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3W

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論文新版多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美麗的編輯給大家整編的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論文最新9篇。

工程科技論文範文 篇一

導師在指導和為研究生進行課題論證的時候,往往立足於已有的課題研究的框架和固有的研究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給人既有知識,顯然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高明。一個工程型的導師,多半也會按照特定工程問題常有的分析和解決思路進行輔導和指引學生,這並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所應有的教學模式。在研究生教學中,人們都會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的話,可隨着課題的深入和曲折,就漸漸忘記了這句話的根本。在應對具體問題解決方式的紛擾中,在層出不窮的意外因素中,老師和學生都迷失了方向,我們都陷入了事物複雜的表面現象之中裹足不前。實際上,在為研究生進行課題方案論證時,不僅瞄準所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來設置研究內容和目標,而且應該貫穿對工程問題中理論本質的提煉,引導學生去提煉科學問題並拓展一般性的規律,最終又能回到特定的工程問題上來。經過這樣一個循環,可以使研究生在工程技術中抓住問題的本質,保留關鍵的邊界條件和進行必要的簡化,抽象為數理模型進行解析,得到並明確一定條件下的規律性結論,不僅僅可應對特定情況下的問題,而且初步掌握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以超聲電機技術的研究方向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工程應用和應用基礎為主的多學科交叉領域。超聲電機(UltrasonicMotor)是一種新概念動力裝置。它的實質是依靠壓電陶瓷的逆壓電效應將電能轉化為彈性結構體的機械能,使定子產生高頻的微幅振動(微米級),再利用接觸和摩擦作用將定子的微幅振動轉換為轉子的迴轉或者直線運動,從而輸出機械能以帶動負載工作。這種新型電機使用頻率高於20kHz(即超聲頻率範圍)的交流電源來進行驅動,故稱之為超聲電機。在向研究生教學這種新型電機的時候,如果只是僅僅停留在“動力裝置、驅動執行器”的層面,那只是告訴了對方一個工程應用的概念。正如美國的羅蘭説的,研究只停留於電報機、電燈和其他的便利設施,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是無法創造出物理學的,而沒有物理學基礎則難以發展出現代科學。在解釋類似超聲電機這樣的工程概念時,可按照表象—實質—基本原理的流程進行引導。比如,超聲電機的特點(低速大力矩、快速響應、斷電自鎖等以及結構形式靈活)決定了其獨特的應用優勢,這是由其獨特的工作原理決定的(壓電結構激振和摩擦傳動)。在壓電激勵方面,涉及到鐵電材料的基本屬性、正逆壓電效應的存在機制、彈性結構的振動模態及誘發機理,涵蓋了凝聚態物理、功能材料學以及結構動力學等基本領域。在摩擦傳動方面,涉及到波動理論、高分子材料學、接觸動力學等。掌握了這些基本領域內特定部分的知識,引導研究生對超聲電機系統中涉及的多物理場耦合效應、本構關係以及力學行為進行抽象和描述,即忽略次要、繁複的特徵,得到物理模型和其數學模型。

二、科學創新思維的培養

通過超聲電機表象,引導研究生對產生其特點的基本原理進行學習和鑽研,過程中輔以多媒體動畫甚至實物的形式表現知識要點,引起科研學術的興趣,激發科研學術的活力,有助於研究生科研素質、創新思維的養成。創新的成果取決於人的創造力,尤其是從事類似超聲電機等精密驅動技術領域的科研人員,本身就是面向工程應用的。但要取得源創、有價值的成果,往往不能僅僅拘泥於特定的應用實例,而是要在學習這些已有範例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科學創新思維。創造力與創造思維密切相關,面向工程的人員必須充分掌握和靈活運用各類創新思維新式,深刻認識其主要特點。導師在講授和指導具體學術要點時,要能夠把握和融合創新思維的各種形式。仍以超聲電機為例,電機定子的振動模態是一個關鍵概念。首先讓學生在直觀的例子中瞭解結構振動是由頻率和運動形式組成,通過鞦韆、橋樑、跳繩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結構體的振動來了解和體會概念的表象特徵。兩大要素的概念有了後,就可引入模態的定義。模態的定義是抽象的,因此這裏是表象到抽象的第一個提升,但還沒有達到本質。學生了解到描述振動物體需要用到模態,即振動頻率和形式。而模態是結構的動力學特性,由其材質、結構拓撲形式決定。自然界中的結構體都是連續體,因此且振動頻率和形式一般是難以窮盡的。實際上,上述的過程已經由工程對象抽象到物理模型了。更進一步,要求研究生運用頭腦中原有的知識體系與認知方法,結合形象思維等形式,利用直覺、靈感和想象等思維方法,對具體工程對象的比較和類比、分析和綜合等,形成對具體對象的一個新的認識。更進一步,運用數學方法,對科學研究的對象及過程進行分析思考,進行定量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還以超聲電機定子為例,有了物理模型後就需要引導學生對振動模態進行分析和計算,即數學模型的建立。很重要的是,讓研究生們明白超聲電機定子和一般結構體振動的共同點:都是連續結構體的共振模態。但又要掌握其區別:超聲電機定子是力電熱多物理場耦合結構,而且工作在同頻異形模態之下。在數學上,模態的概念是與線性代數的特徵值問題關聯的,頻率和振型即對應特徵根和特徵向量。退化了的同頻異形模態,實際就對應着重特徵值。讓學生掌握定子振動—(多物理場)結構模態—特徵值問題這幾個知識要點之間的映射關係,並能夠從數學關係上來進行轉化,從公式上就能看出其物理意義,對應到工程現象。到此,學生就能夠明白超聲電機的結構為什麼可以多樣化:因為構造橢圓軌跡的結構振動形式很多,即結構的振動模態是豐富的,這就使得科研人員可以有很大的設計空間來構造定子的拓撲結構形式,所以有圓盤、長杆、環形、圓柱形等不同外形的超聲電機問世。

工程技術論文 篇二

一、機械的概念規定與機械技術史的範疇

1、機械的現代定義

研究機械工程技術史,首先需要明確機械的觀念規定。在我國現代的機械學著作中,“機械”一詞是機構(mechanism)和機器(machine)的總稱。儘管各種機械的構造、性能和用途各異,但從它們的組成和運動形式來看,卻有兩個共同特徵:

1)它們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

2)它們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

凡同時具備上述兩個特徵的構件組合體便稱為機構或機械。機器除了具備上述兩個特徵外,還必須具備第三個特徵: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所以機器是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機械功的機構。從結構和運動的觀點來看,機構和機器並無區別,因此泛稱它們為機械。

機構和機器的定義來源於西方機械工程科學,它們都是現代機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但在現代西方機械學著作中,並沒有一個作為機構(mechanism)和機器(machine)的總稱的專門名詞或術語。在日本的機械工學中,機械概念是如下定義的:①

凡符合下述三項條件的,則定義為機械。

①它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②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一的、規定的運動。

③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這裏,“機械”一詞定義的是machine概念,這一定義與我國機械原理著作對機器的定義相同。mechanism一詞,在日本機械工學中譯為“機構”,或音譯為メカニズム。

考慮到機構和機器均屬現代機械學的基本範疇,我們採用能夠同時涵蓋機構和機器的機械概念,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設計機械的目的是完成預定的機械運動及完成特定的動作,一般來説,一種複雜機械都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原動部分,它是機械動力的來源。二是工作部分,它處於傳動路線的終點,完成機械的預定動作。三是傳動部分,它是把原動機件的運動和功率傳遞給工作部分的中間環節。近代機械中又有第四個部分,即自動控制部分。

2、機械的古代涵義及其演變

(1)中國古代文獻中“機械”一詞的涵義

“機械”一詞由“機”與“械”兩個漢字組成,探討該詞的涵義,首先須瞭解這兩個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機”在古漢語中原指某種或某一類特定的裝置,後來又泛指一般的機械。

古代常以“機”指弩上發箭的裝置,即弩機。《尚書·太甲》有“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釋”。但此篇可能作於西漢。《莊子·齊物論》:“其發若機括。”《釋文》稱:“機,弩牙;括,箭括。”按此言張弩發箭,以括入機,機動則發。東漢時成書的《説文解字》對“機”的解釋是“機,主發者也”,説的也是弩機。由弩機延伸,觸發式捕獸器也稱為“機”。《莊子·山林》道:“豐狐,文豹……不免於網羅機辟之患。”即指夾子一類的裝置。後來的“機防阱”和“機關”也是這個意思。

古代又以“機抒”指織布機。《淮南子·氾論》載“伯余之初作衣也,……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抒勝復以便其用。”《史記·酈生傳》有“農夫釋耒,二女下機”。南北朝《木蘭詞》有“不聞機抒聲,唯聞女歎息”。《説文解字》:“抒,機之持緯者也。”宋《集韻》也説:“機以轉軸,抒以持緯。”抒就是梭子,而機為轉軸部件。“機抒”二字各表織機一個特徵部件,因而後有隻用一個“機”字代表織機的説法。①

由以上所述可知,“機”之本義當指機械裝置中構成轉動副的轉動構件。

《尚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伏勝《尚書大傳》雲:“旋機者,何也?傳曰:旋者還也,機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所動者大,謂之旋機。”這裏“機”為軸動之物。《管子·形勢解》也載:“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圓曲直皆中規矩鈎繩。故機旋機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這是講車的部件生產的質量檢驗工序,“機旋機得”是指達到轉動配合的精度標準要求。②

“機”還引申為許多機械發明的泛稱,《戰國策·宋衞》説:“公輸般為楚設機,將以攻宋。”注稱:“機,械,雲梯之屬。”《荀子·議兵》有“固塞不樹,機變不張。”注稱“機變,謂器械變動攻敵也。”《後漢書·張衡列傳》説;“衡善機巧。”《南齊書·祖沖之傳》:“初,宋武平關中,得姚興指南車,有外形而無機巧,每行,使人於內轉之。”“機”字實際可以泛指各種靈巧和關鍵的機械裝置。

