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4W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多篇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1

“認識小數”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和以往的自然數和分數有着不同的特徵,學生通過這節課需要把生活中常見的這類現象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生活中的小數怎樣讀寫,有什麼含義,與整數有什麼區別等等這樣的問題,是需要在這節課上解決的,但是限於學生年紀較小,不可能帶着這樣明確的目標來學習這節課,採用一味地告知,勢必引起孩子們“厭惡”的情緒,這就要求老師在這節課上,通過教學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總結,自主歸納出小數的知識,這樣得來的知識才是自己的,才是能夠保留的。從常見量的關係入手,探索小數的含義。利用人民幣元與角的關係,首先讓學生利用既有經驗,“1角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角”的前提下,複習分數1/10元的含義,進而引入小數,告訴學生1/10元還可以用小數表示,讓學生嘗試分析1/10元的含義。接着從1-9角的分數與小數關係中,得到結論:十分之幾元就是零點幾元,零點幾元也就是十分之幾元。結合米和分米的關係,模仿剛才探索的過程,再次鞏固這個結論。脱離這兩個單位,總結出一般性結論。

在這兩次探索過程中,探索一學生初次接觸,探索起來存在困難,這是老師就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教會學生如何探索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探索二中,學生把剛剛學到的經驗及時應用到新的情景中來,自主發現並總結出來結論,這樣的結論才是學生自己的,這樣的結論更容易內化。兩次探索的關係是有扶有放。類似於此的是例題與“試一試”的關係,書中的“試一試”是對例題所要呈現的知識點內容的補充,這就決定了“試一試”不同於鞏固練習,它是需要細化處理的。本課中,在用米尺測量文具盒長度的過程中,從剛開始只給刻度0和1,到把1米平均分成5等份,再到把一米平均分成10等份的過程中,學生三次思考並回答這個文具盒的長度是多少米,課堂上三次出現不同的答案,直到最後一次提示給出,學生彷彿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自己也反思發現前兩次並沒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從而鞏固新學知識。而教師,在三次提示過程中,並沒有對學生的答案做出判斷,而是讓學生在老師不斷地提醒中自己進行判斷,並説明失誤原因。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在自己思考,自己糾正。有了自己思考的參與,從對比中得到的結論,更加牢固地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2

我的一節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説、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

講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摺,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説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説出了許多。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着,我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説出一個新分數,我都要誇獎一番:“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讚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我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平均分成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係密切,該起個什麼名呢?學生天真地説:“叫分兒。”“叫分女。”我微笑着告訴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為‘分兒’‘分女’,咱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着我再講一會兒,不願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捨地停止了授課後,孩子們一個個爭着告訴我:“老師,你的教材好。”“老師,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着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我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我激動地説:“孩子們,我也愛你們。”我相信,這羣孩子會把我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麼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麼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裏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台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3

本教學設計我認為我較好地處理了生活與數學的關係;探究與接受的關係。但在小細節上,在面對課堂上千變萬化的各種情況上,處理還是太膚淺。不夠冷靜,不夠透徹得理解教材,雖説我完全可以“備課時間倉促,缺憾難免”來安慰自己,可是有缺憾我們就應該在以後避免,以使自己趨於完善。對本節課教學中的優缺點,具體自析如下:

在導入小數環節,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經歷“數學化”過程。我創設了幫老師記錄商品價格的情境,本意是想通過“老師,我記不下來啊!”、“老師,有什麼簡單快速的記錄方法嗎?”這樣的內心需求來引出小數,進而比較之前生成的“62、1、8”幾個整數來觀察小數與整數的區別,接着認識“小數點”,自然揭題。但是數數、記數由於種種客觀原因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這裏完全可以這樣問:“誒,她為什麼那麼快就記錄下所有的價格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方法!”;如果沒有生成,也可以這樣設計:“老師發現超市裏的價格牌上是這樣記錄的(2.30元0.80元5.49元1.85元),大家觀察一下和你們記錄的(2元3角8角5元4角9分1元8角5分)又什麼區別?”這樣,我想可以很乾脆地進入主題,為後面的例1教學節省時間。

生成中,有個學生這樣記的:“1.8.5”。現在想來可以在指出不是小數後,留着它。那麼在後來“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我們的小數?”中,有學生説“日期中也有小數!”不知怎麼的,我就懵了,想到了“20xx.3.25”,説了句“哦,是哦,它表示的是年.月.日”。知識性錯誤啊!!!這裏完全可以一指黑板上的“1.8.5”,讓學生自己判斷“20xx.3.25”是小數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吧!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以來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例1教學中,我較好地體現了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關係。從“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米?”扶着學生説“3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米?還可以寫成零點幾米?”、“7分米呢?”到放手讓學生説“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的長度是多少?1釐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數表示呢?”、“那麼3釐米、18釐米……”讓學生在熟悉的計量單位中感悟小數的含義。

