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教案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1W

高中語文教案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10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高中語文教案

第1篇:高中語文教案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知識與技能:

⒈瞭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⒉掌握文言詞語:鹹、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誦課文,培養熟記能力。

⒊鑑賞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⒋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敍、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裏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2.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3.背誦課文。

難點: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2.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覆誦讀。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繫實際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瞭解作者及“序”的有關知識。

2.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

3.講讀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百世,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

二、解題,介紹作者

(1)《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文字。書序一般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裏用以記事。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發情懷後將這些詩彙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琅邪臨沂人,出身於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和傑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後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

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敍蘭亭景緻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三、整體感知

⒈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音節,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⒉教師指導朗讀:

正音:會(ku?i)稽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觴(shāng)曲水齊彭殤(sh?ng)遊目騁(chěng)懷

語調:“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要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⒊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⒋瞭解“序”的體裁特點。

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書介紹了作詩的緣由(由修禊而“羣賢畢至”“少長鹹集”),作詩的精彩(“一觴一詠,暢敍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這便是本文不同於一般書序之處。

⒌請大家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閲讀課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標記,一會我們共同解決。

⒍提問:大家在閲讀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作者的情感是在變化着的,好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並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2)明確:“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敍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⒈學習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師強調重點字詞:畢、鹹:全、都。修:長、高。引:招致、招引。其次:其間。次,旁邊。惠風:和風。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這裏是“用來”的意思。極:盡。娛:樂。信:確實。

(2)請兩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3)教師提問:第二段最後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明確:一是名士相聚之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二是環境優美之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三是氣候宜從之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四是相聚狂歡之樂:“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敍幽情。”

(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四美並具。)

⒉指導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理清背誦思路:第一部分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周圍的環境、場面,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五、總結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珠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這些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歎,“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六、佈置作業

1.翻譯第一部分文字。

⒉結合課文,展開聯想,寫一段文字,描寫蘭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1.學習第二、三兩部分並背誦。2.總結全文,鑑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第一節

二、講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學生朗讀第二節,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

⒉指名學生翻譯重點語句(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①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之、系)

④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化”、“期”的翻譯)

⒊學生齊讀課文

⒋討論分析:

⑴提問:本段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明確:作者承接上文“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⑵由第一自然段的“樂”轉入本節的“憂”的原因是什麼?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⑶本節的議論與前一段的敍事是如何聯繫的?

明確: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説法。下面承此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趣舍”“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學生試背第二部分

三、講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第四段

(2)指名學生口譯第四段

重點字詞提示:①若合一契②臨文嗟悼③一死生,齊彭殤④其致一也

(3)討論、分析:

①作者在這段中抒發了哪些感慨?

明確:一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二是“後之視今,亦猶今視昔”。

②從“臨文嗟悼”説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認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的意味。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作者認識的侷限性,更多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閲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閲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敍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説明了編集的目的。

(4)學生試背第三節。

四、總結全文(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明確: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深沉的慨歎之中,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後人慨歎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2)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裏方面呢?

明確: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後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敍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彙,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説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儘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五、佈置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敍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第2篇:高中語文教案

本文是本站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閲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脱。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修楔(xì)流觴(shāng)遊目騁(chěng)懷趣(qū)舍萬殊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閲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敍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敍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敍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敍議結合。如敍説“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敍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敍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敍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敍,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複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註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髮言後,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後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敍事有何聯繫。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説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捨”“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説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後,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閲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於生死説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閲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閲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敍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説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敍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着敍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敍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比較閲讀:課外閲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第3篇:高中語文教案

關於高中語文教案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鑑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瞭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鑑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薰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涉江採芙蓉》

一、導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説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説:“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思鄉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麼?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麼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採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

採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並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麼?“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後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總結:對於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於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

“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敍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説盡。

“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後兩句也並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第4篇:高中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教案範文集錦之一,但願能對你帶來幫助。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説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敍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着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説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敍事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中見奇,靜中見情,疏密相間。

先説平中見奇。正如我們前面所説,這篇小説沒有扣人心絃的情節,沒有一波三折的懸念,但讀節選部分,卻同樣能把我們的心始緊緊地吸引住。這是因為作者充分發揮高超的敍事能力,使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給人以新穎奇特的感受。就以“誤會法”的運用為例,小説通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節選部分一開始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為一般的撒嬌,於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為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麼,成為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後,他終於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才使我們從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獨特的感受。

