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美術教育畢業論文參考【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7.48K

美術教育畢業論文參考【通用多篇】

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本文從中國原始先人的思維方式談起,分析了影響中國工藝美術的發生及演繹的思想文化因素的成因及根據。

關鍵詞:工藝美術 起源演繹 思維文化

一、引言

中國工藝美術發生的較為久遠,在久遠的年代裏,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史前美術史上發生的一切,但是我們可以從原始先人遺留下來的痕跡來分析其思維方式,以及由此種方式而產生的作品來探討藝術的演繹。影響中國工藝美術發生發展的因素很多,因為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史必定受多個因素共同組成的環境的影響,包括、、文學、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本文主要從思維、圖騰、神話、階層分類來探討。

二、工藝美術的起源演繹概説

從起源來説,整個人類社會工藝美術的起源應該具有共通之處。正如一位哲人所説:人類趟過的是同一條河流。整個工藝美術發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世界的遠古洪荒時代,也許當我們的原始先人從樹上走下來,打製第一塊石器並用它來打擊遠方的飛禽走獸時,第一件工藝美術作品就產生了。不論這件作品的創作思維、審美心理、作品的功效如何,這件作品都應該是屬於工藝美術系列。“製造工具的行為打開了動物快感向人類美感轉化的一系列過程的閘門,特別是對造型藝術來説,工具堪稱為一切造型藝術的鼻祖,它包含着造型藝術的基本萌芽”,[1]因為人類的歷史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任何工具的製造都是根據當時的勞動需要和能夠駕御的物質材料製造出來的,大自然能夠提供給人類的最為直接與方便的材料便是石頭,最早的工藝美術起源於最早的工具設計,而最早的工具設計就是石器設計。人們對最早的石器加工,“自然談不上有的審美加工,但當時的人類確實已在觀念中形成了對石器具體形狀性能的藍圖,在千萬遍反覆實踐中,對於在具體制作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諸如尖或者薄等形體概念和在具體砍砸時由這些形體產生的使用快感之間建立的思考,成為最早的對美的認識的客觀物質基礎”。[2]因此,我們可以説,第一件可以利用並利用了的石器工具就是第一件工藝美術品。

小孔是靈魂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原始人的對生存的觀念,在工藝美術的發展演繹中這種觀念的影響是很大的。至於求全與求美的觀念,我認為是中國人的吉祥與審美心理的體現。中國的工藝美術在以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沿着自己的方式在發展,無不滲透着自己的這種觀念。

三、工藝美術起源演繹的思維文化

遠古時代,萬物洪荒,生存環境極其惡劣,人類對自然的一切感到陌生和恐懼,日月星辰的變換,山崩地裂的災難,生老病死的神祕,無一不給人類帶來了障礙,人類靠自己的勞動改變着自然,同時也在改變着人類本身;勞動在改變着人類的同時,也在鍛鍊着人的思維。由於對自然的不理解,原始人賦予自然萬物靈性,試圖以此親近自然,於是便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萬物有靈”的觀念自始至終貫穿在原始人的頭腦之中,正如泰勒所説:“事實上,萬物有靈是宗教哲學的基礎,從野蠻人到文明人來説都是如此。雖然最初看來它提供的僅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赤裸裸的,貧乏的宗教定義,但隨即我們就能發現她那種非凡的充實性。因為後來發展起來的枝葉無不根植於它。”原始人正是在萬物有靈觀念的基礎上形成基本的陰陽觀念,而陰陽觀念無不貫穿在人類的工藝設計之中。

人的觀念重視研究人的本身,中國常常思索:“人類從哪裏來?”原始先人從男女交合誕生生命的現象得出結論,即“男女精構,萬物化生”,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界兩種彼此對立而又相互依賴而存亡的物質勢力。

陰陽五行、八卦和圖騰崇拜等觀念的相互影響作用,是受原始的互滲思維作用的結果,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工藝美術的色彩來分析。人們從對自然的瞭解出自然界的五種基本色彩,即青、赤、黃、白、黑,並把這五種顏色視為正色。“通過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説,色彩的象徵和比附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五色(青、赤、黃、白、黑)、五方(東、西、南、北、中)、五時(春、夏、秋、冬、長夏)、五性(仁、義、禮、智、信)、五聲(呻、笑、呼、哭、歌)、五態(恐、喜、怒、憂、思)、五氣(寒、熱、風、燥、濕),成為一個可以相互轉換相互比附的整體系統”。可見,中國人很善於將不同的事物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而糅和在一起,各種事物意義的轉換,造就了中國文化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中國工藝美術自從起源以後,一直沿着自己的固有的思維模式發展着,而工藝美術的創作設計,最根本的還是受設計思維的制約,設計思維更是受社會文化的限制。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淵遠流長,經久不衰,是有自己的文化精髓置於其中的。而中國文化的互滲思維將各種事物聯繫在一起,從而使中國的器物造型及色彩配置等工藝美術的各要素分別具有更為深層的意義,也可以説,由於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國的工藝美術品有極強的象徵性,而這種象徵性已經隨着的邁進慢慢滲入到人們的心裏,所以説中國文化有很強的滲透性。

四、結語

凝聚着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過去和現在的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都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向西方傳去了精美的絲織品,而且傳去了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輕出版社,1993:5.

[2]鄧福星。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輪。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200.

美術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二

《國中美術教育困境及教育策略芻議》

摘 要:國中是學生從少兒到成年的一個重要過渡期,同時在進行美術學習的時候也是從兒童畫轉向成人畫的一個重要轉型期,學生的心理在這個時候也是逐步地成熟,

學生的學習任務在不斷地加重,教師教學任務也逐漸增多,這給美術教學帶來了一個新的挑戰。

關鍵詞:國中美術;困境;教育策略

在進行國中美術教育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影響美術教學的因素,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對美術問題進行探究,在對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正確的策略,努力發展學生的美術興趣,在繪畫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儘量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

一、國中美術問題提出的原因

國中美術課可以説是困難重重,一方面美術教育面臨着國小和高中都沒有面對的困難,一方面,學校還是能夠像國小那樣開足開齊美術課,而且美術老師都是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比國小的美術老師要專業很多。

另外,學校對美術課的重視程度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國小,美術課被其他主科課程佔據,美術課也是本着能不上就不上的原則,美術老師的邊緣化教育可以説是更加嚴重。

除此之外,學生在面對學習壓力下對美術是“學無餘力”,還有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家長對美術學習也不夠支持,和國小以及高中相比較,

國中的美術教育就被這些科目擠佔了,美術老師就是一個閒缺,他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就會有一種失落,在心理上有很大的矛盾,甚至沮喪和委屈。

其實國中生正是世界觀以及知識框架結構的一個重要“灌漿期”。

在審美上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重要昇華階段,美術教育的優劣對國中生有着重要的影響,這同時也是關係到素質教育的一個全面實施的重要過程。

所以説,對國中教育現狀進行研究,對國中教育策略進行探索,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二、開展國中美術教育的策略

1、努力發展學生的美術興趣

興趣是我們進行學習的最好老師,因此,在開展美術教學的時候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

