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試論新形勢下如何把文體活動與職工精神需求相結合(精選多篇)

欄目: 員工思想 / 發佈於: / 人氣:1.53W

第一篇:試論新形勢下如何把文體活動與職工精神需求相結合

試論新形勢下如何把文體活動與職工精神需求相結合(精選多篇)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實現跨越發展,就要堅持與時俱進,培育企業創新能力。從這一角度來説,職工是企業的根,為職工謀利益是企業的本分。企業不僅要持續為職工增加安全感,提高收入,改善工作環境,而且要根據企業運行情況的變化,在滿足職工精神需求上做實事做好事。增強職工對企業的向心力、歸屬感,用企業文化激發全體職工的創造活力。因此,如

何滿足職工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也就成為工會組織必須思考的問題。

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發動幹部職工廣泛參與文化建設為着力點,在落實上下功夫,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和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説羣眾性的文體活動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中,起到了團結幹部職工、凝聚力量、增強企業精神、豐富並促進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開展文體活動是搭建職工精神需求的平台

開展文體活動是企業充滿生機、活力以及和諧程度的重要體現。開展好文體活動不僅滿足了職工羣眾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更是增加企業凝聚力、戰鬥力的有效手段。

首先,職工文體活動是活躍職工文化生活的前提。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使廣大職工在繁忙的工作中緩解疲勞,既可增強職工體質,活躍職工的文化生活,又能激發廣大職工積極投身於企業建設事業的工作熱情。

其次,文體活動是培養職工團隊精神的催化劑。它具有交流和互動的特點,擴大了以文體活動在廣大職工間的影響,增強了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了企業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對構建和諧企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文體活動是促使職工不間斷學習的指揮棒。工會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使職工在進一步理解、認同企業文化的同時,樹立了正氣,提高了素質,傳播了科學知識,增強了廣大幹部職工識別和抵制腐朽思想、封建迷信、偽科學的能力,共同營造出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圍,滿足了廣大職工求知、求樂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大家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得到啟迪。

第四,文體活動是提升職工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礎。開展健康向上、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羣眾性文體活動,不僅活躍職工業餘生活,滿足精神需求,更在活動中激發出來的積極性轉化成生產工作中強勁的精神動力,促使廣大職工熱愛企業、關心企業、愛崗敬業、共同創業,從而達到企業增效、職工增收、促進發展、共建和諧的目的。

第五,文體活動是建設和諧企業的有力保證。文體活動是職工喜聞樂見、參與廣泛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構建企業和諧的重要途徑。以此為載體,發揮文體活動的文化傳導功能,把開展文體活動與增強主人翁精神、增強職工凝聚力、提升職工文化品位結合起來。所以説組織開展積極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可以提高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養職工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為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夯實了基礎。

二、滿足職工精神需求是開展文體活動的出發點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要深化“一切為了發展,一切為了職工”這一企業宗旨的內涵。隨着職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追求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已倍受人們重視。工作之外、閒暇之餘,職工渴望強身健體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為使職工更好的搞好生產,就要積極地採取措施,為職工舒解情緒,緩解壓力。

首先,完善娛樂設施,使職工閒有所樂,好有所使。設立職工活動中心、體育場等,使職工有一個良好的鍛鍊活動場景;其次,把無序的活動有序地組織起來,使職工的個人愛好能充分地展示出來。再次,建立基層單位的文化活動室,開闢“讀書角”,為廣大職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職工業餘文化生活質量,使職工在提高文化修養的同時,感受時代主旋律的薰陶,不斷提高改革意識、市場經濟理念,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時代感。這些活動既提高了職工的健康素質,活躍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加強了同志之間的團結,又樹立了團隊和集體主義精神,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生產建設向縱深發展。

三、文體活動與職工精神需求的緊密結合是營造“快樂工作,健康生活”的前提

開展各種文體娛樂活動是工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職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是增強員工自身體質,促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有效手段;組織職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是提高職工文化素養,搞好企業安全生產的一個有利保證。舉辦文體活動,要做到業餘為主、工間為輔,趣味為主、競技為輔,普及為主、提高為輔,改變職工的精神面貌,營造“快樂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圍,促進職工工作積極性的增長。

