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高校市場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W

高校市場論文精品多篇

高校市場論文範文 篇一

近些年來,國家加大力度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提高,促進綜合性、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市場營銷專業作為較為實用性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因此在實踐教學方面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在教育改革這一大環境下,目前許多高校的市場營銷專業都在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但是改革大都停留在書本上的理論,缺乏實踐教學的改革和創新能力,這種模式依然促進不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對其實踐教學改革研究就十分的必要了,具體表現在:

(一)各大高校側重於理論研究,缺乏實踐教學的研究。由於理論的研究不能填充實踐教學的空白,並且少部分的學校即使對實踐教學有研究也是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的,比如浙江某大學為適應國家的改革體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在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提出改革,經實踐教學作為理論研究穿插在課程之中,雖然注意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是沒有根本的解決問題,學生很難從課本上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社會實踐的崗位上去,還是理論和實際脱節了。

(二)高校教育面臨社會的極大考驗。目前的高校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式的教育,而是隨着國家每年的擴招已經過度到了大眾教育的階段,那就意味着高校承擔的任務將更加艱鉅,現在高校承載着的是大多數學生在走向社會前的過度教育,因此,更多的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應該及時轉變觀念,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辦學思路,轉變重學術、輕職業的傳統思想,加強實踐教學,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培養多種類、多層次的實用性人才。

二、高校市場營銷船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的現狀

據社會企業的不完全統計,大多數的企業對本企業的市場營銷專業的畢業生的能力表示不是很滿意,尤其應用在實踐上,大多數的學生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基礎上,實踐的經驗太缺乏了,因此目前市場營銷高能力人員還是緊缺的,因此可以説明在學校期間大多數的學生得不到充分的實踐鍛鍊。所以,我們在研究中找到問題的關鍵,並加大力度實施改革策略。

(一)實踐教學考核偏重於理論。不少高校對於實踐教學的方法是採用搬進書本,在課堂上實現實踐理論的傳授,而高校的市場營銷專業考核方式又大多停留在紙捲上,評估的標準也是考試試卷的分數高低。很顯然,學生的實踐能力的高低是不能有答題的對錯來評判的,這樣也很難引起學生對市場營銷專業實踐的重視,然而市場營銷最應該重視的就是實踐導致學生對它的認識停留在紙上,離自己是那樣遙遠。

(二)學校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度不高。有的學校領導認為,對於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固然好,但是由校外企業老師負責即可,甚至有的覺得實現起來較為麻煩還浪費經費,倒不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習是一樣的,因此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忽略了。這樣的做法導致學生對這方面的學習機會不珍惜、不重視,原定的教學計劃沒有實現自然就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缺乏。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但是老師本身的實踐的能力就缺乏,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也是很致命的,一般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很少有在企業或其他單位工作的經歷,市場營銷的實踐能力不足,教師有豐富的書本知識,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這已經成為制約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三、高校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一)注重實踐教學方法並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採取很多種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到公司去實習、做市場調研,這些都可以通過畢業論文的形式體現出來,但是必須嚴格把關,每位學生的實踐內容和成果。如圖所示,可以開展這樣的學分制安排來制約學生實踐的能力培養。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知識攝取量的增加和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有利於學校的長期發展。只有一線教師授課能力提升,學校才會在市場競爭中有更具強悍的核心競爭力。

(二)加強校內實訓建設對實踐教學予以足夠重視。市場營銷專業與國際貿易等專業都屬於金融範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科一組織學生與其他系一齊組成模擬的團隊進行企業模擬實踐,校內實訓基地為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環境,利用基地的現有設備、產品,結合教學任務進行綜合技能訓練。

(三)積極推進教師體系的實踐能力提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是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的,老師的引導和教導是學生社會觀形成的階段能力的提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老師們為了加強實踐的能力,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到企業中去了解企業的真正運營時的機制,高校校應該支持專業教師的企業頂崗實習;或者為了老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可以定期的請一些企業的有經驗的高端人才到學校為學生講解實踐內容,讓他們作為老師來教授學生,應該是更合理有效的方式,通過一線實戰經驗的分享,提升學生對社會具體工作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結論

