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醫學心理學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3W

醫學心理學論文【通用多篇】

醫學心理學論文 篇一

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變量與健康或疾病變量之間的關係,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1,探討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不僅在臨牀醫學實踐中具有指導意義,在災後公眾健康問題中顯得更為重要。核事故不同於其他自然災害,其引起的核輻射、核污染以及放射性塵埃令人更為恐慌。Becker2研究表明,在各種災害中核輻射最令人畏懼。因此核事故引起的公眾健康問題最為顯着。儘管核事故少有發生,但其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尤其是造成公眾的輻射暴露。眾所周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公眾造成的心理影響已經遠超事故本身引起的災害。其他的科技災難帶來公眾健康影響與核事故也極為類似。現通過分析國內外核事故對災後健康的影響,探討如何提高核事故應急的效率。

1核事故與公眾健康

人類掌握原子能利用以來,曾多次遇到核危機和災難性核事故。二戰時期的廣島、長崎核彈爆炸給兩座城市帶來的災難至今還影響着當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美國三裏島核電站危機給周圍居民帶來長期的心理影響,緊張相關的高血壓、心血管系統變化等各種症狀在事故當年三裏島附近居民流行病調查中有顯着表現,甚至在5年後,都有許多亞臨牀慢性緊張綜合徵的報道,其中暴力傾向的症狀最為明顯。1986年4月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造成32名工人和救災人員當場死亡,綠色和平組織認為該事故導致近10萬人直接或間接死亡,數百萬人長期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響,超過三裏島核電站事故65000倍的核污染給方圓6萬平方千米帶來長期的公眾健康影響。兒童甲狀腺癌激增,白血病、淋巴瘤發病率增加0等各種輻射相關疾病給當地居民健康帶來巨大威脅。事故也給當地公眾帶來更為深遠的心理影響,在事故4年後的調查中發現,5%的成年人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系統改變,50%的人抱怨有胸痛症狀,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正遭受輻射相關疾病,核電站廢物清理人員出現工作變動頻繁、孤僻、家庭不穩定、離婚、酗酒等精神壓力相關的心理學改變。近期的日本福島核危機已經給當地居民造成嚴重的健康威脅,短期內的放射病爆發和長期的癌症發病率增加以及今後長時間的公眾心理健康影響難以估量。

我國沒有發生過引發公眾恐慌的核事故災難,除了原子彈試爆工作人員遭受核輻射事件相對較為嚴重,其他一些均為小範圍影響的事故。例如,20xx年4月份的天津大港油田鑽井平台放射源暴露事件造成81人受照劑量在1mSv以下的核事故,北京協和醫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作為國家放射病救治第一臨牀部參與救援,事故傷員涉及較多但劑量較小,沒有形成輻射損傷;儘管如此,當事人及家屬存在普遍的恐慌心理,受照人員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胃腸不適,噁心、嘔吐等。造成社會心理影響較大。不管是直接的核輻射危害還是廣泛的社會心理學效應都需要規範科學的核應急方案和公共教育政策。

2核事故與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反映了心理行為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在突發性核事故引發的社會心理變化給公眾帶來許有臨牀表現的災後綜合徵等健康問題。亞臨牀的慢性緊張綜合徵、機制未明確的心血管系統的變化都在事故後公眾健康中產生長遠的影響。

核事故最初引發的社會心理反應就是恐慌。產生恐慌的因素很多:對核輻射相關知識的缺乏;缺乏自信的逃離引發羣體效應;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對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印象;信息傳播速度快而相關專家沒有統一的指導意見;政府報道信息的不透明;媒體過多的報道;對污染地區人和物的歧視排斥等68。恐慌、挫敗、絕望等心理行為引起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紊亂進而表現為臨牀的各種全身不適症狀。長期精神緊張還會誘發各種疾病和行為失控。

醫學心理學的身體和心理表現是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的,各種全身不適等緊張相關症狀引起不良的心理反應,公眾往往會出現自己是否遭受核輻射危害的擔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這種心理和身體的相互影響是長久的,例如,在25年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回顧調查表明公眾心理健康問題仍面臨挑戰。做好公眾教育和應急政策,才能減少事故後的公眾心理健康影響和救援壓力。