通常學生對於美術學習的愛好要持續到15歲,隨之而來,伴隨着知識的積累以及未來職業目標的的逐步確立,少數人會繼續在美術的天地裏去品味其中的樂趣,

但是有大部分人就把興趣轉移到其他方面了。

國中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可能不會像童年時期那樣的強烈以及濃烈,但是很多孩子還是對美術學習保持着最原始的愛好。

所以,我們在開展美術教學的時候最好要開展多元美術評價,讓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習的時候把美術的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價,

特別是把創造能力作為進行美術評價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還有就是對於那些有創意性的作業,即使有很多的時候技法不是很高,或者説是沒有技巧,我們也要對學生的畫作進行充分的品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克服學生不敢畫的心理障礙,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點就會不斷地被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就會不斷地提高,老師在對作業進行設計以及佈置的時候,

要強調“主題”還有就是“意境”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確進行技法學習只是進行美術學習的一個小的部分,我們要鼓勵學生來進行方法的創新,對藝術進行大膽的表現。

在進行作業輔導的時候,要了解學生的很多想法,對學生的理解進行尊重,少用“應該怎麼樣”來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束縛,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這對學生技術上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最好選擇最簡單,學生能夠進行掌握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讓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順利表達,同時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想方法來進行“童年學習樂趣的創造”,這樣美術學習的興趣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學生髮現老師提出的某些方法更加利於表達自己創意的時候,學生更願意接納。

2、通過寫實來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國中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是由一個美術的參與者變成了一個美術的批評者,他們不僅僅樂於去批評別人的作品,有很多的時候對於自己的作品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

所以説學生對寫實的渴望不會因為是“多元評價”就會逐漸減弱,因為國中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兒童畫的階段,要逐步向寫實性繪畫過渡,這也對學生身心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

讓他們在心理上確認自己的作品已經遠離了兒童畫的階段,逐步向寫實性繪畫過渡是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要求,這也是進行美術教育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規律。

所以要學會保證他們在這個區間進行過渡,這樣學生才能夠取得足夠的成績以及長足的進步,這樣學生就能夠獲得對美術的成就感,學生進入寫實性美術學習活動,

他們的觀察能力就會隨之提高,對寫實性美術進行學習,學生的創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就會得到訓練以及提升。

老師要儘量引導學生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觀察,進行寫生,還可以臨摹寫實性的作品,進而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寫實訓練的時候,要順其自然地引導他們走向寫實,還有避免寫實教學可能引發出來的弊端。

因為,寫實訓練難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寫實很容易就會走向“描摹主義”,不利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

所以,我們在進行寫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學生髮散性思維以及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有很多老師根據國中敍事性能力比較強的特點,嘗試開設了卡通和漫畫風格的連環畫課程。

我們根據學生進行關注的現實特點,來開設教室和學校環境的美化課程,還有就是校園服裝隨拍評價課程,這樣我們可以把美術學習和學生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繫,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空前的高漲,學生可以用自己所學習的知識來裝點自己的書房、牀頭以及教室,將所學的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當中。

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繪畫以及手工作品來佈置自己的生活環境,這樣就是學以致用的最好體現,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取得極好的教學效果。

3、對學生的課業負擔進行減輕

課堂教學過程可以説是呆板以及低效率的,在一堂課40分鐘,老師要講5到10分鐘,學生畫15到20分鐘,還要進行評講5到10分鐘,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的。時候更多地注重學習的環節,對學生效率不是很看重。

還有教學中學生和老師是互動的關係,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同時,角色是要進行互換互動的,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學任務就是在這種角色頻繁的互換中不斷完成的,我們沒有必要把老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活動分得很清楚,還有對於作業的佈置要靈活。

其實作業完成的本質是自主實踐,作業開展的形式可以説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在進行作業佈置的時候不要過多地佔用學生的課餘時間。

我們可以用家庭作業的方式來完成,這樣學生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非常的輕鬆,家長也不會反對,這樣能夠給美術教育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國中階段應該是少兒成長為成年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期,同時也是兒童畫走向成人畫的一個重要過渡期,教育界以及心理界都會普遍認為,國中階段是學生的心理和知識結構基本“成型”期,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會有劇烈的變化,還需餘姚各個方面的人員來進行關心以及引導,所以,要想要國中美術教育興盛,就要更多的人來關注以及精心的耕耘。

參考文獻:

[1]李政。國中美術教育存在的困境及策略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02):3-5.

[2]羅才泉。新課程改革下國中美術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10):10-11.

[3]遠征。淺析國中美術課程改革的創新[J]。美術教學研究,2013(04):10-11.

[4]楊燁。芻議當前國中美術教學中面臨的困境及改革[J]。美術教育研究,2013(24):39.

作者簡介:董星星,男,1986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於浙江省浦江縣壺江初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美術教學。

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篇三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於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採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範圍的綜合功能,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着眼於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探究中國小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和學生主體特徵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和社會、有特色的中國小美育新路。

3、優化內容,改進方法,注重過程。首先以基儲應用和審美為前提,刪縮一些功能單一、難度不適的重複、生僻的教學內容,發揮地方教材優勢,增設一些功能顯著、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其次,教學方法力忌盲目隨意的純技術教育和純欣賞教育,而求講練結合、欣賞和創作結合、理論和實踐結合,提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

4、建立並完善中國小美術教育過程和結果的評量標準和展賽機制。教育過程和結果的評量和展賽,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並能由此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採用忽略主體創造和審美情意表現的、強調美術學科智能的外在的規範性評量規則,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強調自我表現的內在的感覺式評量規則,而應建立一套以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為價值取向併兼顧形式、內容、思想、藝術和主體因素的,從自覺性、審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三方面進行評量的標準和實施機制,以促進美術之審美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希望、困惑、機遇、挑戰並存的世紀。新世紀的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守舊的知識、思想和教法已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了,其制勝的法寶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有量的增加,還要有面的擴展;備課時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不斷思考、創新,甚至超越教材。

美術教育畢業論文參考 篇四

淺論現代美術教育

摘要:中國的美術教育經過了長時間的歷史考驗和審核,無論是教育制度還是教學模式,都已經逐漸成熟完善,它是歷史寶貴豐富的遺產,並且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但是隨着近幾年就業壓力的增加,大量美院藝術生畢業後便面臨失業的危機,人們對現代美術教育開始產生了疑問。就業困難的矛頭被指向了現在正在施行的美術教育,認為這種教育模式無法適應現代化的要求,應當立即被替換。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值得我們深思。當然,現代美術教育也並非沒有一點瑕疵。儘管中國在美術教育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和長處,但從整體與宏觀上來看,我們面臨的美術教育的現實不容樂觀。

關鍵詞:美術教育;教育模式;改革

一、現代美術教育發展形勢

倘若追溯起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一直找到奴隸社會的春秋、西周時期。早在當時就呈現出了美術教育的影子,專門針對工藝美術的創造和發明、裝飾,開設了各種工藝的勞動者培訓,師傅對徒弟的傳授為其中的主要教育模式。之後,經歷過東漢、唐、宋、元、清以及中華民國,我國的美術教育經歷了漫長時間洗禮,通過了歷史的考驗和檢核。在教學制度以及模式上,都逐漸趨於全面。橫面剖析中國文化的歷程,無論是玉石、陶瓷工藝還是青銅器以及繪畫、雕塑,它們都取得過無與倫比的非凡成就,我國古代美術教育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着巨大的效用。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四九年建國之初,由於國內嚴峻的社會形勢,國內的各類教育機構長時間處於荒廢階段,嚴重阻礙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但自從九六年國家教育總局制定“教育法”之後,據統計,九七年至零八年這十一年中,中國美術類高校對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遠遠超越美國高校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可以説,中國的現代美術教育有着起步晚,但是發展十分迅速的特點。

