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84K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理解文言文實詞的意義。

2.掌握文言文的誦讀方法。

能力培養點:

1.學會仔細觀察事物,發揮聯想和想象。

2.圍繞中心,選取富有表現力的同類材料進行表述。

情感體驗點:

體驗生活,愛惜生靈,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言字詞,掌握誦讀方法。

背誦全文。

課型:朗讀課

教學方法:採用四輪誦讀的方法,層層推進不斷提高閲讀要求,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準備: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音、指導朗讀、反覆朗讀。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兒時觀察昆蟲的童趣。

3.體會作者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説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説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説起,

教師要作適當的點撥。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分鐘)

教師:同學們,你們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請一學生講講。

(備學生)沒有學生回答,教師可以講講自己童年時的快樂時光。

三、指導朗讀,瞭解文意。(目標1)(15分鐘)

1.教師正音。

藐( )小項為之強( )鶴唳( )怡( )然

土礫( ) 壑( ) 蝦( )蟆( )

2.教師提示、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四、翻譯課文。(目標2)(23分鐘)

1.幻燈顯示,先根據課文註釋完成練習提綱,再翻譯全文。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帳中,徐噴以煙(慢慢地)

③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④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⑤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繫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①心之所向,則或幹或百果然鶴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了鶴。)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與台齊(使身子與花台平齊)。

③神遊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覺是一種滿足。)

④見二蟲鬥草間。(看見二隻蟲子在草間爭鬥。)

2.講解聯繫答案。

(備學生)有個別詞語較難或教重要,教師板書而且要求學生進行識記。

3.根據剛才的練習,學生獨立試譯。

4.學生糾正或修改,教師補充。

五、小結(1分鐘)

這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從文章裏,我們看出了作者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確實,我們跟作者的年代比較,現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麼我們是否要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呢?

六、佈置作業(1分鐘)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詞語造句。(A)

2.翻譯全文。(B)

3.找出課文當中你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原因。(C)

七、説課精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設計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熟悉並理解文言詞語,自主翻譯課文。

八、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口頭翻譯課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礎上,複述課文內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且思考這種"物外之趣"是怎麼來的。

3.學習作者發揮創造性想象。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説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説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説起,

教師要作適當的點撥。

二、以舊聯新,複習導入。(2分鐘)

1.請一學生回憶上界課的內容。

2.教師明確今節課的學習目標。(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且思考這種“物外之趣”是怎麼來的。)

三、複述課文內容,先擬出複述提綱。(目標1)(15分鐘)

1.教師提出問題:作者記敍了兒時哪幾件"物外之趣"?

2.請學生先列好提綱,再根據提綱複述課文內容,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①擬夏蟻為“羣鶴舞空”。

②把草、蟲、土礫擬作森林、野獸、丘壑。

③懲治蝦蟆,為小蟲打抱不平。

(備學生)這一步要讓中下生有發言的機會,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學生敢説、樂説。

四、討論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標2)(23分鐘)

1.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解決。

(1)作者所説的"物外之趣"指什麼?這種物外之趣是怎麼產生的?

(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

(2)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羣鶴舞空。

衝煙飛鳴(想象成)青雲白鶴

叢草——森林 蟲蚊——獸類 土礫——丘壑

(富有創造性)

(3)你小時候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試展示自己的創造力。

(備學生)這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教師並不需要太多的講解。

五、小結(1分鐘)

文章這種“物外之趣”是通過創造性的想象而得來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體現了作者小時候知識豐富,想象力的豐富。

六、佈置作業:(1分鐘)

1.熟讀、翻譯全文。(A) 2.《掌握語文》練習。(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組或班上説給同學聽。(C)

七、説課精要:本節課主要通過複述文章內容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務求能夠讓中下生有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還專門設計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八、教學後記:

九、板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卧在牀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着翻譯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1)鄭人買履。

(2)鄭人有欲買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罷。

(9)遂不得履。

(10)何不試之以足。

(11)寧信度。

(12)無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結構。

(2)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1、理解句意。

2、講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2)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3)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裏?並反覆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本站●(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説些什麼呢?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創意説明:誦讀是最古老、最樸實也是最有效的閲讀文言文的方式。學習《論語》這樣語言簡練、含義深遠的文章,就該是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搖頭晃腦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讀出書聲朗朗的課堂新氣象。

教學步驟:

一、由“半部《論語》治天下”之事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説導入,交代學法。

二、聽讀,體味。

1、聽讀第一遍,標記字音。

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2、聽讀第二遍,標記節奏:句內的節奏、句與句之間的停頓。

結合文意揣摩練讀,要讀得節奏鮮明。

3、聽讀第三遍,標記輕重:哪些詞語要重讀,哪些詞語要輕讀。

4、聽讀第四遍,聽氣韻。

學生模仿讀,體味讀,自由地讀。

三、表演讀、誦。

要搖頭晃腦地讀,要動容地讀,要氣韻暢達地讀,要陶醉地吟誦。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閲讀課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説圍繞看社戲,記敍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敍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説景物描寫對於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上網查閲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師生合作製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閲讀,給學生充分的閲讀時間與空間。在閲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於對文本的充分閲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閲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閲讀活動,主要是在閲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裏?最喜歡做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説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啟發性的導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於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敍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閲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演示)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略寫1、2、4、7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為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説一説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裏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閲讀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裏,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閲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於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閲讀的規律。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x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裏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台,“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後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着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後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通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x人性美。

[小夥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淨之美,體現着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x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遊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着愛的温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麼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台説給大家聽聽

《社戲》學習要點

《社戲》一文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着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着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關於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村裏分為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築,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築一個永久性的戲台。台柱用石頭做的。戲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後的農閒季節,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瞭解內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詞,並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五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為他是孔子學説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為“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説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説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 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説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發於畎畝之中( )

發於聲( )

⑵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亂其所為(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為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説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為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 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 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為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八年級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