3核事故醫學心理學與應急政策制定

3.1核輻射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公共核輻射

安全知識的教育和培訓不僅能夠提高公眾在核事故應急中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能減少社會心理恐慌,降低災後公眾心理健康問題。在突發事故中的第一救援者並非政府救援,往往是受害者相互救援起主導作用,正確核安全常識能夠提高災區自救效率和能力,減少對和污染地區人或物的恐懼排斥。旅館拒絕污染區逃出人羣投宿和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拒絕運載污染區的受害者等現象在1987年巴西的放射性污染事故、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1999年的日本核事故等中都有報道69。信息的不透明和公眾核輻射相關知識的匱乏加大了核事故中的地區**。因此,核輻射相關知識的公眾教育和核事故安全自救培訓是政府進行核應急的基本政策之一,這也是保障其他核事故應急程序的有效執行的基本條件。

3.2心理疏導配合醫療救援

心理救援和醫療救援在核事故應急中同樣重要,不僅是核污染地區受害者,還有作為主動接受污染的一線救援者的心理疏導工作對醫學應急起到輔助和促進作用。專門的心理醫師的心理諮詢或疏導可以預防短期的社會心理恐慌效應,同時也能有效控制公眾長期的焦慮、煩躁、全身不適等緊張相關的災後綜合徵。

3.3完善核事故應急程序

完善的核事故應急程序可以減少核危機給公眾帶來的醫學心理學影響。完善的應急程序包括專家的統一指導意見、媒體適度正確的報道、成熟的救援經驗準則、快速高效的救援方案。

首先,核事故救援涉及核物理、輻射防護、放射醫學、救援醫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媒體引導的專家意見對公眾救援行為和事故應急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但不同領域的專家在共同研討之前給出的意見很容易出現錯誤的引導,導致專家意見的不統一,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例如,福島核事故後的碘鹽搶購事件就是公眾核輻射知識的匱乏和專家錯誤的指導建議引起的。其次,現代社會的信息多元化,高速的信息傳遞給媒體的信息傳播也帶來一定的隱患:過多的關於破壞、死亡等報道引起社會心理的低落、擔憂和恐慌,加劇了公眾的恐懼心理。最後,政府各部門的工作效率、順暢的工作銜接、醫學救援和心理救援的聯動效率是確保救援方案高效執行的客觀條件。

考慮到醫學心理學作用和社會心理學影響,公共救援策略至少應該包括三個階段:緊急響應期、早期應急期和恢復期。

緊急響應期(事故發生後48h內):策劃啟動緊急救援方案;指導公眾進行核安全防護;勸阻人羣的危險行為;安頓倖存者;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受害人羣的醫療分類;組織公眾自救;救援人員的醫學和心理援助(職業安全的防護)。

早期應急期(48h至1個月):保證公眾信息暢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聽取公眾的質疑和反饋意見;繼續提供醫學和心理援助;幫助家庭重聚;重建地區管理秩序;關注災後心理病變。

恢復期(1個月至1年):主要解決公眾心理健康和醫學心理學影響形成的災後壓力綜合徵。突發災難中多數人能投入自發救援和自救工作,但在早期救援結束後卻陷入各種精神或心理疾病中,表現為精神的突發失常、情緒紊亂、全身不適、高血壓、士氣低落、各種壓力引起的疾病困擾、失眠、孤僻內向,其主要原因是災難場景的記憶、親人的逝去、自身的傷殘、經濟的損失、家鄉的遷移、責任過失引起的自責等。多數受災者會把心理影響反映給提供他第一救援的救援人員,醫學和心理後期援助應結合災後人羣的社會關係進行。同時,心理干預也需注意受害者隱私的保護以避免引起相反的效果。其次,對於生活信心的恢復,媒體應給予更多的重建家園和患者救治的信息傳播,組織悼念的儀式和典禮可以更大程度地釋放對失去親人的回憶和痛苦壓力。

