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精選21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精選21篇)

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説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繫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裏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裏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麼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温,每天氣温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裏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裏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麼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颱風等。(圖片展示)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麼氣候有什麼特點呢?誰能説説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温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髮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着,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説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瞭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麼我們從哪裏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瞭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着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説: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麼,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瞭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説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温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衞星雲圖,衞星雲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衞星雲圖。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篇二: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

來複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複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説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並向學生説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座標,按指向標方位標註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係

例題二、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説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地圖的閲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閲讀各類地圖,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會正確的閲讀、使用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教學難點:

1、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過地圖嗎?比如你想去動物園參觀需要尋找景點,請問你會藉助什麼工具?想了解世界熱點地區的位置,需要參考什麼地圖?

學生回答:導遊圖,世界地圖等。

用一些生活實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的用途廣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承轉:那麼什麼是地圖?如何在地圖上獲取各種信息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閲讀地圖的方法吧!

學會閲讀地圖

1.比例尺

(1)多媒體出示台灣島地圖出示問題: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體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

師引導點撥:

強調: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比值,是一個分數。轉換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釐米

(3)提問:在台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台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4)活動:判斷比例尺的大小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動:比較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請問哪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圖表示的範圍大?哪一幅圖表示的內容更詳細?

歸納總結:地圖上所表示的範圍愈小,要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小。

學生回答,聯繫國小時學過的知識

(1)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練習:鞏固三種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轉換。找同學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

學生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引導學生從練習中歸納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幅地圖,比例尺大小跟表示範圍的大小、內容的詳細程度有什麼關係。

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通過習題,讓學生會判斷比例尺的大小,記住要點。

利用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的實例,來歸納。學生記起來更好接受。

承轉: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學會閲讀地圖

2、地圖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圖,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 :八個方位。

第二步:

指向標地圖,動手畫一畫

師引導點撥:

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其箭頭代表正北方向,判斷方向時可採用指向標平移法。

歸納總結:

畫出指向標的步驟:即在需要判斷方向的點中順指向標畫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別畫出南、東、西三個方向。

第三步:

經緯線地圖

課件顯示:最簡單的經緯網方向的判斷

活動:

?讀圖1.26山東省地圖,完成問題。

?讀圖1.24,判斷懷特霍斯在温哥華的什麼方向,尼皮貢在温哥華的什麼方向?

鞏固練習:辨別圖中各點間的方向。

拓展提問:當一個人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後左右各是什麼方向呢?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後左右各是什麼方向呢?

傾聽學生髮言,及時鼓勵、評價

學生自學,並結合課件明確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並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過學生自由發言,熟練掌握一般定向法。

學生進行練習

①指向標方向的判斷

②判斷敵軍指揮部在我軍指揮部的什麼方向?

轉換不同方向的指向標,學生動手畫圖辨別方向。

講解: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然後在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後辨別方向。

通過練習,討論得出: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無論經線、緯線怎樣彎曲,在同一經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於另一點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緯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於另一點的正東或正西方向。

結合地球儀的演示,讓學生找到極點,再辨別方向,組內交流。

本部分重點在於,訓練學生在實際生活及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

讓學生多練習幾次,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儀辨別方向,和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結合起來,學會學習方法的遷移。

結合地球儀,直觀形象。

學會閲讀地圖

3、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講解: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註記的説明。

學生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內容

採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選擇適用的地圖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地圖的發展

學生自學本部分內容,學會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選擇適用的地圖。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課件展示本節知識網絡圖

地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地圖的組成要素,希望大家學以致用。

學生回答本節關鍵知識點自我檢查自己的收穫。

完成反饋練習。

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有個系統瞭解,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

板書

第三節 地圖的閲讀

一、學會閲讀地圖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圖

指向標地圖

經緯網地圖

3.圖例

二、選擇適用的地圖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三: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用證據説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運用地球儀,説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4、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二、過程與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取信息,總結規律,建立空間觀念,並加以運用。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受到科學史教育,培養勇於探索的精神。

2、養成細心讀圖的習慣,樹立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

1、經緯線、經緯度的劃分。

2、在經緯網中確定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經緯網中經緯度及東西半球的判讀。

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較抽象,遠離學生實際;與學習新課時隔一月,多已淡忘。首先要喚起記憶,還要加強練習,形成技能。

教學手段

課件、地球儀、活頁預習提綱。

教學方法

互動激趣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一節我們複習“第二章的第一節認識地球”,這一部分是我們學地理以來最難的內容,俗話説“難了不會,會了不難”,我相信經過大家的認真學習,積極參與,一定會化難為易!大家有信心嗎?首先看學習提綱,大家結合課本自主複習,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二、依學習提綱自主複習

(一)地球的形狀

1、_________説→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説→_________首次環球航行(經過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的真實形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球的大小

4、地球的表面積約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徑約_________,地球赤道周長_________。

(三)地球儀

5、在地球儀簡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稱分別是:

A_________B_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

6、比較經線和緯線

經線

緯線

① 形狀

② 長度

③ 指示方向,《地球和地球儀》複習課

④ 0°線

⑤ 度數範圍

⑥ 表示字母

⑦ 度數變化規律

⑧ 劃分半球

⑨ 半球分界線

⑩ 特殊線

7、南美厄瓜多爾基多附近有_________紀念碑。_________線穿過英國倫敦東南的_________舊址。測高儀重垂線與零度線的夾角就是當地觀測到的北極星的高度角,也就是當地的地理_________度。

8、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_________時針方向轉動。

9、地球儀上任何兩條相對經線的經度和為_______,除0°與180°外東西經相______。

(四)經緯網

10、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_________。從而我們可以很方便的確定________。

11、世界最小的大陸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島嶼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陸是_________。

12、在下圖上填注經緯線、經緯度、半球劃分略圖(括號內填字母,橫線上填數或字)。

(1)緯度、南北半球劃分

(2)經度和東西半球劃分

三、展示自主複習成果

分組展示(提前分清任務,每組安排1人上台展示,要求面向大家,大方自然,及時評價上組,注意總結,語言規範、流暢,聲音洪亮,語速適中,咬文嚼字,字正腔圓。)

四、大展身手

1.讀圖緯網圖,回答問題。

(1)A點的經度是______,B點的緯度是_____。

(2)按東西半球劃分,A點位於____半球;按南北半球劃分,B點位於____半球。

(3)按高中低緯度劃分,A點位於______地區。

(4)B點位於A點的______方。

2. 內鄉(112°E,33°N)屬於______緯度帶,位於東西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於南北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於北京(116°E,40°N)的______方。

五、反饋

每組5號上台默寫(單號組做單號題,雙號組做雙號題)。分單雙號公佈答案。

1.地球是一個_____(部位)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是一個_____(部位)略鼓的不規則的球體。

3.地球平均半徑約_________。

4.地球赤道周長約_________。

5.經線的形狀是_________。

6.緯線的形狀是_________。

7.西經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8.南緯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9.從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為_________時針。

10.從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為_________時針。

11.某點西側是西半球東側是東半球,則該點的經度一定是________。

12.某點北側是中緯度,南側是低緯度,則該點的經度一定是_______。

13.緯度33°、經度112°的地點在地球上有_______個。

14.緯度0°、經度180°的地點在地球上有_______個。

15.一架飛機從北京起飛一直向北飛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6.一架飛機從北京起飛一直向東飛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7.上圖中A點的經度是_______。

18.上圖中B點的緯度是_______。

19.按東西半球劃分,A點位於______半球。

20.按高中低緯度劃分,B點位於______緯度地區。

篇四: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在世界地圖中找到日本的位置,並能舉一反三推出確定國家位置的方法。

2、能説出日本的領土組成,並能在日本圖中找到相應位置。

3、會通過計算人口密度,並能與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點。

4、能用讀圖分析的方法得出日本氣候特點。

5、能説出日本是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聯繫實際,懂得防災、減災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能做到聯繫實際,同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重在培養學生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等地理內容的方法。

2、在學習中,以小組討論,集眾人智慧。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課堂活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

2、培養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特徵

教學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式:

運用多媒體課件,與學生進行研討、圖文並用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xx年的世博會將在哪裏舉行?

學生:中國上海。

教師:那你們知道xx年的世博會在哪裏舉行的嗎?

(展示日本愛知世博會的一組圖片)

(由學生通過安排查找的相關資料作説明)

教師:請欣賞下面的自然風光圖片,你能説出它是反映什麼地方的自然景觀嗎?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教師説明)

教師: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吧。

展示日本國旗。

教師:日本意即東方“日出之國”。請同學們談談對日本的瞭解。

學生:富士山、櫻花、地震、抗日戰爭……

教師:同學們對日本的瞭解可真不少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更系統地學習它。

[新課講授]

教師:你們掌握了認識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嗎?