高校市場論文範文 篇二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大學生就業難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隨之而來的誠信問題已開始入侵大學生就業市場,並有愈演愈烈之勢。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此要予以高度重視,要對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問題的現象和原因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管理、引導和教育,努力培養大學生講誠信的基本素質,創造誠實守信的良好就業環境。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意思是誠懇老實,有信無欺,這是人立身處世之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遵循良好的道德準則是一名優秀大學生不可缺失的基本素質,但令人堪憂的是,信用危機已開始人侵大學生就業市場。因此,對大生就業市場的誠信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並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教育、引導和管理,努力培養他們守信用、重良知的基本素質,創造誠實守信的良好就業環境,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高校就業市場誠信問題的若干表現

高校就業市場誠信的缺失,在大學畢業生和招聘單位四個方面均有表現。在大學畢業生方面主要有:

1.私自修改學習成績。一些畢業生為了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習成績的要求,竟然明目張膽地修改自己的成績單,把本來不及格或分數較低的課程改成及格或優秀,然後心存僥倖地拿着“技術處理”過的成績單到學校審批蓋章,企圖矇混過關,以獲取考官垂青。

2.盜用他人成果。一般用人單位在審閲畢業生材料時往往先收取複印件,有些人就抓住這一空當造假。他們把別人的等級證書、獎學金證書、優秀學生幹部證書以及發表過的文章、科研成果等改頭換面變成了自己的輝煌履歷,堂而皇之地交給用人單位。

3.製作虛假簡歷。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就業難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y。部分畢業生為了能順利找到工作,在準備推薦材料時往往進行“注水”處理,別製作虛假簡歷,以此抬高身價。本來沒擔任過學生幹部,簡歷中卻出現了大量的要職如“班長”、“部長”、“學生會主席”等溢美之詞。前幾年,同一個班級出現過十多個“學生會主席”。而今萬象更新,大學畢業生人人英語四六級,個個精通計算機。個別高校片面地追求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對此也通常視而不見,公然讓學生矇混過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弄虛作假的不良習氣。

4.草率簽約而造成違約。簽訂就業協議是一種法律行為,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學校是當事人,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受國家法律保護。按照規定,每個畢業生只能有一份就業協議書,以保證一個畢業生只能和一個用人單位簽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可以存在合理的違約現象,如用人單位承諾的條件沒有實現是可以違約的。這裏的惡意違約是指畢業生採用欺騙手段獲取多份就業協議書,同時和多家用人單位簽約,而畢業生最終只能選擇一家單位,造成對其他單位惡意違約,不僅會影響用人單位的人才招聘和使用,對畢業生所在學校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高校就業市場的誠信問題表現在用人單位方面,主要是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等[2]。例如,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是誠意招賢納士,而是“掛羊頭賣狗肉”,誇張的宣傳、不切合實際的承諾,讓學生有上當受騙之感。有些用人單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費使畢業生不得不在“包裝”上下功夫。有些單位盲目抬高招聘條件,明明只需要懂辦公自動化軟件的簡單操作,卻硬強調計算機二級證書,明明不需要太高的英語水平,偏偏規定要過大學英語六級。

二、大學生就業誠信問題的原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誠信問題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於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經濟領域中的“誠信危機”集中體現在生產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欺騙上。政治領域也充斥着各種違反誠信原則的政治造假、瞞上欺下、等為官為利不為民的現象。文化領域也存在着嚴重的“誠信危機”,造成文化市場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混亂局面,就連一直受人們所尊崇的學術界,也淨土不再,出現了學術腐敗。這些不誠信因素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造成了嚴重影響,最近在大學畢業生中間流行一種説法:簡歷不造假,典型一大傻_3]。部分畢業生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鋌而走險,效尤各種欺騙行為,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誠信問題。

2.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偏執。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僅僅對孩子提出要勤奮、要多才多藝、要競爭等要求,卻漠視要誠信做人這一重要道德品質。在學校教育中,只把追求高升學率當作根本任務,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即使在德育教育上,也只片面強調受教育者對社會負責,而無視學生應對自己負責;對受教育者只是一味的講大道理,而忽視了對學生生活細節和身邊小事的教育。這樣的教育環境,不利於學生誠信品格的養成,一些學校甚至在無意識中“縱容”了學生作假。[4]

