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W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這是一節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在教材上所佔的內容並不多。初看教材時,覺得很簡單,而且現在的孩子們對這樣的計算工具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在進一步鑽研教材、查閲資料以後,才發現這節課其實是很有講頭的。

首先,計算器我們每個人都用過,但是一般用到的都是最基本的加減乘除運算。説實話,對計算器上的一些按鍵,自己也並不是完全的熟悉和了解。所以在上課前,我首先查閲了許多關於計算器的資料。我們平時所使用的大都是普通型計算器,雖然説是大同小異,但是外型和功能並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全部研究清楚,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有的計算器上,開機鍵是ON,有的則是AC,或者是ON/C、AC/C在同一個鍵上,兼顧了開機和清除的功能;再比如C和CE都有清除的功能,但是它們的區別在於,一個是清除全部數據,一個只清除上一步的輸入。此外,還有的同學拿的計算器是功能較多的,上面還有匯率的計算等等。這些按鍵的使用,我都一一記錄並記在腦子裏,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向學生介紹的,但是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數。

由於孩子們對計算器都有一定的瞭解,剛上課有的同學就已經躍躍欲試了。所以我選擇了讓學生先來介紹自己瞭解的部分:開關機、加減乘除、清除、等號、小數點等常用的按鍵。其它的一些按鍵功能我也沒有急於補充,而是讓同學們在嘗試計算具體題目時自己進一步體會。比如在計算2345-39×21這道題目時,大部分同學算得的結果都是48426,我和同學們一起對這道題目進行了估算,確定得數範圍應該是在1500多。那為什麼大家計算的結果卻是4萬多呢?難道計算器也會出錯?同學們立刻想到,是運算順序出了錯。這時再順勢介紹M+、MC、MR等按鍵的使用,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並在具體的計算中很快掌握了幾個鍵的用法。

總之,本節課教學中,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巧妙預設,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取得了較好的授課效果。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在學習“分數牆”之前,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數(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比較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對國小生而言,直觀具體的模型對於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都有很大幫助。利用“分數牆”可以直觀地將分數的大小比較(同分母或同分子)和分數的加減計算(同分母)知識進行復習,同時形象再現相等分數,並作直觀探究。

在教學中設計了四個環節。

1、通過學生的觀察,自主發現課題,同時引出學習方法“觀察、發現”。

2、通過提問,學生回憶學過的分數知識,利用分數牆演示,直觀形象地再現(同分母)分數的加減;(分子或分母相同)分數大小比較;並利用分數牆驗證所學的知識。()

3、通過小組合作,在“分數牆”中找相等分數,脱離分數牆,在相等分數中尋找規律。二次合作學習,展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4、通過練習的設計,體現三個知識點的整合,不僅對知識作一拓展延伸,同時滲透“轉化”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逐步感受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的過程。

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注重教材,用活教材。首先,從“分數牆”主題圖再現舊知,進行復習整理。靜態的主題圖學生不容易觀察,利用媒體使靜態變成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刺激視覺器官,在觀察中發現尋找相等分數的規律。其次,對教材程序的處理:教材先比較分數的大小,再同分母分數加減。現改為先同分母分數加減,再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最後尋找相等分數。目的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2、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中創設了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異分母的分數加減兩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相等分數,運用轉化思想來解決問題,有機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本單元內容分為三小節,其邏輯聯繫性強。先學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理解相同單位的分數相加減的算理,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搭好階梯;再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引入轉換的思想方法,即將異分母分數轉換成同分母分數計算,形成基本的分數加法運算能力;最後學習加減混合運算,學習整數加法運算律推廣到分數,提高分數運算的合理性和靈活性。

本單元的教學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1、加強直觀,凸顯過程,培養數感。

學習分數加、減法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只有相同分數單位的數才可以直接相加、減的算理。讓學生經歷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注意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加強直觀認識,藉助直觀圖的演示或學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為學生創設參與、探索、概括計算法則的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的過程。鼓勵學生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揭示算理,培養數感。

2、加強對比,溝通聯繫,促進遷移。

本單元雖內容較少,但無不體現着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種內在聯繫,注意對比溝通,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感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學習新知,這樣更能省時、突出重點,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遷移、類推能力。

3、重視口算,強化關鍵,培養能力。

本單元中涉及的分數分子、分母都較小,應提倡學生口算,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和口算能力。除此之外還應注意練習的針對性,注意指導學生的計算法則,適當省略計算步驟,簡縮思維過程,培養求簡思維。

4、認真審題,自覺檢查,培養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的審題能力培養,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算式的特點,從而確定運算順序,重視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度。數學教學應是活動教學,在課堂上我儘可能地創設機會讓學生“做”數學。我帶領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錶和風車旋轉的過程,分別認識這些實物是怎樣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我引導學生討論,觀察旋轉的圖形是看整個圖形簡單些還是選擇圖形中的一個點來觀察簡單些?圖形繞一個點旋轉,這個點在圖形旋轉時位置發生了變化嗎?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三角形紙板自己旋轉一下,並將旋轉前的圖形和旋轉後的圖形都描下來,然後進行比較。