學生:認識國家位置的一般方法:一般是由大範圍至小範圍,再到具體的周邊環境。

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

配以遞進式的問題:

1、日本在世界哪一大洲?

2、日本在亞洲的什麼方位?

3、日本的四周是什麼地區?

4、日本在哪個大洋的包圍下?

再展示“日本圖”,配以“日本週圍有哪些海域或國家?”等問題,讓學生結合《世界地圖冊》中的圖加以研究後回答。

學生:略。

教師點按鼠標,亞洲、俄羅斯、中國、朝鮮、韓國、太平洋、日本海的名稱一一出現在屏幕的地圖上。

“日本領土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其中______面積最大。”

教師:對照《世界地圖冊》中的“日本”圖,完成問題。

教師點按鼠標,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名稱一一出現在地圖上。

展示日本圖,配以問題:

1、日本的海岸線有什麼特點?

2、這對日本哪些方面有利?

學生:日本的海岸線曲折。這促進了日本漁業、造船業、海洋運輸業和與國外的聯繫。

顯示日本的面積和人口數,給出人口密度的公式,配以日本擁擠的街道,人羣的圖片。

教師:人口密度是幫助我們瞭解一個地區人口多少、人口分佈密集與稀疏的重要標誌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學生:日本每平方千米約有333人。

教師: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比較,得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國家之一。

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神户人工島和大阪關西海上機場的圖片。

(日本主要靠填海造陸解決用地緊缺的問題。)

板書:

一、東亞島國、人多地少

播放“櫻花”的景觀圖片。

教師:這是日本的國花,美麗芬芳,是在什麼樣的適宜氣候條件下,才使得它漫山遍野成為日本的街頭美景呢?

(不要求學生回答,只是為了引出氣候的知識)

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日本的氣候。

展示日本冬夏季節的風向圖。

教師:日本所在的海陸位置造就了它具有了這樣的氣候特點。

教師提示:日本北部是温帶季風氣候,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板書:

二、深受海洋影響的季風氣候

展示有關富士山的圖片及簡單文字介紹。

教師: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徵,是一座活火山。日本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近80座。世界10%的活火山都集中在日本。火山爆發會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火山灰卻是肥沃的土壤,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火山在非活動期間,可以開闢為旅遊勝地和地學科研基地。日本不僅多火山,還多地震。

教師:日本被稱為“火山、地震的王國”。日本全國每年平均有1萬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破壞性地震近百年來發生了100多次。日本頻繁的地震帶給日本的災難是深重的,也提高了國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日本的建築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而人們在地震發生時,都能夠採取適當措施保護自己,這一點值得我們效仿。

板書:

三、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是我國的鄰邦,“文化無國界,天涯若比鄰”,在我們領略完日本的秀美風光後,來共同瞭解日本東西交融的文化。

同學們能舉出日本與我國在文化上相似的例子嗎?

教師小結:我們無論為人,還是做事都應該揚長避短,繼承要汲取精華,去其糟粕,傳統的精粹要發揚光大,外來的要注意取捨。

最後,讓學生自己來談談本節課的感受和收穫。(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設計:讓學生利用地圖,分析日本、中國、蒙古地理位置的優勢和不足。

教學反思:

這節課內容具有學習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教學中用了大量地圖、示意圖、景觀圖等直觀材料,使理性的知識感性化。這節課中對學生的學法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

在導入設計上,藉由xx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引出xx年日本愛知世博會,進而進入日本的新課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還很自然的過渡到日本的教學。自始至終拿日本與我國進行對比,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更重要的是瞭解了自己國家還有不足處,需要我們一代代國人的努力,共同發展,作為學生,應該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將來投身祖國建設做準備。解決問題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獨立思考,或是討論完成。

在知識點的順序上,有一定的改變,將“人口與民族”的內容融合到“日本的位置”,一併學習。在“領土組成”的內容後,加入“海岸線特點”學習,為後續課程有關“經濟”的學習作鋪墊。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視、廣播的普及,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以小組設計介紹日本的某一方面的主體小報,在課堂上每講到一個知識點,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資料來介紹日本,這樣效果也許會更好。

篇五: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美國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移民國情。

2、美國農業生產的佈局和特點。

3、美國的工業佈局和高科技的特點。

4、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二)能力目標

1、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和農業帶的分佈圖,揭示地形、氣候兩個要素對美國農業分佈的影響。

2、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區的影響。

3、運用圖表等資料,説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習方法,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培養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突破

1、利用地圖説明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等自然狀況。

2、利用圖表等資料,説明美國的工、農業生產特點以及種族的構成。

3、使用美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

4、利用數字等資料,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5、使用柱狀圖和有關數字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世界政區圖、美國的地形圖、美國的氣候圖、美國的農業帶(區)圖、美國的工業區與主要城市圖、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相關圖片、課件等。

(二)學生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收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的材料和美國工業品的品牌等。

四、教學過程

(一)移民國家

1.導人新課。

導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透過美國和巴西,瞭解美洲的自然風貌、經濟特點和人們的生活風俗等。

創設情景: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像(播放美國街頭遊行隊伍錄像片段),看看在美國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説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説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板書:移民國家

2.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後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3.閲讀教材81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麼種族的人口最多?

(白種人佔84%,最多;其次黑種人佔13%;其他佔3%。)

4.閲讀教材81頁2題中印第安人、黑人和華人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對話反映了美國社會存在着一個什麼問題?對此談談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印第安人和華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國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政府總是以人權為藉口干涉別國內政,而自己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

板書:種族歧視

5.情景教學。

(1)展示唐人街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2)展示華人在美國工作、生活的資料。

問:華人對美國的建設都有哪些貢獻?

(西部開發,修築鐵路;科學界獲諾貝爾獎的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板書:華人的貢獻

6.過渡:有眾多的中國人生活在美國,那麼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其他自然環境與中國相比有哪些異同?

(二)農業地區專業化

1.導語:要了解美國的農業狀況,首先來了解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其中決定氣候條件的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區圖。

觀察地圖,説説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鄰國位置。(美國位於西半球的北温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3.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於什麼位置?屬什麼温度帶?(阿拉斯加,位於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温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於北迴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屬熱帶。)

4.展示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5.展示美國的氣候圖。

引導:美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三面環海,對氣候影響非常大。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有哪些氣候類型?最主要的是哪種?(温帶大陸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温帶海洋氣候、高山氣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帶大陸氣候。)

6.展示美國的地形圖。

同學們,從圖上找出阿巴拉契亞山脈、洛杉磯、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聖勞倫斯河和五大湖。

提問:美國的地形有什麼特點?哪種地形面積最大?(美國的地形東西高,中間低,即西部為山地,中間為平原,東部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積最大,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

7.引導。

由緯度位置可以推測到光熱資源。

由平原面積可以推測到耕地資源。

由海陸位置和河、湖佈局,可以推測出水資源。

試按以上思路,分析、歸納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美國本土大部分位於北緯30°~50°之間,光熱資源豐富。美國平原面積廣大,佔全國總面積的―半;耕地面積廣大,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美國主體部分位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水汽可以深達內陸,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縱貫南北,為灌溉和航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8.過渡。

美國作為農業大國,除了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外,還有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圖片。

展示材料2: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全國總人口的3%,卻耕種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國,一個農業勞動力可以養活76個人,比世界每個勞動力供養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問:以上資料説明了什麼問題?(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效率高,產量大。)

板書:生產過程的機械化。

9.美國農業在地區分佈上具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好處?(地區生產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農業帶(區)。好處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便於推廣農業技術。)

板書:地區生產的專業化。

10.展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圖。

問: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主要形成哪些農業帶(區)?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帶:位置偏北,氣候冷濕,適宜牧草生長,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氣温較高。

小麥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乾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帶: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緯度低,夏季氣候濕熱。

11.展示“美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出口量佔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圖表。

提問:美國有哪些農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麥、大豆、棉花)

12.小結:美國優越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小結

通過閲讀圖表,查閲資料,合作討論,我們理解了美國的移民國情,瞭解了美國的位置範圍、農業生產中優越的自然條件。專業、高效的生產特點,值得我們借鑑。

篇六:七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設計

課標解讀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與世界聯繫密切的工業及其工業分佈特點;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內容分析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由“多火山、地震的島國”“與世界聯繫密切的工業”、 “東西融合的文化”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瞭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學生通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並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鑑。

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地圖、景觀圖和文字三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説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佈。同樣也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築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學情分析學生嘗試利用日本地形圖,認識其他地理位置、範圍、領土組成、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資源短缺,島國多優良港灣等特點,認識日本人民利用這些綜合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與“世界關係密切的”外向型經濟的。最後,學生需要大致瞭解日本東西方兼容的文化特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學會從眾多的地理信息中概括出一個國家的突出地理特徵,將感性的知識轉化為理性、綜合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習區域地理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日本發達的工業及其分佈特點;瞭解日本民族構成和東西讓兼容的文化。 過程與方法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防震意識和環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學習重點、難點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討論法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運用設計意圖圖片導入

激發興趣播放圖片《日本產品》,從這些熟悉的產品中大家能看出點什麼嗎?觀看圖片

同學回答:來自日本,日本是經濟發達的國家等觀點播放《日本產品》的圖片圖片導入,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站:

認識日本工業的分佈

讀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業帶圖,分析日本工業的分佈:

1.日本有哪些工業區?