事實上有的學生也是學得蠻好(當然指的是優生)。學生會照着老師的説了,但舉的例子都是10釐米之內的。這暗示着什麼呢?(我困惑着,是不敢?是不懂?)終於有一位學生説了個“10釐米是1米的1一百分之十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10米!”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欣喜若狂”,趕緊板書在了黑板上,希望其他同學能受啟發,結果時間不夠了(其實還有5分鐘可以上,我以為不能拖課),就沒有繼續深度挖掘交流下去了。

另外,對教學中的幾個精彩生成,沒有恰到好處的加以利用。比如有一個學生表示疑問“為什麼十分之一米還可以用小數0.1米來表示?”這裏就可以從學生非常熟悉的以“元”為單位的背景中去讓學生自己感悟。讓學生髮現“幾角就是十分之幾元,用小數表示就是零點幾元,幾分就是百分之幾元,用小數表示就是零點零幾元。”這樣學生在貨幣單位中感知到了小數和分數之間的關係,那麼很容易就能發現“十分之一米還可以用0.1米表示”。真不應該説一句“數學上規定十分之一米就是0.1米。”讓學生帶着厚厚的疑雲學新知。再比如,有學生説1.64米的後面單位應該是“釐米”,我充分尊重了學生,“到底是米還是釐米呢?”但後來還是沒有回頭去解決,又是一個“有頭無尾”的“尊重”。

總之一句話,教師應該對教材文本理解了,讀透了,才能充分發揮教師本身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自如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自如處理課堂上的各種精彩生成。加油吧!

一、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展開教學。

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由它們所見所聞的生活中的小數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小數的含義,這是一種立足現實生活現象,獲取數學意義的教學思路。學生學習小數的數學現實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已有的舊知,包括整數和分數的認識;二是生活經驗,包括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商品價格等方面。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多的購物經歷,學生最熟悉的小數就是商品的價格。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小數的意義知之甚少。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把學生已有的經驗調取出來,另一方面又要在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上有所提升、有所發展,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並獲取數學概念的建構。在引出小數時,我讓學生幫小紅認價格,根據學生的反饋內容在黑板上記錄相應的數,並相機引出小數。同時提出:“關於小數,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你們會讀小數嗎?”

二、在對教材理解、把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加工。

教材為我們的教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課程資源不僅僅是教材,還有學生的生活經驗,老師的教學經驗等等。這節課,我對本節教材內容進行了二次加工。首先,由“身邊的小數”入手,如認識商品的價格,組織學生測量課桌的長和寬,由不滿一米而想到用分數作單位,並由1米=10分米的進率聯繫分數的含義,用十分之幾米表示幾分米,進而引出零點幾米的小數。再通過測量自己的身高來認識兩位小數。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在認識小數的首次感知時就瞭解了小數的來源和含義,而且初步知道了小數與整數、分數之間的密切聯繫。其次,在練習的順序上進行重組和調整,在認識商品價格和測量認識小數之後分別進行了專項練習,針對性強,有利於學生形成結構化的知識。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講練結合,逐步加深學生對小數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有效的教學採用多種方法和策略。本節課,教者先出示情景圖讓學生幫小紅認識商品價格,通過與整數的對比引出小數。在測量認識小數時則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講練結合,是成功的教學經驗之一。教者把各道練習題目穿插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數到小數表達,遞層推進所獲得的關於小數意義的認識。有講有練,不僅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能力。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4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我們在學習了自然數、小數之後學習的一節新課,它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一、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慾望。

我巧妙的設計一些動畫,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帶着感情色彩進入課堂,陷入情景,並積極主動地參入思索和討論。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和激情,課堂就會親切自然。學生的學習活動在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

二、從1/2入手,到幾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開。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先從1/2,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畫一畫充分感知1/2,再判斷能不能用1/2來表示,在學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礎上再來估一估1/3,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再折出長方形的1/4,學生有不同的方法,教師追問:都能用1/4來表示嗎?為什麼?使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幾分之一,然後讓他來介紹自己的分數。反饋時注重從正反兩方面,讓學生自己評析,説説理由,對幾分之一一定平均分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三、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着數學問題,教學要貼近生活找數學,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給數學找個原型,把常識提煉為數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依託知識背景進行學習,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將分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環節,這樣的問題把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起來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

