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科技創新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8W

科技創新論文精品多篇

科技創新論文 篇一

高等院校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陣地,改革開放後,中國高等院校在辦學方式、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上均發生很大變化,高等院校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為國家輸送了大量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與此同時,為了拓展辦學模式、增加高等院校經濟實力,促進高等院校的全面發展,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優勢,在高校產業發展上開展了積極探索。有些高校產業發展已頗具規模,實現了集團化運作,為國家、高校創造了大量財富。但總的説來,中國高校產業的發展還是後勁不足,面臨困難不少,在市場競爭中缺乏活力。為此,國家教育部門專門召集全國84所大學校長研討解放高校科技生產力這一重要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説,這將給高校產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但無論如何,高校產業發展仍存在大量問題急待解決,還有很多關係須進一步理順,筆者擬從高校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之間關係做一些探討,以供高校產業發展參考。

1中國高校產業現狀

據統計,截止20xx年,全國有671所普通高校創辦校辦企業5451個,其中學校獨資企業4793個,佔企業總數的87.93%;由學校管理的企業為4217個,佔77.36%,由校內院、系、所管理的企業1234個,佔22.63%[2]。由於高校辦產業已擺上高校工作的議事日程,因此,辦產業的高校多、高校辦企業也多,但不同高校、不同企業的經營狀況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説,20xx年度全國高校產業銷售(經營)收入484.55億元,實現利潤45.64億元,國家繳納税金25.42億元,但1/6的高校完成了銷售收入的90%,5/6的高校企業效益不理想。並且高校科技企業的銷售收入只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的2.3%[2]。因此,儘管高校擁有豐富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資源,是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但高校產業中科技型產業的經濟總量和經濟規模仍然較小,這意味着高校科技企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目前銷售(經營)收入過億元的學校有10所,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大學、石油大學(華東)、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因此,大部分高校產業存在效益不明顯、自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資源未充分利用、學校回報少等特徵。當然,校辦企業在接納學生實習及參與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xx年度校辦企業接納學生實習人數達78.19萬人次,累計工時16104.7萬小時;20xx年度參與培養博士生1021名、碩士生3471名。

截止20xx年底,全國高校5451個校辦企業的註冊資金總額為172.65億元,資產總額736.25億元,負債369.12億元,所有者權益367.1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0.12%。其中20xx個科技型企業的註冊資本金為129.31億元,企業的資產總額為577.41億元,負債276.34億元,所有者權益301.07億元,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47.86%p]。由此可見,總體上講,中國高校校辦企業均負債經營,且負債率較高,這無形當中給校辦企業經營造成很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縛了校辦企業的發展。

2高校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影響高校產業發展的因素很多,有制度因素、有領導因素、有管理因素,也有技術、資金等因素約束校辦企業的發展,但主要制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管理體制不健全

校辦企業,經營的效益的好壞,不能説與校領導班子無關。凡是經營不善的高校產業,要麼是校領導班子重視不夠,要麼是校領導班子放權過大。在國際接軌日益強調、在市場競爭非常劇烈的背景下發展高校產業的,風險與挑戰並存。稍有不慎,難免會出現有投資沒有回報的現象,因此,必須學校領導班子必須加強對高校產業發展的研究和引導,建立健全高校產業管理體制,既要加強高校產業的宏觀領導,也是加強高校產業的微觀指導;作為高校領導班子,既要出面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要出面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扶持。尤其在高校產業發展面臨體制不行、經驗不足、經費不足、人才不足的情況下,高校領導班子應該花較多的精力研究高校產業的管理制及產業的開拓問題[4]。學校在放“權”與抓“權”管理上應該有一個“度”的把握,應該建立健全高校產業發展的科學的管理體制,高校與產業之間應該有一種恰當、合理的關係。

2.2生產鏈不協調

高校產業的發展應該是面向市場,服務社會,因此必須與市場、社會相聯繫、相結合。但不少高校產業的發展,仍然是一種人財物都在高校內部轉動、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高校產業的模式。沒有充分將高校的資源優勢與社會上的優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或者説沒有像研究學術問題一樣研究產業與市場、社會的關係。在缺乏優秀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時,並不願花高薪聘請企業顧問;在缺乏高校產業發展資金時,又不肯向社會籌集資金。儘管高校教師知識淵博、學術深厚、財力雄厚,但僅僅依靠行政技術幹部的理論去管理高校企業,依靠高校教職員工的集資款,是無法盤活一個企業、一個產業。只有藉助各種社會力量充分實自我、發展自己、完善自我,才能保證高校產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2.3產業投資方向不適當

高校產業的投資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的發展態勢,投資方向必須是依託高校科技優勢、面向市場、為社會服務社會,因此,高校產業應該有一個適當的投資方向。總體上講,應該是以高校自身科技優勢為基礎,揚其優勢、避其不足,準確把握投資方向。以高校科技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以高校科技優勢搶佔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但中國的高校企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對該投資什麼心中無數,摸着石頭過河,難免會弄濕了鞋。高校產業經營不好的,大部分與投資方向選擇不當有關。由於投資方向選擇不適當,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也有很多高校的企業投資既是以高校優勢科技為基礎,又迎合了社會和人類對該產品的需求。如福建農林大學校辦產業以蜂蜜產品及茶葉產品為投資方向,則一方面符合學校優勢科技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符合羣眾對保健的需要、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因此,此投資方向是適當的。

2.4運行機制不靈活

高校產業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學問可大了。針對不同的產業、不同的高校,其產業運行模式可能不能一樣[5]。有的可能必須依賴於學校的直接領導,而有的則可能應脱離學校的領導。因此,高校產業運行機制應是靈活多變的,其宗旨是為學校創造財富。在高校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在辦企業方面應有一個退出機制,華北電力大學“四方公司”所以能發展成如此大的集團,就在於它較早地脱離了學校,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行事。因為現有的校辦企業大部分都是學校控股或參股企業,為了盤活高校產業,在適當的時候應當對這些企業的資產進行評估,對高校企業進行改組、改制、重組,也可以考慮將屬於學校的股份出售。然後由股東大會選舉董事長、聘請總經理,使這些企業真正按照市場規律辦事、發展、壯大。通過改組、改制、資產重組,組建企業集團公司,拓展市場、擴大經營規模,集團實力顯現,湧現出一批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清華紫光、天大天財、東大阿爾派等很有潛力的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其高成長性和示範作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倍受矚目。這樣不僅規避了高校所要承擔的各種風險,而且使原有的校辦企業在沒有婆婆的情況下可以更加規範化地管理企業、發展企業,形成企業集團。

2.5優秀的高級經營人才不具備

市場經濟的競爭,企業的競爭仍然是人才的競爭。高校產業作為一個企業管理的層面,經營管理人才至關重要,目前高校企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最重要的應該是缺乏在市場競爭中能獨擋一面的高級經營人才。高校雖然是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各類人才薈萃的地方,但真正懂得經營的人才卻很少。因此,往往是搞行政或技術的幹部去管理校辦企業,他們不熟悉市場競爭規律,沒有營銷經驗和促銷手段,沒有融資辦法和渠道,沒有投資理念和投資方向。更主要的是,他們不善於發揮高校的優勢和特色、不善於投資和經營,導致跟着市場走的跟風現象,結果在市場競爭往往處於劣勢,從而給學校帶來經濟損失。

3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動力

高校的中心任務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之一,高校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既是高校社會服務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創新。加強科學研究的科技創新、發展高科技社會功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是21世紀高等院校教學、科研、產業三大中心功能的集中體現。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之一,從而導致高校產業應該是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它在推動區域經濟和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高校科技產業的銷售收入自1991年以來每年以40%左右的勢頭增長。北京的“中關村”,在北京市工業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貢獻率達5%。從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以高校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和高科技園區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因此,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3.1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

