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1W

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疏通並瞭解課文內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內容的表層含義,理清層次結構 3.分析理解前兩幅畫面,學習海燕自信樂觀勇敢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2、目標3 難點:理解海燕的自信心與洞察力

課前預習指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4') 播放錄音 ,學生邊聽邊讀,進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師生共同疏通文意:(3')

1.問題一:聽了剛才的朗誦,同學們的眼前出現了什麼景象?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肯定正確意見:波濤洶湧的大海,暴風雨來臨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飛翔

2.問題二:這畫面最使你感動的是什麼?

學生思考後,提問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教師肯定:海燕那勇敢無畏的精神

三、劃分層次結構:(10')

剛才同學們眼前的畫面是一幅整體的畫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幾幅小的畫面,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內容看可分解幾幅小畫面,各説明什麼意思?(問題三、四)

教師抽查提問,其他學生補充 教師評價:三幅畫面:

第一幅畫面(1-6)暴風雨孕育之時,狂風捲集着烏雲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暴風雨,海鷗等倉皇逃竄。

第二幅畫面(7-11)暴風雨逼近之時,烏雲直壓海面,海燕奮勇搏擊風浪,迎接暴風雨。

第三幅畫面(12-16)暴風雨即將來臨,烏雲閃電的大海上,海燕反覆呼喚暴風雨

四、講析第一幅畫面(1-6)(10')

1.請一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1-6段,其他學生思考劃分層次,並歸納層意(問題五) 2.學生獨立思考,必要時可略作交流,教師視情況決定是否給予適當提示

3.教師抽樣提問後評價:

第一層(1-3)風捲雲集,海燕高翔

第二層(4-6)其他海鳥嚇得驚慌失措

4.教師講析 1)開頭一句,寫暴風雨來臨的前兆,點明海燕所處的環境。“蒼茫”描寫大海氣勢;“卷集”寫烏雲翻滾的情景。然後正面描寫海燕。

2)“黑色的閃電”形與色,用比喻表現海燕矯健的雄姿;“高傲地飛翔”總寫行動;“碰”寫它勇敢低飛;“衝”寫出迅猛高翔,用擬人手法寫海燕鬥志昂揚,渴望暴風雨的到來

3)寫聲音:正面描寫“叫喊”的勇敢,再從烏雲聽到叫喊,側面烘托“叫喊”聲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於鬥爭的精神

4)第二層通過聲音、行動、情態等來描寫海鷗、海鴨、企鵝的醜態,與高傲的海燕形成鮮明對比(啟發學習海燕的精神)

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篇二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敍方法,同時瞭解記敍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課時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本文從三方面記敍_表演的奇妙,一是寫_本身的聲響,二是寫聽眾的反應,三是交代表演的場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_本身的記敍與描寫,是本文的教學的重點。關於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辯析等古漢語知識,這對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説,不易理解與掌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難懂,串講時,可以採取學生先講,教師有重點地加以補充的方法。歸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可以用討論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時教學要點:

解題,介紹作者,範讀課文,講析課文第一、二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舊課,引入新課。先讓學生集體朗讀或背誦《賣油翁》,然後告訴大家,《賣油翁》講的是酌油技術精熟的故事,這篇《_》(板書課題)講的是民間藝人技巧高超的故事。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對所從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課題。

_,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後邊,俗稱“隔壁戲。”

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_,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作者介紹(請同學看註解)。

〔《_》這段文章,還見於金聖歎批本《水滸》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環與金聖歎幾乎是同時人,現在還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斷定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誰,課文林嗣環,是依據《虞初新志》。〕

四、教師範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先請同學,然後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頃(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導學習第一段課文(先請同學朗讀並翻譯,然後由教師補充講解):

“京中有善_者。”

京城裏有一位擅長表演_的藝人。這句總領全文,“善”字,通貫全篇,是概括本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京:這裏指北京。善:善於,擅長。(先請同學回憶《賣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_。)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詞意不同),賓客大宴:是“大宴賓客”的倒裝句。這句前邊可以加上“有一家”三個字。

