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創新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5W

科技創新論文【精品多篇】

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路徑研究 篇一

摘要:科技創新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可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路徑十分重要,能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達到理想的人才培養效果。目前,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理論與人才培養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不利於人才培養措施的貫徹執行。基於此,簡要概述了科技創新人才的含義,並基於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培養路徑;人力資源

目前,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理論與人才培養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不利於人才培養措施的貫徹執行,但從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路徑着手分析,從自我培養、學校培養、繼續教育培養等層面展開研究,有助於提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

1科技創新人才的涵義

科技創新人才是我國特有的名詞,國際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是指“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生產、促進、傳播和應用活動的創造性人力資源”。概念上,科技創新人才是科學技術與創新人才的結合。從普遍意義上來説,科技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從事科學和技術工作、具有較高創造力、對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力進步作出較大貢獻的人。科技創新人才包含了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2方面的資格條件。科技創新人才是一種廣義的、抽象的、與時俱進的,是隨人們對品德、知識、才能理解的變化而變化的動態概念。

2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大成效,不僅人才總量持續增長,人才素質普遍較高,還實現了人才結構的優化與人才機制的完善,形成了較好的人才生態環境,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①科技創新人才規模相對較小,目前,我國人才數量較大,相對而言,科技創新人才還是存在明顯的不足,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社會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較大,需要快速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提高科技創新人才的戰略地位。但目前科技創新人才數量明顯不足,遠遠達不到社會需求,阻礙了社會的快速發展。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匱乏。目前,存在高層次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繼承型人才多等問題,真正具備科技創新能力,能夠自主研發的人才較少,無法真正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還是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及國家競爭力。③產業研發力量十分薄弱。目前,我國人才企業研發隊伍還處於初級階段,高層次研發人才嚴重匱乏,無法滿足自主研究需求,且人才流失嚴重,因此,我國高科技產業研發能力依舊較弱,弱勢十分明顯。

3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路徑

3.1自我培養

自我培養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創新科技人才培養需要堅持的原則是“思想素質與業務素質相統一”,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加強對自身的思想教育,意識到終身學習、自我培養的重要性,樹立自我培養意識。自我培養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①需要端正工作態度,明確自身學習、努力的方向,在培養中注意政策與國家方針需求,並以此為準繩,自我培養,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②需要準確進行自我定位,提升自我約束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適應社會需求。

3.2學校培養

學校培養是系統培養的主要手段,培養效果較佳,但是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必要階段。學校培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從源頭着手,從基礎教育開始,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做好鋪墊,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培養不同類別的人才,實現人才隊伍的協調發展。②注重大學教育。大學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戰場,是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因此,各大學需要注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完善課程設置,革新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性、創新性內容,從而達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目的,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③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社會與國家需要支持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為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有利的條件,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3.3繼續教育培養

繼續教育十分重要,一次性教育存在較大的弊端,不能結合時代特點,無法與時俱進,因此,進行繼續教育、進行終身培養十分重要,可以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知識的更新,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因此,繼續教育培養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繼續教育培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①企業建立自己的繼續教育機構,加強知識培訓,為科技創新人才奠定基礎。同時,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形勢進行能力與技術培訓,提升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②制訂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為企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並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使人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滿足企業發展需求,達到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目的。

3.4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於理論實踐相結合。科技創新人才是一種複合型人才,既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又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理論實踐結合培養十分重要,這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理論實踐結合培養的關鍵主要在於加大實踐訓練力度,給予學生更多創新、實踐的機會。企業可以與高校密切結合,高校負責知識講解,企業負責實踐培訓,做到理論與實踐並重,從而提高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科技創新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可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路徑十分重要,能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達到理想的人才培養效果。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是科技發展的關鍵,當前,正處於需要大批創新人才的時代,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從多角度、多渠道進行人才培養路徑的完善與創新,實現科技人才培養路徑的多元化,達到培養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田剛。探索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徑[J]。羣言,2014(04)。

[2]李紅軍。高層次科技創業人才現狀及培養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4.

