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93W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音樂作為國小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作為提高學生性情、審美、道德的基礎學科,有着其他課程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20xx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佈,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目標等方面都給國小音樂教育進行一次理論改革。新課標的實施,不僅要求一線教師具備實施的理論根基,還要依據教學對象的不同,用新穎的、綜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細節中循序漸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達到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這是新時代背景下課標實施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國小音樂;教學法;創新

在國小教學內容中,音樂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一門聽覺藝術,它藉助聽覺喚起學生內心思考和靈魂體驗,通過很多教學手段,如,打擊樂器、肢體律動、戲劇表演等外化為情感表達,以此促進學生有所感、有所現,使他們的身心得以平衡發展。

一、國小音樂教學方法

(一)音樂教學方法的概念內涵

不同的老師對“音樂教學方法”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釋,但對教學方法的實施意義有着一致性:首先教學方法不能脱離學生,依據“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理念來設計教學;其次,教學方法的支撐和融會貫通的作用,它流動在音樂課程的各個環節,既能服務於教學目標,橫向明確目標的方向,又能在縱向豐富教學知識內容。可以説,好的教學方法是課程設置成熟化、人性化、靈活化的關鍵所在。“在新課標中,國小生音樂的學習被分為兩個階段,一年級到二年級為低齡階段,三年級到六年級為高齡階段,他們在年齡上的差距導致了其在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上的不同,因此,結合不同階段國小生在生理上的音樂反應能力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中應該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並且,音樂的教學活動必須生動。音樂課不是一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也不是借用音樂直接進行思想道德、紀律教育的嚴肅課程,而是依據音樂本質,建立一種活潑的、多元的、開放的、動態的音樂教學形式,來體現科學的音樂精神。所以,教學方法也要依據教學對象一般的生理心理變化、教學內容的不同而變化。音樂課上也應當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起來,盡情體現音樂的美、抒發自己的感受。

(二)音樂教學方法分類

國內國小的音樂教學方法有很多種,主要為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語言性音樂教學方法和探究性音樂教學方法四種。體驗性包括“欣賞法“”演示法”等,實踐性包括“練習法”“律動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和“遊戲教學法”;語言性包括“講授法“”討論法”等;探究性主要是以探究、發現為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完成學習、獲取經驗的一種方法。國小音樂課要有效運用教學方法,抓住關鍵、把握規律、變“靜”為“動”,要結合教師的個人特點靈活展開。

二、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

(一)影響音樂教學法的因素

首先,課改是音樂教學法改變和發展的直接推動力。課改後,音樂課要求變學生為課堂主體,改變以往教師為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要求音樂課程的設置有益於學生身心發展,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其次,20xx年國家公佈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於教育的公平和質量提出重要指示。質量問題就是指國小課程能否有完好的質量,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音樂是實踐的、直接的學科,學生要從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但是單純地讓學生聽,讓學生做,是無法讓他們完全理解音樂美的,因此,音樂教學法的選擇需要技巧,更有一定的難度。一種教學方法不能貫穿一堂課,更不能完成整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在什麼情況下選擇哪種教學方法並沒有一個萬能法則,只有靠教師經驗的積累來掌握。”教師是教法實施的關鍵因素。教師在課堂中要選擇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來面對全體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音樂,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二)音樂教學法的創新體現

20世紀以來,各國的音樂教育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優秀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引入中國,對各種優秀教學方法的借鑑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音樂教育,至今,還有深刻、廣泛的影響。

1、對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借鑑

奧爾夫教學法是由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本人創立的教育體系,本質是“原本性音樂教育”。它是一種綜合的音樂教育,將音樂、語言、動作和舞蹈結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教學,通過音樂培養一個感性理性平衡發展的人。就如奧爾夫本人所言,“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於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該教學法參與性強,要求學生在唱、奏、動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樂句、結構、情緒、要素、風格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符合國小生愛動的生理特徵和“做中學”的認知方式,讓國小生能夠以一種有效的、有趣的手段參與到音樂的感知、體驗和表現中來,體現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並讓學生在即興表演過程中激發創造力,從中體驗音樂的樂趣。奧爾夫教學法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教學法之一,目前,被我國國小音樂教師廣泛借鑑。

2、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的借鑑

至今仍被一線教師不斷運用的瑞士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是依據學生“愛動“”易動”的天性,讓他們在本能的基礎上進行的音樂教學。“體態律動”是通過學生的肢體動作進行的音樂教學,內容包括“節奏教學“”視唱練耳”和“即興”。該教學法不僅豐富教師的課堂手段,重要的是將音樂與學生自身結合,讓學生在教師有意義的引導下“體驗音樂“”理解音樂”。學生的體態動作和音樂有着緊密關聯,通過動作可感知音樂的樂句、節奏、結構、情緒、風格、要素等,這一切來源於人的本身。

參考文獻:

[1]鬱文武,謝家辛。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尹愛青。國小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3]王英奎主編。音樂新課程教學法(義務教育階段)[M]。開明出版社,20xx.