四、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比較1/2和1/4、1/8大,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

本來想好的卻有一點忘了講,就是黑板上貼了1/2,1/3,1/4,1/5……後,讓學生説了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意義,卻忘了説平均分成的份數與每份的大小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以後儘量做得更完美。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5

本片斷雖只是讀數,但在讀數的過程中,我也試圖體現探究因素和思維含量。課本中既然沒有用概括性的文字註明小數到底該如何讀,説明本冊關於小數讀法的教學要以感悟為主,因此,讀法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正確的讀法為模本,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反覆練習。但通過幾次試教我發現,很多學生雖然能第一遍讀對小數,可是在後面的課上卻又屢次出錯。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認為是老師被學生正確的假象所矇蔽,以為學生一開始會讀了,就一定掌握了讀法,既而把讀法教學一帶而過,沒有深入下去,使得學生對小數的讀法掌握不牢固。這使我認識到,雖然只是“模仿型”的讀數,但是一味地、生硬地模仿,成功率是不會高,只有在比較、分析、爭辯,並獲得理性的認識後,在去“模仿”這樣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

因此,當第一個學生在試讀小數出錯時,我沒有輕易地放過他,而是讓他通過學習別人的讀法,分析探究出自己錯的原因,並且把原因説了出來,不僅對自己,對其他同學也是一個告誡。在讀整數部分是兩位數的小數時,第一遍讀看似順利,但絕對不是每個同學都真正會讀,我在巡查時就發現好幾個同學讀錯了的。我舉出反例,也是為了讓學生能有一個鮮明的對比,把部分學生心中那個模糊不定的答案乾脆地暴露在陽光下,讓學生自由地去辨析和爭論,自悟出小數點前面數的讀法。課進行到這裏,學生對小數的讀法大概心中有數了,我又不失時機地拋出了一個更大膽的問題:小數到底應該怎麼讀?這個問題雖不是書上的問題,但對學生定性讀法、培養思維絕對是有益的。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6

?認識小數》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小數的初步認識》單元的開篇課,通過科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再試教之後,感到教材簡單而寓意精深,來源生活,而視野博大,它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實例入手,概括出小數的意義,過渡到更深一層的理性思考,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使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積累,各種能力得以提高。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教師充分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選用了學生熟悉的購物引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憑藉生活經驗,初步瞭解在生活中隨時都會遇到小數,體現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也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引出學習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具體情境,設計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價格,直觀形象的出示,和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小數,特別是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不但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也為學生獨立學習延伸教學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創設遊戲,強化思維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進一步讓學生學會將釐米數轉換成米作單位的小數,不只是對“轉換”有了簡單的辦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含義。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之外,還設計了“猜一猜”來讓學生進一步學會讀小數,理解小數在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整個教學過程的每一處過渡顯得很輕鬆和銜接。在理解和應用方面,學生也能抓住小數的意義的實質來説明和理解。

在鞏固和延伸教學內容時,教師安排了“尋找生活中的小數”的內容,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昇華,達到了寓教於樂,學生在輕鬆、快樂的心情下完成了尋找,也使教學內容等到進一步的延伸,真正認識了小數的應用廣泛。

總之,整節課學生是在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小數的含義的。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小數,對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否要求過高,是否需要理解小數部分每個數位所表示的意義,是否需要理解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繫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反思,才能上出實效性強的數學課。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7

今天我上課的內容是《認識小數》,初看覺得很簡單,但細細地去思考,引發很多的困惑,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實踐,去深入反思,啟發感想頗多,有柳暗花明後的飛躍。下面談一點體會。

1.深入鑽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

説到這一點,很落入俗套,老掉牙的論談了,但我仍然認為它至關重要,只有研讀教材,聯繫上下相關的知識點,溝通它們的聯繫,找出知識發生發展的聯結點,進行通盤考慮,才能體悟編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課堂上,教師才能更加揮灑自如,盡情展示教學魅力,品味成功教學的喜悦。

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教材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改寫活動。

第一層次是第100頁上面的一道例題,把十分之幾米寫成零點幾米。先從兩名學生測量課桌面的長與寬的情境中,提取新知識的生長點——米和米。再告訴學生米還可以寫成0.5米,米還可以寫成0.4米,讓他們首次感知小數。教學這道例題要注意兩點:

①提取新知識的生長點要快,不必在測量課桌面的長、寬各是多少分米上化費過多時間。只要從情境圖中直接看到課桌面長5分米、寬4分米,並把它們分別用米和米表示出來。用十分之幾米表示幾分米在本冊教科書第8單元裏剛教過,應該很快回憶起來。