技術創新是科研工作者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的結晶,是實現高校產業技術革新的重要源泉,是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技術創新或者説技術革新對社會經濟發展都起主導作用。隨着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產業結構日趨於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調整與發展,科技對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高等學校是傳播科學技術、提升科學技術、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因此在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型過程中高校產業應該具有其自身的優勢。技術創新產業已成為產業結構中深度科學化、高度社會化和產業化的根本突破力量。技術創新不僅為行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而且在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的可持續發展中創造了發展基礎。科學技術的革新、研究、開發、產業化,已經成為各個企業發展的可借鑑的模式。眾觀各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它們為了自身的發展,均專設了一定的試驗研究機構與諮詢機構、產業技術院所、科研型工程中心、現代科技園區,為其自身的發展設計了一個技術平台,也為其自身勾畫出一個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基本輪廓。因此,高校產業的發展根本也在於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

3.2科技創新規律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方向

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由科學探索、技術研究、工程開發、生產經營等基本活動構成的。20世紀的科技創新模式已發展成為“科學-技術-生產”的新模式。任何科技創新活動,其探索與開發的內涵均是為了滿足不斷髮展的社會的需求為目的,是希望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產業化。全球高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育,在總體上可劃分技術創新產業、流通一服務產業和規範化生產三大環節,三者協同發展,互相促進已成為當今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因此,高技術產業的初級階段是技術創新產業,其具有規模較小、服務面有限等特點,可以理解為技術的孵化器或者説規範化生產的中試過程。高校本身是高新技術的發源地,具有其技術優勢,較適合於發展技術創新型產業。因為高校產業集科學探索、技術研究、工程開發和生產經營為一體,是最符合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組織形式之一。通過產學研合作共同承擔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的科技攻關項目,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共建高技術經濟實體,自主創辦高技術企業以及提供教學、科研基地,已成為高校產業的重要功能。

3.3制度創新是高校產業發展的保證

制度創新是高校校辦企業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制度創新首先是管理體制創新。管理體制關係到校辦企業的責、權、利等關係,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效益。同樣的一個企業,管理體制、管理模式不一樣,其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企業,其管理體制也不可能一樣,每一企業均有其特殊的環境和背景,應因校自宜,不能強求某一固定的模式。制度創新其次是管理創新,既要重視物質的管理實現節流開源,又要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要重視培養高素質的。企業管理者和職工隊伍,提高管理層的把握市場和決策能力,市場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現代社會一切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並在人才的培訓、教育、就業、晉升、獎勵、使用等各環節上、機制上、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要重視行業及企業信息的收集與處理[6],提高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速度,開發利用信息所藴藏的價值,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制度創新還要建立科學的創新機制,發展高校高技術產業。一是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學校科技人員與校辦企業的科技聯姻,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勢力強、人才集聚的優勢,使高校校辦企業成為產學研結合的經濟實體;二是建立技術創新機制,既重視與高校本身科研工員的合作,又強調企業科技人員自身的技術更新和改造,建立技術更新、與改造與獎勵制度,對貢獻大者既進行物質獎勵也開展精神獎勵,在職稱晉升、幹部聘用等方面優先考慮,從而為高校校辦產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温牀、提供機制、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高校高技術產業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產業,必須優化投資環境、改革科技投資體制,多渠道籌集社會、企業和個人的資金,加大高校產業的投入,實現高投入、高產出。

3.4產學研相結合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源泉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要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或同企業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解決科技和教育體制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問題”。福建省開展的“6.18”項目對接為科研院校、企業架起了一座合作橋樑,是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企業作為近水樓台,應抓住高校自身的科研機構,完成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全過程。

(1)產學研結合可尋找技術創新點。高校擁有大量學科及綜合高級人才,適合於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和結合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通過產業界、政府、學術界及研究機構分工協作,實現優勢互補。產學研相結合有利於企業利用資金基礎設施、工程技術、人力與學校科研機構單位共同實現技術孵化,從而實現科研成果的直接轉化。

(2)產學研結合有利於人才互補。高校企業和高校之間可以雙向定期租用、借調、互換技術人員,也可聯合組成攻關組,就某一項目或課題合作研製氣這種有計劃、有目的的人才交流,有利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人才的長期培養使用。

(3)產學研結合,有利於高校自身成果的轉化,增強高校為社會服務的能力。每一高校在不同時期均研製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如福建農林大學20xx年新上各類科技項目360項,總經費6808萬元,其中國家部委項目62項3022萬元,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項、973項目子課題2項、國家863專題1項及子專題3項等;通過鑑定(評審)成果31項,獲國家科技獎3項、省科學技術獎22項,申報專利18項,其中授權13項;12個新品種通過審定、認定或鑑定。這些成果凝結了全校廣大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心血,很多項目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開發前景。

4結論

高校產業的發展既是高校高新技術的孵化器作用的延伸,也是高校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的關鍵環節,在提高高校地位、服務社會及促進科技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中國高校產業發展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但仍表現為後勁不足,困難重重。分析中國高校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制約因素,是進一步提高高校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高校產業競爭力及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需要。科技創新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方向,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所在,因此,必然成為高校產業發展的基礎、保證和動力。要實現高校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產學研有機結合,這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科技創新論文 篇二

一、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建立健全都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按照“農科教、產學研協作”的原則,大力開展農業新技術、農機新裝備的開發研究與推廣。在結構形式上,以市級農技推廣組織為主導,以區、縣(市)農技推廣組織為骨幹,以鄉鎮及區域性科技推廣組織為基礎,形成集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技術培訓、信息指導、產後服務為一體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在內容上,

一是要突出種子種苗工程建設。要積極開展名、特、優新品種試驗、示範和引育工作。要搞好良種繁育中心(基地)建設和擴繁推廣,發展種源業,走種子產業化道路。

二是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要針對制約杭州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中的薄弱環節,組織重大科技攻關,攻關項目要緊跟世界先進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爭取在農業科研領域有重大突破。進一步強化對高效低殘農藥和化肥、生態農業、低碳農業以及農產品保鮮儲存和精加工等技術研究和推廣。

三是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既要強化標準的制定,更要強化標準的實施,要努力制定與全國配套、與世界接軌的高層次標準,為杭產農產品搶佔國際市場打好基礎。四是全面推進農機化建設步伐。要根據農業產業結構“立體式”調整和產業帶建設的需要,加強新機具的引進、試驗、推廣工作,提高農機化的覆蓋面,實現農機為農業生產全方位服務的目標。

二、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創建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一是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原則,加快構建職能合理明確、體制適應順暢、隊伍穩定精幹、經費充足保證的市、縣(市)、鄉鎮三級國家公益性農技服務組織。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市、縣(市)兩級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品種改良中心、良種引進示範中心和產品精加工研究中心。

二是按照市場運作模式,積極鼓勵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開展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社會化服務,強化知識產權理念,開拓農業科技市場,扶持培育主體多元化、科技含量高、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科技型農業產業集團。

第三要在全市建立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以政府出錢買服務的`方式健全農科服務網絡,在服務千家萬户的同時,提升整體農業的科技水平。

三、培養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和專業技術隊伍,構建農技教育培訓體系。

要整合科教資源,建立新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網絡。根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發展和農業產業化、農村城市化的需求,拓展農民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把傳統的兼業農民培養為一專多能的新型產業農民。要建立鄉鎮責任農技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安排專項資金,擴展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把責任農技員培養成一專多能的“農業全科醫生”。加大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高素質專業科技管理、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的培訓,繼續實施“131”人才工程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改善農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真正形成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結構合理的現代農業科技隊伍。

科技創新論文 篇三

摘要:闡述了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關健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健全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完善農業技術補貼制度,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到田到户。建好現代農業示範區,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標準化創建。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農業科技創新

目前,農業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當前,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但也必須清醒意識到,豐城市現代農業發展處於可以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着諸多風險挑戰。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幾年來,豐城市糧食生產雖然年年有所增產,但農業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比較效益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隨着國民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居民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保證糧食安全問題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解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需矛盾,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最終依靠科技創新,充分挖掘品種潛力,儘快突破農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大幅度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迫切需要農業科技

近年來,農藥殘留$添加劑$防腐劑問題屢禁不止;此外,還有一些轉基因食品等由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新問題。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1.3確保生態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豐城市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等問題,再加上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加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急需加強資源環境領域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技術,加快開發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實現。低耗$高效$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面對需求剛性增加,資源日益緊缺的嚴峻形勢,農業發展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改善生產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

