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術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09W

美術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美術教學論文 篇一

一、模擬課堂的實驗

(一)教學思路

主題確定了,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這時想到安教授提出貫穿教學的3個問題:想讓學生學什麼?怎麼教他們學?怎樣知道他們學會了?此次模擬課堂的特殊性在於授課的對象並非真實的學生,而是培訓班的老師們。老師們具有較強觀察能力及豐富的教學經驗,一絲的不連貫或者細節上的失誤都會被他們發覺。面對他們,要上完整而沒有破綻的一節課相當困難。對於教學對象來説,45分鐘內完成平時教學幾個課時的專業課項目也是有難度的。所以我認為在內容上以小見大來闡述課堂上的教學理念最佳。如何控制課堂教學,把握教學難易度?根據對專業的瞭解,先由我設計課堂教學,再與合作組員對照“SCL”模式一項項討論分析,提出看法再修改,最後制定出完整的方案。設計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是讓教學對象在45分鐘內瞭解包裝的功能,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簡單的雞蛋包裝,共同檢驗包裝的實用性和美觀性。

(二)課後反思及建議

英國教學法體現出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鮮明特徵,在課堂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利用對概念的質疑,刺激教學對象互動,鼓勵教學對象通過競爭與合作進行小組和獨立的學習。形式多樣的活動保障了學生參與面廣、學習程度深,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融學習於快樂的活動氛圍之中,很好地發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密切聯繫起來,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課堂連貫性很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課件中倒計時的安插,讓教學對象把握瞭解遊戲的時間性等等無疑豐富了課堂的趣味性。

二、真實課堂的實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若想要把教育教學搞好,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培訓班結束後,我思考着如何將模擬課堂真實呈現在現實教學中。這堂課要展示“教”與“學”的統一,同樣45分鐘一堂課的授課,不同的是此時的教學對象已轉換成中職生。我最多思考的是:想讓學生學什麼?怎麼教他們學?怎樣知道他們學會了?同樣是三個問題,對於成人與學生來説,兩者的教學設計呈現的應該有很多不同。

(一)設計思路。中職美術課堂如何體現當前信息化教學的特色,將英國教學法運用到美術學科中包裝設計課程的課堂上,利用最新教學資源,如何讓學生在45分鐘掌握學習知識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教師深思的範圍。

(二)學習需要的分析。本節課教學將創設環境引導學生定位目標,具體問題由團隊合作解決,提高學生動腦與動手的能力,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教學對象是一些已具備基本繪畫理論、初步瞭解包裝設計理念及手工製作能力的學生。

(三)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選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學校實用美術類專業教育部規劃教材《包裝設計與製作》(鄭軍主編)第一章“包裝設計的概要”中第四節“包裝的功能”的內容。本節課主要利用靈活多變教學方式,闡述包裝的功能。

(四)教學資源和技術分析。教學活動在教室進行,需要提供有教學的多媒體、投影機等。教室桌椅擺放為分組教學形式,排成8組,每組4-6人坐在一起,不同程度的學生自由選擇團隊。課前準備小組協作的手工製作材料等。

(五)教學對象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中職學校工藝美術專業高二年級動漫班的學生,共有49人。該班同學年齡一般在十六七歲,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羣體。而且已具備基本繪畫理論及電腦設計軟件應用的能力,同時對包裝設計課程有所瞭解。

(六)課堂特色。教學設計中,除了教學內容、課堂流程預設上保持不變,與模擬課堂不同的是:

1.課堂時間的安排。45分鐘時間:組織教學及導入的知識點控制在10分鐘以內,手工實踐20分鐘,展示與評價、總結12分鐘,預留3分鐘為機動時間。

2.微課技術滲透課堂。10分鐘內把組織教學、整堂課的知識點説清楚,若用傳統講授方式時間是不夠的。經過考慮,決定把知識點製成微課,縮減教師教學中的時間。

3.圖片頭腦風暴。為了避免課堂出現學生在時間限制內完成包裝設計或是不會做、遇到困難就放棄的狀態,我決定在課件上出現思維引導的圖片,這樣做有助於在課堂教學中更充分把握學生的思維變化。