“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_人坐屏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屏風,表演_的藝人,坐在屏風裏邊。於:表示處所的介詞,在。廳事:指廳堂,大廳。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稱“聽事”。後來也用在稱呼私人家裏的廳堂,客廳。之:結構助詞,的。施:與現代漢語“措施”,“施捨”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寬度。屏障:屏風。屏,本義是“蔽”的意思;障,本義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來都是動詞,合起來成為名詞,指屏風一類陳設。清代表演_,都要用圍帳、屏風一類東西來隔斷聽眾視線,所以又稱“隔壁戲”。現代_表演,演員不必隱身,改為藉助擴音器發出各種聲響,並且可以藉助於動作、手勢。坐:後面省略了介詞“於”。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其中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罷了。這個句子,前邊省略了主語和謂語“其中有”三字。中間省略了量詞“張、把、把、塊”等,古漢語經常把數詞直接放在名詞前邊。而已:古文中常見的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賓客們團團圍坐在屏風周圍。一會兒,只聽得屏風裏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敢大聲説話的人。眾:許多人。如聽眾,觀眾。團:圓,周,這裏是團坐,即團團圍坐。課本註解也通。但:副詞,只,僅。下:落,拍,動詞。滿坐:代指全廠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譁(huá):喧鬧,聲大而雜亂。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_表演的場地,道具,以及表演前聽眾的反應。作者連續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的簡單,以襯托後面藝人技藝的高超。

七、指導學習第二段課文(方法同前)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遠遠地聽見深衚衕裏小巷深處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婦女被驚嚇醒了,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正在説夢話。遙:遠。巷:衚衕,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叫。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摩小孩並餵奶,孩子含着奶頭哭泣,婦人邊拍撫邊輕聲哼着哄着孩子。又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説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乳:前一個“乳”字是動詞,作“餵奶”講。後一個“乳”字是名詞,奶頭。嗚:象聲詞,此處作動詞用,即小聲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連續不斷地談話,如絮叨不休。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在這個時候,婦人手拍小孩的聲音,嘴裏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聲音,小孩嘴裏含着奶頭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一齊發出來,各種絕妙的聲音全都具備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眾妙:指_藝人模仿的各種奇妙的聲音。妙:是形容詞,這裏指聲音。用“一時”又用“齊”強調藝人的絕技。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人不伸着脖子,偏着頭看,微笑着,默默地讚歎,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以,認為;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從夜深人靜遙聞深巷犬吠寫起,描寫一家夫婦和兩個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種響動。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靜而喧譁。描寫十分逼真,形象。在“當是時”這一表時間的詞語限制下,羅列了各種聲音,最後用“一時齊發,眾妙畢備“這兩句概括性詞語作結,就把同時發出的各種不同聲響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別是聽眾的神態表情,更為生動,引人入勝,反襯出_藝術的高超。

八、佈置作業 。

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篇三

國中語文《公輸》教學設計

一、主旨概述

課文記述公輸盤替楚國造雲梯,準備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消息後連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鋒利的言辭使戰爭發動者理屈詞窮,又憑謀略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最終阻止了戰爭的發生。表現了墨子臨危不懼,智勇雙全的性格。

二、結構內容

全文共22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將法説服公輸盤。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辯,初步説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氣,説服公輸盤,並迫使楚王暫時取消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文章開頭先介紹事情的緣由,中間部分詳細敍述了墨子與楚王和公輸盤鬥爭的經過,最後一部分清楚地介紹了事情的結局,脈絡清晰。

三、嚴密的邏輯性

《公輸》一文記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體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實踐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樸實無華,特別講究邏輯的嚴密和説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從道理上説服公輸盤。攻城殺人是不義的行為,墨子以獻金請公輸助殺辱己之人,從而引出公輸的話“吾義固不殺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責公輸四個不義的表現,指出其“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弓弩齊發,步步進逼,使公輸退無餘地,理虧而折服。這是止楚攻宋的關鍵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來如棄貴偷賤的荒謬之舉,來説服楚王。巧設三個生動的比喻(舍文軒而竊敝輿,舍錦繡而竊短褐,舍樑肉而竊糠糟)、三層鮮明的對比(大而富的楚國與小而貧的宋國),使楚王不得不稱“善”。第三步則是在義勝理足的基礎上以實力戰勝公輸,以智慧揭露公輸“我知所以距子”的陰謀詭計,正告楚王宋國早有防禦,迫使楚王放棄襲宋的。計劃。文章充分表現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動精神。