2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舉措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靠科技創新$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三輪/驅動,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雙軌/運行作用,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2.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的歷史任務艱鉅。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現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項目申報$經費分配和過程管理辦法,突出農業科研的公益性特徵,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有效資助方式,形成有利於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

2.2着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需求,以奪取農業科技制高點$增強科技發展後勁,提高農業競爭力為目標,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2.3強化公益性農技機構改革,創新農技推廣機制

強化農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定位,積極推行。三權歸縣/,明確職能任務,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理順管理體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資待遇,全面建立崗位責任制度。

2.4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

按照農業科技用人規律和基本需求,構建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加快構建$科學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立一套適應農業科技創新要求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的機制和制度,加大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四

1999年,我國國務院召開了第三屆有關教育工作的工作會議,並且在此會議上重新確立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重視素質教育,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現已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針對國中教育階段,我國堅持的科技教育的方針政策沒有改變,提升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仍然是我國教育界最為關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在國中推行科技創新教育政策,提升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應該明確在國中推行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其次研究分析現階段我國在國中推行科技創新政策的現狀,最後,總結出可以用來提升這一素質的有效的策略。

一、國中學生推行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個社會的進步都是科技創新發揮作用的結果。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為世界科技創新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這些科技創新的發明成果,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建設速度,傳遞了我國的精神文明,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國人在科技創新領域勇攀高峯。在國外,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帶動了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各項科技創新成果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更為人類向更高層次的科技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隨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其他發達國家的影響,只有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高素質的科技建設人才,才能保證我國在科技創新中的競爭地位。由此看出,科技創新在任何時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重視科技創新,是任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必須條件。

二、國中學生推行科技創新的發展現狀

1.國中學生科技創新興趣的缺乏

在我國的中國小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過於繁重,尤其是近年來隨着我國就業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國中階段,除去北京等特殊地區以外,學生的週末放假時間一般都從週六、日縮減到週日,假期減半,學校課程安排卻越來越緊密;即使在週末假期,學生家長也抱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強行為家裏的孩子安排課外學習輔導班。這些行為導致了學生的自我學習時間縮短,另外,休閒時間被佔用,也使得學生逐漸淪為學習的工具,把學習作為一項自己與生俱來的不可違抗的使命,失去了對學習應有的熱情和思考,國中學生動手的時間被動腦的學習時間佔據,失去了對於學習之外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我國教育問題的出現,教育側重內容的偏差,也會導致創新性科技人才的缺乏,不利於我國發展科技創新能力。

2.實驗性、探究性課程的缺乏

上文提到,我國國中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佔用了娛樂休息的時間,根據“勞逸結合”的理論,如果因為學生專心於學習而失去了娛樂活動的時間,學習效率會降低。在國中階段,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發育都處於一個特殊的時期,學校和家長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理應照顧和關心學生的心理活動。一味的學習耗費了過量的腦力勞動,學習所有的時間佔去了學生動手的時間,動腦過量和動手不足都會導致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能力下降。身為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單位,各中學對於升學率的重視程度遠高於對於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學校單方面考慮自身的名譽問題,忽視了國中學生的能力的全方面培養。在課程設置方面,為了達到教學要求,學校文化課和自習課的設置過多,極少數學校為了培養出中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設置相應的實驗課程、探究性課程。實驗課作為學生自己動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興趣,建立自主探索精神,這些課程的設置缺乏會導致學生基本程度上動手能力的喪失。

三、提高國中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學校和家長的認同感

對於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説,學習的來源主要是家庭和學校,所以,作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執行者,首先必須要認識到培養孩子和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全國範圍內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政策的實施,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然而,與此同時加大了我國國內的就業壓力,家長和學校把學術成就等同於學生的將來就業保障,忽視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對此,家長和學校的相關負責人應該提升自身的意識,加強自我素質的修養,只有這樣才可以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性問題,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追求學習成績,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靈活的頭腦,培養科技型人才,培養學生建立創新意識和想法,並且在必要時提供幫助。家長和學校負責人應該樹立科技和創新意識,科技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尤其在21世紀,掌握科技的一方往往佔有各個方面的話語權。所以,家長和學校樹立對於國中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認同感,是對國中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關鍵和前提。

2.開發科技創新性課堂

學校對於在校生的教育主要通過課堂進行,而在國中學術性課程的中間,安插具有科技創新性的課程,也會使學生緊張的學習壓力得到緩解。對此,學校課程設置負責人應該根據各個年級不同的課堂需要,恰當地設置實驗課、探究課等,對於課程的任課老師,也應該選用本身賦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任課老師進行教學。在課程設置上,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課程內容設置應該儘可能聯繫課堂的相關內容,比如課堂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物理實驗,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加深知識點的理解。第二,課堂使用的教材和工具能夠在學校內部找到,這樣可以在兼顧教學目的的基礎之上,節約學校的採購費用。第三,課程主題的選擇應該反映學生的興趣、願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課程的主題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能夠啟發學生對於科技創新能力的思考,才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課程設置的價值。第四,任課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交流,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問題才能得到徹底地討論,討論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定期邀請科研創新的先進人物做專題講座,提高學生對於科研創新的認識和興趣,也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優秀的榜樣。

3.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立足實際生活

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內容理應來自於實際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科技創新的靈感也應該來自實際生活。牛頓因為下落的蘋果開始思考,最終才得到了萬有引力,所以作為一名國中生,一定要重視生活中的細節,對於未知的問題應該主動思考,大膽動手實踐。在現實生活中,不止要專心於學習課本知識,也要留心觀察生活,保持一顆好奇心,積極探索,動手實踐,注意結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培養自己良好的思考習慣。樹立科技創新意識,理性平衡好學習和思考,積極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大膽探索,才可以成為一個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總之,現階段我國國中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較為薄弱,而提高國中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工作任重道遠,這需要家長和學校等各方齊心協力,共同為國中學生打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學習環境,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除此之外,國中學生也應當嚴格要求自己,立志成為科技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鄒道生。開展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素質[J]。教育與職業,20xx.

[2]陳軍,阮俊華。以科技活動為載體推進創新教育[J]。教學研究,20xx.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五

摘要:科技檔案是科學技術的主要載體之一,它既是在生產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歷史記錄,又是具有保存參考價值的科學技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檔案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合理地利用科技檔案,能有效地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節約資金。本文就科技情報機構科技檔案工作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科技檔案;收集工作;檔案管理

科技檔案管理是科技情報機構在生產建設、科技研發、行政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具備保存價值的科技材料。這些材料包括圖表、文字、聲音、影像、圖紙、光盤、磁盤等文件資料。科技檔案是對歷史真實客觀的記錄,它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客觀事物活動的本來面目。因此科技檔案在基層單位的工程管理、生產經營、設備檢修、技術改造等過程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檔案的收集、整理、鑑定、保管、統計、提供利用六個工作環節中,收集工作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沒有它就談不上之後的任何環節,所以檔案工作者應予高度重視並傾注更多精力搞好收集工作。

一、科技檔案管理的問題分析

目前,很多科技情報機構的科研項目管理還處於部門分管狀態,各有各的辦法,對科技檔案資料的處理很不統一,大多還保存在業務處室和課題組中,也有保存在個人手中,極其分散,損壞和丟失現象較為普遍。科研項目有相當數量是多學科、多部門聯合進行的,課題組往往由多個單位人員組成,屬於臨時性組織,由於編制、經費等方面的原因,很少配有專兼職檔案人員,這很容易造成記錄不準、不全,資料收集殘缺不全,不符合歸檔要求。這就為科技檔案後續加工,實現系統化、規範化設置了障礙。即便有了科技檔案管理機構也是有名無實,形如空殼。從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檔案來看,大部分項目內容也很不齊全。有些只有正式公文形成的立項批覆、項目指南等文件,而在科技計劃、項目管理過程中形成的調研資料、階段性評審、驗收意見等方面都缺少憑證,正所謂該歸檔的沒歸檔,不該歸檔的倒有一大堆。另外在歸檔手續上也很不完備,大部分材料沒有進行規範化的整理、編目,沒有履行歸檔手續,還處於原始文件狀態,很難受到檔案法的保護。