[3]陳艾華,吳偉,陳勇。美國工科院校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新理念與新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2(09)。

[4]劉志宏。科技創新人才多元化培養路徑的戰略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06)。

[5]翁靜波,厲偉。多元化途徑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研究[J]。科學諮詢(決策管理),2007(12)。

產業科技創新建設的戰略研究 篇二

摘要:文章在綜合借鑑全球各類創新中心提法的基礎上,闡述了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徵,辨析了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異同,對美國硅谷、台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歸納,凝練出它們共同的做法和舉措,並通過梳理這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經驗,對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進行了頂層設計,着眼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目標,系統提出了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集聚世界級領軍人才四個戰略路徑,為江蘇突破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技術鎖定、價值鎖定和市場鎖定,形成更多國際產業先發引領優勢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撐。

關鍵詞: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創新驅動

當前,世界範圍內正在孕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化競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發達國家和創新型國家相繼出台重大舉措,加快推動產業科技創新。江蘇是我國的製造業大省和科教大省,製造業規模全國第一,約佔全球的3%,高校數量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居於全國首位。面對新的趨勢變化和現實挑戰,江蘇要把握好當前的機遇,發揮科教與人才、企業與產業的優勢,通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輪全球創新競爭的戰略主動權,為發展全局贏得新的更大空間。

一、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徵

1、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

目前,理論界和實業界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界定,但相關提法卻有不少,如聯合國的“全球創新中心”、美國《有線》雜誌的“全球高技術中心”和我國杜德斌教授的“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等。其中,聯合國在《全球人類發展報告(2001年)》中公佈了美國硅谷、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印度班加羅爾等46個“全球創新中心”,他們都具備較強綜合經濟實力、豐富的科教資源、集聚的高新技術產業、影響力大的企業羣體、較廣泛的對外經濟聯繫、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創新文化氛圍等特徵;美國《有線》雜誌則提出“全球高技術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養技能工人或開發新技術的能力、穩定的跨國公司、人才創業的積極性、活躍的風險投資”作為構成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必要條件;我國杜德斌教授認為“國際產業研發中心”應集聚眾多跨國公司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研發機構,是世界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創新源地。這些概念和描述對我們定義“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綜合考慮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文章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應定義為: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自主創新能力世界領先,主導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能引領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產業科技創新高端人才、高成長性企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聚合區。

2、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特徵

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應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特徵:一是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對本區域和周邊地區持續輸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發創新和技術轉移活動十分活躍;二是產業具有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區域內的主導產業呈現集聚化、高端化發展特徵,相關核心技術羣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能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主要產品和運營模式成為行業標杆;四是形成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鮮明價值導向,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氛圍濃厚,全球科技創新領袖不斷湧現。

3、“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蘇省委在關於“十三五”發展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後作出了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部署。從內涵的區別來看,“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落腳點在產業,即生產製造,更多地強調產業創新要素的集聚,更加註重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區域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而“科技創新中心”的落腳點在科技,即科學技術,更多地強調基礎研究水平和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加註重在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領域率先突破。從提法的共性來看,兩者同屬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無論是江蘇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還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創新中心”,其最終的目標均是成為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佔據領跑地位,發揮引領和輻射功能;兩者都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核心,將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建設的戰略基點,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區域發展走向國際,進而在全球化競爭中形成影響力。從區域的差異來看,江蘇產業優勢明顯,是我國製造業大省,工業經濟規模總量自2010年以來一直穩居全國第一,規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蘇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佔GDP比重達42%,分別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個百分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等行業領域具有全球領跑和並跑優勢;高新技術企業10830家,高於北京,約為上海的2倍;企業創新能力全國領先,企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常年保持全國第一,全省研發經費80%來自企業,而北京為40%、上海為63%。可以説,江蘇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符合江蘇的現實基礎和產業需求。而相對於江蘇的產業優勢,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創能力更加突出:全國50%以上的部屬高校和科研院所、48%兩院院士和31%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在北京;全國1/3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1/4跨國企業研發中心落户於上海,部屬科研機構數量僅次於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國際論文10年累計被引用篇數分別是江蘇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計被引用次數分別為江蘇的2.43倍、1.40倍。