國小音樂教學改革的意義 篇二

第一,改革對於提高國小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非常有幫助。總的來説,國小音樂教學改革是為了教師能夠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從而找到樂於被當代國小生接受音樂的教學方式,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陶冶審美情操,這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改革還有助於愉悦音樂教學的氣氛。過去在國小音樂課堂上,被人詬病的總是死板和老套的教學模式,例如先去識譜,然後練譜的傳統方式。而改革則更側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情況,使得他們都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學習,充分享受到音樂帶給人的美妙感覺。[1]

第三,改革還可以激起學生對於音樂的無限興趣。當前環境和形勢下,國小音樂教學的改革是形勢所需。國小階段作為每個人學習的初始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情都充滿着好奇心,所以在這個階段若能接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必然會對每個學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國小音樂改革將有助於營造國小生對音樂學習的優良氛圍,培養他們對於音樂的濃厚興趣,對於每個學生的自身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意義。[2]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三

摘要: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歌唱教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本文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學會唱歌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唱歌方法,培養對音樂的體驗能力,從而讓學生點點滴滴中培養音樂的素養。

關鍵詞:音樂 歌唱教學 探究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課標的這一闡述,應該是音樂課歌唱教學的基本理念。然而許多老師習以為常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先複習舊歌,再練習新歌的重難點,接着教唱新歌,然後處理歌的情緒。這種模式與課標提出的理念相距甚遠,也有礙於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表演潛能的發展,有礙於學生對音樂美感的體驗和欣賞,有礙於學生形成獨立的見解。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學會唱歌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唱歌方法,培養對音樂的體驗能力,從而讓學生點點滴滴中培養音樂的素養。

1 準確生動的範唱

很多音樂教師習慣放錄音範唱給學生聽,採取聽唱法讓學生學會唱歌,這對於培養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和音樂記憶力有好處。但是,這樣學生卻不能對新歌演唱時的聲音處理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認為,新歌的教學是否成功,與教師的範唱有很大的關係。學生的模仿能力很高,在學生唱歌之前,教師的範唱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準確生動的範唱,能較好地揭示歌曲的內容,讓學生清楚的認識歌曲的節拍、節奏、調式、調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緒,感受和理解歌曲風格與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同時教師正確的發聲、咬字、吐字的口形與歌唱的姿勢有利於學生的模仿,幫助學生較快的學會歌曲。

例如這樣的一個教例:在一年級音樂教學中,教師在第一節課上先和學生進行熟悉和交流,再讓小朋友們唱唱歌展示一下自己的音樂才能。小傢伙們個個興趣盎然,唱歌的特別多,嫩嫩的嗓音讓教師感受到了童心的天真。這時她故作神祕地對大家説:“老師聽了你們的歌聲嗓子都癢癢了,讓我也來唱一曲吧!”在一陣掌聲中,教師落落大方地地走到小朋友中間,動用她所有的情感、最甜美的聲音,演唱了《勞動最光榮》,在這中間她還搭配了一些適當的動作。孩子們一下子就來了精神,跟着她的旋律一起拍手、演唱、舞蹈。在教師時而輕柔時而高亢的歌聲中,孩子們緊隨其後。一曲終了,他們歡呼了起來:“老師,你唱得真好聽!”教師卻説:“你們沒發現剛才你們的聲音也非常好聽嗎?”孩子們的眼睛亮亮的。趁熱打鐵,教師緊接着説:“我們要讓歌聲變得動聽,首先要想方設法地讓自己覺得好聽得不得了,然後才能打動別人,大喊大叫的聲音是沒有人愛聽的,對嗎?”這個教例説明,教師在教學中的範唱十分重要,它對激發學生唱歌的興趣,幫助其掌握音樂的情緒,理解歌曲的內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教會學生“輕”聲歌唱

