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雨霖鈴》高中語文教案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7K

第1篇:《雨霖鈴》高中語文教案

《雨霖鈴》高中語文教案

《雨霖鈴》高中語文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雨霖鈴》高中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一、教學內容分析

《雨霖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柳永詞二首》中的一篇。此單元選了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四位詞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瞭解宋詞的各個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徵,掌握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明確意象、意境與情感的關係,從而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所選的四位作家是宋詞發展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詞作,既充分體現了宋詞的藝術價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詞發展的脈絡。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寫作者與情人難捨難分、纏綿悱惻的離別情緒及設想別後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鋪敍、渲染的手法,離別前寫氣氛,離別後寫情態、心理,把依依不捨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多用景物襯托,景中有情、情中見景、情景交融,產生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此文集中體現了婉約派詞的風格。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雖然已學過了一定量的詩詞,但無法靈活運用鑑賞方法;雖能體會本文的情感,卻難把握作者的藝術手段,因此,我把應用恰當的方法品味本詞的情感作為教學重點,把藝術手法的賞析作為教學難點。另外,學生對詩詞朗誦重視不夠,所以,指導詩詞朗誦的方法也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應讓學生明確誦讀是鑑賞詩詞的基礎,又是鑑賞品味的昇華,鑑賞的過程,既是品味的過程,更是為理解背誦做準備。

三、設計思想

“板塊式教學設計”是餘映潮老師在深入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基礎上所提出的。就是將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模塊”,即教學的過程呈“板塊”狀並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的教學設計思路。此課的指導思想主要就是“板塊式”教學法。板塊思路為四個步驟:誦讀——品情——賞句——背誦。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2、掌握鑑賞詩詞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

1、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2、掌握名句鑑賞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感受純真美好的愛情。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體會情感。

2、品味鑑賞美段名句。

教學難點:理解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及虛實結合的寫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我國古代以“離情別意”為題材的詩詞很多,香港人把《遊子吟》擺在“十大唐詩”之首,認為詩中抒發的情感雖尋常、樸素,卻真摯、動人。現在,請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寫離別的詩句。

設計説明:此環節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又為本課提供了比較的素材,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激發興趣,創設情境。

(二)誦讀課文,為鑑賞做準備

1、試讀:注意語調、語速及感情基調。標出不理解之處。採用學生小聲讀的方式。

設計説明:“試讀”可讓學生明確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使課堂學習更具目標性、針對性。

2、聽讀、比讀:和自己的讀法有哪些不同之處?兩個人的示範朗讀有何不同?為什麼?

設計説明:我選用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示範朗讀讓學生聽讀體會,讓學生明白,朗讀的方式是多樣的,方式的選擇和朗讀情感的表現是根據你不同的朗讀需要決定的。聽讀結束後,讓學生展開討論,結合教師的點撥來完成這一過程。

教師點拔:這兩個朗誦中,第一個人是作為旁觀者來讀的,所以語調相對平穩,帶着欣賞本詞的情感特徵。第二人則是把自己作為文中的主人公,飽含深情地朗讀,抒發了他內心深處的離愁別緒。

3、按要求方式誦讀:

(1)、以古詩吟誦的方式:

(2)、以旁觀者講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戲曲方式:

設計説明:這一環節的方式可靈活多樣,可自由誦讀、集體朗讀,也可讓朗讀基礎好的學生示範朗讀,吟誦方式和戲曲方式朗讀,教師可作一定的示範。以主人公身分朗讀方式的指導應把握這幾個句子:

①“都門帳飲無緒”應讀出心痛和惆悵;

②“留戀處,蘭舟催發”應表現出主人公對催發人的埋怨,此時兩人難分難捨,你偏偏不斷催促,怎不讓一對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到最深之處,朗讀者應自覺進入角色,讀時略帶哭腔。學生讀完後,教師可把前面的示範朗讀(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讀的)再放一遍,加深學生的印象。但此類指導知識不多分析與講解,讓學生通過比較領會,然後在實踐中訓練掌握。

(三)理解課文,體會文中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寫的是作者與紅顏知己離別的情景,作者通過哪些典型景物,採用那些重要藝術手法來表現這種情感的?

設計説明:對本文藝術手法的使用,學生可能説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還處於較膚淺的層次,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緣情設景”體現了作者主觀情感對景物的選擇性和限制性,是創作者根據自己的情感需要設置的相應意象。本文“虛實相生”的寫法也是難點,應抓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等句和上下文內容作比較分析,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不可讓學生吃“夾生飯”。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並在黑板上板書別前、別時、別後三幅畫面的關鍵詞,重要意象的含義和藝術手法。

2、寫離愁別緒的景物很多,作者為何要選擇這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這樣的選擇和描寫有何作用?

