界文學少見的典型形象。

課外可閲讀《裝在套子裏的人》原著,還可閲讀契河夫的《第六病室》,進一步瞭解當時的俄國社會狀況。

二、閲讀全文,整體感知作品,掌握故事情節。

1、作家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寫別里科夫的婚事,列出情節提綱:

第一部分別里科夫的特徵

第二部分別里科夫的婚事

別里科夫決定結婚(開端)

漫畫事件和自行車事件(發展)

別里科夫的挫折(高潮)

別里科夫之死(結局)

為別里科夫送葬(尾聲)

開端(從“可是”到“就討厭他”):結識華連卡

發展(從“現在”到“回家去了”):漫畫、騎車事件

高潮(從“第二天”到“哈哈哈”):與柯瓦連科爭吵

結局(從“這響亮”到“從此再也沒起過牀):戀愛最後失敗

2、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部分

3、別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來,好像與前文連接不緊,這一故事情節的設置妙在何處?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繪和議論,對揭示別里科夫的醜惡本質,對於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就連“結婚”的義務和責任“別里科夫”都不敢承擔了!”甚至連“求婚”“允婚”的勇氣都沒有了!在別里科夫枯竭了的心靈裏,連“該結婚”的念頭也產生不出來了!至於真正的愛情,那就更是別里科夫所無法理解的。僅僅是一個“該結婚”的念頭就弄得他一命嗚呼了。--這就有力地突出了別里科夫的性格。在這裏,作家只講別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麼愛情,是意味深長的。別里科夫跟真正的愛情是無緣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契訶夫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多麼深入細緻,對人物的刻畫是多麼準確、真實。

4、可見別里科夫是個病人,整理別里科夫的病歷,包括症狀、病因、病源、病害。

症狀;六神不安,心慌意亂,沒精打采,臉色蒼白,垂頭喪氣,唉聲歎氣,怕出亂子。

病因;現實生活的刺激和驚嚇;膽怯和憎惡現實,仇視新生事物。

病源:沙皇專制制度;奴性心理。

病害:轄制了別人,送了自己的命。

5、別里科夫死亡的主要原因:

①、套子太重,無法再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②、柯瓦連科明目張膽,毫無顧忌,他再無法制止。面對“禮崩樂毀”,他痛心疾首,他憂鬱不堪,懼怕新生力量,氣急敗壞而死。

6、別里科夫死了,可是為什麼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了舊樣子?課文最後一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只要沙皇專制制度沒有-,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品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腐朽的思想不剷除,就永遠存在着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三、把握主題。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説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的塑造,無情地鞭撻了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自覺維護舊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專制制度在崩潰與瓦解前的垂死掙扎。

別里科夫是個時代的典型,也是一個性格的典型,他的名字常常成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詞。

第二課時

一、課堂討論,賞析別里科夫的形象

(1)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習慣方面。失去主體意識,

失去理性。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規定禁止什麼,他無條件擁護;凡是違背法令、脱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他就悶悶不樂。使他變壞,成為走狗

(2)別里科夫的口頭禪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亂子鬧得他驚恐不安?

教師到教堂參加祈禱去遲了;學生不安分,教室中鬧鬧吵吵;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教師穿着繡花襯衫出門,在大街上拿着書走來走去。

(3)別里科夫怎樣對待亂子?

他以沙皇禁令作為評價是非的標準。他主張制裁不安分的學生。他干涉柯瓦連科和華連卡的私事。他打小報告。他把整個中學轄制了十五年,甚至轄制了全城。

(4)別里科夫為什麼要把自己裝進套子?

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他藏進套子,藉此躲避現實

(5)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麼呢?全城的人為什麼又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禁風的人呢?為什麼他能轄制全城呢?別里科夫不是校長,不是沙皇政府大員,怎能有這麼大的權力?