3.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反思能力oEsJ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經歷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對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社會的光明面與黑暗面、小事與大事之間關係的全面理解和認識,同時由於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能力,他們極容易將觀察瞭解到的社會消極現象當作社會本質,從而誤導他們拋棄誠信觀念,甚至做出背離公民道德規範的事情。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自己做什麼,很少考慮自己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什麼。追求個人名利,而極少考慮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個別學生甚至把自己的需要建立在別人失去的基礎之上,表現極端自私。

三、實現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的若干對策

1.大力發展經濟,促進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根本好轉。據國家統計數據表明,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帶來60至70萬個就業崗位。因此,要大力發展汽車、化工、機械製造、能源開發、建築、電子等支柱產業,着力培育信息、旅遊等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只有經濟發展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就業市場造假氾濫之風。

2.優化社會環境,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一是要強化政府信用意識。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樹立一個勤政為民、取信於民的政府形象,加強黨政幹部廉政建設,加大查處腐敗力度。二是要努力優化社會輿論環境。要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誠信道德宣傳教育,使人們充分認識誠信的重要性,懂得誠信的價值,在全社會形成“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良好輿論環境。三是要努力創造一種有利於誠信道德品質形成的校園氛圍,引導學生説實話、辦實事。比如,在學習上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良好學風,引導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平時的學習中去,努力克服考試舞弊、投機取巧行為。在評優和保送等問題上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對校園中發生的不講誠信之人和事要進行道德鞭撻,逐漸確立誠實守信的良好校園道德風尚。

3.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當代大學生是一個越來越龐大、越來越有影響力的羣體,他們的誠信如何,不僅對他們個人的人際交往和事業發展有直接影響,而且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所以,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可採取多種方式,如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對有誠信問題的學生進行通報,開展大學生誠信實踐活動,舉辦誠信講座、演講比賽等。

4.高校要嚴把畢業生推薦關。為確保畢業生就業推薦的真實性,高校一定要嚴把畢業生推薦關。畢業生就業推薦表必須經過院系審核蓋章後加蓋學校就業部門公章。要建立嚴格的畢業生協議書管理制度,明確違約責任,對就業協議書實行統一編號,每個學生只有屬於自己唯一編號的協議書,杜絕協議書的隨意轉讓或轉賣現象。對於考取研究生的畢業生在轉接檔案時,必須將就業協議書收回,對已經聯繫就業單位的,還必須徵得用人單位同意並出具退函,否則學校不予辦理轉檔手續,不給“一女多嫁者”任何迴旋餘地,儘可能維護協議本身的嚴肅性和簽約三方的誠信。

5.用人單位要以誠納賢,唯才是舉。用人單位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誠意招賢納士,而不只是到招聘會場給自己做做宣傳、壯壯聲威、走走過場,也不應向畢業生提過分苛刻的要求。同時,要善於識別人才、珍惜人才,在提拔使用、晉升晉級時要唯才是舉,通過學校慎重推薦、單位綜合考察等方式辨別真偽,對簡歷與實際學習成績、經歷、學歷、能力不相符者,要堅決辭退,對錶現突出的要予以重用。

高校市場論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基金項目(05JY245)“對華東區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現狀的調查研究”。

本人通過對華東區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現狀的調查和研究,認為高校要大力開發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必須注重對高校體育消費市場的理論分析,切實加強對本校體育消費行為走向的引導,對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我國體育消費市場的含義及特點

體育市場是一個複雜和特殊的市場,對體育消費市場的定義應從營銷的專業實際出發,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點,是消費者對所有與體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需求。根據體育消費的外在表現形式,可將體育消費品分為體育實物型消費品和體育非實物型消費品,其中體育非實物型消費品又可細分為體育精神型消費品和體育勞務型消費品。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體育消費市場形成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局面,一是體育產業蓬勃的發展必然帶來了參與體育消費人數的增長和人們在體育消費中所投入費用的增多。二是消費需求的分化。地理位置、年齡以及收入的差異己不足以區分消費者的體育需求差異性,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不再是停留在簡單的鍛鍊身體上,為了緩解壓力,尋求體育刺激的活動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觀看大型運動會已成為青少年男女的時尚,體育明星也成為體育消費者追捧的對象,體育、足球也吸引了不少體育消費者的眼球。

2、高校體育消費市場的細分理論

高校的體育消費市場要逐漸步進入正軌要求我們針對大學生體育消費需求的異質性和企業在有限資源下競爭的要求,同時充分了解體育消費市場細分的重要性,選擇恰當的細分變量進行經營。

