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8W

五年級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多篇)

五年級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1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起始課,也是一節重要的數學概念課,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為抽象,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內涵,並靈活地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達到課堂的高效,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領會意圖,做到用教材教。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每個細節都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3行飛機,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兩個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給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的概念。這樣做目的有二:一是滲透了從乘法算式中找因數倍數的方法,二是利用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明確的看到因數倍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但這樣做仍不夠開放,我是這樣做的:課始並沒有出示主題圖,直接提出問題:“如果有12架飛機,你可以怎樣去排列?”學生除了能想到圖中的兩種排法還能得到第三種,這樣做是用開放的問題做為誘因,使學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個算式,而這些算式不僅能夠清晰地體現因數倍數間的關係,更是後面“如何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滲透和引導。看來靈活的運用教材,深放領會意圖,才能使教學更為輕鬆、高效!

二、模式運用,做到靈活自然。

模式是一種思想或是引子,面對不同的課型,我們應該大膽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機械的。只要是能促進學生能力形成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要運用模式而把它們淡化,反之,應該想方設法,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

如本課中例1是“求18的因數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數有哪些”教材的設計已經能夠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軌跡,那我們何不通過一句簡短的過渡語讓學生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呢?而沒有必要非要設計出兩個“自學指導”讓學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讓學生對比着去感受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學例1再學例2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髮現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加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內涵比形式更重要,發現比引導更有效!

五年級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2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節課又是這一單元的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意義,能夠熟練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靈活地處理了教材,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只讓學生認識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及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效果不錯。

一、設計情境,引起思考。

改變教材的情境圖,用學生有興趣的情意引入課題:有12個小方塊,要求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想怎麼擺。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想到有3種擺法,每種擺法怎麼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塊?由於方法的多樣性,為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從而理解決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探求找因數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首先放手讓學生找出24的因數,由於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方法與答案,在探索這些方法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明白瞭如何求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從而掌握了知識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的應用教材,使之服務於教學,讓教學有效的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五年級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3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編排對於學生來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師對整除的概念不做講解的話,今後的知識學習可能會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這課時中,結合老教材的知識給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學習起來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比如,我上課前利用班級中學生的父子關係和朋友關係來説明“朋友、父子”詞語的含義,它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係,只能造句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這樣的話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較自然貼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和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除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8、15、24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自己找因數和倍數練習後又總結了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倍數都是它本身。我想這應該比教師的傳授要好百倍。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起來十分輕鬆,教學設計儘量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理解困難的問題。學生對新知掌握較牢,學生樂學,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學後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