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美術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55K

中學美術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篇一

一、統觀教材,有的放矢

就目前的美術教材來看,每一冊書中,基本都囊括了繪畫知識、工藝技術、手工製作、作品欣賞等多種教學內容。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可以説都是美不勝收的。然而,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側重點,比如,有些內容是側重於社會生活美的,側重於欣賞美、表現美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有些教材則更加註重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德育因素較多,還有側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側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等。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只有統觀教材,有的放矢,才能將教學的意圖放到最大,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觀察生活,直觀示範

美術的創作離不開生活。在對學生進行繪畫基礎課的教學時,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生活中的美之外,還應注重示範的作用。這樣,在學生的觀察中,學生能夠逐漸地感受到生活中其他人感受不到的美妙,在提高觀察能力的同時,能夠具體、深刻地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美;在教師的示範下,學生能夠逐漸地發現各種形體之間組合而產生的微妙變化和美,在提高審美和創造美能力的同時,能夠豐富對生活中各種美的認識。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只有學生觀察生活和教師直觀示範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去綜合地感受,鑑賞美。

三、現代技術,合理利用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以教師講解為主的美術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學的發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雖然多媒體教學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美術課程都適合多媒體教學,因此,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地選擇和運用多媒體,讓其教學優勢發揮到最大,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中學美術教學中創新思維的作用 篇二

1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國中傳統的美術教育中,美術教師為了儘快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式上往往採取灌輸式教學法,強迫學生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與藝術思想,這使得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了一定的反感心態,對美術課程的學習形成了消極的抵抗心理。新課改提出,新時代的教學模式應該呈現的是雙向性的結構架勢,一味地強行灌輸知識,不僅不能滿足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要求,且教師的教學目的也不能得到實質上的實現。國中美術課程一向注重的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促進教師把陳舊的教學模式轉變成啟發式的教學模式,讓教師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只是知識的傳遞者,起到的是指導與組織的作用。

2豐富了國中美術的教學內容

國中美術課程不僅讓學生的基礎美術技能得到提升,也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在美術課程中對創新思維的積極培養,能調動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出學生的創作靈感,並讓學生的表現慾望得到增強。因此,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能促進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通過靈活、巧妙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出廣闊的創作空間。在具體的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儘可能多地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美術創作引導和啟發。這樣不僅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新型思維的開發和利用,還能幫助學生打破原有的傳統思維,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創作出別具一格、獨樹一幟的美術作品。如果教師一味地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不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就會造成所有學生的美術作品都一樣,毫無創造性可言。不僅創作風格相似,整體立意、表達形式也會越來越趨於相同。從教學方面理解,這種趨同現象的產生非常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同樣,在具體的美術相關課業的培訓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是採用模仿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美術技能訓練。模仿訓練是美術教學的基礎部分,針對中學美術,應該進行更深層次的新型模仿教學。新型模仿教學是在模仿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但並不是要求學生進行完美複製。新型模仿教學要求學生在對美術經典作品進行模仿時,要充分融合自我風格和自我特色,不能盲目照搬或模仿。可想而知,如果學生在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完全不進行自我思考,也不對作品進行賞析和特點研究,只是一味複製作品。這種訓練根本就沒有任何效果,相反,還會讓學生陷入死板、呆滯的思維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學生是無法進行美術作品創作的,即使能創作出作品,其作品也會像作者本人一樣,顯得呆板、乏味。總的來講,這樣的美術作品是不具備任何藝術價值的。與此同時,這樣的教學內容也完全不符合美術教學的教學目標。

3促進了美術教學方法的革新

針對中學生美術教學而言,學生創新性創作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重要內容等同於學生繪畫技能的培訓和鍛鍊。從某種程度上講,創新思維能夠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刺激。就國中美術教師而言,創新性的教學思維可以促使其進行美術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這種促進作用可以從以下方面得以體現:其一,在美術鑑賞方面。教師在進行具體的美術作品鑑賞教學時,可以將作品相關的音樂、視頻以及故事進行充分結合,以引導學生進行美術作品欣賞和品味。這種方式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且形象的美術意境。在這個意境中,學生可以自由輕鬆、積極主動地進行作品學習,從而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並感受美術作品的內涵和表達意藴。其二,作品討論方面。針對某些爭議較大的美術家及其相關作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相互辯論。根據學生自我觀點,可將其靈活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分組完成後,小組間成員可自行進行討論,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激活自己的腦細胞。這種讓學生自主辯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突出學生學習主體的重要地位,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潛在思維能力。換言之,這種相互啟發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潛能,還能同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三,美術理論知識方面。針對純理論性的技法理論教學,教師可以採用遊戲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技法理論教授。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時,可以適時增加遊戲環節。這樣不僅可以增強美術相關技法理論的吸引力,還能誘使學生愛上美術,從而自發主動地進行美術技法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