“機”的涵義由此延伸,出現了更具抽象的詞義。《韓非子·十過》:“此存亡之機也。”《逸周書·大武》:“此七者,伐之機也。”“機”在這裏指事物之樞要、關鍵。《莊子·至樂》載:“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疏曰:“機者,發動,所謂造化也。”這是指事物變化之所由。“機”還指事物變化之跡象、徵兆等等。這樣,衍生出大量相關詞彙,如機巧、機先、機兆、機密、機會、機緣、機要、機謀、機關和機衡等。

“械”在古代是指器械、器物等實物。《莊子·天地》載“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械”在這裏為一般器械或器具。《墨子·公輸》:“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這是指兵器。《漢書·司馬遷傳》載:“淮陰(韓信),王也,受械於陳。”“械”在此指刑具。

與“機”原指局部的關鍵機件有所不同,“械”在中國古代原本便指某一整體器械或器具,。這兩字連在一起,組成“機械”一詞,便成為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了。

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已經討論了抽象的機械概念。《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有一段關於機械技術思想意義的討論:

(子貢)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湯,其名曰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俯而不對。

這段文字是中國技術思想史的重要史料,後面將進行專題討論。這裏我們感興趣的是,子貢與老人的對話給出了機械的概念界定:機械是能用力甚寡而見功多的器械。

關於機械的概念,在《韓非子》卷十五《難》二中有類似的論述:“審於地形、舟車、機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則入多。”這裏還有了初步的經濟觀點。①

由此可知,中國古代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了與現代機械學中“機械”一詞涵義比較相近的機械概念和術語了。

(2)西方古今的機械概念

英文的“machine”一詞,其涵義要比現代機械學界定的“機器”(machine)概念要廣。在一般使用上,它與漢語的“機械”一詞類同。美國羅伯特·歐布林(RobertObrien)所著《機器》一書中指出:英文的“machine”(機械)一詞來源於希臘文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兩者原意都指的是“巧妙的設計”。Machine作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區別與手工工具。在西方,一般性的機械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

西方最先提出機械定義的是古羅馬的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i)。他在其著作《建築十書》(約成書於公元前32-33年)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機械是把木材結合起來的裝置,主要對於搬運重物發揮效力。”他對機械和工具作了區別:“機械(machane)和工具(organon)之間似乎有着以下的區別。即機械是以多數人工和很大的力量而發生效果的,如重弩炮和葡萄壓榨機。而工具則是一名操縱人員慎重地處理來達到目的的,如蠍形輕弩炮或不等圓的螺旋裝置。因此工具和機械都是利用上不可缺少的東西。”②

亞歷山大利亞城的希羅(HeroofAlexandria,公元1世紀)最早討論了機械的基本要素,他認為機械的要素有五類:輪與軸,槓桿,滑車,尖劈,螺旋。希羅的論文只是關係到提升和推動重物,雖不夠全面,但卻反映了古典機械的特徵。③

1724年,德國萊比錫的機械士廖波爾特(Leopold)給出的定義是:“機械或工具是一種人造的設備,用它來產生有利的運動;同時在不能用其他方法節省時間和力量的地方,它能做到節省。”④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充分發展了的機械給出了界定:“一切已經發展的機器,都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發動機、傳動機構和工具機械工作機——構成,發動機是整個機構的動力。”⑤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討論了機器與工具的區別,他指出:“以上所述已經對機器和工具有什麼區別的問題作出了回答。工具本身一旦由機械來推動,一旦由工人的工具(它的生產率取決於工人的技巧並需要他付出作為勞動過程的媒介的勞動)變成機械的工具,——機器就代替了工具。在這種情況下,機械應該達到這樣的發展程度:它既能從人或牲畜,簡言之,從任意動作的那些原動力獲得動力,也能從機械推動的原動機獲得動力。”⑥

馬克思主要從經濟學和生產工具發展的寬廣視角考察機器和機械的深刻涵義,力圖説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從工廠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的轉變。他認為機器是代替人手操縱工具的機械系統,它從一開始就應是“工作部分同傳導運動的機械和推動機械的原動機的組合”。馬克思還談到了當時一些學者中關於機械和機器的概念:“就象在英國的在政治經濟學家一樣,在英國的力學家中,可以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認為,機器與工具沒有本質的區別;工具是簡單的機器,而機器是複雜的工具,或者説,兩者只有簡單機器與複雜機器之分。從這種意義上説,甚至最簡單的機械,如槓桿、斜面、滑輪、螺旋、楔、輪子等,也被叫作機器”①

19世紀中、後期,西方機械工程學家開始從機械的力學原理出發討論機械或者説機器的概念,從而給出比較專業和科學的定義。下面給出的是早期機構學的兩部奠基性著作中的定義。

英國機械學家威利斯(is,1800-1875)在其《機構學原理》(ThePrincipleofMechanism,1841年)所給的定義是:“任何機械(machine)都是由用各種不同方式連接起來的一組構件組成,使其一個構件運動,其餘構件將發生一定的運動,這些構件與最初運動之構件的相對運動關係取決於它們之間連接的性質。”②

德國機械學家勒洛(eaux,1829-1905)在其《理論運動學》(TheoretischeKinematik,GrundzügeeinerTheoriedesMaschienenwesens,1875年)中的定義是:“機械(machine)是多個具有抵抗力之物體的組合體,其配置方式使得能夠藉助它們強迫自然界的機械力做功,同時伴隨着一定的確定運動。”③

威利斯給出的machine定義實際是現代機械原理中的機構。勒洛則最早給出了現代機械學中的機器(即machine)定義。從勒洛開始,機構概念與機器也被區分開來。20世紀的機械原理著作進一步明確了機構和機器的概念。

勒洛的《理論運動學》建立了機械運動學的基礎,書中的許多概念、觀點和研究方法被沿用至今。20世紀初,出現了把機構學和機械動力學合在一起的機械原理著作。當時西方的機械原理教科書中有如下的定義:

(1)“機械者,固定部分與運動部分之組合體,介乎能力與工作之間,所以使能力變為有用之工作者也。”(1912年,Keown)④

(2)“機械者,兩個以上物體之組合體,其相對運動皆繼續受一定之限制,使一種能力由之變化或傳達,以作一種特別之工作者也。”(1915年,Mcksy)⑤

1930年,我國機械學家劉仙洲在編寫中國最早的機械原理教科書時,參考西方這類教科書給出了一個定義:“機械者,兩個以上之物體之組合體。動其一部則其餘各部各發生一定之相對運動或限制運動,吾人得利用之使一種天然能力或機械能力發生一定之效果或工作者也。”⑥

1955年,烏克蘭奧德薩工業大學多布羅沃利斯基(В.А.Добрвольский)在一篇論文中給出了一個定義:“機械是為人所使用的勞動工具,在這個勞動工具中,形狀和尺寸適合的部分是由能經受很高壓力(阻力)的材料所製成;在引入能量不斷作用下,能完成適合的實際上有利的運動和動作;這些運動和動作是人們為完成技術的工藝目的所必要的。”⑦

這裏定義的“機械”,更確切地説是機器,即現代機械原理中的machine概念。

綜上所述,西方有關機械的一般性概念隨着機械的發展逐漸發生了變化,隨着機械工程科學的建立和發展而深化。從區分機械與手工工具開始,到區別複雜機械與簡單機械和工具,進而形成了機械工程學中最基本的機器和機構概念。

3、機械工程技術史的範疇

機械工程學是以機構和機器為基本對象的科學,各類和各種不同機械均屬機械工程技術的範疇。機械的種類繁多,可根據部分機械在某些方面的類同特性或特徵化分類別。如希羅將簡單機械分為五類:輪與軸,槓桿,滑車,尖劈,螺旋。按馬克思對機器系統的分類,機械可分為發動機、傳動機構和工作機。劉仙洲在《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將機械分為七類,即:簡單機械、發動機或原動機、工作機、傳動機、儀表、僅用發動機原理的機械、發電機與電動機。

按機械的使用功能則可分為動力機械、物料搬運機械、粉碎機械等;接服務的產業可分為農業機械、礦山機械、紡織機械、運輸機械和化工機械等;按工作原理又可分為熱力機械、流體機械、往復機械和仿生機械等。

從動態觀點看,機械工程又是一個技術過程。它包含了人類的主要技術活動:(1)發明與革新;(2)設計與測試;(3)製造(加工與製作)(4)使用與維修。因此各種機械的發明、設計、加工與製造以及使用與維修均屬機械工程技術的範疇。發明和設計包含了更多的智力因素和思想與知識內涵。製造和使用則包含了更多的體力因素和經驗與實踐的內容。機械加工與製作的對象以及加工製作過程無疑屬於機械工程技術的基本內容,因此,某些通過機械加工獲得的技術產品,儘管不能看作是機構和機器,也常常被認為屬於機械工程的範疇。

機械工程技術史是研究機械工程技術發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機械工程技術史的對象和範疇與機械工程技術的對象與範疇既有在內在的聯繫,由有着一定的差別。從認識上看,機械工程技術是第一個層次,機械工程技術史是第二個層次,後者是以前者為基礎的。機械工程技術史是研究過去的機械技術的學問,與前者不同的特點是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在時間座標上處於不同的位置,因此它重視從時間關係研究機械技術的特點和演變過程。可以説,機械工程技術史的對象是歷史上的機械成果及其影響機械工程技術發展的各種主要因素。不僅歷代的機械發明、機械製造技術以及機械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屬於機械工程技術史的範疇,而且影響機械工程發展的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也屬於它考察的對象和範疇。

二、中國機械工程技術史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價值

1、中國機械史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中國機械工程技術史主要研究機械工程技術在中國的發展過程與模式,它的對象是中國曆代的機械成果及其影響機械工程技術發展的各種因素。機械技術的發展在許多方面有其一般性的規律,適用於不同的文化和國家,當然也適用於中國。但是每個國家特別是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有着不同的特殊環境和背景,各國機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和地區在機械技術的某些方面發展水平較高,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則在機械的另一些方面發展水平較高;有的機械成果在某些國家傳播和發展較快,而在另一些國家推廣應用十分緩慢。由於不同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制約,各國機械工程技術的發展模式也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不同國家機械工程技術的發展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尤其是中國古代機械的發展,技術傳統與西方有很大不同,有其獨特的軌跡。既有許多優點也有不少缺點,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值得認真加以總結。中國機械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整理和發掘中國曆代在機械工程方面的重要成果及其特點,揭示機械工程技術在中國發展的規律性和特殊性。