4小結

核事故對公眾醫學心理學的影響對核事故應急政策方案的制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醫學心理學影響給事故地區公眾造成短期和長期的身體和心理影響,遵循核事故醫學心理學經驗準則的救治方案具有可行性、高效性,能獲得較好的後期效果。

醫學心理學論文 篇二

醫學心理學作為我校醫學生必選的公共課之一,引進CDIO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學習向合作學習,以概念為中心向已問題為中心等的轉變。本研究採用CDIO教學模式,試圖打破已有路線行進的教學理念,鼓勵並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思考。學生依據給出的條件,主動思考、積極設計、嘗試實現、實體化運行,從而從方法論上解決了專業課程怎樣教的問題。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相互影響的心理學分支,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1]。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們在健康或罹患疾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所涉及到的一切心理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目前醫學心理學現已列為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必考公共科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幾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這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的適合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聯合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聯合創立,併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CDIO培養大綱將大學生的能力分為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能力和實踐能力四個層面,大學生要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並以綜合的培養方式才能符合大綱的要求[2]。

20xx年,顧佩華院士第一次將CDIO教學理念引入中國,並於20xx年成立“教育部CDIO研究與實踐課題組”。目前我國已經有近40多所試點高校在進行CDIO教學模式改革。CDIO改革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以“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理念下強調研發與實踐為主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掌握紮實的技術基礎知識,引導新產品和新系統的開發與運行,理解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對社會的重要性影響。

一、醫學心理學課程中引入CDIO教學模式的理論分析

高等教育是一種能力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樣強調“做中學”,其本質上與CDI0教育模式異曲同工。所以,在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重視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可以通過關注學生自己的實踐或行動來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目前較多數高等教育在理論教學方面以教師講授為主;在實踐教學方面主要以驗證性試驗和模擬實訓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手段,但卻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創新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採用CDIO教學模式試圖打破已有路線行進的教學理念,鼓勵並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思考。學生依據給出的條件,主動思考、積極設計、嘗試實現、實體化運行,從而從方法論上解決了專業課程怎樣教的問題[3]。經調查發現,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尚無引進 CDIO教育模式進行課程教學的例子。醫學心理學作為我校醫學生必選的公共課之一,非常有必要引進CDIO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學習向合作學習,以概念為中心向已問題為中心等的轉變。

二、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改革思路

(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引入CDIO 教育理念。

醫學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且操作性極強的應用性課程。此次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為:首先以CDIO“一體化”理念整合課程體系;其次以“項目”實踐為載體踐行教學理念;最後以“做中學、學中做”為目標體驗學習樂趣。

(二)《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強調全生命週期”的“一體化”教學。

基基於CDIO 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養模式,其着重點在於幫助學生獲得各種實踐能力和素質。

CDIO 教育模式強調基於 “全生命週期”的“一體化”教學,是“做中學”和“基於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4]。因此,以“全生命週期”為載體的CDIO 人才培養理念高度契合《醫學心理學》課程培養需求,其“ 一體化”、“項目”等教學理念無疑也是適合《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具體課程的實施方案見圖1。

圖1 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總體方案

三、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中子項目與綜合項目的實施情況

(一)開展項目教學的實施情況

此次教學改革安排在秋季學期,在20xx級臨牀醫學專業的某個班展開。第一次授課,即向學生表達了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CDIO模式,開展項目教學,項目包括子項目與綜合項目。例如,子項目有心理應激研究、心身疾病研究、健康行為研究、心理干預研究;綜合項目有病人心理研究、醫患溝通研究、心理干預研究。每個項目的執行都可以化解為四個階段:“構思”(C)階段:學生根據授課老師的提示,開始構思所要研究的內容,確定項目名稱;“設計”(D)階段:收集各種文獻資料與臨牀資料,小組成員共同商定執行方案, 包括目標、使用的技術方法、時間、費用等。“實施”(I)階段:即把方案付諸行動,學生根據設計好的方案開展調研。“運行”(O)階段:即在評估與結案、跟進階段,根據方案設計的目標評估效果,進行結案並做好跟進。