二、國內外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經驗借鑑

近年來,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台灣等先後提出了建設全球或區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並出台了相應的戰略規劃。例如,美國持續打造硅谷,確保“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地位;英國在倫敦加快建設“英國科技城”,使其成為國際技術中心;新加坡堅持人才引進的“開放政策”和保持穩定的創新環境,加快建設“亞太創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將成為“全球領先的創新中心”作為戰略目標。通過對這些國家和地區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路徑的梳理和歸納,結合對硅谷等聯合國46個“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分析研究發現,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蘇借鑑。

1、始終把科技園區作為產業創新重要載體

美國硅谷、台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日本筑波、英國劍橋、法國索菲亞、韓國大德等是世界公認的一流科技園區,它們是各自地區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硅谷從20世紀70年代的計算機,到90年代的互聯網,再到21世紀的“互聯網+”服務,誕生了一系列新的產業形態並牢牢佔據着產業鏈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億美元級高科技公司,約有1000餘家世界知名企業將研發總部設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園之初選擇了半導體產業集羣,目前擁有全球80%的電腦主板、全球80%的圖形芯片、全球70%的筆記本電腦、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掃描儀,台灣地區十大企業有7家來自新竹;韓國政府為大德地區出台《大德研究開發特區育成特別法案》,以財税減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園區發展,使其ICT、生物醫藥、空間技術等全球領先。

2、高度重視集聚科教和人才資源

美國加州擁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級研究機構,據統計,在全球前100名大學中,加州佔據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學鼓勵教師學生到企業兼職創業,每年都會開設創業課程、舉辦創業論壇、創業大賽等;韓國則將科學技術研究院遷入大德園區,與臨近的忠南大學、科學技術聯合大學院、情報通信大學、大德等大學不斷輸送其所培育出的優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碩士等高學歷的人才培育及輸出方面,科學院的貢獻超過韓國的10%。印度班加羅爾依託高等院校設置計算機專業培養、民辦或私營機構培訓以及軟件企業自己設立培訓機構,在班加羅爾周圍有10所綜合大學、70家技術學院,培養15萬~20萬技術工人,成為班加羅爾軟件外包產業興起的重要保障。

3、堅持對科技創新的持續高強度投入

資金投入是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高強度投入才能支撐高水平創新和獲取高利潤回報。目前全美600多家風險投資企業中近半數將總部設在硅谷,2013年硅谷風投總額超過50億美元,佔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增幅明顯,從2011年的5.73億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億新元,年均增幅超過15%;東倫敦地區是英國風險投資較為密集的地區,風投資金規模佔全國的25%和全歐洲的8%。

4、注重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

美國蓋爾研究所發現,中小企業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效率遠高於大企業,中小企業人均技術創新是大企業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進步發生在小企業;而我國65%的國內發明專利由中小企業獲得,80%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創造。在日本,中小企業佔企業總數的99.7%,政府減免中小企業專利費以激勵其創新,制定《中小企業新事業活動促進法》對中小企業創新計劃給予融資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國推出中小企業創新計劃、中小企業創新項目、創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別是小型企業可以使用創新代金券支付創新服務費用,目前全德國約有3萬個企業開展不間斷的研究活動,10萬科技型企業經常性地推出創新產品和服務。

三、江蘇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路徑

牢牢把握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戰略機遇,着眼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目標,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前沿領域及頂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開放融合國內外創新資源為渠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着力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着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着力提升園區發展水平,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着力優化大眾創新創業環境,集聚世界級領軍人才,突破江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技術鎖定、價值鎖定和市場鎖定,形成國際產業先發引領優勢,掌握更多話語權和主動權,加快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跨越,把江蘇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全國產業轉型作出積極的示範。