研究中國機械史應從考察中國曆代的機械成果入手,首先需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要機械科技成果?它們的水平和價值如何?中國傳統機械及其技術、工藝方法和西方有何不同?機械工程技術對中國社會生產有何作用和影響?這些都是需要機械史研究解決的基本性問題。只有對有關史料進行全面的清理和深入的分析,才能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中國古代機械史來説,歷代有關機械工程的成果主要反映在三類史料之中,即文字資料、圖像與圖形資料和實物資料。中國機械工程的文獻史料,是有關古代機械的概念名稱、形制、材料、動力、結構原理、工藝方法、應用與推廣情況以及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文字記載和描述。它包括各類典籍中的有關史料和出土文物上相關的銘刻資料等。除了少數一些技術著作中有關機械的專論性記述外,有關機械工程的文獻資料十分零散,大都分散在大量的各類古籍之中。圖像與圖形資料主要是古代美術作品和工程技術著作及其它典籍中的機械圖像與圖形,這些資料不僅存在於帛、紙為載體的古代繪畫作品和各類寫本和印刷本書籍中,而且大量存在於古代巖畫、銅器刻畫、磚石刻畫、壁畫等平面繪畫和浮雕作品之中。實物資料是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和傳世的與古代機械直接有關的各種實物,主要包括大量的古代各類機械成品、半成品、零部件、機械模型、明器機械和機械加工產品,目前在民間仍然尚存不少傳統機械,從技術上看屬於古機械的遺制,它們也是重要的實物資料。這些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價值,由此可以獲得更為確切和可靠的關於過去機械技術的信息,它們與文獻資料同樣屬於中國機械史的研究對象。蒐集、整理和分析古代機械工程史資料,是中國機械工程史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但是,由於多數文獻史料分散在數量極大的古籍和銘文中,各類與機械有關的古代繪畫作品則更是分散收藏於各地不同的機構和個人手中,實物資料同樣分佈在十分廣泛的地域範圍內,此外還有大量資料流失國外,因此,對如此眾多的史料進行充分的發掘、整理和研究,由少數人在短期內顯然是難以完成的。中國機械工程技術史的任務因而也十分繁重,必須多人接力工作,逐步擴大調查和研究的範圍,直到基本掌握整體面貌。

中國機械工程史還要探討影響中國機械工程技術發展的各種因素。除了研究諸如工匠和技術人員在機械工程發展中的作用、古代的技術觀和設計與管理思想對工程技術實踐的影響等內部因素外,還應分析文化與科學傳統、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戰爭與軍事、思維方式、技術政策與組織管理制度以及對外交流關係對機械工程發展的影響等諸多外部的因素。這些因素對於古代機械工程的發展有時起促進作用,也有時起阻礙作用。有的因素只有短期影響,有些則長期發揮作用。這方面的研究,涉及領域很多,情況極為複雜,因而難度也更大,任務更為艱鉅。如果要想在中國機械史的宏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必須在這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下更大的功夫。在蒐集、整理和分析古代機械工程史資料的基礎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後,研究工作的重點應逐漸向這方面轉移。

2、中國機械史的價值

中國的機械工程技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技術,是世界機械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機械工程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技術成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有許多機械發明和技術成果在世界機械史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其中不少成果還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對世界機械技術的進步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在討論中西科技交流與比較問題時曾指出:“有少數幾種基本技術曾經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朝四面八方傳播,……可是,中國人的發明就多了。這些發明在公一元世紀到十八世紀期間先後傳到了歐洲和其他地區。這裏包括:(1)龍骨車;(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應用;3水排;(4)風扇車和簸揚機;(5)活塞風箱;6平放織機(它可能也是印度的發明)和提花機;(7)繅絲、紡絲和調絲機;(8)獨輪車;(9)加帆手推車;(10)磨車;(11)拖重牲口用的兩種高效馬具,即胸帶和套包子;(12)弓弩(13)風箏;(14)竹編蜒和走馬燈;(15)深鑽技術;(16)鑄鐵的使用;(17)遊動的常平懸吊器;(18)弧形拱橋;(19)鐵索吊橋;(20)河渠閘門;(21)造船和航運方面的無數發明,包括防水隔艙、高效率空氣動力帆和前後索具(22)船尾的方向舵;(23)火藥以及和它有關的一些技術;(24)羅盤針,先用於看風水,後來又用於航海;(25)紙、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26)瓷器。我寫到這裏時了句點,因為二十六個字母都已經用完了,可有許多例子、甚至還有重要的例子可以列舉。我們決不能認為對以上任何一種發明已經沒有話可講了,也不能認為在所有例子中,都有足夠的證據可以充分證明,後來歐洲應用的是從較早的中國人的實踐中得來的。但是所有這些例子有一種共同之點,這就是它們在中國應用的時期,確實早於它們在世界其他部分出現的時期。有時甚至要早得多。”①李約瑟博士列舉的這些實例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古代的機械發明或相關的技術成果,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機械技術成果不僅在中國科技史上佔有突出地位,而且在世界機械史乃至科技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國機械史的歷史價值還表現在傳統機械工程技術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立國,農業生產在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佔據核心地位,因而作為農業生產工具的農業機械在生產中的作用極為重要。農業機械技術方面的大量發明、革新及其推廣應用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起了極大的作用。同樣,機械在水利工程、建築工程、交通運輸、紡織等領域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機械技術在軍事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先進和精良武器與軍事裝備的製造都要依賴先進的機械技術。中國古代在天文觀測方面能夠取得許多重要成就,與先進天文儀器的作用密不可分,而眾多先進天文儀器的出現則反映了中國古代精密機械製造技術的發達。明代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百科全書,其中講述機械技術的內容佔了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也説明機械技術在古代工程技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傳統機械技術根植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之中,機械技術的進步不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豐富了古代的社會生活,而且成為推動古代不同領域科技發展的有力工具。

中國機械史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現實價值和意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技術是中國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機械的技術成果是我國優秀的科學文化遺產,因此中國古代機械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機械技術在人類物質文化史上一直佔據核心地位,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一般以機械技術的重要成果作為主要劃分標誌,便是最好的説明。而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機械科技成果,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財富,發掘、整理和研究這些機械成果對於豐富祖國科學文化寶庫無疑極為有益。但過去這方面的工作開展得還遠遠不夠,中國機械工程機械史仍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領域,在目前情況下進一步開展中國機械史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技術發展有很強的繼承性和規律性,中國機械史的研究有助於揭示技術發展特質,可以起到温故知新、闡明方向和趨勢的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中國歷史上在機械科技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於現今科技的發展很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與機械有關的技術觀和技術哲學思想,對於我們認識技術與人、技術與環境以及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仍有參考價值。中國古代的一些技術思想和方法與舉措正好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相切合,對於認識和解決技術給現代社會帶來的環境污染,能源和資源的枯竭等一系列負面效應也有積極的參考意義。中國近現代機械史的研究則對於制定國家的技術規劃、技術發展與引進的政策和戰略更是有着直接的借鑑作用。

第三,研究和學習中國機械工程史,闡明中國傳統機械技術的興衰歷程,瞭解科學家、發明家的生平、成就和思想,不僅可以學到科學和歷史的知識,還可從中獲得啟示和汲取教益,因而中國機械史還有着比較重要的教育價值與作用。機械工程技術史知識的傳播有助於人們瞭解機械工程技術的概念和原理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機械科技的認識和理解。培根説;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對於青年學生與專業科技人員來講,機械史的知識則可起到開拓視野的作用。

第四,研究中國機械史,不難發現一些古老的機械技術、工藝和原理在現代仍然發揮着作用或具有實用價值。中國傳統的農業機械與古農具至今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我國的許多傳統金屬工藝仍在實際應用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青銅箭鏃表面上有一層含鉻的黑色緻密層,埋在地下兩千多年沒有腐蝕。現代金相學研究證明這樣處理有很強的抗腐蝕能力。此項表面處理技術顯然具有古為今用的價值。類似的實例還有很多。機械史的研究有助於認識和發現傳統機械的現代意義和實用價值。

三、中國古代機械史的分期問題

研究中國機械技術的總體發展進程,必須把中國機械技術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因此,中國機械史的分期問題是進行中國機械工程史宏觀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合理的分期不但可以反映中國機械工程發展的階段性,同時也應反映出中國機械科技發展的特點和主要線索。

關於中國機械史的分期問題,已有一些學者有所涉及和討論,但目前尚未進行充分的研究,也未得出一致的結論。1984年,郭可謙、陸敬嚴先生最早專門討論了這一問題。他們提出了將中國機械史分為四個時期的方案:①

(1)簡單工具時期,相當於原始社會時期,即石器時代。分為兩個階段:粗製工具階段(舊石器時代),和精製工具階段(新石器時代)。

(2)古代機械時期,大約從四千年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包括三個階段:從古車出現到秦以前為迅速發展階段;秦到宋元時期為成熟階段;明代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為緩慢前進階段。

(3)近代機械時期,從一八四○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

(4)現代機械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時期。

在1985年,筆者提出了關於中國機械史的另一種分期意見,將中國機械史分為六個時期:②

(1)形成與積累時期,從遠古到西周時期。

(2)迅速發展和成熟時期,從春秋時期到到東漢末年。

(3)全面發展和鼎盛時期,從三國時期到元代中期。

(4)緩慢發展時期,從元代後期到清代中期。

(5)轉變時期,清代後期到中國成立前夕。

(6)復興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時期。

最新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有“中國古代和近代機械工程發展概述”一章,論述中基本上採用了第一種分期方案。