並且要求學生明白在表述圖形的旋轉時,一定要説清“圖形繞哪個點旋轉”“是向什麼方向旋轉”“旋轉了多少度”這三點。引導學生小結旋轉時要掌握了中心點不動,圖中的其他點圍繞中心點動的原則,作圖時就不那麼容易出錯了。學生在畫90度角時尋找起始邊就清楚多了。課開始我引導學生學習旋轉地方法,有順時針旋轉、逆時針旋轉。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五

位置與方向一課的內容是比較抽象的,要求學生建立比較形象具體的方位感,瞭解道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在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聯繫;有價值的數學學習體驗應當極大的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

我在進行本課教學的時候,通過讓學生觀察教室外的景物,藉助操場的旗杆為中心,讓學生觀察旗杆的東、南、西、北各有哪些建築物?瞭解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向,並知道這四個基本方向在地圖上怎樣表示,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平面圖上方向之間的轉化關係。接着讓學生觀察幼兒園、廁所、伙房等各在旗杆的什麼方向上,學生自然知道這一些建築物都不是在四個基本方向上,從而引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新的方向。然後組織學生動手畫一畫,在給出一個方向的基礎上能寫出其他七個方向,並討論這八個方向之間的關係以便加強記憶。再出示信息窗的圖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然後課件出示一個路線圖讓學生通過米數來描述方向和位置通過課件演示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思考、討論,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或發現的規律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當然,方向感弱、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之後,不能清楚準確地辨別出建築物的方向和行走路線。在以後開展同樣形式學習的時候,對此類學生需要更加細緻深入地加以引導與個別指導,才能達到基本的學習目標。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自主探究學會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估算。由於教材內容呈現得比較簡單,怎樣才能紮實地讓學生學會,並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數學思想,着實讓我費了不少思想。為了順利突破本節課重點難點,我進行了精心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主題圖中進行教學。教材安排的例題講完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接着是與之相對應的估算。而且估算和口算的主題圖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這在教學上就轉變得比較生硬,不利於學習的順暢性。於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主題圖中的氣球把整堂課的口算和估算串起來,讓學生在一個大的情景中學習,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參與意識。

2、講清80÷20的算理。我想班裏中下水平的學生在80÷20等於4還是40時,肯定會出錯,因此算理的講解應該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利用教具邊演示邊講解,清晰、直觀的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計算80÷20可以計算8÷2.

課堂上我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算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無論是用想乘法算除法還是把除數轉化為一位數的除法,對學生的後面學習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別對學生説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學生學得輕鬆,又通過傾聽和交流得到了發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恰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動性,從而保證了學習效果。

我感到整節課教學思路一般,練習設計具有層次性,在每個環節的處理上有欠到位,時間把握不是很恰當,最後能紮實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通過對本課教學的反思,我有這樣幾點思考:

第一:大膽、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這節課中,由於自己過於“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學生有好的試商、調商的方法,而沒有及時地讓學生展示、總結。從這一節課的教學中,使我意識到,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工具,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靈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內容上進行適當的增、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感覺本節課的容量較大,其實我們可以分課時進行,讓學生充分的嘗試,經過探究,總結出幾種試商的方法。這樣再經過練習鞏固幾種方法,掌握方法,在鞏固中選擇最優的方法。

第二: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環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學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師給多大空間,學生的發展空間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多創造一些有利於學生髮展、有利於學生展示自我個性、有利於學生交流的環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舞台上盡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華,獲取知識。例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完全可以創設讓學生自己探究的環境,通過生生交流、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幾種試商的方法,參與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學生獲得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又怎麼能輕易忘記呢?所以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多麼重要。感覺本節課我還沒有充分的放手給學生,當學生出現了問題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契機,而是着急的站出來,給學生的空間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要深鑽研,勤動腦,為學生更好的服務

針對出現的問題,我和我們組的老師進行研討,分析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的練習。

1、強化口算。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口算,由此可見,加強口算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要落實在平時的每節課中。“磨刀不誤砍柴功”,口算是筆算的基礎,每天花上3分鐘進行幾組口算練習是必要的,只要堅持,相信學生的口算能力就會明顯提高。

2、讓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

一方面,為學生計算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創設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另一方面,學生已經有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計算基礎,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讓學生親身經歷筆算除法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加深對算理理解。

3、適當增加關於計算的訓練量。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計算訓練。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八

1. 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要理解計數單位與數位兩個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計數就是“數數”,學生並不清楚。而要理解計數單位,就必須從計數談起;要理解數位,計數單位又是基礎。