1、着力加快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突破,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

(1)加強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部署

瞄準未來戰略需求和技術供給短板,大力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發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創新組織作用,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促進供給升級,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前瞻佈局能力。積極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任務,加快推進集成電路、新藥創制等國家專項任務的實施,積極轉化創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項目與工程,進一步跟蹤研究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和重大科技項目、工程,聚焦重大產業方向,梳理分析數字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未來網絡、生命健康等江蘇有優勢的領域,根據“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抓緊論證並啟動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項目與工程。

(2)集聚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

充分發揮高校的創新源頭作用,建設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學。支持大學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等領域開展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大學與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全面合作,更好地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加快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未來網絡實驗設施、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等國家科技平台建設,積極創建微結構、通信技術、水土生態等國家實驗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綜合性科學研究試驗基地。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國際合作,推動與以色列、新加坡等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合作,鼓勵各地、各園區、有實力的企業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貝爾實驗室、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建設一批科研型國際合作大學、聯合研發機構。

(3)提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水平

推進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按照平台一流、隊伍一流的標準,圍繞產業發展重大需求,依託地方和園區,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引進共建一批人才與國際貫通、機制與國際接軌的專業研究所,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全覆蓋。針對“一區一戰略產業”佈局,依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創新資源集聚度較高的高新園區,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完善創新資源整合、產業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企業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產業技術研發體系。賦予省產研院在使用省產業技術研發專項資金時更多的自主權。允許並鼓勵教師、科研人員到省產研院任職或兼職,在省產研院兼職或任職的科研人員創辦企業,可保留3年工作人員身份,檔案工資正常晉升。

2、着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

(1)打造有影響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全面啟動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國際一流、規模與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領產業跨越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加快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引導企業融入全球研發網絡,支持開放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牽頭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打造一批企業科技園,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業研發機構研發能力,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構建產業技術研發網絡,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發機構,提升企業國際創新競爭力。推動骨幹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力軍的創新型企業集羣。

(2)提升產業科技開放創新水平

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廣泛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深度融入全球研發創新網絡。積極構建產業科技創新全球合作伙伴關係,深化與以色列、芬蘭、英國等世界創新強國,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等國際知名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國際合作平台。引導企業實施開放式研發策略,推動加入世界主要技術標準組織,牽頭或參與建立國際性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收併購等方式設立海外研發基地,面向全球佈局創新網絡。繼續完善鼓勵外資研發中心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外資企業聯合本土企業及高校院所開展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平台建設。合力支持我省技術、產品、標準、品牌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積極鼓勵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在政府審批和監管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深化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科教單位合作,建設一批國家級重大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推動產業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羣轉化。鼓勵地方、科技園區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支持科技園區加快集聚國內外產業創新資源,建設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

(3)培育產業細分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小巨人”

健全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激發中小企業活力,推動面廣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向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轉型,加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及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平台的對接。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資步伐。支持企業承接重大建設工程,提高對中小企業在政府採購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類園區發展水平,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

(1)大力推進高新區創新發展

按照“一區一戰略產業”的要求,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優化產業發展佈局,形成特色鮮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羣。給予省級以上高新區相應的經濟和行政管理權限,鼓勵高新區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資源。設立高新區創新發展引導資金,引導地方和社會資金加大對高新區的投入,主要用於支持高新區創新核心區內重大創新創業載體和平台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高新區財政收入中上繳省市增量部分實行全額返還,省市對高新區創新核心區建設用地給予優先安排。科技人員到園區創辦科技企業可享受税收優惠。

(2)打造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蘇南模式”

優化“五城九區多園”創新佈局,探索一體化的新機制新模式,推動創新要素在城市之間、園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和高效組合,促進城市間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分工協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國際競爭力。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在新型科研機構建設、資源開放共享、區域協同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積極探索,實現創新政策一體化覆蓋、體制機制改革一體化推進,着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和區域創新一體化先行區。