4培養了學生獨特的美術個性

作為一門兼具藝術性和人文性的學科,美術對學生的要求極高。無論是學生自身的藝術個性,還是其繪畫風格,都要求獨樹一幟,不得雷同。然而,與傳統的教學課程所有不同,現在的美術教學要求教師最大限度地瞭解學生,並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個性特色、創作偏好等各方面因素,為學生量身打造獨屬於該生的美術教學方式。也就是説,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個人特色的美術創作者。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不得不對學生進行思維創新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敏感性,才能激發學生進行美術作品探索,從而發現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美術創作風格。只有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學生創作出的美術作品才會具有美術個性,同時才能真正表達作者心中所思、所想、所感。就美術教育的整個過程分析,中學美術教學只能算是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無論是學生的美術個性,還是學生的美術修養,也都只處於萌芽時期。這個時期對學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學生極其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家庭因素,還是學校因素,抑或是社會大環境因素,都有可能成為引發學生美術個性和修養發生重大改變的未知因素。對此,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實時觀察和追蹤,充分了解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並對學生的美術個性進行及時發現和深入挖掘。這樣,就可以充分促進和推動學生美術個性的發展和提升,從而有利於學生藝術個性以及繪畫風格的形成。

5結束語

在國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就無法完成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也無法培養出符合美術審美原則的創造性人才。

綜合材料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篇三

一、綜合材料藝術的發展歷程

從綜合材料藝術的發展歷程上,我們不難看出,綜合材料藝術與傳統的美術學科中對材料應用和運用是有着很大區別的,這些重要的區別在於:綜合材料藝術是以繪畫作品中材料的綜合、和諧運用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傳統的綜合材料藝術則僅僅是將材料視為繪畫手段其中的一種,並未將繪畫材料其自身所具有的質感、美感以及不同材料的混和所帶來的對比效果進行細緻的研究。如果從這個層面和角度上來看,綜合材料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是對傳統美術繪畫表現力方面的一次有力的挖掘與推動。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文化、藝術事業也有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因為有關部門對於文教事業的高度重視,我國藝術發展的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綜合材料藝術作為一門外來的新興美術學科就開始逐漸受到了美術領域的廣泛關注。而得到這種廣泛認知和推崇的原因還有就是因為中國傳統繪畫———國畫在材料使用方面是可以和綜合材料藝術有一些融會貫通的地方。中國的傳統繪畫材料看,戰國時期有帛畫,在秦漢時期有墓室壁畫,漢代有漆器工藝,都能折射出一些綜合材料繪畫藝術的影子。但是,中國傳統的繪畫與綜合材料藝術的研究方式相比,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一些欠缺的。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繪畫在材料的研發與運用方面一直是缺乏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的,我們所認識的國畫在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方面還基本上是沿用傳統繪畫的一些基本材料和工具,這樣往往制約了這一領域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當代中國傳統繪畫及其他本土藝術在藝術表現力的探索方面缺乏一定的變化。

二、綜合材料藝術與美術教學

我國在“85美術新潮”階段,綜合材料藝術被推行利用,進而引領了風靡一時的材料藝術革命。在這期間就有許多人意識到了,綜合材料藝術實際上是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與中國傳統繪畫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想要將綜合材料藝術與美術教學結合起來,就需要充分的挖掘、整理中國傳統繪畫在材料運用方面的一些經驗;同時還要藉助綜合材料藝術在材料使用方面所獨有的自由、廣泛性,以此來培養學生形成一種比較廣泛的、開闊的藝術視野以及大膽的藝術理念,在這些能力形成的基礎上學生還會進一步的形成比較敏鋭的藝術感受力或者是對多種繪畫材料的駕馭能力。而這些方面對於培養學生創造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實際上,在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一些藝術院校都增設了與綜合材料專業相關的課程,而這些課程的設置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感受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而言,關於綜合材料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的系統理論研究與實踐都是相對滯後的。換言之,就是在當下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發,綜合材料藝術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開展、實施的問題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實際上都未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對綜合材料藝術的概念以及自己所做的作品是否符合綜合材料藝術的要求等有所困惑。實際上學生擁有這樣的困惑是十分正常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説明綜合材料藝術獨有的材料使用的自由性對學生簡單的繪畫理念已經產生明顯的衝擊。

