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創新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7K

科技創新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一

1種業科技創新的基礎

“十一五”以來,全院先後與美國、英國、韓國、智利和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的高校院所和國際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種業科技交流與合作關係,每年從國外引進種質資源數百份,邀請國外同行專家50餘人次來院開展學術交流,與瑞士先正達公司和美國先鋒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國際種業巨頭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不斷推進科企合作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已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隆平高科和皖墾種業等國內多家種業公司建立了長期友好關係,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成效明顯。例如,院水稻所與荃銀高科共同組建“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與新加坡淡馬錫科學院合作開展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取得新突破,與韓國首爾大學合作培育出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種等。

2種業創新與轉型發展的主要做法

2.1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和常規育種工作,為企業商業化育種服務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保障種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2]。在種業新政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高度重視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蒐集、保護、鑑定以及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積極為企業商業化育種提供種質資源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餘份、小麥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麥134份、苦蕎37份、地方特有蔬菜56份、茄果類蔬菜38份和西甜瓜47份等。積極開展小麥、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常規育種研究工作,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加大對種質資源的保護力度,實施許可使用,先後將水稻、油菜、小麥和玉米等65份優良育種材料向國內20餘家種企發放,育成一大批優良新品種,提高了種子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有效推動了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

2.2加強與國內外著名企業和研發機構合作,搭建種業創新高端平台

加強國內外種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種業技術,在學習中創新,在合作中提高、超越。近年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憑藉先進的實驗裝備和人才條件,積極與國際著名種業公司合作,引進資金,吸收技術,強化管理,着力搭建育種創新高端平台,為早出成果創造條件。20xx年,院水稻所與瑞士先正達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水稻轉基因育苗高端平台。先正達公司每年提供一定額度的科研聯合研發經費,並派出高端育種人才現場指導、交流,共同研究、解決關鍵問題,使水稻轉基因育種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破性提升。在此成功的基礎上,20xx年,院作物所與美國先鋒公司簽訂了協議,共同開展油菜育種研究。20xx年,院水稻所與新加坡淡馬錫研究院攜手,共建分子育種實驗室,開展水稻育種研究深度合作。20xx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等種企成功組建了皖江合肥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院,一個集資源發掘、品種研發、新品種示範與推廣和人員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發中心。

2.3實施種業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種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原有安徽華安種業公司等4家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控股種子企業。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企業發展緩慢,一直處於小、散和弱等不利局面,難以承載技術成果轉化功能。在種業新政下,為將院屬種子企業做大做強,將其打造成一流的成果轉化平台,結合全院種業實際,20xx年9月,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採取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推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方式,促進安徽華安種業公司的蜕變轉型。我國首家登陸創業板,擁有完善的種子科研、生產、加工以及國內外營銷業務體系的種業公司——荃銀高科,與安徽華安種業公司實現合作,重組設立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此次股權收購,荃銀高科持有華安種業51%股份,實現了控股。股份總規模由原500萬元增加到了3000萬元。合作實現多贏,對於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來説,通過股權變更,基本實現了科研院所與企業分開,科研人員集中精力從事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將商業化育種逐步轉向企業,大幅度提高成果轉化能力的目標。對於荃銀高科來説,此次股權收購不僅壯大了企業的種子經營實力,還增強了企業的育種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對於重組後設立的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來説,企業規模得以擴大,品牌得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得以增強,抗風險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理順了產權關係,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

2.4構建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打破行業、學科界限,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深度結合。科研機構與企業集中優勢,補缺補差,形成合力,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技術成果。20xx年以來,在與22家種子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組建的安徽省兩系雜交水稻、大豆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別進入省級試點,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依託兩系雜交水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等12家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申報和承擔省級以上項目22項,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建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篩選了一批優質、抗逆種質資源,選育並推廣了一大批高產優質兩系雜交水稻組合,其中,4個兩系水稻新組合通過國家審定,6個通過省級審定。依託大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阜陽市農業科學院、隆平高科等10家單位聯合申報和承擔省級以上項目13項,累計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選育大豆新品種12個,正在參加國家和省級大豆試驗的新品系40多份。這些新品種、新品系的培育提升了我國水稻、大豆育種水平,促進了水稻、大豆產業的快速發展。

2.5拓寬種業成果推廣應用渠道,加快種業技術成果

進村入户種業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村入户是關鍵。近年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強化“三農”服務意識,積極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寬推廣應用渠道,加快種業技術成果進村入户,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十一五”以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50個市、縣政府及80餘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與廬江、宿州和大浦等6個國家級和46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進行了技術對接。依託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糧棉油高產創建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科技項目和體系平台,大力推廣種業科技成果,開展農民專業技術培訓,確保技術成果進村入户,取得顯著成效。20xx年,在全省共實施370餘項農業科技推廣項目,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22個,推廣面積達101.4萬hm2,增產21.8萬t,帶動農民增收28.9億元,培訓農民、農技人員6.52萬人次,有力推動了水稻、小麥、棉花、蔬菜等種業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加快種業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優化調整種業學科結構

學科建設是農業科研院所的生命線和立足之本,是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的基礎工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有賴於育種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加強。在種業新政下,農業科研院所要加強種業相關學科建設,優化調整學科結構,拓展種業學科領域,加強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蒐集、整理、保護、鑑定、評價以及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在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建立中長期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二是加強農作物種業學科基礎性和應用基礎研究,如作物分子設計、基因操作方法與技術、作物功能基因評價與應用、作物功能基因組、作物蛋白質組、作物代謝組、作物調控組、品種檢測技術和加工技術等新興及重點學科建設,培育新的種業學科生長點。三是加強常規稻、小麥等常規農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

3.2加強種業人才團隊建設

人才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的核心。隨着國家和省種業新政的實施,農業科研院所要快速提升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必須重視育種科技人才團隊建設,培養一批種業創新的領軍人才。一是穩定和發展農作物育種科研隊伍,加快現有育種科技人才的知識更新與提升,引進培養一批掌握育種前沿技術的高層次人才。二是加強育種技術創新,逐步與國外育種先進技術接軌,建成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種技術創新團隊,為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3.3強化種業平台條件建設

先進的基礎研究條件是開展育種基礎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農業科研院所在開展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等優勢,積極爭取和做好育種平台條件建設。一是做好現有育種平台條件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改善基礎條件,建立健全公益性育種平台運行機制,為商業化育種提供基礎支撐。二是申報相關平台條件建設項目,積極爭取與種業相關的國家農作物育種分中心、農作物品種審定(含抗性)區域試驗站、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種質資源圃(庫)和原原種基地建設等。三是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共建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育種研發中心和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院等平台,拉長農業科研院所資金“短腿”,彌補種企新品種選育“短板”,為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保障。

3.4深化種業科技合作交流

圍繞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需求,農業科研院所要深化種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一是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種子企業等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優質種質資源等,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提升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二是加強科企(校)合作,與種企、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方位、多層次加強雙方溝通協作,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產學研聯合體”,相互開放科研平台,共享資源及信息,共同搭建商業化育種平台,使科研優勢和生產經營優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不斷提升農業科研院所自主創新能力和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力。三是加強農業科研院所與國內外高校、種企等種業人才、學術交流,提升種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

3.5建立健全種業成果轉化機制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創新中最重要的表現載體,但現存在研發與實際生產脱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和政府資金使用率低等問題。農業科研院所要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制定完善種業成果交易管理辦法等。積極制定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和公益性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收益分配製度,鼓勵公益性科研成果由政府設立的中介機構代理,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把交易中心打造成以科技成果交易為主導、融合技術產權交易的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形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科技成果集聚、擴散大市場,有效促進種業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二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明確提出了到20xx年將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將“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提升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教師是最重要的實施者,課程教學則是最主要的載體。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己任,着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無機化學是高師化學本科教學中第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一方面與中學教學聯繫密切,另一方面又是後繼專業課程的基礎,對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方法的形成、創新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們圍繞無機化學科技創新課程的教學,在加強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開展了一些工作。

一、以興趣為導向、問題為驅動,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研究新問題、形成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內在動力。我們多年來通過對新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在專業的選擇上主要根據家長和中學教師的意見,根據自己的興趣而進行專業選擇平均不到20%。針對這種情況,對大一學生來説,培養其專業興趣顯得尤其重要。

1、感知生活中的化學,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

對於剛進入大學學習,還不具備較高化學素養的學生來説,讓他們感知身邊的化學,體會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可以培養他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他們化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緩衝溶液時,我們從pH緩衝系統對維持生物體的酸鹼平衡的重要性入手,在介紹生物體中重要pH緩衝體系的基礎上,學習緩衝溶液的緩衝原理,再由緩衝作用定性的描述,深入定量的表達,進而分析如何合理選擇緩衝體系,如何配製緩衝溶液。在學習元素化學時,我們適當介紹微量元素在生命機體中的存在及作用,如:鐵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為配合物,它控制着生命體內極其重要的化學作用,是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是具有運輸和貯存氧的作用的基本元素;鋅是過氧化物岐化酶(SOD)的中心元素,有抗脂質過氧化、保護生物膜完整的作用,幫助學生在瞭解金屬元素對生命活動的極其重要作用的同時,激發他們深入學習配合物的結構和性能,掌握金屬元素在生命體中的存在方式與其特殊性質的關係。

