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2W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核心提示:《利率》一課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一章的最後一節關於百分數的應用的新授課。

其實在初備這節課時,我有許多困惑:如何讓學生明白,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如何讓學生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到底該不該給學生説2008年後利息税就取消的政策等等。當時真是腦海中一片混亂,不知該如何才能給學生講清楚。

為了上好的這節課,一星期前我給學生布置作業,每個學生在父母的監督下,親自到銀行了解利率情況,並做好記錄。因為每一個學生都去銀行儲蓄網點對利率、利息及其他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學時從認識老師的一張存單開始,不僅培養學生的能力,掌握了相關利息知識。

但是在課堂上實際實施的過程中,我依然暴漏了自身存在的很多問題:

1、雖然我設想的是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但是課堂上我的參與卻太多,不敢放手給學生,總是想要想幫學生把苦難掃清。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我的過分參與,表面上的放手,其實正是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這樣可能是我班孩子在回答問題上被動的原因所在。

2、課堂上對於孩子的評價不夠。給學生單獨展示的機會很少,沒有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評價語也顯得有些缺乏,沒有最大限度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3、課堂容量不是很大,習題的設置梯度行不強。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會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的給孩子發揮的空間,讓孩子課堂上真正意義的主人。同時在今後我也會更注重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評價,讓那個學生更樂於融入到課堂中來。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藉助“圖形放大縮小”“路程與速度”“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從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後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在“圖形放大縮小”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為什麼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着什麼祕密?”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後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從而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最後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並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為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鑑賞,最後全班交流。在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後讓同桌同學互相説“比”。通過以上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教學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識比》是在學生已學過 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相關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個單元的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數與果汁杯數的比 洗潔液配比路程與時間的比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使學生認識比。備課時我反覆斟酌:學生初次接觸比,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要學習比,比在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在1、2兩個例題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思考: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發現,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閲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設計自學、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要善於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持之以恆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能對學生今後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對所設計的教學問題和有關知識點沒有深入地思考和預設,有時顯得空間過大,使學生的思考失去針對性、方向性;有時又因為沒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確,使得學生在思維的影響下,回答和思考的問題背離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是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課本第4頁觀察與思考三,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學生通過自學大多能夠明白:圓形的車輪平穩。但是為什麼平穩就不清楚了,至於説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更談不上了。對於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應該説這些都在我的預設之中,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去討論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滾動軌跡,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最後大多數學生明白了:圓形的中心點到邊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中心點的滾動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這樣的車輪滾動時就平穩。也學會了解釋為什麼車輪不能是其他的形狀。但在後面解決5頁想一想的問題時,學生的解釋再一次忽略了圓的知識。

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出在哪裏?想來想去好像分析不出是什麼原因?問了幾個學生只説是“不會”。那麼這個“不會”又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意味着在解釋的過程中要用到圓的有關知識,學生對自己具備的圓的知識可以説是清楚地(畢竟才上了一節課),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結合了圓的特徵就可以,但卻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其次,這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接觸用數學知識解釋現象的題目,這第一次使學生沒有可供借鑑的經驗,讓更多的學生感覺到無從下手。這也許就是學生那句“不會”後面的潛台詞。

最後,從課堂上不難看出:學生更關注的是結論。車輪是圓的是因為平穩。井蓋是圓的是因為掉不下去。這也許就是更多人的習慣了,我們早已習慣了標準答案,非此即彼。

面對新的教材,充滿了挑戰。而這挑戰絕不僅僅是針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