2.日本的工業主要分佈在哪裏?

3.分析日本工業地帶的分佈及主要形成原因?

學生討論,小組回答:日本的工業區主要有5個,這些工業區主要分佈在太平洋沿岸一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日本需要進口原料、燃料,出口產品;二是這裏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廣闊等。展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業帶圖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髮表了不同的見解,培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第二站:

日本工業與世界的密切聯繫

讀“日本主要工業產品的輸出”探究日本的對外依賴性。

1.日本為什麼把眼光瞄準海外市場?

2.日本的這種經濟特點是什麼?

3.日本經濟發展的有力條件和不利條件?學生

過渡:日本的工業對外依賴性強,與世界聯繫密切。不僅如此,日本的文化業具有東西方兼容的特點,這種東西方兼容的特點,也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第三站:

東西方兼容的

文化

看書本上的圖片,討論日本文化的特點。

1.哪些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這些文化與中國的文化有什麼關係?

2.日本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有哪些?舉例回答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篇七:七年級地理聚落教學設計

在上完第四章第3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這一課後,我對本課內容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是成功之處:一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得以充分的發揮,並與本章《人類的聚居地——聚落》課題相呼應。二是通過組織學生活動,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氣氛。特別看到同學們根據老師要求,埋頭在完成學習任務時, 其專注的表情足以證明他(她)多麼想首先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任務。且不説學習結果,這個過程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快樂。 三是抓住課堂上出現的“切入點”,在深入剖析中進行知識傳授和德育教育。學生在學習這一節時都會在課堂上不經意地提出:沙漠地方那麼熱,有人居住嗎?這個問題一方面説明同學們關心聚落的形成,另一方面又顯示出學生缺乏對聚落形成的認識。我抓住學生的這句話,轉入聚落的形成與環境關係的教學內容。

但也有三點不足之處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的:一是課時安排的問題:本章內容用一課時的時間去講述太緊,要完成教學目標很勉強。若允許,最好用兩課時來完成。若用兩課時進行授課則遊刃有餘,可以用更多的實例來將問題予以闡釋,而且實例也可以講得更具體、更精彩,也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二是資料問題:本章內容要上得生動有趣,必須手頭要準備多一點的資料,特別是用圖片資料來展示出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強烈差距。要是有較多能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居民生活、環境等的照片,將給學生以很強烈的視覺衝擊,從而達到不言的教育效果。但苦於手頭資料的欠缺,使教學不能達到淋漓盡致的境地。三是課堂調控問題:由於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較多,因而對於班級管理相對較弱的班級,容易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從而不能很好地執行教學目標。

篇八:七年級地理《澳大利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澳大利亞獨特的地理位置,從而進一步理解澳大利亞大陸動物古老性的成因。

2.分析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採礦業和冶金工業的實例,感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意義。

3.舉例説出澳大利亞在礦產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培養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初步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手畫圖”,鍛鍊自己畫地理簡圖的能力,提升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

2.通過讀圖、析圖的學習過程,學會觀察地圖並用地圖鏈接課文相關內容的學習方法,提升運用圖表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3.關注可持續發展觀,學會認識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提升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2.通過展示不同類型的地圖,給以思維美和發現美的享受,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3.通過關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探究活動,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領悟到學習有用地理的思想。

教學重點

1.從地形和氣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地區差異的原因,進而理解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重要意義。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中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大陸動物古老性成因的探索。

2.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的原因分析。

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緊扣新課標要求,在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具體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為主,適時補充各種圖文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歐洲西部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合作探究法、圖導圖練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解決相關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絡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蒐集一些有關課前蒐集有關澳大利亞的的圖文視頻資料。

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預習課文;課前蒐集、瞭解有關澳大利亞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澳大利亞優美的風光(悉尼歌劇院、十二使徒巖、烏奴奴、大堡礁)。

師:同學們,你知道這些著名的旅遊勝地的名字嗎?

生1:澳大利亞東北部的大堡礁。

生2:十二使徒巖。

生3:艾雅斯巖和悉尼歌劇院。

師:對,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澳大利亞還有很多祕密等我們去發現。

二、新課學習

師課件出示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

師:想想這些動物共同的特徵是什麼?

生爭先恐後地回答,師給予評價。

教師:同學們,剛才老師給大家看了澳大利亞著名的旅遊勝地和頭動物,這個國家美麗嗎?大家想不想到這個國家旅遊?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美麗而奇特的國度,領略她獨特的魅力!

1、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時間5分鐘)

教師:澳大利亞素有“古生物博物館”之稱,這裏有眾多其他大陸上沒有的千奇百怪的生物。你知道下面的動物哪些生活在澳大利亞嗎?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點評。

教師:觀察大陸漂移,思考澳大利亞生物古老性的原因。

學生分組回答,教師予以點評,並適當給予加分鼓勵。

師出示課件,要求學生做好筆記。

【設計意圖】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提出“澳大利亞現在在哪兒?”引導學生學會描述中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

學生回答,教師配合學生的回答,進行澳大利亞地理位置的課件演示。

學生:澳大利亞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位於東半球和南半球,位於熱帶和南温帶。

設計意圖:播放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視頻中獲取地理信息。利用文字資料,讓學生整體感知澳大利亞的古老生物。引導學生利用地圖,探究其古老生物的形成原因。利用對比方法,拓展知識,進一步理解澳大利亞古老生物的形成原因。

教師承轉:承接:澳大利亞不僅有特有的動物,而且也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族風俗,當地導遊帶我們來到了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農場,在這裏,我們參觀澳大利亞的養羊業。當地人説澳大利亞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篇九: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

一、學生現狀分析

國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進入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系統思維能力,同時國中已開始分科學習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他們的實踐、體驗活動開始涉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實踐、體驗是在國小基礎上的遞進。

七年級學生從思維發展來看,已有較大飛躍,學習過程中多些穩定因素,個別學生由於學習習慣較差,課堂中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講話等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但總體來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是有的,作業也能及時準確的完成。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本章屬於教材的緒論部分,第一節為“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第二節為“我們怎樣學地理”。分別從情感和技能兩個方面讓學生感知地理,説明地理學科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意義、地理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本章的教學內容是為今後學習地理做情感上的鋪墊與準備,引導學生熱愛並親近地理學科。

教材通過“地理之謎”、“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生產建設”、“地理與風土人情”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奇妙與親切,既能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實際意義,又能激發學習地理的強烈興趣,體現出“地理知識無處不在,地理知識處處有用”的特點。

而第二節中“我們怎樣學地理”則通過引導學生畫學校地圖開始,從實際應用出發掌握地理學習的基本工具—地圖的使用,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使學生不會感到地理僅僅是一門學科,同時是一項人生的技能。“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學會思考地理問題”、“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則將興趣與方法、情感與技能恰當的融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門有趣、有用、值得學、能學好的課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佈、世界的地形、海陸變遷四部分。這些內容都是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同時又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知識,藴含着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是地理知識的基礎課,又是人生髮展的奠基課。

“認識地球”一節,教材通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藴含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材從地球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能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較全面地介紹了地球。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人們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圖,並能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地圖。

“世界的海陸分佈”一節,教材首先通過“世界海陸面積比較”餅狀圖、南北半球圖等向學生展示地球的海陸分佈,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和具體的數據,向學生傳遞了世界海陸分佈的特點及其面積比較,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體會了一種説明問題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直觀與抽象圖片的結合展示,以及大洲輪廓圖的繪製等手段,讓學生對大洲大洋的面積、名稱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認識。

“世界的地形”一節,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什麼叫地形、什麼是地形圖以及海拔和相對高度等概念,然後從運用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等概念入手,對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類型作了比較。在此基礎上重點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而等高線知識的學習,則為地形圖的學習以及後續等温線、等降水量線等知識的學習做了較好的鋪墊。等高線的判讀則對訓練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熱身。

“海陸變遷”一節,教材分別從地表形態變化、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運動兩部分來説明,通過大量實例説明地表形態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大陸漂移假説到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是極好的科學方法論教育素材,從假設到推理,再到實踐驗證,最終形成完整的理論這一過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學方法。而魏格納的事蹟,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難得案例。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屬於人文地理內容,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中最基本的內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數量、分佈和人口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講述人種、語言、宗教、聚落等內容,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狀況,説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正確看待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瞭解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懂得尊重歷史和珍惜祖先留給我文化遺產。

