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89W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4、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6、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羣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羣,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板書課題——作為生物的社會)

二、作者:

劉易斯?托馬斯是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同時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細胞生命的禮讚》,這部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

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據説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户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拋出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作為生物的社會》這篇文章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精彩章節。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現在,同學們先仔細地閲讀一遍這篇文章,給課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主旨。當然,在閲讀時首先要疏通生字:

1、字詞注音:

鱒(zūn)魚蟻冢(zhǒng)苜蓿(mùxu)鯡(fēi)魚蹩(béi)腳

2、教師在學生閲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把握本文寫作思路:

教師: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科普論文,那説明文一般先要明確説明的對象,然後再運用各種方法、事例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最後則是昇華主題吧,那這篇文章作者是要説明什麼呢?請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提問,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醫學家舉行年會的情景)

教師:他是怎樣描述的呢?他把他們比喻成了什麼?

學生:(羣居性昆蟲大聚會。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振動,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信息。每隔一段時間,那羣體都要像拋出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拋出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教師:作者開篇把人類比作是螞蟻,由人類社會的的活動情景聯想到了生物社會的活動,引出了所要探討的話題。

再看一下第二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傳統生物學界的看法:“暗示説昆蟲羣居的活動跟人類事物總有點聯繫,那在生物學界將是非常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裏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是行為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師:那他們為什麼是非常糟糕的態度呢?

學生:(説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説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教師:那作者是抱着什麼樣的態度的呢?我們可以從哪一句話看出?

學生:(“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以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植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信息”,簡直和人類的行為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作者這裏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正好形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3、現在,請同學們總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完成,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繫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着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説,動物過着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全文主體部分探究:

1、接下來快速的閲讀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裏,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裏,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討論:根據課文,分小組討論,假設你們是一羣螞蟻、一羣蜜蜂、一羣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學們可以儘量的發揮想象。

設置預案如下: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着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信息。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羣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還舉了幾個例子,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這些事例都説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羣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特點?

(“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壓壓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集羣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據這種情形,在建造蟻穴的時候,它們可以做到先築牆,然後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羣體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蜜蜂覓食跳舞。)

(“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數百隻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小室裏有兩三隻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什麼也沒有建造起來。隨着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於是思維開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實人類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我們人類都出現了什麼樣的狀況?(“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羣居性動物中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繫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着電。”也就是説,我們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我們沒有真正的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和才能)

5、最後,作者以科研為例,引用了人士的觀點,再一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羣體的智慧,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羣體的智慧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希望科學研究能有多一點的交流。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為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羣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羣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記敍、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鬥爭精神,理解作者關於生死價值的闡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於讓劉邦得以脱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捨生取義,前仆後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着很大不同!現在我們來學習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指名朗讀課文,口頭複述課文主要內容。

2、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學生預習時提供)。

(1)五義士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沉揚(牙儈)、馬傑(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伕)。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於義憤才自發參加鬥爭的。五人被捕後,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衞,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義士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

(1584~1626),字景文,號蓼(l))洲,蘇州吳縣人。萬曆進士,任福州推官,後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後辭官還鄉。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併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後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藉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禎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諡忠介。(詳見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3)張溥與復社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江蘇省太倉縣人)。崇禎四年進士,“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於熹宗天啟末年,是和閹黨鬥爭的東林黨的繼續,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羣眾基礎,能與政治鬥爭相結合,在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

3、補充介紹作者

張溥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於此)。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本文作於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後,當是崇禎元年(1628年),其時他26歲。

4、學生口述蘇州市民經過。(略)。

(三)誦讀第1段

步驟:

齊讀一遍後,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後再齊讀一遍,然後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現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後練習背誦並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敍事張本),激於義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歎結住敍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

作墓碑記,故先敍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説不可。此段純屬敍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四)誦讀第2段

評點: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敍五人之死的經過,卻就建墓事生髮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略釋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內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提問,不是由教師説出。(下同)

(五)誦讀第3段

評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領本段敍事。“周公之被逮”承開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敍事主旨),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僕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於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寫法指要:

本段敍蘇州市民反閹黨鬥爭始末,而以“激於義”三字為統帥,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六)誦讀第4段

評點: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於義”,何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

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於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敍事,承首段而來。

(七)誦讀第5段

評點: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二比——與縉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歟”,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鈎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之死關係到當時的大局),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

“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後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皇后,熹宗之後)為託,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時羣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寫法指要:

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鬥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八)誦讀第6、7段

評點: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髮杜門(兩種作法,一般醜態),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高爵顯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諡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勢振宕。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户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非經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脰”、“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

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死生”,偏義複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於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説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

前段説五人之死在政治鬥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説五人激於義而死,死有重於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新之處,讀後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齊背全文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朗讀並背誦全文,疏通文句,藉助工具書及註釋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從情感表達和語言兩方面總結陶淵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藝術特點。

3、體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從情感表達和語言兩方面總結陶淵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三、教學方法