2、通過問題驅動活躍學生的思維

善於提出問題,養成存疑釋疑習慣,是學生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根據知識傳授的需要設置問題,在不斷存疑釋疑中使學生增長知識;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用探究的眼光,發現教材、課堂、社會生活乃至生產實踐中的化學問題,大膽提問。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我們以學生都非常熟悉的合成氨反應為例設置了一組基本問題:如何表述反應的快慢?反應的快慢受什麼因素制約?如何調節?該反應是由兩個氮分子和三個氫分子同時反應生成嗎?等一些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設置了一組提高性的問題:生產條件、設備的要求以及能耗可以降低嗎?催化劑可循環利用嗎?現行的合成氨工藝如何進一步提高反應的轉化率和反應速率?讓學生在對問題的逐步深入思考中增長知識。

3、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學科前沿知識

化學是中心科學,它是一門生機勃勃、充滿挑戰和機會的重要基礎學科。無機化學應與材料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等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而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前景。因此,無機化學教學在保持課程體系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需要不斷用新知識、新成果充實教學內容。例如,在介紹碳族元素時,我們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錢逸泰院士等根據在碳的簡單化合物如CCl4等與金剛石結構中的碳同樣具有四面體結構的特點,以CCl4和金屬鈉為原料,在700℃時製造出納米級金剛石,被科學家高度評價為“稻草變黃金”。在學習配位化學時,我們介紹了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王鵬研究員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染料開發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再如,在學習分子間作用力時,根據人們在分子組裝和超分子結構方面的新成果來討論有關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產生原因及其應用。對無機化學前沿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感受到該課程的活力,從而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激情。

二、以“參與式”教學為手段,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其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其中積極成分的一種教學方法。實施“參與式”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慾與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剛剛公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提出:“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無機化學教學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總結評價→延伸學習”為主線的“參與式”教學手段,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

(1)提出問題是參與式教學開展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問題時,我們要注重以下方面:①區域自然資源及文化特點。在學生具備一定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值得研討的問題。例如,在學習鹵素時,我們結合淮安地下鹽礦資源,提出諸如氯化鈉、硫酸鈉如何分離,如何利用NaCl和Na2SO4開發下游產品,電解氯化鈉飽和溶液的技術有哪些進步等一系列需要學生深入調研、思考的問題。②關注能源、環境等重大問題。例如,在學習電化學時,我們設計了諸如化學電源與化石能源各有何特點及優缺點,如何提高化學電源的工作效率,如何降低化學電源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等問題讓學生通過查閲資料,綜述目前國內化學電源的開發與使用情況。③關注重大科技成就。例如,在我國航天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之時,我們引導學生思考依靠什麼樣的推進劑才能使火箭順利升空,這些化學物質的構性關係如何等,設法讓學生在被這些重大科學成就鼓舞的同時,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培養其科學品德。

(2)學生根據教師佈置的問題,以及自己在相關問題的啟發下而產生的新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互相討論並解決問題,在存異和求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教師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平等交流者,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性格、心態、能力以及知識基礎等方面的個性,充分調動他們參與討論的熱情。

(3)總結評價可以來自教師,也可以來自學生。我們採用口頭總結、問卷調查、討論報告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在研討過程中已經解決的問題以及產生的新問題。

(4)延伸學習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一方面我們目前仍然是50人左右的大班上課,再加上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的侷限性,學生在課堂上對問題的深度與廣度的研討受到制約,學生的參與面也受到限制。我們積極開發第二課堂,利用第二課堂深化課堂教學中對問題的學習與討論。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課堂,採取開放實驗室的形式,讓學生對一些在研討中產生的問題在實踐中進行探索。此外,我們還利用第二課堂開設學術講座,邀請校內外的學者介紹無機化學的學科動態和熱點問題,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通過感受學者們對科學的追求精神與人格魅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創新激情。

三、構建多層次的實踐訓練體系,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教授曾説過:“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訓練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多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構建多層次的實驗實踐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養成其創造性思維的習慣。

(1)做好基礎實驗。在學習無機化學時,學生尚沒有經過專業的實驗基本能力和實驗規範的訓練,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中要十分重視學生基礎實驗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規範的實驗操作方法、養成認真仔細的實驗習慣,確立化學實驗量的概念。

(2)安排綜合設計實驗,提升學生實驗能力。利用綜合設計實驗,訓練學生科學制訂實驗計劃的能力,基本掌握化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素質。在實驗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操作技能或多個化學學科理論知識,改變單純的技能訓練和照方抓藥的實驗形式。

(3)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實驗規範和一般的研究方法之後,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形式:①根據無機化學學習的相關內容,由教師定題,學生來選做。例如,在學習多碘化物時,我們擬定了“碘伏中碘含量測定”的研究題目,學生系統地研究了碘的化學檢測方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②吸引部分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我們將自己的科研課題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分解,由學生分工合作完成。由於這些課題是探索性的、嘗試性的,學生在探索—失敗—再探索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不斷出現具有創新性的思維火花和成果,這種鍛鍊對於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都有好處。③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創新性試驗計劃”。國家教育部從20xx年起推出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資助本科學生從低年級開始承擔研究項目,江蘇省和本校也相繼實施了類似計劃。這是一項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旨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以我們省級的“金屬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用於汽油抗爆劑的研究”項目為例,項目組的學生從學習化學、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查閲了大量的文獻,撰寫了一篇關於汽油抗爆劑研究進展狀況的綜述報告,合成了10餘種五羰基合鐵的衍生物,並研究了將其用於汽油抗爆劑的可行性。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熱情得到了展示,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創新性思維也得到了很好地發展。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三

1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專項資金項目基本概況與實施成效基本概況

專項資金設立以來,財政投入已從20xx年的1500萬元上升到20xx年的1.45億元,累計6.3億元。支持領域逐漸覆蓋了蔬菜、農作物、畜牧獸醫、資源環境和農產品加工安全等12個農業領域。7年來,項目承擔單位逐年增加,全省範圍內累計共有107個單位獲得了專項資金資助,吸納了包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省林科院、省家禽所、省淡水所、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金陵科技學院和淮海工學院等一大批省內主要涉農研究院所和高校,以及蘇果超市、雨潤集團等大型科技企業的優勢科研力量。不但解決了廣大農業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而且在項目選題、立項、資金配置和團隊協作等方面釋放了較為充分的科研自主權,真正將自身專業優勢與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有效提高了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1.2實施成效通過統籌實施,專項資金已成為江蘇省農業科技進步的標誌與助推器,有力地支撐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一是重點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為糧油安全和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品種支撐。圍繞保障糧食安全,開展了水稻、小麥、玉米和甘薯等大宗農作物的品種創新研究。圍繞高效農業發展,開展了蔬菜、林果和花卉等園藝作物的品種創新研究。圍繞生活質量提高,開展了豬、羊等畜禽和魚類、蟹類等水產品種的創新研究。二是研發了一批具有大面積應用前景的新技術,為江蘇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儲備。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的獸用生物製品、植物病蟲防治、循環農業技術和農產品安全技術等領域成果豐碩,體系初建,並已跨入國家支持序列,體現了較強的競爭實力和產業支撐能力。三是建立了生態養豬、設施蔬菜和秸稈利用等產業技術體系,引領了江蘇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專項資金依託體系整合了全省範圍內的科研機構、涉農高校、龍頭企業和基地等科技創新資源,這些資源既保證了專項的有效實施,也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具有較強的後發效應。四是取得了以項目實施帶動人才結構優化的明顯成效。專項資金始終圍繞加快創新人才和學科團隊培養的主旨,力主向現代、高效農業領域傾斜,蔬菜、園藝、畜牧、加工和循環等領域已先後有8個學科團隊被列入“20xx年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同時,設立了探索性項目,為後續重大項目、重要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五是興建了適應不同技術應用主體和成果示範方式的模式創新基地,積極推進地方農業主導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轉型。藉助創新資源內聯外合的組織形式,專項資金統籌各方力量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合力,提高了自主創新成果的顯示度和應用水平。

2專項資金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2.1集成創新的目標成果導向模糊

專項資金始終緊緊圍繞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專注於重大公益技術、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攻關,逐漸形成了品種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體系類項目和探索性項目幾大類別,研發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創新項目初期只是將主要成果目標定位於品種、技術等單一點上的創新,尚未實現由技術點到技術面再到全產業鏈覆蓋的集成創新,集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目標導向並不突出。隨着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創新需求的不斷升級,這一現狀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對於集成創新的要求,科研團隊與科技成果分散存在的狀態,難以從整體上組裝集成出具有影響力和衝擊力的大成果。

2.2缺乏利益趨同引導的組織方式

當前,傳統農業優勢技術研究領域在研究內容與學科建設上普遍存在重疊與交叉,一些能夠體現新興農業發展趨勢,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先導、前沿產業和邊緣領域並不容易獲得支持與重視。而專項資金項目的申報、組織方式相對分散,承擔單位的基本科研單元又普遍較小。因此,在沒有統一科研目標導向與合理利益分配機制引導的狀態下,各申報主體之間難以形成明確的團隊分工與層次排位,容易將項目的立項與執行定位於分“盤子”和搶佔資源,進而對自身所掌握資源和信息形成保護意識,加劇彼此之間條塊分割,甚至可能出現惡性競爭。有限的資源難以聚焦,不僅無法促成緊密的學科體系,也難以在團隊建設中產生聚集優勢,同質化趨勢將不斷降低科研協同創新效率。

2.3過程管理與績效考核有待加強

專項資金由財政廳委託省農科院組織實施並負責項目的全程管理,此舉解決了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激發了科技創新的原動力。但是專項資金所涉及項目的數量、領域、單位和專家的體量較為龐大,項目執行期間有限的管理人員難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監管,不利於專項資金管理制度的落實與執行。另外,目前專門針對專項資金項目特點與目標的績效目標考核機制尚未真正建立,難以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若對成果產出與轉化的激勵不足以拉大科研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那麼思維方式將難以擺脱“重立項、輕過程”的老套路。