首先,高校的地理位置可作為重要的細分變量來應用。地理環境和氣候的不同可以導致不同地區消費者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的不同,使得大學生在選擇上有不同體育消費的類別,大學生對體育消費的運動也有很大的偏向,能如實地反映大學生的共性和差異性。其次,大學生體育人口的統計變量在體育消費市場細分中要得到很好的應用,專門針對細分市場和健身俱樂部,針對不同的收入水平而生產的不同檔次的體育消費用品,體育人口統計變量細分比較其他的變量更容易測量,也更加容易操作,但同時也要重視大學生的個性化消費。第三,體育類別細分要站在從事體育消費經營企業的視角來細分體育消費市場,優點是具有明確的消費羣體,容易確定消費者具體的體育需求,不足是沒有從大學生消費的角度出發,所以對消費者整體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不能整體把握;因此,還應重視體育作為媒體的巨大功能,瞭解大學生在其他消費品方面的消費行為。第四,對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利益細分是新興的一種細分方法,要尋求大學生利益需求的不同,為大學生設計一整套的運動方式、乃至生活習慣,為大學生釋放學習壓力等需求而建立的體育消費活動經營實體;利益細分能夠確認大學生深層多方面的消費需求,也會給經營帶來便利,但同時應重視把握大學生行為的本質。第五,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細分,包括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念等進行合理的運用。

3、高校體育消費市場的營銷理論

高校體育消費市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它作為體育本身要求大學生參與,另一面它作為媒體的功能被企業所利用,因此,對高校體育市場的營銷策略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在高校體育消費市場中首先不能忽視體育贊助,不要把體育贊助作為單純的公關活動,而是要求企業或個人對體育項目、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提供金錢或物質的支持,與贊助商真誠合作。要極大地提高體育賽事營銷的宣傳潛力,使投資者踴躍投資體育賽事冠名、體育賽場冠名、體育賽事贊助、體育賽事現場廣告。努力打造高校著名體育團隊或運動明星,依靠他們的魔力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們的產品上。創造文化營銷氛圍,體育營銷與其他營銷方式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要尋找到品牌與體育文化的結合點,藉助體育文化就可以建立品牌文化系統,與企業內部、企業文化系統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文化系統,拉近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不斷提高體育文化的魅力。合理運用體驗營銷,在體驗營銷中充分應用引導和創造大學生個性需求的全新的體驗營銷方式,把體驗營銷合理地、有效地與體育營銷結合起來,這也符合時代的必然要求。充分運用互聯網營銷,利用互聯網來提高企業知名度及收入或與一些體育組織聯合創辦網站,給體育營銷提供獨特的機會。

4、結語

高校體育消費市場的細分理論決定了高校體育消費目標市場的選擇和市場定位抉擇,也決定了之後的營銷活動成敗。對於高校體育消費市場,體育營銷要結合地理細分和大學生體育人口統計細分實際,要有效地指導營銷策略的制定,借體育運動使企業和大學生產生共鳴進而改善兩者的關係,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消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強。大學生體育消費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3(2).

[2]鄒師等。遼寧省大學生餘暇體育活動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4).

高校市場論文範文 篇四

[關鍵字]:銀行;高等院校;資本需求;消費

近年來,隨着中國教育產業化政策的逐步實施和金融業在第一二產業領域內的投資穩定與飽和,各金融實體在教育業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的爭奪日趨激烈。以我校(山西財經大學)為例: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太原市商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在兩年內先後進入學校設立點(以前僅中國工商銀行一家)。各商業銀行對教育領域如此看好,根本原因在於高等教育領域的資本市場的潛在利潤有待開發。

高校之所以最後成為各大金融主體青睞的對象,是和高校市場的特點和金融業的拓展分不開的。理論上講,高校是沒有產出的行業,當然,這裏的產出指的是商業利益。而銀行(指商業銀行)是以利潤為最終目的,由於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教育產業看作一項福利事業,銀行一直沒有介入高校市場的拓展,但近年來,隨着教育產業化的提出和發展,高校越來越需要足夠的資金給於支持和發展,同時高校也形成一個相對龐大的資金供給者,跟高校合作越來越頻繁並形成一種趨勢。