4.小品變成FLASH的動漫視頻。模擬課堂以小品形式開場讓人印象深刻,迅速活躍了課堂氣氛,缺點是表演時間較長。因此,這次重新設計將小品改成FLASH的動漫視頻,用中職生熟悉的動漫形象“麥兜”來述説。通過課堂生動地引導學生去幫助好朋友“麥兜”,並知道該如何去做。

三、對比教學實驗得到的啟發

當我們認真用心去體會教學的點滴時,就會發現打開教育教學之門的鑰匙。每一次的實驗給自己的都是深刻的觸動,每一次的實驗都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思路。課堂如預料中順利進行。比對兩種課堂,同一項目,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這種教學方式的共性都是歡樂在進行時,師生在課堂教學中顯得比較融洽及和睦。實驗總結具體如下:

(一)需要發揚的優點。從課堂時間結構的安排,可以發現知識傳授者角度的轉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以自主性獲得了知識。在當今信息時代師生之間知識傳遞是綜合信息交流和互動的過程。教師更多應該是促進者的角色,由統一性的教育者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者。從學生作品來看,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已從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成人的理解在於如何最快最好地完成目標,而學生的作品更多在於變化,與眾不同的展示。讓人很驚奇的是,成人常規思維下的創作,竟然不及個別學生的靈機一動。有一學生製作的包裝採用了力學原理,既省材料又具較好的包裝實用性。小組的協作、充足的思維發散空間,形成了較好地學習氛圍,改變了以往課堂中重視教師“教”,而為更多地重視學生“學”,讓學生在“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需要改進的不足。兩種課堂教學中都出現了時間推延的問題。課堂的總結與反饋是畫龍點睛之筆,但由於課堂教學中間部分快樂學習完成項目任務或展示作品中花去了太多時間,導致收尾的總結與反饋時間不夠。

(三)項目任務的難度預設不準確。教學設計中特意考慮學生的思維可能比成人會差些,為了預防出現之前發生的問題,降低了教學難度。但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的應變性很強,思維很跳躍,不亞於成人,無需改低難度。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一次提醒我們教學設計非常重要,不但要備課本,還要認真備學生。

美術教學論文 篇二

一、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理論依據

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是將其課程相互滲透,互相補充。將信息技術的優勢應用於美術教學中,有利於美術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以達到優化美術課堂教學,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一)國中美術學科的特點

美術是一門藝術造型學科,也是視覺感官藝術。美術教學都是以具體的感官形象為原型,形象的視覺效果直接影響美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美術課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能夠陶冶學生情感,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於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力的作用,近年來,美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初級中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

信息技術具有開放性、全面性等特點,特別是網絡的發展。網絡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首先,網絡的資料是動態的,網絡上的資料始終處於更新狀態。它總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學習素材。其次,網絡資料是豐富多彩的,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選擇空間。再次,網絡資料是形象生動的,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信息技術應用於美術學科教學中,將課堂教學引向互聯網,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三)學生的感官需求

美術是具有審美藝術的視覺形象。美術作品需要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美術教學必須將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作為教具,為學生提供感官刺激,讓學生產生審美體驗。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將那些價值昂貴的藝術品展示出來,或演示作品的製作步驟和作品效果,這樣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遠高於教師的講解。網絡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信息,將枯燥抽象的美術審美教育變得生動有趣,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習興趣,優化了學習過程。

二、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可以實現教學統計和教學實施等各個教學活動的信息技術化。

(一)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美術教學設計

1、美術學科是直觀性、形象性強的學科。在美術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利用網絡蒐集教學所需要素材,為教學設計提供資料。這是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基礎。通過網絡查找素材,上網蒐集素材,以獲取大量的教學數據,使教學設計更加生動有趣,豐富多彩。課前資料準備充分,為美術教學實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個體行為、所有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內容的分析理解因個體而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加強教師間的合作備課,交流教學心得可以開闊教師的設計思路,開發教師的思維;可以修正傳統意義上的認識誤區,有利於美術教學開展;可以為教師間的交流研討提供技術支持,使教學活動具有互動性與開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的實施過程