二、現代美術教育適應於現代化的要求

在今天,社會中湧現出許多對現行教育不滿的聲音,認為這是一種比較腐朽、老套的教學模式,每每談及“現代教育”、“應試教育”就唏噓不已。隨着近幾年就業形勢壓力的急劇增大,工作崗位的日漸飽和,現代美術教育更是廣受指責。他們認為,現今的美術教育也同樣已經成為一種固定“模式”,跟隨不上時代的需求。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模式的的確確是不完美的,但是,世界上也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我們要客觀全面的思索這個問題,不能片面的盲目否定。結合我國實際,我對中國現行美術教育基本是抱有支持和樂觀態度的,現行美教模式仍是最符合中國現狀的教育模式。

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其實早已對人均收益情況和就業壓力進行了定論。改革開放期間,人民的生活狀況普遍開始改善,國力逐漸變強,民眾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關注的重點逐漸延伸到更廣泛的領域,如醫療、教育、生活環境等問題上。隨着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尤其是七八年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形成改革開放之風的同時,也使全國範圍內重視藝術教育的大氣候初步形成。美術教育作為改革教育的重要一環,逐漸開始走入良好的發展趨勢,莘莘學子不斷湧入神聖的藝術殿堂。然而就在學生爭先步入藝術領域的同時,就業的困難便由此產生。職位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求職人羣的數量,競爭日益激烈。因此教育官員才在改革開放後不久推出了應試考試,擇優錄取。這種教育模式,可以説隨國情產生的,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在古時推崇的一直是科舉制考試,同樣也是“百萬人擠獨木橋”。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與中國上千年的科舉制度相連,人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全改變。而且,所謂的“應試教育”並不是如有些人説的那麼不可取,應試教育在中國的香港、台灣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實上這些地區和國家的發達也得益於應試教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至今,這些地區仍然流行應試教育模式,那麼中國是否要一味否定並改革當前的教育模式,着實值得我們深思。

經過最近幾年的大學擴招,中國的美院在數量上有了驚人的發展,大學生就業難,不是大學擴招的必然結果,而是質量沒有和數量同時提高的一個癥結。從量變到質變,將是中國教育的下一個突破口,中國的教育官員和專家並不是沒有看到這個問題,其實正在逐漸解決這個問題,正所謂一口吃不了個胖子,中國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在逐步改革。對於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發展簡短的三十年,它的發展速度已經是非常明顯了。

當然,中國現行美術教育並不是完美的,在教學方法和教學體制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我看來,大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發現中國現行美術教育的不足。

三、現代美術教育不足之處

(一)片面追求程式化

現在有關中國山水畫、花鳥畫和簡筆畫的速成班早已是見慣不驚,速成班的教師們將繪畫的技法片面的進行集合,使其變得程式化,然後教給學生們。

乍看來,似乎對兒童們的成長起到了幫助,但仔細思索,這些兒童畫家也只能根據老師授給的模式來那麼幾筆,離開這種繪畫方法一無所能。這無疑對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給予了毀滅性的扼殺。美術不同於其他性質的技術,它十分強調原創性,與音樂、譜曲與編導有着異曲同工之處。遠不是過去只理解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這幾種美術學院設置的課目和畫種類別,更不是把東西臨摹出來繪製在紙上的技能。

美術從原始時代就無時無刻的陪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穿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空間。從最早的石器、陶飾到今天的衣、食、住、行都有它或稚拙或精美的印跡。毫不誇張的説,差不多能夠聯想到的所有生活類別都無法離開美術,獨立的美術創作只是價值、功能不同而已,而且可以説如果沒有人類對美的認知,我們對古文明的考察也少了一個重要的線索。當我們把美術的“美”字稍加強調,就會成為美學、美育、美的理想追求,成為人類的精神旨歸。它在生活層面和精神領域的無所不在、它所具有的創意、靈性及可借各種工具材料自由表達的特殊能量,以及它必須通過反覆實踐甚至勞作才得以完美化的特點,自然使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比其它學科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

徐悲鴻教育時代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裏,美術基礎教學主流方向沒有改變,堅持了模仿式的教學方法,缺乏將藝術與發散性思維相結合的意識。國內外研究學家早就指出:人們在孩童時期的美術活動,以遊戲開始、靠興趣引導,是天性使然,對兒童的感知力、創造力的啟蒙,對錶現力和自信心的培養具有特殊優勢,是各類優秀人才都需要的基礎,即使是專業美術人才的培養,在兒童時期,重要的也不是技術而是對美、對生活的敏感以及興趣和感覺的持續。對於那些急於讓孩子成才的家長來説,把孩子教成具有“一技之長”的想法完全是個誤區。

我們必須進行時常的反思,具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中國現行的美術教育正是如此,模式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被一種套路所限制,學校培育出了許許多多的人才,但在同時也毀滅了許許多多的人才。現在的美術教育,往往習慣地強調技能標準、強調等級,甚至誘以功利,其結果不是出“模仿秀”就是出反叛者。如果中國未來沒有一大批心智健全、審美水平較高的熱愛藝術的羣體,怎麼能有新的藝術繁榮?

中國的美術從純藝術角度來看,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民族,自古以來獨領風騷,因此得到後人極力的追捧,這些技巧、理論、人類文化的精髓務必要傳承下去,但是,中國究竟需要多少畫家、鑑賞家呢?試問現在美術學院國畫、油畫、版畫等純藝術系畢業的學生有多少能當上畫家呢,又有多少能留校任老師呢?大多數都轉行從事別的行業了,畢業生不能學有所用,這就形成了就業困難的一個現象,並且也成為美術教育的一個窘境。

純藝術的理論和技巧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訓練出奇效的,想成就一代名家必須具備一定的天賦和敏鋭的洞察力,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企及的境界,因此,讓所有學生都去鑽研純藝術是一種浪費,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畫家也是不實際的做法。有句話説:西方的美術在創造生活,而中國的美術在逃避生活。中國美術教育過於講究理論、技法,沉浸在屬於自己的夢幻中,對於適應現代化建設的美術來説更要講求實用性,設計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設計來源於生活,並且為生活服務,因此設計的東西不但要具有美的觀賞性,也要考慮到可行性、材質、造價、製作工藝、人體工學等。學校應杜絕程式化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親近體驗生活、張揚個性、發揮創造力、發揮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向學生提供一個更為開放自由的平台。