三、綜合材料藝術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應用

(一)走出傳統的美術理念束縛

綜合材料教學,開始就是要要求將學生在傳統美術教學中寫生造型能力的培養和鍛鍊轉化為對形、色、質在內的繪畫基本形式要素的構成與表現的研究。對於一些基本繪畫中普遍、常見的規律的認識屬於教學的基本內容,而不是在這樣的教學內容中涉及。通過讓學生對繪畫規律的分析和研究,讓學生能夠對傳統和當代藝術的一些現象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學生就會以一個比較廣泛的視野來對自我的藝術創作加以認識,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為他們個人創造潛能的發揮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進行多種知識的融合性學習和教學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已經到達了一定的水平,作為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主的綜合材料教學,實際上是完全可以嘗試進行各種知識結構的融合的。就綜合材料教學實踐來説,其本身要求學生以一種開放的學習心態對待各類藝術形式,並且還要具備良好的欣賞、研究能力,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利用各種繪畫表現手段和形式進行獨立創作的自由。當然在這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讓學生認識到綜合材料的“綜合”不是簡單地對傳統各大畫種的膚淺混合,也不完全是對現有的畫種為專業來進行教學實踐的學科的簡單替代。它應該屬於一種調整專業知識結構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能夠對傳統美術教育模式進行更好的深化和補充。學生在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環境中,能夠形成一種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發展趨勢。

(三)注重綜合材料本質的發掘

對於綜合材料的藝術創作和教學而言,實際上都需要重視對材料的特性、本質以及內在精神的充分認知。在這樣的認知的基礎上,才能靈活地、創造性地對材料進行綜合運用,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規律處理不同材質的結構與造型,也在這個過程中對色彩等諸多藝術元素進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天然的材質還是人造的材質,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只要是它們的物理特性、潛在的表現因素被注入了作品內在意藴的時候,它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個人藝術觀念方面的某些暗示。因此,在中學美術教學實踐中,綜合材料教學應該注重對材料、造型、色彩等位置的相互轉換,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創思維和想象力,提高學生對不同材料的質地所體現的形式美感的敏鋭認知能力,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總的來説,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實施綜合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我們結合現代美術的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規律,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現代藝術對傳統的革新,在大多數時候不僅僅只是侷限在精神意義和審美價值的取向上,更多地還表現在物質意義方面,也就是物質意識上藝術語言的強烈變革。工具與材料的變化給繪畫表現方式帶來重大的改變,這樣的改變已成為了繪畫形式語言演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材料語言的變革在對繪畫的傳統表現方式進行更新的同時其所產生的新奇、陌生的視覺效果實際上也在不斷地改變,從而引導大眾的審美改觀,而這樣的改觀就是創新能力得以發展的源泉。

國中獲獎美術教學論文 篇四

一、國中美術教學的特點

首先,美術教學一直都是處於邊緣化地位。由於受到升學的影響,美術教學處於邊緣地位,得不到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然而,美術教學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領導和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美術教學,為學生的藝術教育打下良好基礎。其次,教師教學態度不端正。由於學校領導對美術教學的不重視,再加上美術學科沒有升學方面的硬性指標,導致美術教學不受重視,教師以一種敷衍的態度進行教學。再次,美術教育比較抽象。美術課程與其他主科課程不同,美術教學具有很強的表象性和抽象性,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同時,如果美術教師的授課沒有個性,那麼美術教學就成為一種再現性教學。最後,美術教學的變化性。藝術與時代背景、時代發展有着密切聯繫,藝術會受到時代發展的影響,美術教學會受到時代思想的影響。因此,美術教師應該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學習內容要多樣化

