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經典評論文章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7W

經典評論文章通用多篇

經典評論文章 篇一

我的文章被閲讀了,又有人下了評語,我總會很高興——推己及人——讀別人的文章,並給文章下上評語,別人也一定很高興。看到別人對我文章的評語是褒獎的,我一定很高興;看到別人對我文章的評語是貶損的,心裏自然會不舒服。上述這兩種情況都是人之常情。

發現有人評了我的文章,我總要到別人的文集裏去看一看,也下上一條評語。我認為這就像熟人見面,別人打來了招呼,自己是理當迴應一下的。

想來我是個平常作者,不是名家,也不是編輯,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作品,給自己文章評論的也不多,對評論者一一回復,也不是什麼難事。如果自己有點名氣,對自己文章評論者甚眾,回覆自然會成為棘手的問題:個個都回復,時間從哪裏來?如有的不回覆,那就欠下了人情。其實,就是不是名家,由於種種原因也難免有不能及時回覆的情況。我就有幾次被別人邀評,自己也答應一定去看一看,而沒有看成的。想來總是覺得有點內疚,有點對不住朋友,違背了禮尚往來的交際規則。還有兩次是寫長篇的朋友,邀我到他的文集裏去看一下。翻開他的作品,看了一章二章,並沒有生髮出深刻的感想,也就打消了下評語的念頭。想到:下次再來時,能看出點什麼的時候再説吧。然而後來並沒有再進去過,最終也沒有下上什麼評語。只是覺得進去了一下,也算打了招呼,便覺得有點心安。然而在虛擬空間裏,你在那裏沒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博主怎麼會知道呢?便埋怨自己做事做不夠數,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好歹下個評語呢?

也有給別人下了評語,別人不加搭理的情況。當時自己也很有點不舒服。後來一想,反覺得是自己的可惡了:做好事都不圖回報,下個帖子就希圖別人回覆,也太有點小家子氣了。況且做文章到底不是應酬人情世故,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世俗的、世故的想法呢?別人給自己下了評語,自己就一定要回個帖子;給別人下了帖子,就希望索取別人一條評語,這實在是應付人情世故的做法。別人給自己下了評語,就像是給了自己一個束縛;給別人下了評語,就想要約束別人,豈不是弄得雙方都不自由了呢?

其實給你下個評語,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一個褒獎的評語不能把你吹到天堂,一個貶損的評語也不會把你貶到地獄。杜甫在世時,名氣並不太大,《圍城》初版時,也沒有轟動效應,當初名噪一時後來默默無聞者,也大有人在。機遇、環境等很多因素都是由不得人的。不過好的東西終究是掩埋不住的。把希望寄託在一個評語上豈不可笑。

説實在的,自己傾心寫出來的東西,往往總認為是不錯的,否則怎麼又膽量公佈於世呢?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起碼可以增強自信心。我總認為這是百花齊放景象,在人心根植的土壤。如果不比牡丹美的花都不開了,牡丹也便沒有那樣美了。小草雖然沒有牡丹美,但小草的美牡丹也是代替不了的。小草是小草,牡丹是牡丹。對小草再吹捧也吹不成牡丹,對牡丹再貶損也貶損不成小草。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斤斤計較什麼評語呢?

不寄希望於評語,不斤斤計較於評語,是不是評語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呢?非也。我認為評語應該有兩個作用:

首先是為了提高自己。別人的文章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別人的文章可以知道自己文章的不足,可以採集別人的長處,排除自己的糟粕。其次是為了提高別人。看別人的文章,找出優點增加別人的自信;找出不足,免於自己出現同樣錯誤,同時也向別人提出忠告,自然是利於別人揚長避短的。

我認為,寫帖和回帖可以看作是“幾句話”的文學評論。忠懇誠摯的褒貶是既利於他人又利於自己的。

看看網絡上的評語大都不是上面説的兩種目的,大都類似應付人情世故的回覆:或問好,或支持,或問候,或看都沒看就敷衍了事。當然,寫或回個有質量的帖子,也不是容易的事。問個好,聯絡一下感情也是可以的。只要不譁眾取寵,不故弄玄虛,不附炎趨勢,不庸俗吹捧,不言過其實,都是無可指責的。