他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舊秩序。看來他自身是沙皇制度的受害者,成了個畸形人、可憐蟲,怕得直往套子裏鑽。他自覺地維護着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跟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裏,而且也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裏。作者用諷刺的手法來寫他的外表和言行,使人聯想到沙皇統治套在人們頭上的枷鎖,聯想到令人窒息的沉悶空氣。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也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里科夫能夠轄制全城。所以從本質上看,他不只是一個人,他代表了“別里科夫這類人”,代表着反動統治的精神枷鎖。

(6)校長太太、同事和同事太太“撮合”結婚的目的:並非關心,不過是給這煩悶無聊的生活找點調味劑。

根本原因:為保全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尊嚴精神上的奴性妨礙小人物成為真正人的東西:沙皇專制統治,民眾自身的奴性

小結:總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

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陳規陋習。他把自己裝在套子裏,凡是違背法令,不合常規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用套子去約束別人,“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1.別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產物。

小説描寫的社會環境,代表了兩股歷史潮流:專制主義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專制主義顯得更加反動,別里科夫為專制主義所轄制,又轄制他人,遏制着民主自由潮流的發展。

2.別里科夫又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

許多人受着專制主義的轄制,心裏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別里科夫顯然跟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把沙皇的政令當作評價是非的標準。他還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寬,唯恐別人出亂子,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別人進忠告。這樣他把整個中學乃至全城轄制了整整十五年。別里科夫之類的套中人是一種社會現象,這類人是沙皇專制統治的一種社會基礎,他們實際上充當了沙皇專制統治的成犬。

3.別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

“我們教師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麼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轄制着整個中學,轄制着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虛弱,儘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裏,自以為“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還是惶惶不可終日,戰戰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畫就把他弄得難堪至極。在柯瓦連科這樣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擊。更富有戲劇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戀愛對象的大笑聲裏。他喪失了一切生活之樂趣,成為一具活殭屍。作家用別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極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轄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觸即清。

4.別里科夫是一個完全漫畫化了的象徵性形象,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作家把別里科夫寫成一個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隻箱子”,連睡覺也藏在套子裏。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怪人。作家把別里科夫完全漫畫化了,顯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誕,他唯沙皇意志是從,沒有絲毫主見。

別里科夫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戀愛,而且差點結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連科的訓斥,他心慌意亂;被華連卡大笑,他無地自容,以致一命嗚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個性氣質,他有他的生活邏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二、時代在前進,形勢在變化。別里科夫這類人的枷鎖,難道能永遠轄制住全城的人嗎?難道沒有人甩掉套子,爭取新的生活嗎?他們是誰?

促狹鬼,柯瓦連科。

1、“促狹鬼”的一幅漫畫是什麼意思?“促狹鬼”為什麼畫這幅漫畫?

這幅漫畫對揭示主題是有作用的,大家注意畫的內容是別里科夫與柯瓦連科的姐姐華連卡在大街上手挽手逛大街的情景。照理自由戀愛是正常的。可是在當時,“自由”是套上枷鎖的。在別里科夫看來,這是不合“規矩”,有失“體統”的。這幅諷刺畫,強烈嘲諷了套中人的思想和生活。別里科夫對此越是感到“難堪”,越是告訴我們:所謂“戀愛”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也必將被淘汰。

2、全城人怕別里科夫十五年,為什麼柯瓦連科不怕他?這問題提得有意思,請同學們思考。學生答:因為作者筆下的柯瓦連科是“新的史地教員”,暗示着他帶來了新的思想。而且,不止一個人不怕他,還有促狹鬼、柯瓦連科的姐姐以及敢於破陳規陋習的一些學生和教師,這説明新思想涼快的清風已經吹到這個沉悶的令人窒息的小城鎮的上空,思想枷鎖總有一天會被掙脱。

3、柯瓦連科兄妹倆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①柯瓦連科和華連卡是作為與別里科夫相對立的形象出現的,他們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進步力量,有正常的人類情感的人,敢於和“套中人”鬥爭的人。柯瓦連科和別里科夫的衝突,不但鮮明地展示了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們所代表的新舊思想的鬥爭,而且淋漓盡致地暴露了別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虛偽、腐朽和反動,表達了作者鞭撻醜惡的舊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積極進步力量的立場。