隨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化,美術是藝術形式的一種,美術內容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特徵。在國中階段,學校通過設置音樂和美術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美術課程是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環節,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美術繪畫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為今後的美術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指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教師要教給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技巧,擴大學生的審美空間,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作品賞析能力。最後,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自主藝術創作。只有學生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才能真正地實現美術教學目標。

(二)注重開放性教學

新課程改革提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營造開放性的教學環境,美術教學應該堅持與時俱進。要想進行開放性的教學,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變以往主導者的角色,逐漸向輔導者角色轉變,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比如,教師對學生進行自主創作指導之後,再對學生的創作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術課程具有抽象性特徵,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美術與生活的關係,教師要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同時,將美術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野外進行“寫生”,讓學生感受美術和大自然的聯繫。參加這種課外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淨化心靈,陶冶情操,使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加強課外拓展

課外拓展是對教學內容的訓練與和延伸,美術課堂之外的實踐創作與理論知識學習都是課堂延伸。由於美術課程的學時是固定的,而美術課程涉及到的內容又非常廣泛,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學生需要自己進行課後訓練,利用課外時間積累知識。課後的理論知識補充是對學習結構的梳理,課後實踐創作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有效方式,能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觀。雖然國中階段的美術知識有限,教師處於主動地位,學生處於被動地位,但是進行課後拓展,能夠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新的領悟,並將自己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便於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

(四)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

若想提高美術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由於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都不一樣,教師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於學生來説,如果想提高自己的美術成績,就要在上課前先對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進行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不懂的問題,向教師請教。

(五)通過閲讀和欣賞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情感和審美活動關係密切,情感是審美能力培養的基礎,所有的審美活動都是在情感的支配下進行的。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情感意識。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美術課程,每次閲讀與欣賞活動都應該有所收穫。國中生對美術課程的認識還處於表面階段,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還較弱。教師要在閲讀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教導學生如何賞析美術作品的色彩、構圖、創新和美感等,美術作品中色彩的淺重、線條的粗細都直接反映了創作者的情感,要通過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去感受創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僅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實際上是情感培養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賞析美術作品,鼓勵學生髮表對作品的看法,鍛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交際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國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審美規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目前,我國國中美術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美術教學處於邊緣化地位,教師教學態度不端正,美術教育過於抽象等。教師應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開放式的教學,加強課外拓展,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直覺能力的培養 篇五

一、直覺理論對於現階段中學美術教育的指導意義

直覺一詞,生活中經常涉及。何為直覺?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未經充分邏輯推理的直觀感受。它依賴已經獲得的知識儲備和主觀經驗,是諸多印象中產生的最為直觀和深刻的一種感受。遠至西方的哲學大師柏拉圖,曾有言“直覺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層次。”近至當代法國文藝理論家瑪麗坦,認為創造性直覺是源於人類靈魂的最高地帶,是一種純精神性的活動。甚至在文藝評論家克羅齊的眼中,直覺就是藝術。個人認為,基於兒童階段的繪畫訓練和發展,青少年階段的繪畫理應更注重直覺能力的培養。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早有此總結,認為越是成人應當向兒童學習美術。因其本身特有的認識、思維和自我表現方式使其創作在不限定想象和表現形式的前提下很快就能進入創作狀態。也可以説,直覺理論是兒童畫形成的依據。而脱胎於兒童時期的青少年對直覺的把握相對成人會更直觀,似乎對藝術的終極追問再一次迴歸到原始狀態,迴歸到直覺,這就為青少年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和藝術素養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理論動力。

二、青少年素質的全面提高依舊離不開直覺能力

直覺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藝術方面,它還直接作用於人的一生甚至各行各業。比如:藝術家對於生活中尋常事物的審美髮現;農民對於農作物、氣象的主觀預感;公安幹警的敏鋭洞察力;演員忘我的喜劇表現力;美食家獨到的味覺;女性獨特的第六感覺……可見,不管何時從事何事,如果能注意發掘和運用直覺理論可以取得更為便捷的效果。這種“高層次”的直覺不同於兒童的直覺。如果説兒童的直覺是無意識的,是其感官綜合感覺的話,那麼青少年的直覺則更多地向成年人靠近,即“高層次”的直覺是積累了許多經驗和基本概念,同時在此基礎上構成個體的新的直覺。