一銀行在高校的業務現狀

目前,各銀行在學校的主要業務有:代收學費,發放助學貸款、教職工工資、學生補助、獎學金,吸收存款和代收電話費等。從上述各商業銀行的業務內容來看,其主體集中在中間業務以"手續費"或"折扣"的形式來獲取較微薄的利潤。事實上,就我國目前金融狀況來説,其主體收入尚在銀行的傳統業務--資產業務(發放貸款)和負債業務(吸收存款),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爭奪尚未達到高峯階段。

就此而言,高校市場似乎很狹窄,可開發的空間不大,但是,高校市場有其獨特的地方。現在許多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國招生,有近1/3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每學年的學費、生活費近萬元,主要是通過郵局匯款和銀行異地存取服務獲得。2001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職)在校總人數為1175.05萬人,如果省外學生的費用全部通過銀行獲取,以中國工商銀行現行0.5的手續費結算,僅此項業務銀行每年可獲取196萬元的手續費。然而,地方性商業銀行由於其地域侷限性將失去這一市場。

具體説,地方性商業銀行由於其經營業務範圍僅限於某一城市(如太原市商業銀行只在太原市有業務)或某一地區而不是全國聯網經營,事實上,其業務已經被侷限在狹小的範圍之內。加之各地方性商業銀行均是以其前身"城市信用社"轉型而來,無論其資本實力還是服務質量範圍上都無法與四大商業銀行相抗衡。所以,筆者認為,除非地方性商業銀行開拓出別具特色的地方內容,否則必然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拖垮。

與此同時,各銀行進入校園後都是採取同樣的佔領方式,即大量發行銀行卡。這是否真正意味着他們已經佔領該市場呢?事實上,某一金融實體是否佔領高校市場,其標準還在於所吸納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數量以及所承攬服務內容的多少而定。如何開拓高校市場,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獲取更大的利潤,有必要對高校市場進行深入剖析。

二高校市場的特點

(一)消費主體的特殊性

對於高校市場來説,其消費主體一分為二:一是有穩定收入的教職工,他們有自己的家庭、相對固定的工作,其消費主要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多。因此,他們屬於社會消費羣體。二是完全依靠家長的90的在校學生,他們人數眾多,不但無固定收入,而且還佔了學校消費絕大部分。事實上,學生消費可以歸為社會消費的一部分(其消費收入來自家庭)。但無論是教職工還是在校學生,他們作為資本需求者和資金供應者,都應是各個金融主體市場戰略的重要組成。

(二)學生消費的差異性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增長勢頭明顯,官方統計顯示,我國社會基尼係數為4.8-5.0之間,已接近世界警戒線。而把高等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使得這一差距體現得更為明顯,從而造就了學生消費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可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

1.以完成學業為基本目的的資金需求

這部分學生有的是來自經濟不發達的農村,或是計劃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則是由於父母下崗,或是家庭離異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貧民。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連每月300元的生活費也提供不了,更別説每年幾千元的學費。他們迫切需要獲得助學貸款使之順利完成學業。

這種狀況為商業銀行進軍教育市場提供了基本市場需求,而事實上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民營商業銀行均未在這一層面打開其資產業務。根本原因在於消費羣體的信用體系和擔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國家政策對學生貸款的優惠政策(一般均為低息或無息貸款)使各商業銀行即使冒高風險也未必有利可圖。所以他們均以放棄"高校資產業務"為代價來避免風險。

2.以個人消費為目的的消費羣體

此類學生家庭條件較好,消費的步伐氣息濃厚,追求時尚品牌,其消費水平已經超過一般的工薪階層,他們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條件來滿足其消費需求。

3.介於其中間的消費羣體

他們有着正常消費習慣,據調查,2000年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四川大學四所高校學生的月消費均在400-600元之間。

以上兩類學生的主要消費為娛樂(包含旅遊,電腦,手機,CD機等),服飾和生活日用品等,這為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商品買賣還主要以現金交易為主,刷卡消費在某種程度上來説還有待於銀行網絡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筆者以為,這應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有益探索。

