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熱門9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國小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熱門9篇)

篇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後,有幾點感想覺得對我今後的教學會有幫助,所以我及時記錄下來。

教學該課的時候,我是利用了學校課件資源庫裏劉豔萍所做的課件組織教學的,課件是根據學生對平面圖形的.周長的認識,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製作的,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總結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但效果並不是很好。課後我認真進行了反思,我想是不是應該就一個長5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探究其周長,然後歸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因為孩子們比較敏感數字,它也更形象直觀一些,既便於學生的探究,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還有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時,5班張啟悦竟然想到了利用手指的方法,食指當長方形的長,大拇指當長方形的寬,兩指叉成90度的角,左右手相拼,就形成了一個長方形,既形象又好理解,而且對於已知周長和長(或寬)求寬(或長)都有不可比擬的作用。

篇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動腦思考,動手驗證,突出學生主體性。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成為積極的行動者、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課上讓學生思考、實踐、交流,並用所得知識解決問題。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習中,更應該讓數學知識與身邊生活相聯繫,體會數學的實際價值。

二、積極自主,經歷探索與思考

篇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T H hu bei的博客

幸福,不在於急切地期待擁有,而在於從容地不懼失去!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並不是孤立的計算,它包括對形體的認識;空間觀念的形成;對概念的理解和學生運算能力的體現。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看似學習周長的計算,實質對周長概念的學習、理解更為重要,同時我認為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也不應強調公式。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和學生一起學習周長的概念,使學生明確所謂的周長就是圍成這個圖形的所有線段的總長。

其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指出某個長方形的周長;量出你的數學書的周長等,在操作中加深對概念的認識理解。

最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當學生明確了周長的概念後,很自然就能計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了。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很多種,如:一個長方形,長7釐米,寬5釐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學生的算法有如下幾種:

7+5+7+5=24(釐米)

7×2+5×5=24(釐米)

(7+5)×2=24(釐米)

……

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三種方法:

(1)長+寬+長+寬 (2)長×2+寬×2 (3) (長+寬)×2

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哪種方法更簡便一些,這裏並沒有強調必須用哪種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求通過開放的問題設計,讓問題情境生活化,解題策略靈活化,問題答案多樣化,促進學生的思維和數學素養在開放的練習中得以發展。鼓勵學生積極地動眼、動腦、動口,不斷地觀察、思索、比較,學生大膽發言,自覺投入學習與探究之中,充分享受着學習的歡樂,同時減少了死記硬背的煩惱。

本節課學生學得較認真,基本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但還有一些同學在算只有文字沒圖形的題目時,其實也是求周長,但由於沒圖形,部分學生會出現只將長和寬加起來就當了周長,在教學中要是強調讓學生先畫出圖形再求周長的話就不會出這樣的錯了,下次課要強調一下這個問題。

篇4:《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於、善於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

在周長的認識過程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從 “看”到“指”從“ 指” 到 “ 描” ,又從“描”到“量”。不斷更新的活動對學生來説充滿了挑戰,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給學生探索、發現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能合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的發揮,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通過小組交流,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與取捨。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篇5:《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基本上達到了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引導同學藉助已有的圖形周長的意義,理解掌握周長的計算方法。

圖形周長的意義是同學已有的認知基礎,更是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這個核心,引導同學從周長意義動身,去反思、解釋,才幹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如:同學在交流周長計算方法時,注意引導同學圍繞周長意義來進行辨析,從而掌握計算方法。再如:第二個練習,當多數同學出現4+7+2+3=16這種方法之後,和時引導同學藉助周長意義來發現問題。這樣,通過以上活動,協助同學理解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同學不只知道怎樣計算,還知道為什麼這樣算。從而形成牢固知識結構。

二、在關鍵地方創設問題,引發同學的思維,激發同學學習興趣。

本節課,注意在關鍵地方創設問題。如:“仔細觀察情境圖,圖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這是知識的生長點;“要求給長方形花壇安上護欄,需要先求什麼?”這是知識的轉折點,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和時協助同學分析問題。再如:出現(4+8)×2這種方法時,引導同學説出括號裏要求的是什麼?在重點處協助同學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2釐米,用兩個這樣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釐米?”在同學思維容易混淆的地方,創設問題,激發同學認知牴觸。引發同學探究學習的興趣。最後一題“你能根據今天學習的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長嗎?”在同學思維受阻的地方創設問題,為同學思維指明瞭方向。正因為能在關鍵處創設問題,能激發同學學習興趣,同學學習比較投入,為同學學習方法奠定基礎。

三、重視同學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提高同學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在引導同學發現問題、理解問題的基礎上,注意先讓同學獨立考慮,在同學有了想法的基礎上再引導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點撥,協助同學理解計算方法,思維發生碰撞。如:探索周長計算方法時,先讓同學獨立考慮,當同學有了想法,和時交流,再借助周長意義來判斷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練習一,先猜一猜,找準問題,然後驗證,找到答案,再解釋原因。“為什麼拼成大長方形後周長是20釐米,而不是24釐米呢?你是怎樣想的?”同學發現,這兩個寬已經不是拼成的大長方形的周長了。發展了同學的思維。正因為有了同學獨立考慮,同學才有言可發,正因為有了教師的點撥,同學認識才比較到位。