再來看靜中見情。與本文的故事情節相適應,文中的人物之間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多少活動。以翠翠為例,我們看到她是經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乾塔下”,“翠翠坐在溪邊”,“她坐在岸邊”,“她坐在懸崖上”,“翠翠坐在灶邊的矮條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來聽祖父的話”,“翠翠於是坐到那白日裏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從這些描述中,我們感受到的翠翠是一個恬靜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過對話與心理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她平靜的外表下,火山噴湧般的激情,九曲黃河般的情感波瀾,使我們熱烈地感受到懷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節選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敍事的詳略安排。例如,對祖父的船上活動寫得略,對祖父安慰開導翠翠和試探天保寫得詳;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對歌的事寫得詳,而此後的事卻一句話帶過;寫天保詳,儺送則只出現一個影子……由於敍事疏中見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寫雖是生活瑣事,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第5篇:高中語文教案

下面這篇由網友為大家蒐集整理高中語文教案的寫法格式,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提高學生對説明性文字的閲讀興趣。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

(説明:本文內容比較艱深,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難點。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師生互動。

(説明: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提問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篩選文中各種信息,掌握篩選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體設計

擬採用圖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教學思路

一、由題目導入課文

先簡介導言(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本文文體有一個瞭解,直接醒目),再請學生介紹達爾文、進化論,教師補充,運用多媒體展示《物種起源》一書及作者的照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1、請學生速讀課文,畫出本文的思路圖,分組交流。

(説明:通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並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通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意在培養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能力。)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請學生説出所畫的關鍵句,而後集體加以確認。

明確: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着文章的旨趣,標示着文章的思路,顯示着文章結構的特點。其類型為:①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提示説明對象的特徵或標示主要事理的語句。第1段“..我之所以説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②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説明內容的推進。如第4段“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5段“因此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這個過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內容。③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於顯示層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覆説“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人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人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説明:篩選關鍵句,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並不難。但如何篩選得正確、準確,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導。教師可以先試着讓學生總結規律,然後一定要給學生講明白。可用幻燈片顯示出來。)

3、欣賞品味。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説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説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明確:第1段,從“遠航”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蒐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時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鑽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結合註釋,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説明今後的打算,“詳盡地刊印出來”避免使別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遜的精神。

第4段,“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説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簡略”,反映出不迴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7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説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於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並板書:長期考察,實事求是,謙遜審慎,決不輕率,親身實踐,不避缺陷,毫不動搖。

(説明:從對文字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對文字深層含義的探究,從瞭解偉大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這不僅是在完成教學目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解讀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與作者。)

三、佈置作業

1,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片段。

2,請同學們思考達爾文“進化論”的“適者生存”的觀點是否適合於人類社會,它與“關懷底層”是否矛盾? (王岱)

第6篇:高中語文教案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高中語文教案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教學目的:

1. 積累詞語並掌握成語的用法,語文教案-我國古代小説的發展及其規律。

2. 理解作者是如何認識論述中國古代小説的發展及其規律的。

3. 作者採用大量例子來闡明中國古代小説的發展及其規律,是如何處理詳略關係的。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2、3。

教學難點:綜述文章的寫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研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 教學導入:

講一個神話故事,如《精衞填海》《開天闢地》《夸父逐日》等,引入:這就是最早的小説。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國古代小説的發展及其規律》。

二. 詞語積累:

1. 注音加點字:

A. 翰藻(han) 記載(zai) 概括(gai)

B. 脈絡(mai) 稗官(bai) 粗糙(cao)

C. 意藴(yun) 純粹(cui) 妍媸(chi)

D. 高寀(cai) 神佛(fo) 敷衍(yan)

2. 解釋成語:

應運而生 千錘百煉 有血有肉 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心驚膽戰 大快人心 權傾一時

3. 試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本文縱橫交織,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説的發展歷程及其規律。

三. 閲讀課文第一部分後回答問題,然後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麼來給古代小説分段的?分幾個階段?

提示:按照小説的體裁特點。分五個階段:神話傳説;志怪小説;傳奇小説;話本小説;演義小説。

2.這些小説形式現在已經消失了嗎?

提示:古代小説的原有傳統並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這些形式自然還存在,特別是民間。

填表: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例子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説 《穆天子傳》《山海經》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傳奇小説 《長恨歌傳》《李娃傳》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小説 《三國志平話》

明清 頂峯 演義小説、創作小説 四大名著

四. 閲讀第二部分。

1. 作者一共總結出幾條規律?是怎樣闡釋的?

