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4W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 篇一

“目前,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像中國那樣有這麼多的創業機會。但是,這些機會卻被很多人忽視了。一是中國還缺少與創業相關的法律、金融、風險投資等條件;二是缺少系統化的創業教育。”國際勞工組織KAB創業教育項目全球協調人克勞斯教授強調了創業教育對創業效果的重要性。

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而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一般佔到20%―30%,並且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也比較低。專家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學生創業教育課程的極其缺乏。

2010年12月26日,在廣東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上,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直陳一些高校對創業教育理解錯誤,認為這是創業教育效果差的癥結所在。“不少高校將創業教育狹隘地理解成指導大學生‘實際創業’,並認為絕大多數學生創業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因此沒有把創業教育擺在重要位置。”羅偉其説,甚至有人理解創業教育是“為了讓就業難的畢業生去創業”。

“其實,創業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素質,並非鼓勵大學生畢業後馬上都去創辦自己的公司或經營自己的店鋪。”他説,世界任何高校都不可能讓大部分畢業生都去創業。創業教育的對象本身應細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大眾化的,即面向所有在校生,培養每個人的創業意識和素質;另一個層次是個性化的,對部分確有創業願望並具備相應條件的,給予個別的指導和服務。

從國際上看,創業教育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隨着硅谷奇蹟的出現,創業教育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中國的創業教育起步時間不長,1997年由清華大學發起的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在全國學聯、、教育部等機構的支持和配合下,逐漸發展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商業計劃大賽,創業教育也迅速在全國高校中展開。

我國的創業教育才剛剛開始在高校進行試點。很多學校開設了創業方面的課程,但還不是一級學科,甚至都不是二級學科,還基本屬於“業餘教育”。不管是創業大賽,還是創業講座,大多是學生自願參加的課外活動。

創業可能是“創造性的破壞”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第三本學習護照”,被賦予了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創業教育並不等於創建企業的教育。對此,英國人有着獨特的認識,他們認為,創業是指在混亂無序、變化和不確定的環境中勇於承擔責任,積極主動地尋求與把握機會,高效地整合與利用資源,明智地決策,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新並創造價值的過程。創業既指向目標達成,有時也指向“創造性的破壞”。因此,創業首先不能僅僅被當作一種純粹的、以營利為唯一目的的商業活動,而是滲透於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討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時提出,“除了要求受僱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機構或個人正越來越重視受僱者的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它為學生靈活、持續、終身的學習打下基礎”。

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多已貫穿從國小到大學的教育體系,美國的創業教育體系是相當完善的;此外,德國在1999年提出一個口號:“要使高校成為創業者的熔爐”;英國政府從中學開始就開設創業課程;法國從國中就開始增強創業教育;日本在1998年提出從國小開始實施就業和創業教育;印度在1996年提出“自我就業教育”的概念,鼓勵大學生畢業以後自謀出路,他們不僅是求職者,而且還是工作機會的創造者。

全真環境下的創業教育模式

2010年5月,教育部允許高校畢業生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程序和合同約定將家庭住所、租借房、臨時商業用房等作為創業經營場所。應屆及畢業2年以內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註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登記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自籌資金不足的,可按規定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微利項目的,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扶持;對合夥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貸款規模可適當擴大。

中國正在完善、整合就業税收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各地都紛紛出台了優惠政策。比如吉林省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業專項資金,每人申請額度為5萬至10萬元;上海市從2006年起,連續5年每年投入1億元用於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幫助“書生老闆”厲兵秣馬,專門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天使基金”,大學生開辦企業可獲5萬至30萬元支持,即使失敗也無需賠償損失,這就使大學生在創業中沒有了後顧之憂。

自2000年起,各高校紛紛成立了創業中心,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業管理培訓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創業學院、中山大學創業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創業學院。其中,中山大學的創業黃埔班以創業實踐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推動大學生創業行為,其教學目標並非以學歷學位教育為主,而是通過學生的創業實踐提高其創業素質與技能。此外,中山大學的創業學院還設立了項目孵化基地,接受企業委託專項創業項目,實現“院企共訓”的模式,為同學提供實踐的平台。

比較成功的案例是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2年內創辦了69家企業,每家企業均有工商和税務登記並領有營業執照。這些企業的經理和他們的員工全是在校就讀的大學生。對此,專家稱其“全真環境下的創業教育模式為國內首創”。