總之,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組織開展各項文體娛樂活動,不僅可以滿足職工的精神需求,增強體質,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一流的員工隊伍,打造一流的工作環境,創建一流的工作業績,構建一流的和諧企業,為安全生產和改革發展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使企業儘快擺脱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從而走向穩定、走向健康發展。

第二篇:試論新形勢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

試論新形勢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

【內容摘要】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它是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發動的羣眾性革命運動。在當時給予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猛烈地打擊,同時先進的知識分子和學生代表的革命實踐也為當代青年在建設祖國的歷史使命方面做了良好的榜樣。—摘自《中國文明網》 關鍵字:愛國責任

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時光和優越條件,大學期間我要紮實學習專業技能,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圖書館及網絡信息,開拓視野,擴展知識範圍,以此,激活、開拓思路,嘗試開展學術創新和科技創新。多做些兼職,多接觸社會實踐, 並且這些社會活動最好可以與“面向未來的準備”相適應。讓自己多點了解社會,為畢業後步入社會打下基礎,在課餘時間多做些兼職,不僅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也不至於以後失業。還要考取一系列的考試取得相應的證書,例如英語四級證、助理物流師證、普通話證等等。取得證書不是目的,而是看在其中收穫了什麼,增長了哪些知識,並作出經驗的總結。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動手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同時鍛鍊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從五四精神中學到的。

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斷創新。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社會進步的源泉。青年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效果,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十分重要。發揚“五四”精神,必須發揚創新精神,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真正讓青年成為創新的主體,成為中國振興的中堅力量。

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誘惑的因素很多,各種影響思想的因素也很多,價值取向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樹立奉獻精神,對每位青年來説都是一種考驗。發揚“五四”精神,就是要經得起各種考驗,受得住各種磨礪。 “大學”也就是大量的學,不但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比如説為人處事、與人溝通等。所以我要在搞好學習成績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綜合 1

素質,那麼這樣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大學生。大學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大學裏有許多的社團、協會、學生會等各種各樣的組織,這些組織一般會舉行多種活動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而大學裏面又有比較多的空閒時間,所以我會積極參加適合我的活動,玩不是目的,目的是在玩中鍛鍊自己的交際能力和膽量。在活動中還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並與一些非常優秀的同學接觸。這些為我(來源 本站)們以後的就業和人生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的圖書館已經對外開放了,我想應該在課餘時間多去圖書館,多讀些對我們有益的書,例如《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戰爭與和平》、《老人與海》、《平凡的世界》等,提高我們的素質和道德修養。拓展我們的知識。你只是要充裕的物質生活,精神食糧也尤為重要。

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就是要有遠大的理想。“五四”精神,經歷了多年的風風雨雨但現實意義不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五四”青年有着遠大的理想。也正是有着遠大的理想,才使他們把眼光放得很遠,把目標調得很高,才使得他們的精神能夠永放光芒,永不過時。今天的青年,也應該有“五四”青年這樣的長遠目光,長遠理想,才能夠使我們創造的精神具有不竭的動力。現在我正處於大一階段,似乎“空虛啊,鬱悶啊!”是很多大學生的口頭禪。他們總覺得大學沒事做,大學好無聊。他們除了上課以外,就是睡覺、上網;甚至有些人連課也不去上。過着猶如“豬”一般的生活,他們之所以會沉淪、墜落成到這種地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了目標,失去了方向。他們以為考上了大學就功德圓滿,就不用再努力、奮鬥了;把進入大學看成是人生的終點,從而阻止了自己前進的腳步。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前進的步伐也不能停下來。要為自己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之而奮鬥。

新的世紀正在向我們走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五四運動雖然過去了很久,但是五四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作為新一代青年,一定能夠為我們的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篇:淺談新形勢下企業開展文體活動的有效途徑

淺談新形勢下企業開展文體活動的有效途徑

摘要:文體活動作為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職工羣眾生活、活躍職工羣眾思維、增強企業凝聚力以及推動企業發展中發揮着巨大作用。文章結合當前社會、經濟及企業發展形勢,從加強領導、以人為本、提升質量、面向基層、考核激勵等五個方面闡述了企業開展文體活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企業文化建設;文體活動;有效途徑

