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語文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86K

高一語文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語文教案 篇一

18、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

一、解釋加橫線詞的含義

1、念無與為樂者2、相與步於中庭5、庭下如積水空明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二、翻譯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2、相與步於中庭。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回答以下問題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麼?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並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麼?

7、作者稱自己是“閒人”,有什麼深意?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9、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麼?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後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鬱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閒人”。對於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合實際談談。

12、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註明出處和作者。

四、古詩鑑賞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體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3、對這首詩的有關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敍事)

C、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抒情)

4、杜甫一向關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麼他卻反常態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18、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是蘇軾,北宋朝文學家(稱謂)。

一、解釋加橫線詞的含義

1、念:考慮、想到。 2、相與:共同,一起3、但:只是閒人:清閒的人

4、交橫:交錯,縱橫。蓋:原來是5、庭下如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二、翻譯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譯文: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2、相與步於中庭。譯文:一起在院裏散步。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回答以下問題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麼?答:月光(月色)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並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答: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答: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麼?答:本文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7、作者稱自己是“閒人”,有什麼深意?

答:“閒人”可指閒來無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蘇軾被貶後失意落寞之情;“閒人”又可指有閒情逸致的人,自此我們又可看出蘇軾不以被貶為意,仍舊有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情懷。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答:體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闊大胸襟。

9、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麼?

答:借景抒情,表達和張懷民的深厚友情。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後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鬱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閒人”。對於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合實際談談。

答:作者此時心情雖抑鬱,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賞月”和自詡閒人,都是苦中作樂,用娛情於景來排遣抑鬱。這種做法是值得稱讚的,因為人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多麼抑鬱,都應學會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儘可能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因為即使痛苦也是於事無補的。

12、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註明出處和作者。

答: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四、古詩鑑賞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體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心懷天下,推已及人,憂國憂民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句直抒胸臆,表現詩人關心民生疾苦,同情勞動人民,即使身處逆境仍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美好的願望和高尚的情操。

3、對這首詩的有關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敍事)

C、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抒情)

4、杜甫一向關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麼他卻反常態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以小見大,推己及人,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高一語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2、理解綠的象徵意義,瞭解其象徵手法。

3、明確託物言志的手法,並且聯繫時代背景,把握課文的主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點撥法,整體感知課文。

2、指導學生圈點批註,學習從文章標題和重點語句入手鑑賞寫景狀物的散文。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作者由“愛綠”到“囚綠”再到“釋綠”的情感變化。瞭解借物抒情,託物寄意散文的鑑賞方法。

(二)、教學難點

讓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綠的象徵意義,拓展延伸理解“釋綠”時人們思想上達到一種昇華。

從圈點、朗讀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通過學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説綠是自然色中生命意義的色調,提到綠人們就會聯想到生命和希望。當一抹綠出現在沙漠中時,當綠芽衝破險綻放綠意時,當無邊的綠色鋪面而來時,不知道大傢俱有一種怎樣的感受,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我國現代作家陸蠡的一篇作品《囚綠記》。

(二)、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陸考原,學名陸聖原,他從小就天資聰慧,具有“神童”之稱,是我國現代的散文家、翻譯家,1942年,他堅貞不屈而死於日寇的之下,當時他才34歲。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綠記》。

(三)、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人民貧困,這一切使這個擁有遠大抱負的愛國青年感到焦灼不安與痛苦,因此讓他發出了要掙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吶喊。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囚綠記》中的標題能給我們帶來哪些信息?

——“囚”的意思是關起來,如囚徒、囚犯。“囚綠”説明把綠色囚禁起來。“記”説明這是一篇記敍性散文。

(2)、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朗讀欣賞一下這篇課文,並思考一下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呢?

——綠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綠”是作者把長春藤的兩條柔枝從窗子的破洞中牽進房間,叫它垂在自己的書桌上,以便時時欣賞,這樣做都是因為作者對綠的喜愛。

(3)、劃分段落大意,用一個詞來概括出課文的內容和層次:

兩種分法:

①方法一,將文章分為五個層次:

尋綠(1—4)→觀綠(5—7)→囚綠(8—12)→放綠(13)→懷綠(14)

②方法二,將文章分為四個層次:

(4)、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作者對“綠”的情感有何變化,請討論並概括。

——情感變化:渴望→喜愛→獨佔→放手→留戀

(五)、品味精彩語段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你們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有哪些呢?並作簡要分析。

