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W

一年級數學教案精品多篇

幼兒數學教案 篇一

認識粗細(數學)

活動要求:認識、比較物體的粗細,懂得“粗細”的比較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教師演示用的4種不同粗細的物體(小棒、牙籤、蠟筆和水彩筆)

幼兒標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強的為7種不同粗細的物體,能力中等的為5種不向粗細的物體,能力差的為3中不同粗細的物體)(牙籤、小棒、蠟筆、記號筆、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粗細

1.請幼兒用自己盒內的東西穿木珠

提問:你在玩木珠的過程中發現什麼了?(牙籤、小棒穿進,蠟筆等沒穿進)

2.尋找原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棒、牙籤細,蠟筆粗)

3.小結:原來東西有粗和細之分。

二、比較粗細

1、出示小棒

師:剛才我們玩了穿木珠的遊戲,有的東西穿進去了,而有的東西沒有穿進,那麼小棒剛剛穿進了,它是粗的還是細的?

(1)若回答細的,則出示牙籤,讓幼兒比較

(2)若回答粗的,則出示蠟筆,讓幼兒比較

那麼這支筆到底是粗還是細。

2.得出結論:一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粗細的,要兩樣東西才能比較出租和細。

三、利用粗細不同的物體排序

師:你們盒子裏的東西有粗有細,那麼我們來幫他們排上隊

1.幼兒操作任意排

2.提問

(1)你是怎麼排的?(從粗一細,從細一粗)

(2)你是怎麼排出來的?

3、師生共同小結

(1)先找出最細的,然後找出最粗的,剩下的兩個進行比較、依次排隊。

(2)從盒中先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一,然後再在盒中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二,反覆運用這個方法依次排隊

4、請幼兒採用互換方法比較一種方法排列。

會再多一些。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多樣化。

過程與方法:

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口算

48 -15= 91-3=

34-22= 23- 5=

56-34= 42-9=

47-27= 72-7=

2、交流:從每組中找一道題説一説你是怎麼算的?

3、出示主題圖(小東、小紅和小亮在跳繩),並配上解説:今天,小東、小紅和小亮利用課間操的時間進行了一場跳繩比賽,老師把比賽結果製作成了一張統計表,請大家看看,説説你從統計表中得到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看錶。

二、探究新知

師:看統計表,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1:小紅比小亮多跳幾下?

生2:小:亮比小東少跳幾下?

生3:小亮和小紅共跳了幾下?

1、合作探究小紅比小亮多跳幾下?

(1)學生獨立列式。(學生説算式,教師板書:40-28=)本節課我們繼續探究兩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2)估計40-28的得數大約是多少?

學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計大了?哪些把差估計小了?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計小了,本來要減28,卻減了30,減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計大了,本來要減28,卻減了20,少減了,剩下的就多了。

説明正確的結果應該比10大,比20小。

2、探究算理。

(1)嘗試計算“40-28”的得數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豎式計算:

4 0- 2 8 1 2

讓學生一邊撥計數器一邊説理由。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獨立探究小亮比小東少跳多少下?

(1)個人試做。

(2)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算法:

(1)32-20=12,12-8=4;

(2)32-30=2,2+2=4;

(3)30-28=4,2+2=4;

(4)28+( )=32;

(5)用豎式計算。

2、完成課本第78頁,“算一算,説一説”中的題目

3、課本第79頁“練一練”第1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可以跟同學們分享一下。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活動一:認識我的前後

過程: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今天有這麼多聽課的老師,誰願意向老師們介紹一下自己,你願意在介紹你自己的同時,把你的前面、後面同學也一起介紹一下嗎?

2、我也想介紹一下我的前後。我的前面是一(三)班43個可愛的同學,我的後面是黑板。今天在這裏我們一起上一節數學課:前後(板書)

3、寫完“前後”這兩個字,我發現剛才好像向大家介紹錯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後面才是同學們。這是怎麼回事?

4、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

5、他説的對嗎?那什麼是前?什麼是後?

師:我現在明白前後與我站的方向有關。我面向着你們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學;我的背對着的方向是我的後面就是黑板。

6、你們的前後是什麼呢?

全體起立,面向老師,説一説,你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面向聽課老師,你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

同桌互相説一説:如果面向窗户,你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再想像一下,如果面向走廊,你的前面是誰?後面又是誰?

要求:同桌合作,一人説,一人仔細聽,聽的小朋友就是小評委,聽夥伴説完後還要評一評。

活動二:排隊買票

過程:在情境活動在中體驗前後

1、上課前,笑笑向我透露一個消息,説今天動物園舉行一場森林運動會,她作為一個記者要去現場做採訪報道。現在她正在排隊買票呢。(電腦出示)

2、笑笑排到哪兒?你怎麼知道的?她前面有幾個人?她後面有幾個人?