3強化專項資金管理模式的建議

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和各方力量的支持,專項資金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的光輝歷程,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帶動了財政支農方式的轉變,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為全國科技創新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參考。為了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需求,根據專項資金的運行現狀,結合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具體要求,針對性地提出關於改進專項資金管理運行模式的一些建議如下。

3.1貫徹落實頂層設計,明確項目管理目標

通過積極創建和宣傳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目標導向機制,強化對項目執行過程的監管,培育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科研成果的意識已經在科研人員中初步形成並得到統一。圍繞這一工作重心,專項資金的項目管理應藉助科研績效評價、政策傾斜等渠道,最大程度調動和提升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通過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凝聚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協同攻關能力。特別是在重點項目和獎項的服務支持上,要把專項資金作為推動全省重大科技產出的主要抓手,由省農科院牽頭,策劃遴選出重點部署項目予以優先支持,並從項目申報、中期檢查和項目驗收等環節開展全程化、便捷的項目管理服務。科研管理部門立項前就要引導科研人員先行一步,緊密圍繞當前國內外學科發展的前沿與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性技術需求,結合團隊優勢與科技成果的定位和特點積極引導,為提高科研人員對重大項目的佔位申報和主持實施能力做好鋪墊與準備工作。

3.2調整學科結構佈局,構建交叉型創新團隊

針對創新專項申報主體分散不成體系的現狀,一是建議在全面梳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學科特點的基礎上調整學科大類結構,進行統籌分類,按照農作物、動物、生命環境、食品與信息及加工與裝備五大類別設置一級學科羣。再由學術委員會討論按照領域劃分設立二級學科組,每個二級學科組內部都可以選出一名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由所在團隊根據當前學科發展的現狀,提出3~5年的學科發展規劃與成果目標方案,經學術委員會討論通過後方可生效。只有通過調整現有學科結構佈局,才有望打破單位內部各個小團體的利益堡壘,聚集優勢科研資源形成創新的內生動力。二是重新組合包裝全院科研力量,打破“專業所—研究室—項目組”的單一框架設置,以二級學科組為基本單元,以專項資金為平台,探索建立以產業為主線,以學科帶頭人為領導,以重大成果產出為目標,以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為原則的多層級人才培養機制與學科交叉型團隊建設機制,進而在全省範圍內深化有特色農業科研單位之間的聯合協作,加快構建江蘇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競爭有序和支撐有力的良性發展格局。

3.3強化立項審核,規範評審機制

專項資金所支持的項目數量與資金體量在持續增加,現有科研管理力量難以確保過程管理的全面性。為降低項目風險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管理部門應根據所劃分學科類別建立專家庫,旨在彙集各領域的歸口專家,從源頭上為項目啟動把關,避免盲目立項。遴選入庫的專家只負責對各自歸口領域內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競爭性進行綜合評判。一般項目可通過問卷或打分的形式完成,重要項目的評審則需會上討論,並全部參加盲審。對於科研人員則要求堅決破除“分盤子、要經費”的消極思想,敢想敢幹,且能夠提出明確具體的支持要求和保障需要。項目的最終立項必須簽訂合同書與成果責任狀,明確界定實施的具體時間段、負責人和詳細成果,同時啟動責任追究與末位淘汰制。對參與的專家不設身份限制,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成員均可以自薦或推薦的形式入庫。同時,為提高項目審核的效率與可操作性,所吸納專家除特邀顧問之外均需參加針對專項資金項目管理、考核和成果產出的統一培訓。管理部門可邀請專人對專家進行培訓,培訓後方可參加評審。

3.4調整項目結構模式,提升集成創新能力

建議專項資金調整為前瞻性項目、體系類項目、產業類項目、應急性項目和推廣服務類項目五大類別。設立前瞻性項目,旨在為原始創新提供一個寬鬆的探索環境。專項資金應針對制約區域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進行長期性的非項目化支持,不設置目標績效考核,鼓勵嘗試,包容失敗。通過加強高新技術的前沿跟蹤研究,為新興學科發展與衝擊高層次獎項打好基礎。其中,也包括設立為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和產業發展研究服務的軟科學課題。設立體系類項目,旨在圍繞培育重大成果的目標導向,進一步擴大專項資金資助範圍,圍繞產業發展重大關鍵性技術需求建立全省同類優質資源協同攻關的合作機制。設立產業類項目,旨在搭建多元合作創新平台,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推動具有較大實際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產出,提高成果的產業化程度。建議將該部分項目選題完全向市場與企業開放,科研單位負責把握研究的大方向,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與市場需要給出具體命題並享有成果最終知識產權。設立應急性項目,目的在於處置農業生產過程或科研管理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急需解決的重大突發性事件或問題,為高層管理者決策及時提供處置方案或政策建議。根據緊急程度,可隨時成立應急課題組開展工作而不受選題範圍、申報流程等常規要求的限制。設立推廣服務類項目,旨在依託科研項目成果的熟化程度來設立的一種孵化與推廣應用型農業項目,通過其對農業科研成果的中試熟化,客觀、真實地評價研發成果的穩定性、適應性和效用性,從而降低大規模推廣應用的使用風險。其承載着農業服務活動所需的物資、資金和機制等,是溝通科技創新與實際生產需求的橋樑,是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度低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科技服務實效的主要抓手。

3.5搭建立體監管網絡,拓展全方位服務

專項資金的體量巨大,社會關注度高,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是轉變我國農業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方式的一次重大探索。為保證項目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有關科研管理部門務必強化對項目運行的全方位、立體式監管。項目過程監管的時間跨度不僅要覆蓋項目的前、中和後三個階段,還包括外部控制和內部控制。外部控制是非活動主體對活動主體的控制,內部控制即主體的自我控制,外部控制和內部控制有機結合才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專項資金的運行管理有一個清晰的管理層次結構,包括決策、管理體系(省財政廳、省農科院),組織、實施體系(體系等項目負責人)和評價、監督體系(第三方中介機構)三個方面。在整個項目週期中,各體系成員應憑藉相互之間的關係逐步形成各自週期性的內部循環系統,並且在系統中,堅持以決策主體為核心,相互聯繫和制約。各級管理部門則應以農業科技評價制度作為內部有效控制的抓手,建立符合專項資金需求與特徵的評價制度,針對不同項目類別分類制定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並將項目研究者的學術信譽與今後一切科研活動投標的資格直接掛鈎,確保項目完成率和提高國家科技資金使用效益。外部控制方面,專項資金作為聚焦重大需求的公益性科研項目,必須引入第三方力量開展監督,可通過招標購買服務或租賃的形式聯合社會其他組織和機構參與項目的過程管理與監督,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四

一、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關係相關研究綜述

(一)金融發展理論

羅納德·麥金農和E.S.肖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論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和貨幣金融理論的重大突破。

(二)科技創新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最早提出“創新”概念的是熊皮特。而後期曼斯菲爾德(EdwinMansfield)、施瓦茨(Schwarz.N)不斷完善發展,並形成“新熊彼特主義”。後期的學者從壟斷競爭角度研究表明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最有利於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國內外對各類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關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銀行體系對科技創新的作用

銀行體系主要是通過提供信貸為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提供服務。Tulz(20xx)認為,銀行通過監控創新項目,可以較為準確的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及企業的狀況來為項目提供額外的資金支持。

2、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作用

資本市場主要是為科技創新提供後期發展的融資服務。國外學者研究表明股票市場資本市場會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大量科技創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用於開展更大規模的科技創新,並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研究表明科技進步都需要金融發展的支持。

3、風險資本(VC)能更有效率促進高科技創新的發展

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有很大的實質性影響,創業資本的增加會使專利的發明數量增加。Hall(20xx)通過理論研究認為,風險資本家參與管理創新企業及其專業才能,使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成本降低。風險資本家為獲取高額利潤,迅速投資於新技術領域,繼而產生金融資本與技術創新的高度耦合。

國內研究由於主要方向是政府及銀行體系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由於國內風險投資領域仍然落後,所以研究對象比較缺乏。在這種條件下,仍有部分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葉耀明、王勝認為金融體系通過規模和效率效應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創新。其他的學者對金融中介發展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關係進行了研究,認為成熟的資本體系的發展能有效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

二、研究模型與數據

本文在對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以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內在關係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分析珠三角在產業升級的過程當中,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內在關係。實證結果表明,金融發展是影響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資。

(一)衡量指標與數據

1、科技創新衡量指標

國家統計局從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4個一級指標:

一是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 二是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 三是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包括申請專利數量佔全國專利申請量比例、擁有發明專利數量佔全國擁有發明專利量比重等項;四是技術創新環境指標。本文參考採用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為研究對象,已申請的專利的增長率為衡量珠三角地區科技創新的衡量指標。

2、金融發展衡量指標

本文分別研究政府科技投入、銀行系統科技投入、資本市場(主要指股票與債券市場)融資、風險投資等四個方面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具體指標包括政府科技經費投入資金年增長率(GI)、銀行系統科技貸款額年增長率(SI)、科技類上市公司融資年增長率(SCI)、風險投資投入高新技術項目資金年增長速度(VCI)這四個指標衡量金融發展對科技創新的貢獻。

本文采用的數據樣本為20xx-2014年的年度數據,相關數據來源於各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鑑》、《中國金融年鑑》、《廣東統計年鑑》以及珠三角地區所在城市的年鑑資料。

(二)實證模型的建立

在實證中,我們採用面板數據模型和多因子模型:

1、面板數據模型

數據包括多個城市的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包括政府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資金增長率(GI),金融機構科技貸款額增長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資增長率(SCI),風險投資管理資本總額增長速度(VCI)。