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改制逐步深化,社會上部分行業在分配領域出現了收入分配不公等現象,加上社會養老、住房、就醫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有的職工對改革發展的前途表示憂慮,對企業發展的信心不足。特別是伴隨着我國經濟發展,企業勞動關係日趨複雜,職工羣眾的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傳統的工會文體活動和思想教育工作,已經很難適應職工隊伍的結構、思想觀念、理想追求,甚至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方面的變化,必須大力推進改革,積極創新,不斷探索工會文體工作的新路子。

一、職工文體工作在推動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現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文化建設,而企業文化建設更離不開企業的文體活動。職工文體活動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體現,是宣傳企業和諧發展的良好形式,是職工強身健體、愉悦身心的必要手

- 1 -

段,在促進員工對企業的感情、改善人文關係環境、增強企業凝聚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能夠穩定職工思想,營造積極、和諧的發展氛圍

通過寓教於樂、寓學於樂的文體活動,一方面,能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職工情操,滿足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職工的文化涵養,推動企業文化建設;另一方面,還能激勵職工把良好的精神風貌逐漸滲透到企業安全生產經營、和諧發展的方方面面,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 能夠培養職工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參加活動的職工,都有爭取好成績的良好願望和實現自我追求目標的心理動機。因此,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活動,不僅可以激發職工的創作靈感,還可以引導職工把比賽中積極進取,永不言敗的精神帶到工作中,培育職工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三) 能夠增強職工身體素質,促進健康工作。

通過廣泛組織豐富多彩、職工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和開展普及面廣、競技性強的體育比賽,使更多的職工參與到文體活動中來。這不僅能培養職工的團隊精神,還可以增強職工體魄,培育職工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職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從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健康工作,讓健康的體魄成為幹好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 能夠提升職工綜合素質和作風

通過活動可以讓職工互學、互助、互信,得到精神上的昇華;使職工心情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主動為企業擔責,貢獻才智和力量,從而促進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當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將面臨着更加艱鉅繁重的任務,職工的各種壓力也將增大,精力透支的情況將普遍存在。在新形勢、新任務下,工會組織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娛體育活動鼓舞人心、吸引人心、凝聚人心,使職工放鬆身心,緩解壓力,提高身體、心理素質,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搭建有效發揮作用的發展平台,最終實現工會組織所具有的“維護、建設、參與、教育”等重要職能,全面推動工會工作的新發展。

二、如何有效開展企業文體活動

(一)領導重視,組織健全

在企業中,任何一項工作要得以有效開展,都離不開一個完善的組織,開展文體活動同樣如此。要確保企業文體活動的有效開展,一是要把企業文體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有分管領導具體抓,要有組織機構履行職責,特別是企業工會組織要發揮職工文體活動的組織者作用,要有辦事人員專門落實,真正將文體工作與企業業務工作和職工隊伍建設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企業文體工作是一項服務,保障性工作,是隱形戰鬥力,同時,企業文體工作又是一項需要人才、需要時間、需要投入的工作,抓得不緊就容易被輕視、被弱化,甚至是被邊緣化。所以,建立必要的制度並用制度來保證它的落實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建立完善企業文體工作的運行機制,投入保

障機制和開展文體活動的各項規章制度,用機制和制度保證企業文體工作的落實;三是要針對企業的實際和各種人才隊伍的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企業文體建設的規劃部署,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一系列文體活動,推動企業文體工作進一步規範化、經常化。

(二)圍繞中心,豐富載體

企業開展文體活動不僅是為了滿足職工羣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企業實現科學、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企業應緊緊圍繞和諧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這一中心,始終將企業文體工作的立足點和着眼點放在服從、服務於企業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上,把提高職工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需求作為工作的動身點和落腳點,關注企業工作,描繪企業生活,謳歌職工模範,通過各種有效的文體活動載體,着力增強職工自覺參與意識和團隊凝聚意識。近年來,油田工會在職工體育活動方面組織開展了職工趣味運動會、職工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全健排舞、職工體能素質達標等多項比賽活動;成功舉辦了以紀念各種節日為主題的文藝晚會、職工文藝調演等文藝演出活動;舉行了主題演講、下基層慰問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陶冶了職工的思想情操,同時也歌頌了企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三)創造精品,擴大影響

要突出抓好國有企業文體精品的不斷推出和羣眾性文體活動的廣泛開展。也就是一頭抓精品,一頭抓職工普遍參與;一手抓企業文化的先進性,一手抓企業文化的廣泛性。用數量來擴大覆蓋面,用質量來提高影響力。因此,要精心策劃,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內外兩個優勢、兩個積極性,通過開展企業文化工程評