(三)學生消費的週期性

在高校市場中,學生是消費的主要羣體。由於學生的時間相對集中,假期也較長,緊張的學習之餘,假期旅遊已成為學生最好的放鬆方式之一,特別是在"假日經濟"的帶動下,這一現象正呈日趨上升趨勢。此外,假日購物、回家探親等在我國經濟領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時,隨着大學就業、擇業競爭的激烈和複合型人才的走紅,各種"考證熱"成為大學校園的消費新熱點。如現今流行的"四證一照"(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託福、GRE和汽車駕駛執照),"商務英語","註冊會計師資格證"等。而各類考試的時間比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試的高峯期,便使得在這一領域的消費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費和考證、考研大軍,另一方面,傳統的定票、報名、報班等已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人們迫切需要有一種方便、快捷的服務來滿足其願望,這對以中間業務見長的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其開拓金融市場提供了可選的方向。

(四)網絡消費的到來

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購物又成了學生消費的另一增長點。2000年中國高校共有1041所,中國教育科研網覆蓋了全國160多個城市,國內已經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園網高速接入該網,聯網主機達120多萬台,用户超過800多萬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年份1999200020012002

高校學生網民數量(萬)496636800913

網上購物人數(萬)--76160288

購物者人均年花費(元)--50120300

(居於歷史數據得到)

由上表不難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學生一年之內用於網絡購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為例),那麼學生網民的網絡購物支出將達八億六千四百萬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網上購物支付主要侷限於各類信用卡,普通擁有儲蓄卡的用户還得通過郵局匯款。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不便,而且由於時間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慾望。如果商業銀行加大網絡建設,提供方便的網上支付服務,那通過這一服務也將得到不小的利潤。

(五)創業基金的來源

現在,在國家大力倡導創新的今天,學生創業也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但創業所需的原始基金成為制約大多數創業者的瓶頸。同時,學生創業擔保制度極其不完善,一般而言,創業基金來源有以下三方面:1.由學校提供,但由於學校資金有限,而申請人數較多,因此只能實現少部分人的願望;2.向家人或親朋好友籌款,但這種籌資方式所能籌到的資金有限,不能滿足較大數額的資金需求;3.向銀行貸款,但由於對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具有很高的風險性,以穩健經營為原則的銀行一般不願意對這些項目進行融資。再者,風險投資基金對項目的要求過高,難以吸引資金投入,因此,籌資難一直是制約學生創業的主要障礙。如何打破傳統的貸款信念是銀行開展風險投資並獲取更大利潤的關鍵所在。

(六)金融與電信在高校市場的潛在競爭

據調查,大學生較中學生在消費上有明顯提升的方面主要為服飾消費、休閒消費(主要是旅遊和進出娛樂場所)、網絡消費和電話卡。事實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已在大學生電話消費上大得其利。

目前,在高校校園中,主要存在以201卡、IP卡和各類手機卡並存的局面。電信網絡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帶來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樣的電話卡湧入市場,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隨處可見的廢卡也污染了環境;另一方面,銀行卡在完成了傳統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後就無所事事。如果銀行和電信在某些業務上兼容,以銀行卡代替電話卡,同時開通電話銀行服務,就不僅能夠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還能通過巨大的電信網絡把銀行業務擴衝到每一個角落,雙方均有利可圖。

(七)未來消費的制高點

高校學生即將走出校門,高等教育使其在消費觀念和品牌意識上有了不同的轉變和加強,他們是未來的"白領",有着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各銀行在校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消費動向,銀行應在此期間不失時機的擴大宣傳,提供優質服務,為自己今後的發展創造無形資產。據筆者推測,各商業銀行進駐高校的另一重要目的便在於搶奪未來消費的制高點,在高校消費羣中互打"印象戰"。

(八)高校建設的資金需求

隨着高校的擴招,許多學校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都受到了相應的挑戰。教育體制改革後,經費的投入已遠遠滿足不了學校建設的要求,他們正在尋找其它渠道來解決學校發展的滯後因素。

三商業銀行的市場拓展

商業銀行主要有債權、負債和中間三大業務,就負債業務而言,由於高校消費主體的特殊性,學生的資本市場主要是社會中居民(家長)資本市場的一部分,而其流動性較強,因此,只要抓住居民的資本市場也就抓住了學生的資本市場。那麼,怎樣在高校進行市場拓展呢?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變相地抓住學生的消費市場是其關鍵所在,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嚴格完善信用擔保制度,把銀行的資產業