總之,《公輸》以假設、類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説理,透闢有力,特別是運用欲擒故縱、誘敵入套的技巧,不僅使文章邏輯嚴密、説理充分,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確翻譯是“宋國有什麼罪呢?”在古漢語中,表疑問的疑問代詞要提前,正確的語序是“宋有何罪”,“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2.“夫子何命焉為”,正確的翻譯為“你(有)什麼見教呢?”本句中,本來沒有謂語,在翻譯時應補充出來。“焉為”表示疑問語氣。

3.“胡不見我於王”正確的翻譯為:“為什麼不把我引見給大王呢?”“見我”,理解為“(把)我引見。”

五、曲折的故事情節

《公輸》一文以生動的對話、鮮明的人物形象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採用對話形式,不僅表現了墨子的機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從中領略墨家崇尚樸質的文風——以達意為主,不講求文采。故事情節卻是一波三折,懸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見公輸盤,出人意料的是,見面後墨子並沒有直接勸阻公輸盤,而是宕開一筆,先邀請公輸盤替他去殺人,製造了一個懸念。墨子見楚王時也是如此,大家都以為他要勸説楚王,但墨子卻和楚王聊起了偷竊病,又是一處懸念。當讀到“公輸盤服”和楚王稱“善”時,讀者一定會以為問題解決了,但這兩處各自均是波瀾又起,懸念再生,令人不讀不快。

六、比喻與排比手法的運用

在説理的過程中,本文不僅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如用“文軒”比喻楚國的地域遼闊富饒,用“敝輿”比喻來國土地的狹小貧瘠,用“粱肉”和“錦繡”比喻楚國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國的貧窮,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質——擴張領土的野心,發人深省,很有説服力,而且還運用了排比手法,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與公輸盤的第一輪辯論中,連續用了五個“……不可謂……”,在語勢上你連發的炮彈一樣有力,在內容上從不同角度對公輸盤進行了斥責,令其難以招架,無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辯論進行教學的方法建議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種辯論,有辯論就必須有矛盾的焦點、矛盾的雙方。因此,學習《公輸》,我們應在熟知文義的基礎上理解幾組辯論中雙方的焦點及立場,分析他們辯論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們在語言中所表現的各自的性格特徵。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這個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輸盤辯論,譴責攻宋“不義”;接着和楚王辯論,將攻宋與患“竊疾”相提並論,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實質;後來由辯論轉到了攻防之術的實際較量,直到打破了敵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證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這對矛盾不斷髮展、激化、解決的過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越來越鮮明。學習這些知識後,我們也可嘗試着運用這些知識,找幾個辯題和同學練習辯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公輸》教學設計1

一、導入課文

可由杜甫的《兵車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損失,引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從和平中聯繫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課題。

二、介紹作者、釋題

2.公輸:名盤,一作“般”,或作“班”,魯國人,又稱魯班,是我國古代傳説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師範讀全文(或聽錄音帶)

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內容,畫出其中的難字生詞。

四、疏通字詞

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

械 郢 荊國 敝輿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釐

五、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文章內容

六、討論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

討論後明確: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國將攻家,墨子前往勸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勸阻楚國攻來。此部分又分三層。第一層(第2~12段),墨子勸阻公輸盤;第二層(第13~16段),墨子勸阻了楚王;第三層(第17~22段),墨子以實際行動勸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動。

七、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1.學生齊讀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幾個重點詞語:

子墨子聞之 起於魯 至於郢 見公輸盤

3.指名學生口譯全段。

4.思考:楚國為什麼想攻打來國?墨子前往勸阻,反映了墨子的什麼思想?

