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興化民風文化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7W

半城伴水

淺談興化民風文化

——淺談興化民風文化

揭開蒸籠的蓋頭,撲面而來的霧氣一股腦飄了出來,是雲降到了這個小茶館,只是添增了滿滿的煙火氣,竹製的蒸籠掛滿水珠,似乎剛從籠鍋中拎醒打着哈欠。可人是顧不着的,一雙筷子隨即落下,一隻筷子伸到包子底邊的麪皮下,側過來一翻,吹兩口就送到嘴裏。破開的小口立即流出金黃的蟹黃,包裹着的奶白麪皮,令人垂涎。

這是興化名菜,蟹黃包。興化早茶起源於清朝中後期,富足的生活,讓晨起溜完鳥的人們有閒情坐下温茶談笑,漸漸地這習慣流傳了下來,其中經典的菜品的燙乾絲,煮乾絲及蟹黃包。興化,這個城市的半城中洋溢着滿滿的韻味。

興化伴水,興化人於是也充分利用了伴水之利。蟹黃包主料蟹黃,主要為興化所出。

縱橫幾百畝田地,總能看到幾十畝的水塘。仔細觀察,周圍圍上了到大腿高的鐵網,多半就是蟹塘了。

鐵網為一特色,水葫蘆也是有的,漂浮在蟹塘上,也有了水中綠嶼的味道。常見頭戴笠帽,撐着小舟的養蟹人,如守島人一般。管理着自己的一方水田。

撐舟時,若是小塘則只需用竹篙點下岸坻,任舟自遊既可,不撐水底,是怕傷着了蟹。圍着塘着鐵網,是防蟹偷爬了出去,找不到回家的道。這八腳的東西,吃的是螺絲與水草,唯有養蟹人巴掌大小,卻是時刻牽動着養蟹人的心。

養蟹人是樸素,關注着三兩畝的田池,定期清理水草,亂風下雨擔心的,也不過是用心血養出的螃蟹,忠實的本性在對待蟹的方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動用自己的經驗及智慧,依水生,伴水長。

古有“仁者樂水”,興化是水鄉,興化人也吸收了水的靈性,也孕育水一般清澈的內心。綠色的田野,清澈的河流,通透的內心,構成了幅展示水鄉的畫面,它更多地活在已逝人與未逝人興化人的心中。

興化的蟹塘清塘又撒苗,垛田的菜花綠了又黃,茶樓的人兒了走了又來,這一個不大的半城,伴着澄的水紋,歷史的興衰中走來,又將向未來的變遷中前進。

此中,唯獨沒有改變的是興化人民,質樸,澄澈的民風。

塘中養蟹,河裏摸蚌。一説靠水吃水,倒一直是這麼回事。帶一個大澡盆,任它在自己身旁划着,腳踩着淺水處的積泥,慢慢踱着,趟着,忽地觸到了堅硬的外殼,那多半就是蚌了,

之後一個猛子所紮下去,手在下頭探着,一碰到蚌殼就扣上去,腳蹬着水,再冒出水面,順帶出來的河蚌就隨手丟進澡盆,繼續趟着。一下趟到夕陽,它穿過水岸上的樹降落在人身上,像極了一幅油畫。

除去河蚌,還有螺螄,蝦穴,若是當即開飯了,不是抱着戲水的心來到河邊,僅僅是打點螺螄作個菜,那可就容易多了,一根繩,可達河底,繫上鐵圈編的兜菜籃,揚手出去。

等到籃沉了底就可以開始拉線。拉線求穩,不似釣魚那般提竿而上,它是在河底拖了一路,直以靠近碼頭,才直上來的。

上來時,積泥中網中漏出,被水流拉回河底,而剩下的就是半籃的螺螄了,多來幾次,兩頓下酒菜便有了,幸運的話,甚至可以“釣回”一隻烏龜。如此一來,家中孩子一下午的消遣便有了。

興化人生來就是在垛上的,垛上半城,垛下半水。蟹塘撒苗又排塘,垛上菜花綠了又黃,小舟出篙又泊岸,靜謐的時光伴隨着一仕仕興化人的傳承,同樣伴着是興化人不泯永存的淳樸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