少年兒童大都活潑好動,愛喊愛唱,自控能力較差,而且發聲器官正處於細小嫩弱的時期。這個“輕”首先是教師對學生在人性上的關懷。其次,教師指導學生使用科學的歌唱方法,儘量運用頭聲,學生能較容易地找到頭聲的發聲點,通俗易懂地讓學生掌握演唱方法。再者,輕聲演唱還能讓學生養成隨時傾聽演唱效果的習慣,將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心,完全地、真誠地放到集體的表演中,與人合作的好品質也能得到很好的養成。不過,這裏所説的“輕聲歌唱”,並不是説讓學生用虛聲、假聲來演唱,它應是建立在實在的自然童聲的基礎上。低年級孩子頭聲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的自然聲音位置的穩定,所以教師不必説“去找眉間發聲點”之類的話,而是讓他們用有控制的、輕聲的聲音來歌唱,久而久之,到了中年級再有意識地強調頭聲,學生就能很自然地尋找到那種感覺了。

3 正確的呼吸運用

正確的呼吸方法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取一些情景或想象來促使他們正確的呼吸。並隨時糾正學生吸氣聳肩頸粗的不良習慣。在教唱不同情緒的歌曲時,不同的呼吸運用也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演唱雄壯有力的《共產兒童團歌》等曲子時,吸氣應較沉着、堅定;演唱輕快活潑的《小鳥、小鳥》這些歌時,吸氣應較輕快、靈活;在唱較安靜、抒情的歌曲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吸氣應較柔和、平穩、持久。在不同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才能發揮其主動性、想象力和創造力,生動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使演唱具有表現力。

4 歌曲意境的啟發

比如在學習《賣報歌》的過程中,學生不能體會報童的痛苦生活,而以歡樂的情緒演唱,“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學生個個喜笑顏開,彷彿是在表現“陽光下揹着書包高高興興去上學”的情景和心情。這就偏離了作品本身的內涵。這時教師應及時通過講故事、看圖片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報童的生活狀況,適時調整學生的情緒從歡樂走向凝重。又如在教唱歌唱《小白船》時,教師及時地啟發學生對歌曲意境發表自己的感受,進行集體討論,有的學生將天空想象成藍色的海洋;有的學生提出夜空中應該是寧靜的;還有的説月兒像小船,我和小夥伴一起坐在船上飛,小船兒輕輕盪漾在藍色的海洋中……孩子們自己體會出的歌曲意境,要比教師主觀灌輸的想法更易讓他們接受、理解並表現出來。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四

音樂是表現的藝術,音樂的最大特性就是必須通過個體或羣體的表現才能展現出來,這就為人們展現自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我們認為表現不是最終的目的,通過表現使自己和他人獲得愉悦的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才是表現的真諦。沒有表現就沒有音樂,同樣沒有交往合作,表現也就失去意義。那麼從音樂教育中學會表現,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通過交往合作來達到生命的和諧,就成為音樂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下面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這個問題。

一、音樂表現需要交往合作

l.這是由音樂表現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音樂表現本身藴涵着交往、需要合作。體態律動是一種最基本的學校音樂表現活動;演唱、演奏是最主要的音樂表現實踐活動;綜合性藝術表演,如集體舞、音樂遊戲、歌表演、音樂劇、簡單的歌劇(戲劇、曲藝)片段表演等,是最複雜的合作性音樂表現活動。音樂表現作為一種羣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本身就是一種合作表現,需要每個參與活動者將自己看做羣體中的一員而與其他人相互協調相互合作,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不僅需要學生的各種感官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學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完成。當學生參與表現時,聽到自己與同伴發出美妙的樂聲,會產生極大的滿足感;聽到受眾熱情的讚賞時,又會產生極大的自豪感,同時又進一步激發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去,這就是音樂表現中的交往合作給同學們帶來的極大的樂趣和學習原動力。因此,羣體性的音樂表現活動,對學生形成集體意識、形成與他人協作的態度、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交往能力是極為有效的。

2.這是由教學的本質決定的

新課程改革將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這是對“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的超越。教學中的交往,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包括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在教學中實踐交往互動,在動態中實現有效教學。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作為表現藝術的音樂,顯然音樂表現是音樂學科的一大特色,音樂表現就是以音樂為媒介展示自我的過程。我們認為展示自我必須要有展示對象的存在,孤芳自賞不應該屬於表現活動。因此音樂表現還應包括與受眾(接受的對象)的多向互動交往,表現與交往不可分,沒有交往,音樂表現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音樂也是交往的藝術。沒有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沒有交往的表現是假表現。所以音樂表現更應該遵循教學新理念,應該強調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以實現音樂的社會交往價值。