本章內容將在後續學習中自然滲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節中人文地理內容的高度概括,對後續的學習具有總領效果。而且這些內容與我們身邊所知、所聞的許多事情關係密切,建議教師授課過程中,注重聯繫實際、聯繫時事,通過追本溯源的學習方法,挖掘這些地理知識的歷史和現實體現,引導學生認識一個多樣的世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宗教觀、人口觀、環境與發展觀。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尤其對農業來説,他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氣和氣候、氣温和降水、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氣候類型四部分內容,既自成整體,又是學習後續分區 地理知識的重要基礎內容。本章在介紹氣候過程中,大量採用了景觀圖、示意圖、圖表、地圖等資料,並注意密切聯繫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引出基本的科學道理,學生感悟了現象到本質的科學研究過程。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看懂天氣圖、知道氣温和降水的測定方法,會閲讀氣温和降水曲線圖,瞭解主要降水類型,瞭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氣候類型,並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基本的氣候特點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異

在前面各章瞭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狀況的基礎,本章引入世界的發展差異、國際合作、國際組織等政治經濟概念,為以後學習各大洲、認識國家和地區的人文地理概況起到基礎性作用。第一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初步引入國家的概念,主要講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佈特點和經濟發展差異,並簡略分析了導致發展差異的原因;第二節“國際合作”,介紹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講述國際合作的基礎和重要性;第三節“重要的國際組織”主要介紹國際組織的產生及主要國際組織的宗旨和職能。通過本章的教學學生可以對國家、對世界有一個更深入、更完整地認識,從而通過現象瞭解世界發展變化的本質,理解合作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為做一個“世界中的中國人”奠定基礎。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

本學期地理教學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大膽嘗試,運在學習中挖掘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學中注重引發學生髮現問題,啟發思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原則,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地理教學中注重與其它學科的.整合,並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根據新理念的要求,本學期的地理教學緊緊圍繞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喜歡學、愛學,變被動的學為主動的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地理課堂這一教學思路,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做以下幾點設想。

(一)增強教師的親合力

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地理課,就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地理教師,而教師的魅力有內在的外在的美並存。內在的美應該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外在的美應有以下幾點:教師的言談舉止、主動與學生溝通、鼓勵賞識的態度、耐心細緻的幫助等等,總的説來教師應具備教學、師德的高素質,使學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師各方面素質都很棒,提高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強教師的親合力。

(二)地理課堂模式的探索

自從新課改實施以來,我一直採用清徐二中四環節教學模式,結合地理教學做過大膽的嘗試,本學期仍從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目標出發,對地理課堂做如下嘗試。

1、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整合教學資源,選擇對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注重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知識的基本方法,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

2、重點、難點的處理

為克服舊教材知識多、課時緊的現狀,對於重點知識的掌握和難點的突破我多用多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有效的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課堂的容量。現代教學手段廣泛應用於地理課堂是本學期地理教學改革大膽嘗試的重點內容之一。

●圖領全文培養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習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非常必要,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所以本課我以圖為導線,通過學生識圖、析圖、動手填圖、討論、交流和師生間填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合作式課堂。

●知識拓展共同探究

加強地理學科與歷史、藝術、軍事等學科的整合,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親身體驗參與實踐

地理事物的位置記憶歷來是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學生親自佈陣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事物的分佈位置,加強了對知識的記憶,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本學期我將製作了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本學期總的教學設計思路是把新課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應用於地理教學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模式。

四、教學進度安排:略

篇十:七年級下冊地理美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美國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移民國情。

2.美國農業生產的佈局與特點。

3.美國的工業佈局及高科技的特點。

4.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二)能力目標

1.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和農業帶的分佈圖,揭示地形、氣候兩個要素對美國農業分佈的影響。

2.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區的影響。

3.運用圖表等資料,説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習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2.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壞,培養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突破

1.利用地圖説明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等自然狀況。

2.利用圖表等資料,説明美國的工、農業生產特點以及種族的構成。

3.使用美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佈。

4.利用數字等資料,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5.使用柱狀圖和有關數字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世界政區圖、美國的地形圖、美國的氣候圖、美國的農業帶(區)圖、美國的工業區與主要城市圖、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相關圖片、課件等。

(二)學生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收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的材料和美國工業品的品牌等。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導入: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產品是美國生產的?請列舉一些產品或品牌。(可口可樂、摩托羅拉手機、福特汽車、柯達膠捲等。)

總結: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它的工業產品遍佈世界,我們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認識美國的工業狀況。

2.引導:你知道美國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嗎?(鋼鐵、汽車、化學、電子、宇航、石油、飛機制造、軍火等。)

3.展示“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

引導:請同學們在圖上指出下列工業城市:底特律、紐約、休斯頓、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底特律:汽車。紐約:紡織、化工。休斯頓:石油、宇航、飛機。舊金山:電子。洛杉磯:宇航、電子、電影。西雅圖:飛機。)

總結:東北部是美國開發最早、污染最嚴重的工業區,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後來逐步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轉移,這兩個地區逐步發展成為以新興工業門類為主的工業區。

4.引導:美國有哪些產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膠、輪胎、鉛、載重汽車、發電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聞紙、水泥、鋼、小汽車。)

提示:多看“閲讀材料”。

5.引導:根據以上“材料”,學生髮現美國的工業生產有什麼特點?(工業產品種類齊全,產量大,技術先進。)

板書:完整的工業體系,產量大,技術先進。

6.引導:有人説:“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你同意嗎?你能列舉一些有關高新技術的產品和其他事物嗎?(航天飛機、微軟公司、彼爾·蓋茨、愛國者導彈、大型轟炸機。)

板書: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7.引導:近幾年,美國的經濟平穩發展,主要得益於高新技術產業。

閲讀P87頁第2題提供的材料,説説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1)美國經濟增長中的27%歸功於高新技術產業。

(2)1988~1996年,美國在高新技術領域新增就業機會105.6萬個。

(3)預計到2001年;因特網收入將超過3500萬美元。

(4)美國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來自於信息產業。

板書:帶動美國經濟的增長

美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新技術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板書:“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8.過渡: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它眾多的工業產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費,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請學習下面一個標題的內容。

(二)能源消耗大國

1.創設情景。

(1)放錄像:美國街頭眾多汽車的片段。

(2)提供美國進口石油的數量資料。

(3)展示美國東北部排放的廢氣,在加拿大境內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圖片。

藉助材料,直觀感受美國對世界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

2.展示“美國礦產資源”圖。

引導:美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大國之一,這為美國發展工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展示“一些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圖。

引導:然而美國並不滿足於消耗本國資源,還要從其他國家大量進口。

觀察圖中所標數字,美國消耗的能源是中國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板書:資源消耗大國。

説説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世界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美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國的8.9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大量掠奪、消耗世界資源為代價,發展本國經濟,對世界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圖。請同學們觀察圖中的數字計算: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國的多少倍?(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國的7倍多。)

板書:排污大國

5.引導:為什麼説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是美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有能力保護;美國也是世界第一資源消耗和排污大國,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美國政府應該有責任心,採取得力措施,使世界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板書: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篇十一:七年級下冊地理美國教學設計

一、開放的構思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世界地理教學中國家地理部分的必考內容之一,是同學們接觸到的西半球上的第一個國家。鑑於許多學生對美國的瞭解比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現象。集體備課中我們既重視了課程標準中知識要求的研討,也注重了向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能辯證地看待美國的發達、人權及發達背後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人權現狀,認識一個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應該肩負的責任和義務等現實問題,最後達成共識。美國教學中依據課本但不拘泥於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手發動學生收集美國的相關資料,將美國放置在世界大環境下認識其經濟的發展,從而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美國的發達與弊端,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責任感,以求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基於集體備課的共識,我負責準備本節內容時設計了以下新穎的探討話題:七嘴八舌話美國、美國優越的自然條件誰能相比、美國農業生產與高青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美國經濟高度發展的代價、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哪些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大得驚人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哪些影響,全球氣候變暖──50年內圖瓦盧將消失誰之過,應如何看待目前我們與美國的差距,假如你留學美國學有所成後你將何去何從等。補充了:“國際警察”美國佬不做賠本的生意、美國的人權現狀、美國的教育、美國籠絡人才的招數、聯合國總部為什麼設在紐約(談人的眼光要有前瞻性)、美國為什麼不支持《京都議定書》、歌曲《每年總有這一天》──寫給6.5世界環境日等資料,努力給學生創設、營造一種世界大環境下多角度認識美國的學習環境,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辨析能力。