1987年出版的《中國的百科全書》機械工程卷有詞條“中國古代機械史”、“中國近代機械工業”和“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分別涉及了中國古代機械工程技術、近代機械工業和現代機械工業發展的分期問題。這裏僅介紹周世德先生在“中國古代機械史”條目中採用的古代機械史分期方案:③

(1)春秋以前(公元前770年前)。

(2)春秋至漢魏時期(公元前770年前~公元265)。

(3)兩晉宋元時期(公元265~1368)。

(4)明清時期(1368~1840)。

上述分期方案都有各自的分期依據,並較好地反映了機械史與中國通史的關係。在反映中國機械工程發展的內部規律和特點方面,雖然也得到較好的處理,但細節方面似乎尚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筆者認為中國機械史的分期應以機械科技的重大轉變和突破為主要依據,這就需要分析和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各種機械在動力、材料、結構原理、工藝和功能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和變化情況。此外,還應注意考察不同時期間機械工程知識的水平和先進機械的推廣與應用情況以及機械的社會功能與作用。中國機械工程技術的發展是一個以波浪式曲線前進的過程。常常由於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如材料、動力、工藝等方面)的重大轉變或突變引起機械工程技術的主要內容發生了變化,使其達到新的水平,這樣就形成了幾個不同的自然發展時期。據此,我們在又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提出瞭如下關於中國古代機械史分期的修訂方案:

(1)古代機械技術的萌芽時期,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新石器時代。

(2)傳統機械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夏、商、西周時期。

(3)傳統機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時期,春秋戰國到三國時期。

(4)傳統機械技術的成熟與鼎盛時期,魏晉南北朝到元代。

(5)傳統機械的平緩發展與西方機械的傳入時期,明初到十九世紀中葉。

四、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史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在我國,中國機械工程技術史的現代研究發端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張蔭麟、劉仙洲和王振鐸等是早期中國機械史研究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張蔭麟於1925年翻譯了英國學者穆爾(e)1924年發表在ToungPao(通報)上的專題論文“TheChineseSouth-PointingCarriage”,中譯文題目改為“宋燕肅、吳德仁指南車造法考”,發表在《清華學報》第2卷第1期(1925)上。張蔭麟又於1926年在《清華學報》第2卷第2期上發表了“宋盧道隆、吳德仁指南車之造法”一文。此後,他又在1928年發表了論文“中國歷史上之‘奇器’及其作者”(《燕京學報》第1卷第3期)。30年代開始了較為全面的古代機械的文獻資料發掘、整理和專題復原研究。1935年劉仙洲在清華大學出版了《中國機械工程史料》(約6萬字)一書,首次依據現代機械工程分類方法整理了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的史料,初步勾勒出了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的基本輪廓。幾乎與此同時王振鐸也開始了復原地動儀、指南車與記裏鼓車的工作,他於1936年發表了專題論文“漢張衡候風地動儀造法之推測”(《燕京學報》第20期,10週年紀念專號),1937年又發表了重要論文“指南車記裏鼓車之考證及模型”(《史學集刊》第3期)。40年代,劉仙洲又發表了“王徵與我國第一部機械工程學”(見《國立清華大學學報》1期,《真理雜誌》1卷2期)和“中國在熱機歷史上的地位”(《東方雜誌》39卷18期)兩篇有影響的論文。

西方學者早在19世紀後期就開始關注中國古文獻中有關機械發明的記載,20世紀初在歐洲的技術史著作中已有關於中國古代機械發明的探討。如奧地利著名技術史家霍維茨(itz)在1913年出版的技術史著作中對中國的機械發明作了論述。此後直到30年代,在他的不少論著中都有關於中國古代機械的討論①。葛雷斯(s)於1906年,勞佛爾(er)於1912,分別對中國古代指南車進行了復原研究②。穆爾(e)於1924年發表了研究指南車的專題論文,並根據《宋史》的文獻記載給出了具體的復原方案。穆爾的工作引起英國學者的關注,此後戴科斯(s)提出了採用差動輪系復原指南車的設想(1942年),蘭徹斯特(hster)於1947年利用差動輪系製作了復原模型。美國學者霍梅爾(el)在1921年在至1928年、1928年至1930年前後用了8年時間在中國各地調查傳統手工業技術,在進行了廣泛的實地調查後,寫成專著ChinaatWork;anillustratedRecordofthePrimitiveIndustriesofChina’sMasses,whoseLifeisToil,andthusanAccountofChineseCivilization,於1937年在紐約出版,其中包含了大量傳統機械與工藝方面的內容,配有大量實物照片,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著作。恰特萊(ley)在1942年在TransactionsoftheNewcomenSociety(22,117)上發表了TheDevelopmentofMechanismsinAncientChina(古代中國機械學的發展)綜論研究性論文,在西方首次較全面地論述了中國古代機械的發展。在國外,對中國機械史研究最有建樹的學者還是李約瑟博士。他從50年代開始發表有關中國機械史方面的論文,1965年他的鉅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機械工程卷(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ume4,PhysicsandPhysicalTechnology,Part2,MechanicalEngineering)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第一部英文的中國機械史的學術專著,在國際上影響極大。李約瑟編撰此書時利用了大量的中國機械史的原始資料和研究成果,同時參考了許多世界與西方機械史的文獻和研究成果,在比較科學史的視角對中國機械技術的發展及其重要成果進行了深入研究。日本和台灣學者較早分別將此書翻譯成日文和中文出版,中國大陸的中文譯本也在2000年有科學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機械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國經歷了十分曲折的過程。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劉仙洲做了一系列機械史專題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論文,並主持彙集中國工程史料。1962年他編著的《中國機械工程史(第一編)》一書由科學出版社,這是第一部中國古代機械史的著作,論述了中國古代的主要機械發明成就,從機械原理和原動力的角度出發整理了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發展的脈絡。1963劉仙洲年撰寫的《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問世,這是第一部全面歷史中國古代農業機械成果及其發展的著作。王振鐸則在發掘古代文獻和文物資料的基礎上,對許多機械成果做了深入的專題研究。他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主持復原了水運儀象台、候風地動儀、指南車、記裏鼓車等一系列古代機械裝置。他們的傑出工作,奠定了中國機械工程史這一學科的基礎,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正當中國機械史的研究被引向深入之時,爆發了史無前例的“”,導致了科學文化大災難。“”期間,和其他學科一樣,機械史的研究也完全處於停頓狀態。“”以後,中國機械史的研究得以恢復和發展,老一輩學者也續有力作刊行,如清華大學出版了根據劉仙洲生前彙集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中國科技史資料彙編一農業機械》(1985年),王振擇先生出版他的論文集《科技考古論叢》(1989年)。同時,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都積極開展了中國機械史的研究工作和國內外學術交流,並通過招收機械史的研究生,努力培養新一代的專業研究人員。一些大專院校開設了機械史的選修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機械史的研究隊伍開始形成,研究工作逐漸活躍,數百篇,湧現了不少具有較高質量和較大影響的專題研究成果。如陸敬嚴先生主持的古代機械模型復原等課題,華覺明先生參與主持的曾侯乙編鐘的復原研究,楊青、錢小康等先生參與主持的秦陵銅車馬技術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成果。綜合性與系統性的整理與研究工作也有重要進展,如1986年機械工程師進修大學刊行了郭可謙、陸敬嚴合著的《中國機械史講座》,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華覺明等撰寫的《中國冶鑄史論集》,和,1992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了張柏春撰寫的《中國近代機械簡史》,1995年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蘇榮譽等編撰的《中國上古金屬技術》,1998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張春輝編著的《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補編),1999年大象出版社出版了華覺明撰著的《中國古代金屬技術》。此外,台灣中央文物供應社也在1987年出版了萬迪棣編撰的《中國機械科技之發展》一書,此書被收入中華文化叢書中。9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委託陸敬嚴、華覺明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機械卷,錢小康、張柏春、何堂坤、楊青、趙豐、黃麟雛、劉克明和馮立升等多位學者參加編寫,於1997年完成全書的編撰工作。此書於2000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約69萬字,與前面幾部通史性中國機械史著作有所不同,它突破了簡史的範疇,是一部較大型的中國機械工程學術著作。此書對中國機械工程的歷史發展做了比較系統的論述和討論,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這表明,中國機械史的研究已走出初創階段,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

①真保吾一著,董萬友譯,機械工學概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6,3。原作書名為“緿綐機械工學”,由日本理工學社1984年出版。

①②李志超,機發論—有為的科學觀,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9(1):2。

①劉仙洲,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科學出版社,1962,5。

②維特魯威著,高履泰譯,建築十書,這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224-225。

③r:AHistoryofMechanicalInventions,DoverPublications,Inc.,1988,NewYork,120.