(二)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容樂觀

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美術教育的整體形勢大幅度後退,在強烈的知識灌輸教育影響下,人們本着“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逐漸將各類藝術教育拋之腦後。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理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美術教育在基礎教育中長期沒有相應的位置,這對於我們培養的人才素質造成了不可輕視的消極影響。美術教育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接受美術教育的同時,人格得到不斷的完善,因此,美術教育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浪費時間的、沒用的、多餘的。對美的認知是人類交流延續的一個重要途徑,美術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美術教育可以協調人的心智。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沒有美育,也就沒有任何教育。”由此可見美術教育能協調學生道德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協調智力結構的發展,有助於創造健康心理的形成。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施行了免費的義務教育,每天還管一頓午飯,一年免費一套校服,這樣的學子能不為國盡忠嗎?但是那時的日本是國弱人窮的,起碼比中國窮很多,清政府賠得起億兩銀子,卻不會去實行義務教育。清華大學,還有已成文物的老北京圖書館都是美國人用清政府的賠款建的。即使不用賠款,清政府也不會建圖書館的,他們寧願用來揮霍,當年德國給清政府用於海軍的貸款不就被慈禧用來修頤和園了嗎?看看政府辦公樓之豪華,公僕坐騎之豪華,再看看那無數失學孩子及為孩子上大學而疲於奔命的家庭,心中無不感慨萬千。

中國教育總局在制定教育大綱時,規定全國教育開支不得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6%,但到2008年為止,全國教育開支最高僅僅能夠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美術教育類更受到其他學科的排擠,甚至有的綜合類院校不願意承擔美術學院的必要經費,逼迫美術學院走自給自足的經營路線,使得學校內部師資力量薄弱,學習環境簡陋,機器設備陳舊落後且數量嚴重不足。

美術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東段的機電專科,餐飲主管嚴肅的阻止學生在二樓開辦晚會,理由竟然是學生數量略多,會把樓層壓塌。簡陋的施工條件,低廉的施工成本,直接體現了學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震後的汶川政府大樓基本完好,受到地震損傷最嚴重的卻都是學校。鄰國日本是地震多發地區,地震時最佳的避難場所便屬學校,對教育的投資額度直接影響到雙方國力的差距;在奧運舉辦期間,中國總計投資400多億美圓,約2400多億人民幣,而2008年教育總局對中、高級學校的投資總額,不足舉辦奧運經費的1/20。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依舊顯得有些悲觀。

儘管我國美術教育方面目前呈現出不少的優點和長處,但是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從長遠和宏觀上來考慮,不得不承認,我國現行的美術教育方式,還存在着明顯的缺點與不足,無論是在整體觀的教育觀念上、課程內容的設置上,還是教學體制、方式等方面。我們必須勇於創新,敢於打破傳統規律,結果我國實際情況,對不符合教學規律和缺乏教學需求的方法進行淘汰,並加大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才是中國美術教育的唯一出路。

參考文獻:

[1]周巖。未來的美術教育――美術教育及其觀念更新[J]. 中國美術教育 1995年05期。

[2]趙明君。淺析當前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教育對策[J]. 才智 2010年01期。

[3]霍秀敏。美術課堂優化教學淺談[J]. 資治文摘(管理版) 2010年03期。

[4]李齊。中學美術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D]. 華中師範大學 2008.

猜你喜歡:

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 篇五

摘要:伴着“二胎”政策的熱潮,學前教育專業在各大高校紛紛上馬或升級,尤其是強調特色、重視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以及牢牢瞄準人才市場需求靈活決策的各大民辦院校。然而,問題也隨之出現。就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類課程凸顯的問題而言,筆者擬從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和方法,希冀對教學實踐與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應用型;技能人才;學前教育;美術;改革創新

近年來,學前教育專業受到了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很多以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民辦院校也紛紛開設此專業。然而,由於各院校的歷史背景、戰略導向、學科優勢和資源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它們在形成各自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單就美術類課程而言,諸如課程設置不合理、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而在教學觀念與方法上因循公立院校做法、教授內容與幼兒園需求脱節、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等問題,亟待解決。

1、應用型人才的概念及學前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般而言,應用型人才有別於專業性理論研究人員,其更加側重於按照特定領域的理論成果和技術規範從事非學術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職能在於將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或構想應用於實踐。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發軔之處,比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須更加註重專業知識的應用,而非學術研究;相較於職業教育,其畢業生的就業主要面向幼兒園,其工作又有一定的啟蒙性和研究性,因而這又不同於職業教育。

2、以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為特色的學前教育專業異軍突起

從國家層面而言,近年來,國家對於學齡前兒童教育的關注、重視和引導無疑會牽動諸多社會因素。很多大中專院校都接收到了這個信號,紛紛升級已有專業或新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同時,為了應對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加劇等問題,國家逐漸放開“二胎”。這自然也刺激了以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為特色的學前教育專業的異軍突起。此外,作為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下的第一代,“80後”的生長環境、受教育經歷也使得“80後”對於學齡前的教育尤為重視,這也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最後,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性強、注重操作、強調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等特徵與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之間有着天然的機緣,這是以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為特色的學前教育專業遍地開花的另一誘因。

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類課程的問題與改革思路

3.1課程設置不合理

雖然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提供了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標準,但很多院校在結合自身實際設計和修訂其專業培養方案時卻出現了很多差異。一部分院校因本身便設置有人文或教育類相關專業,於是在美術課程的設置上要麼平均用力,要麼充分利用現有師資,突出某一方向的課程。還有一些院校在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設置中,學科帶頭人或受教師自身專業優勢的影響,課程設置被“綁架”,導致整個專業美術課程設置不合理。對此,相關院校應以國家教育部門提供的課程標準為基礎,結合自身特色和模式做適當調整,並請領域內的專家和一線幼兒園美術教師提出意見,最大限度地使本專業課程的設置科學化、合理化。

3.2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而在教學觀念與方法上陳陳相因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許多民辦院校尤為重視的辦學方向,實踐也能證明,這些院校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打造特色的同時,確實也為中國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也着實培養了一批公立院校忽略或不願介入的專業人才。然而,學前教育專業有其特殊性,部分院校一方面強調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卻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授實踐和摸索中依舊借鑑公立院校偏重理論和研究的模式,陳陳相因。既然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特色,那就更應該因地制宜,在教學中結合自身生源與教學環境大膽創新,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體現出特色和差異性,切不可盲目照搬外部經驗

3.3教授內容與幼兒園需求脱節

學前階段的幼兒因其智力、心理、活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獲取的信息也較為單一。如此一來,極具傳播時效性的網絡、電視等信息渠道便極大地影響了幼兒的認知。於是,兒童世界中,時下最流行的要素也就進入幼兒的腦海,其中有關美術、音樂方面的信息最為豐富。可是,多數以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為辦學特色的院校由於辦學時間相對較短、缺乏建立長期合作的高品質幼兒園、資金限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在美術課程的教授上一定程度地脱離了幼兒園和幼兒本身的實踐與認知。筆者以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辦學特色的院校在美術課程的教授中一定要多做調查、加強教研,切實做到理論聯繫實際,保證同步於幼兒園的需求。

3.4課時不足、缺乏實踐

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會涉及基本造型技能、色彩知識、兒童繪畫、紙工製作、泥工製作、布藝、綜合材料畫等方面的內容。很顯然,這些內容很大程度上都與實踐相關。眾所周知,由於受教育對象的大腦與肌肉在熟悉和適應一定的技能時往往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偏重技能與實踐方面的學習其所需時間一般也相對稍長。無獨有偶,多數院校基於師資短缺或降低教學成本等因素考慮,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壓縮課時的情況。原本科學合理的學時計劃出現縮水,學生的實踐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勢必會導致教育質量下降。課時和實踐環節是保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類課程教學效果的生命線,相關院校應分清主次,劃定紅線,切實保證美術類課程的基本課時與實踐。

4、結語

美術類課程對於學齡前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開發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為辦學特色的院校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辦學中除了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外,也一定要遵循美術課程的教育規律,不斷自查和反思自身在辦學中出現的問題,並積極解決,如此才能真正辦好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葉飛帆。高校怎麼嚮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N]。光明日報,2014-11-25.