不管是批評的帖子還是褒揚的帖子都應當以鼓勵為主,特別是批評的帖子要堅持“責勿過嚴”的原則,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什麼都有一個成長和衰亡的過程。文章寫的好的,未必就能一路都是好文章;寫的不好的,未必將來就沒有好文章問世。

下評語不僅對自己的作品有好處,對他人的作品有好處,對自身素質和他人素質的提高也是有好處的,實在是應該提倡的事情。但必須實事求是,公正客觀,褒貶懇切,與人為善,不寄託奢望,也不束縛自由。保持這樣的態度彼此方能悠哉,樂在,益哉。

但願能看到更精彩的評論;但願朋友在評論中學習,在評論中成長;但願紅袖不斷誕生有實力的作品。

經典評論文章 篇二

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武漢市城區中國小將實施新的“三好學生”評選標準。與傳統的德、智、體“老三好”不同,“新三好”要求學生做社會的“好公民”、學校的“好學生”、家庭的“好子女”,每項指標下面分設若干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下包含若干評價要素。

德、智、體全面發展,“老三好”作為青少年教育的目標和指針,曾經延續了幾十年。武漢市實施的“新三好”,在總體培養目標上與“老三好”基本一致,無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好孩子”。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新三好”與“老三好”在評價體系和指標上有着很大差別。筆者認為,與“老三好”相比,“新三好”至少包含以下兩個“亮點”:

其一,“新三好”更加貼近社會。“老三好”中的德、智、體,強調品德、學習、身體三個方面,注重的是青少年自身的發展和完善,而對青少年自我發展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繫,則關注不夠。也就是説,“老三好”側重的是如何將青少年培養成一名“好學生”。而“新三好”在要求青少年在學校裏做一名“好學生”之外,還要求他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在家庭裏做一個“好子女”。“新三好”的目標體系更寬泛了,內涵更豐富了,要求也更高了。

教育要面向社會,是我們逐漸形成的一個共識。要求青少年具有崇高的愛國情感、強烈的社會責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要求他們在家庭裏孝親敬長、自我服務,這就是“教育面向社會”的體現。“新三好”更加貼近社會,彰顯了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學校教育不僅要把青少年培養成“好學生”,更要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好的“社會人”,不僅注重青少年的自我成長,而且要把青少年成長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之中。

其二,“新三好”弱化了對學習成績的要求。我們注意到,“新三好”中的“好學生”這個指標,包括學習習慣、團隊精神、行為規範、身心健康四個二級指標,學習成績並沒有作為一個明確指標列入其中。這種評價體系,與破除“唯分數論”、推進素質教育的潮流相適應。實際上,以往“老三好”雖然強調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但在實際評選中,學習成績(智)往往起着決定性作用,甚至被作為惟一指標。“新三好”弱化學習成績這個指標,是對“老三好”在實際操作中“惟分數論”傾向的撥亂反正。

總之,筆者認為,“新三好”適應了社會和教育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彰顯了教育觀念的進步,是在青少年培養目標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

經典評論文章 篇三

隱喻是歷史最悠久、運用最普遍的修辭方式之一,也是人類語言表達的基本類型之一。只要稍加註意就可以看出隱晌對語言表達來説是不可或缺的,也正因為如此,語言學家們一直在對它進行不懈的研究。對一種修辭方式的研究只有描述是不夠的,如果“個突破就事論事的、單向的、平面的、線性的思維定勢,不對修辭學和修辭活動進行全方位、多方位、多層次的考察,認識即不可能趨於全面”。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隱喻,本文主要運用西方現代語自學的新成果對隱喻進行動態的研究。