(包括助學貸款、創業基金貸款和學校建設資金貸款)逐步滲入高校市場。

鑑於目前中國教育處於由福利事業向產業轉化的過度階段,國家政策對此具有明顯的對比性:一方面,主張在校學生自負求學階段的一切費用(助學貸款就是比較明顯的政策傾向);另一方面,對於相對比較貧困的學生又放寬政策要求商業銀行給予優惠條件,這使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強制執行國家政策,讓渡了部分商業利潤。由於學校建設資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資產做抵押,同時銀校合作,資金-人才相結合的模式使學校建設資金的獲得變得相對容易,而助學貸款、創業基金貸款由於基本上是對無產者的資助,擔保制度又相對不完善,一般而言,學生助學貸款的擔保人是學生本人的老師或校長,平均資金收回率僅為30,事實上該擔保是純粹意義上的信用擔保,沒有任何資產做抵押,風險係數極高,所以各銀行大都把還貸期限定為學生畢業前。而這實際上並未起到助學貸款的作用,因為很少有學生能夠在畢業前具備+還貸能力。至於創業貸款,更是高風險投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高校市場拓展銀行資產業務,關鍵在於擔保制度的完善,具體有以下措施:

1.改變以往教師作為擔保對象的現象,改為以學生本人的家庭成員作為擔保人,同時以家庭財產為抵押,建立有形資產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擔保。

2.對於家庭相對貧困又不得不完成學業的學生而言,可以放寬限制,但措施要得當。具體講,在銀行、學校和學生本人之間訂立兩個有效合同。第一,把學生對學校交納的費用轉移為銀行對學校的負債。第二,學生對銀行負債。

有必要解釋的是,銀行應一次性清償對學校的負債,而學生對銀行的負債可以分期付款,但學生應在協議中保證,在獲得就業崗位時,有義務第一個通知所負債的銀行,並在工作2~3年後,銀行有權從學生的收入中依次扣減,直至還清債務。至於學生與工作單位的有關事項應自行協商。同時,學生應將自身具體家庭住址、狀況等如實在協議中載明,以便銀行執行其權利。

3.對於創業基金,銀行應嚴格要求和審閲其投資創業計劃報告,把其作為貸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創業基金後,學生應定期向銀行呈遞有關財務經營報告,接受監督,並從利潤中依次扣減所負之債。對創業學生的家庭財產也應列為備抵押對象,視風險情況而定。

4.轉移風險,即把學生負債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銀行投入一定的保險費,一旦學生無力償還,則責任由保險公司承擔。

(二)加強銀行與商業流通的聯繫,實現銀行與終端消費市場的結合,

同時完善網上支付服務。

隨着零售業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銀行與超市、商場的聯合日益明顯,而高校的學生是零售業發展的重要生力軍之一。銀行應嘗試把中間業務介入零售業,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圍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場全面實行購物刷卡,銀行便可獲取"折扣"或"手續費"。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銀行卡即可適度優惠(比如9.5折),這樣可以鼓勵學生使用該銀行卡。同時,由於持有該銀行卡即可享受優惠,學生也會增加對零售店的商品消費,這樣一來,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對零售業均有相當大的利潤可圖,而消費者也能從中獲取實惠,應當一項是比較理想的嘗試。

(三)擴大中間業務,各種外出旅遊、車票和各類考試的報名、報

班及資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僅在於通過各種服務獲得一定的手續費,而且還能提高銀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場的"印象值",為將來消費奠定基礎。

(四)實現金融與電信合作,共同開發高校市場。

高校學生的電話消費是學生消費裏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應當提高銀行卡的含金量,擴大其使用範圍,以更快捷的方式贏的市場,如:以銀行卡代替電話卡,開通方便的電話銀行服務。這不僅使銀行與電信合二為一,雙方均有利可圖,還可以實現電話卡的衝值功能,避免以前電話卡的一次性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給消費者帶來的不便。

(五)提供優質服務,創造無形資產。

第一,關於對模擬銀行的籌建。所謂模擬銀行是指由銀行負責出資,在高校內建設一與實體銀行在構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縮"型銀行,事實上,對高校學生來説是一模擬的"金融實驗室",目的在於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了解銀行業務的機會(這與高校市場知識性和研究性的特點相吻合)。一方面,通過對模擬銀行的籌建加強高校市場對銀行的關注,提高知名度,更為重要的是把該項服務作為銀行的另一創新型業務,成為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