明確:因為公輸盤為楚國製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動反映了他堅持正義、反對侵略的戰爭思想。

5.學生自由朗讀全段兩至三遍,然後背誦全段。

八、學習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層

1.教師範讀這一節內容。注意讀出語氣和感情,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2.學生自讀一遍,要求聲音要洪亮,讀出其中之味。

3.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翻譯這一節內容。如果有難點,標記出來。’

①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夫子何命焉為 願借子殺之 吾義固不殺人 來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於王 胡不見我於王

②請學生翻譯“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不可謂知類。”

學生翻譯時,教師注意引導:翻譯後要及時評價鼓勵。

③學生自己相互口譯一遍,然後就剩下的疑難主帥生互相提問共同解決。

4.思考:墨子是怎樣勸説公輸盤的?

明確:墨子首先巧設陷講,假意請求公輸盤 幫他殺人,引出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的觀點,然後結合公輸盤的行為,雄辯地指明公輸盤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強、不知類,使之無言以對。

5.學生自由地誦讀幾遍,然後指名學生朗誦。

6.師生齊讀這一節內容。

九、佈置作業

1.背誦已學的段落。

2.翻譯第三部分第一層。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簡單回顧上課時所學內容

二、學習第二部分第二層

1.讓學生聽錄音帶,然後跟讀,體會文章的語氣、語調。

2.請學生釋澤重點語句。請注意以下語句:

舍其文軒,鄰有弊輿而欲竊之。

必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弊輿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為與此同類。

三、師生共同翻譯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師聲音要洪亮,學生輕聲跟着翻譯,注意落實重點字詞。

四、分角色朗讀

朗讀時要注意各自的語氣。楚王表現的是一種驕橫之氣,而墨子是進行勸説,話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氣勢磅鍵。

五、學生散讀該內容,然後思考:墨子是採用什麼方法勸説楚王的?

明確:採用了類比的方法。首先同樣巧設陷餅,引出楚王的判斷:“必為有竊疾也。”

然後將楚國的國勢、行為與“有竊疾”的人進行類比,尖鋭地指出楚國行為的錯誤所在,迫使楚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六、學習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齊讀第17~22自然段。

①集體歸納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於墨子之守輿有餘公輸盤訕

③注意見個句子: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吾知所以距子矣

雖殺臣,不能絕也 善哉,吾請無攻來矣

③分角色朗讀課文。

④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儘可能熟讀成誦。

七、學生散讀全文

八、討論:墨子為什麼能夠勸説成功?

明確:首先運用巧妙的勸説技巧,兩次巧設陷講,使勸説對象在不自覺中聽從自己。

《醉翁亭記》 篇四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以“醉”字為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後進行歸納、遷移。並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 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羣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繫了起來。

(4)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2、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着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説説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 寫樂) 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3、那什麼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説説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為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為這裏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為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3、師歸納(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篇五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閲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瞭解五首詩詞所表現出的詩人情懷,學習詩詞中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領會這些詩詞所具有的深厚的藝術感染力。

3、瞭解與這些詩詞有關的文學常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瞭解,給作品的整體感悟帶來某種困難。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陶淵明的《飲酒》詩,好比我們這個旅遊團觀賞了陶淵明經營管理的一處田園風光,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今天我們繼續旅行來到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峯--唐詩和宋詞。這兩座高峯鬱鬱葱葱,蔚然深秀,美麗的景色令遊賞者目不暇接。由於時間緊,我們在這兩處景觀中,重點欣賞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馬觀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學們,同意嗎?

(解説:這個導語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交代了這一課的教學安排,同時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范仲淹所處的北宋時期,其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擾。其間他作了《漁家傲》詞數首,寫邊鎮勞苦,今只存這一首。詞中着力渲染了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鬱,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成為為後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將三首唐詩和一首宋詞的錄音聽一遍,之後再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漁家傲》的錄音各聽一遍。然後給6分鐘時間讓學生讀背這兩首詩詞,看誰背得既快又準確。(解説: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快速讀背的興趣,並在熟讀的基礎上背,學生一般能較快背出。)(2)教師範背這兩首詩詞(學生注意教師是否有背錯的地方),然後與學生共背一遍。

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篇六

國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本課是名家名篇,主要圍繞特定環境中“背影”的描寫,來表現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學適合採用自主參與活動的教學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掌握自主式學習的方法。教師首先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閲讀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以自編提綱卡的學習方式,將本文的內容系統化。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抒發的父子間看似平淡實為深切的感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開內容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習在敍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有誰知道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嗎?