二、科技檔案整理的方法

(一)以“案卷”為單位整理

以“案卷”為單位整理就是立卷,即按照文件材料在形成和處理過程中的聯繫將其組合為案卷。所謂案卷,就是一組密切聯繫的文件的組合體。立卷是一個分類、組合、編目的過程。分類即按照立檔單位的檔案分類方案,對文件材料進行實體分類;組合即將經過分類的文件材料,按一定形式組合起來;編目即將經過組合以後的文件材料,進行系統排列和編目。以“案卷”為單位整理的檔案,其基本保管單位是案卷。案卷卷皮有軟卷皮和硬卷皮2種,硬卷皮型號有1.2,1.5,2.0cm三個規格,以軟卷皮裝訂的檔案必須按案卷順序裝入檔案盒。以“案卷”為單位檔案整理的依據是1987年12月國家檔案發布的《機關檔案工作業務建設規範》和《文書檔案案卷格式》。

(二)以“件”為單位整理

以“件”為單位整理就是按照文件材料形成和處理的基本單位即“件”來進行整理。一般來講,一份文書材料、一張圖紙或照片、一盤錄音帶或錄像帶、一本表冊或證書、一面錦旗、一個獎盃等均為一件。文書材料的正本與定稿作為一件,正文與文件處理單為一件(處理單包括:收文處理單、擬辦單、發文稿頭紙及領導批示的籤批條等),轉發件與被轉發件為一件,正文與附件作為一件,原件與複製件為一件,報表、名冊、圖冊、刊物等每冊為一件,來文與覆文及其他相關文件可為一件。以“件”為單位整理的檔案,其基本保管單位是件。以“件”為單位整理的文書檔案最後要裝入檔案盒內。以“件”為單位文書檔案整理的依據是20xx年12月國家檔案局發佈的8號令和20xx年12月發佈的《歸檔文件整理規則》。

三、科技檔案整理的對策分析

(一)擴大館藏規模

按科技檔案存放材料的性質,分不同的密級,專設保密科技檔案庫,嚴格執行知識產權保護法。對沒有得到當事人授權的情況下發生外泄或丟失機密材料要承擔責任,嚴肅處理,要讓科技人員放心歸檔,方便使用。要努力開拓科技檔案的服務項目,在管理辦法中要鼓勵計劃外科技檔案、科研系統外的科技檔案自覺歸檔或委託代管,要讓科技檔案涵蓋更廣的領域,擴大館藏規模和種類。

(二)進行同步管理

嚴格執行“三納入”制度,即將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積累和歸檔納入科技管理工作程序,納入工作計劃,納入科技人員職責。嚴格實行“四同步”管理,即下達計劃任務與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歸檔要求同步;檢查計劃進度與檢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況同步;驗收、鑑定科研成果與驗收、鑑定科技檔案材料同步;上報登記和評審獎勵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員提職考核與檔案部門出具專題歸檔情況證明材料同步。在制度上切實保證按質按量完成科技檔案工作。為了發揮科技檔案的監督作用,在職稱評定、項目驗收評獎時,必須要有科技檔案部門出具的證明,否則不予辦理,使科技檔案成為科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三)建立科技檔案信息平台

儘快建設適應新疆實際的科技檔案信息平台,將其納入到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專項,同時從經費劃撥、人員編制及相關配套條件等方面予以保證,逐步實現科技檔案網絡化管理和信息資料共享。眾所周知,信息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檔案基礎業務建設的重心也開始向信息化、現代化轉移,檔案現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設,是檔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將現代信息手段運用於科研管理工作,也是提高科研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徑。從會議的交流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省市已開發有自己的數據庫,有的省份在科技檔案信息化平台建設方面做得相當成功,比如福建省、北京市、安徽省等。它們在科技檔案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開發與建設方面相對成熟一些。

綜上所述,遼寧應加大推進科研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建設,努力建起資料翔實、管理科學的科研檔案系統,對加強科研人員的橫向聯繫,實現學術資料的科學整理和便捷查詢,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學化和透明度,實現科研管理資料的共享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楊友秀。檔案工作基本理論與方法[J]。科技與世界,20xx.

[2]蘇冬梅。淺談科技檔案管理規範化管理[J]。甘肅科技,20xx.

科技創新論文 篇六

[摘要]近年來,我國正面臨着資源短缺的嚴重局面,特別是對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和常規能源的研究。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在不斷研究熱能與動力工程。本文就針對這熱能和動力工程的現狀和科技創新來進行探究。來解決當今社會面臨的資源短缺的嚴重問題,讓社會的發展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絕大的效益。

[關鍵詞]熱能與動力工程、現狀、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TM621[文獻標識碼]A

1熱能與動力工程

熱能已被廣泛應用於我國許多行業,並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核心地位。最廣泛使用的是電力工業,在使用核電、火電及其他設備、熱能動力工程及相關技術,是其工作的基礎。鋼鐵行業,尤其是在高爐鍊鐵、鍊鋼和軋製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機械工業及相關工業建築,包括物質生產、物質生產、鍛造、焊接、鑄造技術、熱能利用率;農業生產和水產養殖,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熱量也有着許多的用處,如北方冬季供暖等。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熱能與動力工程,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們將根據熱能的特性,來研究更深入的熱能的狀態,在日常使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熱能與動力工程是以工程熱物理為主要理論基礎,以內燃機和開發其他新型動力機械和系統為研究對象,採用物理知識和工程力學、機械工程、自動控制、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微電子技術等知識,研究如何將燃料的化學能和液體的高、低(或無)污染轉化為動力的基本規律和過程,在過程中的自動控制技術。隨着常規能源的日益短缺,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節能,高效,減少或消除污染排放,開發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已成為能源、交通、汽車、造船、電力、航空航天等許多領域的重要課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熱能與動力工程的現狀

中國的能源與動力工程是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在當時,國外社會發展體制的影響,形成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包括電站鍋爐、火力發電、內燃機、渦輪機、風機、壓縮機、製冷、低温、加熱、通風及空調工程、冷凍、冷藏、水電工程、水電站、水電站動力設備、水動力、自動化、機械、機電排灌工程、水力發電和提水工程和工程熱物理幾十個,形成了以工業產品生產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模式,在我國發展有着相互適應的時間和範圍。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對人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國家發展了很多關於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提案,即熱能工程,熱能和動力工程機械,熱發動機,製冷和低温工程,流體機械和流體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工程熱物理等。這説明,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裏,熱能與動力工程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這樣拓寬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讓更多的學生基礎知識的不斷擴大,對市場的適應性需求大大加強。半個世紀以來,熱能與動力工程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功能,他們是我國特別是能源領域的中堅力量,為建設我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在世界各國增加顏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就目前社會對於熱能的利用而言,卻存在着許多問題,目前,人類所使用的熱量,所以它主要是通過一次能源轉換而來,燃料的化學能轉換中,燃料的化學能轉換主要是通過燃燒的方式,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並通過技術手段,轉化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機械能的需要。但對環境的影響是存在的,主要存在於熱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和放射性危害,主要河流的水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水生生物和空氣質量變化,熱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是其帶來的環境污染,漫天的霧霾,細微的空氣顆粒等等都是燃燒所形成的空氣污染,這會讓我們的生活質量貶低,這回讓中國的國民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和換上疾病,讓人們每天都為出行擔心,所以在熱能的轉化中,我們要更加的注重環境,這將是我們必要的責任,為了我國的發展做出貢獻,讓我們的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如何開發和利用熱能和動力工程,是非常關鍵的工作內容,也是國家的重點。將根據熱能和動力工程的開發和利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環境和能源節約和減少排放的發展和影響的`前景,努力幫助更好的能源開發和利用,為人類的發展作出更突出的貢獻。

3探究熱能和動力工程的科技創新

現如今的熱力和動力工程存在着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下熱力與動力工程的創新。加快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對於火電工程,需要很好的調整和改進的產業結構,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服務業是生產,發展和滿足人民的方便,提高生產質量的核心內容,在工業生產,淘汰落後的產品,對舊技術和相關設備必須要加快淘汰速度,並及時發展新技術,提高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技術創新。對於熱能與動力工程及相關行業,需要一個良好的技術手段來進行創新,對行業上的設備進行一定的創新,來讓我國的熱能與動力工程的行業在我國起到一定的價值,在本行業中讓我國在世界上起到一定帶頭作用。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進市場經濟,環境和系統的良好節點。加強合作和相關研究機構,建立技術研發和服務平台,積極開展相關的還原技術,替代技術,回收技術和資源技術,並努力減少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也需要發展創新模式,以加快經濟週期,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節能減排工作管理,作為工作的關鍵內容和核心內容,加快發展新技術,並結合實際的特點和具體應用的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步伐。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得到具體的使用,根據企業的能源消耗和生產,採取節能措施,並進行回收利用,進而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