吟誦法、點撥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向我們勾勒了一個烏托邦的理想社會?(陶淵明)那麼,關於陶淵明,你們還了解多少呢?(學生自由回答)嗯,看來大家的課外知識都很豐富!提到陶淵明我們都會想到他嚮往歸隱田園的高潔情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歸去來兮辭》,正是陶淵明與官場訣別、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

(二)初讀課文

教師範讀,學生跟讀,要求讀準字音,結合註釋,疏通文意,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

(1)關於朗讀,繼續強調注意以下幾點:

①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注意語調。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歎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歎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教師指名學生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2)關於文言常識,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實詞:四個重點實詞

役(役使)、諫(諫正、勸止)、觴(酒杯)、策(拄着)

②虛詞:五個疑問代詞

田園將蕪胡不歸(為什麼),奚惆悵而獨悲(為什麼),復駕言兮焉求(幹什麼),曷不任去留(何)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麼)

③古今異義詞:是、非、親戚。

(三)深入研讀

(1)引導學生自由朗誦第一段,思考問題:

①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請依據文本作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朗讀第二段,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①作者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裏?

【明確】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②抵家時的欣喜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明確】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③這一段表現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明確】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四)拓展延伸

結合古代與當下的不同社會情況,談談對歸隱的看法。

(五)小結作業

“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瞭解了陶淵明的生平,學習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隱士情懷,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與想法,請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隨筆。

五、板書設計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把握對環境的鋪陳,瞭解自然環境對小説主題的作用。

2、通過細讀,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小説的主旨,明確邊城所要表現的的人性內核。

教學重點: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邊城的文化內涵。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品讀法、分析法。

第一課時

(課前播放黃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話: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

一、導入。

講到歷史,我們很容易便會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傑的叱吒風雲,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崙、華盛頓;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傑出人才,像杜甫、李時珍、牛頓、哥白尼等等。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歷史裏沉默着的更大多數,卻是一些什麼也沒有留下的,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這個羣體在人羣中最龐大,也最渺小。誰也不會關注到在中國最廣大土地上耕種的每一個農民或者在硝煙裏搏殺的每一個士兵。因為他們不是歷史的關鍵,在歷史的宏大敍事中他們往往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是沈從文作為一個有着深切社會責任感和人文修養的文人,他關注着這沉默的大多數,於是在他的代表作《邊城》的題記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如上)。在沈從文樸素的敍事中,展開了一副邊城生活的畫卷。

二、情節梳理。

(投影課題以及一句話: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長假前,請大家回去讀讀《邊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認真去讀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誠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讀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麼,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簡單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來理一理,講不完整沒關係,你一言我一句,我們先把這個故事拼接出來。

明確: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一户人家。獨門獨院裏,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脱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説話,秀拔出羣,叫儺送。小城裏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瞭,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説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願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大老唱的,大老講實情講出後邊去做生意,幾天後他聽説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老船伕操心着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説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説,翠翠莫怕,翠翠説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三、環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顯“邊城”除了是這部小説的題目,還是這段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不論大家對沈從文瞭解多少,或者對邊城瞭解多少,小説中的這個地方給大家的印象是怎樣的?換言之,邊城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世外桃源,質樸天然)

1、地理位置處在邊緣,客觀上與世隔絕。

兩省接壤處,十餘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並無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遠帶來民風的單純。

2、保留着許多傳統的生活習慣與方式。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

划龍舟、捉鴨子等。

這就像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思考二:邊城與生活在之中的人們有什麼樣的聯繫?

由於地理上的偏遠,改朝換代,戰爭革命都影響不到他們,就像《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在一種單純的生活環境下祖祖輩輩的延續着一種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價值觀——一種非功利的價值觀。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時,祖父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裏,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祖父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沈從文極力想表現的是一個非功利的社會形態。最有説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説的寄食者——。應該説,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為了生活出賣着自己的肉體。在道學家的眼裏,這絕對的是下流可恥的。但是在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裏“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情意勝過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則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脣咬着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後各人皆不許胡鬧”,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個,同留在岸上的這一個,便皆呆着打發這一堆日子,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定遠遠的一個人。【即便出賣肉體,也珍視自己的愛情】尤其是婦人感情真摯,痴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或日中有了疑心,則夢裏必見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卻不理會自己。性格弱一點兒的,接着就在夢裏投河吞xx煙,性格強一點兒的便手執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慾望,由於睡眠時檢查作用鬆懈,趁機用偽裝方式繞過抵抗,闖入意識而成夢。夢是淳樸民風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長期的嫁娶,一時間的關門,這些關於一個女人身體上的交易,由於民情的淳樸,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在邊城,即便是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裏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勢利,而盡力過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處處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説史》和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置沈從文於中國現代文學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學界開始提名沈從文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如果説魯迅筆下的阿Q是國民劣根性的表現,它體現的是國人人性中難堪下作而又無奈的一面,那麼邊城則恰恰相反,它體現的幾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從文為什麼選擇“邊城”作為小説的背景?