④轉引自①。

⑤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3,396。

⑥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91-92。

①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52。

②③轉引(譯)自r:AHistoryofMechanicalInventions,DoverPublications,Inc.,1988,NewYork,117

④⑤⑥⑦見劉仙洲: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科學出版社,1962,5-6。

①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總論(中譯本第一卷),科學出版社,1975,545-547。

①郭可謙、陸敬嚴,關於中國機械史的分期意見,機械設計,1984,1(2)。

②馮立升,中國機械史的分期意見,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6,(3)。

工程科技論文 篇三

積極實踐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思維活躍性

在前期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中我們對生物技術中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中的重點知識、原理和操作過程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聯繫起來,並輔以形象的比喻。這樣做既能把複雜的操作步驟和枯燥、抽象的原理變得形象生動易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又能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生物遺傳物質DNA重組過程中,DNA分子的切割與連接是最基本的操作,所有這些操作均由一系列功能各異的工具酶來完成。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能夠把大的長的雙鏈DNA分子切割成單個的基因片斷;而DNA連接酶能夠把DN斷重新連接在一起。課堂中我們非常形象地將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稱為“剪刀”,而把DNA連接酶比喻為“縫紉針線”,生物學科學家則是手藝高超的“時裝設計大師”,從而奉獻給世界一個又一個新的DNA分子。這樣就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了工具酶及其在基因操作中的重要作用。

巧用多媒體和視頻,豐富教學內容

現代生物技術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和前沿技術,涵蓋內容廣,新的生物技術層出不窮,新的科研成果不斷出現。在課堂教學中,除要適時選擇和引入精美的圖片外,還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對於一些較為抽象和難理解的教學內容引入相關的FLASH動畫和視頻來加強教學效果。例如,基因工程中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獲得目的基因時,只有當PCR反應進行到第三個循環時才能真正獲得第一個靶基因雙鏈DNA;該反應還涉及聚合酶酶促作用、特異性引物引導以及其他多種反應組成成分。課堂中單純用語言講解較複雜和困難,也很難讓學生徹底理解和掌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精心製作了相關內容的FLASH,模擬生物體內DNA複製過程,結合PCR反應的三個典型步驟:高温變性、低温退火、適温延伸,生動地演示了脱氧核糖核苷酸按照鹼基配對原則在引物引導下和DNA聚合酶酶促作用下以母鏈為模板延伸的過程。該FLASH內容時長8分鐘,引物與模板鏈結合的位置、新鏈延伸的方向和終點等都得以清晰的説明,有效地闡明瞭PCR體外擴增目的基因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種組成成分在反應中的作用。FLASH中動畫形象生動、簡潔精彩,極大的加強了教學效果。此外,在講到現代生物技術製藥發展方向和最新進展時,我們通過搜索現有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了近年國家“863”、“973”計劃項目成果展覽會等視頻資料,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對我國生物技術領域前沿的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課題及研究思路得以接觸和了解,從而搭起書本理論通向現實科研的橋樑。

發揮互動式教學優勢,倡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能力

在製藥工程專業生物技術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了課堂提問、預留小問題、及課堂討論等多種互動教學方式。其中,我們尤其注重在教學中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具體形式為在完成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酶工程教學內容後,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2-4人),各小組自主選擇主題,利用課外時間到圖書館查閲生物技術製藥方面的專業著作,或利用網絡資源查閲學術期刊。在此基礎上經小組內部討論分析後,整理撰寫成課堂討論書面作業和製作成多媒體(PPT)課件,並且在課堂上要面向全班同學和老師進行彙報和講解,彙報時間8-10分鐘,之後還有3-5分鐘的討論和質疑階段。為了有效開展課堂討論,通常我們會提前1-2周把課堂討論活動佈置和安排下去,以留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去查閲資料和準備作業。在此期間任課教師會對各小組準備中遇到的各類具體問題進行解疑,還會專門在課堂討論進行前的2-3天,逐一檢查各個小組的多媒體制作和完成情況,並就其PPT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給予指導和修改。在上述教學活動中,雖然任課教師未親自講課,但為了充分利用好課堂討論這個教學環節,不能讓其流於形式,任課教師往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和時間去組織和協助學生。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幾屆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學生對生物技術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通過課外查閲文獻資料、小組討論、分析問題、整理報告一系列過程也切實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自己動手、歸納問題、總結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系統能力。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演講口才和反應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因此在教學中適時採用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值得繼續加強!

結合實踐、強化實驗教學

實驗部分教學是該門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實驗教學中主要通過強化基礎實驗部分和選擇綜合設計實驗,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教學在促進和加強學生對理論教學中的重要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實驗室內完成的多是驗證性實驗,要讓教學和生物製藥實際相結合,還應該讓學生走出實驗室、走出校門,到生物製藥企業中去親自感受和了解生物技術製藥的發展現狀。因此,在完成實驗室的實驗教學之外,結合製藥工程專業總體實踐環節,學院通過多方溝通和聯繫,與渭南美邦生物製藥、綠盾生物製藥等幾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教學合作關係,讓學生深入廠區和生產車間去參觀和學習。教學實踐表明:實驗室內設計實驗和校外參觀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能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生物技術操作技能,同時又讓學生充分了解了當前社會生物製藥企業的規模化生產模式,這對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畢業後的就業選擇都有極大幫助。

建立有效反饋機制、保障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

上述,我們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探索和改革,並身體力行。但學生對具體教學效果的反響如何,教師真正理解學生期望的教學方式嗎?理解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因為教學任務重、課時有限,僅限於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效果,而無意中忽略了去徵求或收集學生對這門課的建議和意見。這就不利於授課教師在長期教學生涯中切實有效地改進和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並建立了以下溝通渠道:①教學伊始就將授課教師的具體聯繫方式(包括電子郵箱信息)提供給全班同學,鼓勵大家在課內或課外就遇到的問題和老師積極溝通和交流;②每一大節課第二小節課的最後5-10分鐘留給學生,便於部分學生就某具體問題和老師進行交流和討論;③完成全書主要章節教學內容一半及授課即將結束時,由學生以匿名的形式對教學環節中不足之處或值得發揚的地方寫出書面意見和建議,由班幹部於課後統一收齊後交給任課老師,便於教師進一步改進該門課程的教學。通過以上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意識得到明顯加強,學生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及時響應,因而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也大大加強。由於及時採納了學生的建議,老師和同學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該門課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提升了學生對製藥工程專業整體的滿意度。

要深入科研一線、跟蹤文獻報道,切實補充和更新專業知識

工程科技論文 篇四

針對上述有色冶金企業安全工程中存在的眾多安全問題,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積極轉變觀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完善有色冶金企業安全設施。現階段,一些現代科學技術在有色冶金安全工程中便發揮着重要作用。

(一)隔板式沉降室

有色冶金爐窯煙氣收塵系統通常是受粗收塵與布袋收塵的共同作用,而粗收塵是對煙氣中粗顆粒進行收集,但因為存在阻力損失大等問題,致使其不能全部將煙氣拉過來,導致爐口冒煙嚴重,所以只起到一定的輔助收塵作用。而隔板式沉降室有獨特的幾何尺寸,能顯著降低氣流速度,促使粉塵受重力作用影響而沉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塵毒危害。此外,水平隔板在沉降室的運用,還能對粉塵沉降高度進行減縮,極大提升除塵效率;也可輔以垂直擋板,促使沉降室內的氣流出現折轉流動,間接增加室內長度,從而發揮慣性除塵作用。且沉降裝置有較小阻力,結構簡單,容易進行維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隔板式沉降室只能用於粗收塵,其優越性在面對粒徑較粗的塵粒時才能得到最大發揮。

(二)煙氣導向式雙室熔煉爐

煙氣導向式雙室熔煉爐能有效解決傳統反射爐排煙温度高、反射爐熱效率低等問題,有着高效的節能保護、減少塵毒的作用。其結構包括:在熔煉爐中利用隔牆分隔成兩個室,並留下適當的爐內煙氣通道,在兩個室內各設置一個加料口、燒嘴口、放渣口、液態金屬放出口。其中放渣口和液態金屬放出口能夠根據不同的熔鍊物料及工藝需求而設置成從一個口放出或分別放出。比如在對廢鉛酸蓄電池進行熔鍊時,可從同一個口放出,渣鉛分離在爐外的渣包內進行。爐頂兩端分別設置煙道,將水冷閘板水平設置在煙道上,爐頂則是隔牆處最高向爐子兩頭傾斜的弧形拱頂。與傳統反射爐相比,煙氣導向式雙室熔煉爐能最大限度將燃料產生的熱量用到物料的熔鍊中,還能有效減少排煙温度和煙氣含塵量,降低煙氣危害性,實現節能減排環保的要求。

(三)以太網

有色冶金工作中工序較為複雜,需使用腐蝕性較強的化學產品,因此有較大危害性。所以為實現有色冶金安全工程,就必須採用自動化技術來完成這些危害性高的工序。而以太網是全自動化的控制網絡,能將各種類型網絡化儀器儀表連接到工業計算機上,控制所有網絡系統。以太網的應用,還能降低人工分析原材料銅礦石成分的步驟,而通過網絡化實現這些分析,並能直接將檢測結果傳遞到相關部門,還可以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便於企業成員及客户隨時查詢。此外,以太網還能智能管理有色冶金質量、實時監測、故障診斷等,有着較高的應用價值,能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另外,還能極大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減少工作人員實際操作的危險,降低安全風險。因此我國有色冶金企業應該加大對科研人員的培養力度及資金投入,積極開發自動化技術,全面提升我國有色冶金工業自動化水平,實現安全工程,推動有色冶金企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四)低温鹼性熔鍊

低温鹼性熔鍊是有色冶金工業中一種有效的清潔生產技術,有着金屬直收率高、節能、環保、安全性高等特點。主要是混合含金屬物料與鹼性介質,在低於900℃的温度下熔鍊,從而利用兩性金屬與鹼的反應來分離金屬。低温鹼性熔鍊既能處理二次資源,還能有效實施原生礦的冶煉,不管是從資源有限性,還是生態環境保護及安全工程上,都充分符合現代低碳環保安全發展的需要,在有色冶金安全生產中有着重大的意義。

二、結語

新時期必須重視有色冶金企業安全工程,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儘快培養出高級安全技術人才,全面學習和掌握現代安全技術和裝備及科學的管理方法;提升安全隊伍的素質,改變安全工程的滯後狀態,促進安全工程現代化,從而確保有色冶金安全工程的發展與進步。

工程技術論文 篇五

關鍵詞:感性工程技術模糊數學

前言

經典的工程技術理論研究在感性因素方面往往有意迴避或者作出一定的假設,但隨着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於控制過程的精確性要求的提高,感性問題成為不可避免或者不可或缺的內容。

如何在感性的不確定於非邏輯方面應用現代技術模擬和實現可控制性成為工程技術研究方面的一個難點,而針對於設計思考中的方法問題由於長時間內無法採用工程技術解決,因而人們在設計學科方面的研究也多停留在形而上的思辨方面,“設計不可控”似乎成為設計學科不言的定律。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人在這方面展開分析和研究,不過應該承認,我們在這個領域還顯得較為稚嫩和初級,如何在人文學科與技術學科方面建立起自由通行的一座橋樑,應該是未來技術人文科學的重點,可能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並且充滿荊棘。

1感性的可測量性

1.1感性的含義

感覺從人類認知的角度分析,是正常的人建立在完善的心理和生理基礎之上的對於客觀事物的主體性認識,並將這種認識通過大腦的反應上升到人的主觀體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包含着非邏輯性的表象認知,同樣也包含着邏輯性的內涵性思考。