4結論

總之,根據熱能與動力工程我們作了詳細的闡述,分析了相關的熱工設備,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進市場經濟,環境和系統的良好節點,並實施方案和把我工作重點,力求更全面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際情況的把握,更好的使用他們,然我們的社會得到一定的保障,讓我們生活的環境得到一定的保障,讓未來的人類有着更多的生存空間,為了我們的將來,讓我們一起努力,建設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陽帆。試析火電廠中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改進方向[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20)。

[2]田青。熱能與動力工程在鍋爐領域的應用探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19)。

[3]崔瑤。時代背景下熱能與動力工程在電廠中的改革與創新[J]。科技與企業,20xx(13)。

科技創新論文 篇七

摘要:高校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具有適應性和創新性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數學建模是提高學生應用意識和數學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結合各學科特點及學生情況,開設數學建模課程,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在各科教學中穿插數學建模思想,通過課內、課外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培養大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能夠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數學建模;科技創新;實踐能力

一、引言

加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是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基本要求。新的課程改革強調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多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數學建模的教學在大學生的創新教學中的地位和意義已是舉足輕重。學校可以通過數學建模,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數學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從開始受教育,就接觸數學學科,數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不僅僅是要掌握這門課的知識這麼簡單,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都能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再來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建立數學模型、求解數學模型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就不能和現實完全脱離,這種和現實脱軌的傳統教學狀態使學生雖然掌握了技術,卻不能學以致用,填鴨式的教育並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現在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數學建模就是將數學和外界聯繫起來的一個通道。通過數學建模培養大學生對於新問題在短時間之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想。

二、制約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

目前,數學教育主要還是關注在題目上,學習的目的大部分都是為了獲取高分。如果高校的教育從公式、定理展開,學生的作業、學習也依葫蘆畫瓢的積分微分,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按教材中規中矩、按部就班地授課,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知識,也能獲得暫時的效果,然而當學生走向社會時,這樣學習到的知識往往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幫助,這種情況顯然不是在數學教育中理想的狀態。書本上看起來或晦澀難懂或明瞭清楚的概念理論應該不僅僅帶給學生在校時的分數、獎學金,應該瞭解精髓,懂得他們背後的思想和生命力才是數學帶給我們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無論是以後從事什麼崗位,接受過的數學教育鍛鍊過思維、邏輯,使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更能明白事情的問題所在,更能有邏輯、更有方法的解決問題。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發散創新的能力。傳統的教學過程既然很難做到,那麼就要通過別的方法訓練大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校中推廣數學建模是一種能實施、易實施又有效的方法。

三、高校大學生數學建模創新活動的建設內容

針對現狀問題,我們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為目的,通過建設高效的數學建模創新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活力和運用數學方法解決複雜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

1、從全校相關專業中選拔有實戰經驗的教師進行培訓根據不同專業的特色,從全校範圍內選拔優秀的數學建模指導教師團隊;根據數學建模特點,對指導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比如,參加數學建模培訓班,與其他高校優秀建模教師進行學術交流。邀請有實戰經驗的專家做數學建模的學術報告。根據指導教師特點進行分工,研究不同領域的數學建模問題,通過專兼結合達到知識結構的優勢互補。

2、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學生的認知當中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説:“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Moor教學法提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建模過程中,探索建模方法。在選題時老師應引導學生,開發學生的開放性、探索性,開拓更廣闊的探索空間。講解建模環節,教師要善於把建模材料組織成一個體系,為學生創造探索環境。數學建模環節,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出錯環節協助其自主分析出錯原因,並從錯誤中尋出思維的合理之處。教師引導學生建模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二對轉化過來的問題,應用數學解決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實際問題還原成所學數學知識,使學生可以藉助自己的認知結構主動構建數學模型;從數學問題原型出發,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得到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教學方式符合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體現教學中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3、在全校根據文理科專業開設數學建模通識課大一上學期,全校範圍內開設數學建模通識課,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分別開設文科班和理科班,不僅理科生可以受到數學建模思想的薰陶,文科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體驗到數學建模帶來的樂趣。邀請有經驗的數學建模指導教師進行講授,要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

比如,20xx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題目B題“拍照賺錢”的任務定價,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拍照賺錢”等實際問題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建模思想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對一些同學難以理解的數學模型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將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已有的認知當中,既通俗易懂,又能夠讓學生通過數學建模產生樂趣。比如,學生在學習難理解的貝葉斯模型時,先驗概率對後驗概率的影響,不知其意而死記硬背,教學中可以用原型引出貝葉斯模型:已知外界的環境變化影響最終決策者的判斷;高等數學中的矩陣,矩陣分解可通過數學建模應用於人臉圖像識別、矩陣的特徵值及特徵向量可以用於數據降維等。通過模型學習概念,強化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思想教育,理論聯繫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看到問題的提出,有利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此激發學生對數學建模的學習興趣。學期結束時,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數學問題提交一份數學建模論文。

4、成立數學建模興趣小組成立數學建模課外興趣小組羣,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台,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數學建模學習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如何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數學建模課外興趣小組中,學生互相討論時,不同的思維碰撞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能激勵大學生養成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學生的靈活性和思考問題的多面性。課外小組中,學校舉辦數學建模系列講座,可以邀請有經驗的專家教師給大家講解數學在實際中的不同應用,宣傳數學建模基本思想,使學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適用範圍、典型特徵、建模及求解過程。通過對模型深入的理解,學生了解數學建模全過程,進而舉一反三。此外,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配給學生不同的學習任務,既激起大學生對數學建模的興趣,又保證個性化的培養教育,學生們在小組中能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開展數學文化節,依託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閲讀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數學的頭腦解決身邊的'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5、參賽人員層級選拔及實訓

(1)校內選拔。全校選拔人員採取自願報名的方式。自願參加的成員能積極、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考問題,將他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指導教師給定幾個經典題目,按照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所有規則進行模擬競賽,通過賽前鼓勵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賽中指導教師根據每一位參賽隊員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發揚每個學生的優點,提高每一位參賽隊員的學業素質及水平。賽後根據每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評出各個學生的等級獎(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根據成績及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選拔出前20組優秀學生團隊。

(2)優秀學生培訓。學校有針對地對在校內選拔的優秀創新人才進行集中培訓和實訓,從實際出發,以學校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目標為指導思想。在數學建模過程中,邀請往屆參賽得獎的學生進行交流,介紹經驗。教師帶領學生觀摩其他學校的數學建模培養方式,促進大學生中優秀人才的脱穎而出、健康快速成長,加強各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研究,讓大學生從中獲得知識,並讓學生有競爭意識。學院設立數學建模暑期培訓,主要涉及有建模所需數學知識講解、建模案例分析、建模案例練習、全國大學生優秀作品分析、最終的建模考試檢測。

(3)基於理論方法和具體實戰的培訓。理論課方面,主要介紹數學建模基本思想、常用建模方法,以及較為經典的建模案例。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採用啟發式教學,引領學生參與建模的全過程,使學生領悟數學建模的精髓,激發對數學建模的興趣。實驗課方面,為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設計實現算法的能力,介紹主要軟件(Matlab、SPSS、R和Python)及其軟件包,教學生直接利用軟件編程求解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實驗課中,教師給出建模案例,讓學生練習,包括(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建立模型、算法設計、實驗操作、結果檢驗、撰寫論文),最後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英語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四、結束語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數學建模競賽對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學校改變傳統數學方式的侷限性,要結合最新的科學前沿問題,通過課堂數學教學、課外活動將數學建模融入學生的認知當中,通過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豔琦。基於數學建模培訓大學生創新能力[J]。產業與科技論壇,20xx