二、活躍的課堂

當利用“七嘴八舌話美國的話題”引入新課時,學生爭相發言,涉及的話題和領域五花八門,一石激起千層浪,隨着一個個新穎話題的引入和資料的補充,學生羣情激昂,學習勁頭空前活躍,自學展示環節中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既看到許多美國進步之處,也對美國不惜損害他國利益籠絡人才、身為大國對世界環境不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干涉別國內政等不可取的做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澄清了認識。隨着美國發達經濟的學習與比較,學生在看到我國經濟與美國差距之大的同時,深感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並決心努力學習,為將來參加祖國建設做貢獻。在《每年都有這一天》觸目驚心的歌曲的感召下結束討論,學生倍感身為地球村公民應關注地球環境,肩負起保護地球環境的重任。整堂課師生都沉浸在一種相互學習的喜悦之中,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美中不足

因涉及的自主探究的話題和補充材料較多,學生思維活躍的同時較難以調控,因而時間調控得不夠好,有的環節還不深不透,當堂達成度不夠理想,所設計的檢測內容完成得匆忙。

篇十二:七年級地理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能從圖上判斷出這幅圖是屬於南極圖還是北極圖,它的位置、範圍、周圍海洋和陸地等這部分不是太難,學生都能順利掌握。南北極地區判斷方向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因為它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還要結合曾經學過的地圖知識和地球知識來認識,可以説是一個比較綜合的體現學生讀圖能力的內容。然後我讓學生先從南極圖開始,先認識經緯線,然後讓學生通過想象在南極點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並用地球儀作直觀顯示,得出在南極點上空是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那麼,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為向東,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是向西,然後,判斷某一點的東西南北,這樣,學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來學習如何判斷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時在加進判斷東西經度和東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這節課成功之處在於把地球知識和地圖知識系統地通過南北極圖來加以綜合,並結合特殊的南北極地圖重新認識經度和緯度,以及如何判斷極點地區的地圖方向,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在地圖上識別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地方設計的還不夠細緻,如在方向的判斷上,在地圖上還存在一個距離遠近的問題,要讓學生注意一定要選擇距離最近的兩點來判斷。總的來説,整堂課有些“趕”,學生討論還是在老師設置的框內,思維得不到發揮和擴展,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有些差距,還是有老思想,感覺一堂完美的課應完成教師預設的所有內容,沒有深入展開。這些將是我以後改進的方向。

篇十三:國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

國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用實例説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説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3.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教學重點】

1.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領域。

2.聯合國的宗旨和組成。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辯論法

【教學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聯合國安理會、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官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由學生推選一們聯合國祕書長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2.學生預習教材並蒐集世界最近時期有關經貿磨擦方面和地區衝突方面的信息資料以及中國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資料。(教師可具體指定內容,以免學生盲目蒐集)按扮演角色各級別整理好資料,並理好發言稿,推選代表發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

教師(直接引入新課):這節課請同學們自己組織召開兩個國際會議,討論國際間的合作問題(同時板書:國際合作),主要是討論解決巴以衝突問題的中國的入世問題。教師作為安南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的祕書參加這兩次會議。會議前,我將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情況向同學們作一下簡介,以備大家對討論中國入世問題的理解:世貿組織是……下面先請同學們推選的“安南祕書長”先生主持會議。

學生“安南”按會議程序主持會議(教師坐在該生旁邊指點會議如何進行)。

(一)“安南”宣佈大會開幕,並發表講話:我宣佈此次大會現在開幕,女士們、先生們,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發展。現在世界……,巴以衝突不斷升級,引起了世界各國的`不安和普遍關注,我現將巴以衝突問題提交大會審議,請大家討論研究解決。

(二)巴以雙方及安理會會員國代表討論,然後代表發言。(教師應提示各方代表:要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討論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得出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應表明以軍撤不撤軍,如何撤軍?巴方要求以方應怎樣做,提請大會裁決。)

學生:巴方代表發言,主題是闡述請聯合國干預以方並對其實施制裁的理由(列舉以方的行為,如對巴方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毀壞等損失情況。)

學生:以方代表發言,闡述打擊巴方的原因。

學生:其他國家代表發言,闡述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如學生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教師應加以引導以體現合作的精神,估計多數代表發言的觀點可能是:以方應立即撤軍,以土地換和平……)

(三)“安南”從代表們的發言中選擇合理的解決措施,就此提請大會審議通過並宣佈照此安理會決議執行。

教師:小結,同時建議舉行第二個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大會。同學們組織的聯合國安理會開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準備召開這節課的第二個會議,討論審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會前大家先看教材圖5。9,讓學生從中獲得國際社會需要合作的一些啟示,然後提示學生。1)中國的代表:圍繞為什麼要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其他國家有什麼好處,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這幾方面思考討論,如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就是一種承諾。2)其他國家的代表:圍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同世界很多國家先後經歷長達二十來年的艱苦談判歷程:中國入世後對世界各國有什麼好外這兩方面去討論思考自己的觀點,以便大會對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表決。講座兩分鐘後教師建議第二個活動開始。

學生:“總幹事”主持會議

(一)“總幹事”宣佈會議開始,並請中方代表首先發言。

學生:中方代表根據老師的提示作陳述性發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補充發言)

(二)“總幹事”發言闡述其本人對中方過去工作的看法(看法應是積極的、有利和),並提議世貿組織成員國舉手表決。

學生:世貿組織各成員國舉手表決:一致通過(基於兩個因素獲得這個結論:大家是中國人,學生的童心會偏向自己的國家:教師前面的引導)(師生共同鼓掌歡慶)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完成後面的板書提綱。這節課的兩個會議大家組織得很好,很成功。那麼大家在這兩個會議獲得了些什麼體會呢?同學們思考一下再發言。靈活處理學生答案,學生可能的回答——國際合作非常重要(板書)。中國入世説明中國需要同國際社會合作,國際社會也需要同中國合作。中國需要合作,世界各國都需要合作。課後請大家完成教材P94A、B圖,並思考現在國際合作中存在着什麼現象。再問:這兩個會議體現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國際合作?學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經濟方面(板書)。那麼,同學們根據平常的體會,國際間還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合作,請舉例。學生思考回答——中國人穿西裝、吃西餐是服裝、飲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結果,航海家麥哲倫使用的指南針是科學技術合作交流的結果(板書)。大家再想一想:本節課的兩會議都體現了聯合國這一重大國際組織的作用,對嗎?學生異口同聲——不對,只有安理會會議表明了聯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板書:聯合國的作用)。除了聯合國這個組織,大家還知道哪些國際組織(板書:其他國際組織)?知道——非統組織、歐盟……

結束語:這節課,我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合作!

板書設計

國際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領域:政治、經濟、文化……

3、聯合國的作用:

4、其他國際組織:

教學反思:

由於內容簡單,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很好掌握,教學效果良好。

篇十四:七年級下冊地理農業教學設計

七年級農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2.通過閲讀資料認識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2.教學難點: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地圖、圖片、閲讀資料、活動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通過問題引導、案例分析,讓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利用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示意圖,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請你當農業設計師,如何合理佈局農業。

教師:圖中四個地方:A、B、C、D,選擇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類型,並説出原因。

學生回答預設:A:山地,林業,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B:草地,畜牧業,牧草生長良好,可以飼養牛羊。

C:平原,種植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於耕作,可以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D:河流沿岸,漁業,河湖較多,可以養殖水產。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農業生產活動類型的選擇,複習前一節課學過的關於農業的經濟部門的知識。並通過對原因的分析,回顧前面學過的關於中國地形、氣候、河流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生產時,又會考慮哪些因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交通、市場需求、技術水平。

【設計意圖:引出農業生產還要考慮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

過渡: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可以説農業就是我們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學技術,我國農業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教師:介紹雜交水稻、温室大棚、機械化設備等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培養他們科技興農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師:結合大家的生活體驗,請再舉例説明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總結:我國農業分佈的地區差異

七年級農業教學反思

我總是把景觀圖和地圖結合起來使用,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農業分佈的地區差異。展示反映我國農業生產差異的景觀圖片,如北方的小麥播種、南方的水稻插秧。學生觀察圖片討論影響農業差異的影響因素。學生利用地圖,討論圖片。但是由於農村學生視野的影響,想象力不豐富,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很不理想,存在一下不足之處:

1、本節課我準備的時間還是比較充分,滿以為效果顯著,結果不是這樣,學生很多東西沒有理解到。

2、雖然將農業的分佈在圖上明確展示,但學生還是很陌生,究其原因是沒有讓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去看圖,國中地理圖形很多,也很重要,學生要多看,要有一定的時間作保障。另外,農業和氣候,地形,經濟活動,傳統習慣等都有關係,其分佈原因在簡短的時間是很難討論完成的。