一、隱喻的含義

對隱響的語義分析,依據雅可布遜的對等原則和索緒爾的組合、聚合理論以及選擇限制條件和“轉移特徵”等理論,綜合考察隱喻意義的生成過程,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隱喻是把聚合層面的意義轉移到了組合層面。對隱喻的語用分析,依據會話含義理論來研究如何判斷隱喻以及如何運用語用學理論推理隱喻的含義,動態地考察了隱喻的創造和理解以及語境對隱喻的創造和理解的制約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創造隱喻應遵循的經濟原則、效率相效果原則、委婉原則、美學原則和語體原則等。人的自身隱喻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的話,那麼用一個客觀事物的意象去把握另一個客觀事物的意象的隱喻系統就是一個開放型的。這個開放的意象系統既是人們認識發展的結果,也是人們認識進步的基礎,也就是説,只有在這個開放的隱喻中,人們才有可能超越自我的界限而進入一個藝術的境地,就是這種開放的概念系統才使文學藝術的隱喻思維有創造的可能。但是,這並不是説人類自身的隱喻系統在獲得了一種新的隱喻以後就銷聲援跡了,這個自身系統仍是隱喻系統的軸心,因為最初的思維和記憶是不容易抹掉的,人們常常回到記憶的起點。人們的隱響意象系統由白身過渡到客觀世界中的萬物,是認識的一大進展,但這不是認識的終極世界,因為世界的存在不只是物體雜亂無章的堆積,人的認識也不會只停留在物質意識的基礎。真正有價值的隱喻,或者説具有認識論價值的隱喻,是在概念,尤其是抽象思維和抽象慨念產生以後。這時,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從客觀物體擴大到可感性程度越來越低的一些抽象事物上,這些抽象事物從經驗、概念一直到心靈深處的感受,不一而足。隨着事物可感性的降低,人們對事物相似性的把握的難度越來越大,對事物間相似性的理解和把握就必須依賴認識主體對這種聯繫的認識。

二、隱喻的發展

早在擊希臘時期,隱喻就被廣泛應用於神話和詩歌。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對前人的神話方式感到極其自然,並且他們自己也用隱喻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體悟,實際上,理解他們的思想説到底是解讀他們使用的隱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早對隱喻提出質疑的是隱喻大師柏拉圖。亞里土多德在《詩學》和《修辭學》中提出了隱喻的定義、並且詳盡地論述了隱喻的種類、性質及其作用。他給隱喻下的定義是作為他對詩人可以利用的名詞類型討論的一部分。他説:隱喻就是用其他事物來命名此事物,這個著名的定義對西方哲學界和語言學界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30年代。亞里士多德根據內容(而非形式)把隱喻分為四類。並提出使用隱喻應該達到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使事物活現在眼前。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達樣的效果呢,那就是借用表示活動的詞句。亞里士多德雖然非常推重隱喻,但他對隱喻的態度還是很辯證的。他認為“措辭只要含有隱喻,就能受歡迎,但是隱喻不能大牽強,否則就難以看出其中的關係,不過也不能失之膚淺,否則就不能給聽眾留下印象”。

直到二十世紀30年代I·A·理查茲的《修辭哲學》發表才引起了人們對隱喻的特別關注。理查茲認為隱喻不只是一個語言問題,也不是詞語層而上的轉義,它是思維或思想的一個無所不在的原則。他認為思想就是隱喻性的,同樣他不認為隱喻只是普通語言的偏離,而是所有的吉語中都充滿了隱喻。由於我們的概念系統的結果也是隱喻的,因此沒有隱喻我們將無所適從。哲學家、語言學家和修辭學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這兩點,他們都把隱喻當作言語風格的裝飾品,直到後來人們發現隱喻對我們的經驗的影響,這種看法才得到了改變。理查茲説: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投射的世界”(Projected word),隱喻的過程即詞語意義轉換的過程,是建立在隱喻世界的基礎上的。理進茲對隱喻的貢獻還在於他對隱喻機制的探究。他認為隱啼是不同事物在詞或詞組交互作用下產生的兩種思想。理查茲對隱喻的另一貢獻是他認為隱喻兩個項的區別性與相似性同樣重要。

三、結語

對隱喻和認知的關係,依據哲學和心理學關於認知研究的成果,並且吸收了認知語義學的最新理論,考察隱喻對人類認知的作用。隱喻比現代修辭學的比喻概念要大,它不僅包括明喻、暗啊和借喻。而且還包括擬人、擬物等,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機制均為以此喻被,都是以聯想和想象為基礎的,這樣也便於我們從宏觀上去把握隱喻的本質和作用。

經典評論文章 篇四

發現紅袖文學網是個很偶然的機會。由於自己的唯一嗜好就是寫作,多年來雖筆耕不輟,也嘗試着往大小的報刊投稿,但總是廣種而薄收,音信浩淼,一如種子撒進了鹽鹼地裏,很少見開花與結果的。

那天在網上尋找某雜誌社的地址,不經意間卻發現了紅袖文學網站,當初真有點失去聯絡的落伍者見到自己的隊伍一樣,想握住同人的手大聲地説一句:“終於找到你們了!”