[2]潘懋元,石慧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歷史探源[J]。江蘇高教,2009(2)。

[3]呂袁媛。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新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2)。

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

美術就是人類對於美的理解與感悟,有着獨特的育人功能和豐富的育人資源。國小美術在國小育人過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於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國小美術在教育中獨特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養成、創造美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康審美心理的塑造等,對於國小人才培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國小美術;美術教育;育人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優秀的人才,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三觀以及創新意識與能力。國小階段是學生教育生涯的基礎階段,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將美術作為國小階段教學育人的一種途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滲透育人功能,並與審美功能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對於國小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術教育育人的功能價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而美育的重要內容就包括提升審美意識,提高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本身就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將美術應用於國小教育中,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增強學生對於事物美感的體驗,幫助學生培養髮現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不斷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另外,美術教育的獨特性在於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藝術,認識國內外優秀文化藝術成果,有利於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在陶冶學生個人情操的同時發展個性。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指出藝術教育(包括美術教育)對於滲透德育的重要作用,特別指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標,學校藝術教育承擔着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必須充分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和功能。”特別點明瞭美術立德育人的獨特功能。簡單地説,美術的育人功能價值主要表現在能夠培養髮現美、追求美的情感與情趣,並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對於學生的思想、情感、個人修養、綜合素質、藝術創造力、邏輯思維方式、審美能力等多方面有重要影響。

二、國小教育中美術育人的內容

瞭解了美術的育人功能,利用美術學科獨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將其有效滲透到各個環節中,構建國小美術教育的育人體系,可以有效提升國小階段的育人質量。

1、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美的認知和創造美的具體實踐活動都與美感密切相關,也與在實踐過程中的思想和情感相聯繫。國小階段,美術教育之初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美感,有了對美追求的思想意識與情感,才能夠更好地在美術世界裏徜徉。首先,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其成長的主要場所,美術學科育人,只有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情感,才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美術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美術的魅力;還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各種色彩、形狀等元素的感知與體驗,培養學生對於於美的認知與情感。其次,要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情感,引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發現家鄉的美、社會的美。最後,還要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情感,通過欣賞抗戰漫畫、參觀紀念館、鑑賞各類展現民族氣節的藝術浮雕等,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促使學生個人的審美意識與能力進一步提升。

2、良好品德行為的養成

美術的育人功能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良好的品德,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美好的德行。國小階段學生的成長可塑性非常強,在國小美術德育滲透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尊重生命、團結友善的教育理念,這也是育人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悟。當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信仰,形成對藝術、生命的敬畏,就有對真、善與美的正確感知,從而擁有良好的品德與行為。

3、創造美的能力的提升

國小教育階段,美術學科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審美與創造美的能力。人本身就具有一種主動改造的意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改造一些東西。在國小美術教育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手段和途徑,包括各種網絡平台,讓學生了解儘可能多的美術知識,欣賞世界知名藝術創作,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動手參與,不斷提升審美情趣,在各種美術活動中,不斷髮現美、感受美、欣賞美,並在體驗中提升創造美的能力。

4、健康審美心理的塑造

審美離不開心理活動,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就是審美心理,審美的過程也是外部世界與人內心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小教育階段,通過美術學科育人,就要健全學生的藝術心靈,包括在情感、感知、意識、意志等方面的重點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可以不斷健全國小生的心理素質,使其明辨美醜、黑白、是非,不斷健全心智,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

[2]韓娟娟。國小美術教學中的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美術教育研究,2016(16)。

[3]丘仁富。中國小美術獨特育人價值芻議。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1)。

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 篇七

摘要:美術教學對學生人格的的塑造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美術課上,不但要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本文分析了國小美術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美術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關係,建議加強美術教學,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關鍵詞:國小美術教學;完美人格;塑造

美術教育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人格的教育。長期以來,中國小的美術教育主要是對知識和技能進行傳授,卻忽視了美術教育中對人格的塑造,教師要把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放在重要位置,這也對美術教育起到了約束作用。所以,要完善學生的人格素質,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國小美術課上加強技能訓練與基本素質提高,有利於個性品質與思想情操的發展,對國小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推動作用,有利於符合社會發展的德才兼備人才的培養,這也是現代美術教育的結果。

一、美術教育的作用

1、美術教育有利於學生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從國小生開始,讓學生接觸到高水平的美術作品,有利於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實際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擔心大師的美術作品過於高深,怕國小生看不明白,不能接受畫中的意思。事實並非如此,大多數學生面對大師的作品時,他們會有些不同的想法,曾有人所説:孩子具備天生藝術家的才能,他們具備與大師直接對話的能力。這點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曾讓國小生欣賞過《米羅》。課堂上,他們欣賞完米羅的幾幅名作,學生受到了啟發,在我的引導下,能夠較好地思考、理解並解釋畫的內容。同時,他們能用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説出了畫家所要要表達的意思。通過討論、解釋作品,來引導學生們體驗、思考,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與情趣。但是,單一的美術欣賞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無益的。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尹少淳曾説過:縱向深入會使橫向關注更直接,只有較深地學習一個學習內容,才會對與之相關的作品加以關注,才會對定風格以及藝術家的相關內容加以關注,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2、美術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成長

創造力為人類所特有,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們會所想象力比作創造力的翅膀,讓學生乘着它飛向創造力的寶庫。受傳統教育影響,許多美術教師只是單純地灌輸知識,而學生也只是簡單地接受知識。不但要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還要打破這一純粹的接受式的教學。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教學的情境,創造有利於學生了解與觀察周圍環境的條件,讓學生的眼界拓寬。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提出過: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與興趣相關。興趣有利於人們積極地認識事物或者關心某種活動。心理學家提出: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學習,有利於觀察力的培養,有利於記憶力的增強,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習勁頭足,心情更愉悦,在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有促進作用。結合國小生這一特殊的心理特點與興趣特點,美術教師還要結合自己的言行,對教學的過程進行設計,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美術教學,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1、挖掘教材,以德育人

新課程背景下的美術課,不僅肩負着美育的重要責任,還擔負着德育的重要任務。美術課主要是對美術教學與德育的有機滲透,堅持“學畫畫先學做人,要做人首先要立德。”為在美術課上成功實施德育教育,教師還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挖掘教育的內涵,在教材中自主地尋找德育素材。比如:在欣賞課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欣賞教材所提供的相關美術作品,並且收集一些工藝美術圖片,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中國工藝美術作品之魅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適時地對外國的工藝美術作品加以選擇,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學會比較與鑑別,把欣賞活動搞好、搞實。使學生的美術鑑賞力得以培養,使國小生更加熱愛祖國,更瞭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在國小美術教材中,大多數的作品都藴含着某種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利用這些內容對學生相關的愛國、愛家、愛美思想加以培養,培養國小生為有德少年。