創業型大學衍生新公司和新產業

美國大學經歷了一個教學――研究――創業的線性發展過程,即從教學型院校發展到研究型大學再到創業型大學。創業型大學意味着一個大學――產業――政府螺旋形創新模式的形成。美國創業型大學在知識經濟中起着絕對重要的作用。它們是衍生新公司和新產業的母體,是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高校也要朝創業型大學進發,成為中國經濟的強勁動力。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全球企業實驗室”就鮮明體現了創業型大學的特點。這個實驗室相當於一個孵化器,上這個課程的學生,學校要求他們自己設計一個項目,同時也要求他們做一個相關的研究。這些項目的人員組成來自多家單位,通常是有學生和著名的企業家再加上教授課程的老師,還加上來自於其他學院的教授,形成研討團隊。整個項目主要由課程、實驗以及研討三個元素組成。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 篇二

6月10日~11日,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衞澤率南京市黨政代表團赴北京,重點考察了清華北大自主創新的成果以及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的經驗。楊衞澤在考察中指出,當前南京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聚焦人才第一資源、教育第一基礎、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驅動力上來,把北京“園區先行、制度先試、人才引領、科技創業”四條經驗學到手、做到位,以更加開放開明的理念,將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一切創新資源為我所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實現省委省政府“兩個率先”帶好頭、轉型升級作示範的要求,完成爭當全省科學發展第一、改革創新第一、和諧穩定第一的目標,真正成為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而努力奮鬥。

【解決新一輪發展的“五個疑問”】北京考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南京新一輪發展的“五個疑問”。疑問一,大學科研院所有沒有東西,有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對我們有沒有用?疑問二,科技教育人才創新資源如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真正為我所用,服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疑問三,如何對待市內市外兩種科教人才創新資源,要不要並如何把內外兩種都利用起來?疑問四,把科教人才創新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政府要不要有所作為,如何有所作為?疑問五,如何看待GDP總量速度與自主創新的關係,如何看待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的關係?例如,清華北大科技創新的成果有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一旦轉化,就是能夠爆發式增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極大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南京自身有豐富的科技教育人才創新資源,但不能因此走封閉的道路,要有開放開明的理念,讓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所有創新資源充分為我所用。再如,中關村國際孵化園和清華科技園的成功經驗表明,絕大部分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轉化的通道、環境、導向和氛圍,要為充分利用科教人才創新資源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政府必須履行職責有所作為,要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通過政策推進、制度創新、環境文化氛圍營造,為市場“無形的手”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基礎作用奠定基礎。

【堅定新一輪發展的“三個信念”】這次北京考察讓我們堅定了“三個信念”,即:堅定不移只有聚焦“四個一”才能實現爭“三個第一”目標的信念;堅定不移以推進自主創新,發展創新型經濟、知識經濟作為主攻方向的信念;堅定不移學習首都北京“園區先行、制度先試、人才引領、科技創業”先進經驗的信念。因此,南京要充分發揮科技教育人才創新優勢,大力引進發展充分需要科技教育人才創新作為支撐的產業;通過轉化、孵化、育成轉化,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需要政府有所作為。關鍵是要把北京的經驗學到手、做到位,為科技創業企業孵化為高新技術企業、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發展空間和卓越的服務。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 篇三

【關鍵詞】 創新創業;消費主義;浮躁之風;積極心理學;思政工作;耦合

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現代社會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已經是不可忽略的時代要求。知識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已由破竹之勢席捲而來,把人類帶入一個全新的不斷創新的時代,也給教育者們提出了一個個創新培育的新課題。

一、消費主義速食文化風行引發的浮躁之風

“浮躁”一詞已經變為了繁華社會心態的典型詞彙,人們用以描繪社會狀態、反映社會問題、表達公眾情緒、解釋社會運行機制等等。而這不只是發生在社會表徵化的反映中,同樣也潛伏在大學生羣體中。

大學存在着一定的“價值共同體”,原本孕育“知識共同體”的象牙塔內,學生們在自己的小世界裏,來一場思維意識的爭辯,亦或是一場價值共同體的頭腦風暴都是彰顯智慧火花碰撞的溝通方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浮躁,作為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中的社會心理狀態推進者表現出近乎普遍而又一致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正在逐漸深入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及學業中。