1、信息技術有助於教師創設真實生動的問題情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優化教學內容,加強美術學科的藝術感染力。利用信息技術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創設課堂情境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為美術教學活動實施提供條件。例如,對美術流派通過動畫片和視頻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術可以將複雜的美術知識生動化、形象化,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製作多媒體課件,通過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自行學習美術知識,讓學生在合作、交互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為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提供幫助。

3、美術教學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創作表達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間。比如,計算機美術作品創作,通過計算機進行繪畫創作,它打破了傳統意義的美術作品創作的侷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創作美術作品的優點,創作出生動形象的藝術形象,從而體現出藝術品的創意。通過計算機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深度與廣度的發展。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美術教學的評價反饋過程

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評價反饋整合的實驗研究,探索在網上進行評價反饋過程,利用網絡互動性、開放性的優勢,可實現生生、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使對教學問題進行評價與教學效果的反饋的活動範圍更加廣泛,反饋與交流的速度更加高捷,有利於教師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並對教學不足之處進行修正。如教師利用網絡進行集體備課活動時,可以通過網絡將同學科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進行整理,並借鑑其他教師先進的教學設計,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料,建立班級作品展示網站,將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以網頁形式展示出來,供大家交流探討。這樣利用網絡的共享性擴大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將其範圍由班級擴展到學校或更廣,提高了評價反饋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的整合,將促進美術教學方式的革新,使美術教學模式多樣化、形象化,整合模式必將成為新型美術教學模式。倡導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教學案例,有利於在素質教育的影響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以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論文 篇三

一、讓“感悟”體驗

“傳統”是保留藝術性的傳承所謂感悟,即是無需法則等抽象理解上的直覺感受和體會。在這個階段,表象上是完全的塗鴉,實質上是視角、表達方式的啟蒙,是對筆、紙、墨、水等工具、材料性能的開放式體驗。這種體驗,看似放任自由,實際上是老師有意安排下的過程。對筆墨的濃淡、粗細、強弱、長短,在這時完成是真實心理的反映,沒有任何符號化、程式化訓練的侷限與束縛。這也是説,要讓筆紙水墨成為他們意識的自然延伸。在循序漸進的課程上,我們認為,孩子們的學習過程就是歷時性地再現前人的經歷。因此,這種“創新”的方式本身就是建立在美術史的“傳統”之上。對於知識從零開始的兒童,選擇與之相應的人類早期美術門類(以中國書法繪畫為例),並加以適當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他們便欣喜地開始了“人類美術”的第一步。在課程進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價值評判。價值評判的失誤對教育的影響是致命的。兒童自身並不知道他們的作為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無善無噁心之體”,告訴他們好或不好的,往往是有“善惡”觀的我們。兒童的作品如果有令我們驚訝之處,他們對此卻並不訝異,因為他們處於“自然境界”,而不是“天地境界”。因此,感悟過程中,對孩子們作品應如何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施教者用善惡概念去灌輸或打擊了正在某一良好感悟階段兒童的美術行為,將對兒童階段的藝術天性———這一原生態的藝術能量產生誤導、打擊或是扼殺。因此,感悟傳統的教學理念也就是“道法乎天”“以史為鑑”,看似新奇,實質上其始終在傳統之中,並未越雷池半步。藝術教育除了要對美術發展和藝術精神加以重視外,不能忽略掉教育的接受者“孩子”的特點。教育對象的特點不被忽略,美術教育才能保證其藝術性,而非技術性。