提示:四條規律,即中國古代小説是來自民間的;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説影響很大;古代小説創作立足於現實;受封建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對每一條規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闡明。

2. 作者為什麼對第三個規律要做更詳細的闡釋?

提示:古代小説立足於現實進行創作,對一般小説尤其是歷史小説而言,讀者不難理解。但神話小説怎麼就立足於現實,這卻是容易引起爭議的。所以作者舉《西遊記》為例進行更詳細透徹的分析闡釋,以表明自己的看法並不失之偏頗,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我國古代小説的發展及其規律》。

3. 最後一條規律,作者何以寥寥幾筆就寫完了呢?你能幫助舉幾個例子嗎?

提示:讀者結合讀過的歷史和文學資料不難理解,所以略寫;例子如《水滸傳》《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 你還能為中國古代小説的發展總結一點規律嗎?(思考)

五. 理解課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課後練習二。

1. 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象,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課文引用蕭統之言是為了説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説終於脱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 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提示: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此言,是為了生命我國古代小説對史傳文學的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辨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 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課文引用此言,是為了説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 雖然吾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含有鑑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説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六. 上學期我們學過《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他們都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請詳細分析説明。(討論)

七. 教學後記:

省略

第7篇:高中語文教案

小編猜你可以喜歡這篇高中語文教案範文。

《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用散文的筆法寫就的一篇藝術評論,談的是米洛斯的維納斯因偶然缺損雙臂而意外獲得了非凡的美學價值,觀點建築在哲學,文藝美學的基礎上,表述又極具概括性,因而內涵深藴。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對殘缺與完美的感悟。

2、深入探討重要語句,體會句子含義。

3、虛實相生無中生有的藝術辯證法。

教學課時:1課時

一、導入

在巴黎的中部,有一座著名的宮殿,它的名字叫盧浮宮。有這裏薈萃着無數人類文化瑰寶。其中以盧浮宮三寶最為引人注目。蒙娜麗莎以其神祕的微笑而有了永遠的魅力,還有張開翅膀奏響海戰凱歌的勝利女神,只是她的頭顱已經失去,還有就是米洛斯的維納斯。

不知道是歲月的流失或者是一次意外使她殘缺了雙臂。而事實上米洛斯的維納斯共有兩尊,可是耐人尋味的卻是,雙臂完好的維納斯默默無聞,可是斷了雙臂的維納斯卻漂洋過海,穿越了久遠久遠的時代而大放異彩。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1.教師引導:日本作家清岡卓行認為:對維納斯而言,無情的歷史,偶然的毀壞,恰恰成全了維納斯,使她成為了人類藝術寶庫中不可或得的珍品。這是一個很大膽、很特別的觀點。作者這個看法的建立基礎是什麼?作者在文中對這個觀點的完整表述是怎樣的?請同學們閲讀課文思考。

2.學生默讀全文,思考上述問題。

3.學生默讀完畢,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藝術的名義反對對維納斯所進行的任何復原工作的,他認為維納斯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4.教師引導: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讀着這句話時,心中有沒有產生疑問。

5.學生研讀這句話,尋找問題。發現:文章的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為什麼必須失去?二是為什麼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三、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問題

1.教師引導:課文其實就是緊緊圍繞着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除了我們已經看過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談論第一個問題的,六、七段則是談論第二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四個段落快速找出你認為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語句。

2.學生快速瀏覽,劃出語句。然後回答。

3.根據學生的疑難語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4.學生討論完畢,每組派代表發言

四、教師小結

聽了同學們對斷臂維納斯藝術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許多感悟,説出來給大家聽聽,一是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於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二是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藝術創作中捨去一些東西,但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這也就是藝術上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原則。

五、擴展訓練: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哪些人或事物(可具體也可抽象),他們正是為了因為殘缺而完美,因不完整、不圓滿而更有價值。

例1:作為一部偉大的作品,《紅樓夢》有兩度殘缺,一是後四十回的失落。二是結局,寶玉披着大紅氅子,在茫茫的雪地裏踽踽獨行,不知去向何處,只能看到走向一片蒼茫。這個結局是殘缺的,它打破了花好月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但正是這種殘缺才使它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例2:詩歌是殘缺的,它正是因為空白而帶給了讀者多種解讀的可能性,而正因如此,才讓它成了文學殿堂的一朵奇葩。如:《陌上桑》中對羅敷的刻畫。