②華連卡的笑聲一方面是正常人對“套中人”越出常軌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徵着追求自由生活的進步力量對窒息生命的反動勢力的鬥爭的勝利。

三、分析文章特色

(一)語言的特色

契河夫是幽默諷刺大師,《裝在套子裏的人》表現出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1.用誇張變形的漫畫手法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描寫套中人的外貌,就竭盡誇張之能事,特別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還要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裏,“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簡直是個神經病,荒.唐、滑觀可笑。這是藝術的誇張變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質特徵,因而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小説寫一個促狹鬼畫的一張漫畫,“畫着別里科夫打了雨傘,穿了雨鞋,捲起褲腿,正在走路,臂彎裏挽着華連卡”,使得別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寫他睡覺時的驚恐,寫他滾到樓下安然無恙,而響亮清脆的幾聲“哈哈哈”卻就此結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夠誇張的,夠幽默的。

2.荒謬絕倫的言論和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諷刺。

例如別里科夫正兒八經地對何瓦連科説的一段話,判斷是荒誕的判斷,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別里科夫看來卻是理所當然,而且出於善意,聲稱“忠告”。荒謬的言論與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反差,加強了諷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將套中人與新派人物聯繫起來,造成幽默諷刺的效果。

柯瓦連科與華連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們聯繫起來,幽默諷刺就掀起高潮。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兩個根本不般配的人卻湊到了一塊兒,是奇事一樁;這邊騎自行車興高采烈,那邊臉色卻從發青變成發白;這邊誠懇忠告卻是滿嘴荒.唐,那邊毫不領教,嚴詞斥責,把別里科夫推下樓梯,這邊一臉尷尬,那邊縱聲大笑;凡此種.種,都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諷刺畫。

(二)肖像描寫:幾乎沒有,因為想寫的是一類人,不是個體,而是羣體

四、小説的現實意義: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改革,那麼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這些人除了極端維護自己利益,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舊秩序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陳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是英、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和行動生抗拒社會變革。我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就可以發現許多這樣的人和事。而改革開放的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種“套子”。

五、拓展作業

1、比較一下,別里科夫與《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的思想性格,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

2、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的“套子”,學習使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表現生活。

3、課外選讀讀本上或其他文學刊物上兩篇反映生活現實的微型小説,並作簡要的評註。

高中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一、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二、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設想

一、在講課時,必須講清時代前景,讓學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時代意義。有條件的課餘介紹一些俄國同時代作家的相關作品來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思考。

二、要引導學生從別里科夫這個可笑怪誕的外表逐步深入認識其可憎的內心,透過可笑的行為舉止認識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從“笑──思──悟”的過程來引導。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笑上。

教學時數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導入新課

提問:國中時我們學過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什麼小説?

明確:契訶夫的小説《變色龍》,其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是個見風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契訶夫的小説《裝在套子裏的人》。

佈置預習

1.查詞典完成下列詞語解釋

轄制:(管束)孤僻:(孤獨怪僻)

歹毒:(陰險狠毒)譏誚(冷言冷語嘲諷)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麼毛病和事故)

賙濟:(給窮困的人以物質上的幫助)

2.學生自讀“預習提示”和“註釋①”,圈點勾畫,思考:①契訶夫創作小説的時代背景;②別里科夫的特點及其社會意義;③契訶夫小説的總特點和本文寫作特點。

研習新課

1.提出教學目的。(見前)

2.解題和介紹創作背景。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説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必須把握創作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期的俄國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專制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沙皇政府面臨着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沙皇政府的忠實衞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作者寫這篇小説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種人醜惡的本質。

3.議論分段落

學生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別里科夫哪些事?根據情節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後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後失敗(第5段至倒數第3段)。

(三)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最後兩段)。

4.講析第一部分。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並加上簡批。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麼思想性格特點?