3.這是由人的社會性決定的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在一項報告中指出:“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合作”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做人、做事的基礎,是成功的階梯。學會與人交往合作,學會與社會共處不僅僅是人生的技巧,而且還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音樂表現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音樂教學的領域之中,其價值還會對參與其間的每一位中國小生形成良好的社會意識產生影響。在日益強調個性教育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培養學生在踏上社會後與他人協調和諧地共存的素質與能力。而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合唱、合奏等音樂表現活動正能起到這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樂表現怎麼交往合作

民主平等的氛圍是進行良好交往合作的基礎。從音樂表現的角度看,音樂表現中的交往合作,主要是在表現者之間以及表現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協作。因為音樂表現的是美:美的節奏,美的旋律,美的舞姿,美的情感。所以同學們在相互欣賞的過程中,都喜歡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這是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的有利條件。

音樂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既有獨唱、獨奏等充分發揮個人獨特創造性的音樂表演形式,又有不同旋律、不同節奏、不同音色、不同聲部縱橫交錯相互協調的多聲部合唱、合奏。如果説,獨唱、獨奏能使人充分感受到藝術表現的自由與無拘束的話,合唱、合奏則能在集體藝術表現中,使每一位參與表現者之間產生心靈的共振,使每一位參與表現者體驗到只有集體合作才能實現的默契的審美愉悦感。久而久之,每一位參與表現者的’情感得以昇華,心靈得到淨化。合唱、合奏等集體活動是學生共同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交往合作的主要領域。在音樂表現活動中學習相互交往合作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l.學會相互融洽

我們指出音樂表現中的交往合作還包括表現者與受眾之間的多向互動,如他人的欣賞、反饋評價,即使個人在小組、班級表演中獲得同學們的好評,也是一種默契的交流。那麼音樂表現首先要與受眾相融洽,才能實現良好的交流。因為如果表演者不顧當時的環境條件,脱離當時的情景,那麼他的表演肯定缺乏感染力,不能引起同學的共鳴,也就達不到表演的目的。也許某個節日在學校舞台上表演一曲,全校的師生都知道你的名字了,這不是很好的交往嗎?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個人的表現能力;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從交往合作的高度認識自己的表現,使自己的表現貼近觀眾,以營造融洽的氣氛,這是交往合作的精髓。

2.學會相互聆聽

聆聽他人是學會交往的基礎。在合唱、合奏等羣體表現活動中,每一位參與者應該正確認識到自己是羣體中的一員,在表現過程中必須學會聆聽同伴的唱奏,應該知道任何過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會影響集體表現的和諧性。因此,通過聆聽音樂美妙的和聲、感受同伴的協作,將大大增強交往合作的主動性,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心理基礎。

3.學會相互烘托

在合唱、合奏中,每一位參與者可能屬於某一聲部,有時自己所參與的聲部處於主要表現地位,有時處於陪襯地位。這種有主有次的合作表現,需要參與表現者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該大膽表現時就傾情表現,該做好陪襯時決不喧賓奪主。只有分清主次,才能互相烘托共同表現,這在一個樂隊中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長期的訓練,培養樂於助人的交往合作品德。

4.學會相互激勵

讚美他人是交往成功的訣竅。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單獨表現行為與在羣體中表現的行為是不一樣的。人們在羣體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激勵,會產生積極向上的羣體心理意識。合唱、合奏作為一種羣體行為,同樣需要羣體各成員相互間積極的互動。在實際合唱、合奏教學中,我們常會看到,如果合唱、合奏者中的大多數成員都精神飽滿、全情投入,那麼整個羣體就會產生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藝術表現的質量會大大提高;反之就會精神萎靡,表現力低下。因此,學會合作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要在羣體表現中全情投入,以自己的飽滿情緒去激發同伴的情緒,同時又善於接受同伴的情緒激發。最終達到審美情感表現與審美情感體驗的更高境界,學會欣賞自己又讚美他人。

音樂的織體層次豐富,學生通過合作表現的訓練從中感受到“和”的美,領會合的力量,懂得個人與集體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的重要性,還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團結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悦之情。人們常説音樂無國界。音樂無須翻譯,用音樂進行心靈的交流溝通有它獨特的優勢,我們要發揮這種優勢,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由此構築生命的和諧,世界的和諧。