二、書畫同源在兒童傳統美術教學中的意義和具體實施

書畫同源。中國畫“寫意”的要點,在於形象以外的抽象表現。“寫”比起“畫”來,不求細節的真實,而求性情意氣的傳達。孩子的作畫過程往往是天生的“寫意”,而非“寫真”,他們是通過筆墨來表達自己的喜樂。所以無論書法或是繪畫,在這時都是寫意畫。孩子們作畫的旨趣不在於呈現完美的形象,也不是有意地誇張扭曲造型,他們只是在要求畫面能順從他們個人獨有的觀感和筆勢律動的要求罷了。我們或許可以説這就是傳統中國畫的“畫如其人”。許多兒童水墨畫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忽視了用筆的法度,使筆法正軌消弭於物形的輪廓和水墨的滲化中,殊不知筆法是傳統書畫的精神和靈魂。“書畫同源”的畫字訓練,其着眼點正是放在漸被人們淡忘的筆法上,以圖從書畫最基本的形象環節恢復中國畫的筆法基礎。培養孩子對甲骨、鐘鼎、石刻書法的感情,是要加深其理解、記憶,養成以金石書法為座標的審美眼光,用之審視古今繪畫流派的筆墨質量。中國古代的視覺造型形式,一種是書寫、銘文和符號,另一種是圖畫、紋飾和雕塑。我們的教學是讓孩子關注介於兩者之間又與兩者互有重疊的視覺造型———“圖形文字”。瀰漫着無窮魅力的幾千年前的圖形文字是遠古時代宗教信仰、禮樂制度、藝術風尚的載體,也是幾千年史前文化孕育、積澱、發展、創新的結晶。它既有延續性,又有靈活性和感性的外觀,這些正符合孩子的視角和興趣。孩子的畫是無法複製的,甚至他們自己都無法複製自己,因為這些畫都是特定的時空裏,有意無意娓娓道出的真實和自然。好的兒童畫是“超再現藝術”,它們是反裝飾和反寫實的,孩子自身所特有的質樸、純真、率意、自然等藝術氣質會自然而然地展現在作品中,這些氣質是無法由後天學習苦練能得到的。因此,保護這些特質並將他們與傳統經典藝術相融通(因為這些氣質也是真正優秀傳統的氣質),是我們所要關注的課題。通俗地講,作為授方,我們應該在最好的時機把握最好的火候,而不是適得其反地用工藝去模仿手藝。孩子畫畫不是根據記憶中的形象,而是在他們看來被認為是主要的特徵,是應該畫出來的東西。作為外形的線是最顯着的,看得最清楚,所以孩子們的作品往往着重線條,忽略墨色變化。我們正以此來培養他們對線條(及用筆)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孩子們作品的透視因素是把各個部位用巧妙的方法拼湊起來,這種畫法利用了特定時刻的目視印象,卻不管各種特徵能否同時看到。他們的這種透視方法和傳統的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是如此的相似。

三、社會多元文化對兒童傳統美術教學的影響

我們看到,在孩子們的藝術中存在兩種元素,一種是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另一種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種含義,這些隨意揮灑的點線雖然並不一定表現具體的對象,但有時是代表較為抽象的思維。正因為學校美術教育的展開無法完善化進行,因此,家庭文化背景此時顯得十分重要,可以説是教育的一部分。而社會文化背景也應發揮其積極的現實作用,納入到美術教育中來。真正的教育本就是多元化影響下的教育,教師之外,家長、社會背景對孩子們的影響其實至深。在孩子們恣意揮灑他們的天性才能時,往往吸引家長駐足觀看,此時,需要家長不能以成人的習慣審美條框加以評判或是誤導,會與老師的教育相矛盾。一旦家長融合其間,就給予了孩子寬鬆的發展空間。此外,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孩子們在課後得以交流的基礎。家庭文化背景的特點是單元不可替代與複製,其優點是個體差異,其缺點是不具備社會化意義,但就文化本身的多元而言,這又是其優勢。當今中國家庭文化背景的構成,與三十年前的差異已經非常之大。學歷、經濟、觀念均有所提高,因此,在這個大趨勢下,家庭文化背景、家長觀念對美術教育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經常看到美術類招生考試的火熱,實質隱藏着許多家庭文化觀念的影響。家長的決策、觀念和選擇是早期對孩子的決定性影響。家庭之外,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也應該成為美術教育的組成部分。博物館、風景區、古蹟、園林、名人故居、書店、民俗民藝等等,這些公共文化資源都應成為校外的課堂,在美術教育中,讓孩子們從小從歷史和自然、人文中不經意地發現到與課堂知識相對應的內容,讓他們能發現美,欣賞美,認識到美術就在身邊。而深藏在城市的各個地方的藝術家、藝人,也是孩子們應該接觸的大善知識。這有助於孩子開闊各藝術門類的眼界,觀察藝術家的創作和生活,學會初步的交流,這些都有助於廣闊的藝術視野和藝術活動習慣的養成。因此,我們認為,以感悟傳統作為美術教育新的契機,綜合課堂上的個性化引導、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薰陶、社會文化資源的滋養,組成多元化的美術教育模式,將是中國美術傳統獲得真正傳承的可貴探索。