3、從前面數或從後面數,你能説一説你在組裏的位置嗎?(同桌互説)

4、請每組的最後一名同學站在最前面來,再觀察一下,你的位置變了沒有?兩人説一説。你的同桌説的對嗎?在説的時候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活動三:按要求做動作

1、那我們也要進場了,為了方便老師給每一位小朋友編號,按順序第一排1號,第二排2號依此類推。

2、教師講解規則教師要哪些人起立,那些人要迅速起立,做得又好又快的可得到紅花。師:哪位小朋友能説説遊戲的要求有哪些?生複述。

師:—同學小耳朵靈

3、活動開始:

①2號前面的同學請起立。

②5號後面的同學拍拍手。

③3號前面的同學請起立。

④1號後面的同學跺跺腳。

⑤2號後面4號前下、面的同學請起立。3號後面6號前面的同學請起立。

⑦6號前面的同學請起立。

活動四:百米賽跑

過程:在情境中理解前後變化的相對性。

1、同學們,緊張的百米賽跑就要開始了。請小朋友們看一看,有哪些運動員參加比賽。預測誰得冠軍。

2、比賽開始,跑了一會,情況怎麼樣?你看到了什麼?兩人説一説。

3、學生反饋,誰跑在最前面?誰在它的後面?誰跑在最後呢?誰在它的前面?你還能提一些數學問題嗎?

4、如果跑步比賽繼續進行,可能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馬上要到終點,現在你又看到什麼?誰能説一説現在每隻動物的位置?四人一組,説一説每隻動物現在的位置。

活動五:卡丁車賽

過程:在具體情境中,主動探索前後位置與順序。

1、緊張的百米賽跑剛剛結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車大賽就要開始了。笑笑趕快來到卡丁車賽場準備進行現場報道。忽然信號不好,沒有畫面了。真遺憾,我們沒辦法看到比賽。比賽的情況怎麼樣,我們也不知道。沒關係,笑笑用手機給我們發來了這樣一個信息,小朋友聽仔細:2號車排在最前面,1號車在4號車和3號車的後面,3號車的前面是4號車。

2、你能根據這些信息,用手中卡丁車圖片擺出比賽的畫面嗎?

3、四人一組擺圖片(其中一組在黑板擺)

4、反饋交流

5、回答幾個問題:1號車是第XXX名,4號車在XXX號車的後面,在XXX號車的前面。

6、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活動六:機動(數車的輛數,動畫出現)

活動總結:

1、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數學本領?

2、現在應用我們所學“前後”的知識,來做一個遊戲。

(1)我的前面是你,你的前面也是我;

(2)我的後面是你,你的後面也是我;

幼兒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幾何體的教學是大班很重要的內容,圓柱體、長方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體,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然而幼兒對圓柱體和長方體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把它們説成圓圓的、長長的、方方的,並且很難聯繫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幼兒已認識了多個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我們嘗試了用遊戲的形式進行了本次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認識長方體和圓柱體,簡單瞭解它們和長方形、圓形之間的關係。

2、蒐集生活中的多種長方體和圓柱體的物品,並進行組合造型。

3、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剪、粘貼的技能。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2、難點簡單瞭解它們和長方形、圓形的關係及它們的特徵。

【活動準備】

1、蒐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玩具及物品。

2、同等大的長方形、圓形雪花片積木。

2、剪刀、膠水、彩紙、調查表。

【活動流程】

㈠幼兒在玩中探索 發現玩具的特徵,並進行分類。

師:“小朋友老師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一玩。”

幼兒任意挑玩具,自由玩。師:“剛才你們發現了什麼?他們能滾動嗎?(幼兒自由回答)

師:“請小朋友把能滾動的玩具放好紅色的籃子裏,把不能滾動的玩具放到綠色的籃子裏。

㈡讓幼兒對正方體和圓柱體進行測量,在測量中驗證它們的特徵。

1、小朋友放的真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能滾動的物體是什麼樣子的?(幼兒自由回答)我們來看一看不能滾動的玩具是什麼樣子的?(幼兒回答)

師:小朋友觀察的真詳細,那這個圓圓的玩具,它兩邊的圓一樣大嗎?這個長方形的玩具每個面一樣大嗎?幼:一樣大,不一樣大。(幼兒爭執不下)

2、老師出示紙條,幼兒親自動手測量,不斷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好得出結論。

3、教師小結:這種身體像柱子一樣,而且上下中間一樣粗,兩頭都是一樣大的圓形的物體,我們稱它為圓柱體,圓柱體放倒了只能朝一個方向滾動。這種身體像盒子一樣,有六個面,十二條邊,一種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一種四個面是長方形的,另外兩個面是正方形的。物體,我們稱它為長方體。