六、小結

人生是殘缺的,總有一些無法彌補的缺憾。但正是因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豐富多彩。真正經歷傷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過。黛玉的美在於她沒沒能實現的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美在於她歷盡滄桑後即一剎那的明徹與超脱,梵高的美在於用金黃的刀子讓他在光明中不停感到巨痛,貝多芬的美則是在失聰後用黑白鍵撞擊出生命的悲壯文章。如果説生活中的殘缺讓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點,那麼這些優秀的靈魄則如銀色的禮花,開滿了我們頭頂的天空,讓人雀躍與敬仰。人間沒有完美,完美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地方。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才點燃了人們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對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應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蘇軾詞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其實當我們學會正確對待殘缺時,我們就會發現,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板書設計:

殘缺+聯想=完美

虛實相生

參考資料:

米洛斯的維納斯的發現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稱《米洛斯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維納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釐米。

在希臘化時期,表現女性人體美的雕塑日漸增多,對愛與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維納斯的歌頌更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雕像的就是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並已經成為讚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

1820年2月,在愛琴海的米羅斯島上,一個農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時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兩截,並與刻著名字的台座、拿着蘋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斷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這是值錢的東西的農夫,立刻將它們埋原,並報告了在島上的法國領事。領事稍付定金,即通知當時設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國大使。幾乎與此同時,在愛琴海搞測量的一位法國海軍士官,名叫鳩爾丟孟都爾維爾對此表示了更大的關注。這是一位希臘藝術的愛好者,當他看過這些雕像的塊片以後,認為它們是一個整體,並第一個斷定這就是維納斯的雕像。於是立刻告訴農夫,法國決定把她買下,要他不必再到處聲張了。隨即趕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陳詳情,促使大使下了決心並派專人前去交易。不料島上的長老出於本島的利益而中途插手,開會議決命農夫將雕像賣給在土耳其任職的一位希臘大官,當法國人趕到島上時已經是雕像裝船的關頭了。見此情景,他們幾乎要動武,命令法國船艦隨時準備行動。頓時,愛琴海上戰雲密佈。恰巧,一場暴風而解了圍。它推遲了土耳其船隻的起航,為法國使者爭得了斡旋的時機,他們軟硬兼施,把雕像終於轉到了法國船上。後來又給島上贈送金錢,從而取得了島上放棄雕像的誓約書。雕像順利運抵巴黎,由於種種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國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獻禮。從這一天開始,她便成為法國國家財產。當時的登記名稱是在希臘羣島中的米羅所發現的維納斯像,並被陳列於羅浮宮特闢的專門展室中。

法國獲得這尊雕像時,全國一片沸騰,人們視之為國寶,並被尊稱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她一直為世界上所有熱愛藝術和美的人們所景仰,他們都以能親眼目睹這尊古希臘最偉大的藝術奇蹟為人生一大幸事。

2、關於維納斯的文化背景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説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把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後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後期的雕塑傑作。

3、米洛斯的維納斯的藝術魅力

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的讚美和歌頌。愛神的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樑,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豔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以至於後世的雕刻家們在競相製作復原雙臂的複製品後,都為有一種畫蛇添足感覺而歎息。正是這殘缺的斷臂似乎更能誘發出人們的美好想象,增強了人們的欣賞趣味。雕像沒有追求纖小細膩,而是採用了簡潔的藝術處理手法,體現了人體的青春、美和內心所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能發現某種統一而獨特的美。這種美不再是希臘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現的感官美,而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充滿了無限的詩意,在她面前,幾乎一切人體的藝術作品都顯得黯然失色。

整個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它接近於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種人體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幾乎都藴含着黃金分割的美學祕密。這正是古人對於人體美的讚頌和肯定,為後世的藝術樹立了不朽的典範。

第8篇:高中語文教案

你也可以參考更多高中語文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2、感受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體會科學説明性文字的寫作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辨別信息、篩選信息的方法。

難點:提高學生對説明性文字的閲讀興趣。

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教師點撥引導。

2、講讀結合,以讀帶讀。

媒體設計

圖片、文字、視頻綜合運用。

教學思路

一、導入

在記敍、議論、説明三類文字中,你最喜歡讀哪類文字?最擅長寫那類文字?為什麼?(以多媒體展示)

(説明:以問題的方式導入,學生會以此展開對舊知識體系的回顧與篩選。)

二、探究閲讀。分層消化

1、無目的閲讀——篩選信息混亂。

説明性文字真的讓大家手足無措、知難而退嗎?