討論歸納:(板書)

提問:作者用幽默諷刺的筆法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表,是否僅僅為了引人發笑?

明確: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醜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醜陋的靈魂。

提問:為什麼説別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

明確:説他所教的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對他來説是與現實隔開的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藉此躲避現實。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麼呢?全城的人為什麼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麼他能管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着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於,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裏,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裏。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佈置作業

1.閲讀課文第二部分,並找出描寫別里科夫動作,神態和語言的代表性語句。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體會諷刺手法的特點與效果。

第二教時

研習新課

1.講析第二部分。

學生閲讀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幾個相關情節?

明確:在別里科夫戀愛過程中,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

提問:在這些情節中,別里科夫是怎樣表現的?作者是怎樣刻畫的?

討論歸納:(可預先設計板書表格)

教師講析:這一部分描寫的特點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用幽默諷刺的筆調刻畫出別里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説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願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提問:別里科夫是怎麼死的?他的死説明了什麼?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中倒下的。因為別里科夫最擔心別人取笑他,而華連卡的笑聲,是對他迂腐落後思想的嘲諷,這是別里科夫從來沒遇到過的打擊,他在笑聲中結束了一切。別里科夫的死説明腐朽保守的勢力實際上不堪一擊。

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

討論歸納:在小説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説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柯尼連科和別里科夫的衝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鬥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儘管別里科夫的死並不等於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2.講析最後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最後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並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後,大家有什麼反應?

明確:“大快人心”,從心裏感到自由。

提問:可是為什麼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後一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討論歸納: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腐朽的思想不剷除,就永遠存在着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3.討論課文中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請同學結合課文中的實例來討論諷刺手法的運用。

歸納: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對象,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誇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繫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後,害怕變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着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醜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後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諷刺以外,作者還用了一些傳神的細節來表現人物,這和前面《守財奴》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大家找一兩個例子作説明。

同學討論

4.對照本課教學目的,再回到前面認真閲讀“預習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學作簡短自我小結。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要點:①別里科夫形象及其時代意義(主要內容見預習提示)。②諷刺手法及細節描寫的運用。③簡短的篇幅裏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平凡的故事裏表現了有重要意義的主題。

佈置作業

1.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選一幅較幽默的漫畫讓同學們寫一段話,練習幽默諷刺的手法。

2.課外讀一兩篇反映生活現實的微型小説,並作簡要的評註。

高中語文教案4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範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係,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表現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民辦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國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鑑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誌。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説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過調查,一般同學也能説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設計思想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與評價,力求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鑑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四、教學目標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係。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悟文章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根據大家國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一

出示《天淨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就是我們常常所説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於寫景抒情散文來説,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於景中,我們閲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國中已很熟悉,高中閲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緻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閲讀方法。

二、整體感知

1.美學家説: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麼,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麼樣的景物去抒發自己怎樣的深情?

學習目標:(幻燈)

1、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2、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閲讀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歷繁華的過眼煙雲。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箇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藴涵了什麼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你們先齊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後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樂朗誦。)

2、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於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裏頗有點不寧靜”。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閒話秋涼秋果奇景

三、分析鑑賞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緻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麼樣的景物,會使郁達夫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悽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緻入微的展開描寫。

(2)從秋聲秋色的角度來寫,有何好處?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分兩組找,討論)

①明確:色:碧空藍朵黃中帶白青布淡綠微黃

提問:A、本文選擇的秋色又有什麼特點?(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裏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面對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裏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處處散發着絲絲的涼意。

②明確:聲: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

A、如果説,秋色的描寫是“清”;那麼,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着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麼我們還説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的鳴叫、掃帚掃街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説一説: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彷彿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彷彿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閒的揮動着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後,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淒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着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彷彿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感悟

1、秋色冷清,秋聲寂寞,作者在這樣清靜的秋色秋聲裏品味到一種什麼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麼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着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麼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於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説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小院秋天的清晨之景。男同學在聽的時候試着概括一下客觀的景。