三、直覺能力在其教學中的實踐初探

1、情境渲染

“藝術的直覺總是抒情的直覺”,克羅齊如是説。課堂情境的渲染離不開空間環境,環境通常可分為空間設計、材料配置以及氣氛人際關係等三個方面。課堂上空間環境的氛圍營造、學生的情感調動、情感的抒發都要直覺。它的發揮會對它們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2、創造潛能開發

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學家羅恩菲德指出:“教師的目標是激發更多的思想,擴大參照框架,以便使自己的經驗內容變得更精確複雜。要做到這點,只有向學生提供更多和仔細觀察的機會及用於標示、改善鑑別力的必要詞彙,並能用發展新觀念和觀察能力的方式啟發他們。而只用一種機械的方式指導他們畫畫是達不到目的的。基於這個理論,筆者在踐行以上氛圍渲染的同時,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也做了很多嘗試。在《造型。表現》模塊中,涉及到動物造型的內容,筆者改變了過去只引導學生觀察動物的特徵的做法,而是讓學生聯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這使學生的思維表現的非常活躍。這樣帶有主觀聯想性的表現使我們能夠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調動起學生髮散性思維活動,達到“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摘自美術課程標準)的效果。許多研究成果不難看出,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智力具有開發作用。美術實踐也可以説是直覺感受的結果。換句話説,美術離不開直覺,它決定了美術教育對此階段學生創造力、想象力、觀察力的培養和發展的獨特作用。

3、審美因素的全程滲透

審美是人類文明長期發展的結果。審美能力的培養更是現階段藝術教育服務於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作為個體生命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在重要元素。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以審美情感為先導,在以情感為主要手段的前提下於愉快教育結合在一起。同時着眼於學生的個性完善,使其能主動地、全面地發展。無論從方向的選擇還是社會需求角度來講,中學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繪畫技法傳授(畢竟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提高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對於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説,審美能力相對較弱,審美意識更是模糊。然而正是這樣,也是審美教育的黃金時期,意味着有許多可能性。審美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直覺在作品創作和欣賞中的作用,而在具體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審美相關概念,對美也有了一定的直覺層面上的認知。克羅齊認為,審美創作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諸印象——表現(即心靈的審美的綜合作用)——快感的陪伴(即審美的快感)——由審美事實到物理現象的翻譯(運動、線與顏色的組合、聲音、音調等)。不難看出,第二階段才是審美教育中靈魂性的因素。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通過藝術教育、寫生實踐體驗大自然從而獲得主觀的、靈魂性的感悟,使創作直覺更加敏鋭。反過來,直覺的加深更加促進技法的靈活運用。使其藝術創作體驗更加深刻。另外,美術欣賞課程的開設,重在保護學生直覺以及把握基本欣賞方法的同時獲得他們自己對作品的主觀評價。總之,美術教育至於素質教育不可或缺,它是培養學生直覺特性獲得個性完善、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人的潛能無限,注重青少年階段的直覺培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從實質上實現從傳統美術教育向現代美術教育的轉型,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全面提高素質教育這個大目標。

中學美術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篇六

一、美術教育使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充分發揮

創造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源泉,是社會文明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基石,是人類區別於普通生物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人類大腦智慧的結晶。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常常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和需要改造和改善周圍的環境。這些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外界事物的基本屬性與自己的目的性相符合,因此,創造力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項基本能力。國內外的許多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右腦的工作能力要比左腦強,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右半腦是我們進行形象塑造和造型匹配的總管,而左半腦是負責邏輯思維的。學習美術是對我們右腦的極大的開發和利用。中國中國小生的學習成績在世界排名中往往都名列前茅,而在動手能力方面卻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學生,甚至還不如一些排名靠後的發展中國家。在實際教學中,中國學生的創造能力不強,思維呆板,往往是高分低能的代名詞,形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家長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而不注重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許多大學生甚至不會做飯和洗衣服,這種狀況削弱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思維方式的固化和創新水平的退化。美國學者阿諾德託因比曾説過這樣一段話:“為潛在的創造力提供良好機會,這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説都是生死攸關的事情,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社會沒有讓傑出的創造能力發揮出效能,那就是對它的成員的失職,並將會給它本身帶來只能責怪自己的那種懲罰。”而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往往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在現代的教學體系中,美術教育是最能發揮學生創造力的一項。一些美術家,如大衞羅德斯等人,甚至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在我國的新中國小美術教育大綱中,也加重了學生的美術創造性和創造力教學比例。