(教師用幻燈片打出,師生共同朗誦這首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歌讚頌的是誰?(它是歌頌母愛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很多的詩和歌都是詠贊母親的,説明母親的確偉大。然而,父親偉不偉大呢?同學們愛自己的父親嗎?今天,我們來感受一篇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奔喪(sāng) ?遊逛(gung)

躊躇(chuch’)柵欄(zhà) 蹣跚(pnshn)瑣屑(suǒxiè)

2、由學生自由上台寫出其它的生字詞,集體討論解決。

3、簡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遊雜記》等,收在《朱自清文集》裏。《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説:“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敍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三、初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父親説過的五句話。

1、由生活導入:根據同學們的觀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個人的話語多些呢?父親一般沉穩少言。朱自清的父親也一樣。大家找找看,父親一共説了幾句話,用直線劃出來。(以快速閲讀抓文章重要信息為突破口,分組討論。)

2、提問:父親説第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b: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禍不單行,家境慘淡)

提問: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重點詞:“死、交卸、禍不單行、狼藉、變賣典質、虧空、喪事、慘淡、賦閒”等)

提問: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質負擔均壓在父親身上,但他對兒子説的話是憂傷的`嗎?

(讀“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一句,體悟理解父親對兒子的愛——寬厚豁達。)

3、父親的第二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

(護送兒子過江上火車。“不要緊,他們去不好!”“他們”是單指茶房那一類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達父親情感的細膩的一面。)

提問:兒子遠行,父親開始決定送還是不送?

(先不送後又送。)

提問:父親為什麼送呢?表達了父親對兒子哪一側面的愛呢?

(“忙、不送、囑茶房甚仔細、不放心、頗躇躊”。抓住“躇躊”一詞,反覆悟解,聯繫前文背景介紹,體會父愛的深沉而細膩。)

4、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説的三句話,並體會所含的意思。

<1>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2>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3>進去吧,裏邊沒人。

(這些話含蓄着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

四、細讀課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1、同學們找找文章中幾處寫到背影?

<1>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2>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3>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4>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2、課文哪兩個地方實寫父親的背影?

a:父親買橘子爬月台的時候;

b: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羣的時候。

3、着重寫父親“背影”的是哪一處?把“背影”的內容劃出來。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顯出努力的樣子”)

提問:這裏運用的是什麼描寫?

(肖像和行動描寫,重點寫衣着和動作。)

4、父親的外貌有什麼特點?

(“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問:這樣寫有什麼用意?(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如:①父親在守孝期間,體現了父親的孝順。②和“肥胖”的身子構成一致,更顯得壓抑沉悶,有助於對“背影”的理解。③父親性格內向,不愛説話,黑色突出這一性格特徵。)

5、父親過鐵道時的行動描寫有什麼特點?找出其中的詞句,並加以體會。

(蹣跚、慢慢探身、兩手攀着上面、縮、微傾;這些動作描寫,表現出父親行動的困難、艱難。)

探討: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麼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各抒已見,互相補充。)

6、集體誦讀這些句子,注意語調、語速、語氣。

7、第一處和第四處寫“背影”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第一處點題,第四處照應,前後一體。)

8、請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現在開頭或結尾。)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五、精讀課文,捕捉作者的情感特點:

1:課文寫了“我”幾次流淚?找出文中幾次寫“流淚”的句子。

a: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父子離別

c: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2、文中哪兩處地方用了“聰明”一詞?文中“聰明過分”“太聰明”兩個短語的含義是什麼?