一般的,面板數據模型可以表示為:

其中N為截面的個數

T為每一個截面的時間序列長度。

K是獨立變量的個數。

2、多因子模型

本文將採用多因子模型分析金融創新對科技創新的貢獻。

在這裏,多因子模型的假設科技創新(發明專利的增長率)隨意受到金融發展的第K個共同因子影響,可以用下面這個因子模型表示出來:

其中表示珠三角地區I的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的增長率(IN);

表示珠三角地區I的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的預期增長率;

表示因素,表示政府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資金增長率(GI),金融機構科技貸款額增長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資增長率(SCI),風險投資管理資本總額增長速度(VCI)等各因子的影響;

表示附加在金融創新的工具因子;

表示觀察不到的且與前面這些因子無關的影響因子;

三、實證分析

(一)樣本的選取與數據處理的解釋

本文選取了珠三角地區14個城市的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數據。在數據的截取上本文采用面板數據(Panel Data)。選取的樣本時間長度為20xx年至20xx年的數據。統計分析使用的是eview3.3軟件。

(二)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關係的實證分析

我們檢驗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是否相關。根據前面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定義,我們使用一個框架結構數據集去解釋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係。

如果金融發展的四個指標與授權發明數量增長率之間存在一個正的關係,這就表明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呈同方向變化,符合“當金融發展越發達,科技創新也越多”的解釋。

為了進一步檢驗上述假設,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固定單一因子面板迴歸模型(one-way fixed effects panel regression model)去檢驗金融發展的四個指標與授權發明數量增長率之間的關係:

(1)、其中表示授權發明的增長率;

表示珠三角城市K的固定影響因子項;

表示珠三角地區金融發展的T項對發明數量增長率K虛擬貢獻;

在模型(2)中,表示T年金融發展的因子對授權發明所做出的貢獻虛擬因子。

我們對模型(2)和(3)進行檢實證檢驗,其檢驗結果如下:

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面板數據迴歸的結果(表1)。

(三)實證結果的解釋

表(1)顯示從模型(2)估算得到結果,説明科技創新隨着金融發展同向變化。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1、通過上述的理論及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存在較高的相關性。

(2)珠三角地區的金融發展的包括政府科技活動投入資金增長率(GI)、金銀行系統科技貸款額增長率(SI)、科技類上市公司融資增長率(SCI)、風險投資資本對科技項目投資增長速度(VCI)指標能夠很好地對科技創新的進步進行解釋。

2、建議

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當中,金融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科技創新是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最主要的路徑。目前各地通過建立不同的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為技術創新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提高產業升級的速度與質量。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改進措施來通過金融發展促進科技創新:

(1)大力促進民營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目前珠三角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民營資本完成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並具備一定的投資和風險管理能力。把民營資本引入科技創新領域,將會加快科技創新的效率和轉化率,同時又會反向促進民營資本的成長。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更加需要民營資本的進入。從國外經驗來看,民營資本形成的風險投資基金是促進社會科技創新最主要的金融力量。

(2)建立並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科技類企業快速成長創造金融條件。目前國內資本市場除了深圳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之外,再有就是北京的新三板市場,同時廣州、西安等地也設置了各種地區性的股權交易中心(就是所謂的地方性的“新四板”)。但是市場活躍程度顯然完全不能和兩個證券交易所相提並論。這就需要完善除深滬兩個交易所之外的資本市場。同時要積極推進海外資本市場的介入,使海外市場的資本能夠成為國內科技創新企業的新生力量。

(3)政府在制度建設方面需要出台更多風險投資的鼓勵政策,促進商業銀行有序進入到科技創新的'投資領域。目前商業銀行仍然是國內最具備實力的金融機構羣體。但其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一直進展不大。實際上,國外大量了銀行資本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的投資領域當中。科技創新投資領域的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可以為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帶來新機遇。而這些商業銀行的資本也更加會為科技創新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五

機械電子俗稱機電一體化,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械電子是機械設計製造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它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機電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製造工作。機械電子行業主要包括髮展電子信息產業、機械和機電融合先進製造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發展優勢特色裝備產業等行業,機械電子產品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1、機械電子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隨着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面臨諸多現實問題與瓶頸:

(1)機械電子行業自動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還是以傳統機電產品為主,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都不高,其中成套設備也較少。

(2)新技術研發進展緩慢。對於新技術的研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一些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市場佔有率較低,而市場覆蓋率大的名牌產品則往往存在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同時,機械電子行業技術水平不高還表現在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率較低。

(3)企業研發投入少。由於目前我國機械電子行業的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產業鏈最低端,以簡單模仿和複製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由此造成企業利潤水平也較低,因而對產品研發投入也較少。

(4)技術應用水平低。一些關鍵技術如智能化技術、網絡化技術以及集成化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着明顯的差距。

(5)機械電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不夠。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不足,研發、營銷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匱乏。

2、促進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的舉措

如何解決以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推進我國機械電子行業良性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科技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在傳統的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政府往往佔據主導地位。但是,隨着經濟體制的轉變和民營經濟的繁榮,政府應轉變職能,通過激勵創新等手段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今天,中國在建設市場經濟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f就,企業作為最重要的經濟貢獻力量逐漸成長為國家經濟增長的主體。但是,企業尚未隨着其經濟貢獻的增加而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特別是在機械電子行業中,很多企業科技研發和引進投入較低,導致企業技術儲備不足,缺乏核心技術,技術力量的不足成為機械電子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機械電子企業如何發揮自身的主管能動性,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資金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所有新技術在研發階段都需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這就對企業的利潤分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家成熟的機械電子企業應在做好市場調研和財務分析的基礎上,善於把一部分利潤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從而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大人員培訓力度。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對於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也一樣,優秀的科技人才是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企業的員工培訓應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首要目標。三是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所謂產學研結合即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相互配合,企業發揮資金和設備優勢,科研院所發揮科研優勢,從而形成集研究、開發與生產為一體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

2.2扶持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因此,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加以扶持與推進大企業技術創新同樣重要。在行業中扶持和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是機械電子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然而,由於我國目前機械電子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創新體制還不夠完善,存在着諸如小企業科技創新缺乏資金來源,小企業科研技術薄弱等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機械電子也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通常我們認為相對與那些大型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説,小企業更具科技創新的動力,主要因為:一是中小企業有着較低的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一家企業在面臨轉產或者關閉時所必須付出的絕對成本。因為中小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因此,更容易根據市場需要而調整生產,這就形成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動機。二是中小企業往往在某個領域掌握高深的技能,這就為中小企業後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三是中小企業為較大生產集團提供零部件和技術服務。在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很多中小企業是大型公司的供應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與市場第18卷第8期20xx年也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行業的科技水平。因此,我們應把提高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整個機械電子行業實現科技創新和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2.3保護知識產權

所謂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實現科技創新促進電子機械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知識產權在創造價值時其自身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不對知識產權加以有效保護,導致新的科技成果一經發明出來就遭到仿製,就會造成企業缺乏動力去進行技術研發。特別對於機械電子產業來説,企業進行新技術研發的成本較高,研發週期也較長,只有完善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適合機械電子行業特點的知識產權制度,才能加快企業以技術創新促發展的步伐。保護知識產權,可從幾方面做起1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嚴格專利行政執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2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培訓工作,提高企業自我保護能力。3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和教育工作,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4機械電子行業協會設立知識產權專業部門,切實擔當起促進行業知識產權的重任。

2.4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所謂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進行後續開發應用直至形成新產品的科技成果佔所有科技成果的比率。一個行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它的科技水平以及技術研發的成效。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推動行業實現從質的發展到量的飛躍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兩種形式: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直接轉化的手段主要有:工科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發科研院所向企業輸送機械電子人才鼓勵科研人員創業。2間接轉化。間接轉化主要指通過一月按時發放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預結工資,並加快計量、結算進度,在計量、結算完成後及時補發勞動者工資。所有工資發放必須有完整、詳細、準確的工資表格,並經有關人員審核批准。工資必須以現金髮放,由本企業勞資管理人員監督、財務人員直接發放到勞動者本人手中,由勞動者本人簽字並按手印確認。對於極個別需代領的情況,必須出具被代領者的書面委託並經有關人員審批同意,且只能由本企業和被代領者共同信任的人代領。所有員工(包括分包企業員工領取工資時,除了簽字和按手印,還要對每個人拍攝影像資料,收集保留齊全有效的工資發放證據,減少不必要的勞資糾紛隱患。對於擬退場的勞動者,因已不需再顧及與工地的後續合作,經常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時還會找出一些所謂的“證據”。對這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勞動者,在結算和發放其退場工資時,應當主動邀請社區工作站或者街道勞動站提前介入監督。這樣,在保證這些勞動者能夠足額領到自己應得工資的同時,又能依法維護企業的正當利益,把不必要的勞資糾紛扼殺在萌芽狀態。

2.5加強產業融合

科技創新也體現在產業間的融合。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更多的發生於交叉學科和科技集成,機械電子產業是機械專業與電子專業的結合,因此,推動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更應加強本行業與其它行業的融合,培養機械電子行業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

相對與傳統行業來説,機械電子行業與計算機領域的結合度更緊密,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決定了機械電子行業亦應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很多機械電子企業反映,由於計算機行業發展太快了,因此,很多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出來,不是硬件落伍了,就是應用軟件跟不上軟件工業的發展了。如果在研發新技術的初始階段進行調研,瞭解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新技術應用,從而在進行機械電子產品研發時把技術研發與相銜接行業的最新發展充分融合,就能有效避免上述問題,提高產業間的融合度,從而增強企業研發的效能。