(3)大力推動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

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在發展理念、辦區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轉型,實現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由硬環境見長向軟環境致勝轉變。堅持市場經濟和開放型經濟取向,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行政干預,打破制約開發區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增強開發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堅持高端發展的戰略取向,推動全省經濟技術開發區“騰籠換鳥”,培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多元創新主體,着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高在全球價值鏈及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實現轉型發展。

4、着力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創新生態,集聚世界級創新創業人才

(1)建立富有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引培機制

依託省各類人才引進計劃等,加大海外領軍人才、我省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和地區特色產業人才的引進力度,建設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加強科技企業家培育,着力培養既通科技又懂市場的複合型創新創業人才,重點培養一批站在產業科技前沿、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家型科學技術帶頭人。建立產業人才滾動式培養體系,選拔培養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適應不同科研活動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完善人才市場,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努力構建功能齊全、運轉高效、服務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

(2)構建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科技孵化體系

發揮創業孵化機構的產業孵育功能,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或管理運營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載體,支持存量商業商務樓宇、舊廠房等資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揮現有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資源優勢,加強與各類眾創空間的合作發展,形成涵蓋創業全過程的孵化鏈條,推動科技服務集羣化發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諮詢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

(3)強化金融資本對產業科技創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建立覆蓋全省的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發展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特色機構和科技小額借貸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組織,推動建立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產業部門基金統籌聯動機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聯合佈局資金鍊,發展“首投、首貸、首保”,優先支持初創企業。鼓勵金融機構推進“人才貸”、科技保險、科技物業資產證券化等科技金融產品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完善科技信貸機構體系,加快聚集國內外金融服務資源。

【參考文獻】

[1]上海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研究[J]。科學發展,2015(6)。

[2]杜德斌。對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5(6)。

[3]韓子睿。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比較分析及對策建議———基於《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3》數據[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2)。

[4]韓子睿。江蘇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6(7)。

[5]陶希東,安永生。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台灣經驗及啟示[J]。上海城市規劃,2015(2)。

物理課堂與學生科技創新的培養 篇三

摘要:本文對新課改背景下的物理課堂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進行論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科技意識;科技創新;理論

聯繫實際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物理學的內容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物理教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基礎的物理知識之外,還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要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性認識,物理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那麼,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一、抓住課堂,課堂是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

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從每一節課的小實驗教具的製作,演示抓起,對教具的製做乃至演示,改進,都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1.課堂教學要理論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物理知識,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運用體驗科學,從而更加熱愛科學。2.注重牛頓,法拉第,伽利略,波爾,愛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蹟,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其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科學家的材料,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波爾理論等,教學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穿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同時,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全省心的投入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瞭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3.《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物理教學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標準還指出“學生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知道實驗目的和已有條件,制定實驗方案嘗試選擇實驗方法及所需要的裝置與器材考慮實驗的變量及其控制方法,認識制定計劃的作用”。所以,物理實驗對於學生學物理及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物理實驗對物理教學的重要性無須過多陳述。試想,沒有經過學生的自已的思考,然後去選材、組合,不斷操作、反覆實踐,那裏有良好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的昇華。學生只有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成功”的過程,才能更深刻體驗到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悦,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學生課技競賽成果的宣傳與成功經驗的總結,是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證據

1、指導學生閲讀科普讀物,現在網絡特發達,各方面知識在網上都能搜索到,根據學生的知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網上閲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瞭解當前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並定期組織“應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閲讀能力。2.積極組織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科技製作活動並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能促進科技製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3.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方案的改進”、“學科交叉的新教具”、“當年教具大賽成果展示”等。這些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能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4.邀請專家,帶科技的教師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要理論聯繫實際生活,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集中學習,可以收集納米技術、太空實驗、實驗教具的改進、課學技術在現代戰爭上的應用、激光技術等材料,對學生科學素質教育,聯繫實際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讓學生自己蒐集資料並進行專題介紹,或利用板報介紹物理知識的應用。總之,物理課堂除了要教給學生物理知識外,還要注重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接觸實踐、接觸生活、接觸社會,給學生營造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百度網。