對於感覺的分析,我們既不可以否認其非邏輯性的存在,同樣,邏輯過程也包含在其中,例如:我們在對冷熱的評價時經常提到“我感到這個杯子很涼”,分析這個結論的過程發現:

1).這是一個感性過程,同樣在一定程度上為個體感受;

2).涼與熱只是比較詞彙,在這個過程中存在着比較意義上的程度問題;

3).很涼説明了杯子的涼的程度,模糊性的定性評判。

那麼,非邏輯性體現在感覺意義上的差異性,即這只是你自己的感受,能否説明他真得很涼或者説明它是涼的,可能如果換一個人或者換一個環境而言,它確實熱的。同樣,邏輯性體現在,涼與熱是一個比較,也就是講,這個人在對於兩這個感受形成之前肯定存在一個涼與熱的標準,通過觸覺感受,而明確了他在比較意義上的冷熱程度,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邏輯性顯得就很重要了。

對於感性而言,是在對於感覺的主體人的思維基礎上對與客體所描述出來的基本屬性,其表達是主體性的,但對象是客體性的,由此可以認為,感性是對於思維主體的一種客觀屬性的描述,是對客觀事物物化行為的主體性認識。

1.2感覺是感性的第一表徵

感覺應該屬於思維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由於感性是感覺對於描述對象所形成的語意情態表述,而且是最直接和最為明確的表達,因而我們認為感覺是感性的第一表徵。

長時間來,人們在這個領域的認識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混雜的,即感覺就是感性,既是對物的客觀屬性的客觀性體現,或者認為,感性就是對物的主體性描述,非此即彼的羣體性認識,使得我們對於感覺和感性的認識存在很多的爭論,其中爭論的焦點為:感性的可測量性、感性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感性的是否存在客觀性等,這使得它成為理論的禁區,所以對於感性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哲學和思想領域的層次上,其中表現在“美學”研究方面尤為嚴重,定義説明定義,權威解釋權威的論證方法比比皆是。

1.3感覺的個體差異性與羣體的統計一性的辯證關係

研究感覺問題,我們必須瞭解到個體差異性,所謂個體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對同一個事物或者事件,每個人的評價和認識存在差異性,以往我們從哲學上認為這是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所採用的方法論的差異所致,從宏觀上看這樣解釋是可以行得通的,但在微觀角度,我們即便有相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採用同樣的方法論,其差異性依然存在,這使得我們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同樣,通過一定的教育和所謂的引導可能依然無濟於事,因而,我們不得不去思索產生差異性的其他原因。

從客觀角度分析,差異性產生在每一個個體的心理和生理的差異以及成長階段和所處環境的差異,其中心理和生理差異,可能在形成完整思維過程中就出現了,在研究上通過比較分析和觀察應該發現其中的差異性產生的客觀性原因的,比如,有的人害怕黑夜,這可能由於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關於黑夜的語境描述而使其產生恐懼的心理,或者由於自己的經歷有過類似的黑夜恐懼的過程,如果跳出這些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從進化論的角度分析能夠得出觀點,不管如何,其中的差異性存在於這些方面的原因,都應該存在客觀性的事件作為支撐,平白無故的產生差異性應該屬於“變異”(生物學名詞,指的示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的與原來的羣體出現非統一性)的範疇,而生物學家也在積極而努力的研究“變異”產生的機理,所以講,差異產生的原因應該能夠在客觀性方面取得證據。設計在線。中國

2現代工程測量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為感覺的測量提供了依據

依據這種技術廣泛的作為刑偵手段的測謊儀就是建立在對於這些問題的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的。而且隨着技術的提高,與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對於感覺問題的解決會越來越準確和精確。

同樣,現代計算機模擬技術也為感覺的測量提供了依據,對比我們以往實驗手段,計算機模擬技術能夠更為直觀和準確,例如我們曾經做過的一個試驗,即汽車在駕駛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的碰撞過程中的反應速度與駕駛室色調關係的測試問題,不可能真實的採用實際的測試,所以計算機模擬的手段就被廣泛的應用,充分利用模擬駕駛室,操縱機構,計算機視頻系統,信號傳感器和計算機模擬軟件來完成,能夠得到一定的室內色調與反應速度之間的定性與定量的關係,這都可以在實際應用中作為汽車內是提供參考。

2.1控制論

控制論是“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是自動控制、電子技術、無線電通訊、神經生理學、心理學、醫學、數學邏輯、計算機技術和統計力學等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的產物。控制論的奠基人是維納,他於1943年在《行為、目的和目的論》中,首先提出了“控制論”這個概念,第一次把只屬於生物的有目的的行為賦予機器,闡明瞭控制論的基本思想(摘自維基百科)。

隨着對於控制論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人們對於行為目的的控制大大加強,這些理論相互滲透,成為很多學科在解決邏輯關係方面提供了一條途徑,雖然我們認為控制與被控制之間的反饋問題現有數學工具還不能完全解決,但是,在行為與目標之間的可預測性大大加強。

控制論在感性問題中的應用,現在研究還處於基礎和初始階段,如何提高對感性問題的非邏輯過程擬和是控制論感性研究的難點和拐點,因為感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模糊數學的研究的範疇,非線性非邏輯性表現很強,如何採用邏輯關係和線性手段模擬階段性的表徵一直是個相關引入控制論學科研究的重點,而感性問題似乎表現得更為強烈,所以有的人認為,採用控制論來研究感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痴人説夢,不會有結果的。當然我們認為,雖然我們無法完整的到達真實的感性問題的內核,但至少在現象的表面與初始條件可以架起一座有價值的橋樑,儘管這座橋樑顯得有些突兀。

2.2計算機的模擬仿真

通過計算機模擬或者計算機模型來模擬一個特定系統抽象模型的計算機程序或過程。這些技術建立在離散數學基礎之上,同樣也面臨着非邏輯過程和隨機問題研究問題,在這方面,計算機的模擬技術日臻完善,在某些特定的方面計算機模擬以可以達到應用的程度。

例如自然狀態的色彩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本質是光波被物體吸收和反射形成的一個自然過程,現在計算機在模擬中已可以達到64位的色彩來逼近真實自然,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説明計算機模擬真實的強大能力。

在人工智能方面,計算機模擬更顯示了獨特的作用,現代的人工智能在解決思維方法、自學習能力、和智庫房面也取得很大成就,人工智能是一個很好的用來説明計算機模擬真實的例子。

2.2.3現代數學工具的發展

數學分為初等代數、高等代數、幾何、拓撲學、數論、概率和數理統計等內容,而這些內容一般認為是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上。通過一組對象確定一組屬性,人們可以通過説明屬性來説明概念(內涵),也可以通過指明對象來説明它。符合概念的那些對象的全體叫做這個概念的外延,外延其實就是集合。從這個意義上講,集合可以表現概念,而集合論中的關係和運算又可以表現判斷和推理,一切現實的理論系統都可能納入集合描述的數學框架。

經典集合論只能把自己的表現力限制在那些有明確外延的概念和事物上,它明確地限定:每個集合都必須由明確的元素構成,元素對集合的隸屬關係必須是明確的,決不能模稜兩可。但是,在客觀世界中還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現象。雖然以前人們迴避它,但是,由於現代科技所面對的系統日益複雜,模糊性總是伴隨着複雜性出現。

更由於人文、社會學科及其它“軟科學”的數學化、定量化趨向把模糊性的數學處理問題推向中心地位,這中間當然也包括設計的數理化問題。1965年,美國控制論專家、數學家查德發表了論文《模糊集合》,標誌着模糊數學這門學科的誕生。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許多模糊事物,沒有分明的數量界限,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詞句來形容、描述。比如,比較年輕、高個、大胖子、好、漂亮、善、熱、遠……。在人們的工作經驗中,往往也有許多模糊的東西。例如,要確定設計是否“好”,其模糊信息相當普遍。這就需要一定模糊數學來思維和判斷。

我們發現,其實解決現代感性測量問題的關鍵還是因為數學工具的發展,由於建立在經典集合數學基礎上的數學分析手段,使我們在模擬自然的非線性和非邏輯問題方面顯得軟弱無力,而作為一線曙光的模糊數學的發展還處於分形等基本問題的研究上,鮮有長足的發展,進而在實現真實反映感性問題的推理環節出現空缺,致使我們對於工程技術解決感性問題無法或者不敢涉足,影響了這個方向的發展。

當然,這些客觀問題與相關的難題有待於解決,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我們設計界已經被注意到,考察近年來國內關於數學問題應用於設計方面的研究已出現倪端,例如有人在研究分形技術對於設計的影響以及分形形態創造的計算機形態的應用問題,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肯定會有所收穫。

3實現感性測量的準確性和還原性必須有測量的標準

我們在討論感性測量的時候,肯定要求測量的準確性和還原性,這就是説要實現感性的量化與感覺的一致性,為了實現這種結果,就必須確定一定的測量標準,這些標準要求準確度提高模糊度降低,而且標準的層次明確,中間不存在非確定性。顯然這是很困難的,但由於現有的計算機都是建立在二值邏輯基礎上的,它在處理客觀事物的確定性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卻不具備處理事物和概念的不確定性或模糊性的能力。要達到這種模擬真實的程度,現階段只能採用細分標準的手段,即將測量標準儘量細分,無限逼近真實的分段,可以擬和成一個連續的過程,同時增加邏輯分段點的準確性,即精確的表達該段的“語意”,採用將離散化問題邏輯化的過程,通過一定的邏輯規律判斷感性的真實外延。

由此可以發現,這中間存在一個矛盾,即簡化與複雜的悖論,我們試圖簡化感性的複雜,但帶來了處理問題的複雜化,即本來要使得模糊問題簡化為一個邏輯的數學模型,而得到的確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形式,顯然這不是我們所預期的目的,因而,我們可以採用諸如優化等數理分析手段,取得分段過程中的概率最大化,進而加權平衡這些算子,得到一定方向性語意,這在確定一些定性問題方面一般可以達到預期分析目標。