3、結語

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往往在於其是否擁有核心技術,對企業來説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是制勝的關鍵。目前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中大部分企業的科技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弱,因此,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對於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説,只有積極主動地進行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增加企業盈利。科技創新是企業快速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機械電子行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六

摘要:編輯加工是整個編輯工作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文稿質量,使之在內容上能準確、簡明地報道研究成果和傳播科技信息,在表達上能符合論文撰寫和編排規範,從而達到發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驟。編輯加工是對編輯業務素質的全面檢驗,保留作者原創風格,注意調整文章結構、突出重點,對段落、語句的錘鍊,注意參考文獻的勘誤,注重自身文學水平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思考和總結。

關鍵詞:編輯加工;業務素質;原創風格;文章結構;思考和實踐

編輯加工是指編輯人員對決定採用的文稿進行進一步審讀、修改、整理等一系列的工作[1]。編輯加工是整個編輯工作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文稿質量,使之在內容上能準確、簡明地報道研究成果和傳播科技信息,在表達上能符合論文撰寫和編排規範,從而達到發排稿的要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驟。編輯加工是編輯的基本功之一,但如何系統地、規範地加工科技論文,編出水平、編出特色、編出風格是值得深入探討和思考的。

一、編輯加工是對編輯業務素質的全面檢驗

編輯加工工作無疑是一項獨立運用創造性思維的腦力勞動。一項好的研究成果,用一篇好的學術論文來表述,可以相得益彰,然而,有了好的研究成果,並不等於就能寫出好的論文;好的學術論文必須由作者,有時也有編輯的參與,對科研成果進行科學的、重在“實質上的”再創造。大多數作者的原稿,即便是審稿後經作者修改過的稿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表達上都存在一些問題。編輯人員通過自己創造性的勞動,把一篇篇比較粗糙的文稿,加工整理成符合出版要求的一種藝術品,奉獻給讀者,它們就能在學術交流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科技論文編輯加工包括內容、技術、文字三方面[1]。內容的加工要注意政治性問題的處理和審查,如違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問題及法律法規和我國領土主權問題、涉外問題、民族等;也要考慮到法律性問題即是否有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問題,同時要注意文稿的科學性問題,如材料是否正確,是否存在數據錯誤,圖標設計是否合理,定義、判斷、論證是否符合邏輯規則,論述是否片面,結論是否矛盾和保密性問題等。技術的加工包含了插圖、表格、數式、量和單位、字母等方面的內容。文字加工包含了文章篇章結構的審視和調整、病語病句的修改、錯別字的糾正,以及標點符號的訂正等一系列的語言文字加工。編輯人員要研究其中的規律和特點,樹立嚴謹認真、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仔細認真的工作作風,廣泛而紮實的學科知識,較高的業務素質,形成行之有效的編輯加工程序,有側重點地勘誤,確保科研成果的準確發佈,不斷從編輯加工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優秀的編輯業務素質,使得加工後的文稿題名確切鮮明,摘要準確合體,關鍵詞準確,正文結構合理、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文字精練,圖標科學、規範,名詞術語、符號、計量單位、參考文獻等符合標準和規範要求。

二、科技論文編輯在編輯文稿過程中應正確處理“文責自負”與“編輯把關”的關係,同時應儘量保留作者原創風格

《著作權法》規定,編輯“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正,應當經作者許可”。在實際編輯加工過程中編輯應正確處理“文責自負”與“編輯把關”的關係,不能以“文責自負”為託詞不認真加工,也不能以“把關”為由對文稿隨意進行不負責任的修改。科技論文與文學性作品不同,具有嚴謹、準確的風格。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一般編輯往往很難把握住“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堅決不改”的原則[2]。遇到原創寫作中有不符合我們自身寫作表達習慣的地方,或是不符合科技論文寫作風格的時候,應尊重作者的勞動和寫作風格,不能從編輯自己的愛好和習慣出發,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動論文中並無重大過錯的地方,這樣不僅破壞了作者的原創風格,而且還破壞了論文中藴含的作者獨特語感和表達習慣,使得整篇論文變得平淡無味,可讀性極差。同時,一定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要請教作者或有關專家,不是十分有把握的問題,要翻資料、查工具書,找到根據後才決定是否要修改,修改之處一定要核對、改好。特別是避免把本來對的地方改錯了,也不要使錯的地方修改後還是錯的。編輯加工修改的意義在於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掃清障礙,使原創論文更具有條理性、科學性和可讀性,而不應該盲目地抓住精練、嚴謹的原則,忽視了保留作者原創風格的重要性。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應該正視其重要性和意義,避免對論文原創風格的破壞。

三、注意調整文章結構,突出重點

科技論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雖然不同論文其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優秀論文的結構層次必須佈局合理,圍繞文章主題深入展開,層次清楚,邏輯性強,突出重點,整篇文章系統嚴密,渾然一體,良好的結構層次是優秀論文的必要條件[3]。科技論文的結構層次的要求包括:

首先要圍繞主題。主題是文章的基本觀點或中心論點,它是文章的中心,要求正確、新穎、深刻、集中。如果論點不清晰,應該幫助作者理清思路,明確要闡述的主旨。其次要符合層次規律的要求。科技文章的突出特點之一是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去直述其理,以邏輯性強的客觀敍述去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繫。層次規律要求科技文章的層次結構要遵循研究工作的規律以及客觀事物或研究對象的發展規律,所以材料(包括事實、數據和被實踐證明的東西)必須充分、真實、準確。再次要銜接自然,符合邏輯,完整統一。總的説就是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事實、數據、計算、語言準確,內容豐富,文字簡練,調理清楚[1]。

四、重視對論文中段落、語句、詞類的錘鍊

整體把握僅僅是編輯過程的初步階段,一篇經過編輯的優秀論文,應該符合精練、簡潔的基本原則,這就充分依靠對具體的段落、語句的細緻加工。科技文章中,語法語句的錯誤比較多,主要原因往往是科技寫作人員認為不值得花力氣去關注語法語句的錯誤,而許多科技文章的寫作人員掌握了不止一種外語,受外語的影響比較大,將外語的説法和漢語的説法混淆在一起,影響了自己語言的規範性。

五、注意參考文獻的勘誤

參考文獻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為撰寫或編輯論文或著作而引用的有關文獻信息資源,是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參考或借鑑。著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文具有真實的、廣泛的科學根據,也反映了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1]。著錄參考文獻一般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正式出版物的文獻,同時要採用標準化的著錄格式。

六、注重自身文學水平的培養

對科技文稿編輯加工質量的優劣,取決於編輯人員自身寫作水平的高低。科技論文語言修改,並非提倡脱離內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詞,追求華麗。主要是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表達清楚而簡練。用最少的文字説明儘可能多的問題,是一篇高質量論文必不可少的條件,必須把哆嗦、重複之處,改成簡潔、精練的文字;二是文字表達的準確性。要把似是而非的話改為準確的文字;三是語言的可讀性。把拗口的改為流暢,把刻板的改為生動,把隱晦的改為明快。一個編輯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才能夠更好地編輯出優秀的科技論文。

參考文獻:

[1]李昌興。科技論文的規範表達:寫作與編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2]張東濤,葉勝義,吳育嬌,張秀玉。科技論文編輯保留作者原創風格的重要性[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20xx,20(4):75-77.

[3]肖麗。科技論文的結構層次及編輯加工[J]。漣鋼科技與管理,20xx,(12):46-48.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七

一、多維構建能力鏈,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形成結構洞優勢的創新能力

在高新技術企業內部,結構洞的形成會阻礙有效信息在企業中的實時交流,限制創新能力的形成。企業可以從組織扁平化、搭建信息橋和引導非正式組織間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內部結構洞對創新能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根據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觀點“創新更多地來自於那些對不同部門和領域都有了解的人”。企業結構洞的佔據者應為結構洞兩邊搭建信息橋,有效促進信息在結構洞成員間的實時交流,彌補結構洞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營造發揮創新能力的文化環境

作為創新型企業,僅僅獲得信息與控制優勢只是提升自我創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業還要構建一個益於創新的文化環境。企業創新能力開發最大的障礙就是企業員工在既定的機制裏容易產生同質化的思想意識,使企業逐漸失去創新性。個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個性體現了企業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個性的文化氛圍有助於企業員工發動創新思維,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文化有了包容性,企業員工沒有了因創新失敗受挫的顧慮,會更願意提出創新和實施創新。另外,在企業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會有豐厚回報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將這種文化作為顯性文化反饋到員工之中,讓員工參與產品生產和體驗,讓員工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報。所以,個性、包容、以及提升員工參與感、成就感與滿足感的企業文化應該成為創新型企業構建其企業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創新人才隊伍

作為知識和技術載體的人才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企業都是十分寶貴的,很多競爭活動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想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和更寬闊,就必須花大力氣開發創新人才,創造創新優勢。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的關鍵就是打造創新人才隊伍,包括外部人才引進和內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計劃被很多國家和企業提上戰略的高度,可見人才引進的重要性。作為中國企業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幾年的時間裏推出了miui系統、小米手機、小米電視/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在幾年時間裏推出成本定價、搶購模式、社會化營銷等基於網絡的集中全新營銷模式;在幾年時間裏完成了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路由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並基本完成產品血管脈絡的構建。這些快速的、高質量的、深入人心與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是來自於小米公司對每款產品、每項業務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強人的策略,也就是引進頂尖的行業人才來執掌,保證核心團隊沒有短板。企業除了引進人才之外還要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在企業內部要建立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培養的常態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業內部培養的人才,能夠更瞭解企業的發展現狀、熟悉企業產品或服務內容,更適合企業的發展需要,並且企業培養起來的人才對本企業有更多的依賴性和責任感,能夠更好地發揮人才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企業培養一批有素質、有技術的人才羣體,能夠幫助企業不斷變革創新。