美術教學論文 篇四

從當前專業的教學情況看,在這方面還缺少一個教師教學行為規範,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學專業的成績,由任課教師來打分,不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完成的作業水平,帶有教師個人偏好和侷限的觀點,為了能對學生專業成績的評定達到規範,就要有一個規範的制約文件,建立美術專業教學行為規範的制度並使用到專業課的評價中去。這樣的行為規範建立能更好會更有力地支支持教學質量監控,從而更好地落實國家對培養美術人才和服務地方的宗旨。

一、利用教研室在教學環節中的質量監控

教研室是教學督導的重要組織,同時是教學質量監控的基礎。怎樣發揮教研室在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在落實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過程,掌握好課堂教學環節中的質量關。這對於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基本要求,在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教師能很好地在教學環節的開創性作用,要建構教師聽課制度,要求教師把精力投入到教學質量中去,才能起到教學質量監控的作用,使教研室發揮監控組織的作用。

二、技法課教學模式

1、單元式集中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單元式教學模式,尤其是在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教學中,執行好教學計劃,從時間分配、教學質量、作品數量多方面嚴格要求,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認真、切實的訓練,使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知識得到充分的提高和保證,學生應在這種規範中踏實完成單元式教學的任務;教學中也要使學生高度認識藝術工作的踏實性,藝術工作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勞動。很多學生,他們對於藝術其實是很真誠的,但是打功底決不能急於求成。規範的教學模式是我們教學質量的保證,特別規範的基礎教學,其目的是為學生打下必要的基礎,努力使知識豐富、技能全面、技法成熟,善於表現主觀的意識。另一方面要靈活把握教學環節。嚴格的教學秩序不是一層不變的規矩,而是教學實踐環節中,不斷提煉、思考、總結而來的,並與專業特點相結合的。應該多從教學質量和教學環節中探索出來,其根本目的就是靈活把握教學尺度,從美術教學的本質和規律出發,努力為單元式教學尋找教學契機,讓學生靈活地參與專業學習,使之知識層面更加豐富,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學習效果更加良好。比如:對專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應該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多示範,教師根據學生個人特點進行個別輔導,以構圖為主,物象記憶為輔,讓學生利用時間畫一下對象的感悟,可以借鑑優秀的範畫進行比較練習,加深學生對物象的感知。在規範教學中,教師應該以豐富知識和經驗指導,在學習上多思考、多練習、多提問,這樣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改變那種上幾節課收幾張作業式的教學規範。

2、技法課創新意識在技法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應該在教室裏結合學生的自身條件,啟發他們走創新的法則,要讓學生思想領域開闊,同時發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學生,鼓勵他們的創作熱情,學生的地域性差異會帶來不同的思想,教師應該激發他們的創新觀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教師肯定、引導,就能促使學生對教學課堂的強烈興趣,同時善於發現學生在繪畫中所流露出的興趣和愛好,促使學生有興趣於某一種表現手法,使之認識自我,充分調整自我學習的結構和進程。留給學生充裕的空間,在肯定學生作品時,要點評出學生的創新意圖,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教師個人的觀點去點評斷。

3、技法課示範畫的運用美術教學在技法課中經常通過運用示範作品作為繪畫技法的分析與指導繪畫。如果只是把示範作品放在教室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思考那就太隨意了。由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非常被動的,他們的理解能力比較欠缺,示範作品是老師個人對物象的認識和表現,有一定的技法含量,不太能從中體會到示範畫的意圖,只有通過教師不斷地去指導學生賞析示範作品,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教師點評示範畫時,點評的指導意義才能有更大的作用。其點評的目的就是給學生在認知上以及理解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使學生的繪畫創作中突出自身創造的特點和個性,點評示範畫時,一定要做到從理論到實踐的各個環節,從創造到展示技法的講解,同時對照範畫作品一一闡述。讓學生從存在的問題、疑惑中找到答案