既然找到了“組織”,當然把這裏當成了實現文學之夢的家園。於是乎除了把自己最近幾年或新近寫的一些“作品”發表在紅袖上外,當然也就把這個天地當做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有時間就到紅袖裏瀏覽一番,徜徉一陣。一是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發表,二是關注一下自己的作品被閲讀與評論的情況,三呢,當然也有幸拜讀了許多妙文佳句,每每被有些作者的文思與文才所歎服,簡直讓我仰視了。每當這個時候,就不由得心生幾絲懊惱,一是恨自己的文學功底如此的輕浮淺薄,二是恨自己為什麼沒有早些時候發現這個很好的園地,使自己與文友切磋、討論,結交友誼,互相促進。若是早幾年發現這個文學新大陸,也不至於我的文學水平過了而立之年仍然還是這樣的捉襟而見肘,孤陋且寡聞,很少有人稱道的地方罷。

但瞎貓也可以逮到死耗子,我見到我的幾篇作品也被大家閲讀,並被評論了。這真有如久病的人忽然被打了一針強心劑,或久旱的禾苗幸遇甘霖一樣,使我很興奮。我認真地閲讀着一篇篇的評論,與評論者分享着創作的快樂,探討着有關的觀點。有的時候文友的一句話,使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除了佩服評論者觀點的奇妙與文學底藴的深厚外,更加覺得自己文學知識的淺薄與寒酸。

偶爾也有評論者言辭甚是激烈的,甚至被一個文友深深地斥責到:你這樣的無知!誠然,我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確是少知或無知的。所以在文章裏不免要鬧點笑話,出點洋相,露露怯。

所以,請批評的文友儘可批評,但只是千萬不要生氣。因為文章的觀點是見仁見智的東西,我們大可不必急赤白臉,更不必惡語相加,更無須嗤之以鼻。我們要抱定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互相促進的態度,給作品以公正而客觀地評價。切不可以老師自居,以長者自視,對稍顯幼稚的文章,或明顯錯誤的觀點揮拳動棒,高聲訓斥。

我們要把紅袖看做我們文學愛好者自己的家園,所謂“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進了一家門,就成了一家人了。自家人説話,哪裏應該尖酸刻薄,得理而不讓人呢。

對於初來乍到之人,鼓勵是最重要的。給他們以鼓勵,讓他們看到希望,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與靈感,堅定他們創造的信心,對於繁榮紅袖文學是善莫大焉。

文章被評論,被關注,對於文章的作者而言,如同企業的產品被消費者購買一樣,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每每見到文章被文友評論,我總是帶着感恩的心情去閲讀,去欣賞。説句實在話,有些文友的評論就是一篇絕妙的短文,語言既中肯,文辭又華美,字句又流暢,真是讓人佩服。我一邊閲讀評論,一邊反思自己的文章與文思,總覺得有所提高,有所收穫,如同與博學多聞的朋友在面對面地促膝而談,但見他文才飛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縱論滔滔;遇到尖刻甚至略顯激烈的評論,我除了恨自己文章非但沒給讀者帶去快樂外,反倒氣白了他的臉,真是抱歉得很呢。

總而言之,文章被讀被評,真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它越發使我感到了創作的快樂,感到了文友的真摯,感到紅袖文學園地的可愛。

被人欣賞與欣賞別人,同樣是件令人愜意的事情。工作累了,或有一點閒暇,打開紅袖網閲讀幾篇哲思美文,覺得神清氣爽,耳目一新。猶如困頓疲憊的人喝了一杯香濃的咖啡般振作起來。

當然,也時不時對一些愛不釋手的文章加以評論,抒發自己的感覺與感想。認真地讀罷文章,品味着箇中的含義,回味着文辭的優美,體味着作者的感情與心境。我的評論雖也幼稚甚至可笑的也説不定,但都是真誠的,善意的,認真的。很想與作者的溝通中學到許多東西,來豐富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修養,助力自己的文學創作。