[2]陳六新,張偉。基於數學模型的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xx

[3]張引娣,薛宏智,王阿霞。利用數學建模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J]。高等建築教育,20xx

[4]姜啟源,謝金星。數學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王金山,胡貴安,邱國新。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大學數學教學全面提升教學質量[J]。大學數學,20xx

[6]秦立春,何友萍。高職院校數學建模培訓現狀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20xx

關於科技創新論文 篇八

一、多維構建能力鏈,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形成結構洞優勢的創新能力

在高新技術企業內部,結構洞的形成會阻礙有效信息在企業中的實時交流,限制創新能力的形成。企業可以從組織扁平化、搭建信息橋和引導非正式組織間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內部結構洞對創新能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根據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觀點“創新更多地來自於那些對不同部門和領域都有了解的人”。企業結構洞的佔據者應為結構洞兩邊搭建信息橋,有效促進信息在結構洞成員間的實時交流,彌補結構洞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營造發揮創新能力的文化環境

作為創新型企業,僅僅獲得信息與控制優勢只是提升自我創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業還要構建一個益於創新的文化環境。企業創新能力開發最大的障礙就是企業員工在既定的機制裏容易產生同質化的思想意識,使企業逐漸失去創新性。個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個性體現了企業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個性的文化氛圍有助於企業員工發動創新思維,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文化有了包容性,企業員工沒有了因創新失敗受挫的顧慮,會更願意提出創新和實施創新。另外,在企業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會有豐厚回報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將這種文化作為顯性文化反饋到員工之中,讓員工參與產品生產和體驗,讓員工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報。所以,個性、包容、以及提升員工參與感、成就感與滿足感的企業文化應該成為創新型企業構建其企業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創新人才隊伍

作為知識和技術載體的人才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企業都是十分寶貴的,很多競爭活動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想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和更寬闊,就必須花大力氣開發創新人才,創造創新優勢。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的關鍵就是打造創新人才隊伍,包括外部人才引進和內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計劃被很多國家和企業提上戰略的高度,可見人才引進的重要性。作為中國企業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幾年的時間裏推出了miui系統、小米手機、小米電視/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在幾年時間裏推出成本定價、搶購模式、社會化營銷等基於網絡的集中全新營銷模式;在幾年時間裏完成了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路由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並基本完成產品血管脈絡的構建。這些快速的、高質量的、深入人心與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是來自於小米公司對每款產品、每項業務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強人的策略,也就是引進頂尖的行業人才來執掌,保證核心團隊沒有短板。企業除了引進人才之外還要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在企業內部要建立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培養的常態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業內部培養的人才,能夠更瞭解企業的發展現狀、熟悉企業產品或服務內容,更適合企業的發展需要,並且企業培養起來的人才對本企業有更多的依賴性和責任感,能夠更好地發揮人才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企業培養一批有素質、有技術的人才羣體,能夠幫助企業不斷變革創新。

二、着力搭建創新鏈,加強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創新鏈是

“三螺旋模式”的實施工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人才少,可以從協同創新的角度構建創新鏈,實施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下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和風向標,成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創新鏈要以國家意志指導或者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為着力點。其協同創新是一項複雜的創新組織形式,現主要存在於以國家意志與機制安排的方面;由於它有利於加快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有利於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而成為當今科技創新的新範式。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創新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的特徵,並逐步演變為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不同於基於國家意志的協同創新,沒有後者那麼大的波及範圍與強大效果。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就是企業依據自己的創新項目,與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展開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創新產品或服務更好更快地作用於市場而換取利潤。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是搭建創新鏈的主體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新技術企業應與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不同職能、不同主體積極協作,合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工作。首先,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產業特點,跨行業完成技術創新,形成產業合力。因此企業可以藉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學科支持、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組建不同形式的聯盟體系,完成創新飛躍。其次,企業內部在機構設置上應設立單獨的部門負責科技協同創新工作。例如可以設立協同開發部,下設協調組和專家技術組;協調組負責與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或主體聯絡協作項目的經費、人員構成、協作任務等事宜,專家技術組則負責協作項目研發過程中的相關科研工作。再次,爭取多渠道財政支持,針對協同籌備、合作研發、推廣應用、成果產業化等多個環節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和放大效應。最後,建立以項目細分為主導的績效考評制度,對科技協同創新的績效考評進行宏觀設計、微觀追蹤,加強項目引導、質量監控和評價監督等工作。

三、積極促成專利鏈,推動企業創新成果共贏

專利鏈是“三螺旋模式”的外圍突破力量。目前,我國雖然是知識產權大國但不是強國,發明專利所佔比例仍較小,而且絕大多數的發明專利由於不具備必要專利的屬性而難以被吸納轉化為技術標準。就中國高新產業發展現狀而言,很少有單個企業能夠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因此企業間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合作。專利聯盟模式正好體現了企業在技術上的合作形式,也成為“三螺旋模式”中專利鏈的建構主體。專利聯盟是企業之間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以一組相關的專利技術為紐帶達成的聯盟,聯盟內部的企業實現專利的交叉許可,或者相互優惠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這代表某一領域先進技術的多個專利擁有者通過交叉許可組建成專利聯盟,有效彌補了我國單個企業現有創新實力不足的現狀,使企業擁有技術標準制定機會、實現創新要素共享機會、獲得創新機制建立機會,從而促成新的創新優勢。在創建企業專利聯盟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在創新聯盟中建立一個核心創新企業做主導或者以行業協會做主導,多個創新骨幹通力協作,其他創新企業協同執行的專利聯盟模式;另一方面,專利聯盟在專利產生過程中就要進行合作,完成技術上的深度聯盟,並且在自我創新提升、協同創新建立的基礎之上逐步推進,以保證聯盟的牢固性和持續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構關係

能力鏈基礎地位的穩固、完善,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源動力。企業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斷提升,才能保障企業科技創新的堅實地位,產生共贏吸引效應,促使創新鏈、專利鏈的形成。創新鏈、專利鏈的構建應圍繞能力鏈的發展而展開,又體現能力鏈的帶動性。創新鏈是能力鏈的進一步擴展。企業首先只有具備了創新的自我成長實力,才能在協同創新中得到優質合作伙伴的青睞,具備協同創新成員的條件。另外,企業創新活動是一種高成本、高水平的企業活動,協同創新一方面使企業擺脱了經濟實力、創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業走出了自我創新的小範圍禁錮,更符合我國大部分創新企業的發展現狀。現在中國的高新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高新企業的產業規模、技術積澱、人才儲備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所以企業在完成創新的活動中要積極的尋求合作伙伴,為創新活動尋求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技術人力支持,雖然協同創新會使企業支付一定的經濟報酬,但卻為企業實現創新的及時性和優越性提供了保證。同時,協同創新使企業與其他研究機構擁有了技術、知識、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機會,能夠使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異質知識和技術,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人員的知識領域和創新能力。專利鏈是創新鏈的一個遞進形式,需要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機制。專利聯盟在創新協作方面涉及的合作範圍更加的廣闊,它跨行業、跨區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業和機構,是一個開放性和開闊性的創新。協同創新是一項創新的協同合作,而專利聯盟則實現了一組創新的合作,這對我國企業以捆綁式的方式與發達國家進行技術競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為在國際上產生更多的中國技術標準帶來了機會。專利聯盟比協同創新更加的複雜和開闊,但是協同創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經驗、形成機理卻能為專利聯盟的組建帶來較多的經驗和啟示,並且能有效地彌補專利聯盟一些合作機理的缺失。

五、綜述

總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三螺旋模式”體現了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者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多重互動作用。該模式強調了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形成一個螺旋狀的聯繫模式,這種纏繞在一起的螺旋由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個基本方面構成。能力鏈承擔着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創新鏈是知識和技術的源泉,專利鏈則是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三個方面保持原有作用的同時,每一個又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結合,角色互換多樣,多邊和雙邊溝通靈活,由此形成持續的創新流。

科技創新論文 篇九

[摘要] 討論了科技論文的標題、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結果、討論與結論等幾部分內容的作用和寫作方法,並指出了一些應注意的問題,為初次撰寫科學技術論文的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科技論文 IMRD模式 寫作技巧