展示畫面二

(預設學生回答)

小院晨景:天高色青下,馴鴿飛天,一椽破屋旁,一棵老槐樹,破壁腰靜對着牽牛花的蘭朵,日光穿過槐樹葉透射下來。

院中之人:清晨,穿着青布長衫的作者坐在院中的槐樹下,喝着大碗濃茶,細數日光或靜對牽牛及產生的聯想(疏落的秋草)。

主觀感受:清閒、寂寞、悲涼。

明確:同學們回答不錯。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隻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穿着青布長衫坐在院子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望碧空,細數槐葉間透下來的日光,俯身擷牽牛,耳邊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靜”中略帶“悲涼”的情調,體現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質樸美。

“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也是美麗的。同學們,老師想通過解讀“小院秋晨”來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課後能以點帶面去分析其他四幅畫面的意境。(板書“以景顯情”)

2、國學大師王國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麼作者為什麼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這跟當時作者的生存環境有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為知識分子的郁達夫在30年代中期,思想苦悶,過着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為了逃避現實,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給他帶來的苦悶和離羣索居的寂寞,正是帶着這樣的心境來看故都的秋景,才使原本無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內外和諧。(板書:“以情馭景”)

五、細節分析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習完了,希望大家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有更深的理解。最後,由大家來問問題。

預設問題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着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靜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慢”“潤”“淡”。

預設問題2、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

明確: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

六、深情結語

《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清、靜、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裏;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裏;也在那故都閒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我們彷彿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嚐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彷彿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餘音繞樑,不絕如縷。

七、聯讀悟寫

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八、教後反思

1、本文是現代文學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美。但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學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情味的確有些困難。“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消除時代隔閡,從而感受人文情懷。培養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課文裏,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2、利用對比閲讀的方法,把《故都的秋》與《荷塘月色》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對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的分析還可以更到位些,如:沒有點出本文選材的零碎性,五幅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繫,卻都能相提並論,這是為何?這是本課教學的一點敗筆。不過,我又常常以“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來寬慰自己,不知能否得到同仁們的諒解?

説明

此次編寫教案,參考和借鑑了不少優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的編寫方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九、點評

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設計較好地體現了高中新課程這一理念,同時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時間的關係,教學中突出重點,課堂容量大,節奏緊湊,可操作性強。

關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一)綜合與分析。本設計在佈置預習時,指向具體,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包括形象和情意)的前提下,概括文本的五幅畫面,這樣,學生對文本有個初步的映象。課堂實施過程主要是分析,對文本的分析是深入理解的過程,即課堂探究的過程。整體把握有必須依賴於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整體與局部又不是絕對的,文本的每個層次相對於整個文本來説是局部,但相對於其內部層次來説又是整體。本設計通過師生對五幅畫面的共同探究、分析,對“清、靜、悲涼”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然後通過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分析,理解作品的總體與局部,表象與意藴、主觀與客觀是如何統一成一個整體的,進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深入與淺出。本設計以學生熟悉的《天淨沙·秋思》導入,運用已學過的課文《荷塘月色》與文本相比較,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又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層層深入地逐步揭示文本的內核,引向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對本設計的建議

(一)整體與局部關係的處理。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後,一般要再進行概括整合,這樣反過來又促進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也就是形成“整體——局部——整體”的格局。預設時,在“細節分析”後,再讓學生完整地閲讀,體味、感悟文本的意藴,可能是有效果的。

(二)多元解讀的把握。在課堂教學的尾聲,預設了“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的問題,擬構的情景是“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這裏顯現出為“多元”而“多元”的痕跡,既然課堂上師生解讀、探討都是文本的“清、靜、悲涼”所藴涵的情感,怎麼還會有同學認為本文是“頌秋”,而且“言之有理”?豈不是把哈姆雷特解讀成李爾王,還言之有理!如果要比較,讓學生舉出幾個頌秋的文章,也許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