二、美術教育促進了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

中國小生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也是在這一時期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初步形成。在學生的美術學習過程中,以個人或團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項活動,嘗試各種作品的製作過程,學會美術欣賞和美術描述的方法,體驗美術創作的樂趣,提高美術創作的持久興趣,用美術的基本表達要素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激發創造的慾望,發展個人美術創作的實際動手能力。我們的學生一直對古板的教學活動和沉悶的創作環境感到枯燥和厭煩,而“應試教育”進一步傷害了教師與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美術教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緩解學生對校園生活枯燥乏味的感覺和情緒。讓學生感到嚴肅活潑,緊張和諧,這才是我們現代美術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三、美術教育和各學科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美術教育不是孤立的一門學科。許多學科都滲透了美術教育。在現代教育新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要運用圖像、符號來科學地闡明和剖析問題。這些圖像和符號就是美術的基礎,學生運用美術的基本知識和美術欣賞能力,可以較為輕鬆地解決問題,還可以通過運用美術創作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興趣。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作品的具體形象講解使學生在欣賞實踐中去認識、去分析,去深刻理解怎樣欣賞一幅美術作品,觀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最主要的是要領會作品的主要創作思想和藝術美感,使學生陶冶情操。以世界名著為題材的畫,不僅能供學生欣賞,同時也能瞭解故事梗概,若再認真讀一遍原著則更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如看過《西遊記》的動畫片或者電影后,則對《西遊記》文章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和深刻理解,在腦海裏會形成《西遊記》的總體架構,理清文章中各角色之間的關係。此外,美術教育在學習歷史、地理、立體幾何等其他學科時也發揮了較大的支撐作用。如書畫在考古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書法藝術讓你領略世界文化源遠流長的震撼;美術作品則可帶我們返回歷史長廊,感悟歷史精髓……總之,美術素質教育使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變成了生動活潑的發現之旅。這些既形象又具體的立體教學可以加深記憶,加強教與學的互動。學生學習美術有廣闊的前景。社會在發展,美術素質教育也在不斷進步,因此,我們要積極發揮學生的天性,盡情激發他們創造的靈感,讓他們用靈巧的雙手,打開美術之窗,步入藝術的殿堂,撰寫自己美好的明天。

中學美術教學個性化培養反思 篇七

一、中學美術學習個性化培養反思

1、不要讓自主學習變成變相的“灌輸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個人成為自我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造者。自學,尤其是在指導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學習性的社會中,只有自學才能解決知識的無限性和受教育時間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由被動學習改變為自主學習被看作是教育教學觀念轉變的重要標誌。但輕率的自學仍固守着“自學———歸納知識要點———臨摹練習”這一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學習模式,在教學目標上仍只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應用,簡單地把學生佔有可支配時間的多少作為“生本化”程度高低的決定因素。學生被引入教材編寫者預設的軌道,微化了探索的空間,失去了發現和創新的可能,一種變相的灌輸隨之產生。在美術創作繪畫方面經常出現這種矛盾,目的是要求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但教師往往不放心,在學生繪畫前喜歡把要求講得過多過細,另外一些教師往往把小事化大。當某一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出現一些小問題,教師就會下令全班同學注意這個問題。致使學生在繪畫時不知該注意哪些問題?原本應該是自主化、個性化的繪畫創造最後成了千篇一律的畫面。

2、不要讓合作交流變成華麗的擺設。我們之所以提出要對“自學”進行反思,是想還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多一些難以忘懷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動的發現,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心情愉悦的合作。美術教學中,尤其是手工製作課,經常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但真正參與設計和製作的學生總是那麼幾個,大部分人充當的都是旁觀者的角色。教師稍不留意,小組合作就給一些人提供了在課堂上隨意走動的機會,甚至給少部分人提供了免帶工具的機會。一節看似熱鬧活躍的合作課,其實是一節自由活動課。如此的合作演變到最後就成了少部分人施展能力的舞台,造成了大部分人學習的依賴性。不平等的受教育現象就這樣悄然地產生了。

