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2W

數學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國中數學案例分析 篇一

新課改以來本人屢屢鑽研課標,試圖積極探索尋求最適合學生髮展的教法,總是不大理想,高一數學教學反思。與所有同仁一樣牢騷滿腹:經常埋怨學生不安老師的要求做,平時反覆強調的知識點都記不住,作業不按時交,考試簡單的試題都不會做。實際上問題的根源還在我們。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説,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這就需要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培養他們自覺 閲讀,提出問題,釋疑歸納的能力。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終身受益。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我想應該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1.在課前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在課前做不做預習,學習的效果和課堂的氣氛都不一樣。為了抓好這一環節,我認為學生在預習中應做好以下幾點,促使他們去看書,去動腦,逐步培養他們的預習能力。

數學案例分析 篇二

《14.1.1變量》片段

請同學們看下列問題

問題一;汽車以60千米/時的速度勻速行駛,行駛里程為 s 千米,行駛時間為 t 小時。填下面的表。再試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小時) 1 2 3 4 5

s(千米)

師:哪位同學來填表?

生1:填好表格中的數據。

師:你怎麼算出來的?

生1:路程=速度×時間

師:用含t的式子表示s

生1:s=60t

師:觀察誰在變,誰沒變?

生1:路程s、時間t在變,速度沒變。

師: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問題二:每張電影票的售,如果早場售出票150張,日場售出205張,晚場售出310張,三場電影票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若設一場電影售出票 x 張,票房收入為 y 元,怎樣用含 x 的式子表示 y ?

師:某同學你來解答

生2:早場票房收入為10×150=1500

日場票房收入為10×205=2050

晚場票房收入為10×310=3100

y= 10 x

師:觀察誰在變,誰沒變?

生2:x y在變,票價為10元沒變

師:票房收入隨售出票數的變化而變化。

問題三:在一根彈簧的下端掛重物,改變並記錄重物的質量,觀察並記錄彈簧長度的變化,探索它們的變化規律。如果彈簧長原長為10cm,每1千克重物使彈簧伸長0.5cm,怎樣用含重物質量x(kg)的式子表示受力後的彈簧長度L(cm)?

師:某同學你來解答

生3:L=10+0.5x。

師:怎麼考慮的?

生3:每1千克重物使彈簧伸長0.5cm,掛重物質量xkg,受力後的彈簧長度0.5x,彈簧長原長為10cm,所以受力後的彈簧長度L=10+0.5x。

師:非常好,那麼誰在變化?

學生齊答:x、L在變。

問題四:要畫一個面積為10的圓,圓的半徑應取多少?當圓的面積為20時呢?怎樣用含圓面積s的式子表示圓的半徑r呢?

過程略

問題五:用10 m長的繩子圍成長方形,試改變長方形的長度,觀察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變化?記錄不同的長方形的長度值,計算相應的長方形面積的值,探索它們的變化規律。設長方形的邊長為 x米,面積為S平方米,怎樣用含x的式子表示S?

過程略

教師根據得出的關係式歸納

變量: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數值發生變化的量為變量。

常量: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數值始終不變的量為常量。

分析:1、缺少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驗的過程,比如問題三、四、五。

2、這種問答式的講課方式,表面上看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對答如流,沒有任何障礙,但結果學生是否掌握了問題所在,學生的思維是否被激起?本應是學生髮現的現象、能夠提出的問題、可以總結的規律,只是讓個別的學生來説、甚至是教師包辦代替講出來。得變量、常量概念時,怕學生不理解又在反覆重複已得到的規律。

3、由於一直是教師在領着學生走,所以學生數學思考的時間不充分,一些在思維方面的問題沒有暴露出來。比如説,問題四中半徑與面積的關係表述,實際中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示不出來或表示錯誤;問題三中受力後的彈簧長度是否可以任意伸長等。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説與做”,嘗試“教與評”

4、教師課堂問題的設置價值不大,僅僅為本課服務,教師沒有真正理解編者的意圖。以上五個問題是教材提供的素材,五個問題中都含有變量之間的的單值對應關係,通過討論這些問題,不僅可以引出變量與常量的概念,而且也為後面引出變量間的單值對應關係進而學習函數的定義、用函數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作了鋪墊。變量之間的的單值對應關係,包括變量的取值限制教師沒有講出來。

修改:1、對於問題一和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們有知識基礎,可以自行解決,所以教學中,呈現問題一和問題二安排學生獨立完成。之後追問:“根據自己的解題過程,你有什麼發現?能歸納一下嗎?”歸納①有兩個量在變化,有不變的量(數值)。②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隨着在變化。③當一個量取一個確定的值時,另一個量的值隨之確定。④當兩個變化的量中一個量的值確定了,它就是一個一元一次方程。