二、着力搭建創新鏈,加強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創新鏈是

“三螺旋模式”的實施工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人才少,可以從協同創新的角度構建創新鏈,實施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下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和風向標,成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創新鏈要以國家意志指導或者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為着力點。其協同創新是一項複雜的創新組織形式,現主要存在於以國家意志與機制安排的方面;由於它有利於加快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有利於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而成為當今科技創新的新範式。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創新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的特徵,並逐步演變為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不同於基於國家意志的協同創新,沒有後者那麼大的波及範圍與強大效果。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就是企業依據自己的創新項目,與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展開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創新產品或服務更好更快地作用於市場而換取利潤。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是搭建創新鏈的主體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新技術企業應與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不同職能、不同主體積極協作,合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工作。首先,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產業特點,跨行業完成技術創新,形成產業合力。因此企業可以藉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學科支持、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組建不同形式的聯盟體系,完成創新飛躍。其次,企業內部在機構設置上應設立單獨的部門負責科技協同創新工作。例如可以設立協同開發部,下設協調組和專家技術組;協調組負責與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或主體聯絡協作項目的經費、人員構成、協作任務等事宜,專家技術組則負責協作項目研發過程中的相關科研工作。再次,爭取多渠道財政支持,針對協同籌備、合作研發、推廣應用、成果產業化等多個環節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和放大效應。最後,建立以項目細分為主導的績效考評制度,對科技協同創新的績效考評進行宏觀設計、微觀追蹤,加強項目引導、質量監控和評價監督等工作。

三、積極促成專利鏈,推動企業創新成果共贏

專利鏈是“三螺旋模式”的外圍突破力量。目前,我國雖然是知識產權大國但不是強國,發明專利所佔比例仍較小,而且絕大多數的發明專利由於不具備必要專利的屬性而難以被吸納轉化為技術標準。就中國高新產業發展現狀而言,很少有單個企業能夠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因此企業間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合作。專利聯盟模式正好體現了企業在技術上的合作形式,也成為“三螺旋模式”中專利鏈的建構主體。專利聯盟是企業之間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以一組相關的專利技術為紐帶達成的聯盟,聯盟內部的企業實現專利的交叉許可,或者相互優惠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這代表某一領域先進技術的多個專利擁有者通過交叉許可組建成專利聯盟,有效彌補了我國單個企業現有創新實力不足的現狀,使企業擁有技術標準制定機會、實現創新要素共享機會、獲得創新機制建立機會,從而促成新的創新優勢。在創建企業專利聯盟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在創新聯盟中建立一個核心創新企業做主導或者以行業協會做主導,多個創新骨幹通力協作,其他創新企業協同執行的專利聯盟模式;另一方面,專利聯盟在專利產生過程中就要進行合作,完成技術上的深度聯盟,並且在自我創新提升、協同創新建立的基礎之上逐步推進,以保證聯盟的牢固性和持續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構關係

能力鏈基礎地位的穩固、完善,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源動力。企業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斷提升,才能保障企業科技創新的堅實地位,產生共贏吸引效應,促使創新鏈、專利鏈的形成。創新鏈、專利鏈的構建應圍繞能力鏈的發展而展開,又體現能力鏈的帶動性。創新鏈是能力鏈的進一步擴展。企業首先只有具備了創新的自我成長實力,才能在協同創新中得到優質合作伙伴的青睞,具備協同創新成員的條件。另外,企業創新活動是一種高成本、高水平的企業活動,協同創新一方面使企業擺脱了經濟實力、創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業走出了自我創新的小範圍禁錮,更符合我國大部分創新企業的發展現狀。現在中國的高新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高新企業的產業規模、技術積澱、人才儲備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所以企業在完成創新的活動中要積極的尋求合作伙伴,為創新活動尋求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技術人力支持,雖然協同創新會使企業支付一定的經濟報酬,但卻為企業實現創新的及時性和優越性提供了保證。同時,協同創新使企業與其他研究機構擁有了技術、知識、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機會,能夠使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異質知識和技術,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人員的知識領域和創新能力。專利鏈是創新鏈的一個遞進形式,需要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機制。專利聯盟在創新協作方面涉及的合作範圍更加的廣闊,它跨行業、跨區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業和機構,是一個開放性和開闊性的創新。協同創新是一項創新的協同合作,而專利聯盟則實現了一組創新的合作,這對我國企業以捆綁式的方式與發達國家進行技術競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為在國際上產生更多的中國技術標準帶來了機會。專利聯盟比協同創新更加的複雜和開闊,但是協同創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經驗、形成機理卻能為專利聯盟的組建帶來較多的經驗和啟示,並且能有效地彌補專利聯盟一些合作機理的缺失。

五、綜述

總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三螺旋模式”體現了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者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多重互動作用。該模式強調了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形成一個螺旋狀的聯繫模式,這種纏繞在一起的螺旋由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個基本方面構成。能力鏈承擔着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創新鏈是知識和技術的源泉,專利鏈則是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三個方面保持原有作用的同時,每一個又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結合,角色互換多樣,多邊和雙邊溝通靈活,由此形成持續的創新流。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八

摘 要: 結合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實際,系統總結了科技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給出了幾點提示及建議。

關鍵詞: 科技論文寫作; 存在問題; 注意事項; 建議

科技論文通常由題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5部分組成[1-2]。優秀的科技論文一般具有寫作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圖文並茂、行文流暢、一氣呵成的特點。在從事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過程中,發現作者在科技論文寫作方面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疏忽及問題。

一、存在問題及注意事項

(一)論文題名錶達不確切、不鮮明

題名為論文的點睛之筆,是論文的總綱、論文精髓的集中體現。因此,其表達首先要確切,能夠正確反映論文的中心內容,恰當體現論文內容的專業範圍、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其次要結構緊湊、鮮明突出,能一把抓住讀者的眼球,引來讀者的閲讀興趣。題名一般以不超過25個字為宜。儘量少用“研究”二字,避免使用“淺析、淺談、淺論”之類的標題術語,需要時可用“簡論、簡析”。

而作者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有的論文題名過於籠統,涵蓋範圍過大,文中又不能面面俱到一一闡釋與論證,達不到相應的廣度與深度,致使題文相去甚遠,結果題不表文,文不達題;有的題名過於片面、含糊不清,讓人費解,產生歧義;有的題名贅述內容過多,宂長無序,條理不清,主題不鮮明、不突出等,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二)摘要過簡,關鍵詞少

所謂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一篇完整的短文,自成一體,具有其獨立性和自含性。摘要內容要言簡意賅,濃縮全文的精華,讀者一經閲讀,即便不看正文,即可獲得文獻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而直接使用或引用。

摘要內容結構的“四要素”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結論,分為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報道――指示性摘要三種類型。通常,一次性原始科研文獻寫成報道性摘要,全面體現摘要“四要素”;三次性綜述、調研文獻寫成指示性摘要,僅指明論文的主題範圍,着眼於“研究目的”要素;介於兩者之間則寫成報道――指示性摘要,以報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論文中信息價值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餘部分。

有的作者圖省事,摘要內容僅寥寥幾句,僅是引言或結論部分內容簡單重複,或是一筆帶過,統統寫成指示性摘要,不足以提供給讀者足夠的信息量。

關鍵詞是論文的主題精華,一般為3~8個。關鍵詞應該從論文中選取詞或詞組,一目瞭然,便於文獻庫錄入檢索引用。關鍵詞選詞原則依次為上位詞、下位詞、替代詞、自由詞。而有的論文關鍵詞少且不準確,起不到足夠的文獻提示與索引作用。

(三)正文論據不足、論證乏力

正文部分是科技論文的主題構成要件,是體現論文核心價值的組成部分,也最能體現作者的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首先,論文引用的基礎數據要客觀、真實,分析要有科學充分的理論依據;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文章結構層次分明,行文簡明流暢,圖、文、表協調統一;並儘量減少背景性、常識性內容的贅述,提供讀者準確明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科學結論。

然而,有的論文缺乏能説明問題的基礎數據,論據不夠充分,牽強附會,缺乏説服力;有的論文羅列的資料倒是很多,但只是基礎數據的簡單統計與堆砌,論證模糊,缺乏邏輯性,研究深度不足;有的論文類似於一般性質的工作總結報告,泛泛而談,根本不具備科技論文的基本構成要件;有的論文題材很好,提供的技術方法的應用性也強,但行文層次不清,語無倫次,詞不達意,圖文表反覆重複,讓人云裏霧裏不明白作者真正要表達什麼。有的上萬字的論文能對半壓縮,也有的論文乾巴巴的。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文中插圖、附表要求精,一是圖表不需太多,且二者內容不相重複,若表述內容一樣保留其一即可;二是圖表要有自明性,即只看圖表就可讓讀者明白其所表達的意義,圖表中附帶內容要力求簡潔明晰,突出主線條主項目即可;三是圖表中物理量的含義要確切,要給出準確的量名稱及量單位。

(四)缺參考文獻項或索引不規範

參考文獻也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著錄參考文獻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的充分尊重與體現。有的作者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不足,論文不附參考文獻;有的論文附有參考文獻,但引量少,引文索引也不規範,在文中引用處不標引或標引不全或標引格式不統一等。

現行參考文獻標註制有兩種,為“順序編碼”和“著者/出版年”。科技期刊通常採用順序編碼標註制,參考文獻以在文中引用的先後順序依次編碼,並在行文引用處右上角將序號加方括號逐一標引。參考文獻的著錄內容以文獻類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包括文獻作者、題名、出處、時間。