四、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逐步發展同學的思維能力。

如:練習一,問題一從先求一個小長方形的周長入手,再驗證,最後通過拼生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對比,發現減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減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滲透一種函數思想。再如:練習二,是一道發散思維題,是一個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一題多解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同時發散同學的思維;後面多題一解,發展同學概括能力,同時體會轉化思想。

篇6:《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啟發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周長的含義,自己去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通過尋求策略、嘗試計算、交流、討論,自己找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師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對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有更具體的感受,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嚐到成功的喜悦。課伊始,讓學生帶着做花邊至少需要多少邊框料這個問題,展開求周長策略的探究,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和取捨。

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接着,學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時,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使思維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思維迸出了火花,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篇7:《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剛拿到這堂課,心中一陣竊喜,我在四年前曾經研究過這節課,於是我美美地拿出那年的教案,仔細看了起來,又認真進行了修改,於是一稿就誕生了,在進行完試講後,覺得學生雖然也在這堂課上認識了周長,但是認識的程度不夠深刻,大部分浮在表層上,而我的設計也沒有體現學生對周長的深層理解,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相吻合。

試講完後,楊主任給我們進行説課,她指出我應該在教案裏體現周和長,這使我為之一顫,我講過了一遍,居然沒有想到這一點,光顧着把周長的概念通過多種活動給學生,只要讓孩子們知道周長指的是一週,它是有長度的就把這個概念輕鬆解決了,我真是愚笨啊!

我覺得本節課另外一個令我有感觸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周長是有長度的,就給學生一個三角形,讓學生想辦法真正的動手去量一量這個三角形的長度,這也是我不敢想的,我只知道讓學生畫一畫,説一説,真的想不到要讓學生動手去算一算,而且給出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也讓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周長,比如量一量再計算、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在計算周長時,可以一邊一邊的相加求出總的周長,也可以量出一邊的長度再乘以三,這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性,而用繩子量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化曲為直的思想。

最令我開闊思路的是本設計的最後一個環節,給學生一些不同長度的小棒,讓學生同桌合作隨意拼擺圖形,然後畫出所想拼擺圖形的示意圖,然後再計算所畫圖形的周長,我覺得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加鞏固周長的定義,而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求的了圖形一週的長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就再拼拼擺擺中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了鞏固和練習。通過本環節還可以通過學生們擺出的的長方形,讓學生們在彙報時能夠體會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不同算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只可惜最後一個環節我沒有處理好,我看到孩子畫出的示意圖有問題,一邊的總高是3釐米,相對邊的高度是2釐米,而學生畫的連接線居然是平行的,為了訂正這個問題,我就把剩下的時間用在了研究這道題上,當時腦子一熱,就順便把移補的思想講給了孩子們,其實課後冷靜下來一想,我連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還沒來得及探討,移補完卻要讓孩子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真是……看來我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得練啊!

篇8:《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於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

在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小組合作利用毛線裝飾手中的圖畫,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髮現:有的毛線太短不夠圍出圖形的邊;有的毛線剛好可以圍出圖形的邊。以此為契機,使學生在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為長方形圖片和正方形圖片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之中了。通過小組交流,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與取捨。這不僅驗證了剛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時又從中領悟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最後,又一個挑戰的問題出現了:練一練第三題,求鋸下的正方形木板的周長和剩下的長方形木板的周長各是多少?再一次進行學習與探究。在學習探究與討論交流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我們所努力追求的數學教學,應該是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出發的教學;應該是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的教學。通過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學生參與其中的活動,使他們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篇9:《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蘇教版數學第五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認識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也為以後學習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了基礎,因而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

2、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3、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因此我是如此設計本節課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提供籃球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親近,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動手操作主要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新知。比如:我讓學生用線圍成一個長方形,並指出圍成圖形的周長的意義,在充分認識周長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課件出示的籃球場的周長,這樣學生會很輕鬆的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準確計算出籃球場的周長。

三、恰當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在不同的計算方法中擇優,在學生的民主決定後我再進一步解釋選出的計算方法的意義,然後出示練習題讓學生進行鞏固。在學習正方形的計算方法的時候,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四、提升練習,拓展思維:

為了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實際生活中的長方形一邊靠牆的菜地,能使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在“樂”中獲取新知識,並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我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在合作中培養學生互相學習和互補的學習態度。並在學習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表揚一些表現突出的學生,鼓勵一些有進步的學困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我還利用學生的錯誤為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使學生更深刻理解並掌握本節課內容。比如:我根據學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釋實際上是算了兩個長和一個寬,並不是四條邊的長度,要想算出四條邊,要先算14+26,這就需要把14+26放進括號裏計算,因此引出一個計算方法:(14+26)×2,讓好朋友括號幫助我們計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計算方法的含義。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反思篇4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也為今後學習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因而正確理解周長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最優化計算方法。

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以下幾點:

1、根據第低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知識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學到習中。

2、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學家波利正指出: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與積極探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美國一所大學的牆上寫着: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並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總結,全班交流、彙報後,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

3、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週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瞭解長

方形的周長最優化方法時,我也藉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4、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我始終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把自己當作一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處於朋友關係、平等狀態。由於有這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學,樂意學。

5、有機地滲透情感教育,經過一系列教與學,我提出:小白兔與烏龜新的長跑比賽結果怎樣呢?讓學生猜一猜,通過猜,讓學生懂得了:驕傲必定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一次並不可怕,關鍵是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綜觀整節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於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悦,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有缺憾的過程,在教學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