[2]校本課程《科技綜合實踐活動》。

農業科技創新對新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探析 篇四

摘要:農業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村經濟和現代農業的主要支撐力,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對新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文章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新農村經濟發展指標進行降維提取,得到2個新農村經濟發展主成分因子,同時運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法,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新農村經濟發展綜合指標及具體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1)農業科技投入與新農村經濟的產出和投入水平,以及農民的生活水平呈顯著正相關;(2)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人均農漁牧林產值、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鄉村消費品零售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的置信水平上呈正相關,且相關係數均在0.85以上;與人均糧食產量、人均棉花產量在99%的置信水平上呈負相關,且相關係數也在0.85以上;與人均油菜籽產量、人均淡水產品產量、農業機械總動力相關性不顯著。綜合分析認為,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增加將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最後,從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和智力投入、引導投融資發展、鼓勵創新創業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新農村經濟;因子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杭州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力,是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力。2015年2月,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是一項重要內容。科技對社會的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農村的建設同樣需要科技作為強大的支撐動力。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發展農村經濟和現代農業,因此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發展水平是新農村建設必然途徑。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發展高效的現代都市農業成為必然,加快農業科技發展任務更為迫切。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增效,已成為一個重大課題。本研究以杭州為樣本,以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對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為切入點,運用因子分析法和皮爾遜相關分析法對其進行分析,從而得到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而針對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新農村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1樣本及數據選擇

1.1杭州農業科技與新農村發展概況

近年來,杭州市科委根據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杭州現代農業發展目標,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全面啟動杭州農業現代化“十大工程”,着力加強農業前沿技術的原始創新,突破主導產業提升和食品安全保障的關鍵、共性技術,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企業培育,改善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和創新環境,建設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推廣服務體系,增強科技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支撐引領能力,在農業“兩區”建設、新農村科技示範點建設、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農業科技型企業培育、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搭建、科技幫扶與服務深入推進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5年底,已累計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1104個,面積37000hm2,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65個,面積18587hm2.經過多年的農業“兩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杭州市蔬菜、茶葉、果品等“十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368.35億元,增長6.4%。杭州市科委已累計認定286家農業科技企業、市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點(試點)84家[1]。

1.2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主要有農業科技投入和新農村經濟發展兩方面數據。農業科技投入採用科技部門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數據,即科技三項費用中涉及農口的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通過對歷年農業科研攻關、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種子種苗、科技扶貧和重大科技創新等5類項目撥款經費整理統計得到;新農村經濟數據主要來自2007—2016年杭州市科技統計年鑑。新農村經濟指標的選取基於相關文獻研究[2-5]的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獲取性,選取農林牧漁總產值、糧食產量、棉花產量、油菜籽產量和淡水產品產量等5個指標的人均值來反映新農村經濟產出水平,即人均農林牧漁產值(元)、人均糧食產量(kg)、人均棉花產量(kg)、人均油菜籽產量(kg)和人均淡水產品產量(kg);選取農業機械總動力(kW)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萬元)來反映新農村的投入水平;選取鄉村消費品零售額(萬元)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反映新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為消除不同指標間量綱影響,對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表1),以實現數據指標間的可比性。