——一下幾句為參考

(1)、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

——此句前面説:“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樂。”作者把綠色當作希望、幸福和快樂的象徵。這裏説“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説明了作者有觀綠、親綠的願望,也説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舉目無親,正需要綠色來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靈。另外,這句話還對後面寫作者與綠枝條的“親密交往”起鋪墊作用。

(2)、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與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第八段)

——這兩句話點明瞭綠色的象徵意義和作者對綠色的摯愛。作者的讚美、歌頌之情藴含其中。

(3)、臨行前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

——綠枝條與作者一道經受折磨,但最後都獲得自由。作者把綠枝條當作人來讚美、歌頌,其實是對一種堅強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認定和追求。“不屈服於黑暗”是對綠枝條的稱讚,也是作者自己心靈的寫照。

(六)、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1)、作者為什麼對綠——對一株常春藤那麼的喜愛呢?

——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着陽光、固執、堅持己見;因為綠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愛常春藤。

(2)、作者筆下的綠具有什麼樣的特點,請用幾個詞來概括?

——蓬勃、向陽、固執(板書)

(3)、結合綠的特點,聯繫當時的背景,説説“綠”的象徵意義?

提示:象徵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徵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簡單的説這種寓深刻的思想內涵於平凡的事物,好像是寫“此”,實際上讓人感受是在寫“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徵”。

當時的背景:盧溝橋事件發生,烽煙四起(文章第十三段)

——綠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徵,是嚮往光明、自由的象徵,是堅強不屈的抗敵精神的象徵。

(七)、拓展研究

1、讓學生談談生活中我們對自己喜愛的人或事物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提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喜愛花的豔麗芬芳,便折花賞玩;因為喜愛鳥的清脆歌喉,便將它囚於籠中;因為喜愛山的清新翠綠,便結伴遊玩,卻給它留下一片狼藉。而人與人之間的“愛”更是複雜。父母愛子女,百般呵護,卻捨不得讓他們去飛、去闖、去受苦;老師愛學生,傾囊相授,卻在無意間左右着學生,束縛着他們個性的發展。於是我們明白,不是所有的愛都能帶來温暖,不是所有的愛都能滋潤心田,有時,愛是一種傷害!愛不是控制、掌握和囚禁,而需要提供更大的空間,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

四、小結

作者喜歡綠,寫出了綠的蓬勃向上、充滿生機,永遠向着陽光、固執的特點,把綠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徵。希望的象徵,嚮往光明自由的象徵和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象徵。這種託物言志、以小見大的寫法值得我們我以為人學習。

五、板書

囚綠記陸蠡

一、方法

方法一,將文章分為五個層次:

尋綠(1—4)→觀綠(5—7)→囚綠(8—12)→放綠(13)→懷綠(14)

方法二,將文章分為四個層次:

二、作者的情感變化

情感變化:渴望→喜愛→獨佔→放手→留戀

三、綠的特點

蓬勃、向陽、固執

四、綠的象徵意義

綠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徵,是嚮往光明、自由的象徵,是堅強不屈的抗敵精神的象徵。

六、作業

1、同學們,本文寫了對綠的愛,請另寫一種顏色,賦予它一種情感和象徵意義。題目自擬,200字左右。

——提示:紅色象徵熱情,黃色象徵富貴,白色象徵純潔,金色象徵高貴,藍色象徵平靜等。

高一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識記

A.關於《彷徨》

B.煙靄等詞語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説創作的社會背景

B.根據人物描寫和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説的環境描寫及對主題的作用

D.倒敍手法(複習)

教學設想

1.此文長達萬餘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強調預習,以免課堂上出現空對空的情形。

2.由於小説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説,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弄清。

3.文章較長,知識點多,要學的東西也多,容易雜亂,擬從三個方面實施教學

A.小説的環境描寫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説的主題,人物形象的意義

4.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5.三課時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1.查找相關資料,瞭解1924年前後中國社會的狀況

2.讀2-3遍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於彷徨及的創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後的歷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運動 1919

二.整體感知,梳理情節

1.這篇小説所寫的人物有幾個,請大致給他們分類

2.小説採用什麼記敍順序

3.以什麼為線索

4.這篇小説的敍述的時間跨度有多大,具體地寫了哪幾個地點,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5.給你感受最深之處是?説一點理由

6.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

1祥林嫂

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

柳媽

不需很精確,旨在訓練學生理清人物關係的能力

2.倒敍

3.我的見聞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魯鎮 衞家山 賀家墺

濃縮在舊曆的年底的魯鎮 由此輻射

短篇小説的時空安排

5.見板書

三.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命運與性格

小説通過塑造祥林嫂這個形象來表現主題,那麼她有怎樣的命運,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