科技論文是反映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管理經驗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就某一項科技研究成果或管理科學化的探索加以論述,並以可靠的實驗數據或調研資料等為例證,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獨到見解,得出創新結論。早在上世紀50年代,享有崇高威望的英國皇家學會率先制定了科學論文寫作的一般要求,以後對其作了多次修改。這一工作對實現科技論文寫作規範化奠定了基礎。統一規範的科技論文的寫作格式有助於科研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同行進行交流和探討,促進科學工作的進展。因此,科學、客觀、規範的科技論文的寫作是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

目前,普遍流行的規範化的科技論文寫作模式是IMRD模式。這種範式始於近代實驗科學興起之際,建立在科學研究的觀察可重現原則之上。它首先界定研究所關心的問題(Introduction),再介紹研究問題的方法(Method),然後陳述研究的發現(Result)以及發現的意義(Discussion)。下面我們依據IMRD模式,對科技論文的標題、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討論各部分內容的寫作方法加以探討。

一、論文“標題”的擬定

1、標題的作用

標題是論文的“點睛”之處,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部分。讀者首先對標題發生興趣才會去讀摘要和全文。讀標題的人要比讀原文的人多得多。所以,論文標題要點明主題、標新立異、信息充實,標題中的文字要細心推敲,精心組織。擬出一個好的標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好的論文標題不僅能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利於進入論文標題索引,利於論文被檢索、流通和傳播,並且還會引起編輯和審稿人的重視,利於論文的發表。

2、標題的基本要求

標題的長度一般不超過20個字,好的標題應該是儘可能少的詞語充分地表達文章的內容,反映論文的主題和研究範圍。其基本要求是論文標題具有準確性和簡明性。準確性是指恰如其分地反映論文研究的主題和範圍。避免使用含義籠統及一般化的詞語。例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是“土壤施肥研究”便顯得題目太大、太籠統。這個題目雖然表達了論文的研究主題――施肥研究,但是在什麼土壤上給什麼作物施肥就不清楚。應視具體情況補充反映文章主旨的中心詞。如改為“鹽鹼土壤中棉花的磷肥使用方法研究”就很充實而具體。簡明性是指標題的用詞應簡潔明白,應選用本學科領域最易概括、詞義通俗易懂、便於記憶和引用的規範的術語,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例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是“關於在顯微鏡研究中增加一種能在物體和背景之間或物體本身特定部分之間產生顏色差別的新方法”長達40多個字,顯得標題太長,看上去很具體,但讀起來費勁,反而使文章的主題不明確。可以縮短成“一種能在顯微鏡檢查中產生色差的新方法”。

二、論文“摘要”的分類及寫作要點

1、論文摘要的作用

摘要是論文的精華,是對論文的每個部分的概括總結,應該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主要結論。摘要的作用基本上有四個:一是使讀者快速、準確地瞭解到論文的基本內容和創新之處,以決定是否值得閲讀論文全文;二是使刊物編輯人員快速瞭解論文內容,對論文的進一步處理做出反應。寫作良好的摘要,可提高刊物編輯人員對論文的興趣,並迅速做出反應。文章能否被接受發表,常常決定於文章的摘要寫的好壞,因為審稿人往往閲讀了摘要後就基本決定稿件是否有價值。三是使有關決策人物在沒有時間閲讀全文的情況下迅速瞭解科研工作情況,及時評價成果,對科研工作給以認可、支持、資助,便於開展下一步工作。例如,一些重要的學術會議,會議組委會通常先發徵集論文摘要的通知,根據摘要決定是否通知作者寄送全文,是否邀請參加會議,決定參加哪一個分組討論會等。四是論文摘要通常被編入文摘刊物或檢索類期刊,在更大範圍內流通,其讀者面要比原學術刊物大許多倍,使有更多的同行檢索閲讀或引用該論文。

2、摘要的分類及寫作要點

按摘要的不同功能來劃分,大致有3種類型:即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s)、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報道-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是全篇文章的濃縮,它不但敍述論文的主旨、方法、主要結果、重要性和結論,而且需要列出有關具體的數據。這類報道性的摘要多用於試驗性或技術性較強的論文,相當於簡介。在有限的字數內向讀者提供儘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該研究的創新之處,篇幅以300字左右為宜。指示性摘要主要概括論文的方法、主要結果、分析過程、論點和結論或某一專題研究的歷史、現狀、動向和展望等,其特點是短小精悍,篇幅以100字左右為宜。這類摘要通常無具體數據,多用於理論性較強的綜述文章。其目的是使讀者對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個輪廓性的瞭解。這種摘要一般適用於學術性期刊的簡報、問題討論等欄目以及技術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紹論文的論題,使讀者對論文的主要內容有大致的瞭解。報道-指示性摘要是以報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論文中價值最高的那部分內容,其餘部分則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達,篇幅以100~200字為宜。例如,下面的一篇文章的摘要可視為報道-指示性的:“分析了佳木斯城區水資源賦存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注:指示性部分,沒有指出是什麼特點和什麼狀況);指出了該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過境水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日趨嚴重、節水工作進程緩慢、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提出了對城區污水集中處理回用、限制採用地下水的自備水源、推進節水工作等對策措施(注:報道性部分,指出了具體的問題和對策)。

一般地説,向學術性期刊投稿,應選用報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創新內容較少的論文,其摘要可寫成報道-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應該注意的是,摘要不能出現在論文中沒有出現的結論和信息,不要對文章進行評價等。不要有表格和圖示等,儘量不要有縮寫詞,不要用一些宂長難懂的句子。

三、論文“引言”的寫作

1、引言的作用

引言是論文的因子,是對論文的概括性介紹,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言的'目的是介紹研究的背景,使讀者瞭解與本課題有關的出版物和最新的研究信息,提出作者研究的問題和範圍,做此研究的目的和理由等。好的引言可以吸引讀者去閲讀全文,真正起到引路的作用,差的引言會引起讀者的反感,終止對文章的閲讀。

2、引言的內容和結構

一般地,我們可以將引言的內容分為三或四個層次。第一層介紹研究的背景、意義、發展狀況,目前的水平;其中還包括某一研究領域的文獻綜述,介紹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經解決的問題,並適當加以評價或比較;第二層提出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提出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和思路,從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動機與意義;第三層説明自己研究的具體目的與內容;第四層是引言的結尾,介紹論文的組成部分和結構、所報道的主要結果和結論。有些文章可以不在引言中出現第四層的內容。

引言的結構可以像一個漏斗,由粗到細,從大家感興趣的一般問題或論點引到與本研究有關的主題,在內容上各個層次所佔的篇幅有很大的差別。第一個層次往往佔去大部分篇幅,對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狀況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最後一個層次則會比較簡短。

四、論文的“材料和方法”的寫作

1、“材料和方法”的作用

在引言中可能已經提到了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給以詳細介紹。寫作這一部分的作用有三個:一是提供較為詳細實驗材料和方法,使別人能夠重複這一試驗;二是使讀者判斷你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結果的可信程度及有效性;三是對材料、儀器、方法等介紹,可給同行以啟發和參考價值,促進他們進一步思考問題。

2、寫作技巧

“材料和方法”的內容一般包括:(1)材料的性質、性能、產地等,所用的儀器要有名稱、型號、生產廠家或國別。(2)實驗場所具備的條件等;(3)採樣、實驗獲取數據,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方法與過程等,採樣與實驗過程要根據先後順序描述;(4)理論分析,包括理論依據、基本原理、公式推導和數理模型等。

這一部分寫作可以分列小標題,小標題一般用名詞或詞組,不用句子敍述。如果研究方法是作者創新的,要詳細敍述,如果是前人報道的,可簡單提及,並提供參考文獻。實驗材料或使用的實驗藥品較多時,可以用表格來説明,這樣可使文章清晰易懂。

五、論文“結果”的寫作

1、“結果”的作用

結果是實驗得出的數據,它是論文的核心,是推理和論證的重要依據,是論文的生命之所在。結果部分包含兩個方面,首先對實驗做出一個大體的敍述,而不是重複材料和方法中的細節,然後給出試驗的數據。論文的結果部分主要是陳述試驗所觀察的現象和事實;歸納總結試驗研究的主要結果;分析試驗數據,為進一步判斷、推理和論證提供依據。結果中的數據要有代表性,易讀易記易比較,而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數據。