2結果與分析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去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繫,即將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歸在同一類中,每類變量就成為一個因子(之所以稱其為因子,是因其不可觀測,即不是具體變量),以較少的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6]。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是原有變量應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一般相關係數在0.3以上[7]。本研究所選取的新農村經濟指標有9個,要研究農業科技投入和新農村經濟之間的關係,則必須對新農村經濟指標進行簡化。因此運用因子分析法提出新農村經濟的主成分,以便進一步分析與農業科技投入之間的關係。運用SPSS19軟件,對9個新農村經濟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各指標的相關矩陣。從表2中可以看出,多數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在0.6以上,0.3以下的為少數。因此,適合做因子分析,對主成分因子進行提取,從而減少新農村經濟變量的個數。對新農村經濟指標量表進行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KMO統計量是取值在0和1之間。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係數平方和遠大於偏相關係數平方和時,KMO值接近值越大,意味着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原有變量越適合作因子分析。當KMO>0.5時,就適宜進行因子分析[7]。在99%的置信水平下,本研究中新農村經濟指標的KMO值為0.599,表示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檢驗(BarlettTestofSpherici—ty)用於檢驗相關係數矩陣是否是單位陣,即各變量是否獨立。它是以變量的相關係數矩陣為出發點,零假設:相關係數矩陣是一個單位陣。如果巴特利球形檢驗的統計計量數值較大,且對應的相伴概率值小於用户給定的顯著性水平,則應拒絕零假設;反之,則不能拒絕零假設,認為相關係數矩陣可能是一個單位陣,不適合做因子分析[7]。本研究中,巴特利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127.596(自由度為36),相應的概率sig為0,説明相關係數矩陣與單位陣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的新農村經濟指標數據適合作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通過對新農村經濟指標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得到主要因子F1和F2,其貢獻率分別為60.3%和35.1%,累計貢獻率達到95.4%,超過85%的要求,説明F1和F2解釋了新農村經濟9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從表4可以看出,F1在糧食、棉花、油菜籽、淡水產品、消費品零售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這6個指標上載荷較高,説明F1解釋了這6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F2則解釋了農林牧漁和農業機械總動力這2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F1和F2同時解釋了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這個指標的部分信息。採用迴歸分析的方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如表5.根據該矩陣的數據,可得出因子得分函數。F1=0.036ny+0.17ls+0.168mh+0.219yc+0.235ds+0.135dl-0.065tz-0.133xf-0.119srF2=0.317ny-0.012ls-0.014mh+0.141yc+0.249ds+0.361dl+0.194tz+0.084xf+0.113srSPSS軟件自動根據上述因子得分函數計算出樣本相應因子得分SF1和SF2(表6)。

2.2農業科技投入與新農村經濟綜合指標關聯性分析

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新農村經濟指標後,得出新農村經濟綜合指標SF1和SF2,代表新農村經濟9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對2006—2015年杭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數據和新農村經濟主成分因子得分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從表7可以看出,在95%置信水平下農業科技投入和新農村經濟綜合指標F1的相關係數為0.698,顯著性明顯;在95%置信水平下農業科技投入和新農村經濟綜合指標F2的相關係數為0.658,顯著性明顯。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農業科技投入、新農村經濟產出和投入水平以及農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關,即農業科技投入增加會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2.3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新農村經濟各項具體指標關聯性分析

可以看出,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人均農漁牧林產值、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鄉村消費品零售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關,且相關係數都在0.85以上。這説明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明顯的,對農村生產投入和農民增收起正向促進作用。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人均糧食產量、人均棉花產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負相關,且相關性也在0.85以上,這主要原因是杭州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轉變。首先,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提高,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得以廣泛應用,農民有更多的選擇種植經濟價值高的農產品,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糧食和棉花這類傳統主要農作物產量減少,這也正説明了杭州新農村經濟建設鼓勵以“一村一品”為特點的現代農業發展,如建德市蓮花鎮齊平村發展鐵皮石斛特色產業,桐廬縣江南鎮環溪村發展蓮產業等[8];其次,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耕地日益減少和農村居民拋荒現象更為突出,從而使得糧食和棉花生產面積直線下降;再者,近幾年農村經濟以發展農村休閒產業和鄉村旅遊為主,導致傳統農業發展減弱,所以不論科技創新投入如何提高,其產量都在下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人均油菜籽產量、人均淡水產品產量、農業機械總動力相關性則不顯著。究其原因,一是杭州現代都市農業的定位和自然稟賦決定了杭州市油菜籽產量和淡水產品產量在某個年份達到頂峯後又持續回落,形成一個倒U型拋物線。其中,淡水產品產量受養殖面積剛性下降、“五水共治”行動等因素影響[9],因此會出現人均油菜籽產量、人均淡水產品產量與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相關性不顯著的結果。二是杭州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也決定了杭州農業不能大規模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對農業機械總動力影響不大。