4、表現技法的訓練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形式完全不同,在練習過程中沒有統一的要求和標準的答案,就色彩而言,是對物象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提煉,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形式,比如,在觀察一幅繪畫作品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就像古代傳説的美女“西施”一樣,每個人就有自己心目中的“西施”形象。因此,美術專業技法課的教學就是以現實物象為基礎去獨自理解,在觀察中得到自己的結論。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去探索與眾不同的東西,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個別指導,只有通過這樣的形式才能做到教與學的互相促進,不能武斷地去全盤按照一個要求去講評指導,這樣是很不利於教學的,同時也不利於學生自我特點的發揮。

三、結束

通過教學的改革和構建教學平台,緊扣改革的成果進行展示,使整個教學在改革環節中發揮紐帶作用,把技法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教學形式中對“作業展覽”的理解是不僅僅指作業展覽本身,要把作業展覽現場活動之前的準備和之後的後續活動包含其中。在這個平台上轉動的既有學生作品,更有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等圍繞各種形式內容的作業展覽形成的交往和對話,由此而構建出一個促進學生都能獲得發展的教學平台。

美術教學的論文 篇五

1新課程體系下美術教學概述

隨着美術教育被納入總體教育改革體系,我國中國小美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自1996年《全日制高級中學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初審稿)》頒佈起,美術課程正式進入了普通高中課程體系,使我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得到相對完善。近年來,隨着教育體制改革的進行,新課程在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內容,拓展其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在考驗着教師。尤其,普通高中美術教學中一些舊的教學經驗和理念,必須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2新課程體系下美術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2.1應試教育大潮與素質教育實施之間的分歧

第一,“應試為大”的觀念在小城市仍然具有統治性的影響力,從學校到家庭,從校領導到教師,從家長到學生,幾乎全是功利主義教育的推動者和信奉 者,美術教育仍然擺脱不了學校教育的陪襯和擺設的尷尬地位。始終是高中課程中的雞肋,學生心目中萬年不變的副科,成績好的學生縱然想學卻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去完成,而成績差的學生連主課都學不好,對美術更是不抱興趣。第二,部分學校開始狠抓美術教學,旨在培養數量相對較少的藝考生,名義上是興趣小組或美術特色班,走的卻還是應試教學的路子。基於藝術類大學聯考近年來依舊火熱的現狀,這種情況在各大中學開始普遍化。因為本質並未發生改變,故而所實施的美術教育只是單調的純技能性的訓練,實踐教學完全壓倒了認知教育。儘管有時也打着素質教育的幌子,但到底還是忽略了美術教育本身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不能發揮中學美術教育的真正功能。這種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僅具備基礎的繪畫技巧,而沒有健全的審美意識。這就好比一個人學會了電燈,卻不知燈火的功能意義。我們所追求的美育理想,如美國藝術教育家馬丁傑史遜在其《創造性》中所説的:“一談到藝術教育,我們總談到技巧,我們不要忘記通過藝術,還要學習人類的博愛、感情、知識、公道等等,這就是藝術教育。”很遺憾直到現在,不僅未能實現,還任重道遠。