互聯網環境下的國小音樂教育改革措施 篇五

基於互聯網的應用,現在全世界都面臨着一個全新的技術時代,則翻轉課堂、微課程教學就是互聯網環境和國小音樂教育所產生的具體措施。

(一)翻轉課堂觸摸教育的未來

眾所周知,在課堂上老師進行授課,然後佈置相應的家庭作業讓學生課後練習,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在上課之前學習相關的教學視頻,課堂可以用來寫作業或者進行討論,當學生們做課堂作業遇到困難時,教師就可以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由此一來,課堂就會成為一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的場所,不僅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還可以為學生們答疑解惑,進而可以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該教學模式下,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發生情境出現了翻轉,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翻轉,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翻轉。[5]學生通過教學視頻學習時,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自定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方式或速度等,任意地倒退、暫停、快進和重複。當學生在課堂上做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學生的困惑,進而可以及時給予學生一對一的指導。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反映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在翻轉課堂中,互聯網對於促進信息化教學變革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二)微課程,迴應翻轉課堂

何謂“微課程”?它是指將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根據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短小,可以集中説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通過利用微課程資源,學生在家可以自主的進行學習,要及時地記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到學校後可以方便地獲得教師的指導。近些年來,微課程迅速發展,其發展方向同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對微課程實踐的不斷積累,可以促進形成微課程羣,對微課程羣的應用進而會產生新的應用數據,同時不斷融入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有針對的教學。

(三)實行個性化的教學過程

“人機一對一”是當下互聯網教學的顯著特徵,只要課程的趣味性或重要性十足,在互動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當今社會,身為國小音樂教師,應該緊隨社會變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與時俱進,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服務。[6]所以,本人想在音樂課程的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和微課程的理念,更好的呈現教學內容,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進而在課堂上,及時的`幫同學們答

疑解惑並指導他們完成規定的任務,順應互聯網環境下的要求。例如在鑑賞《茉莉花》這一課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只是教師放放《茉莉花》的片段,再介紹這首曲子的背景,最後由學生談談感受。這種模式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形成真正的藝術鑑賞能力,也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所以本人根據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了以下實踐。

SHAPE * MERGEFORMAT課後反思 課中交流 課前自學 課程資源 茉莉花微視頻 教案和幻燈片 流程佈置 學生交流 師生總結 資源優化

根據原有的教學環節,對現有的視頻資源進行再加工,編輯微視頻,以音頻和視頻的形式來增加學生對《茉莉花》的感受和理解。學生課前統一到機房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分別進行學習,課中再互相體驗、交流,根據上課的情況看來,當學生進行“人機一對一”的學習時,注意力和思維力都靈活且較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六

1.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方法

1.1營造輕鬆的上課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老師必須可以做到主導學生,才能充分調動上課的活躍度。在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自主權,營造輕鬆的上課氛圍,解放學生,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與學生應該平等相處,積極解決學生的問題,並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建議,並適當的對學生的好點子給予鼓勵及獎勵。高度肯定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析,並給予建議,最終老師與學生的意見達到一致。尊重學生,虛心接受學生所提出的建議及觀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意識。

1.2設計學生參與的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老師在課堂上主導學生,引導學生思考,設計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情緒,積極投入課堂。比如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講自己一個印象深刻的經歷,並用鋼琴的旋律將自己對那件事的感受表達出來,然後跟學生説,每個人都有一件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再讓學生開始積極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經歷,老師用音樂將每個經歷所表達的情感用鋼琴表達出來。通過與學生的這樣互動,告訴學生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情感,不同的旋律代表了不同的情緒,可以悲傷,可以明朗。還可以播放歌曲,讓學生靜靜聆聽,最後讓學生分享聽了後的感受,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與老師充分互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1.3轉變問答角色模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問答的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是老師提問,學生作答。而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進行問答角色互換,給學生時間,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向老師提問,比如,在學生學習唱《愉快的夢》時,可以讓學生聽完後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有學生會問為什麼不可以用3/8拍,得用6/8拍,此時可以放一段3/8拍的歌曲,讓學生聽旋律的差別,並告訴學生,應該重視音樂的音高以及節奏感。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認真作答,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帶着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提出疑問,是一種深入學習研究的標誌,通過學生的主動提問,老師才能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

2結語

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改進教學模式,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成長,以及身心的全面發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國小音樂課堂教育中,應該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結 篇七

通過前面的一些實踐,我發現國小音樂課堂,真的能實現了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下的項目驅動教學,也能讓學生得到了在愉悦舒適的環境下學習的體驗,這對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都是大有裨益的。當然,也不是每節課都適合採用這種方法,這需要我們認真去分析、探索。但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會加大任課教師的工作量、備課量,音樂教師除了傳統的教學功底之外,還要求他們對互聯網的常用技術有一定的瞭解。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教育會發生巨大的變革,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效果更好,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加努力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