2、提高繪畫能力,陶冶學生情操

在美術基礎教學中,老師最常用到的是臨摹與寫生。在臨摹中,學生懂得並掌握了線條的組織,對造型的塑造,對色彩的調繪,對構圖的平衡,進而對每幅作品的藝術美有了深切的體會。美術中的視覺元素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具有積極影響,情感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特性。學校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的,它具有理智性與與正確的價值評價,將其結合在一起具有高水平的情感教育作用。現在的心理學感受到具有高尚情操的學生可以實現自覺地學習,他們的學習也更刻苦,他們追求真理,他們的身心也是健全的,他們具有最完美的人格。我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讓他們到校園中畫風景和建築;到市場中畫場景和人物;畫自己的老師與同學。這種課程設計主要是促使讓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從而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也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3、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當今的社會非常豐富,個體間也存在着差異,尊重與保護人的個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護個性主要是保護社會的豐富性,豐富而自由的個性有助於豐富創造力的的發展。美術教學中對自由性有所提倡,在評價標準的多樣性與課程設置的創新性都有所設計。美術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發展了學生的直覺想象,對學生的思維及表達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美術促進了學生對不同於其他的非人文學科的探索,促使學生理解主客觀的事物,豐富學生的文化修養,是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1]王承昊主編,國小美術新課程教學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閆承利主編,現代素質教育藝術大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科學教育

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 篇八

摘要:美術鑑賞課將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帶到了一個我以前從未涉足過的領域,帶到了藝術的殿堂,我可以説出那些美麗的作品的故事,它讓我發現原來世界是這麼美,原來一個人的思想可以這樣表達,原來先代們是那麼的智慧。 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美術鑑賞活動能幫助我們在欣賞、鑑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

關鍵詞:繪畫、梵高、中國建築、鑑賞

一、對繪畫的鑑賞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即平面)裏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

就像梵高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 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 畫家像閃爍着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 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

總之梵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我更愛看窗外那一片向日葵,愛看她們在陽光下開出燦爛的笑容。我不敢展示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實的我是什麼樣。在向日葵面前,我有一種自信的感覺,展示着那個成功、全新的我;我在看見向日葵時,心裏總有種暖洋洋的感覺。 我看見梵高揹着畫夾,在向日葵叢中專心致志地畫着那幅熱情奔放的向日葵。我看着向日葵明朗的臉,眼睛一亮。我對梵高喊道:“你必須面對自我,絕不能逃避。不管這有多麼困難,需要多大勇氣!”其實這句話不僅是對梵高説的,也是對我説的。雖然梵高已經成為過去,而我卻可以改變。我要感謝的不僅是那扇窗,更要感謝窗外精彩世界為我帶來的美好遐想。

二、對中國建築的鑑賞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體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實物可考的歷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以封閉的院落為基本的羣體佈置方式的獨特風格。它的發展從未中斷,並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各地的建築有重要影響。它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羣。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温着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對象。

中國建築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藝術,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羣、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輝煌的成就。傳統建築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築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後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並有四合院佈局。春秋戰國時期更有建築圖傳世。京邑台榭宮室內外樑柱、鬥供上均作裝飾,牆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築日趨成熟,建築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築組羣。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築採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築興盛,商業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築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近現代中國建築藝術則在繼承優秀傳統相吸收當今世上建築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髮展,有所創新。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成就令世界各國人民歎為觀止,取決與它那獨特的結構。在我們來看一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下面是我們從網上和圖書館查閲收集來的關於古代建築的信息。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鑑賞的角度來説,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瞭解的:

1、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樑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樑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2、庭院式的組羣佈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説,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裏,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説明了中國建築在佈局上的重要特徵。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羣佈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説,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3、色彩的運用

偉大的中華民族,文明傳承了幾千。中國建築,一個代表着中華民族的輝煌成就的標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伴隨着對勞動人民的深深敬佩。我們的研究接近尾聲了,古代建築的藝術成就,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讓我們期待中國的明天更美好。

結束語

美術鑑賞課更好的培養我們,提高我們的素質,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們的精神境界。美術鑑賞的最終意義,就在於使大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淨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精神境界得到昇華,自身得到美化。 美術鑑賞有益於我們靈魂的雕鑄和人格的完善 藝術教育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潛能,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升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完善。

人的全面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認為的那樣,包括智力、體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發展是一專多能的素質型發展。鑑於此,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已經日益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們的重視與關注。大學生美術鑑賞作為美育的一種手段,在促進大學生靈魂雕鑄和人格完善的全面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滿足大學生的審美需要,提高和培養審美能力,在美術鑑賞課上,通過大量地、廣泛地鑑賞優秀藝術作品,就會逐漸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這裏不單單是提高我們的鑑賞水平問題而是如何發展我們的價值取向問題。提高我們對美術意義的認識,培養我們正確的審美理想,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們的精神境界。

致謝:

通過學習本課程,可以使我們瞭解更多的美術知識,提高我們的美術鑑賞能力,培養我們的藝術審美興趣,而這對提高我們的全面素質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1、《中外美術鑑賞》 徐改,劉晨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08-01

2、《美術鑑賞》 李新平,成文光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09-07-01

3、《中國建築史》 樑思成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5年版

4、《西方美術史》 李春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版

美術教育的畢業論文 篇九

《美術欣賞在素質教育中的運用》

摘要:美術欣賞課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與作用。開展美術欣賞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全面思維,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個性,培養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美術欣賞通過對學生的審美心理培養,使他們對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會鑑賞美。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所產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學生達到明是非、知善惡、辯美醜,嚮往真善美,自覺放棄假惡醜,從而使學生達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關鍵詞:素質教育;美術欣賞;創造性思維;人的全面發展

正文:

21世紀是一個以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核心,以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為紐帶,以知識經濟為標誌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對於美術的意義還在於是一個新的圖像化(視覺藝術化)時代。視覺信息的便捷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審美品位,人們不再會僅僅滿足於人工技藝產生的精湛,而更加註重作品產生的個人審美體驗,這樣藝術作品的多樣化、個性化、生活化就是必然趨勢,提高全民的審美素質也顯得更為迫切。由於藝術作品更多地要滿足人們高速增長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那種較長時間的純人工創作顯得極不適應,如果説攝影術的產生導致了美術步入現代,那麼信息技術必然把美術推向未來。對於這個未來人們有着種種的前瞻和設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未來的人們都將有更高的藝術素質(這不僅是精神需要也是生存競爭的需要)相比現在來説人人都是藝術家。在這轉型變革時期對我們美術教師提出了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到教學手段及教學評價體系都是全新的課題,也是急待理清思路投入實踐的全新課題。

美術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術欣賞教學在整個素質教育中有着其它學科無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視。雖然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欣賞課題只佔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隨着多媒體使用信息量增大,學科課題綜合化都必將大大拓展美術欣賞的容量。高中開設的美術欣賞課程以列為必修課程,以及大學美術選修課等構成全民的藝術素質教育,突現了美術教育在現代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美術教育要在素質教育中找準位置就必須突出普及和審美二個方面,才能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取得主動。不能認為開了美術課就是素質教育了,觀念不轉變美術照樣搞應試教育(如重技巧、輕欣賞,重課外、輕課堂,重特長生、輕多數學生等)。美術教育要跳出低層次,實現其階值就必須改變以掌握專業技法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美術欣賞(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學也必須更多融入欣賞內容,對於特長生更應當重視美術欣賞及文化素養),糾正作為藝術教育的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兩大頑症:藝術教育不藝術(套用其它學科教學模式無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輕理”過於強調專業技能)。使學生在學習賞評作品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直覺和情趣,努力構建起新的適合素質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