那日讀了一篇文章,很是喜歡,對文章大加讚賞外,還對作者給予了讚揚。因為從文章裏瞭解到,那是個很善良很賢惠的女子,與婆婆的關係很好,很融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雖然做着很平凡的工作,但那顆善良的心掩飾不住她平凡裏的偉大與可貴。

不久,作者在回覆的短評中尊稱我為“老師”。看了這個尊稱,我直覺得臉紅心跳,如同初涉愛河的少男少女般既興奮又緊張,既幸福又惆悵,感覺真是複雜的很。

我的文集中雖有兩百多篇文章排列,但這有能説明什麼呢,又有幾個能值得稱道呢。如果説在那良莠不齊、好壞參雜的所謂作品中還有幾篇被讀者所喜歡被閲讀的話,那也只能證明我用自己的筆寫出了大家的心聲,與大家產生了共鳴,至於文采如何,句讀怎樣,文思拙巧,只有我自己心裏清楚了。啞巴吃餃子——心中有數的。

我在給那作者的回覆的短信中除感謝作者的盛意外對自己進行了一番評論,寫到:

文采很平常,

老師愧難當。

筆耕雖多載,

收穫仍茫茫。

同是紅袖人,

提攜兼相幫。

文學園地裏,

百花才芬芳。

文友盛情意,

幾教熱淚淌。

你我多努力,

紅袖任飛揚!

文章被評與評論文章都是愜意的事情,幸福的事情。如同在春天的花園裏面對着盛開的芬芳的奼紫嫣紅的百花,令人興奮,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經典評論文章 篇五

給秀:好字如美文。

給波:優秀是一種習慣。

給茹:可再讀一些感性的文章來豐富自己的閲讀。 給秀蘭: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別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遇上。 給琳:

楊柳依依,碩果累累。

給衞:懷平常心,做平常事,成就快樂人生。給賢:“你説高山流水,客答春江,後來章台遊冶,繫馬垂楊。你説錦瑟韶光,華燈幢幢;後來荼靡開至,青苔滿牆。你説天地玄黃,風月琳琅;後來月斜江上,雲淡天長” 網上流傳的一首詞,據説是一位中學老師的作品,詞句工整,用典華美,推薦給喜歡詩詞的你。 給琴:只要幸福,不要憂傷。給麗:一口氣吃掉幸福,在它過期之前。 給傑:喜歡“業精於勤”,人如其字,要不羈、灑脱喲!給慶英:春,在於心。

給娟:成就別人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 給翠萍:無需做悲情的英雄,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 給志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給利:從“旅行者”的謹慎,鰲拜的不懂隱忍,可以讀出你的穩重、大氣,這是很令人

欣賞的品質。其實,也可以更加自信與張揚一些,讓你的優勢更優,強勢更強。 給伊:于堅守中走向成熟。給桂萍:做最樂觀的駱駝與電執着的鯊魚,相信關於綠州的神話和可以冰融的玻璃。有時,獲得成功與幸福的往往是最“傻氣”的人。 給春麗:謝謝你,這本書在我的書櫃裏定居許久了,一直沒有讀它的慾望。今天卻很認真地讀完了你的筆記,瞭解了故事,也很贊同你的觀點——每個人都應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些什麼,才不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陷入泥淖。 給巖:做一個快樂的女人,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給嶺:我們都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呀!給君麗:文字是治癒孤獨的一劑良藥。給福玲:國學其實很有趣,但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體味。給妍:可以多選擇幾塊“奶酪”,多些吸納、反省與創新。 給紅:從感性到理性,從你的摘抄中就可以讀出你成長的軌跡。 給魏:人生不可續約,所以“租來”一説並不成立,珍惜當下,把握未來。 給雪梅:“困境即為機遇”頗有同感,突破中實現自我。給建華:一直執着於尋找屬於自己的職業幸福,相信你一定會得償所願。

給霞:習慣積澱素養。

給景梅:能感受到你摘抄此文時的快意,英語單詞一樣的流暢。 給芳:相信你就是那株有魔法的尖毛草,在下一個雨季演繹出令人驚歎的傳奇。

給美豔:時空幽遠,成長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