選、建立榮譽制度等多種形式,不斷催生文化產品。同時,生產單位要把文體工作重點更多放在組織開展羣眾性的文體活動中來,儘可能動員、組織、吸引更多的職工參與其中,使職工在參與中受到薰陶,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用文體精品提升企業文化的品味和水平,用全企參與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要通過開展各種羣眾性文體活動,發現、培育一批優秀的文體人才,推出文體精品,這些文體精品,不但可以宣傳樹立企業和企業職工的良好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鼓舞企業職工的士氣,激發廣大職工積極參與的熱情,吸引更多的職工自覺參與其中,最終形成良性循環,逐步提升企業文體活動的品味和水平,為企業文體工作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四)面向基層,廣泛參與

文體活動的主體是職工羣眾,因此,開展文體活動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廣泛參與”的原則。在形式應上,應以大型、集中活動為主,日常小型、臨時規劃活動為輔。要堅持面向基層、面向廣大職工羣眾,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羣眾性文體活動,引導各分工會組織積極探索新形式,根據基層單位工作特點和員工業餘喜好,組織職工以普遍參與的形式大力開展文體活動,力爭做到活動經常化,形式多樣化,以陶冶職工的高尚情操、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

(五)適時總結,獎懲到位

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是推進各項工作的必要手段。因此,企業要堅持開展文體活動交流、總結、評比,每年度進行工作總結評比會,將文體工作作為交流總結評比的一項重要內容,直接與

基層單位能否獲得“先進職工之家”榮譽進行掛鈎。通過考核激勵機制來調動和引導基層單位及職工個人積極、自覺、繼續地參與文體活動。

企業作為經濟組織,獲得和提高經濟效益是離不開職工的。所以,打造一支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職工隊伍,開展職工文體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以上五項措施,建立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工作模式,不斷加強文體活動的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的建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抓好企業文體活動的開展,才能使職工羣眾真正感受到文體活動的魅力和企業的温暖,才能促進企業文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進而推動企業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於曉鳳.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4,(6).

[2]張憲光.談基層羣眾文化的現狀與發展[j].今日科苑,2014,(8).

[3]馬得良.尋求羣眾文化服務經濟的結合點[j].今日浙江,2014,(7).

[4]張曙凰.有效開展油田文體活動,促進企業和諧發展[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4,(7).

第四篇:試論新形勢下加強與改進我國建設的新任務

試論新形勢下加強與改進我黨建設的新任務

摘 要:科學發展觀是在新形勢下提出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導。它從理論品質、哲學基礎及具體層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新結合,豐富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創新理論,它的提出“標誌着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科學發展觀從理論品質、哲學內涵及具體層面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學發展觀在理論品質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其關鍵就在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質。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形勢下根據國情、世界發展趨勢總結出的新的理論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精髓充分貫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實踐為基礎發展而來。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社會主義事業步入了又一重要關頭。在此情況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作指導。科學發展觀就是與時俱進產生的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它以鄧小平發展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直接理論基礎,深化了對我國社會發展本質、發展階段、發展任務、發展動力、發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在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基礎上繼續強調改革開放強調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把目光放在了更為全面的社會發展上來。

其次,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應對新挑戰所提出的黨的新指導思想。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面對不同的時代要求曾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指導了我國革命、建設事業的前進。隨着時代和實踐的不斷髮展,我們黨面臨着發展提出的新挑戰,從要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再到“實現什麼樣的發展,

怎樣發展”的問題,都離不開黨的領導。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代發展、與實踐發展共同前進的黨的新的指導理論,它堅持和豐富了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方針,在總結黨的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升了黨對國家建設、自身建設的認識,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寶貴品質。