美術欣賞課是學校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在學校整體的教育環境中,以其特殊的內容,承擔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務,當教育步入素質教育時代,美術欣賞課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幾年來的美術欣賞教學使我積累了一些的經驗,歸納出美術欣賞課在素質教育中的四點重要作用。

一、創造性思維培養

中國的傳統教育,包括解放後幾十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育,的確不重視對青少年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幾千年封建專制政策傳統的和“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及近幾十年經濟的計劃管理模式以及過多的_運動影響對人的創造性思維的重視,這種社會結構偏愛有知識、有技能但因循守舊、被動馴服,因而忽視乃至壓抑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不以培養學生鑑賞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人類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創造,“創造”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靈魂,“學習”這種人雲亦云的能力每個人(包括動物)都有,但遺憾的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人類步入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一種文明的象徵。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維的頭腦、敢於驗證問題的頭腦,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頭腦。”美術欣賞課利用美術作品的內涵不確定性,讓學生大膽想象,並能以我為主、自圓其説,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説過:“想象是極其重要的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象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發展大多是從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美術欣賞所培養的創造性思維表現為對相對客觀世界的審美能力。雖然這種創造性思維不一定形成驚人的作品,但由於形象語言的多樣性,也能開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成為一種廣義的形象思維文化教育。這對於多角度,多方式思考問題是最為有益的。因為這種教育用於大多數,對於創造性思維普遍提高具有積極意義。如形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提倡成品再創造和藝術的大眾化、流行化,藝術家運用他們喜歡的材料,創造出一些簡單的、有意義的作品,使藝術成為每個人都可以創作的公有財產。1958年藝術家賈斯伯瓊斯創作的《三面旗》畫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漸變形式的美國國旗。這件作品力圖使人人都熟悉的圖像,複製出來讓觀者看,給人一種新的視覺形象和衝擊力。這便是創作,既簡單又富有聯想,使藝術成為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創作,美術欣賞課正努力提高美術教育這方面的功能。如廢物造型創作,從材料到構思,完全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體現,化腐朽為神奇,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特別是結合社會實際,挖掘有價值的課題,使這種教育潛移默化的形成一種素質。開拓學生視野,創設發揮想象力的表現空間,運用現代新型材料與工具發掘新課題。如廣告欣賞、標誌欣賞、傢俱欣賞、店面欣賞、環境藝術欣賞等實用性強,想象空間大的課題,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體現,增強了學習興趣參與欲。學生的創造力在恰當的指導下,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從步驟過程到結果,感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如在我校五十年校慶之前進行慶徽設計,同學們結合我校的特點及對標誌的理解積極構思,細緻描繪,整個過程都充滿着創造性思維鍛鍊。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創造性思維比較常見,效果非常好。

二、審美能力的教育

審美能力就是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裏,到處存在着美與醜、對與錯的對比。學生時代正處在豆蔻年華,感情自然而純真,對世界的美麗與美好的事物有着發自內心的渴求。但對社會一些對立變化認識還是很膚淺,所以校園美術欣賞課的審美教育尤其重要。“美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的眼睛”,美術是視覺形象藝術,美術教育就重視視覺形象的運用。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能引起人們心靈情感的共鳴,思想衝擊,陶冶情操,塑造美的靈魂。利用藝術的感染力,感召力,觀盡大千世界中的藝術精華。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去發現生活中美的本質,美的真諦。從重視視覺形象教學原理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提高獲取知識的質量,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運用直觀教具、模型、範畫、錄像、幻燈、電腦設計等,幫助學生感知美,提高審美能力。藝術家創造的美術作品,都是靠視覺形象來感染人,打動人的。因而欣賞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形象展開活動。光憑教者一支粉筆、一張嘴,是無法組織教學的。在美術欣賞課中,欣賞者與美術作品發生着一種審美關係。通過感知與體驗對美術作品作出評價。美術欣賞教學要達到欣賞者與藝術家創造的帶有普遍性的審美經驗的交融,方能產生情感共鳴。任何成功的美術作品都有從個別到一般的象徵意義,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我們不僅從蒙娜麗莎的臉上看到,透過那微抿的嘴脣、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雙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種恬靜、淡雅而又神祕的微笑,同時,我們還能感覺到一種樸素、自然、純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來,表現出一種徹底掙脱宗教禁錮而甦醒了的人性與復活了的靈魂,體現出充滿血肉情感的人本價值,從而高揚了人文主義精神。許多美術作品創造的藝術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語、文字所無法描繪的,只能用心去體驗、去觸摸。如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於通過刻畫勞動的美,表現出一種自然淳樸的情感,堅實而凝練的筆調描繪出法國農婦樸實、勤勞、誠摯的品格,優美的自然風光,飽含着一種寧靜的生活意趣。欣賞教學的重點必須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現,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藝術形象是通過審美體驗而獲得認知的,欣賞教學就是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賞析逐漸提高審美感悟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另外美好的學習環境,會使心情愉悦,激發學習興趣;惡劣的學習環境,會使學生心情鬱悶,影響學習效果。因此,通過美化育人環境,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廣博知識的源泉

著名藝術家豪澤爾指出:“人可以生來成為藝術家,但成為鑑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美術欣賞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強發展起來,理解力是一種領悟各種關係,攫取事物本質的能力。因而學生知識的積累,教師的旁徵博引,促使欣賞教育有效地進行。任何的美術作品都來源於社會,並依社會而存在,所以,欣賞美術作品必須要了解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風俗、人文等。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發現作品外部的諸種關係以及更為深邃和複雜的內涵。這要求教者不僅知識要更新,能廣泛涉及中外古今美術史知識,而且要求教師的知識必須準確。如一位教師在講雕塑的基本手段時,把“焊”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這在金屬工藝發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鋼雕塑作品的問世,“焊”恐怕要算是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師在講述雕塑特徵時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間雕塑,反而引起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美術欣賞是一種直覺審視力,這種審視力需要理論知識的支撐,是對美術語言本身的理解,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對獨特價值的領悟。如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一定要涉及到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的區別,讓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後歸納出:山水畫是散點透視,因為山水畫是移步換景、邊走邊畫,不是很注重客觀現實,重寫意;而風景畫是焦點透視,因為風景畫是站在一個點不動進行作畫,注重對客觀現實的描寫,重寫實。這幾千年的藝術也造就了東西方人的性格差異,東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會延伸到很遠、很深。好的美術作品,欣賞者要有一定的知識做前提,即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包括外部的形式結構,作品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等背景,內部情感意藴。所以在欣賞的同時,大大的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四、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審美中是一箇中心問題。美術作品主要是作用於人的