1.簡述她的主要生活經歷

2.小説主要採用什麼描寫方法描寫主人公的,文中有幾處突出的肖象描寫,寫出她什麼性格特點,請找出並分析

畫眼睛---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還是畫她的眼睛----〈我怎樣做起小説來的》

跳讀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徵

第一次

臉色表黃----生活艱辛

紅潤----青春的活力

順着眼---善良.安分.温順

第二次

兩頰消失了血色

順着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

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

沒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

第三次

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總結: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3.是什麼使她的命運如此悲慘直至死去?而她對自己的命運又採取了怎樣的態度與行為?從其態度和行為可看出其怎樣的性格特徵。

四.練習

從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細節

六.佈置作業

熟讀文中關於景象的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七、板書設計

情節 內容 順序

序幕 景象與魯四老爺

結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敍

開端 初到魯鎮

發展 被賣改嫁

高潮 再到魯鎮

尾聲 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小説的環境描寫

2.分析小説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討論上節課的課後練習一

參考角度:A、沒有名字 B、小十歲的丈夫 C、工錢

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視的信息

二.小説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環境,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點拔:

1)關於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關於環境描寫的類型及要求

1.文中幾處寫景象,三處景象的描繪目的何在?

研讀開頭一節

A舊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氣息?

B.將到新年是一種怎樣的氣氛?

C.四叔與我見面的情景表現什麼?大罵新黨,S在書房裏表現什麼,為什麼不是留在書房裏

2.研讀第一次景象的描寫

A、此段描寫最突出的是什麼,找關鍵詞

都沒多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有什麼特徵,層如其人,表現了什麼?

明確總結

1.沉悶壓抑的氣氛

2.封建的風俗習慣迷信根深蒂固(儘管封建制度已S終正Q)

3.保守虛偽反動

三.研讀冬季日短一節

1.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

2.為什麼説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則無聊生者不生------

明確:渲染社會環境的黑暗與可惡,營造悲涼氣氛,表示我對祥林嫂的同情與憤激

四.研讀小説的結尾

這一結尾的作用,與文章其它部分的關係

點拔

A、在結構上

B、對於中心的表達上

明確:

A首尾呼應,使小説結構更臻完善

B與祥林嫂的死的慘象和天地聖象的預備給魯鎮人們以無限幸福的氣氛形成對比,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

五.總結性討論

1.小説為什麼題 為,而不是祥林嫂?

A情節發展與之有關,提供了背景

B封建勢力通過殺害祥林嫂,她死於中,強烈的對比,增強悲劇性

2.柳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不是兇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傷痕

B.同情她卻給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A:我與魯四老爺

B:我的説不清

也許有---自以為慰藉,不忍心增其煩惱

也未必---意識到增添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

説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

我説不清,始終不否定靈魂的有,表現我對幫助祥林嫂擺脱封建迷信毫無力量,甚至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我 的軟弱性

具有進步的思想扔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卻軟弱無能,沒有改良的辦法.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六

2.自選角度,寫一則讀書筆記

七、作業

反聵及校正

《過秦論》高一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一) 知識教學點:

1、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賈誼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這種觀點同西漢初期提倡與民休息政策的關係,瞭解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侷限。

2、掌握課文中常用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識。

3、誦讀全文,把握語氣,正確傳達課文主旨,與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誦讀的基礎上順暢地背誦最後三段。

二) 能力訓練點

1、學習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五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於陳涉,其結論推出中心論點。這種順理成章,極有説服力的寫法應仔細體檜。

2、理解課文中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並結合單元知識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譯中恰當處理修辭格的知識。

3、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4、重點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領並培養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三) 德育滲透點

1、瞭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2、教育學生不應只着眼於秦之興衰,而應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鑑古為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

四) 美育滲透點

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

教學重點

1、瞭解秦王朝興亡過程,分析導致其迅速滅亡的原因。

2、學習課文先敍史實後分析歸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線(時間的縱線)點(某一時間段的鋪陳拓展)結合的安排結構的方法。

3、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敍史來對比論證。

學法指津

讀。本文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層次先後的,氣勢充沛,一氣呵成。初讀時不要中斷,不要旁及其餘,以形成整體感。

理。在讀的基礎上劃分結構,理出頭緒。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興亡過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強大 興(攻)