最後,科學發展觀順應了世界發展趨勢,以世界眼光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步入21世紀以來國際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國際性問題有待各國協調解決;世界政治經濟合作不斷加深,全球化、區域化趨勢更加明顯;綜合國力的競爭仍在加劇;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同時安全問題突出這對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科學發展觀在正確認識國情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要求,積極參與到國際發展中來,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國發展問題,提出了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理念。科學發展觀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將全面推進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趨勢,我國將藉助世界發展之機促進自身和諧發展,同時也為世界整體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科學發展觀在哲學內涵上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科學發展觀藴涵豐富的哲學精神,堅持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第一,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於人民羣眾的歷史作用的認識,提出了“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是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認識的實質性進步。對於人的關注是貫穿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的一條線。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的生產不斷髮展的歷史,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追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了民羣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把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發展到新的高度。科學發展觀以現實中從事生產、生活的每一個個體的人作為其出發點、落腳點,把人民羣眾的視為發展主體、發展目的、評價發展的尺度,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髓。

第二,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發展中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因此在發展中應該兼顧事物發展的各個方面,實現系統的內部協調。科學發展觀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重點論又馬體現了克思主義的全面、聯繫、發展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更加強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實現了對馬克思

主義哲學的應用與發展。

第三,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生產力的觀點,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國建設的首要任務。馬克思主義最重視生產力的發展,把生產力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決定性力量,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人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也是十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曾説“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 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科學發展觀法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在鄧小平理論“發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礎上繼續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強調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全面的方向三、科學發展觀在具體層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發展

科學發展觀在關於發展的具體問題上堅持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發展了中國社會發展戰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繫、有機統一,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在發展認識論上,科學發展觀把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堅持鄧小平理論對國情正確認識的基礎上,以社會主義本質論、初級階段論為依據強調發展的重要性的同時進一步回答瞭如何發展的問題。它繼承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發展看作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要求,着力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在發展方法論上,科學發展觀在保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把協調發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強調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強調協調發展,提出按照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協調各方面利益,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發展;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發展。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問題影響到正常的社會生活、生產,因此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提高到發展觀的高度有利於保持社會的協調並有利於未來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構建節約型社會,協調了人與資源的關係,是保持發展可持續性的有效辦法。

在發展戰略上,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規劃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步

驟,推動了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戰略仍以發展生產力為任務,將社會的和諧列入富強、文明、民主的戰略目標之中形成物質、經濟、政治、社會全面發展的局面;在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按照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更加註重發展的速度與質量,以台階式發展戰略穩步前進,增強方面的聯繫與協調發展;在通過實現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來帶動其他人、其他地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科學發展觀在尊重發展的不平衡性的同時更加關注分配的公平性,為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而努力。

在發展目的上,科學發展觀在黨內首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深化了發展為民的思想,更加凸現了黨以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為目的的價值目標。“以人為本”具體來説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發展為人民,把人民羣眾的需要當作發展的最終目的,切實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態,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發展靠人民,社會的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條件,最大限度的發揮人民羣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來實現社會的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以最為廣大的人民羣眾利益要求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與關鍵所在。

總的來説,科學發展觀以對當前國情、黨情、世界形勢的正確認識為基礎,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直接理論來源,是進一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理論指導。科學發展觀從不同層次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又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是新形勢下發展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

第五篇:新形勢下人才需求與職教發展的思考

新形勢下人才需求與職教發展的思考

本文分析當前社會背景和勞動者的素質現狀,通過職業教育與國民經濟的關係論述了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三大要素:加強綜合職業能力的開發、建立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和拓展職業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關鍵詞:新形勢人才需求職教發展

一、社會背景和勞動者素質現狀。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完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現代經濟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這樣對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面臨着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的壓力,深感人才的缺乏。所謂人才,可以分為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轉換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我國的國情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我們所説的人才缺乏主要指二類,一類是高級技術人才,另一類是掌握高超技能的操作型人才。我國的人才資源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比較大的差距,勞動力素質和現代化建設明顯不相適應,勞動力資源嚴重貧乏。我國在經濟發展中有不少制約因素,突出的是:人口和就業負擔較重,人均資源、資金相對不足;國民素質整體邊偏低,農業比重大,工業以傳統產業為主,生產率為高;更重要的是,人才資源在數量、質量上不足,科技不發達,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總值的貢獻率只有30%,遠低於發達國家60%—80%的貢獻率。據有關資料顯示,一