②把米、米分別寫成0.5米、0.4米是這道例題的教學重點,教材安排學生接受學習,在教師邊講邊寫的教學中學生邊聽邊看,知道還可以這樣改寫。這例教學結束時要組織一次學習小結,讓學生説説0.5米、0.4米是什麼樣的分數寫成的,加強對一位小數的首次感知。

第二層次是第100頁下面的一道例題,把幾元幾角的數量寫成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和上面一道例題的不同之處是,這道例題寫成的小數的整數部分不是“0”,改寫時的思考稍複雜一點。把1元2角寫成小數時,通過大卡通講的“2角是元,還可以寫成0.2元”指出了思考的關鍵處。教學時要清楚地展開思考的全過程:1元2角是1元和2角合起來的數量2角是元,可以寫成0.2元,1元和0.2元合起來是1.2元,1元2角可以寫成1.2元。同樣,把3元5角寫成3.5元也要有這樣的過程。決不能跳過“5角是元,是0.5元”這一步。否則,雖然把3元5角寫成了3.5元,卻削弱了“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的”這一最重要的內容。

“想想做做”第1、2兩題讓學生再次進行兩道例題那樣的改寫活動,其中第2題要讓學生説説改寫時的思考,仍然抓住“幾角是十分之幾,十分之幾還可以寫成零點幾“這個關鍵點不放。

第三層次是第101頁第3、5兩道題,數形結合,適度提升對一位小數意義的理解。第3題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也可以用小數零點幾表示。學生從中更清楚地看到十分之幾與一位小數的關係,從而體會一位小數的意義。第5題大數軸上表示一位小數,含有的內容比較豐富。

①學生已經能夠在直線上表示十分之幾的分米(第70頁第7題),繼續在數軸上表示一位小數,能聯繫的知識再次體會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②在0與1之間有0.1、0.2、0.3……0.9這些一位

小數,1與2之間有1.1、1.2、1.3……1.9這些一位小數,2與3之間有2.1、2.2、2.3……2.9這些一位小數。有序地整理了一位小數,為下面比較小數大小作了鋪墊。教學這道題可以分三步進行,首先讓學生看着已經寫出的0.1和1.2,聯繫它們在數軸上的對應點説出對這兩個小數的理解;然後填出方框裏的數,想想數軸上其它點所對應的小數;最後讓學生説説在數軸上的發現。

2.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小數的引入是因為在生活實際中經常會遇到“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米數,物品的價格不是整分數”這樣的問題而產生。因此教學中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小數的現實生活作用。於是我一開始結合慶祝“六一”兒童節入手創設了“小明和媽媽”去超市這一生活情境,並且自始至終將這一情境貫穿於整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切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帶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3.實施有效遷移建立小數的數感。

數感是一種重要的數學素養,初步建立小數的概念,建立小數的數感,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本節課的重點,那麼如何建立呢?要通過知識間的有效遷移去達成。這個遷移點首先就是分數的知識,分數的學習對小數的學習特點是小數意義的理解有直接、顯著的影響。在例1中“5分米和4分米分別是幾分之幾米”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只要通過提問,引起學生的回憶和思考,就不難解決,然後不妨直接告訴學生:“米還可以寫成0.5米,米還可以寫成0.4米。”使小數和分數建立起直接的聯繫,讓學生對小數的數感在分數這個平台上建立。其次在練習中也應該引導學生細細體悟,實現有效遷移。如“想想做做”第3題,類似的圖在分數的學習中也見過,只是當時的圖更一般化,平均分成的份數不一定是10份,到這裏,圖被特殊化為一位小數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數的模型。“想想做做”第5題有同樣的作用,只是這條數軸曾經是認識整數時常用的模型,而現在又拓展到了小數。深入地去挖掘,引導學生去理解,幫助學生建立關於小數的數感。

4.豐富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關於學習方式,應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特點,去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方式。本節課中,例1的教學選用了講述法,把小數直接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同時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觀察、操作、交流、討論,以直觀到抽象,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還伴有同桌、小組內的生生互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去優勢互補,充實認知;另外,也安排了自學環節,讓學生去看書自學,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合理設計習題,最大限度發揮習題的功能

首先本節課課本上的習題編排就非常巧妙,一個習題一個要求,教學時要善於利用,好好挖掘,發揮更大的價值。同時,結合實際情況,也增添了一些習題,如對口令、猜價格遊戲,既活躍氣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數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在讀一讀中進一步感受到小數與我們密切相關;判斷各是什麼數,試圖讓學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數、分數、小數的內涵。

三年級數學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篇8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説一説,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