基於CDIO 的子項目教學過程是: ①確定任務,學生組成團隊,根據任務分析背景資料,進行構思;②團隊集體討論,細化任務,設計出方案;③提交方案及方案展示;④答辯;⑤教師點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把案例教學、課堂模擬等教學方法與子項目教學糅合在一起,採用其作為CDIO 子項目教學的具體落實形式,推進項目教學的實施。

圖2 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

(二)開展綜合項目教學的實施情況

綜合實訓項目是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在綜合實訓項目中設置了病人心理研究、醫患關係研究、心理干預研究等問題構成的多個項目,要求學生以 5-6 人為團隊在課程結束一週之前完成一個項目。其實施步驟與子項目大致相同:如心理干預研究項目,步驟如下:①學生自由選定項目,以項目為核心形成工作小組,組員集體分析背景資料,進行相關個案診斷,初步考慮使用何種諮詢方法和技術(構思);②集體討論細化項目背景資料,設計諮詢方案(設計);③提交方案並進行角色扮演,錄製個案諮詢過程DV(實施);④DV 分享與答辯,提交項目總結報告(運行)。

四、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總結與討論

(一)課程改革實現了“做中學、學中做”

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到“做中學”這個理念,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理論知識的獲得與生活應用實踐過程中的活動聯繫了起來[5]。患關係研究,同學們可以到醫院去體驗一下自己作為患者跟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醫生對患者的影響等等。也可以對廣大患者做相關問卷的調查,從而真正體驗和領悟到課本上所陳述的理論知識。

(二)課程改革提升了教學質量

(1)創設學習情境: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合二為一。充分利用學校心理諮詢室、團體輔導室,融合各種醫院見習機會,加強實踐環節。

(2)提高項目教學的質量,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3)注重教師的素質:加強《醫學心理學》教師團隊專業理論水平、職業培養等的提高,積極爭取各種學習進修的機會。

(4)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課程設計符合社會發展要求,適時機調整項目設計和整體課程設計與時代發展相協調一致。

(三)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成果有望在高等醫學院校進行推廣

此次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優化了課程結構,形成《醫學心理學》COID教學方案。將CDIO教育理念深化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去。以此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此能力既包含了個人掌握的知識,而且也包括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團隊交流能力,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其次,此次課程改革促進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與CDIO教育理念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出更能適應工作崗位(羣)要求和滿足社會各種職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

醫學心理學論文 篇三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歷來備受關注,有報告顯示,大學神經衰弱等症狀為主,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佔10%,嚴重生中有16.0%~25.4%存在心理障礙,其中以焦慮、強迫症、心理異常者約佔1%,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另有調查顯示,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16%,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佔退學總人數的54.4%,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健康的弱勢羣體。因此,許多醫學院校都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然而有限的課時加上繁重的課業負擔,很難對醫學生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心理訓練。而將其納入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不僅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載體加強和深化醫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和理解。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與健康、疾病關係的科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相互結合,交叉滲透的一門學科,是許多醫學院校的必修課。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內容涵蓋了許多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知識,如心理學基礎理論、心身疾病、心理應激、心理障礙及不良行為、心理評估、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健康等。因此,在醫學院校利用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為平台,以培養心身健康的醫學人才為核心,實現專業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方便可行、操作性強、受益面廣。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雲南某醫學院20xx-2010級學習醫學心理學課程的212名同學為被試,其中男生91名,女生121名。

1.2 方法

測量工具及內容採用人際信任量表(ITS)、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鬱自評量表(SDS)測查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人際信任量表(ITS)共25個項目,採用5級評分法,被試得分越高則人際信任感越強。SAS由20個項目組成,採用4級計分法,被試得分越高,焦慮水平越高。SDS有20個項目,採用4級評分法,被試得分越高,抑鬱情緒越明顯。