(説明:教師以質疑方式引入,要求學生在教師不做任何要求的情況下自讀課文,讀後交流自己所獲得的最明確的信息,進而引導學生:説明性的文字並不難,因為每個人讀一遍都會有收穫。以此鼓勵閲讀説明性文字的信心,激發閲讀興趣,但教學重點並不在此,在於探究:同一篇課文為什麼大家得到的信息不一樣?原因何在?)

明確:辨別信息、篩選信息與每個人的經歷、學識、閲讀習慣、閲讀目的有關,何況我們要求的是無目的閲讀。(多媒體顯示)其實每種文體都有自己的閲讀目標,所以我們只有明確閲讀目標,才能在閲讀中少走彎路。

2、有目的閲讀——篩選信息。

教師按照思維的規律,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和學生一塊設置閲讀目標,並有目的地依次展開設置好的閲讀目標:

文章説了什麼——文章怎麼説的——説這些有什麼用

(1)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主要觀點有哪些?

(2)作者闡明的物種起源問題的兩個主要觀點是什麼?

(3)第1、2段有什麼作用?

(4)作者認為物種是怎樣產生的?

(5)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槲寄生為例是想説明什麼?

問題的多少視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在這樣依次展開的閲讀中,學生會發現他們的答案、信息統一多了。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

為什麼統一多了?

因為有了閲讀目標。

那麼一篇文章閲讀目標一般從何而來?

從題目、作者、中心句中來。

(説明:這是整體篩選信息。)

怎樣解決以上問題呢?通過對信息的辨別和篩選。怎樣辨別和篩選呢?你剛才是怎麼做的?

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自己想,可以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向教師諮詢,最後共同歸納(多媒體展示以下內容強調規律):

整體信息的篩選:

關注題目、作者(知識積累)、中心句,尋找關鍵句、總結句、總提句、過渡句、反覆出現的句子,看清文章結構。

局部信息的篩選:

句式特點、長句的層次,重點詞語、代詞的指代作用,修飾成分。

教師在這個時候用視頻播放有關達爾文和進化論的有關影片,學生看完後重讀課文,鞏固深化理解信息的篩選。

(説明:以上內容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視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教師在問題的選擇上,知識的明確、歸納上,時間的分配上都要因地制宜,若按兩課時計,應把後面的內容放入下一課時。)

三、鞏固拓展欣賞品味

1、以多媒體展示兩段文字,讓學生進行整體和局部信息篩選的練習。

2、利用篩選信息的方法,欣賞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説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通過這樣的説明性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尤其注意虛詞的運用。

明確:看似生冷枯燥的文字,其實正透着作者那嚴謹不苟的科學態度,因為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文如其人,達爾文正是以這樣嚴肅、科學的態度和探索精神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列。這種精神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隨着教師的明確強調,用多媒體展示有關達爾文的科學著作及後人對他的評價的圖片與文字,使學生的理解立體起來。(黨紅英)

第9篇:高中語文教案

如果這篇高中語文教案範文能幫到你,請支持本站,我們會更加努力!

教學目標: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學習《智取生辰綱》,我們瞭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於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雲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説家,大約生活於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説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説的創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説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説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説《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説。

(教師簡要介紹《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故事要點,街亭之戰的戰前情況。詳細見教師用書)

西江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C )

A 馬謖(shu) 曹叡(rui) 寨柵(zha)

B 偏裨(bi) 文幾(ji) 咽喉(yin)

C 張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長史(chang) 輜重(zi)

2.下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B )

A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平常的人) 男親自哨見(探見)

B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長歎(跺腳)

C 把魏延圍在垓心(戰場的中心) 又命馬岱、姜維斷後(在後面掩護軍隊後退)

D 只鼓譟吶喊(擊鼓喧譁) 思舜帝殛鯀思禹之義(殺死)

四.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即:,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號施令別打算

趙雲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理解靈活運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説如何寫馬謖失街亭的。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

2.學生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自驕自傲、目中無人、死守教條等,只要符合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痺、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再就是間接描寫: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着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4.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討論)

(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後悔,勇於承擔責任,也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嘲諷,或者還可以看作是馬謖還想以此博得諸葛亮的憐憫,藉以逃脱罪責等,只要學生講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業:

第 二 課 時

分析其他人物,討論評價“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感想

一.處理作業(略)

二.分析諸葛亮其人:

作者寫諸葛亮採用了哪些手段?