情感境界。優秀的美術作品欣賞起來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賞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長江萬里圖》如激起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及民族自豪感;拉斐爾畫的《聖母像》激起人們愉悦愛慕親切的情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大衞》表現一種頑強、堅定和正義的精神氣質與勇敢、無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美術作品在引起欣賞者的激動和共鳴中,喚起了優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種種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使欣賞者接受某種道德情感,受到某種精神品質的薰陶,從而改善人們的情感狀態,影響人的行為。審美情感可以説是審美過程中的心理動力。現在全中國正在轟轟烈烈的推行素質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養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美術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決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在課堂教學中用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格境界,培養學生的美好心靈和愛國主義的偉大情懷。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使他們學會創造,具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創造能力;學會生存,具有拼搏、競爭的生活能力;學會學習,具有自學的能力;學會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美術欣賞儘管已成為素質教育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但美術欣賞在素質教育中所要達到的目標,還有許多深入的理論問題需要解決。我國美術欣賞在素質教育中的現狀,也需要認真調查研究。美術欣賞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對滯後的狀態,應該努力以改善。美術欣賞真正切實地實施起來,還會遇到許多實際困難,需要進一步探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可以預期的是,通過我們共同努力,美術欣賞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會更加突出。

“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儘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中國小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育,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創造美的能力。”這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頒佈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的話,它確立了美育在學校全面發展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也賦予了作為美育內容之一的美術教育應擔負的重要責任。因此,美術教育作為現代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的藝術索質的一種有效培養手段,是把美術作為教育的媒介,注重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感情和發展學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術教育在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等藝術素質方面,又有着其它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術教育有利於培養人道德修養

做人要講人品,德行和操守,這是人類社會在個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規範。儘管符個時代,各個地區的道德標準不盡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國古代歷史學家司馬遷説:“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師也。”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説:“德育先於智能。”在我國古代孔夫子辦學起,就制訂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教學內容,歷代統治階級都非常重視美術教育的價值。魏曹植説:“存於鑑誡者圖畫也”。近代魯迅先生説:“美術可以輔翼道德”,通過美術教育,使人們自覺地服從本階級的道德規範,並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把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美國教育家艾斯納認為,美術教育家們不僅日益有志於讓孩子們提高鑑賞能力,以培養對美的感受,而且他們也火心通過偉大美術作品講述的故事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赫伯裏德認為,教育唯有應用藝術,才能解脱人類心靈所承受的壓制,才能真正達到完整人格。事實上,藝術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質和倫理道德方面的作用並不弱於説教,而在某種程度上,它又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這是因為藝術靠形象的感染,而藝術形象的塑造是藝術家費盡心血在靈魂上的昇華,它不僅刻化了藝術形象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也反映了社會的客觀要求。當複雜的人生與紛繁的社會濃縮在藝術作品中的時候,便容易看出是非曲直,進而悟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就如我們能從德德拉克洽瓦的《自由領導着人民》,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董希文《開國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民對人類社會中美好事物與正義事業的熱愛,對進步的信仰,對真理的渴望。而古希臘的雕塑《維納斯》、羅中立的《父親》、王式廓的《血衣》、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等作品便能喚起人們對生命的崇敬,對苦難的同情,對罪惡的仇恨。因此,美術充分運用了視覺手段,把難以言傳的東西形象化,調動人們的審美感受,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地達到培養人的道德修養的目的。

二、美術教育有利於培養人的審美情趣

人是社會的人,而對生活、社會、自然應具有欣賞、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義。阿恩海斯曾指出:“生活的唯一意義便是對生活本身最充實、最純粹的體驗。藝術是我們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讓人得到這一利益,實際上就是對他的剝奪。”的確,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有一種魅力,使人欣賞時能夠完全沉醉,整個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滿足。這種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從根本上説,就是因為優秀的美術作品有美,這種美刊以喚起人們的美感,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術的美所決定的。審美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徑是從通過訓練人的感覺器官而開始的,或者是首先應該培養人的審美的“眼光”,以審判的眼光去改變實用目的視覺態度。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訓練成藝術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徑就是美術教育,人們在接受美術教育時,通過對客觀形式的比較協調、對稱、均衡、各樣統一、節奏和韻律等規律的感悟和研究,從而獲得對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審美心理結構,豐富審美感受力和創造能力,從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啟示,在精神上得到滿足愉悦,達到身心健康、協調和美化社會的效果。審美能力,是人的素質發展的核心。在新世紀倡導素質美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美術教育有利於培養人的創新精神

21世紀是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成為適應殘酷的生存競爭環境的必要條件。美術教育主要是培養大眾的創造思維和生活工作的應變能力。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發現,曾接受過良好的美術教育的人往往思維活躍,有自己的審美態度並能靈活地創造性地去完成任務。相反,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人,雖然工作認真踏實,但很少創意。許多著名的美術教育家都指出:藝術教育並非造就專業藝術家或進行一種職業訓練,而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各個方面發展他認識與智力,特別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獨創能力。在藝術教育裏,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培養創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就是視覺的訓練,通過視覺的訓練,去建立感官與外界的和諧與習慣的關係,構築一個統整的人格魅力。一個人的視覺能力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入具象向意象發展,對於一個普通人的眼睛是見什麼像什麼,要從這種“像”中培養對形體的比例概念,並善於將彼此進行比較,從中發現形體的大小、高低、粗細、方圓等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塊面的大小等相互關係,之後,再動手描繪,由簡及繁的物象寫生,逐步認識明暗與色彩的規律,掌握觀察和表現物象的方法,把握物象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從而獲得完整系統的表現能力。隨着視覺能力的發達,真實情景渲化為一種文化內涵,進入意象層次。因此,通過對大眾實施美術教育,加強視覺能力訓練,並着重意象訓練,不僅提高了觀察客觀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美術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育過程巾有着它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術教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術在更大強度上,應該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諧發展的需要”,他把美術視為“整個文化的一部分”,是每個受教育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在現今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術教育將發揮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註釋:

[1]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一八一四至一八七五)。

[2]著名藝術家卡斯帕·豪澤爾(德語原名:KasparHauser,1812年4月30日-1833年12月17日)。

[3]揚·阿姆斯·誇美紐斯(nius,1592—1670)是17世紀捷克教育家,是人類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4]《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於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畫,描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為董氏最著名的代表作。

[5]羅中立(1948年——)於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深造。《父親》一畫曾獲“中國青年美展”一等獎,其畫面具有一種悲劇性的震撼力,表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脣、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寫實的描繪,消除了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隔膜,畫家藉此來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進行反思。

[6]王式廓(1911—1973)字子容。山東掖縣(今萊州市)西由村人。當代革命現實主義畫家和人民美術教育家。早年學習美術,1930年入濟南愛美高中藝師科學習西畫,,開始學習西畫,並關心革命。“九一八”事變後,擔任愛美中學南下請願團二大隊隊長,赴南京參加全國學生的聯合示威遊行,要求蔣介石政府抗日。

參考文獻:

[1](美)拉爾夫·史密斯著滕守堯譯:《藝術感覺與美育》,四川人民出版設,1998年版,第189頁。

[2]張寶教:《天大以綜合素質標準評價學生》,《中國教育報》1998年5月29日,第57頁。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教育與職業》1999第7期,第76頁。

[4]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1日第1版,第95頁。

[5]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頁。

[6]王石礅:《中外美術鑑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00年01月01日第1版,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