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作文的指導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1W

七年級作文的指導精品多篇

七年級作文寫作指導 篇一

我是一個排球謎,排球的一切我都知道。

排球顧名思義,是球類運動項目之一,球場是長方形,中間隔有高網,比賽雙方(各6人)各佔球場的一方,用手把球從網打來打去。排球運動使用的球用羊皮或人造革做殼,橡膠做膽,大小和足球相似……

我就是排球小靈通。但是小靈通也有發威的時候,老虎不發威,你當我

kite啊!記得那一次:

那時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我和爸爸看好報紙,異口同聲的説:“夜裏1點30起看球賽。”“你們不喜歡足球啊?”媽媽説。“什麼足球啊,是排球”老爸説。媽媽嘴張特大。爸爸對我説:“2點的賽,你2點起就是的。”我説:“不行,要晚了不就糟了嗎?”

到了晚上,我聽見“好好好”的聲音,我一看錶,啊都2:01了,不好,開賽都1分鐘了,我趕忙起身去看球賽。經過3場惡戰,中國隊大勝俄羅斯隊。我以一個最響的呼嚕為她們加油,我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這就是我,一個排球謎。

七年級滿分作文寫作指導 篇二

時間過得好快啊!一眨眼兩個月就過去了,那就意味着期會考就要來到了!面對着緊張不安的我,也許是一種考驗。

考試那天,我來到考場,看到許多同學都拿着書在複習。而我卻兩手空空!不知不覺,鈴聲響了。我走進考場,面對一張張油印印的試卷,我只能盡力而為。我接到試卷,便開始埋頭做了。也不知過了多久,一張試卷就在我的手下OK了,當然有好幾道錯的題連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我趁剩下的時間檢查了好幾遍,而且訂正了一個錯誤,就交了卷。

第二天來到學校,同學們都很緊張,生怕考不好回家捱打,我當然也不列外。過了半小時左右,老師手裏捧着是試卷大步流星的走進了教室。我心裏像裝了一隻小兔子似的。砰砰跳個不停。老師開始髮捲了,我緊張極了。我期待着的好成績,最終終於讓我看到了!

我成功了!從那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努力就能創造奇蹟!

七年級優秀作文寫作指導 篇三

我其實是一個不怎麼漂亮的女生,甚到有些醜,臉長不長,圓不圓,一雙大不大小不小的單眼皮眼睛,遢鼻子下一張有點大的嘴巴。

我的脾氣:喜怒無常。有那麼些暴躁。

可我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究竟我哪個地方博得很多男生的好感。

進入國中了,以前的男生都沒有和我一個班。鬆一口氣,誰知道,這只是遊戲的開始……

我一直穩坐班長的職位,上了國中也不例外。我有很多好朋友,比如説曉菲,比如説曉明,總之我和大家都相處得不錯。曉菲曉明都很漂亮,周圍自然就有很多追求者,一來二去,我在年級上也小有名聲了。

曉明的老公叫宇,曉菲開始和策談,後來和八年級的睿談。

宇是我們學校的混混,他以前一直不喜歡我,對我有意見。後來,一次籃球賽中,我們班主力秋不小心撞了他,他就一直藉此不讓秋動,害我們班敗給他們,我氣哭了,不管那麼多,大罵宇,沒想到他去因此而消除對我的偏見了,讓人匪夷所思……

七年級會考優秀作文寫作指導 篇四

今年暑假,我們去日照玩,這個活動是家裏組織的,有爸爸,奶奶,我和小馬(弟弟)。

到了日照,我們先找了一個賓館住了下來,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的來到海邊啊!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我們面前一個個浪花拍打着岸,我和小馬高興的跳了起來!我們赤足走在沙灘上,軟軟的沙子踩着真舒服,我和弟弟換上游泳衣,拿上游泳圈高興的去游泳突然一個大浪來啦!沒有躲急被他打了下來,啊!吐,啊!

又苦又鹹,好難喝啊!但是經不起大海的誘惑,我和弟弟還是衝進了海里,我和弟弟一會自由式一會蛙泳,我們還做了比賽,誰遊的快,還沒開始比賽一個大浪又打了過來!喝了好幾口海水,有點想吐但是我和弟弟沒有害怕大浪的打擊,還是完成了比賽!

退潮啦!我和弟弟在海里遊的很開心也不知道遊了多長時間!爸爸説:‘水涼啦!我們回家吧!’

我和小馬還有爸爸疲憊的回家啦!