設計説明:此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明確意象對於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的作用。瞭解意象與意境之間的關係,為以後的鑑賞打下基礎。在課堂中,學生可能會從作者情感表達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礎好的.學生還會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時代特徵。(如果能理解到這一步,教師可簡單介紹作者,這對學生理解有幫助。)

教師點撥:作者對景物的描寫細膩生動,表現的情感特別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裏就變得特別不尋常、與通常的説法不同,同學們能找出幾例嗎?

學生討論尋找,教師巡迴查看指導。

教師提問並指導:

(1)“留戀處,蘭舟催發”:“蘭舟”是船,但作者不説舟船,卻用蘭舟,使文章頓增美感,蘭舟一物,充滿典雅、精緻之美。明明是船伕催發,作者卻説“蘭舟”催發,是何原因?船伕催發,何來典雅、精緻?

(2)“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以節日為意象已帶有濃厚的民族氣氛,再加一“清秋”修飾,節日一下變得悽美、淡雅,別具一格。

説明:如果學生感興趣,教師可把唐詩和宋詞作個比較,唐詩是張揚的、開放的,唐詩中的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詩的離別中,幾乎沒有多少悲傷;宋詞是淡雅的、內斂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説了,就連豪放派詞人蘇軾也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悲涼感慨。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就能對唐詩和宋詞有較高層次的認識。當然,這一環節要根據教學過程來決定它的取捨。

3、想象畫面,描述意境

詩詞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畫面構成。如果你是導演,你準備如何安排詞中顯現的畫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設計説明:此環節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悽清的意境,加深學生的印象。又鍛鍊了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對於詩詞的鑑賞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學生可能根據自己的感受選出一些句子來描述,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但學生的分析與回答可能較膚淺,涉及的面也不寬,應特別注意引導。

舉例分析: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句由三個單純的名詞構成,在描述畫面時,我們也可有多種組合方式。

(1)三種景物以並列方式展開描述

(2)把“曉風”“殘月”當作畫面背景,突顯“楊柳”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注意“楊柳”作為意象的意義。)

(3)把“楊柳”“曉風”當作畫面背景,突顯“殘月”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注意“殘月”作為意象的意義。)

(4)把“楊柳”“殘月”當作畫面背景,突顯“曉風”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注意“曉風”作為意象的意義)

語言描述舉例:

(1)河岸上楊柳依依,曉風陣陣,殘月低垂。

(2)岸邊的楊柳在風中搖盪,在殘月的映襯下,更增離別的傷感。

(3)一彎殘月在刺骨的曉風中,慘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楊柳。

説明:不同的組合,體現對句子的不同理解,也體現了對這幅畫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舉例不能過多,容易限制學生思維,應讓學生自由發揮。

問:這種單純名詞組合方式,同學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這樣的組合有何妙處?

教師指導: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温庭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不加任何修飾的組合給讀者留下的想象空間,此時意象是流動的,讀者的解讀是極度自由的。美籍學者葉維廉在《中國詩學》中説“作者彷彿站在一邊,任讀者直現事物之間,進出和參與完成該一瞬間的印象。”這就是古典詩詞的模糊性和解讀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飾語,讀者的想象空間就受限制了。也許這就是此句被稱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詞美

1、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問:如果把“去去”改為“此去”,把“千里煙波”改為“千里波濤”效果一樣嗎?“暮靄沉沉”和“楚天闊”是否矛盾?

説明:學生如果能抓住“用詞與表達情感的關係”角度來分析就不錯了,但後一問學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師應引導,此句不僅表達了作者內心離別的沉重感,更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歸期渺茫,命運難測”的身世哀傷。

2、“執手相看淚眼”

問:如果讓你描寫情人的離別,你會設計什麼方式?有比“執手相看”更能表達離情的詞語嗎?

説明:學生的答案可能會五花八門,教師如果不注意引領,就會使這一問失去價值,應讓學生明確:告別的方式與人物性格、時代背景、民族習慣等都有關係,但此處卻有更深層的意義,作者採用“執手相看”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有關,《詩經·邶風·擊鼓》中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句子,此處的“執手”寫出了兩人“不捨”,更表達了作者內心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願望。同時“執手”這一動作大膽直率,充分體現了柳詞通俗、率真的一面,與上文的典雅相應成趣。

總結:這種鑑賞方法叫“易詞造意品析法”,對品味譴詞造句的妙處很有幫助。在分析時可讓學生先討論可供置換的意象或詞語,再進行比較,品評。此處不多舉例,學生可用這種方法進行課後訓練。

(五)背誦檢查

設計説明:“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詩詞不僅可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語文素養,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當堂能背誦同學互相檢查。