例如採用VTs方法來判斷多方案的設計感覺方面我們曾做過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一定成果(論文:“語意描述”研究在產品形態設計中的應用。包裝工程。2006第4期有較詳細介紹)。

4結論

在傳統的設計研究中,思想、感覺、審美等人文主觀性的概念是不可以測量的,主要是因為測量過程需要的幾個要素不具備,例如測評的語意準確化、量級標準化和評價主體的非主觀化等。因而,感覺的評判只是停留在定性和定向的解析和確認之上,沒有形成所謂的科學性和客觀化的過程,這與工程技術的發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普遍要求所不相適應。

社會學主要研究相對現代尤其是當代的人類社會行為,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的學科,在社會學中,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羣體或機構的成員存在。由社會羣體具有一定同一性認知,感性的同一性應該與社會的羣體統一性有着邏輯關係和聯繫。

工程專業論文 篇六

目前,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對造價類專業課程的設置基本上都是兩門課程《工程估價》和《工程造價管理》。出版的《工程估價》和《工程造價管理》教材,內容大同小異。為避免重複教學,有必要加以區分。筆者認為,工程估價應側重造價的確定,重點教授工程量的確定。而工程造價管理側重全過程造價管理,在學習估價的基礎上,重點講授各階段計價的方法以及造價的控制。在理順專業課程的基礎上,系統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理論到實踐劃分教學模塊,整合教學內容。

2培養具備實踐能力的教師

工程造價類課程和實踐聯繫緊密,這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擔任工程造價類課程的教師可利用閒暇時間去企業掛職,參與實際項目造價的編制與審查,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再回到課堂講授時可結合實際項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時,作為工程造價類課程的任課教師最好參加註冊造價工程師的考試,瞭解最新的註冊造價工程師應具備的知識,及時反饋給學生。工程造價類課程由於週期性會有有關造價的新法規,新政策的出台導致課程需要不斷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相對於08版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4年44號文變革了建築安裝工程費的組成等。因此,擔任工程造價類課程的教師必須適時調整講課內容,更新課件,重新選用新教材,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3重視前期識圖能力與施工專業技能培養

不少同學學習造價的障礙不在於工程估價、工程造價管理課程本身,而是專業基礎課沒有打紮實,比如房屋建築學、建築結構等課程。由於房屋建築學、建築結構等課程的任課教師多為土木工程系教師,在授課內容也參照土木工程類專業的教學大綱,導致學生學起來覺得難學而產生厭學情緒,能夠抓住重點學習的學生較少。其實,對於工程管理專業同學而言,不需要會結構施工圖的設計,也不需要會施工技術,只需要看得懂圖紙,懂施工技術而不是去現場施工。而造價類課程首先需要學生看得懂圖紙,在進行造價計算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懂施工技術,因此,必須重視專業基礎課程識圖能力與施工專業技能的培養,為後續造價類課程的學習掃清障礙。

4抓好後期理論與實戰結合的專業課教學

工程造價類課程理論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計價的原理,各階段造價的編制(投資估算、設計概算、施工圖預算、招標控制價、投標報價、施工結算與決算)。工程造價類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必須採用案例教學。工程造價類課程的任課教師在理論教學工程中,穿插一些工程實例講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學生更好理解理論知識。比如,可選取教學樓作為造價編制的對象,從前期造價的編制到後期施工階段造價的核算結合本省定額來實施。在理論講解過程中,可粗略一點,不拘泥於一些細枝末節或無代表性的施工方法,讓學生對工程造價的計算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特別是一些基礎工程和鋼筋工程等隱蔽工程,一定要通過實物觀察、照片對照、三維建模等手段來還原圖紙的真實面貌。後期結合課程設計、廣聯達軟件的學習夯實理論知識。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儘可能真題真做,手算與電算結合,對比兩種方法,找到差異,為後期畢業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設計和廣聯達軟件的學習宜採取師傅帶徒弟手把手教學。課程設計,宜從最基本的圖紙講解開始,有針對性進行輔導,也可以採取在線答疑的形式隨時解答學生的問題。課程設計完畢,學生實際已完成一份造價文件的編制的實際操練。廣聯達軟件的學設主講老師外,還應配備多名輔導教師,使學生在上機過程中遇到困難能及時得到解決。廣聯達圖紙應儘可能選用實際工程圖紙,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另外,可以通過參加廣聯達舉辦的造價類的競賽來促進教學,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最新的軟件知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造價類軟件的操作能力。

5建設工程造價實訓基地

實踐性教師的培養和實踐性教學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而有必要建設工程造價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使學生在校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逐步實現企業開放,直接在企業頂崗實習開放性的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採取校企合作的形式,當完成工程造價類課程的理論學習後,讓企業造價專業人員到學校指導課程設計或學生到企業作為造價專業人員助理從事造價的工作。建設工程造價工作室,讓雙師型教師或具有造價工程師資質的老師擔任工作室負責人,面向社會承接工程造價業務,學生參與造價項目。

6改革教學考核方式

工程科技論文範文 篇七

>>2013年10月青海自考真題

>>2013年10月青海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青海自考科目(自學考試各個專業的考試科目不同,具體點擊查看:自學考試科目)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税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複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税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 專科 兩年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係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係 本科 兩年 人際關係學、公共關係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係案例、國際公共關係、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係學、社會研究方法、祕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祕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文學 專科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祕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係、外國祕書工作概況、涉外祕書實務、涉外法概要、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祕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祕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閲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閲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閲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閲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閲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係、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祕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税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諮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專科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管理 專科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係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管理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遊戲軟件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遊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遊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遊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遊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遊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遊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遊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專科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製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及應用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彙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專科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政府經濟學、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網站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子政務案例分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 電子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 (一)、電工原理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線性電子電路、非線性電子電路、數字電路、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電子測量、音響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 及應用 、辦公自動化 設備、電子工程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工本) 、物理(工) 、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工程經濟、信號與系統、計算機軟件基礎(二)、數字信號處理、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自動控制理論(二)、聲視頻技術 服裝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服裝工藝、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等 本科 兩年 服裝設計、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圖形設計、服裝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立體剪裁、展示工藝、企業形象設計、服裝飾品設計等 數控技術 專科 兩年 機械設計基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數控編程與操作、CAD/CAM、電工學等 本科 兩年 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傳感器與監測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牀數控原理、CAD/CAM軟件應用、模具與現代加工技術等 視覺傳達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插圖藝術設計、包裝結構與包裝裝潢設計、平面廣告設計、機構形象設計( VI )、商品攝影、POP與DM廣告設計等 本科 兩年 書籍裝幀設計、包裝工藝與設計、創意網頁設計、影視廣告、方案與腳本、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傢俱設計 動漫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字體設計、動畫基礎、動畫運動、電腦圖像設計、動畫概論 本科 兩年 漫畫設計、動畫場景設計、動畫分鏡頭、二維動畫製作、三維動畫製作動畫特效合成、動畫創作 生物技術 專科 兩年 普通生物學、食品分析與檢驗、發酵工藝學、生物製藥技術、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學、病毒學、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等 生物工程 本科 兩年 英語、工程製圖、化工原理、生物工藝學、微生物遺傳與育種、生化工程、生物製藥學、生化分離工程、高等數學等 食品工程 專科 兩年 基礎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工藝學、食品分析 本科 兩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營養、食品加工技術、釀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規、食品包裝與設計、農產品儲藏運銷學、計算機應用基礎 景觀園林 本科 兩年 英語、園林工程製圖、園林藝術原理、景觀生態學、園林建築學、園林CAD、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學、3DMAX、園林植物保護學、園林美學 新聞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漢語基礎、社會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史、新聞採訪寫作、報紙編輯、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廣告學、新聞心理學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新聞評論寫作、新聞攝影、外國新聞事業史、中外新聞作品研究、傳播學概論、公共關係學、新聞事業管理、文學概論 應用心理學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測量、普通心理學(含實踐)、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認知心理、心理學研究方法、心理學史、變態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心理諮詢原理與技術(含實踐)、學校心理學、心理診斷、行為改變技術(含實踐) 國小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教育原理、科學技術社會、國小教育心理學、國小科學教育、國小教育科學研究、國小語文教學論、國小數學教學論、國小班主任、素質教育導論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心理衞生與心理輔導、課程與教學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中國小教育管理、比較教育、國小藝術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國小教育信息技術、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德育原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學 專科 兩年 學前教育學、學前發展心理學、學前衞生學、兒童文學、學前教育心理學、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科學技術社會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育學原理、學前遊戲論、幼兒園課程論、學前比較教育、中外學前教育史、幼兒園活動設計、學前教育科學研究、家庭教育學 教育技術學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學設計、教育電視系統、教育電視節目製作、計算機輔助教育、多媒體教學系統、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與學的基礎原理、教育傳播方法研究、教育電聲系統及軟件製作、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教育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評估與督導、教育經濟學、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法學、教育預測與規劃、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學、高等教育管理

科技工程論文範文 篇八

[關鍵詞]科技論文寫作;簡介;問題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7-0016-01

一、對於科技論文的簡介

1、關於科技論文的概念簡述

科技論文在一般情況下指的是對關於技術開發的創新工作以及成果和對自然科學相關研究的論説性質的文章,它主要是通過利用判斷、概念、證明或是推理以及反駁等諸多邏輯性思維手段,[1]來達到對其理論以及研究成果等分析表達的效果。

2、關於科技論文的簡要分類

針對科技論文的作用來進行分析可將其分為三大類,即技術性質的論文與學術性質的論文以及學位論文額三大類。技術性質的論文,指的是工程技術相關人員對工程技術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相關報道而所提交的論文,通常這類研究的成果主要是運用已經論證過的相關理論來對設計、工藝、技術與設備以及材料等一些較為具體的技術問題成功解決而所取得的;學術性質的論文,指的是相關研究人員向學術性的期刊進行發表或是提交給學術會議的論文等,它主要是對學術研究相關成果進行報道為[1];而學位論文,則指的就是學位申請者所提交上來的論文。