七年級作文寫作指導4:交代和照應——段與段之間 篇五

交代和照應是指內容之間的聯繫説的,是使篇章完整週密的重要方法。一個好的篇章,不僅要注意段與段的銜接,層與層的連貫,還要注意前後的交代和照應。

交代是指前邊某個地方對後邊將要出現的事情作適當的交代,以免後邊出現得太突然;照應是指後邊某個地方對前邊交代過的事情作必要的呼應,以免前邊交代的事情沒有着落。前有交代後有照應,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寫了後面沒有照應,就會使交代落空,成為多餘的東西;相反,如果後面寫的前面沒有交代,就會讓人覺得突然,不好理解。下邊介紹幾種常見的交代和照應的方法。

一種是內容與題目照應。篇章的內容和題目相照應,或揭示標題的含義,或突出篇章的中心。這種照應,有時是在開頭點題,有時是在結尾扣題,有時則是在整篇中隨時和題目照應。例如朱自清的《綠》就在開頭和結尾兩次點題: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開頭)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結尾)

開頭點出梅雨潭的綠,結尾再次點題,表達對綠的讚美、驚異之情。又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全篇幾次寫到“梨花”: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來:“看,梨花!”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麼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

這是第一次,寫自然界中的梨花,與題目相照應。

“我到處打聽小茅屋的主人是哪個,……原來對面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這是第二次,從自然界的梨花寫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點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次與題目照應。

這天夜裏,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裏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

這是第三次,把自然界的梨花與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綰合在一起。

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這是第四次,結尾引用詩句,雙關“梨花”,點明題意。這種隨時的照應,使文章前後連貫,脈絡清晰。

一種是結尾與開頭照應。結尾與開頭照應得好,能夠“首尾圓合”,使全文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照應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開頭)

——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結尾)

開頭從心裏不寧靜,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寫到“妻哼着眠歌”,我“帶上門出去”;結尾則説不覺已到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應周密。吳晗的《説謙虛》用格言“謙受益,滿招損”開頭,以格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結尾,不僅形式上都是格言,而且內容上互相照應、補充,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還有一種是行文中前後照應。前邊先交代一下,後邊或換一個説法,或説明結局,使內容深入。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前邊寫到: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鏡,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結尾處又説: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

前邊先介紹外貌及聲調,後邊説它們對自己的鞭策,照應周密。又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與白莽第二次相見時,説到“就將我所藏的兩本集子送給他”,這是交代。到第三次相見時,先説柔石告訴他書被沒收了,再説“我”感到“痛惜”,最後説明是什麼書,書的由來,表明痛惜的原因,這些都是照應。

有時,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或句子前後照應,使得篇章前後語斷意不斷,完整週密。例如魯迅的《祝福》,先從舊曆年底寫起,點出“我”在這一天回到魯鎮,然後寫魯鎮的祝福景象,最後説:“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接着,用“況且”進一層引出祥林嫂的事情,敍述我和祥林嫂的最後一次見面;敍述完後,重複説:“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相同句子的前後照應,不僅強調了語意重點,而且使篇章層次清晰,意思表達連續不斷。

七年級作文寫作指導1:開頭和結尾 篇六

開頭和結尾是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篇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好的開頭和結尾往往能給篇章增色不少。

開頭是作者思路的起點,關係着作者思路的發展。作為篇章的一個特殊部分,開頭既要有利於篇章的展開,給全篇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又要有吸引人的力量,能夠緊緊抓住讀者。

一般説來,我們較多地提倡開頭要開門見山,直接入題。像古代笑話中“博士買驢,書卷三頁,不見驢字”,説得雖有些誇張,但也足見寫文章確有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情況。茅盾的《白楊禮讚》、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直接接觸文章的內容或所寫的主要事件、人物等,都是開門見山的好例子。當然,也有先顧左右,緩緩入題的,也就是不直接接觸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內容,而是從相關的其他方面寫起。例如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先説明題目的由來,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魯迅的《藥》,以環境描寫開頭,為全文定下陰沉冷清的基調;孫犁的《荷花澱》,以景物描寫開頭,創設了一種詩情畫意的氛圍,等等,都是緩緩入題的好例子。

好的開頭還要注意得體,也就是適合不同的語體。

應用文大體都有一定的模式,只要瞭解了這個模式,基本上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寫下去了。比如書信,開頭一般是稱呼和表示問候的話語,然後表達寫信的內容。有些人寫信,問候以後還常常説“今天去信不為別的事,只因為……”,這是套話、廢話,應該避免。試想,我們平時去商店購物,有誰會説“今天來貴店不為別的,只為……”,若真的這樣説,豈不是迂腐透頂!

記敍文敍述一件事情,事情的經過是它的主體,事情的開端就可以作為開頭,事情的結局就是它的結尾。大部分記敍文都採用這種方式,不必舉例。也有變化的情況,如採用倒敍結構的,開頭先交代事情的結局,再回過頭來敍述事情的開端和經過。這種方式在小説裏比較常見。例如魯迅的小説《祝福》,先寫“我”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祝福的景象以及見到祥林嫂和祥林嫂之死,然後由她的死引出對她“半生事蹟”的回憶,就是把故事的結局作為篇章的開頭的。

説明文和議論文的開頭也有一定的方式,大體有兩種不同。如果是人家熟悉的,可以開門見山,直接提出説明對象,然後分層加以説明;或者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張,然後分層加以論述。例如仇春霖《萬紫千紅的花》的開頭:

花怎麼會有各種美麗鮮豔的色彩呢?這是由於花瓣的細胞液中存在着色素。……

文章一起筆就提出了説明的對象,直接入題。

如果內容是大家不熟悉的,就要作些闡釋或相關的説明。例如魯迅的《拿來主義》,寫於30年代,是針對中國當時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寫的。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拋出靶子,從傳統的“閉關主義”和現實的“送去主義”寫起,然後提出自己“拿來主義”的觀點。因為有了這些相關內容的説明,讀者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也才能心悦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觀點。

七年級作文寫作指導3:銜接和過渡 ——段與段之間 篇七

把不同的段落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篇章,段落之間語意要連貫。要做到語意連貫,可以使用一些銜接或過渡的方法。

銜接是利用一定的詞語或相應的句式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聯繫比較緊密的段與段之間,使篇章前後連貫,脈絡分明。主要有意合和關聯兩種。

意合,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靠一定的語義關係自然組合。例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前兩段: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着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着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着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得到。

前一段寫馬克思的去世,後一段寫他去世所造成的損失,兩段語意自然銜接,用的就是意合。

關聯,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用一定的語言材料銜接起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關聯方式:

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連接。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寫一段包身工的生活,開頭先交代時間:“舊曆四月中旬,清晨四點一刻,天還沒亮……”,“四點半之後,當晨光初顯的時候……”,“五點鐘,上工的汽笛聲響了……”。這樣,時間線索時隱時現,思路十分清晰。此外,在分析包身工制度發展的原因時,還用表示順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銜接得非常好。這樣的銜接在一般的説明文、議論文、規章類應用文或科技論文中用得比較多。

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順接(如於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關聯詞語來連接。例如魯迅的《祝福》,前兩段寫回到魯鎮的情形,段尾説:“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第三段緊跟着説:“況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這是用“況且”表示兩段的遞進關係。又如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羣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

但接着就有流言,説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第一段先説有人遇害而我有些懷疑;第二段開頭用“然而”轉折,説明我的懷疑不對,她們的被殺是事實;後邊兩段雖然各有一句,但作者讓它們獨立成段,並且在開頭使用“但”字連接,最後一段是作者由此引發的議論。關聯詞語的使用,使得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自然,作者的憤怒之情也溢於言表。

一種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聯繫的詞語連接,包括同一詞語、同義詞語、反義詞語等。例如唐弢的《同志的信任》,第一段從魯迅同陌生女子見面寫起,寫到“自己也立刻帶着紙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裏”;第二段緊接着寫“燈下,他打開紙包”,結尾處寫到“紙上立刻現出了淡淡的字跡”;第三段馬上又寫“這是……一封信”。這樣前後銜接,連貫自然。又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問“我”死後的一家人能否見面時,“我”在那一段的結尾處説:“其實,究竟有沒有靈魂,我也説不清。”然後順着這句話用一段説明自己當時的心理,中間又説:“而況明明説過‘説不清’,……”下一段接着又説:“‘説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三段用相同的話語前後關聯,使得文章思路不斷,連貫自然。

還有一種是利用意思有聯繫的句子相銜接,如同一句式、同義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義句式等。詩歌常常採用這種銜接方法。例如柯巖的《周,你在哪裏》,其中四段都用“我們對着……喊:周——”開頭,不僅使篇章層次清晰,意思表達連續不斷,而且銜接得非常緊密。其他文章也常常使用這種銜接方式。例如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

“漏斗户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

他到城裏去幹啥?他到城裏去做買賣。……

他去賣什麼?賣油繩。……

賺了錢打算幹什麼?打算買一頂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開始寫陳奐生“悠悠上城來”,接着三段分別用設問句開頭,相同的句式,將三個段落巧妙地銜接在一起。

過渡是利用過渡段或過渡句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轉折比較大的段與段之間,如兩個不同的事件、兩種不同的內容、兩個不同的場面等。

過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這就是過渡段。過渡段一般比較短小,大多是一句話或一個句羣。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先敍述清國留學生在東京的情況,然後寫道: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這句話就是一個過渡段,它把敍述的重點由東京自然地過渡到了仙台,使上下兩層意思連接緊密。又如魯迅的《拿來主義》,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義”,接着另起一段説:

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這個過渡段,先總結上文,結束對“送去主義”的批判;然後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來主義”。這樣,就把上下兩段意思自然而然地連接了起來。

過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這就是過渡句。過渡句常常用在上一段的結尾或下一段的開頭。例如楊朔的《海市》,先寫海市美景,接着寫這一次來得不是時候,然後在結尾處用一句過渡:

可是海市不出來,難道我們不能到海市經常出現的地方去尋尋看嗎?也許能尋得見呢。

“海市不出來”與上文相聯繫,寫虛幻的海市;“也許能尋得見呢”,為下文寫真的海市做鋪墊。又如茅盾的《風景談》,第一段寫星星峽外的沙漠風光,由此引出“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下一段開頭緊跟着説:“於是我又回憶起另一個畫面,這就在所謂‘黃土高原’!”這句話就是過渡句,用來引出下文,使前後兩段銜接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