干預內容及形式。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核心,在教學情境中實現並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積極性。本研究利用《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平台,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學習的有機結合。根據前期的調查和訪談發現醫學生中普遍存在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其原因為醫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戀愛問題,情緒管理、人際溝通等方面存在困惑和問題。因此,在教學內容上,結合專業課程學習滲透相關知識的講解,如在講認知療法時會講如何調整認知,重新看待失戀、掛科等問題。在講到行為療法時會講解人際溝通的技巧,情緒宣泄的方法及專業學習的方法等。此外,增設“心理衞生與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和熟悉《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的同時,系統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和自我調適的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注重與學生的互動,除採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法外,結合教學內容採用問題討論法、體驗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影片鑑賞法等多種方法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此外,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開設心理專題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問題諮詢等,從而達到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干預效果的評價方法。測試之前對主試進行培訓,統一指導語。干預效果評價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在開學授課前對被試進行問卷調查(前測)。第二步:對前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並追蹤其原因。第三步:根據前期調查結果,結合授課內容設計方案,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如進行學習心理教育、戀愛心理輔導,情緒管理訓練、人際溝通指導、耐挫力訓練等,使學生學會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同時針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深入的個別心理諮詢。第四步:課程結束後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後測)。

1.3 統計處理

採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對各量表前後測結果以(x±s)表示,採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授課前後醫學生焦慮狀況比較

被試在焦慮量表上的得分顯示,經過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學生的焦慮水平顯著低於授課前(t=4.31,P<0.05),説明通過干預,學生的焦慮水平有所下降,對未來更有把握和信心。

2.2 授課前後醫學生抑鬱狀況比較

被試在抑鬱量表上的得分顯示經過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學生的抑鬱水平顯著低於授課前(t=5.88,P<0.05),説明通過干預,學生的抑鬱情緒有所緩解,不良情緒得以矯正。

2.3 授課前後醫學生人際信任感比較

被試在人際信任量表上的得分顯示,經過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學生的人際信任感顯著高於授課前(t=5.22,P<0.05)。説明通過干預,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不信任感、懷疑感有所下降,對他人的信任增強,在人際交往中更有自信。

3.討論

焦慮是對未發生事件可能造成威脅的擔憂,主觀上表現為緊張、不安、憂慮、擔心、甚至痛苦等紊亂情緒,可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失調。醫學生的焦慮表現為考試焦慮、學習焦慮、戀愛焦慮、就業焦慮、生活焦慮等,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通過實施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醫學生的焦慮水平顯著降低,説明該教學模式能緩解並改善學生的焦慮情緒和不確定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抑鬱者常表現為情緒低落、凡事缺乏興趣、感到前途悲觀失望,可伴有失眠及身體不適感。自我評價低,常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嚴重抑鬱者倍感悲觀絕望,甚至有自殺觀念及行為。抑鬱使醫學生身心受到影響,生活質量降低,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通過實施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醫學生的抑鬱水平顯著降低,説明該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消極情緒有所改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

人際信任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互動對象的言語或承諾的可信度具有一種概括化的期望4。表現為一方能否大致預測另一方的特定行為及其對方是否可依靠、可信賴。

研究表明,人際信任對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較高水平的人際信任可以使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建立長久穩固的人際關係,從而使青少年更好地發展。因此,國外心理學家在制定心理健康標準時一致認為,人際關係是評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通過實施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增強了醫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

對醫學心理學課程授課前後學生心理狀況的比較表明,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抑鬱和焦慮水平顯著降低,人際信任感顯著提高。説明經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實施心理訓練和輔導,實現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後,學生的消極情緒有所緩解,不良認知得以調整,不當行為得以矯正,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和信任感。因此,將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改善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套省時、高效、有效、速效的創新教學模式,為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心理學教學提供可借鑑的方法。

醫學心理學論文 篇四

醫學心理學(medicalpsychology)是綜合國內外多種與醫學有關的心理行為科學理論、知識和技術,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它研究心理變量與健康或疾病變量之間的關係,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而高校心理輔導工作是高校輔導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做好高校心理輔導工作也是眾多輔導員經常考慮的問題。通過學習醫學心理學,以及在高校心理輔導工作中巧妙地運用一些醫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原理,可以幫助高校輔導員順利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因而它也就具有較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醫學心理學有助於處理焦慮性和抑鬱性障礙