2.2新課程實施所需課程資源的匱乏

在新課程的設計理念和價值的體系下如果沒有一定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做保障,恐怕也是很難達成的。課程資源在硬件上主要包括可供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所需的美術教學設施和設備,如專用的美術教室及設施、美術活動必備的材料和工具、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可供學生使用的電腦等。硬件課程資源還可以被分為校內、校外兩種。校內的課程資源主要有可供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師備課所需的資料資源,如美術理論書籍、美術作品集、美術雜誌、美術音像資料等;校外的課程資源主要有可供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學活動的公共文化設施,如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或私人博物館等,當地的文物資源以及自然環境資源,如建築、園林、公共雕塑、自然景觀等。軟件則指的是具備相應的教學資格,專業才能突出,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的美術師資。現在在小城市的很多中學特別是鄉鎮中學,沒有相應的美術教室、多媒體教室和美術器材,沒有可供學生瀏覽的圖書資料室,甚至連教師都是由其他學科老師臨時兼任,使得學生對美術課提不起興趣;而城市本身也並沒有建立圖書館、美術館和博物館等必需的公共文化機構,導致城市文化氣息淡薄,市民文化藝術素養總體水平較低,學生們在校外環境中很難得到薰陶,這也不利於中學生美術素質教育的開展。

2.3課程設置與美術教師專業水平的侷限性矛盾

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包括許多門類,新課程體系下中學的美術教學包括美術鑑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五個系列內容的設置,無疑要求美術教師必須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儲備。且隨着時代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美術課程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對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促使我們更加主動地學習探索,努力提高自身。但是在現實情況下,中學一些美術教師思想上鬆懈,在教學上也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教學內容空洞。有些教師片面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根據實際情況,動不動讓學生分組討論,雖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是整堂課下來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二是多媒體依賴症。授課形式被單一化,僅依靠視覺傳授,忽視了抽象理論的講解和手動示範,讓美術課堂的。傳統流失殆盡。三是統一機械化。美術課是強調個性的學科,一些教師喜歡“標準答案”,整堂課都是一言堂,從而否認學生的思考結果和創作成果,致使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四是定位不清。一些教師認為美術教學教無定法,可以隨心所欲,因此上課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等等這些原因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學生對美術課產生倦怠的情緒,嚴重影響了美術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提高中學美術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3.1讓素質教育觀念深入人心

美術教育可以振奮人心,激勵人的崇高情感,發揮創作想象,使人得以辨別社會的美醜現象,培養道德情操並提升人的境界。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教育改革並不是取消考試,而是要優化這個考試,使考試科學化、合理化;不是要取消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評價制度,它不僅僅是考試分數,還應該包括道德、責任感、人文精神等方面。美術教育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美的薰陶、創造性思維、豐富的審美感受、高雅的生活情趣;素質教育則為美術教育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和展現的舞台。我們的美術教育需要從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等多方面來進行教學,使其相互促進、不斷髮展。

3.2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自我學習、自我反思,注重與時俱進,鼓勵並引導學生個性發展,同時做到嚴於律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在新形勢下美術教師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下有幾點意見:首先以實際行動體現新時期美術教師師德風貌,自覺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的為人師表形象,要做到熱愛學生,不斷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多鼓勵多引導,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其次要加強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利用美術教研會的機會組織教師參加教學觀摩活動。通過觀摩,總結好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並提出問題,指出不足,互相交流觀摩經驗,為自己的美術教學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讓老師瞭解不同年級段的教學情況,使美術的整體教學更有連貫性和針對性,讓學生的學習更為緊湊、更有實效。最後還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激勵同行之間不斷學習、相互促進。進一步深化教研力度,在研討過程中,以教學中一些現實的問題,相互交流學習,使每個人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

3.3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高中美術課的有效教學中,首要任務就是要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在於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對教材內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情感的激發。如何在枯燥的美術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呢?其一,在教學過程中減少“填灌”,改以“啟發”為主,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讓學生進行討論,而且,不要在當堂就給出答案,而告訴學生,答案會留到下一次課揭曉,他們要做的就是利用課餘時間來思考和尋找解答。這樣會使課程變得更有意義。第二,“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即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應是“魚”,而應是捕魚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遠比答案更有價值,掌握了方法,學生才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第三,教師應在課堂上注入更多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和元素,這樣能加強學生對美術課的親切感,並多使用他們所熟悉的表述方式,這樣,學生會對美術課備感新意,自然會喜歡起置身於美術課堂的感覺。而且注意書本內容能否實現對他們實際生活的改變,如對色彩的理解和認識能幫助他們今後改善對自己的房間佈置、着裝打扮,讓學生真正從心底愛上美術,愛上美的生活。第四,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要儘量簡化教學環節,避免華而不實的形式,優化教學設計是高效教學的前提。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裏的“誘導”其實就是強調對教學思路的把握,教學方法靈活多變,積極拓展學生思維,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使學生主動又快樂地學習。另外,在美術教學中,還應注意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銜接,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實現各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最後,在美術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並做好實踐和理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對美術課程的理解更直觀,更深刻,也更有自己嘗試的願望。在班級中如果發現在美術上有着特殊稟賦的學生,應該積極培養,開發其潛力,鼓勵並幫助其將自己的天賦全面展現出來。