1、症狀一:浮躁之風導致對立竿見影效果的過度追捧

2012年曾經有一則“我為自己代言”系列廣告大片引起了“80後”、“90後”強烈的共鳴,青年企業家―陳歐,[1]在年輕一代人心中樹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形象。作為“80後”成功新貴,聚美優品創始人確實給不少想要創新創業的青年羣體們樹立了高大堅挺的榜樣,然而卻在聚美3週年的時候,遭遇了“301事件”。之後,在《老友記》中其與眼光鋭利的投資教父―徐小平在討論“301亂局”時,[2]陳歐本人也在反省,是由於當時自己決策的浮躁度而導致想要一種躍進式的發展,才最終衍生了這場不可收拾的殘局。

眼下而言,大學生創業是一個很熱的話題,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總隊開展的《北京大學生創新創業意願及實踐情況調查》結果顯示,77.2%的大學生表示對創新創業有興趣,很有興趣的佔31.0%;有創業實踐的佔13.4%,有創業計劃的佔60.2%。大學生創業熱的背後,虛火很旺。其中不免有些大學生創業教育脱離實際,不少大學生急功近利,有些將創業想得過於簡單,甚至想當然地認為:能籌到錢就算創業成功。在徐小平與陳歐的談話中有聊到説,有的創業者連“APP”都不知道是什麼,就直接跪在天使投資人的面前,要求其為其投資放款開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做項目,自然會被直接拒之門外。當我們看到,成功者一個接一個的躋身成功新貴,做人生的贏家時,不乏很多一腔熱血,頭腦發熱的積極種子選手,破繭而出。但其中大多數往往都心比天高,渴望立竿見影的成就和效果時卻缺少腳踏實地的韌性。

2、症狀二:浮躁心理質疑誰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

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熱情高漲。但是這顯然是一場新式的競爭模式。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人生如同賽跑,全速前進,否則就會被踐踏,於是喊着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帶下一代捲入了成績追逐大戰中。進入大學發現身邊都是一些頭腦聰明的人,而且在學校裏好好學習並不能顯示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什麼地方,於是,那些跑在自己前方的“戰友們”,在自己眼中就蜕變成“非合作方”,於是,被泛化式的敵意就質變成帶有攻擊性質的“恐慌”。

毫無疑問,“95後”大學生羣體在面對事情的時候總是假設自己基本上信心滿滿,相信擁有足夠以及獨當一面的能力。在進入大學生活的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他們渴望得到尊重與愛,也就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認同感,歸屬感,對於小事情基本上會呈現較敏感的心理表象。所以在有一些創新思維、創業想法的小部分羣體中,他們會嘗試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有創新意義的做法,但是,在遇到挫折或是失敗的情況發生時,他們往往會逃避現實,將失敗的後遺症泛化到各個角落裏,質疑自己的創造能力,質疑他人的決策和判斷,甚至有些一蹶不振,從此逃避到網絡世界中不可自拔。這些也表現大學生在思想行為上出現的問題,如功利心較強、抗壓抗挫能力差、網絡依賴程度高等等,而且這已成為當下大學生羣體在創新創業過程呈現出的顯性表象。

這種轉變是與合作雙方的話語需求相關的,又與雙方的利益供需相關。在有利資源的相互競爭上,當競爭的煙火席捲每一片通往光明的道路後,合作以及平和的心態不能不受到巨大的挑戰,所以禮讓三先的優雅失去了於現實之間的聯繫,競爭在合作的背後形成了大峽谷,彷彿在一瞬間雙方變成了對立者。而沒有經歷過競爭失敗的大學生們,有一部分便會一蹶不振,甚至逃避現實,對創新創業的挑戰再沒法正面直視。

3、症狀三:弱勢心態蔓延導致自我效能感低下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在他的《自我效能:關於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中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己完成工作的信心和解決問題的信念,是人們對自身是否能完成某一行為的自信程度。[3]