讀一篇小説,如果你喜歡,你就應該儘可能的去多瞭解與之有關的信息。這是一個思維延續的過程,當你走進幕後,你會發現許多在讀小説時所體會不到的樂趣與風景。所以長假期間老師也推薦了幾篇與《邊城》相關聯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絕對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語憑空而來的。小説往往帶着作者的身影與願望。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我所生長的地方》一文裏有這樣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裏所簡單描繪過的那個小城,介紹到這裏來。這雖然只是一個輪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卻浮凸起來,彷彿可用手去摸觸。……我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小城裏,將近十五歲時方離開。出門兩年半回過那小城一次以後,直到現在為止,那城門我還不曾再進去過。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現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裏,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象裏。”當時間漸漸拉長,我們漸漸長大,我們都會發現過去的日子遠比現在幸福,就如大家會覺得幼兒園的日子比現在愉快,老師也會感受到當學生的日子比當老師的時候開心。這種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充分的表現在沈從文的小説之中。沈從文是一個天真浪漫的作家。在這裏,老師八卦一下。

沈從文1902年生於湖南鳳凰縣一個軍人世家,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當辦事員後因初戀受騙而出走。他的婚姻相當的富有情趣。當時蘇州一個名叫張吉友的富商,除了擁有萬頃良田,熱心於結交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還因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而盡人皆知。後來,這個大户人家的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兒張兆和則嫁給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

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説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志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鬍適聘為教師。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兆和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説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情書。

老師的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着對方的心。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一一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着沉默。後來學校裏起了風言風語,説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説: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説: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説説,做個媒。兆和連忙説: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鬍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就在張允和與周有光喜結良緣後不久,她的妹妹張兆和也在名作家沈從文的長時間進攻下舉手投降,成為這個情書聖手的俘虜。

可見天真浪漫的沈從文眼裏,愛與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許多文學作品裏不斷閃現着對童年生活環境的追憶,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緬懷。他對湘西當年的風情,這種人人以情義為重,以不要錢為榮的風情,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人情。

另一方面,沈從文在《從文小説習作選·代序》中説: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裏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的寫作目的便在於表現一種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學課、物理課做實驗前一定會整理好試驗枱,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樣。如果把沈從文寫作邊城看作是一次關於人性的實驗,邊城就是一個試驗枱,如果這個實驗台上有雜質就可能影響到實驗的結果。因此,要表現純粹的人性,就需要邊城這樣一個無論外在還是內在都純粹的環境。

邊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種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所在。我們與其説邊城在中國版圖上某一個地方,不如説邊城是存在於作家心中的一塊靈地,一方淨土。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設想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給志在寫作者》中説:“一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就連他死後歸葬鳳凰縣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批評家劉西渭所説:“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邊城〉與〈八駿圖〉》)然而,他在《邊城·題記》中説:“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從而喚醒讀者對“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的關注,“更希望的還是可以燃起行將下鄉的學生一點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長河·題記》)。

在那樣一個年代,“邊城”是沈先生的一個夢,——也許就是那樣一個邊緣城市,在心靈的邊緣,人生的邊緣,愛憎的邊緣,善惡的邊緣……在那裏,可以懷古,可以讓他以及和他一樣的人們將自己的心靈或者説是靈魂棲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寧。

四、問題思考。

1、你覺得故事中翠翠是什麼樣的?

2、“邊城”真的是一個如此美好的地方嗎?

高二語文必修五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脈絡分明,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和

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3、繼續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三段,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2、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常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後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

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於是寫下了《陳情表》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

當強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讀背誦

1、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對照註解,自己初步疏通課文;同時提醒學生注意以下詞句:

○1注意以下加點字的讀音和在詞義:

臣以險釁 夙遭閔凶 門衰祚薄 日薄西山 煢煢孑立 牀蓐

猥以賤微 生當隕首 責臣逋慢 猶蒙矜育 過蒙撥擢 寵命優渥

期功強近終鮮兄弟 除臣洗馬 劉病日篤 更相為命

○2注意以下加點虛詞的詞義和用法:

以:臣以險釁 臣以供養無主 猥以微賤 臣具表以聞 聖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劉日薄西

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點的實詞:

慈父見背 二州伯牧所見明知 形影相弔 晚有兒息 逮奉聖朝 察臣孝廉 舉臣秀

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聞 尋蒙國恩 除臣洗馬 猶蒙矜育 不矜名節 願乞終養 聽

臣微志 庶劉僥倖 不勝…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2、簡要疏通以上詞句。

3、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

第一段:悽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總起: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撫養【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無親無戚【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

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祖母病卧【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5、熟讀第二段。

6、指導背誦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不矜名節【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寵命優渥【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篤【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不能廢遠【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

區不能廢遠。】

7、熟讀第四段。

8、解題:討論:結合上節課反覆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

意?。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什麼呢?是一種奏章,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請謝

賀。那麼,李密的這個奏表,題為《陳情表》,“陳”是陳述的意思,“情”註解沒有,那

是什麼呢?

提示:情:

○1情況(事實);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課後練習和同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