焦慮(anxiety)是因不能達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預感到不祥和擔心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及帶有恐懼和不愉快的情緒。現在社會競爭之激烈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在校壓力很大,認為自己無關係、無門路,人生前途渺茫,有些學生看見外面激烈的競爭,自信心也就慢慢地喪失了,甚至想到逃避人生等等,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是絕不容忽視的。

焦慮性障礙具體分為現實性焦慮、神經症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三類。現實性焦慮亦稱客觀性焦慮,它是一種對學業或就業等產生的焦慮。有些大學生經常性地過分擔心考試不能過關或者擔心畢業後沒有工作,以致產生過分的焦慮。對於學生來説,輕度的焦慮一般不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反而可能有利於學生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面來。但是,如果是過度的焦慮,那麼就是不正常的表現。

首先,對於那些因在校園生活中碰到挫折或困難而發生焦慮的,可以依據實際的具體情況提出恰當的解決方案後再行處理。其次,對那些源於內心的幻想或知覺的焦慮,應當根據其內心的狀況,運用醫學心理學中精神分析與分析性心理治療較為合適。

抑鬱性障礙是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多伴有焦慮、肢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屬情感性障礙的一個方面。它在心理障礙中是最常見的,同時也是不易察覺的。它的突出表現是持久性的情緒低落,還可以出現睡眠障礙、對生活失去興趣、活着沒有意義等表現。當抑鬱情況嚴重的時候,會出現自殺意念或企圖。

近十幾年來,高校的自殺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説明對自殺行為的心理干預非常重要。對有自殺危機者,應耐心傾聽,努力找到其絕望的原因,同時要給他們營造一種安全、接納的環境,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如果是由現實生活應激事件引起的自殺危機,可採用醫學心理學中的疏泄法、支持治療等心理干預方法,以幫助他們度過危機。

二、醫學心理學的學習有助於早期干預性心理障礙

性心理障礙(psychosexualdisorder)又稱性變態,泛指在兩性行為方面的心理和行為明顯偏離正常,並以這類偏離為性興奮、性滿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組心理障礙。它可以表現為同性戀、戀物癖、異裝癖、異性癖等。一般來説,性心理障礙一旦形成後就很難改變,所以早期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於性心理障礙,性心理諮詢是早期干預的重要手段。平時在高校的校園中就要對性心理障礙的一些表現做一些對應的宣傳工作。對於相當一部分的性變態患者來説,應用行為療法中的厭惡療法對他們的治療取得了一定成功。

三、瞭解醫學心理學有助減少大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

大學生的不良行為包括酒癮、藥物依賴及因特網成癮等。其中,因特網成癮(internetaddiction),簡稱“網癮”,已經成為新世紀大學生常見的不良行為之一。其主要表現為不上網時,總是想着因特網;上網時間比預計要長;上網明顯影響學習和人際交往等等。通過了解醫學心理學的知識,可以為治療網癮提供較多的方法。比如認知行為治療等,為高校心理輔導工作提供了較多辦法。

綜上所述,高校心理輔導工作與醫學心理學關係密切。通過學習和了解醫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為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桑供春蠶,花引蜜蜂,這是對輔導員工作最好的詮釋。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本人認為學習醫學心理學具有非同一般的現實意義。

如何寫醫學心理學專業論文 篇五

敏感:青少年多是自尊心較強,且心理承受本事又低。所以,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總是覺得別人又在説自我的壞話、或是在指責自我了。從而無形中增加了自我的心理負擔,導致神經過敏。

叛逆:由於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期望擺脱家長和教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我當成小孩子,同時,為了表現自我的與眾不一樣,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以自我為中心,父母不讓做的事必須做,讓做、能做的事卻不做,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嫉妒: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我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悦、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見不得別人比自我好,覺得自我才是的。

失落:國小生抱有許多的幻想,期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異常是自我表現好卻得不到教師的誇獎,便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自卑:膽小、不敢表現自我、對自我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我的本事過低評價,心理承受本事脆弱。謹小慎微,行為萎縮,瞻前顧後等。