新課程體系下小城市中學美術教學作為教研教改中的一枝新綠,只有經過不斷修剪、培植和澆灌,才能有所收穫,才能緊隨並跟上在素質教育改革道路上已經走在前面的城市地區。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基礎上,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美術教學論文 篇六

1.引導學生深刻認識藝術作品的科學性

高中美術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為主要着力點,帶領學生認識和解讀具有一定深度的藝術作品。在鑑賞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提煉出作品的藝術特色,還要引導他們發現其藴含的科學思想,認識其中涉及的科技知識。引導學生解讀優秀藝術作品,對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極為有利。要成功實現上述目標,教學應加強對學生美術理論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對美術的相關概念和基本要求瞭然於胸。只有全面掌握美術學科的科學內涵,學生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分析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發展歷程,其藴含的深刻的藝術思考和獨特的藝術創新着實令人歎為觀止。例如建築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技術的發明與運用,無疑是我國建築藝術的特殊符號。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建築作品時,應善於從整體上把握總特徵,在細節處把握設計思想,深入挖掘其藴含的科學內涵。斗拱技術的運用不僅藴含着美術學的特徵,而且體現了力學美,力學知識的巧妙運用正是其科技思想的重要表現。

2.認識和運用科學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

在現代藝術教學中引入科學概念,不僅要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藝術創造,還要運用先進的科學理念武裝大腦,在豐富多彩的實踐過程中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達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人們的惰性,長此以往,人們將逐漸失去投身實踐的熱情和積極性,這不利於個人及社會的持續發展。教學者應引導學生創造美,使他們形成獨特的審美觀,提升審美水平,並養成勤思考、勤實踐的好習慣。另外,在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學者應將科學技術逐步運用到美術教學中,不僅要以此優化教學方法,更要以此優化教學內容。教學者應善於將科學教育的理念與美術教學的要求相結合,使學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逐漸養成嚴謹認真、善於發現和總結的學習習慣。古今中外,科學技術發展推動藝術發展進步的案例不勝枚舉,總體説來,世界藝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在人類的不同發展階段,美術的發展呈現出各自不同特徵,其中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美術作品的實現形式不同。敦煌壁畫堪稱世界奇觀,是古代石鑿技術的成功運用。在那個時期,石鑿技術便是當時繪畫技術的集中體現。隨着冶煉技術的發明,人們開始在各種器具上進行美術創作,形成了燦爛的人類文明。色彩技術、油畫技術的相繼出現,為一大批傑出的美術家們進行藝術創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也因此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由此可見,科技對美術發展的推動作用無可替代。

3.增強課外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高中美術的課堂教學不能涵蓋全部的內容,也不能開展全部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學者如果不拓寬教學渠道,開展全面而細緻的教學工作,學生就不能形成健全的藝術人格,也就不能深入貫徹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少教學者開始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學活動,高中美術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不再侷限於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例如引導學生了解和討論著名藝術大家的生平和創作經歷,引發情感共鳴,獲得藝術體驗,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美術鑑賞水平,發展學生實際運用美術的能力。

4.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日益加快,多元化的社會特徵越來越明顯,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因而變得空前巨大。高中是人生教育中的黃金時期,高中階段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成熟的時期,因此,高中教學必須符合這一實際,進而探索和實踐現代的、科學的教育理論。其中,高中美術教學也應遵循此法,使其成為塑造學生藝術品質和高尚人格的有效渠道。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該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對教師來説,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引入科學教育觀是重中之重;對學生來説,改變傳統學習方法,自覺接受和應用科學學習法是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