“95後”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認同自我,並渴望在自己所屬的小圈子裏獲得他人認同,以使得自己的“認同感”有可控性。但社會的複雜性,多元化的建構,導致社會曾經約定俗成的文化地圖呈現逐漸模糊的狀態。獨生子女在角色扮演方面亦呈現單一、簡單的經驗累積。外界的多元化,不需要面對面,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同樣可以瞭解,他們在SNS,QQ,微信的朋友圈各自找到了與自我有共同話語的“同類”,“宅”成了他們“共同價值觀”交流的載體。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創業的確是需要真刀真槍地闖出一片天地,大多都是充滿艱辛的,創業甚至和艱苦是一對孿生兄弟,並非在虛擬世界中提升自己的歸屬感便能將創意和設想變成現實,而是需要在現實中不斷積累、研判、經歷、總結的經驗過程。由於在創業過程中總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其中隱藏,且預見性又並非呈現顯性表象。所以,失敗和挫折就會不間斷地襲來,如此也導致很多大學生在屢敗屢戰的過程中,呈現由於可控性弱而導致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慢慢也就失去了對創新創業的激情和自信,沉浸在不可控因素的鞭笞中,無法擺脱。

二、積極心理學與思政工作的耦合分析

1、主流意識形態干預下,引導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

有時候浮躁是一種情緒性、盲目性、衝動性相互交織的一種精神狀態,它有很多時候會找不到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得人們從眾不擇,隨波逐流。表現在大學生在創新創業路途上所遇到的各種阻礙及困難時的糾結不堪。而這種隨波逐流帶着浮躁自身的喧囂和混亂裹挾着時間的風雨一路向前,給容易衝動又不太懂得如何控制自我的大學生們提供了上演多重主題的劇情。如此,便為大學生們價值取向增添了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從而為他們在決策選擇和價值取向方面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

表現在,對於自己在學校生活中滿意感和幸福感的不滿足,在看書以及學習和與人溝通方面呈現更多的急性子、沒有耐心、推動急躁而惡化的泛化式的敵意,而創新創業的熱情和激情的慾望之舟不斷超載,又常常對自己充滿着不停的要做很多宏大敍事的事情,從而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對自己充滿不太切合實際的高期望,並對自己要求嚴苛,其背後是大學生個體所隱現出的社會認同感的危機和內在自尊的缺失,大學生羣體中呈現越來越慌亂越不自信的氣氛。

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以及價值觀的培育主體方是由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組成的,所以,在消費主義風行、浮躁心氣兒蔓延的社會情景中,課堂上思政工作者需要做到佔領思想高地領域,用隱性課程教育配合德育教育先行的做法,來消除大學生的自我服務偏差。而在班級裏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動態,從而找到其價值取向的維度,引導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2、改善網絡“失範”行為,合理調配“互依性”心理

社會心態,一般將其視為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羣中的宏觀社會心理狀態,它包括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我國現處於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嶄新出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社會心態,突出了相關的矛盾和問題。

而不確定的社會心態以及不確定的社會變動發展,為不可控的焦慮心態提供了產生和傳播的温牀,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帶來了人們對於不確定性的深深感受,人人都不是萬能的,我們生活在變換莫測的社會情境中,總有一些是我們不熟悉的事件,加之我們個人的知識儲備和經驗不一定能夠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也不可能作出十分肯定的選擇,所以混沌和浮躁之心就順勢而生,而由此產生的負面“互依性”心裏也欲蓋彌彰的忽隱忽現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

大學生面臨着創新創業的大趨勢所提供的各種富有挑戰而有未嘗可知的信息源,所有這些都無疑暴露於網絡生態之中,其中的不確定性造就了不定向的社會心態,所以在這種不定向的社會心態下可能會產生“網絡失範”行為,而在這樣的“失範”行為中,學校作為思政教育,影響學生價值觀的間接主體方而言,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且爭取學校所提供的一些社會實踐機會,包括“參與式”管理的直接鍛鍊機遇,適當調節人際交往的社交圈,能夠體驗不同方式的工作和生活樂趣從而調配對虛擬世界的依賴心,進而對合作雙方的“互依性”心理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得大學生能夠合理的調節相應的人際交往,塑造包容、理解、信任等等一系列的積極心理。

3、凸顯正能量宣傳,“經營”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學生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尋找各自吐槽的對象,以期能在空間與時間的交互碰撞中尋覓到從眾的牽引,從而建構一個“價值共同體”,則這種具有信息傳播、思想宣傳、聯覺感染力的“價值共同體”便為共同精神神遊世界的受眾羣體建立了一個通識的小圈子,即所謂的―“朋友圈”便浮現出來。