(一處:在父親與腳伕討價還價時,我覺得掉面子,説“聰明過分”是深深的自責,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識愁滋味”。二處:對父親囑咐茶房後,自責“太聰明”了,較前句內疚更甚。)

3、本文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前後討論,互相啟發,儘量統一答案)

(褒義詞貶用,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表明“我”自作聰明,這不聰明,主要是突出“我”對父親所做的事情不理解。展現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心疼愛,為後邊寫“背影”作鋪墊。)

4、緊抓文末一句感歎,把握全文情感線索,概括課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於敍事中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至愛,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拓展遷移:

1、上面我們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這種體會:同樣是通過極平凡的小事來寫人,我們往往寫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卻寫得深切感人。這是為什麼呢?現告訴大家一個祕訣:寫散文有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要善於選擇表現角度。本文表現角度的選擇上有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然後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1、表現角度新穎獨特。本文選擇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抒寫父親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絕。2、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父親買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兒子對父親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緒都聚會攏來了,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2、將全班同學分為“頌父組”與“頌母組”,從日常生活中找出父親或母親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説父親(母親)好”為主題開展辯論會。

《岳陽樓記》 篇七

教學目的:

一、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二、學習一些文言詞,懂得文言虛詞“則”的用法。

三、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四、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寫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二、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表達了作者深刻而豐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與散句結合,使文章既和諧又富於變化的語言,讀起來琅琅上口。

教學難點: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寫景,由景寫情,由情言志。

二、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三、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幾文章的內容,學習生字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二、講新課

(一) 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靠刻苦攻讀,1015年中進士,官至副宰相。他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極深。他不斷議論朝政,切中時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擠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紹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觸動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罷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即將落成,去信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一年9月15日寫成的。

(二)範讀課文,學習生字。

謫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觀夫(yú)(fú) 銜遠山(xián) 浩浩湯湯(shāng) 朝暉夕陰(huī) 瀟湘(xiāo)(xiāng) 遷客騷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fēi) 怒號(háo) 檣傾楫催(qiáng)((jí) 山嶽潛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瀾不驚(lán) 沙鷗翔集(ōu) 岸芷汀蘭(zhǐ)(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靜影沉璧(bì) 寵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都。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叮囑。

(三) 由讀課文,直至讀熟。

(四) 學習文章的第一節。

1、本節課文,並根據頁下注釋翻譯這一節。

2、學習這一節中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

屬予作文以記之:予,我; 以,來; 之,指重修岳陽摟這件事。

3、概括這段文章的內容。

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誦課文第一節。

三、作業。

熟讀課文,記憶生字,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朗讀全文,複習生字。

二、新授。

(一) 學習課文第二節。

1、朗讀本節課文,説説這一節寫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內容。

洞庭湖的大觀。

2、翻譯描寫洞庭湖大觀的課文,想象洞庭湖的壯麗景色。

予觀夫巴陵勝狀:夫,發語詞,無意義;觀,觀看;勝,美好。

此則洞庭湖的大觀:則,就是;觀,景象。

3、翻譯本節課文剩餘的內容説説這部分寫的是什麼?

北通巫峽:北,向北;通,到達。

南極瀟湘:極,到。

這部分寫的是: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陽樓之大觀,為什麼不詳細記述呢?

因為“前人之述備矣”,如果作者再詳細寫就會顯得重複沒有新意。

5、背誦本節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三節。

1、朗讀課文,想一想,這一節寫的是岳陽樓什麼時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時的景色。

2、這“霪雨霏霏”時寫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內容?

霪雨霏霏時間之長;天氣陰冷,風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時節兩岸的聲音。

3、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覺是什麼?(悲傷)

4、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登斯樓也:斯,這。

去國懷鄉:去,離開。

感極而悲者矣:極,極點。

5、朗讀這節課文,體會其中描繪的情形。

6、背誦這一節課文。

(三)學習課文第四節。

《漁家傲》 篇八

1、背誦《岳陽樓記》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簡介: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江蘇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於世。曾守衞西北邊疆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導入: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蹟,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分組比賽交流]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三、學習《漁家傲》:

背景簡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陝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後,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詩就作於此時。

1、自讀欣賞,體會詞中韻味,及詞人的思想感情。

2、小組賞析討論,理解詞中意境:

3、討論:詞的上闋下闋各寫什麼?

4、創造性的賞析上闋:[可進行口頭描述或書面描寫,將范仲淹筆下的塞外邊關圖擴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