3、南北農業的差異,雖然是在閲讀材料中,光讓學生自己去讀,也是不夠的,老師點評也應到位。

4、由於時間沒把握好,雖然把本節知識結構展示出來,但沒有設計足夠的練習題,這是以後教學要注意的方面。

篇十五:七年級下冊地理人口教學設計

七年級人口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冊地理人口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是通過圖表和數字的運用,讓學生對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分佈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同時也通過一些具體的數字計算使學生的人口憂患意識得到一個初步的加強,樹立一個正確的人口觀。

湘教版與以前用的人教版相比:文字説明少了,但增加了讀圖題和分析討論題的量。重在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改進我重點放在讀圖分析上,如:讓學生閲讀書上相關的圖;出示地圖冊上的示意圖;展示在網上搜尋到的相關圖,通過閲讀——討論——分析得出我國人口的分佈特點、增長情況以及造成當今我國的主要人口問題。整堂課教師起了一個組織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間讓給學生,學生反映也較積極,特別是兩次學生討論效果良好,一是討論人口的分佈規律;二是討論我國的人口問題。由於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己通過閲讀地圖,自己去設問、然後想法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後的練習情況也較好。

本節課學生的參與程度較高,在課堂活動中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篇十六:七年級下冊地理印度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冊地理印度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備受殖民統治蹂躪,獨立後的發展舉世矚目。在第一章亞洲的學習中,學生對印度有了初步的瞭解,為了避免重複,在本節中應當側重學習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徵尤其應突出其現代人文地理特徵。

本節教材主要內容有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2)水旱災害頻繁;

(3)自給有餘的的糧食生產;

(4)發展中的工業。教材中還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觀圖和印度地形圖、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其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而是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瞭人地關係。

學習本節知識,可將印度同我國相比,從另一側面加強學生對我國的國情認識。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地圖説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徵。

2、瞭解印度的人口壓力及其對環境、社會的影響,認識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

3、能夠利用孟買氣温、降水統計圖説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4、瞭解印度工農業生產的分佈和主要城市。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工業分佈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5、通過比較學習印度,瞭解我國的地理國情。

重點難點

本節教材有兩處重點: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問題;二是發展中的工業。難點是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工業分佈與原料產地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自學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圖導圖練法: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手填圖、動口説圖,使學生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多種地理智能;

3、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4、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具準備

1、多媒體電教設備及課件

2、南亞地形圖、南亞季風圖、印度年降水量分佈圖、印度農作物分佈圖、印度礦產資源與工業分佈圖等;

3、印度空白地圖

4、自制幻燈片:

(一)印度農作物分佈與自然條件;

(二)印度的工業分佈與原料產地;

(三)印度工業佈局與日本之比較;

(四)印度概況與中國之比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景創設

幻燈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恆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説: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着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卻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件生產國;這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10億,僅次於中國……

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

新課學習

1、揭曉答案──印度,轉入新課

看來大家對印度還是比較瞭解的,那你們能夠利用地圖説説印度的地理位置嗎?

2、學生活動

*讀圖,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瞭解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讀印度地形圖,説出印度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周邊鄰國,找出主要的地形區

*在空白地圖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印度洋,繪出北迴歸線──瞭解其三面環海、大部分處於熱帶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圖上填出: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德干高原,瞭解印度的地形特點: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地形比較平坦耕地面積廣

南部:高原

*讀印度人口增長圖,計算:從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長了多少?50年間人口增長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長有什麼特點?

*讀資料“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總量和人均佔有量”,討論: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社會經濟、人民生活、資源環境等方面產生什麼影響?

*閲讀資料“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長”,討論: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壓力大,會給我國帶來哪些負面影響?應當如何解決?

3、教師講解

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產生人口問題。所以,人口的增長要同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資源環境適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國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4、轉折

人口增長快,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農業又深受地形與氣候的影響。印度的氣候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先來看幾幅圖片。

5、學生活動

*讀孟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説説這是什麼氣候?有什麼特點?

*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對氣候有什麼影響?

*看圖片印度的洪災與旱災,分組討論:為什麼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何治理?

*思考討論:我國東部也是季風區,我國的季風氣候與印度的'季風氣候有什麼不同?在水資源的利用中,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措施來抗災減災?

6、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第二課時

複習鞏固

印度的地形、氣候、人口有什麼特點?對農業發展有什麼影響?

師生評議,引入新課: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

新課學習

1、學生活動

*讀課文,瞭解20世紀上半葉與20世紀60年代後,印度的糧食生產情況有什麼不同?

*讀資料“綠色革命”,説説它有什麼意義?

*讀印度水稻和小麥分佈圖,説説它們的分佈與地形、降水量有什麼關係?

*讀資料“飲食習慣”想一想:為什麼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麼大的差異?

*學生互相交流,評價,完成上述學習。

2、轉折

印度是一個資源、物產豐富的國家,獨立後,不僅僅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學生活動

*讀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分佈圖,看看棉花、黃麻和煤、鐵、錳等礦產資源主要分佈在哪裏?

*想一想,在這些資源、物產的基礎上,印度可以發展哪些工業部門?這些工業部門可能分佈在哪裏?為什麼?

*讀印度工業分佈圖,找出主要工業城市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看看這些工業城市主要發展了哪些工業部門?為什麼?

*思考分析:印度的工業分佈有什麼特點?這樣分佈有什麼好處?

對比觀察“印度工業分佈圖”和“日本工業分佈圖”,分析這兩個國家的工業佈局有什麼不同?

*讀資料“印度、日本等國的產業構成”,分析:印度、日本的產業構成有哪些差異?印度哪一產業的比重最大,哪一產業比重最小?這能説明什麼問題?

4、師生相互交流,評價,完成上述問題。

5、承接

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9%,但是印度各方面都很落後嗎?

6、學生活動

*閲讀資料“印度的核工業、航天工業和軟件生產,”談一談有什麼感想?

*從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我國可以借鑑哪些經驗?

*比較印度與我國的國情有哪些相似之處?

7、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眾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後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

篇十七:七年級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與鋪墊。本節教材內容包括海陸分佈、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佈:教材利用文字和圖從兩方面來説明世界海陸分佈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後説明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進而通過文字和圖來介紹連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線。另外,還通過“活動”來啟發學生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大洲基本輪廓,引導學生通過輪廓來認識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説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後介紹了四大洋的名稱,進而通過圖表對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後通過“閲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説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二、説學生情況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五帶的劃分和地圖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尤其是前幾節中出現的地球人造衞星照片、半球圖等,使學生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總之,只要加以適當的情景創設、問題引導和學法指導,就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七年級的學生在國小中已學過一部分地理知識,所以對本節課的內容並不陌生,但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與不足,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析能力,並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用地圖説明全球海陸分佈特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各種地圖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看圖、析圖、繪圖的能力,學會使用地理的語言──地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地球”“水球”的爭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界奧祕的精神。

四、説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五、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啟發、互助、探究、討論、提問等方法。

學法:學生緊跟老師的思路,及時動手記筆記。

六、説課時要求和教具使用

課時:第一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七、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人類居住在哪一個星球上?(地球)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中國第一個登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楊利偉)他們都説:在太空裏看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那麼人類給地球起名字的時候,為什麼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員,當你在太空中遨遊的時候,你會發現地球上有什麼?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板書)。

設計目的:以加加林、楊利偉等事蹟提出地球像一個水球的觀點,使學生感覺真實,既創設了本節課的學習情景,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互動一】世界海陸分佈

1.讀教材P26圖2.1“世界海陸分佈”,學生觀察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後回答:“海洋麪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2.讀教材P26圖2.2“世界海洋和陸地面積比較”,讓學生通過讀圖知道海洋和陸地各佔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陸分佈:海洋:71%;陸地:29%)(板書)

3.讀教材P27圖2.3“地球還是水球”,請同學們來選擇一下,你們覺得這個星球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叫水球,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為人類生活在陸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麼不叫水球?因為古人生活的範圍很小,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流,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他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設計目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而是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球儀和地圖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認識。

閲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談感想。

設計目的:瞭解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知道我們今天能夠從課本上認識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大勢,這是無數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拼搏奮鬥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培養勇於探索的精神。

【互動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繪圖:讀課本圖2.5“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把這幅立體景觀圖繪成平面圖。

在學生畫好示意圖後,小黑板展示“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示意圖”,讓學生對照自己所畫的示意圖,分組討論。

設計目的:採取對比的方式,學會識別海陸分佈的不同形式,重在讀圖識別,避免死記概念,同時注意及時應用,實現知識的遷移。

2.我們把全球陸地分為七大洲,海洋分為四大洋,請同學們分別在地球儀、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共同查找)

(1)請幾個同學上台,分別在地球儀和地圖上指出七大洲與四大洋。

(2)讀圖冊P14世界陸地各大洲面積比較圖,從大到小給他們排排位次。用口訣總結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位次(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出示大洲輪廓圖卡片,讓學生按照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來。