㈢、幼兒在疊一疊、擺一擺中加深對長方體、圓柱體特徵的認識。

1、師:在我們生活中,像圓柱體、長方體的東西有許多,今天我們一起到超市去找一找。

2、請小朋友坐上我的汽車出發吧!哎呀,超市還沒開門,我們找塊空地坐下。師:老師這裏有一些長方形、圓形的雪花片積木,請小朋友先來玩一玩、數一數、説一説自己是怎麼玩的。(幼兒玩積木後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一樣大的圓形疊起來就是圓柱體,一樣大的長方形疊起來就是長方體。

㈣、幼兒買商品,構建對圓柱體、長方體的知識經驗

1、超市裏的商品真多,請每個小朋友買一種像圓柱體的商品,一種像長方體的商品。

2、小朋友都賣了自己的商品,請你説一説買了什麼?商品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這些圓柱體的商品大小不一樣,高矮不一樣,粗細不一樣。這些長方體的商品大小不一樣,它們都有六個面,一種六個面都是長方形,一種兩個面是正方形,四個面是長方形。

㈤、幼兒分組用買的商品造型。

1、請幼兒相互交流:用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衞生紙筒等材料可以做成什麼樣的房子?應該怎麼做?(幼兒自由用買來的商品搭房子)

2、幼兒用繪畫、摺紙等形式對作品進行裝飾。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後,調查家中有多少長方體和圓柱體的物品,並完成調查表。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

2、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會看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在與同伴合作統計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學習統計的興趣。

教學難點:學會看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設計意圖: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説:“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注意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現實中尋找學生學習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周圍的世界中,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體的設計思路如下:

1、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圍繞新課標的這一具體要求,力圖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統計,處處有數學。

2、數學活動化,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為了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統計的過程中,為此創設了擺一擺、畫一畫、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動氛圍,從活動中初步感受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統計觀念。

3、數學問題化,讓學生學習思考的數學。注意在課中引導學生用精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數據,根據數據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充分拓展思維,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孩子們,從小到現在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誰能説説自己的身體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學生積極發言,“長高了、長胖了、……。”

看,大頭兒子也來參與咱們的發言了,(課件演示:大頭兒子唱着歌向同學們走來,最後,露出兩顆掉了的門牙笑着問候大家),誰發現大頭兒子的變化了?(換牙了)

有換牙經歷的孩子説説自己換了幾顆牙?

生:彙報自己的換牙數量

師:面對全班換牙的情況,你最想了解什麼?

生:換幾顆牙的人最多?換2顆牙的有幾人……

【評析:身體的變化是兒童每天都在親身經歷的事情,其中換牙又是本階段的孩子必經的一件事,這樣從學生最切身的體驗入手,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學生從多個角度發現並講述自己的成長變化,興趣盎然!為了把學生髮展的思維暫時收攏,並且保證興趣不減,課中引入了大頭兒子,這樣不到1分鐘的情境創設,給孩子們帶來的卻是思維的融合貫通!於是把焦點集中在了對換牙的討論上,同時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存在。】

幼兒數學教案 篇六

教案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掌握大、中、小的區別。

2、在探索活動中,讓幼兒初步感知形狀是可以通過外力改變的。

教案准備:

1、圓形餅乾(大、中、小)每位幼兒三塊放人盤中。

2、投影儀、電視機。

3、課前請幼兒洗手並消毒桌面。

教案流程:

一、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掌握大、中、小的區別。

1、觀察餅乾,感知形狀與大小,發散幼兒思維。

師:“盤子裏的餅乾你們喜歡嗎?它們都是什麼形狀“生活中,你還發現什麼東西是圓形狀的?”

2、品嚐餅乾,比較大、中、小。

師:“三塊餅乾比較一下,你發現有什麼不一樣的?”圖案、花紋、厚薄等。)

“請你挑一塊你最喜歡的餅乾嘗一嘗,然後説説你吃的餅乾?”(從大、中、小來分。)

“你吃的叫什麼餅乾,你是怎樣知道中餅乾的?”(讓幼中餅乾是相對大、小餅乾而言的。)

小結:“中餅乾比大餅乾小些,比小餅乾大些,安排們叫它中餅乾。”

二、在探索中,讓幼兒初步感知形狀是可以通過外力改!

