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熱門9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熱門9篇)

篇1:三年級數學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並通過測量、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學生對毫米這個新概念還是有一些基本認識的,當問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釐米怎麼測量的時候,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來測量。在教學時,測量的方法需要進一步規範。起點對準0刻度,直線緊緊靠近尺,再把數字讀一讀。

今天上課的時候發現,小刻度的讀法,學生有些困難,有的數空格的個數,有的數小的刻度線,有的從整釐米的刻度開始數,因此需要有一個教學環節,將毫米數的部分放大後清晰的展示出來,再明確,數的是間隔數,尺子的質量問題,測量的方法問題,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教學時還是忽略不計。

單位換算,今天只有釐米和毫米,換算時80毫米=8釐米,5釐米=50毫米,因為只有兩個單位,學生有點思維定勢,整十就換成一位數,一位數就換成兩位數,因此這裏不適合安排單位換算,只是簡單的單項出現一兩組即可。這部分內容適合放在後面的課時裏出現。

只是在學生做作業時,作業中出現瞭如下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1、不是從刻度開始測量的物體長度,部分學生沒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後一個刻度就讀數了

2、()釐米()毫米,學生理解成了()釐米=()毫米

3、數學課堂練習本的長和寬,超過了一把尺子的測量範圍。

篇2:三年級數學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本節課是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估計,交流,測量等活動。讓學生通過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為學生在觀察...

本節課是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估計,交流,測量等活動。讓學生通過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為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創設自由探究的空間,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自主探究知識的喜悦和快樂。

1、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為學具,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在這節課中,我不僅準備了幫助學生建立 1毫米的長度觀念的'物品,給學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時把測量的物品換成實物,(例如鉛筆、粉筆、文具盒、硬幣等)為準確的估計提供條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身邊,只要認真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2.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培養估測能力。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從一開始情境的創設中就有了估測能力的有意訓練──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緊接着,在練習時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這樣的編排設計給了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比較強,需要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並逐步達到完善。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應該建立在操作的基礎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時,我安排學生用尺子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測量中發現課本的長、寬、厚不能用整釐米表示,從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產生的意義,再通過數一數的活動,明白釐米與毫米的關係。最後我設計,讓學生再利用學習的毫米的知識重新測量數學書長、寬、厚。使知識的學習由感知到表象到再現逐步加深。

3、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知”“情”的密切結合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之一。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討論數學。如:我讓學生用手勢體驗一米,一釐米、一毫米的長度。拿出自己的尺子,自己認真觀察尺子上都有什麼?並讓他們同桌互相交流,指一指從哪到哪是1毫米,2毫米等等。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操作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學習中發現、探索、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體的長、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學生通過這樣自由、靈活多樣的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數學學習,長久保持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從課堂教學的反饋情況來看存在的一些問題:

1、所有的操作活動都為建立表象服務的,測量與估測聯繫在一起,實際也在於驗證表象。第一節課我在二班上課時是讓學生倆人一組合作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雖然在引入新課前我提問:用尺子怎樣測量物體?但有一部份學生還是使用不當,不能用0刻度對準書的一端,而是用格尺的頂端對準了書的一端,這樣測量出的長度很不準確。所以我馬上改為領學生一步步來測量書的長度,學生掌握方法後再獨自測量書的寬和厚就容易多了,測量也準確了。所以第二堂課我給一班上課時就改變了方法,這樣學生一次成型,測量沒有什麼誤差,而且沒有浪費時間

2、練習中從學生測量的錯誤情況來看:由於我沒有強調5毫米這根刻度線的緣故,學生容易把這一刻度線當成釐米刻度線,還有個別學生對1毫米的小格數的不夠準確,所以有時出現1毫米的誤差。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

3、本課在鞏固練習時測量三角形、四邊形各邊的長度,由於個別學生在測量斜邊時不能把0刻度對準邊的頂點,格尺和邊不重合,所以測量不準確。我就在黑板上畫圖來講解。如果這裏使用多媒體來演示會更形象,逼真。

篇3:三年級數學上冊《毫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毫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課前已經要求學生回家預習並做好相應學具的準備,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多數學生已經建立了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在課堂上,我從學生的回答問題中發現,學生在課前所做的預習時,已經知道了“毫米”這個測量物體長度的單位,但還沒有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讓他們“做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交流,測量等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我認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1毫米的長度時,能夠從身邊找出許多適合用毫米作單位的物體。如:作業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長度、直尺的厚度、液晶電腦顯示器的厚度、課桌面的厚度、某地區的降水量……學生由自己熟悉的學習用品到身邊較熟悉的物品的舉例,充分説明學生已經建立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概念。

總的來説,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測量還不夠準確,

篇4:三年級數學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並通過測量、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學生對毫米這個新概念還是有一些基本認識的,當問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釐米怎麼測量的時候,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來測量。在教學時,測量的方法需要進一步規範。起點對準0刻度,直線緊緊靠近尺,再把數字讀一讀。