2、“結果”的寫作技巧

“結果”部分應該短小精練,因為前面的材料與方法已經告訴讀者為什麼和如何會得出這樣的結果,後面的討論部分將告訴人們結果的意義。研究的成功與否在於結果,結果應是清晰準確。圖和表格能清楚表達結果的話,可伴有少量文字解説,不必反覆解釋。對圖表的文字説明不等於將圖表中的內容或數據重複一遍,要對圖表中的數據加以必要的綜合提煉,強調主要結果。一般地,表示同一內容的圖和表格不能重複。

“結果”部分的主要任務是客觀地、如實地展示計算結果和數據。除此之外,作者還要對所得到的重要數據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用1~2個句子説明其意義之所在。為“討論”部分展開歸納、演繹推論或做出結論等提供鋪墊。但不能對結果做出整體推論或結論。有些刊物要求作者將“結果與討論”或“結果與分析”合寫,那就另當別論。

六、論文的“討論和結論”

1、“討論與結論”的作用

“討論”是對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論證,是對結果的必然性、偶然性、可靠性和重要性進行的全面、系統的論述,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討論”是論文的重點部分,也是最難寫的部分,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高水平的討論往往能提高論文的水平和價值,從而有更多的同行引用該論文,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錯誤的討論也會使論文遭到編輯和審稿人的退稿,即使論文的數據和結果會使人很感興趣。

2、“討論與結論”的內容

“討論與結論”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指出結果所表現的事物和現象的原理、關係和一般意義,切不可胡編亂造、牽強附會;指出本研究結果同國內外同行已有報道的結果存在的異同點;

(2)本文的創新之處與侷限性、不足之處,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為以後的研究指明方向;

(3)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歸納,並把研究結果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分析研究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4)對沒有意想到的結果進行解釋;

(5)最後明確給出結論。討論要與引言相對應。引言中常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在討論中要對這些問題給予回答,做到前呼後應。

3、“結論”的寫作

討論之後應該有一個簡短的結論,説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結論的內容主要是總結研究者到目前為止作了什麼工作,得出了什麼結果,這些結果對現在來説有什麼影響、意義和價值等。文章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基於研究結果,切不可任意拔高和外推。結論部分才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是作者通過試驗推理得出的最後見解,是整篇論文的歸宿,因此既要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繫,又要鮮明準確,簡短有力。在最後時刻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是將“結果與討論”作為一個整體來寫作,這時結論可作為單獨的一部分來寫。如果“結果與討論”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綜合、歸納、推理和總結,那麼結論就可以寫的短一些,不要再重複討論的內容。

總之,科技論文寫作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瞭解和抓住了這些規律,科技論文的寫作就不再是難事。但是,論文寫作方法也不能死板硬套,初學寫作者可以根據有關刊物要求和文章具體內容採用靈活多樣的寫作方法,達到發表和交流傳播的目的,促進科學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壯。科技論文寫作的技巧與規範,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xx,5(30):210-212.

[2]雷邦海。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及基本要求[J]。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xx,4(3):58-60.

[3]羅伯特戴,芭芭拉蓋斯特爾。如何撰寫和發表科技論文(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4]劉潤進,王金寶。實用農業科技英文論文寫作教程。科學出版社,20xx.

[5]宿伯傑。撰寫地理類科技論文應注意的問題。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xx,(2):96-97.

[6]從叢,李詠燕。學術交流英語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

科技創新論文 篇十

以產學研推為一體,構建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研發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產學研推一體化優勢。充分發揮省內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的研發優勢,狠抓農業科技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完善產業與科技相互支撐、經濟與技術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生產促科研、科研帶生產的良性循環。集團公司根據農業技術工作的總體要求,在總部設立農業科技處(農業處),負責全墾區各項農業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實施。同時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各農場都建有農科所、植保站、獸醫站、土肥站、農機站等農業專業服務機構,配備專職技術人員,為墾區實現農業技術創新提供體系支撐。以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省農業科學院為技術依託,墾區5個重點農業科研院所(站)、18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支撐,構建輻射全墾區的科技研發網絡。與中科院土壤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積極籌劃之中。二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江蘇墾區現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2270人,其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65人,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350人,中高級職稱農業技術人員佔技術人員總數的18%左右,農業技術人員佔農業職工總數的13.5%。近幾年來,每年從農業院校招聘大學本科、碩士生到農場就業,形成了人才隊伍的梯次配置。三是注重高端實用人才引進。墾區特別注重培養和引進頂尖專業人才、領軍人物和落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企業家隊伍、科技人才隊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力爭在分子育種、生物災害綜合防治、循環農業及資源綜合利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以落地生根、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科研成果。

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核心,構建現代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

充分發揮墾區規模化、集約化和組織化優勢,搭建新技術、新成果創新的推廣應用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圍繞生產需要和產業發展,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力度。集團公司專門設立科技項目專項經費,支持下屬各單位開展技術創新。“十一五”以來,墾區累計實施了400多項科技試驗,部分課題項目研究創新水平填補國內空白,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先進和省內領先水平。通過農業“高產增效、節本安全”為目標的科技創新活動,形成了稻、麥、棉、植保、土肥、農機、養殖等十項農業技術體系,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引進、改進、創新,農業實用技術的引進、組裝、集成和生產中關鍵技術的改進等方面不斷提檔升級,對墾區農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農業產業化發展得到較好提升,農業綜合產出逐年提高,主要作物單產均高於江蘇省平均水平。同時,通過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引進並開發了一批填補墾區生產空白的農林牧漁新品種。近年來,墾區通過試驗示範引進近100個稻、麥、棉、花卉、果林、水產、畜禽等農業新品種,引進新農藥,消化吸收新技術50多項,累計推廣輻射面積達500多萬畝,自主培育並通過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達29個,合作開發新品種達15個,有22項農機技改和創新發明獲得國家專利。

加大對外合作研發力度,轉化科技成果,推廣創新技術。集團公司與省農委、省農科院、南農大、揚州大學建立密切合作關係,組織專家到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指導,解決生產遇到的技術難題。大華種業加大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和大型種業企業合作的力度,通過優勢互補,開展協作育種,先後與江蘇省農科院、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鎮江農科院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以促進龍頭企業與基地發展有機聯合為目標,加快綠色有機生產技術的集成、示範和推廣。加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體系、監管體系、檢測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墾區100萬畝耕地全部進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生產領域,已有81.3萬畝農田獲得綠色食品或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其中: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區8個,農業部肉禽養殖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1個,農業部水產類健康養殖示範農場3個,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示範農場1個,農業部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3個,農業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聯繫點農場1個,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15個,國家級出口蔬菜質量安全示範區1個,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6個,規模化養殖小區128個。蘇墾米業被農業部安排為首批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實施單位,弶港農場的西瓜、東辛農場東米公司的肉禽列入全國農墾質量追溯試點。

以科技示範工程為載體,構建現代化農業科技管理服務體系

以高產創建工程為抓手,大力推廣稻麥高產栽培技術,在墾區全面推進稻麥高產創建活動。墾區每年都有小麥、水稻、棉花等作物參加省部級的“百、千、萬”示範區高產創建活動,並取得較好的`增產增效示範成效。新洋、東辛、淮海等農場的水稻、小麥萬畝示範片建設,均創造墾區及全省高產記錄。同時,深入實施科技入户工程,將學科技、用科技、抓科技變成墾區廣大幹部職工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進一步完善覆蓋農業、林業、水利、農機、畜牧、種子等系統的專業化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配強配齊專業科技人員,理順科技管理機制。大力推行“科技入户”服務模式,在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等方面,為基層提供“面對面”、“點對點”的指導服務。加強生產全過程的技術跟蹤服務與指導,形成了面向一線的指導服務機制。全面落實“職工全員培訓”項目,創建多渠道的科學技術普及載體,採用分段學習、強化實踐、跟蹤服務等多種形式,堅持制度化、專業化、全員化培訓,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技能培訓教育機制。近幾年,通過開展各類農業技術培訓、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年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員5000多人次,培訓農業職工3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