(4)讀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佈”,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連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麪積”,比較四大洋的面積,最大的是哪個洋?最小的是哪個洋?總結成口訣(太大印北,四洋貫通)。

設計目的:觀察圖的同時,瞭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記憶(輪廓)與意義記憶(名稱由來)相結合,以加深印象。

【互動三】各大洲的分界線

根據書後的世界地形圖,師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線。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設計目的:通過識圖,要求學生學會讀圖,讀懂圖,從圖片中獲得文字信息。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節課正是在此基礎上加強讀圖訓練,強調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關係。

(四)課堂作業:完成活動題。

篇十八: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

七年級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

七年級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第一、課堂的有趣性。我為了課堂的生動,在麥哲倫環球航行這一塊,增加了趣味性,給同學們講解麥哲倫海峽和太平洋的來歷,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記住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事實證明可行性很高,而且學生很容易接受。課後我聽一位家長説他孩子在家拿着籃球問他爸爸知道不知道麥哲倫環球航行經過了那些地方,時間什麼的,最主要的是孩子還主動去找歷史書,看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時候我們的中國所處的朝代,聽到這些自己感到很高興,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標,提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自己主動學習。這一階段的孩子們的接受能力還是有限的,過多的專業的東西是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我力求把課上的有趣的同時讓學生掌握知識,調動他們對地理的熱愛。

抓住學生學習的動情點,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新課程要求把“師生情感的和諧”作為課堂教學應努力追求的一種心理環境。因此,如何科學地運用情感的功能來優化課堂教學,使教學活動中的認知和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這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主題。作為地理老師,同樣需要在生活中提取學生喜歡的素材,用相關的地理理論與這些素材建立聯繫,學生就會為自己的所學而驕傲,自然就會喜歡地理和地理老師。只要抓住了這個“情感點”,要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就不在話下了,教學就會獲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也能把課堂當成一種享受。

第二、暴露的問題:對知識的掌握上還是不夠豐富,有時候解決不了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比如,讓學生舉出一些地球是球形的證據時,大部分同學都能説出一個來,其中“登高望遠”解釋地球是球形的一個證據,同學們對此理解不了,我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後找同學回答,之後發現同學對此爭議很大,我在解決這個問題是遇到了一些問題,有些同學的思想我解釋不了,這也是對我的一個很大的考驗。

第三、學生在這堂課上學生表現出了很大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記住地球大小的一些數據,我找了一個順口溜,其中有一句是“廬山起義是半徑”為了讓學生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就有四班的一個同學提議把“廬”換成“劉”,之後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決定改成“劉三起義是半徑”。學生們還一看改的結果樂了,通過大家的參與,這麼一來相信他們都記住了。

篇十九:七年級下冊地理印度教學設計

七年級印度教學設計

授課章節

第七章第三節

課 題

印度

授課課時

一課時

課 型

新授

知識目標:

1.???知道印度是南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文明古國。

2.???記住印度的季風氣候特徵以及西南季風給農業帶來的影響。

3.???記住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及其分佈地區。

4.???知道印度重要的工業部門有哪些。

5.???明確印度的北中南三大地形區。

能力目標:

1.能在印度季風圖上介紹印度旱雨季盛行的季風,並分析西南季風所造成的水旱災害。

2.利用作物分佈與降水量分佈圖,分析農作物與地形氣候之間的關係。

3.利用礦產與工業分佈圖,分析礦產資源、經濟作物與工業分佈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人地觀念。

2.樹立人定勝天的必勝觀念。

教學重點

知識目標2、3、4

能力目標1、2、3

教學難點

能力目標2、3

教學方法

提綱教學法,讀圖導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板圖、地圖冊、課本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階段目標

教?師?活?動

學 生 活 動

談話導入

講授新課

同學們喜歡看《西遊記》嗎?它記敍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唐代高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過流沙、翻雪山,最後到達了佛教發源地——天竺)同學們知道天竺是現在的哪裏嗎?(現在的南亞)打開課本第三頁在圖上找出南亞,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一國呢?(印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日本之後與中國陸上相鄰的另一個國家——印度。(板書課題,手繪印度板圖)

(一)位置

對照地圖,介紹一下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二)歷史

印度和中國一樣,有着悠久的歷史,閲讀材料,説出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板書: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三)鄰國

印度的鄰國很多,有陸上鄰國,也有海上鄰國,對照投影圖,完成活動1(1),找出鄰國,並説出它們各位於印度的哪個方向上。

學生互相交流。

產生學習興趣。

學生對照世界地圖,介紹印度的位置。

學生閲讀材料,瞭解印度的悠久歷史。

學生從課本上找出印度的主要鄰國,然後在黑板上指出介紹。

階段目標

教?師?活?動

學 生 活 動

(四)地形

在印度的國土上,南北分佈着三大不同的地形區,在地形圖上,依次找出,並分析印度地形的分佈特點。

學生到板圖上填出三大地形區的名稱。

(五)人口

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人口增長很快,看圖説出印度人口已經超過了多少億?(10億)僅次於中國,因此成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板書: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由圖推算,未來印度人口增長趨勢會怎樣?(繼續增長,增長數目會越來越大)

讀材料分析:印度人口繼續增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政府沒有采取行動嗎?(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分析統計圖表,討論從表中發現了什麼問題?總結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你想對印度的老百姓説些什麼?

學生黑板填寫出三大地形區的名稱。

學生回憶印度的人口數量。

讀圖計算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

讀材料瞭解印度的政策與人們的思想意識之間的差異。

學生通過總量與人均佔有量相比,瞭解人口眾多對經濟的影響。

學生有感而發。

(六)水旱災害頻繁

1.看兩幅水旱災害圖,説明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水旱災害頻繁)

2.看“印度氣候類型圖”,説出印度屬於什麼氣候?這種氣候有什麼特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温,降水有明顯的旱雨季)

3.對比印度與東南亞的氣温和降水量分佈圖,分析討論為什麼印度多水旱災害?(降水過於集中,雨季降水量特別多,易形成水災,其它時間則降水過少,易形成旱災。)

4.印度降水變化為什麼這麼大,主要受什麼因素影響?(季風)對照“兩種季風走向圖”,明確不同源地、風向、盛行的時間、帶來降水的多少?完成投影連線——

學生看圖瞭解印度的自然災害。

查找印度的氣候,讀圖總結這種氣候的特徵。

瞭解兩種不同的季風及帶來降水的多少。

完成表格連線。

內化知識

拓展延伸

課堂總結

西南季風對印度的農業影響最為嚴重,它的時間長短與風力強弱會造成不同的水旱災害,分析討論活動內容,弄清水旱災害的形成原因。

6.如何抵禦水旱災害呢?印度人民做了哪些?結果怎樣呢?(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仍顯不足,但是,印度政府和人民一定會想盡辦法,治理好水旱災害,相信人的力量一定會戰勝大自然的。

老師指導學生複習鞏固,掌握知識要點。

應該説,印度和我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處: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水旱災害頻繁,我們都是發展中國家,相信我們都有信心團結起來,努力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越來越美好。

學生思考討論,填寫表格。

學生自己瞭解課本知識。增強戰勝大自然的信心。

學生複習鞏固本節所講知識,做基訓相應的練習題。

學生談論自己的收穫與體會。

七年級印度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較為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整堂課結構比較清楚,分成三大結構:位置——地形——氣候,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條理,思路清晰,最後再通過板書總結,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大量運用各種地圖,通過先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找出相關信息,然後老師在多媒體上顯示,及時糾正學生,並在此過程中適時提示相應讀圖方法,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繁”時,運用兩幅圖對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體會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直觀感受印度水旱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災害頻發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很清晰的區別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

二、失敗之處

1、運用與印度有關的圖片配以解説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本意是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由於文本設計過於宂長,精彩部分不夠突出,使效果不如預想。

2、在介紹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時,就只讓學生讀課本瞭解,過於單調,沒能很好的與我國進行聯繫和對比。

篇二十:七年級下冊地理日本教學設計

七年級日本教學設計

授課章節

第七章

課 題

第一節???日本

授課課時

兩課時

課 型

新授

知識與技能:

1.記住日本的四大島嶼和重要城市名稱。

2.記住日本工業的主要分佈地區。

3.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火山給人們帶來的利與弊。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地圖,瞭解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平原狹小,海岸線曲折多港灣的地形特點。

2.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

3.運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範圍和主要組成部分及重要的城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懂得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髮展經濟的重要性,懂得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學會借鑑他國經驗與教訓。

教學重點

知識1.2

能力4.2

教學難點

能力2

教學方法

讀圖導學法、討論探究法、

教????具

板圖、地圖冊、自繪日本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階段目標

教?師?活?動

學 生 活 動

師生談話,

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説出亞洲人口過億且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哪一個?(日本)。請同學們自由交流對日本的瞭解。大家對日本的瞭解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日本,對日本做更多的瞭解。(板書課題——日本)