2. 學生在三年級學習認數時,已經初步認識了“萬”,並能正確地讀、寫10 000。這是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同化新知識的基礎,也是本節課的教學起點。

3. 在寫數中感受,在讀數中應用。對學生而言,讀數的難度要比寫數要大,因為讀數首先要會將整萬數進行分級,而分級是建立在對萬級數意義的理解基礎之上的操作行為。所以學生寫數時,在教師提問的過程中,不斷地感受萬級數的意義,這種感受是學生理解分級的基礎。在瞭解分級知識之後,通過對整萬數讀法的學習,在讀數的過程中不斷地應用,進一步加深對萬級數的理解。

在認數這個單元裏,對數的讀、寫、改寫、判斷近似數、求近似數,學習起來都不算難,在課堂中,我利用還利用了許多機會,退老師在二線,讓學生們上一線來集體診斷錯誤,找出一些好的治療方法。同學們幫助一些學習習慣和能力較弱的同學,找到了一些好方法。比如説在寫數時,對照數位順序表寫;還可以在草稿紙上畫兩條豎的虛線,中間的代表萬級的數,左邊的代表億級的數,右邊的代表個級的數。在讀數時:一定要先分好級,方便讀數,還方便檢查。在看數的組成時,一定先要分一分,這樣就不容易錯。還編了一首兒歌:讀、寫、看數,每級四數,分一分。近似數四捨五入,找數位。有的同學還想出了許多好辦法,幫助同學們如何既快又準的記住數位順序表。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來解決遇到的困難,師生反串角色,老師也學會傾聽,讓學生也來當一回老師,讓他們積累一些問題解決的經驗,體驗一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大家的討論,或是學習他人一些好的方法來解決。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位置,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形入手,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多次動手操作和思考,體會多種安排後優化的好處。每個活動都是把學生做為解決問題的主人在設計,我就只當自己是學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決問題,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然而,在好幾次的教學中,我都有一種失敗感,學生每節課出現的問題都不一樣,每節課都沒有一種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的**,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

在反思和調整的過程中,我覺得在把握這一價值取向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好地處理好如下兩個關係:

1、活動與教學的關係。

這節課通過 小鬼當家的 3個活動:烙餅、燒水沏茶招待客人、豐盛的午餐待客,不斷地提高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通過統籌安排的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新課標下的數學課,活動味與數學味是緊密相關聯的。活動不是作秀,不是走過場,更多成分是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學習的,是在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建構知識模型的。

2、師主與生主的關係。

這其實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師生兩條思維主線的碰撞與融合的問題。在《合理安排》中,我的教學觀是一切以學生為主,一切以學生的問題和認識過程出發,發現、探究、建構知識。可是在操作交流中,我發現我找不到了自我,沒有當教師的感覺,也就是聽課教師感受的,我被學生牽走了。課後我好好反思,發現對於一個問題,由於學生的關注點與教材(或教師)的預設存在差異,教學中就可能出現兩類問題:一類是教材(教師)預設的問題,一類是學生關注的問題。我們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就是教師預設的問題和學生關注的問題的一個融合過程。比如在解決如何讓客人儘快喝上茶?這一問題時,學生只會對如何快也就是節約時間上最感興趣,而對運籌問題要注意的處事的邏輯及習慣缺乏考慮,這樣在教學中出現了兩類問題的不一致。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十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知識的新課教學。回顧從教學設計到課堂實施整個過程,自己收穫很多。

幾點收穫:

1.計算教學中的知識遷移可以將整個計算知識體系中相關連的知識融會貫通。本節課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做一個知識遷移,迅速的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的算理和方法兩個重難點突破,學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大量的計算練習是學生掌握計算知識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在教學中我共設置了四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模仿練習鞏固練習提高練習應用練習拓展練習。

3.為課堂教學中的和諧、高效作初步的探索。教學設計經過反覆修改,知識的遷移和不同層次的反覆練習,每個教學環節的不斷調整隻為一個目的提高有限時間內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教學開展過程中把老師與學生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大量的激勵語言和適當的教師幽默為課堂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

幾點不足的地方:

1.追求課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知識生成環節。在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做知識遷移過程中老師參與的程度太大,應該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大膽的説説自己的想法,並總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2.教師的教學智慧沒有得到充分展現。教學環節預設太多老師放不開手,比如:如果將:“你能用豎式計算出準確答案嗎?”這一提問換一種方式提問“你能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出準確答案嗎?”,那麼最後的學生給我們所展示的結果將是百花齊放,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都將提升一個層次。老師放不開手,究其深層原因還是教師教學智慧的貧乏。

3.所學知識的深度拓展不夠。由於時間不夠,“思維訓練”環節在課堂上被臨時刪除,導致學生的思維訓練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沒有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