般發達國家的高級工比例為35%,中級工比例為50%,初級工比例為15%。而我國的總體技工比例偏低,就從經濟較為發達的上海來看,在現有技術工人中,高級工比例為6~7%,中級工比例為40%,初級工比例為52%以上,不少企業關鍵崗位已後繼乏人,高層次技術工人的年齡偏高,學歷偏低。從全市技術工人統計情況,技師和高級技師中年齡在45歲以上的分別在佔47.2%和66.3%。國家科委關於亞洲15個國家“35歲以下的技師、高級技師佔比重不到10%。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造成了企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和產品質爭能力”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很低,是造成工業效能不高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中國的總得分為倒數第二,僅略高於孟加拉國,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比印度差得很多……。”同樣,在產品質量上,我國工業產品的每年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的出現使我國每年蒙受的損失達2萬億元,我國每個勞動者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發達國家的2%—4%。

縱觀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窮國與富國的差距,是知識與人才的差距。我們作為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依靠消耗資金、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來推動經濟增長不可能長久。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亟待提高,我們要迎頭趕上,只有靠科學技術,而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

二、職業教育與國民經濟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騰飛帶動了職業教育的飛速發

展,這充分説明了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經濟發展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中國面向世界的國際化進程正在日益加快,科技、經濟、教育和文化等與世界不斷接軌。在建設四化的過程中,先進的技術可以引進,鉅額的資金可以借貸,高級專家可以交流,唯獨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無法引進。從現在到2014年,我國將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而對職業教育必將提出新的要求。

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給職業教育帶來什麼新的挑戰?面向二十一世紀,新的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新的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技術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各個產業、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及人們生活的多方變化,“可持續性”成為發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經濟全球化,“國界”在世界經濟流動中逐漸淡化,國家間的互相依賴性加大,新的挑戰帶來的是對教育的新認識和新要求。教育不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貫穿人終身的學習過程。“學會求知”、“學會做”、“學會共同生活”、“學會適應發展”成為教育的“四大支柱”。職業教育作為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新一代的教育整體中的組成部分,營造“學習社會”的組成部分,正貫穿在“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不拘形式教育”之中。展望未來,技術創新競爭成為競爭的中心,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成為適應發展的關鍵。

三、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三大要素。

1、 加強綜合職業能力的開發。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職業教育不僅是就業教育,也是為了造就有創造性的、與社會發展和諧一致的公民,因此,職業教育不僅要注意新技術的教學,更要注意技能性能力以外的能力,使學生有更大的柔性以適應今後工作中需求的交換。因此,綜合職業能力的開發在當前及今後的職業教育中顯得尤其重要。所謂綜合職業能力包括職業崗位的從業能力,工作過程的學習能力,社會活動的交往能力,自我形象的塑造能力,生態發展的競爭能力,團隊工作的協調能力,崗位轉換的遷移能力。而綜合職業能力的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強調從技能本位到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新的教育觀念,在以人為本的觀念指導下,注重人的個性形成,自我完善,強調心理素質和勝利素質的完善,以及智力能力的開發,這是一種體現人格尊嚴的教育形態。

2、建立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成功的職業教育是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的祕密武器,而成功的職業教育又全在於一支素質精良的職業師資。如德國,對職業學校專職教師的資格要求很嚴,既要有相當熟練的專業技能,同時還必須具備寬厚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實踐能力強、崗位工作適應性強的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技術應用人才。為了完成這樣的教育目標,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種高素質不僅表現在有較高的學歷層次,更重要的是要有專門技能,要有比較豐富的時間經驗。這也是職業教育的師資與普通教育的師資相區別的重要之處。職業教育要由

“做大”走向“做強”必須加快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精良、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 拓展職業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組成部分,所以,它應是開放的,是能夠與普教、高教、各種培訓互相溝通、互相滲透、互相銜接;它應是柔性的,是可以靈活使用各種需求,各種情況的。在辦學形式上可以多元化,在管理上要現代化和經營化,在層次上可以高移化,實行培訓終身化,使職業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得到更加豐富。

一是職業教育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生活力”、“創造力”的高素質勞動者。我們必須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崗位為標準,以任務為引領,以服務為宗旨,以創新為動力的職業教育理念。二是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多元化辦學形式,深入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積極開展技能緊缺型人才培訓。利用職業學校現有資源,發揮職業學校優勢,積極參與技能緊缺型人才培訓工程,創建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三是職業教育必須服務地方的經濟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牌增強競爭力,以優質服務提高市場佔有率。職業教育要走產教結合、多形式辦學的路子,與當地經濟建設互為促進。

《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

務。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