(一)地理位置

看圖説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北半球、東半球、北温帶、東臨太平洋、西隔日本海與亞洲大陸相望,並且比較出日本的面積狹小。

(二)領土組成

1.看課本“日本的地形圖”,在圖上標出所找的四大島嶼與七大城市位置,記住它們的名稱。

2.觀察日本的海岸線有什麼特點?(曲折)這對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業和對外經濟聯繫)

3.在圖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稱,並分析城市分佈在沿海的原因。(引導學生根據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分佈着狹窄的平原,因此許多大城市都分佈在沿海平原)。

(學生用一句話來説出自己對日本的瞭解:島國、富士山、櫻花、多地震火山等)。

學生從緯度和海陸位置、半球位置來介紹日本的位置。

學生完成“活動1”的兩個內容。

在繪製的板圖上,學生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嶼名稱。

學生思考回答。

(三)火山地震:

1.在日本地形圖上找出日本的最高峯——富士山,由圖例可以判斷它還是什麼山?(火山)

2.討論分析“活動3”的有關問題:

·日本為什麼多山、多火山、地震?(日本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因為兩大板塊不斷碰撞擠壓,形成很多山)

·日本有很多火山。火山能夠給人類帶來災難,但是,在火山非活動時,能夠利用火山為人類造福嗎?(能,火山爆發後沉降下來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於農業生產,火山在非活動期間,可開闢為旅遊地和地理科研基地。)

·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嗎?為什麼?(是,因為我國也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你瞭解哪些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學生自由交流)

(四)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從服飾、建築等 方面來了解日本的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學生欣賞富士山圖片,感受其美麗。

結合板塊分佈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活動3”的有關問題,班上交流,回答總結歸納

先讓學生根據課外知識的收穫來回答,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增加有關防震的知識,學生班上交流對火山地震的有關問題的認識。

學生自學瞭解知識。

內化知識,

拓展伸延

課堂總結

知識要點――

亞東太西北東半,四大島嶼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灣,七大城市在海邊,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塊部。

城市——京靠濱,孤靠户,名古屋最孤獨,北九長崎九州住。

檢查學生對本節重要知識的掌握情況,強調四大島嶼與七大城市。

學生根據所講知識,複習鞏固,並在自繪圖上寫出所學習到的重點知識。

學生記憶本節重要知識要點,談談自己的收穫與體會。

七年級日本教學反思

因為學生對日本這個國家並不陌生,並且現代的七年級學生所接觸的文化現象中包括了許多日本的文化元素,如日本的動漫、遊戲和某些電子商品等。學生通過身邊的各種媒體對日本瞭解較多,但學生對日本的地理特徵缺乏深層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節課有較大的學習興趣。

在引入部分,我是以“欣賞日本的富士山和櫻花”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本節課日本的自然環境部分知識點較零碎,有關知識的難度也不太大,所以設計了通過學生討論、分析、競賽的方式增加學生主動性和課堂氣氛。在整個教學框架方面,我是以到日本實地旅遊的形式,把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點、氣候特徵、文化特點等穿插進去來展開的。

“瀕臨海洋、鄰國”、“國土組成”主要是鍛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此我進行了板圖,讓學生展示時,在板圖中進行填寫,加深了印象。

日本的氣候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日本“夏季涼爽,冬季温和”的氣候是由於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所導致,為此我提供了東京和北京的氣温曲線圖、降水量柱狀圖並進行了比較,易於學生理解。

最後,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既為了給下堂課做鋪墊,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發言,説説自己還了解日本的什麼情況。

在整堂課中,我基本上能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連貫上下來。幻燈片中也適當加入圖片、音樂,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對課文主次、難易點也能區別對待。

但我對於學生的知識面估計不足,像一些需要他們講的、發散性的問題中,學生知識面較窄,對日本知道的東西不多。在課堂氛圍方面,由於偏重講難易點,與學生的溝通、學生的共鳴顯得還不夠,課堂氣氛還可以再活躍些。

篇二十一:七年級下冊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

七年級東南亞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東南亞地理位置並瞭解其重要性;

2.描述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列舉東南亞的主要農作物種類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佈。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得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2.培養收集、整理資料及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因地制宜的人地關係思想,學習從國家利益角度認識世界地緣關係。

二、教學重點

東南亞“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三、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

五、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從圖中讀出所需信息,對問題進行認識。採取談話法,藉助日常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這節課我們學習東南亞(屏幕展示課題東南亞),東南亞是個好地方,我告訴同學們東南亞有一種美食──東南亞香米(展示東南亞香米),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屏幕中的內容。同學們想,當你特別餓的時候,端上來一碗熱氣騰騰的帶着茉莉花香的米飯,那多幸福啊!同學們嘴饞了,下面我們去東南亞吃正宗的香米。

(一)去東南亞會遇到很多問題,誰來説説會遇到哪些問題?學生回答,如要有足夠的錢、要知道東南亞在哪等?

請同學們看屏幕,這裏有幾個問題。[展示:1.東南亞生產稻米嗎?有適宜生長的條件嗎?(氣候)2.東南亞在哪裏?(緯度和海陸位置)3.東南亞地理情況怎樣?(島嶼組成、國家組成)4.怎樣去?(路線、交通方式)]教師解説。

下面我們一起解決上述問題。

(二)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東南亞生產稻米嗎?老師説的是真的嗎?我們用學到的地理知識分析分析,東南亞適合水稻生長嗎?打開課本28~30頁,學生從中找出答案,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看30頁圖7.25和7.26,請學生分別介紹兩種氣候(氣温和降水)。我們具體來了解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播放flash具體展示)教師適時解説。

這時同學們放心了,東南亞真生產稻米。東南亞不只生產稻米,那裏還有更多的熱帶作物,(放作物幻燈片)介紹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引導看圖7.22作物分佈,然後完成下面的連線題(放幻燈片展示問題)。

把下列物產的生產和出口狀況與相應的國家用線連接起來。

①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A.印度尼西亞

②世界最大的油棕生產國 B.菲律賓

③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C.泰國

④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 D.馬來西亞

(三)我們來解決第二個問題,東南亞在哪裏?同學們打開課本26頁(圖7.17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在中國的什麼方向?(提示山水相連)赤道從中穿過(南緯10度~北緯25度),是什麼温度帶?海陸位置怎樣?(播放flash,説明“十字路口”的位置,強調“十字”)學會了地理知識我們就要用一用,2008年12月26日下午,中國海軍艦隊從海南三亞起航遠征索馬里打擊海盜。請你指出他們行走的路線。(展示海盜、中國海軍圖,)請學生上台指出。如果不走這條路線行不行,為什麼?這條航線對日本重要嗎?我們可以看到馬六甲海峽非常重要。

(四)到了之後為了不迷路,我們要了解一下東南亞的基本情況。

[幻燈片展示,討論要求:一、就近自由分組,至少3人1組。二、每組推薦一名組長,組長分配任務、做總結。三、時間5分鐘。四、獎勵:討論問題積極,完成任務快並且準確的,得到同學們的掌聲。討論問題:1.東南亞由( )半島和( )羣島兩大部分組成。2.在圖7.18中找出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羣島、馬六甲海峽;在圖7.22中找出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3.想想有什麼好的方法記住它們。]

學生討論後教師出題測試:1.東南亞由( )半島和( )羣島兩大部分組成。2.哪些國家與中國接壤?3.哪個國家是內陸國?教師重點引導説明記憶方法(展示岳飛圖)“嶽(越南)飛(菲律賓)去二丫(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寨(柬埔寨)子裏吃老(老撾)面(緬甸)、看新(新加坡)聞(文萊)。”引導學生説出文字所代表的國家,學生齊讀加深記憶。

(五)我們怎樣去東南亞呢?(看中國—東南亞圖)請學生指出路線、乘坐的交通工具。(海、陸、空)

問題解決了,我們可以去東南亞了。到東南亞,我們可以吃香米,還可以吃新鮮的椰子、香蕉。同學們想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幻燈片展示:風景圖片、水上市場、泰國象、工廠)覺得東南亞好的同學請舉手。

提問:你去東南亞還為了什麼?學生回答:旅遊、投資建廠、做漢語教師──引導學生説出,去東南亞既給我們帶來好處,也給東南亞帶來好處。

總結:東南亞地區是我國的鄰居,我們就應該友好相處,共同發展。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兩個地方之間的友好事業做出貢獻。

七年級東南亞教學反思

一、“互動”很重要。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如:先讓學生舉手發言瞭解的狀況,後師再讓同學補充,最後再由老師全面講述,這樣學生表現積極,效果較好。

二、“地圖”指南針

讓生識地圖,是否知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中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閲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

三、 “多問”出創新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 “好動”出希望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