今天上課的時候發現,小刻度的讀法,學生有些困難,有的數空格的個數,有的數小的刻度線,有的從整釐米的`刻度開始數,因此需要有一個教學環節,將毫米數的部分放大後清晰的展示出來,再明確,數的是間隔數,尺子的質量問題,測量的方法問題,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教學時還是忽略不計。

單位換算,今天只有釐米和毫米,換算時80毫米=8釐米,5釐米=50毫米,因為只有兩個單位,學生有點思維定勢,整十就換成一位數,一位數就換成兩位數,因此這裏不適合安排單位換算,只是簡單的單項出現一兩組即可。這部分內容適合放在後面的課時裏出現。

只是在學生做作業時,作業中出現瞭如下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1、不是從刻度開始測量的物體長度,部分學生沒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後一個刻度就讀數了

2、()釐米()毫米,學生理解成了()釐米=()毫米

3、數學課堂練習本的長和寬,超過了一把尺子的測量範圍。

篇5:國小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藉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釐米和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範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課屬於計量單位的教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於後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悦;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篇6:國小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於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

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後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現數學書的寬、厚不是整釐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

認識了“1毫米”之後,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並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後,我讓學生把事先佈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並分別説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篇7:國小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

本節課的設計,本着“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

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釐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釐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後,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

對知識有了深入的瞭解,從模糊到清晰,實現了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知,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通過學生用手比劃、數、畫、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對分米的認識。測量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測量能力。

篇8:國小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力求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充分參與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本課編排的內容很充實,由於有較多的學生操作活動,又是一節低年級數學概念課,所以這一節課要讓學生多“動”、多“説”、多“想”、多“表現”,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但也受時間不夠的困擾。課後,我有如下幾點感受。

一、從精心創設情境開始

注重情境的全程性。發展體育運動是我校的特色,把它作為題材,創設了有關開運動會的情境,引發一系列的數學問題,從而複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引出要學的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孩子們是帶着極大的興趣進入了這節課的學習。創設的情境,貫穿教學的始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能激發,推動,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態度,整堂課圍繞課前的情境這一中心環節展開,通過不斷探索與學習來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策略。從而更好的鞏固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二、從激勵性語言開始

本節課中,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他們的情感體驗,注意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評價,做到評價有針對性。同時在這堂課中,我也多次運用探問,追問,轉問等發展性理答。再組織是教師理答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教師在理答的最後階段,對學生的回答重新組織或概括,目的是給學生一個更加準確、清晰、完整的答案。

三、讓學生感知“身邊的數學”。

教學中我收集了磁卡、一元、5角的硬幣、小棒、獎牌等等。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説一説,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達到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重視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估測活動貫穿於整個測量過程之中。在測量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都是先估計,然後測量。學生在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五、藉助尺子,理解掌握長度單位間的關係。

在認識完分米,設計在尺子上找1分米,估計尺子大約幾分米長,在捲尺上數有幾個1分米。在尺子上觀察出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後,設計想從哪數到哪,想想能數幾毫米。開放民主的教學方法,直觀的教具,是一堂簡約和諧、靈動輕鬆、學得紮實的課堂,學生學得紮實,知識掌握得牢固。

篇9:國小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繼二年級米和釐米的學習後引入的另一長度單位,它是以後學生學習更多長度單位的過渡,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注重了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的培養,因為估測是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常常比精確計算它的大小更重要,估測的時候學生就要對毫米的長短進行想象,一毫米究竟有多長,同時,估測教學有助於兒童理解測量的特徵和過程,並獲得對度量單位大小的認識。其次重視了學生的實際操作,以幫助他們建立測量單位的概念,形成測量單位的表象,從而正確理解和感受測量單位的實際意義,比如,在要求學生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前,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學生很快地説出有米和釐米。可是當讓學生比劃一下,1米與1釐米分別有多長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亂比劃。此時我引導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釐米的長度來,然後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釐米處比一比,發現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接着讓學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釐米。同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這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兩手張開的長度正好是我們的身高,因此,比劃1米有多長時應該把手腕折回來一些。當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有多長後,也讓學生先量出兩張紙牌的厚度約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兩張紙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兩張紙牌的厚度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這樣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操作中發現、探索、體驗,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在教學的時候我還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

關注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測量體驗,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比如:本節課我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時,我便有意地讓學生先來估測一下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釐米時?有些學生説用自己1釐米寬的食指去估,有學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費時間了,數學書這麼長,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長去估。這時我問,你怎麼想的,我知道這樣的一拃長大約是10釐米,數學書的長比我的兩拃長長一些,因此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5釐米。還有學生説可以用自己20釐米長的直尺去比一比,數學書的長比20釐米的直尺長一些,所以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3釐米。“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釐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成為學生測量的參照物,學生藉助這些身邊實物的相關數據進行估測,能有效避免學生估測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估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