(六)課堂總結

當時有人這樣評價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可見當時人們對柳詞的喜歡程度。柳永為何能贏得普通民眾的如此厚愛?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贈汪倫》《再別康橋》),把離別寫得灑脱、自在,甚至有時還略顯歡快,這種打出常規的、別具一格的寫法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寫的是最常態的離愁別緒,卻同樣成就了他的聲名,為什麼?因為他用白描、鋪敍、點染的手法,不斷渲染加強對讀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曉暢,又不失精緻、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內涵,又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給讀者崇高的審美享受。

(七)作業:第1題為選做題,第2題為必做題

1、將此詞改寫成現代詩

2、比較本課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兩首詞的不同風格。

板書設計

雨霖鈴

柳永

朗讀方式:

1、以古詩吟誦的方式:

2、以旁觀者講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戲曲方式:

品讀情感:

1、景:精緻典雅

2、情:離情感傷

藝術手法:

1、緣情於景

2、虛實相生

分析名句:易詞造意品析法

第2篇:《雨霖鈴》高中語文教案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雨霖鈴》高中語文教案範文,送一篇給你。

⒈瞭解柳永及其婉約詞的特點;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點。

⒉在通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⒊通過解決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宋詞以它獨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樣熠熠生輝。今天我們就欣賞一篇頗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專力作詞的詞人柳永的《雨霖鈴》。 二.賞析《雨霖鈴》

⒈柳永簡介

柳永(約有980~約定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窮愁潦倒,處事方面抱着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時間很長,經常出入倡館酒樓間,與教坊樂工和歌伎們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並通曉樂律。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由於他的生活還境及其他各個方面的條件,使他成為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躍派的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與影響。第一,他製作了大量的慢詞長調,使詞從小令為主過渡到慢詞佔優勢地位,從而為詞容納更多的內容提供了相應的表現方式。第二,他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善於鋪敍,善於運用白描,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語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諧優美。柳永詞對秦關等人都有影響,對後來的説唱文學和戲曲作家在曲辭創作上也有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有詞集《樂章集》。

⒉寫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適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衣紅偎翆、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⒊教師範背全詞

⒋學生朗讀

提示:首先注意詞的低沉基調,還要保持樂句的完整性,因為課文中的標點是按意思的連貫性點的,有些地方跟樂句並不一致。例如“寒蟬悽切”是一個樂句,“切”字起韻,應有稍長的停頓;以下“都門帳飲無緒”“今宵酒醒何處”皆獨立樂句,亦應這樣處理。有些樂句有“豆”。如“留戀處”“念去去”“楊柳岸”“便縱有”等之後皆有“豆”,“豆”相當與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讀時應聲斷氣不斷。

⒌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詞意,然後自由朗讀全詞。最後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

明確:上片寫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的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片是詞人想象別後覊旅生活的情景。

⒍鑑賞詞的意境:讓學生跟據上、下片的內容,分別作一幅畫,然後用自己的話生動形象的描述出來。 明確:一個秋天的傍晚,驟雨剛剛停歇,空氣格外清新,寒蟬在柳樹梢長鳴不已。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蓬帳裏,筵席上有兩個斟滿酒的酒杯和兩盤幾乎沒動過筷子的下酒菜。詞人與情人雙手緊握,喉嚨哽咽着説不出一句話來,臉頰上掛滿了滾燙的淚水。此時水面上一隻小船裏一位老艄公正對着這對情人使勁的喊着:“上船嘍——,上船嘍——。”天色越來越暗,茫茫水域裏,濛濛霧氣一片。

一夜飄流後,詞人彷彿來到異鄉。東方即將吐色時,頭頂依然有一彎殘月,河流兩岸朦朦朧朧的楊柳樹在瑟瑟秋風中搖曳着。詞人望着殘月,感受着秋風,現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樣子。

⒎揣摩重點文句,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⑵提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中“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三種景物與詞人的愁緒有何聯繫?

教師啟發誘導後,學生明確:浩渺無際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愁暢相似;傍晚雲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用比喻的修辭方法選取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現了離別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相同寫法的還有名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⑶“今宵酒醒何處?揚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學生討論:這兩句詞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國民族文化傳統中有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學生小組討論後,明確:“楊柳”和別情有關,“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後,楊柳和離別似乎已成為具有必然的聯繫了。“曉風殘月”是天還未亮時的景象,這時一切景象都特別淒涼,難以忍受。古時要趕遠程的人也往往在這個時侯動身,因而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送別。如温庭筠《菩薩蠻》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就是把別情與着時候的景象聯繫在一起來説的。

“酒醒”後的惆悵(離人飲酒,是作為麻醉劑來消減愁懷的,酒醒無異於“愁醒”。經過麻醉後再醒過來的愁,就越發使人無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觸動離愁的景象(岸上的楊柳,曉風吹拂,殘月微明)交融在一起,這情景確實淒涼難耐。可見,這兩句中詞人集中了許多最能觸動離愁的東西入詞,構成淒涼的意境,淋漓進只盡至地抒發了傷離別的悲涼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