師:“剛才有位小朋友咬了一口餅乾,你們看,餅乾被口洧什麼變化?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

“餅乾被咬,掰了以後,像什麼呢?”……發揮幼兒想像探索大或中餅乾的變化。(像船、山峯、扇子……)

師:“餅乾被小朋友咬了以後,發生了許多變化,改變的形狀。”

三、請幼兒繼續吃餅乾,想像、交流。(先吃完餅乾的水、漱水。)

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比較大、中、小”是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利用生活中常見物“餅乾”進行粗淺的數學活動。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幼兒在活動中感到親切、自然。教案流程難易結合、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恰當的設問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多通道感知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便於幼兒掌握學習。生活化的數學活動使幼兒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讓小班幼兒在沒有學習壓力和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輕鬆愉快地學到了粗淺的科學道理,從而掌握了有關數學的奧祕。

專家點評:

皮亞傑認為:“認知的發展不是由內部成熟或外部教學支配的,它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通過他們自己的活動(外顯的物體操作和內隱的智力活動),逐步建立分化和理解認知結構。”對幼兒來説,探索的過程要比探索的結果更為重要。

對於小班幼兒來説,在生活和遊戲中進行的有關數學的探索活動容易引起幼兒興趣,也更容易掌握要學的內容。因此,隱含在生活和遊戲中的數學值得好好開發和利用。

幼兒數學教案 篇七

目標

使幼兒認識基數和序數的區別,學習辨別10以內的序數。

準備

1、5盤貼絨蘋果圖片,每盤有1~5個蘋果,每個盤子塗上不同的顏色;10個貼絨動物,10級貼絨台階(側面逐級變高的形狀,以便於貼小動物),貼絨板。

2、幼兒每兩人5張數量為1~5的香蕉或其他水果的果盤圖片。1~10的數字卡片每組一套。

過程

1、認識10以內序數

(1)教師出示貼絨台階和小動物的圖片,請幼兒數一數有幾級台階,幾個小動物。接着把小動物逐個放上不同的台階,請幾名幼兒從下面開始數,説説10只小動物分別在第幾級台階。

(2)教師取下小動物,請10名幼兒上來每人拿一個放在不同的台階上,分別説一説自己擺放的是什麼動物,從下面開始數,擺在第幾台階,其他幼兒評判説得對不對。

2、區分基數和序數

(1)教師出示貼絨果盤圖片(不按盤內蘋果的數量多少的順序,可以5以內任何一個數做開頭),請幾名幼兒數一數有幾個盤子,再説一説從左到右(或説從紅盤子開始數)每個盤子的順序。幼兒數對以後,教師再請幾名幼兒數一數,每盤有幾個,引導幼兒發現盤子裏有幾個水果和盤子在第幾個是不一樣的。教師提問,有幾個和第幾個一樣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引導幼兒進行討論。然後教師小結:有幾個和第幾個不一樣,一個是説有幾件東西,一個是説排在第幾。

(2)教師請幼兒兩人一組,輪流用手裏的圖片任意排隊,互相説各個果盤的次序,並數一數各個盤中水果的有幾個,進一步明確有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3、做練習

教師指導幼兒做練習。

4、翻數字、跳格子

教師把幼兒分成10人一組,玩跳格子的遊戲。教師先在地上畫幾組10個連續的大格子,從1到10標上數字。各組幼兒按順序在數字卡片中抽一張數字卡片,説出自己抽到的是什麼數,然後按卡片上的數,一次一格,單腳或雙腳跳到相應的格子裏,直到組裏所有的幼兒都跳進格子裏。 《認識10以內的序數》

幼兒數學教案 篇八

有益的學習經驗:

熟練地點數4以內各數,能不受物體的顏色、大小、形狀等影響,在眾多物體中辨認出數量為1、2、3、4的物體。

準備:

1、貼絨圖片:1條腿、2條腿、3條腿、4條腿的板凳各一條,1-4的點卡一套,1-4的點卡頭飾30個。

2、每個幼兒1-4的點卡一套,數量分別為1-4的實物卡片一套。

3、地上畫30個小圓圈,小圓圈分別畫1、2、3、4個圓點,不同點數的圈交錯排列,相同點數的圈之間相距約25釐米。

活動與指導:

1、在貼絨板上擺出1、2、3、4條腿的板凳卡各一條,問幼兒:這是什麼?它們有什麼區別?任意指着一條板凳,要求幼兒迅速點數,並説出板凳腿的數量或舉起相應的點卡。

指導幼兒比較分析:哪條板凳的腿最多?哪條板凳的腿最少?

2、在貼絨板上擺出1-4的任意一張點卡,讓幼兒點數點卡,説出它是幾。然後在桌子上擺出相應數量的實物圖片。

3、遊戲:跳圓圈。

4個幼兒分別點數自己頭飾上的圓圈,説出自己頭飾上的圓點有幾個,然後戴上頭飾,站在起跑線上,老師説:“開始”時,每個幼兒沿着與自己頭飾上的圓點數相同的圓圈一個接着一個雙腳跳,誰先跳完,誰就為贏者,全體幼兒跳完後,交換頭飾,再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