(3)始皇:統一

(4)二世:滅亡 亡(守)

(5)亡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分析,即是對內部層次的理解。

第一段,要抓住客觀條件、主觀因素、施政方針三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段,要注意領會作者極寫諸侯約從反秦的強大陣容和不可抗衡的聲勢的意圖(用以反襯秦之強大,為下段寫秦統一全國已成定局蓄勢);

第三段,分析秦創建大帝國之後怎樣轉入守勢,從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

第四段,要明確作者寫陳涉亡秦而採用寓褒於貶的寫法的用意(秦民心喪盡,自取其禍);

第五段,分析內部層次以及與全篇的關係(①從不同的角度將陳涉之眾與九國之師進行對比,提出問題。②歸納中心論點,解決問題。在第二層次中,均有與上文相照應的句子:前4句照應一、二段,中間5句照應三、四段,最後照應成敗異變二句,順勢回答了第一層留待解決的問題)。

背誦,即是深入領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驟。誦讀時一定要注意語氣。文中的鋪排,要讀出氣勢,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對比,要讀出情感,抑揚有別,褒貶分明;深責時,要義正詞嚴;惋惜處,要讓人警醒。本文雖為史論,但語言上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誦讀時要細加品味。

教學設想

1、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講授課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張的歷史侷限時,不必在什麼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徵博引,同時對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及史實,也不要過多介紹。可在課外指導學生讀點通史或歷史故事(如《東周列國志》,雖是小説,但基本事件多見諸其書)。

3、文言文翻譯,是本單元主要知識點。在研習新課中要有意識設計必要的討論題,引導學生用單元知識短文所講的道理來解決疑難問題,獲取新知識。

4、本文邏輯嚴密,文辭優美,可利用錄音等手段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氣勢之磅礴,説理之透徹。在熟讀基礎上背誦課文的後三段。

課時安排:三課時(1、讀課文並落實字詞;2、指導翻譯;3、背誦。)

高一必修語文教案 篇五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説、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瞭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藉助註釋疏通文章。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於《左傳》

(先讓學生看文章後面關於《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_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裏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_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於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後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敍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於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後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後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歎,為後世敍事散文樹立了典範。

三、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敍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麼事?

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_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説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資料顯示_圍鄭形勢圖

四、簡介_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_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鬥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隻身赴秦,説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係十分複雜,瞭解與次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資料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採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_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_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的餘波。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放錄音後,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佈置作業

1、反覆閲讀課文。

2、藉助註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高一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生字詞,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體味詩歌的內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同時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鑑賞陶淵明田園詩的能力 。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同時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和理解作者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

2、講授法。抓住關鍵的詩句進行分析、講解,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知識遷移法。通過兩首詩的學習和比較,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陶淵明和《歸園田居》組詩情感的理解。

教具準備:黑板、粉筆、圖片

課時字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片,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田園風光,進入一個世外桃園,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他的思想。

提問:看到這些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有什麼感覺?你們喜歡嗎?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世外桃園?我們上個單元也學過一篇有關世外桃園的文章,記得是哪篇課文啊,誰寫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內容談談對陶淵明的理解。

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記》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嚮往,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從《愛蓮説》裏知道他是一個隱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生活過得怎樣。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二、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註釋,對詩歌有一個總體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介紹作者:(同上)

寫作背景:詩人曾幾度出仕做官、歸隱,在官僚與隱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歎息説:“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着隱居躬耕的生活。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四、重點分析詩歌

1、解題: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傳達出或暗示許多信息。提出題眼——歸(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師生共同歸納:從何而歸?歸去何處?歸去如何?為何而歸?

2、感知詩意:讓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成的畫面。讓學生帶着“歸去如何”這個問題在詩中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提問:“為什麼會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中體會到什麼?教師抓住學生答案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分原,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問: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艱苦,他對此有什麼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為”)教師指導學生着力挖掘“願”的深層內涵,點出作者的主旨。

三、課外延伸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歸園田居》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解決四個問題:從何而歸?歸去何處?為何而歸?歸去如何?教師簡單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主要是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主要是訓練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重點是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賞析意境美。請同學們回去之後好好體會體會。

五、佈置作業

1、《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願無為”的“願”具體是指什麼?根據學過的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100字的小短文。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六、板書

歸園田居

陶淵明

1、從何而歸(官場)

2、歸去何處(田園)

3、為何而歸(官場黑暗 )

4、歸去如何(願無為)

[ 內 容 結 束 ]