1.襯托手法:

①以司馬懿的態度反襯:

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

“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2.直接描寫:

①知人善任,小心謹慎:馬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助馬謖

②知彼知己,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街亭失守,穩妥撤兵漢中。

③勇於自責:街亭失守後説:“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④有情有義,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儘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謖,但答應替他撫養子女。

⑤如何理解諸葛亮的三“哭”?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託,未聽先帝遺囑。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

2.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性格。如馬謖的三次"笑曰"(①"笑"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見",③"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表現了馬謖狂妄自大、麻痺輕敵的性格和思想。

3. 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諸葛亮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體會本文前後照應的特點:

抓住人物語言,體會反覆照應的效果(使作品脈絡清楚,結構緊湊)。(學生尋找完成,教師只做點示)

四.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認為是馬謖的責任,也可以認為是諸葛亮的責任,還可以認為兩人都有責任,但理由論據要充分,説服力要強。)

五.作業佈置:

1.課後練習二。

2.課外閲讀《三國演義》,針對三國歸晉的結局,説説三國滅亡的原因,然後寫成一篇短評。(僅限於已經閲讀過一次的學生)

六、板書設計:

小説情節:守街亭——失街亭——撤漢中——斬馬謖

人物形象:

諸葛亮:深謀遠慮 料敵如神 賞罰嚴明

馬謖: 剛愎自用 盲目輕敵 死搬教條

教學後記:

第10篇:高中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教案怎麼寫?你可以參考一下這篇範文。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説的情節

2、分析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的形象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人物語言分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説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歌詞裏卻包含着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迴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絃的爭霸故事。節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京劇裏就有《失空斬》(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的經典曲目。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瞭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謖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幾殛鯀干係疑兵須哨見鼓譟

2、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物,弄清相互間的關係。

3、指明學生翻譯課後練習二中出自《三國志》中的兩則史料。

明確:譯文1.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張郃特進的官職,派他統領各路軍馬,到街亭抵禦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依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據守城寨。切斷了馬謖部隊的取水道路,發動進攻,將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祈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命令張郃抵禦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郃在街亭交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郃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餘户,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4、討論:課文與史料相比,有何區別?

明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説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對人物的神態動作做了細緻描繪(揮淚斬馬謖)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導入:小説不同與史事,藝術的虛構正是小説的魅力所在。作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一些情節、故事乃至人物與史實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學虛構,並不影響其文學、歷史價值。唯其形象、生動,人物的性格更鮮明,一些故事情節才深入人心,為人們津津樂道,使三國往事家喻户曉。

2、分組討論:小説中虛構的 “妙處”?

3、虛構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

明確: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協助馬謖,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突出孔明善於分析形勢、小心謹慎的特徵,烘托出街亭在戰略上對於蜀軍的重要性,反襯出下文馬謖的狂妄、輕率。

4、虛構二、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

提問:史料可證,街亭之戰,魏軍主將是張邰,司馬懿與此戰無關。那麼,小説為什麼要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

明確:小説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經驗,絕非等閒之輩。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的謹慎、知己知彼,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多次設伏的善於用兵,反襯出馬謖的狂妄輕敵、紙上談兵。

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確誠心地讚歎諸葛亮 (司馬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還從側面襯托了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5、虛構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

提問:賞析馬謖的語言,找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確: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

三笑(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小結: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驕傲蠻橫,對馬謖語言的直接描寫,充分展示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痺、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6、虛構四、人物細緻的神態——諸葛亮“三哭”

明確: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後,感情錯綜複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他當時豐富的內心世界。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

第一次,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湧,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第二次,當蔣琬勸阻他時,打動了他的心,但馬謖既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所以忍心“流涕”説:“合當斬之。”“流涕”比“揮淚”悲傷程度又深一層,可見諸葛亮內心的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

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的時候,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負先帝重託、未聽先帝遺囑,痛恨、悔恨、內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是個大智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真實情態。

小結: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有情有義等多方面的性格。

7、總結小説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A.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間接描寫)

B.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馬謖“三笑”、諸葛亮“三哭”)。(直接描寫)

四、探討:街亭之失,誰之過?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並非全無認識,對街亭佈防十分細緻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着有利於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並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略上處於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閒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後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五、佈置作業

小作文:結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什麼會任用馬謖為將。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10篇高中語文教案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高中語文教案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