在多元文化價值觀相互碰撞的當今社會,互聯網中彰顯着開放性、共享性的“朋友圈”正在捆綁着一個個的“價值共同體”。所以,建設具有正能量的“朋友圈”顯得尤為必要。而學生也更喜愛在網絡形成的“後台”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所以,充分佈局和佔據新媒體平台,整合以及優化各種教育資源配置,協同各方的力量,共築思政教育價值共同體,讓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聯時揮更大的作用。讓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政教育的“朋友圈”,便是一種很好的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的方法。

也許無論作為社會一份子,還是作為當代大學生,年青一代都應該有一份難得的清醒。也是在泥沙俱下,物慾橫流的社會洪潮中,能夠從容些,靜穆些,務實些,“心要比天高,腳要踏實地”看清自己所需,傾聽內心的呼喚,戒躁戒躁,“蹄疾而步穩”,則創新創業之花方能盛開得自信且壯麗。

【注 釋】

[1] 百度百科:陳歐,16歲留學新加坡就讀南洋理工大學,大學期間曾成功創辦在線遊戲平台GG-Game。26歲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MBA學位,2009年回國創業,迅速成為中國80後青年的創業榜樣。

[2] 百度百科:徐小平,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是新東方留學、簽證、出國諮詢事業的創始人和過來人獨立董事。

[3] 班杜拉,繆小春。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95-230.

【參考文獻】

[1] 管健。社會表徵理論的起源與發展―對莫斯科維奇《社會表徵:社會心理學探索》的解讀[J].社會學研究,2009.

[2] 茄學萍。羣體認同與集羣行為的關係[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

[3] 謝宇,韓慶洋。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Meta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6,3.

[4] 周文霞。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

[5] 連榕,楊麗嫻。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係[J]心理科學,2006.

[6] 盧鋼。對創業能力研究現狀探析與未來展望[J].現代商業,2016,03.

[7] 楊紅俊。高校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2016,03.

[8] 黃健。大學生網絡行為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1.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 篇四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高級 課外科技創新能力 環境工程專業

引言

應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它的主要職責是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環境工程是一門新型的綜合性學科,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急需大批能力強、素質高、知識面寬、有創新意識的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

1.應用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培育大學生課外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1.1培養大學生課外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不僅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解決現實問題的創造性能力。鼓勵和提倡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過課外科技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更好地激發科研熱情,拓寬學生的專業面和知識面,逐步培養創新精神。應用型本科高校環境工程的學生將來走上崗位之後大部分從事生產一線操作和技術研發工作,所以培養大學生課外創新意識,能使其今後有效走上崗位。

1.2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是促進優良學風形成,提升學生競爭力的有效抓手。

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積極開展,將引導同學們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時間,積極投入到課外科技活動中。在營造良好的科技氛圍的同時,他們的自由時間就會因為充實的學習和科研活動而得到充分利用,有利於優良學風的形成。同時,積極從事科技活動的同學一般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成績,使自己在今後的就業中有較強的競爭力,為今後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2.應用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大學生參加課外創新活動的主要形式。

2.1通過舉辦學科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對環境專業的認同感,提高其學習興趣,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新型應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將學生的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通過舉辦學科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提高其學習興趣。將第一、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將書本學習與動手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本領,培養專業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兼備的應用型人才。

2.2整合、優化、建設實驗室,加強對大學生科研項目的硬件支持。

實驗室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首先,改革實驗教學傳統模式,實行少台套大循環。教學經費對於一般高校來説都不寬裕,尤其對於地方性的新建本科院校來説更是捉襟見肘。為此應嘗試少台套大循環的實驗模式,相對獨立的實驗教學體系不僅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大大降低實驗室的投入。其次,開放實驗室。為了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改革實驗室運行機制,延長開放時間,對一些利用率較高的實驗室要求每天開放12個小時以上,學生還可以通過網上預約做實驗。

2.3積極鼓勵教師接收本科生進入實驗室或課題組參加科學研究活動。

為了實現實驗課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更高目標,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為重點,每學期安排一定學時,由專門的實驗教師採用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拓展訓練,另外,有科研經費和項目的教師、項目組、教研室和實驗室接收優秀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工作,通過吸收,學生參加教師項目,這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十分有利。