二、關於科技論文寫作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1、論文在針對性以及規範性上存在的相關問題

對於針對性問題而言,科技論文或是科技行政論文的受眾是較為特定的讀者羣的,所以在寫作時必須從特定的受眾為出發點進行考慮。換句話既是科技論文寫作或是科技行政倫論文的寫作是決對不會像平常的文學創作那樣呈現風格多變的樣態;而當前的科技論文的相關寫作上,對於這樣的問題卻屢見不止。對於規範性上的問題,則在修辭格式以及部分專業性術語的相關使用上則呈現不謹慎的問題,有時會令讀者不明其意,甚至更糟的有可能完全不懂其所講為何。

2、論文寫作所選用的基礎性詞彙以及語法上的相關問題

在基礎性詞彙問題上,主要是因為不少的青年科研人員對於漢語的把握能力以及掌握程度等都存在着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其次是相較於常規的寫作,科技論文或是科技行政論文的寫作一般對於作者要求具有更進一步全面的系統性和更為嚴密性的邏輯性以及更強的分析歸納以及總結能力等,而這些往往都是容易犯錯的地方[2];除此之外,對於運用過多無用的修飾性詞彙等問題也有出現。

隨着國際性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日益深入,使得所使用的英語在相關論文的寫作中也不斷的被重視。而目前廣大科研相關工作者在漢語的科技寫作上都難免出現問題,而對於科技英語的寫作更是遇到顯著的難題。

3、論文寫作時段落之間出現的連續性問題

在對論文進行撰寫以及編輯的過程中,為了對前後文保持連貫性以及保持段落之間的連續性,往往會出現把手稿的最終版本先打印出來並與之前的版本進行一定的核實對比等。這其中的緣由是各類文字的處理軟件即使是為我們在撰寫各種各樣的文件以及材料時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性,但是卻因為電腦顯示器所出現的侷限性,導致在同一電腦屏幕上所對比的不同頁面上的上下文之間的聯繫以及段落之間都有所出入[3],而這很明顯的是不利於論文寫作時文字之間的邏輯性以及連貫性等。

4、論文缺乏一定的創造性

就目前所寫的諸多論文的狀況而言,理科類的論文對於已經實現的理論或已經試驗過的相關實驗等普遍呈現複述性質的描寫,沒有實質性的新視野上的開闊或是新理論的相關發現等;而對於文科類的論文,作者自己的東西較少,陳述歷史事實或是對某一方面的評價等都繼承前人的歷史觀點,沒有進一步的開發出屬於自己的新觀點,這體現在寫作即是缺乏一定的創造性。

三、針對科技論文寫作相關問題的對應發展建議

1、對所撰寫需要的格式以及規範等進行必要的熟悉

對於科技論文或是科技行政論文的寫作中較為重要的前言部分的相關撰寫格式以及規範來説,這不僅僅要求作者要做到充分的對本專業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的研究動態與進展有一定的瞭解,能夠準確的對其發展的趨勢以及方向等進行掌握[2],並要求作者運用準確無誤以及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相關研究開展的意義與價值以及其中的預期目標等能夠呈現在專業的讀者羣眼前。

2、選擇正確合適的語言文字進行相關表達

在科技論文或是科技行政論文的寫作以及編輯的過程中,最需要也是較為重要的能夠利用正確合適的語言文字來向專業的讀者羣進行表達説明或是展示,以便能夠讓受眾在對論題以及其中的意義與價值進行自行判斷時有所考慮,而不是主觀性地對其中的重大價值或是意義進行簡單的介紹。

3、對論題的選定以及研究的結果等要進行討論,並注意段落之間的連續性等問題

諸多科技論文或是科技行政論文的作者總是會將注意力較多地投入到對學術討論上,與此同時也要對研究結果或是論文選題的認定進行相關的討論[4]。而對於其中段落之間的連續性問題,有一定的必要是藉助於打印機的,對上下文之間以及段落之間進行反覆的核實比對,並能夠反覆多次的對重點段落進行核實,從而做到把科技論文在撰寫或是編輯過程中的或許會出現的在連貫性出現缺失或是在前後文上出現邏輯錯位等現象有所制止。

4、提高論文的自主創新性

對於當前的論文寫作,不論是理科或是文科,亦或是科技行政論文的寫作,作者都要體現出自主創新的意念,對於缺乏創意的課題或是其他相關研究等都要進行必要地篩選,保證在寫作過程中體現出論文的創新意識。

四、總結

對於以上的相關研究與探討,我們對於科技論文寫作的問題與相應建議都有了簡要的介紹,希望對於以後的論文的寫作與發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楊樺。論科技論文寫作[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261-242.

[2] 何雪。科技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與建議[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六集)[C].2008:4.

科技工程論文 篇九

關鍵詞:踝足矯形器;文獻計量學;CNKI

引言

2016年10月頒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60號)首次從國家層面支持將康復輔助器具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業態大力發展,以期發揮功能障礙者的最高潛能,提高其生存質量。本文基於文獻計量學的觀點,對國內踝足矯形器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為科技工作者選題提供參考。

1研究思路

根據《GB/T16432—2016康復輔助器具分類和術語》定義,康復輔助器具是供功能障礙者使用的器具、設備、技術、儀器和軟件,其作用是改善、補償、替代人體功能和輔助行治療以及預防殘疾的產品。該標準將康復輔助器分為12個主類、130個次類、794個支類。

1.1踝足矯形器

矯形器是康復輔助器具的一個主類,矯形器(Or⁃thoses)是指用在體外,矯正神經肌肉和骨骼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性的裝置。矯形器分為脊柱和顱部矯形器、腹部矯形器、上肢矯形器、下肢矯形器、功能性神經肌肉刺激器和混合力源矯形器等5個次類。踝足矯形器(Ankle-FootOrthosis,AFO)是下肢矯形器的一個支類,其定義是“圍繞踝關節及足部全部或部分的矯形器”,主要功能是對踝關節運動進行控制,幫助解決兒童足內外翻、腦癱、偏癱及不完全性截癱等問題。

1.2文獻計量學

文獻計量學是揭示人類文明進程的定量研究手段。文獻計量學有3個基本規律。洛特卡定律是指少量作者寫大量本領域的論文、其餘大量的作者分別寫本領域的少數論文。布拉德福定律是指總是有少數核心刊物大量發表相關文獻,其他大量刊物各自發表少量文獻。齊普夫定律是指,在一篇足夠長的文獻中,將詞彙按其出現的頻次遞減排序,那麼序號r和其出現頻次f之積近似為一個常數[1]。

1.3研究用資料

在中國知網“主題=矯形器”搜索,可以查到的最早相關論文是狄亞於1984年發表在《中國醫院管理》的《現代假肢、矯形器技術與醫學的結合問題》。知網能檢索到最早的“踝足矯形器”論文是張德福、廖維靖於1993年發表在《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的《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性電刺激的評價》。2017年8月25日以“主題=踝足矯形器”在中國知網全網搜索,統計到2017年7月的數據,得到212篇文獻。剔除掉篇政策、新聞報道、雜誌徵稿、科普等類文獻,對183篇論文進行了統計,其中期刊論文(含會議論文)177篇;碩博論文5篇。

2統計與討論

對183篇論文從發表年份、發表的刊物、作者、作者單位、關鍵詞等方面進行了統計與分析。

2.1發表時間

按年份統計的國內踝足矯形器文獻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文獻最多的是2011年和2013年,其中2011年21篇(包括5篇會議論文)2013年21篇(包括4篇會議論文),其次是2008年也有19篇論文(包括9篇會議論文)。列第3的是2007年,該年數是16篇。

2.2期刊

按的刊物統計的結果,統計會考慮到了刊物名稱的變化。《中國組織工程研究》曾用名《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牀康復》《中國臨牀康復》《現代康復》。統計結果很好地符合了文獻計量學中的布拉德福定律。《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2篇、《中國康復》10篇、《中國康復醫學雜誌》10篇,這3家刊物發表了全部相關論文的20%以上。

2.3作者與單位

對論文作者進行統計,發現了發表踝足矯形器論文較多的2個團隊,分別是牟翔團隊、張惠佳團隊。牟翔教授來自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康復科,從1986年開始從事康復醫療工作。該團隊的論文作者有易南、王冰水等。在中國知網檢索“作者=牟翔”,得到論文117篇。張惠佳醫師來自湖南省兒童醫院康復科,在中國知網檢索“作者=張惠佳”,得到論文167篇[2]。對論文單位進行統計,發表踝足矯形器論文較多的2個單位,分別是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要作者有王彤、孟殿懷等。王彤教授擅長神經、骨關節疾患的康復。在中國知網檢索“作者=王彤”,得到論文246篇。北京博愛醫院、首都醫科大學等單位也發表了數篇踝足矯形器方面的論文。結果表明,關於踝足矯形器對作者的統計結果符合洛特卡定律。

2.4關鍵詞

對關鍵詞進行統計,統計結果符合齊普夫定律。論文作者通常設計對照組,觀察踝足矯形器的功效。可以看出,踝足矯形器主要用於腦性癱疾/腦癱、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還有作者配合使用A型肉毒毒素對患者進行治療。

2.5發展趨勢

檢索到的碩博論文如表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踝足矯形器的發展趨勢。踝足矯形器有各種材質、各種型式。早期設計時多依據設計人員的經驗,病員佩戴舒適性差易疲勞,減弱了功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應用人體掃描技術建立踝足模型,應用有限元技術進行步態分析,探索應用3D打印技術製造踝足矯形器。

3結語

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國內已經逐步形成使用踝足矯形器的核心團隊和核心作者。但總的來説,這些團隊和作者尚不佔據絕對數量,各醫療和科研單位大有可為。文獻計量學的基本規律,可以用以指導科技文獻的研究,統計結論為科技工作者選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導。科技工作者要重視文獻計量學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蔣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文獻計量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張惠佳,顏華,劉宏,等。踝足矯形器矯治腦癱患兒尖足初步療效分析[J].臨牀小兒外科雜誌,2004(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