3、不要讓“開放性教學”變得不開放。美術個性化練習,是相對於傳統臨摹而言的,其主要特徵常表現在豐富的想象性、方法的多樣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等方面,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自由度和參與面,是學生處理信息、拓寬思路、發展個性、開放潛能的一方必不可少的天地,其重要現實意義已在崇尚學習、追求創新的今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還有很多老師把美術教學過程簡單的分為互不聯繫的兩大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操作。新課的導入,新知的傳授,方法的運用,儘管都有學生存在,但學生充當的只是參與者,一切都在老師的無形掌控之中進行着。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有:部分老師怕學生的思維太活躍控制不了,不敢放開讓學生去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不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只重視學習的結果,名為個性化的練習,其實都是在教師暗地指導中進行的。

二、中學美術學習個性化培養策略

1、誘發學生“好奇”,促使學生樂於發現問題,是個性培養的前提。(1)展示生活之趣,以趣激趣。教學中,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生活的樂趣,在發現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2)展示資料之美,以美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非常重要。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前攝製的錄像,營造出美的情境,使學生很愉悦地接受與新課相聯繫的內容,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鼓勵學生“好問”,促使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是個性培養的關鍵。(1)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權利,為學生營造由不會問向會問、好問發展的良性環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自身素質發展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質疑問難,進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使潛能得到發展。(2)賦予學生設問質疑的權利,為學生創設可以自主提問讓他人思考的活動情境。教師為學生創設提出問題讓他人解決的情境,激發孩子的挑戰心理,採用“各自為戰”“分組分羣”“你一言、我一語”等方式進行,鼓勵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用開放的眼光看世界,在解決問題時具備獨創性。

3、鼓勵學生“好為”,促使學生勇於解決問題,是個性培養的核心。在課堂內處理和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由於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差異,解疑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教師要激勵學生淺顯的問題自己解答,遇有爭議的問題集體探討,較難的問題師生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疑的過程中提倡先猜測再驗證的設想,注重聯繫實踐活動,講究團隊合作。例如我在教《自行車的故事》一課時給學生製造一個難題:手工製作的自行車怎樣站立起來?學生在積極的求索中發散思維,不斷嘗試創新,對創造力的培養十分重要。

4、引導學生“好省”,促使學生善於反思學習過程,是個性培養的保證。一個善於創造的人,必定是善於通過自我意識的監控,主動反思學習過程的學習主人。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多留一些反思和省察自己思想和行為的時間,引導他們及時科學地梳理、評價、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與過程,從而超越既有經驗,突破習慣限制,形成嶄新認識。總之,美術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培養需要教師轉變觀念,營造氛圍,改進教學方法,注重激勵引導,提供展示機會,而且要落實到每節課,針對不同的課型精心設計,常抓不懈,真正使美術課成為學生展現個性的舞台,讓表達個性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和追求。

中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篇八

一、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創作

教師要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一個人只有在思想活躍的狀態下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想敢做,突發奇想,使學生的思維處在活躍的狀態之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欣賞作品。

二、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也是對自己發展的一次突破。他們可以從自己的作品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從而建立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展示個性。要啟發學生積極地去進行思考,大膽想象,開發學生的直覺思維和潛能,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引導學生思考,嘗試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意境表現出來。

三、營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熱鬧而寬鬆的課堂氛圍,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作興趣。人只有在寬鬆的環境下,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狀態下才能利於進行創新活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適合創造力發展和表現的精神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讓學生用心去感受新時期的藝術教育。

四、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學生得到可持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掌握學習方法,自己主動去探究疑難問題。要讓學生獨立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實踐、創造的基本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學習,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五、通過美術欣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美術欣賞,引導學生去發現,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創新是從發現開始的。教師的首先任務就是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認識作品的美,從而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引領方向。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得到感染,開始醖釀創新意識。

六、課內向課外拓展,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多種途徑

好奇心是少年兒童的一種天性,美術用品的技法、繪畫材料和工具都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學生對作品的求知慾也隨之產生。有了潛在的審美意識,教學還要多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創作去表達自己的想象力。我們在教學中要多激發學生的思維,擴大參照,培養學生質疑、善問、多思多實踐的習慣,創新的作品就會在欣賞活動中產生,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啟發,視覺空間得到充分擴展,最終創新出作品。總之,在大力倡導創新教育的今天,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着重進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善於點燃學生創造力的火花,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