3.應用型高校開展學生課外創新活動需要注意的問題。

3.1要健全開展課外創新活動的合作機制。

在開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過程中,要對各類科技活動進行統一管理,形成學生科技工作合力。注重發揮各自專業的優勢和長處,共同合作,力求實效。如在競賽中,既要發揮環境工程學科的優勢,加強相關業務的指導,又要發揮各級組織的組織優勢、活動優勢,形成互補,更好地促進活動的開展,合力打造能在校外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科技活動和項目,通過健全課外科技活動合作機制,促進學生掌握多學科知識,為應用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3.2開展學生課外創新活動要注意“點”、“面”結合。

在開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過程中,要盯住幾個“點”,給他們進行精英化教育,力求使他們能在科技活動中有所創造和發現,同時也要注意,以點帶面,做好示範,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科技活動中,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受益。

3.3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和發展。

大力發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是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一個方面,不能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狹隘地等同於全面素質的培養。在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積極加強人文素養的培訓,如社會道德、社會責任感、良好心理品格的培訓和意志、品質的歷練,這既是學生全面素質的內在要求,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保障和促進。

結語

應用型高校的環境專業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必須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一課堂離不開第二課堂,第二課堂必須以第一課堂為載體,二者缺一不可,方可促進應用型人才的發展。

參考文獻: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 篇五

關鍵詞:雙創時代 互聯網+ 教師

中圖分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b)-0177-02

高校是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培養既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又能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創新創業就是“引領”作用的主要表現。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學校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過傳播知識、傳播科技、傳播文化,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學校還要創造知識、創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礎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斷向社會輸送新知識、新成果,同時培養出能引領經濟社會前行的“雙創型”人才。

與此同時,互聯網飛速發展,相對於產業界對互聯網+響應速度之快、之深、之廣,教育界對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培養可以説尚在起步階段,目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急需轉型。

針對雙創時代職業院校如何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轉型展開,包括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綜合職業素養如何提升。互聯網+背景下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如何與時俱進?教學方法如何改革創新?如何進一步提高新時代下職業院校師資的水平與能力?個人覺得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理念更新與能力提升應兼顧,在學生培養方法方面突出模擬體驗與實戰演練,人才培養過程中主抓理念、創新、創業、素養4個方面。

1 雙創時代,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1)應意識到雙創時代人才培養模式急需轉型,應不斷思考雙創時代的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如何開展。

(2)應思考如何通過模擬體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業意識。

(3)應思考如何通過創業項目實戰演練,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創新意識。

(4)應思考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進行專業調整、課程建設,樹立新知識、新技術引入課堂的思想。

(5)應思考雙創時代下學生職業素養養成訓練項目如何開發,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提升職業素養引導能力。

2 雙創時代,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師提升培養建議

如何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可以使每位教師“迴歸課堂”,融入教學培訓中,切身感受新型的課堂形式,調動每位教師學習的積極性,瞭解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形式。

(1)理念引導。通過培訓等形式傳授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現狀及發展趨勢、開放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如何構建、校企合作項目的開發與建設。

(2)實例解析。雙創時代,互聯網+背景下如何進行專業建設轉型與課程建設與改革、教學方法創新?以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物流管理為範例,幫助教師樹立新知識、新技術引入課堂的思想。

(3)模擬體驗。通過企業經營管理模擬體驗項目,感受學生創新能力、創業意識的培養過程,提升教師的創新引導能力。

(4)實戰演練。通過移動電子商務創業項目的實戰演練,感受學生創業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過程,提升教師的創業引導能力。

(5)素養訓練。針對現代學生特點,貼近企業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的企業要求,開展多個職業素養訓練項目,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培養能力。

(6)企業講解。通過企業專家講解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創意+CtoB實戰平台建設、到創業基地現場感受等方式,深化改革創新意識。

3 預期效果分析

通過一系列培養培訓活動,可以提升教師能力,教師會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方面有所進步;會在研究學生能力、組織教學活動方面有所進步;會在新知識、新技術引入能力方面有進步;會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引導方面有所進步。總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具體細化為:掌握和運用課程標準的能力;掌握和運用教材的能力;選擇、運用教學資源的能力;編寫教案的能力;説課的能力;選擇教法和指導學法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學檢測能力;教師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能力(學習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文章主要針對教師自我完善和發展能力進行研究與討論,該能力同其他能力的獲得一樣,是在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