孤獨:經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我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我,不接納自我。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

國小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身心成長的失衡:國小生時期身體發育急劇變化,他們閲歷淺,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和親情力都遠遠落後於成年人。這種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不平衡使國小生出現許多困惑、煩惱和躁動不安,產生心理問題。

家庭教育的誤區: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本事和社會職責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升學,卻不注重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本事、個性培養以及社會行為規範的培養等。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我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一廂情願時,便會使青少年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鬱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學校教育的誤區:一些學校和教師迫於壓力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追求升學率、打造效應,成績成為評價學生本事高低的惟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教師和家長訴説,就會造成心理壓力,構成心理障礙。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在不一樣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異常是還存在着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傾向。

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當今各種思潮衝擊着我們的社會,純潔的教育資料與複雜的社會生活之間構成強烈反差,致使學生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學生思想的混亂、情緒的波動,也是心理障礙構成的原因之一。

學習焦慮:據調查,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國小生存在學習焦慮。這主要是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國小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休息是消除疲憊的重要措施。睡眠不但能夠消除疲勞,恢復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並且也是保證兒童正常發育異常是神經精神發育的必要條件。有關專家的研究結果證明:8歲兒童每一天宜睡11.2小時,9歲兒童每一天宜睡11小時,10歲兒童每一天宜睡10.5小時,11兒童每一天宜睡10.2小時,12歲兒童每一天宜睡9.8小時,13兒童每一天宜睡9.6小時。注意營養問題。經過增加營養來改善大腦的活動機能,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證明,蛋類、魚類、奶類、豆類、瘦肉、小米、玉米、花生、黑芝麻、核桃、金針菜、棗類、杏仁、栗子、松子、葵花子、海藻等食物中,包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是健腦益智的優良食品。呼吸訓練減輕腦力疲勞。下頭就介紹一種丹田呼吸法。吸氣時雙手(可握空拳)沿胸部向上,同時用鼻徐徐吸氣,充分擴展胸腔。呼氣時徐徐將氣呼出的同時,力入心窩,雙手靜靜下落至心窩位置,力入於下腹丹田。緩氣,每深長呼氣後,再轉入下一次的呼氣,此時應進行三次簡便呼吸,用以放鬆和調整全身。

人際交往焦慮:人際交往焦慮,主要指在與人交往中表現為焦燥不安,無所適從。這種傾向在當今國小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要有一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誠相待,關心他人這些良好的交往品質也是不可避免的。

自責傾向: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我不好,對自我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關愛與認可的不安。當學生感受到父母、教師、朋友不認可時,往往構成自責傾向。

挫折感:國小生的挫折感是來自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俗話説:“心病還需要心藥治”。心理疾病雖然構成原因複雜,處理起來較為棘手,可是並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不可救治的。關鍵在於要以人為本,對症下藥,才能收到積極的成效。在實踐中,不妨試試採取以下方法:

消除逆反心理——溝通與交流:我們首先培養自我的社會適應本事,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練自我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其次是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家長教師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我們只要抱着寬容的態度去理解這些事情,也就不會逆反了;再次是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常提醒自我遇事儘量剋制,多進行溝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消除孤獨自卑心理——增強自信: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説主要是因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問題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滿足等。消除自卑孤獨心理關鍵是對自我現存力量感到滿足。分析自我的優點,正確做出評價,發揮自我的長處;其次是千方百計來提高自我的自信心。最終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自我找到自我的突破口,經過勤奮努力,在某個方面做出成績來。

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日趨增多 篇六

由於時代不同,人類的疾病譜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舊中國,營養不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是當時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後,這方面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已控制了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也基本消滅,人羣中最常見的病死原因已從過去的傳染病轉變為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等,而這些疾病被認為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在發達國家綜合性醫院的門診病人中,純屬軀體性疾病的患者約佔三分之一,神經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約各佔三分之一。由此可見,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患者數要佔門診病人總數的60%-70%。在國內也有類似的報告。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着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