高一必修語文教案 篇七

《荷塘月色》

教學目標:

1、抓住文眼,理解課文的主旨。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教學方法: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課文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

參閲書目:《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登陸了《高中語文課改網》,和123課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圖片和課文美讀。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

教學要點:介紹背景知識,結合美讀,初步感知課文。

(打開課件,播放幻燈片1)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的散文家、詩人、_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國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毛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的散文秀麗樸素,我們通過學習《荷塘月色》一起體會一下。

二、背景介紹:(播放幻燈片3)

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三、初步感知課文(播放幻燈片4)

1、打開課件,欣賞配樂朗誦的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結合畫面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把握文章的大致結構。

2、提問: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為幾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燈片5)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

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播放幻燈片6)

感情變化是:“心裏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歎→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體現的複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燈片7)

3、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課文那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明確:4、5、6段。

4、佈置作業:熟讀4、5、6段,試着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

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寧靜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段的閲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入:鑑賞、分析課文4、5、6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閲讀鑑賞第四段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

2、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什麼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閲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用田田寫出了葉子之多;“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播放幻燈片8)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播放幻燈片9)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播放幻燈片10)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播放幻燈片11)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鑑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鑑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結:本段雖着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着幻燈片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播放幻燈片12)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明確:除傳神的動詞運用外,還用了正反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閲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着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樣。本段用反襯手法表達作者內心的寂寞。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説説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播放幻燈片13)

二、熟讀,品味4~6段

三、佈置作業

1、背誦4~6段。

2、閲讀全文,進一步瞭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二課時板書: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4、5、6段,討論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題。

一、導入,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總結4、5、6段,理解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豔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遊荷塘是為了擺脱“心裏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裏“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學生朗讀第三部分,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麼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採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採蓮,這順理成章。遊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脱“不寧靜”,於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脱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脱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把握全文,結合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裏”為什麼“頗不寧靜”?

明確:(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閒適心情;(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

五、結合課後練習三,認真體會朱自清散文的特點,談談你對他的散文有什麼看法。

六、小結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第三課時板書: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閒適心情;

(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

高一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認識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2、掌握文言詞語絕、強、假、望、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體會荀子文章的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絕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使學生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四讀法。(自己總結的。)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新課,簡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⑶ 性惡論。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和教化。

⑷ 禮是治國之本。

2、作品風格:是學者之文,樸素、深厚、縝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讀全文,概括大意(一讀。)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讀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其它參見教材註釋。)

2、學生結合註釋,通讀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學不可以已。

(意思對即可。)

3、學生分小組筆譯課文最後一段,注意語言準確;教師巡迴指導。

4、教師檢查,組織全班同學交流筆譯的情況,重點指導如下句子的翻譯:

⑴ 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倒裝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三、完成課後練習,重點學習文言詞語

1、學生做練習二,掌握絕、強、假、望、聞的用法。

2、教師檢查完成情況;

3、學生查閲《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增加義項和例句。注意:絕的義項比較多。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指名學生背誦絕、強、假、望、聞等詞語的義項和課文中的例句。

二、細讀課文,理清思路(二讀。)

1、學生自讀全文,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

2、教師檢查,全班交流。

(各組先推薦一人上黑板,還可以由其他同學不斷完善,直到滿意。)

參考思路:

學不可以已──智明行無過──常人成君子──積累、持恆、專一

(中心) (意義) (作用) (方法)

三、研讀課文(重點是最後一段),分析討論(三讀。)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比喻論證的語段和句子,對比喻進行分類、歸納。(學生可以自己確定分類標準)

2、討論比喻論證的作用、效果。

3、教師總結,明確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課時

一、審讀課文,評價創新(四讀。)

1、教師引導:本文有哪些知識性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請指出來。

2、學生審讀課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師生交流審讀結果。

參考:

⑴ 知識性錯誤,如蟹六跪而二螯,(應是八跪;一説正確)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自己建築巢穴,不用蛇鱔之穴)。

⑵ 在論證方面,只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論證。本文只談了學不可以已的兩點作用,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還可以從社會發展趨勢和需要的角度來談。

二、聯繫實際,拓展運用

1、以《新勸學》為題,列提綱,分組發言。要求進一步充實荀子的論證。

2、教師補充終身學習的有關內容,學生討論終身學習的重大意義。

補充:終身教育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啟蒙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傳統區別。它響應迅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財富藴藏其中》 第8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智明行無過

常人成君子

學不可以已 終身學習

積累、持恆、專一

(社會、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