創新思想、創業精神在當今社會十分重要,在職業院校中加強“雙創”教育勢在必行,要從思想認識上、教學實踐上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倡創新精神,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樹華,李洪珍。教師能力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學生如何創新創業 篇六

關鍵詞:創新創業;培訓;師資隊伍

在此次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大規模改革中,創新創業課程成為高校的一門必修課程。這門課程涉及的學生至少是全校四分之一的學生,能勝任該課程的教師哪裏來,高薪聘請企業的知名創業成功人士?還是直接把任務劃分給學校現有的在職教師?這就是擺在高校領導面前兩個活生生的問題,也是本文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過程主要討論的兩點內容。

1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之“創業成功人士”創業成功人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

就這點可以肯定地説,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離不開創業成功人士的參與。創業成功人士的參與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1.1講座形式學校應該聘請各個行業的創業成功人士來學校給學生們進行交流學習,因為這樣的成功人士往往才會被現代學生所信服。講座交流學習方式不拘泥於課堂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別樣的學習形式,現代的學生更喜歡這樣的課堂。成功人士給學生往往傳導的是他自身創業成功的事蹟,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學生能夠弄內心深處去感悟一些東西。1.2聘請創業成功人士作為該課程的專職教師講座形式的教學有利也有弊,創業成功人士往往只是在講述各自的成功經驗,並沒有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創業,他們是有保留地交流經驗。如果學校能夠把創業成功人士聘請過來作為學校創新創業課程的專職教師,那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將會無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們。既然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程,那麼與之對應的教師就應該也因此孕育而生。因為創新創業作為一門課程、一個學科,要找專業教師沒有比創業成功人士更加適合的人選了。

2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之“本校各種專業的年青教師”敢想是年青人的特質

在沒有創新創業課程的專職教師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在全校範圍內開展創新創業課程的建設,年青老師讓學校領導看到曙光。

2.1一次尷尬的教學經驗

一位電子技術專業的年輕老師的創新創業課程第一次課堂教學經驗:“他走進教室自我介紹之後得到了學生的鼓勵,才敢翻開創新創業導論的教材,第一堂課幾乎是按着課程唸完一些理論知識,然後跟學生們一起讀完了課本上的相關案例,連跟學生們分析案例時自己都好幾次詞窮。”該教師對自己不自信源於沒有創業的經驗,可以深刻體會到沒有創業經驗的老師給學生上創業課程無疑是紙上談兵。

2.2教師培訓

不管什麼專業的教師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那麼創業創新課程的專業教師肯定也是可以經過學習培養出來的。年青教師具有好學的特質,經過一定的學習培養肯定可以勝任該課程的教學。

2.2.1網絡課程培訓

網絡學習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網絡學習關鍵在於網絡資源的建設。缺少創業經驗的教師們同樣也希望網絡學習資源能夠有越多的創業案例越好。我們要從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中借鑑教學方法,而不能照搬教授們的教學方法。比如,網絡大部分的學習專題都是以本科教學為主,理論研究偏多,但對於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而言,學生對理論知識是比較排斥的。若教學過程完全照搬各位專家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那麼教學效果應該不會很好,甚至反而會越來越差。

2.2.2專家學者面授教學

學校、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門都應該多組織安排專家學者來給年青教師或學生進行培訓,特別是對教師的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專職教師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學生比較瞭解,相信只要經過一定的培訓,教學效果就不會很差。成功企業家的教學經驗不足,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參與教學工作,所以若由他們來承擔創業創新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一定就很好。

2.2.3教師參與創業實踐

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在不耽誤教學工作的前提下參與創業活動。要想讓學生們都有機會參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鍛鍊,教師本身就應該先有機會參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鍛鍊。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都應該想盡各種辦法來讓負責該課程教學的教師進行創新創業課程的實踐能力的鍛鍊。

3結束語

面對於創新創業課程,我們希望該課程的建設越來越完善,學生能從課堂中學到實際有用的知識,更希望創新創業的發展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馮林,張葳。批判與創意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