2、問題三對於部分學生在理解上稍有困難,教師可以藉助於實物演示,有條件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實物操作,在教師的指導下改變並記錄重物的質量,觀察並記錄彈簧長度的變化。這樣學生在動手實驗的基礎上,發現受力後的彈簧長度L=10+0.5x。此時教師可以追問:“在問題一和問題二中的發現還有嗎?有新發現嗎?”意在得出重量m的質量應該有限制,原因是彈簧的受力是有限度的。

3、有了問題三的探索過程,問題五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獨立完成。驗證發現、得到新發現。

4、可以嘗試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編一道題,加強對所總結的理解。

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函數是研究運動變化的重要數學模型。函數從數量的角度反映變化規律的,而變化規律表現在變量(自變量與函數)之間的單值對應關係上,即通過數與形定量地描述這種對應關係。因此,函數是體現變化與對應思想的基本數學概念。所以教學中要加強概念教學,抓住概念的核心內涵,藉助實際問題情境,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它,站在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能僅僅着眼於具體題目的解題過程,而應不斷加深對相關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會,從整體上認識問題的本質。數學思想方法是通過知識的載體來體現的,對於它們的認識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既需要教材的滲透,也需要教師的點撥,更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身的感受與理解。數學思想方法是具體數學知識的靈魂,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學生的影響往往大於具體的數學知識。同時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新課程標準將“學習過程”本身作為教學目標,不是讓它服務於學習結果,而是希望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的過程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瞭解數學學習的意義,鍛鍊學生的意志,實現數學思考,達到問題解決,提升學生的情感與態度。

高一數學案例分析反思 篇三

【評析】

“三角形的面積”是一節常規性的課,關於這節課的教案不少,課我也聽了不少,如何體現“觀念更新,基礎要實,思維要活”,我覺得以往老師們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對課堂的設計以及處理都很不錯,而這節課讓我感觸很深: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思路獨特新穎。

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以前的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數學學科層面上,往往比較注重將教科書上的知識教給學生。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麼,為什麼這樣教和怎樣教,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為什麼學和怎樣學。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2、讓探究式學習具有一定的開放度。

探究式學習要不受任何人的約束,要有一定的開放度。在上面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如教師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猜想、操作、驗證等一系列的活動,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展現了自我,方法多樣且獨特,是以往教學所沒有的,實在是妙不可言。既滲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也讓學生看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感悟了生活中的數學。也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係。

教師遵循兒童學習規律的同時,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找準學生的認知的起點,以幾個圖形圖片為切入口,讓學生觀察、猜想。動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補一補等 ,在這些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學生在小組合作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討、質疑、創造,並逐步的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還培養了他們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親歷探究發現的過程,已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教師。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思維的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篇三:《統計》

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人們在學習、生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需要進行調查、收集、整理數據,對現象、事實作出全面的、規律性的描述和分析,並以此為依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統計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動方式資源,我們應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學會一些統計的知識。以下我將對《統計》一課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

統計同學們喜歡吃的水果

師:過幾天我們要迎來國小的第一個“六一”兒童節了,我們準備召開一個聯歡會,老師想為大家買一些水果。可是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買什麼好呢?

生1:可以用舉手的方法來決定買什麼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歡什麼水果,就買什麼水果。

師:你喜歡什麼水果?生紛紛舉手説自己喜歡的水果。

師:大家喜歡的水果有這麼多,怎麼辦?請小組討論

生彙報:用統計的方法,看同學們喜歡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兩種,就買那兩種。

師:好,就用這種方法進行統計。下面大家依次上來,用準備好的星星貼在你喜歡的水果的圖片上。

學生上台用星星貼在自己喜歡的水果的圖片上。

師:你們看哪兩種水果最多人喜歡?這下你們知道買什麼水果嗎?(生齊聲説)

師:那我們就買這2種水果。生活中用統計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剛才我們用統計的方法解決“買水果”的問題。今後你們可以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買水果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由於學生喜歡的水果很多,可是隻能買2種水果,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水果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種水果。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買哪2種水果。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造靈感的空間。

體會與反思: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買水果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水果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着同學生商量的語氣“買什麼好呢?”、“怎麼辦?”,讓學生在這種輕鬆、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歡會,由於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麼好呢?”這裏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裏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絕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讓學生學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仲裁者,課堂的控制者,而是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學生平等相處的夥伴。當探究進程中出現一系列問題時,教師不急於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學生,放手讓學生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當學生投入到自己樂於探究的活動中,非常樂於用自己的方法來自主探索知識時,就能獲得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