二、論文寫作範例

(一)原始科研文獻

例1:“冀東油田南堡2號構造古潛山成藏條件及模式”[3]

摘要:老堡南1井在奧陶系古潛山喜獲高產油流,掀起冀東油田南堡凹陷古潛山油氣勘探的高潮。在對南堡2號構造潛山油氣成藏條件研究基礎上,分析了潛山油氣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結果表明,南堡2號構造潛山油氣成藏條件十分有利,良好的油氣供給、長期繼承性發育的斷層和儲集空間的發育是潛山油氣富集的關鍵因素。潛山油氣成藏模式具有多樣性:潛山頂部風化殼油氣藏以新生古儲新蓋和多向供烴為特點;潛山內幕油氣藏具有新生古儲古蓋和單向供烴的特點;與烴源巖隔斷層側向相鄰的潛山底部風化殼具有新生古儲古蓋和單向供烴的成藏模式。斷層和不整合在潛山油氣藏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控制作用。古潛山風化殼型和內幕型油氣藏勘探潛力巨大,是今後南堡2號構造潛山油氣勘探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古潛山;成藏條件;主控因素;成藏模式;南堡2號構造;冀東油田

正文由基本地質特徵、油氣成藏條件(潛山烴源及運移條件、儲集條件、蓋層條件)、潛山油氣成藏主控因素、潛山油氣成藏模式(潛山風化殼成藏、潛山內幕成藏)及結束語5部分組成,詳細具體地進行了研究與闡述,其中插圖4幅,引用參考文獻8篇。

例2:“雅克拉地區下白堊統亞格列木組沉積特徵及主控因素” [4]

摘要:根據巖心觀察,並結合測井、鑽井及粒度分析等資料,對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區下白堊統亞格列木組沉積特徵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雅克拉地區目的層段為水進背景下的水下衝積扇和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其中水下衝積扇劃分為扇根、扇中、扇端3個亞相,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包括辮狀河三角洲平原、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及多種微相。沉積特徵主要受古地貌、構造運動和物源區母巖性質等因素影響。古地貌對沉積相的發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斷裂活動東強西弱是沉積相分異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區母巖性質控制着沉積相的物質組成,並最終影響其儲集性能。

關鍵詞:沉積特徵;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控制因素;亞格列木組;雅克拉地區

正文由地質背景、沉積相類型及特徵(水下衝積扇、退積型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相展布特徵、主控地質因素(古地貌、構造運動、物源區母巖性質)及結論5部分組成,資料翔實,論證合理,結論準確。文中插圖3幅,引用參考文獻11篇。

(二)綜述性文章

例1:“隱蔽油氣藏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5]

摘要:目前隱蔽油氣藏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和勘探的焦點,主要歸納總結了隱蔽油氣藏國內外研究的發展概況、概念定義、分類方案。根據成因,將隱蔽油氣藏分為四大類:構造型隱蔽油氣藏、巖性隱蔽油氣藏、地層型隱蔽油氣藏和複合型隱蔽油氣藏。分析了隱蔽油氣藏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隱蔽油氣藏研究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關鍵詞:隱蔽油氣藏;隱蔽圈閉;油藏分類;發展趨勢

正文由隱蔽圈閉或隱蔽油氣藏的內涵、發展歷程、分類、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及結束語5部分組成,引用參考文獻11篇。

例2:“國內油田深部調剖技術的研究進展”[6]

摘要:嚴重的油層非均質性致使水驅和聚合物驅油效果差,常規堵水調剖技術已不能滿足油田正常生產需求。因此,近年來提出並發展了深部調剖技術(深部液流轉向技術),在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驅和聚合物驅的開發效果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深部調剖技術研究現狀,提出了深部調剖技術的發展趨勢,即在充分認識油藏現狀的基礎上,實現對高含水油藏和聚合物驅油藏深部水流優勢通道的干預,使液流轉向,從而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驅和聚合物驅效率。

關鍵詞:深部調剖;新技術;進展;發展趨勢

正文由研究進展、發展趨勢及結束語3部分組成,引用參考文獻27篇。

(三)方法推導及技術應用性文章

例1:“氣井垂直管流計算方法的推導與應用”[7]

摘要:在氣田開發的氣井優化生產、油田開發的注氣保持壓力、地下儲氣庫的注氣與採氣等方案的設計中,經常用到垂直管流計算公式。該方法在國外比較成熟,文獻經常介紹。雖然這些方法在我國的期刊和著作中經常使用,但仍缺少比較完善的理論推導。而國外以英制單位為基礎的推導,也讓人有望而卻步之感。根據能量平衡原理,利用流體力學中的伯努利(Bernoulli)方程,考慮氣體在管中流動存在的摩擦壓力損失,以SI單位為基礎進行了理論推導和單位變換,得到了計算氣井井底流壓、井底靜壓和產氣量的方法。針對具體實例,採用推導的計算公式,詳細介紹了計算方法和步驟。計算結果表明,試差迭代法可以快速計算得到井底流壓。

關鍵詞:氣井;垂直管流;計算方法;井底流壓;靜壓;產量

正文由公式推導、雷諾數和摩擦係數的確定、應用舉例、結束語及符號註釋5部分組成,最後還有附錄部分。

例2:“遼河油田纖維樹脂砂防砂技術”[8]

摘要:針對遼河油田的出砂情況及採取的防砂措施,提出採用樹脂預包纖維與覆膜石英砂混用的方法提高防砂效果,詳細討論了樹脂預包纖維對石英樹脂預包砂抗壓強度、抗折強度和滲透率的影響。當樹脂預包纖維加量控制在4%~8%時,巖心的各項指標都能滿足防砂需要,施工成本費用可降低30%左右,單井節約成本2~3萬元。截至20xx年9月底,採用該技術施工54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90%,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樹脂預包纖維;石英樹脂預包砂;抗壓強度;滲透率;遼河油田

正文由防砂原理、室內實驗(實驗材料、樹脂塗覆及性能指標、樹脂預包纖維的影響)及現場試驗3部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論證,最後給出了結論。文中插圖3幅,數據統計表格1個,引用參考文獻6篇。

三、建議

綜上所述,建議科研生產工作人員在搞好科研生產工作的同時,注意加強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也多瞭解一些期刊的編排規範,以便把科研成果準確明瞭地推介宣傳出去,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科學技術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第2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xx.

[2] 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18講[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3] 李宏義,姜振學,董月霞等。冀東油田南堡2號構造古潛山成藏條件及模式[J]。斷塊油氣田,20xx.17(6):678-681.

[4] 王英民,王改雲,張雷等。雅克拉地區下白堊統亞格列木組沉積特徵及主控因素[J]。斷塊油氣田,20xx.18(3):293-296.

[5] 季 敏,譚麗娟,劉 斌。隱蔽油氣藏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斷塊油氣田,20xx.16(4):45-47.

[6] 由 慶,于海洋,王業飛等。國內油田深部調剖技術的研究進展[J]。斷塊油氣田,20xx.16(4):68-71.

[7] 陳元千。氣井垂直管流計算方法的推導與應用[J]。斷塊油氣田,20xx.17(4):443-447.

[8] 謝錦男。遼河油田纖維樹脂砂防砂技術[J]。斷塊油氣田,20xx.16(3):107-109.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九

1水利科技成果數量顯著增加,成果轉化需進一步加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關鍵時期,科技成果轉化需符合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要求。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真正把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生產力。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獲得省部級鑑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轉化商品率不高,轉化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比例也較低。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低於發達國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僅為20%~30%。鑑於目前的科研經費主渠道還是國家財政撥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機構完成,科研大多難以面向市場,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使其在水利事業的發展中發揮先導、支撐和保障作用,仍是我們急需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世界發達國家的科學研究大多以市場為導向,課題的設置、研究過程與生產緊密聯繫,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對技術研究和開發成果不斷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法規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經驗和做法。

2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

2.1適應市場需求,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高效市場化的西方國家,市場力量始終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在美國,科技投資中的70%投向應用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多數高新技術成果在進行轉化時都是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市場需求是高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基本驅動力,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靠市場機制,市場引導科研嚮應用研究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經濟蕭條到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經濟強國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積極地開發技術市場,以市場的迫切需求快速實現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轉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機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僅僅依靠科研單位不可能完成。當某些科研項目涉及多學科、跨多個領域時,研究人員須打破部門界限,與相關行業企業和領域建立合作關係,聯合攻關,共同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在美國,為了加強跨學科、高技術領域和生產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許多大學設立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產企業與研究機構建立科研項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託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電氣、富士通公司和東京大學的合作,是由企業的研究人員與科研機構合作進行集成電路和中央演算裝置等生產過程中相關項目的研究開發。企業亦可提供經費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研究。由於企業具有資金優勢,科研單位與企業保持合作關係,在企業的支持下發揮科研機構人才、實驗設備、儀器等優勢,有利於加速研究成果的轉化。

2.3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促進成果轉化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的轉化不是一個放任自流的過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管理應發揮主導作用。政府主要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採取經濟手段創造政策環境,主要包括政府採購、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以及保持政府較高的研究與發展資金投入等。在德國,政府在科技進步及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尤為突出。政府主要通過加強科技立法對科技成果轉化實施宏觀調控,先後制定了《科學技術法》《專利法》以及《德國經濟穩定與增長促進法》等一系列促進科技進步以及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法律法規,同時成立德國技術轉移中心,該中心為全國性非盈利公共組織,主要從事技術交易、諮詢和技術信息服務。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科技強國,很大程度得益於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美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在法律體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和成果的推廣轉化。美國頒佈的《聯邦技術轉移法案》授權聯邦科研機構與州政府及企業的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勵高新技術的國際合作。美國國會通過的《技術創新法》指出,聯邦政府對國家投入的研究與成果的轉化負有責任,要求政府部門推動聯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術向地方政府和企業轉移,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為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會的科技成果轉化