3結論與不足

運用因子分析對新農村經濟發展指標進行降維提取,得到2個新農村經濟發展主成分因子,運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法,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新農村經濟發展綜合指標以及具體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1)農業科技投入、新農村經濟的產出和投入水平以及農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關,且顯著性明顯。(2)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人均農漁牧林產值、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鄉村消費品零售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關,且相關係數都在0.85以上;與人均糧食產量、人均棉花產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負相關,且相關係數也在0.85以上;與人均油菜籽產量、人均淡水產品產量、農業機械總動力相關性不顯著。綜合分析,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增加會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在考量新農村發展的特點和數據可獲取性的基礎上進行新農村經濟發展指標的選取,主要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對新農村經濟方面的影響,對新農村社會、文化等方面發展的影響則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本研究側重於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對新農村經濟的影響,農業科技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還需深入探討。

4對策建議

結合以上分析,從政策制定者和農業科技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完善政策制度,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保障機制

把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全面推進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措施,研究制定鼓勵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各級科技、農口等相關部門,要在財政投入等資源配置上向農業科技發展重點傾斜,在項目、經費、人才等方面優先安排,充分發揮各級科協、工青婦等社會團體和農村工作指導員、科技特派員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和科技信息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農業科技知識、成果、政策、最新進展和典型等,不斷提高廣大農户的科技意識和素質。

4.2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農業科技財政投入的穩定機制

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加強對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與涉農高等院校的傾斜支持力度,對長期從事基礎性、公益性農業科技活動建立相對穩定的支持機制。增加對農業新品種選育攻關和農業主導產業的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新品種新技術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等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領域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按規定落實農業補貼和税收優惠政策。將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新興產業培育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對象,發揮財政槓桿作用,引導農業科技企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4.3加大智力投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智囊隊伍建設體系

加強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加強高校涉農學科建設,推動教育、科技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加大高等院校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與農業科研院所聯合打造農業人才培養基地。注重地方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制定有利於鄉土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和培養計劃。以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和重點創新團隊建設為載體,培養和集聚高素質農業創新人才。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中,重點加強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具有互聯網知識的跨界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支持創新領軍人才組建創新團隊,加大對創新團隊創新創業的扶持。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和知識更新,深化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大力培養一批有技術、懂管理、熟市場的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

4.4引導投融資發展,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多元投入機制

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研發,逐步建立健全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信貸和風險投資為重要支撐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引導鼓勵農業科技企業增加科技研發的投入,引導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引導創業投資資金投向農業種業企業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金融服務,改善對農業科技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加大對農業科技企業的金融支持。

4.5鼓勵創新創業,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

轉化激勵機制貫徹落實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加快制定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具體實施方案和相應措施,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打破體制障礙,明確在職農業科技人員或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均可通過離崗創業、兼職兼薪,真正讓“第二職業”成為正當工作、工資外收入成為合法收益;設立專項扶持資金,設立“創業之星”“重大貢獻獎”等獎項,對創新創業成績突出、效益明顯的專家或團隊給予重獎;完善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的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到農業生產領域、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業就業;引導和支持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參與現代農業、來料加工、休閒旅遊、社區服務、商品流通、再生資源利用等產業創業。

參考文獻

[1]2015年處室工作總結和2016年工作思路彙編[R].杭州:杭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2016.

[2]李敬鎖,王曉雷,牟少巖.農業科技計劃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關係的實證研究———以青島市為例[J].浙江農業學報,2015,27(7):1288-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