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多篇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通分》這一模塊的主要內容是理解通分的意義,能夠對異分母進行通分,為下一步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打下基礎。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在通分時會正確應用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找到兩個數的公分母。進而,對兩個異分母分數進行通分。

首先,由一些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比較引出當兩個分數的分母如果不相同該怎樣進行大小的比較,從而引起學生對學習通分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來解決,師生共同總結出如果把這些分母不相同的分數轉化為分母相同的分數那麼再進行大小的比較就會比較方便。引出通分的概念: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數的過程叫做通分。

同時,引導學生找出通分時怎樣確定同分母分數的分母,用什麼數做公分母會算起來會比較簡便,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會得到用異分母分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公分母。

理解了通分的意義,並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後,通過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熟練地把兩個異分母分數通分,並進一步對兩個以上的異分母分數進行通分,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在練習時大膽嘗試。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分數混合運算(一)》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混合運算》第一課時教學內容。下面結合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優點:

1、充分利用情境圖創設問題情境

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問題情境改為學生所熟悉的校園特色團隊作為學習素材,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

在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新課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圖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並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自己或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從而使學生正確地選擇了計算方法,按照一定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列出分步、綜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數學模型。學生在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受運算順序的自然生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成功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生成。

2、關注學生的學情

學生在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時,自覺地利用了分數(一步計算)的解答方法,通過畫示意圖、寫等量關係、找到了解題步驟與關鍵,通過由先分步,再列出綜合算式這一過程,學生很自然地將“整數的運算順序”遷移到“分數的運算順序”,這足以説明學生有自己豐富的數學現實,並能用之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注重對學生的課堂生成的及時捕捉和對比反饋,讓學生在觀察、交流、比較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注意格式的規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重視數學的體驗發展提升數學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應用,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如在“通過畫示意圖,列分步、綜合算式,着重説明綜合算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運算順序”這個環節上和通過讓學生分組解答不同的提問,回答這道題要先求什麼等思維活動,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在學完本節課後,讓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穫,使學生又體驗到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4、不足:

1、教師放手不夠,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觀察、思考、比較、分析,和充分表達的時間,更好地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師在教學中對電腦操作不熟練,所以造成一些時間的浪費,影響了學生的情緒,也影響了老師的情緒。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1、本課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情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樂學、好學,較好地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

2、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分數基本性質和最大公因數的求法。本課無需在此處多費時間,合理的知識遷移,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約分”的含義,使知識深入淺出,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3、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和發現的時間與空間,從約分含義的理解到約分方法的學習,教師始終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基礎上,相信學生的潛能,通過第一組活動,引發學生思考,發現幾個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數相同;藉助第二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理解約分的含義;創設第三組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實踐探究的平台,使學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約分方法,最終達成共同的認識。可以説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在學生的發現、探究、討論中解決,課堂處處閃動着學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師關鍵處的點撥和發人深省的提問充分體現了教學主導的作用,既引導學生的發現,又不限制學生的思路;既能放開手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又能在發散思維之後,求同存異,提升學生的認識,使課堂充滿生機,啟發引導無痕跡。

5、練習的設計體現了清晰的層次性,尤其是最後遊戲的創設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天真活潑的特點,同時又寓教於樂,使學生對約分的認識有了更新鮮,不呆板的認識。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出發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新知。

我在教學《循環小數》時,讓學生自己在計算的過程中發現新知,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教學時,我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先讓學生進行課前研究,知道有關循環小數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環小數的概念—循環節—寫法—豎式計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逐步加深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並注意讓學生在應用“新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而豎式計算,對於學生來説並非“新知”,但是他們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時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動的模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着自己進行計算,同時引導學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為什麼?把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豎式,發現規律上,使學生對“依次、不斷、重複出現”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角色”。

練習時,我採用各個擊破,在循環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0.6666是循環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並説明為什麼?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0.6666成為循環小數,應怎麼改?在練習設計中,我採用了設疑的方法,如32.7272是循環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有利於加深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於學生簡單的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據地回答問題或敍述理由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突出在比較與活動中體會並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教材首先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後,教材圍繞“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

在活動中發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後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説明這兩個物體所佔空間大小不一樣。這樣,通過生活經驗和動手實驗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感受之後,教材揭示出體積的概念。隨後教材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研究“哪個杯子裝水多”,在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基礎上,再揭示的容積概念。引入這兩個概念之後,教材還設計了搭物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並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於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別及其聯繫,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

1、導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導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導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着 “土豆和石塊哪個佔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通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後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並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佔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説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並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絡體系。

本課亮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尊重學生,教學中順勢而導;學生在不斷操作、比較、思考與交流中學習,學生思維提升過程得到彰顯;靜與動結合,學習與練結合,充分嘗試了“30+10”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精神體現較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