服務組織機構科技中介組織是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和管理諮詢等專業化的服務機構,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在技術成果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樑,溝通政府與創新主體的聯繫。在英國,劍橋大學建立的工業聯絡辦公室,一方面為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需求和經營動態介紹給學校的科研人員。同時,英國政府還在各地成立專業俱樂部,增加高校教師與企業界人士相互接觸的機會,為他們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場所,大學直接接受企業的資助,開發的應用科研成果轉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德國,建立了最大技術轉移中心——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該機構為民間機構,主要職能是專家諮詢和評估、研究和開發、國際技術轉移、人力培訓等。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有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專家,可以針對各類科研成果提供諮詢和評估,按照規定收取一定費用,也可以直接向企業提供第一手高新技術信息。多年來,世界發達國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機構、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制度並通過國際條約在全球範圍內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方面都有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為加快發展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20xx年12月,水利部頒佈實施了《關於加強水利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並選擇了一批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環境和水生態等高精尖的重點項目組織實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施

同時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廣、技術產權交易為主體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據統計,從20xx年至20xx年,水利行業技術重點推廣指導項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取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但還應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創新成果處於科研成果階段,沒有得到推廣轉化,大約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成果轉化週期長,水利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關水利專利少等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科研與市場需求對接仍顯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應用性不強、研發部門缺乏科技成果經營人才、企業缺乏對科技成果資源利用的主動性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應進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

隨着水利科研資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我國水利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資金投入應堅持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以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的多部門多層次的資金投入方式。當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資金雖然有所增加,但仍顯不足,國家要增加對水利科研成果推廣的資金投入,強化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組織對成果的評價和評估,形成成果轉化的平台;鼓勵社會企業和相關單位增強競爭意識,加大與科研院所的聯繫,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產品的投入,打破行業和地方保護,提高自身產品的國內外競爭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資金來源的相關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和單位投入更多資金,促進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轉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與市場需求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平台

科研機構不瞭解市場技術需求,企業不清楚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是否適用,這種狀況會極大地制約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水利部門的科技成果信息發佈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級水利部門都會召開水利科技新技術推介會,並要求有需求的企業參會,對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發揮信息發佈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信息一體化的綜合信息平台,讓需求方與供給方都有表達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讓研究者真正做到對開發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場應用價值有客觀的瞭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與市場需求信息密切關聯、處於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環節。

(3)促進政府和產學研結合,完善水利技術創新機制

世界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門與產學研一體化是科技發展和加快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門和產學研合作關係中,各方的作用應有明確定位。政府部門主要是完善相應的合作環境,包括法規、政策、市場等方面,同時也給予一定的資源投入以推動和促進合作,合作的主角是產學研。高校擁有大量的基礎研究人才,理論知識更新快,應增加基礎性科研項目的研究;科研機構與市場接觸較多,也有相當的理論知識,適合應用性研發。企業應配合科研機構進行新技術試製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產業化。調研結果表明,隨着市場產品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與科研機構或高校開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業很希望加強與科研機構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科技推广部門應建立水利成果轉化推廣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廣成果轉化的投入、考評獎勵辦法和相關政策,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激發社會和企業的內在動力。要建立新時期產學研的聯合開發研究和生產的新模式,為進一步促進科研和成果轉化提供條件、奠定基礎。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機構

強化服務意識。科技推廣轉化服務機構是政府為連接高校、科研院所與新技術成果需求企業和市場建設的橋樑,也是促進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能應包括成果評價、技術交易、技術諮詢等多方面。應改變目前服務機構覆蓋面小、技術力量不足、服務基層水利技術推廣手段落後現狀,強化服務機構的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建立完善的服務網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開通科研與生產聯繫渠道。要提高機構的服務手段,使水利中介服務機構具有一定規模,在行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權威性。要建立水利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基層人員隊伍,加大對基層水利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強技術經紀人隊伍建設,引進懂水利技術、懂市場和經營服務的高層次中介人才,為技術的供需雙方提供可靠的中介服務,保證雙方的有效合作和權益。同時,服務機構要加強對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宏觀管理和指導,做好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的頂層設計,協調處理好水利成果轉化服務機構與水利技術供需雙方的關係,引導水利成果轉化市場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把對經濟社會發展效益最大的水利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十

1目前高等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存在的基本模式

1.1師生關係型科技創新團隊。

這種模式的團隊在高等院校內部普遍存在,且絕大多數屬單一學科型的團隊,在這種模式團隊內,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固定的在編人員,有些人員自參加工作後就固定在一個單位,或者是畢業後就直接留在導師所在的單位,師生關係使之容易成為團隊最忠誠的合作伙伴,其優勢在於團隊成員相對穩定,適合長期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除科研工作外,同時也承擔教學工作;但由於學科內不斷地“近親繁殖”,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再加上部門之間的封閉和長期缺少對外交流,科研人員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感不強,導致科研思維僵化、學術氛圍沉悶,非常不利於科技創新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很難有原創性的成果出現。

1.2項目合作關係型科技創新團隊。

這種模式的團隊在高等院校內也佔有一定的數量,科研項目合作是建立這種模式團隊的唯一聯繫紐帶,其優勢在於可以組織不同學科、甚至不同機構(包括院校、企事業單位等)、不同地域的人員結成科技創新聯盟,相互借籤或利用在不同學科、不同機構等方面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以及設備資源優勢等,共同執行對某一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這是一種相對複雜的科學技術組織,帶有較為濃厚的利益色彩,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經濟利益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糾紛。這種模式團隊的組織結構沒有保障,絕大多數隨着科研項目結束而宣告團隊解散,缺少保障機制和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目前,高等除上述提及的院校普遍採用的兩種基本創新團隊模式外,還有各種以“科研平台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各類“產學研”聯盟、各類技術聯盟、各類專業技術協會、學會等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技術或學術組織夾雜在其中,雖然這些學術組織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能夠促進相關技術領域科學技術發展,但無法滿足日益加快的科技創新進程要求。因此,必須尋找一種普遍、適用的科技創新團隊模式來替代或補充當前高等院校中的兩種基本模式。

2以學科為基礎的創新團隊構成模式

2.1推廣建立以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為基礎的技術創新團隊建設。

這類以單一學科為主體的團隊還大都保留了院、系和教研室三級管理體系,有很好的管理運行基礎,通過適當的改革調整,作為以學科為基礎的創新團隊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按學科門類組建基礎型學科創新團隊。這種模式在高等院校內很容易推廣起來。

2.2鼓勵建立以綜合學科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設立綜合學科團隊是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保證,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打破個人對單一學科忠誠的思想禁錮,打破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由組織上聯合轉向學術上聯合,推動不同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科研的深入發展,發揮創新作用,開發新的研究領域和社會服務項目以及培育有創新思維的人才。

2.3加強以科研平台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學科匯聚是科研平台的一項基本特徵,其本身的團隊大都是經過優化整合的綜合學科團隊。同時,科研平台也是大學教育過程中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的主要陣地。截止20xx年12月底,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內中有上級部門批准的研究與發展機構達5564個,除上級部門批准之外,各高等院校還有一大批校、院級別的研究機構沒有統計在列。加強這些科研平台創新團隊建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加強學科創新團隊建設。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縮小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也使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團隊間的學習、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成為營造團隊的科研氛圍、溝通信息,增進團隊文化、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有力武器。

2.5建立以人為本的團隊管理和經營機制。

管理講效率,經營講效益;二者是不同的運行質態,管理關注上級評價,對上級負責,經營關注質量和市場,是創新和發展;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就是變管理為經營,經營在先,管理在後,管理為經營服務,對經營負責。

首先,要建立靈活的學術活動制度,如按學科或科研方向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沙龍,逐步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其次,要釐清團隊負責人與各級P(IPrincipleInvestigator)的關係,團隊負責人可以是一位積極性高、認真負責的人,而不一定是學術水平最高的PI,可按需求設定團隊負責人職數;再次,確保每一名團隊成員有平等的話語權,能夠發表學術意見或提出建議。總之,團隊內部盡最大可能實現扁平化管理,充分發揮和調動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的創造性。

3以學科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特徵

3.1交流與合作是學科型創新團隊的基本特徵。

學科團隊能夠使不同專業、不同素質和專長的人員相互合作,誘發創造力,形成智力疊加和重組,形成人才羣落;同時,通過團隊間的相互交流與幫助,在科學理論、實驗技能、實驗方法等多方面實現共享和優勢互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最具有持久、動態、開放性質的組織。

一般情況下,學科建設是一個歷久彌新的過程,不會因為人員的變遷而發生太大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學科建設是一個不斷補充新生力量的過程,青年教師、博碩士研究生是新生力量的主體,這一性質決定其是動態的組織;有些科研項目研發需要吸納不同學科的人員加入,要打破學科界限進行合作研究,這一性質又決定其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組織。

3.3專業素質不斷加強,研究方向相對穩定。

學科建設是一個學術成果累積、沉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團隊成員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其研究領域不斷深入,其研究方向也得以凝練、確立並持續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學科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能夠很好地解決高等院校內部創新人才資源的整合問題,並能使這種模式在絕大多數高等院校中推廣應用,用以解決科研領域中存在的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分工不明、協作不力等問題,增強高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