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設計心理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4K

設計心理學論文精品多篇

設計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一

設計實際是一個交流過程,設計人員必須深入瞭解其交流對象,設計產品必須按照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則。何為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則?可以從兩方面説明:提供一個好的概念模型;可視性。何為概念模型,人們通過經驗等形成的模型為心理模型,當出示的產品給人們帶來的感受與自己心裏形成的相同時,這個概念模型才是好的。可視性?當人們看見一個產品時,就知道如何操作,這樣的產品才是可視性比較好的。

舉個例子,為什麼什麼汽車卻比複雜的電話系統易學易用,因為汽車的可視性程度高,控制與被控制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匹配關係,每一個控制器通常只有單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饋清晰快捷,整個系統易被用户理解。

技術能使產品的功能增多,簡化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又同時把產品變得難學難用。所以,這也就突顯了設計師在其中的作用。技術進步帶來的矛盾不應當作為拙劣設計的藉口,設計應該以用户為中心。

然而當用户在使用產品時,如果出現錯誤時,用户就會怪罪自己,而不是去懷疑產品的問題。這就牽扯到了用户心理的問題。

1人們習慣於對外界事物加以解釋。當人們使用空調時,會覺得開的温度越高,室温就會升的越快。這就是一種錯誤的心理模型。

2找錯怪罪的對象,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環境,把別人的問題歸咎於性格。這也是用户為什麼遇到產品錯誤時,懷疑自己的問題。

3習以為常的無助感。在用户使用產品時,多次出現錯誤時,就會陷入無助狀態。

4被教出來的無助感。當產品的設計糟糕時,容易使用户發生誤解,再加上錯誤的心裏模型不良的反饋,就會越來越無助。

以上就是人們使用產品會出現的狀況。當一個產品在人們眼前時,會執行一系列動作。行動分為7個階段:首先用户確定目標,即使用產品,中。然後確定動作的意圖,使用產品要幹什麼。明確行動的內容,怎麼使用產品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後開始執行。動作執行後,會有一系列的反饋,即外部世界會有變化。用户感知到了變化後,就嘗試去解釋,當然一些理所當然的變化就沒多在意。最後評估這次行動的結果,是否達到的目標使自己滿意。

設計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二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中文翻譯書名為《設計心理學》,更直白的英文翻譯實際上應該是《日常用品的設計原則》,但是譯者為什麼要翻譯成《設計心理學》呢?這裏面和心理學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也很好理解,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日用品,比如門、電燈開關、電話、手機、冰箱、微波爐等,這些產品有的設計得好,有的設計的很糟糕,但是評判標準是什麼?究竟一件產品怎麼樣設計就算是好,怎麼就算不好呢?這就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因為任何一個用品都是要被人所運用的,無論是直接使用還是間接使用,總之最終都是要和人產生一定的互動作用,如果用更專業一點的詞彙,就叫做“交互作用”。一件設計很好的產品一定與使用者在既有的心理模式上相一致,而設計很糟糕的產品正好相反,它不僅不能幫助用户解決問題,還會給用户造成麻煩,會讓用户不知所措,甚至抓狂。《設計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致力於通過此書向人們解釋,一個好的產品通常會具備哪些設計原則,而只有遵守了這些原則,才能設計出好的產品。

本書的第一篇推薦序言,名字叫“設計是無言的服務”,總結得很精闢。在解釋什麼是“無言的服務”時,應該先弄懂什麼是“有言的服務”。所謂“有言的服務”實際上也很好理解,就是需要有人親自在現場為用户提供一種無形的幫助,比如接待人員、客户中心的工作人員、禮儀小姐等是最常見的“有言的服務”,而“無言的服務”即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不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對產品的使用,一件產品設計得好與壞,不需要讓現場指導人員或者設計人員告訴使用者怎麼做,而是由使用者自己體驗完成對產品的使用。“設計”可以產品實物為載體為使用者提供好的、方便的服務,也可以通過拙劣的產品使用方法為使用者提供糟糕的服務。這就是我認為的“設計是無言的服務”。

在作者的新版序言中,介紹了本書自出版以來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不斷地幫助設計人員改進產品的使用,通過幾個簡單的設計原則就把最本質的道理説了出來。雖然這本書出版較早,裏面有些產品已經在現在過時了,但是產品的設計歷程中,那些有用的思考方式卻仍然值得借鑑,而且,雖然這本書討論的主要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日用品,更偏向於“實體”,但是隨着信息社會的到來,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已經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高科技產品每天都在陸陸續續地被人們發明出來,有些產品的的確確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和便利,甚至有人預言,“未來之屋”這種全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就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普及。手機客户端中的各種應用程序、Iphone 4、微博、微信等這些新的玩意也正在改變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

本書最重要的3個重點:

1、不是你的錯:這是對用户説的話。即當你不能很好的使用一件產品的時候,不能就認為自比較愚蠢,而應該把這種錯誤歸罪給產品的設計人員。

2、設計原則:書中最有價值的論點——概念模式、可視性、匹配原則、反饋原則、限制因素、預設用途。

3、觀察力:通過本書可以學會如何觀察自己、觀察別人。同時在觀察的基礎之上要學會進行角色扮演(persona)。尤其是做產品的同學,要學會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產品、設計產品。

這些新的高科技產品依然遵循着《設計心理學》這本書中所説的幾個原則,為什麼?因為無論一件產品所用到的技術多麼先進、多麼高深,它終歸是要被用户所使用的,如果一件產品不能實質性地解決用户的問題,那麼及時是再好的外觀設計和技術水平也無濟於事。產品的外觀在變,但是用户的本質需求不變,而人們的需求來源於心理學中的馬斯洛理論,技術在變,但是人不變。技術是一種知識,而心理學是屬於跨領域的學科,是用來結識知識的知識,因此是一種更高級的、更貼近理性、更接近事物本質的一門學科,數學也是如此。這種幫助掌握知識的知識,更值得研究。心理學不僅是方法論(告訴你如何解決一些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的學科,而且也是認識論(幫會你更好地認識你周圍的世界)的學科,因此它是一門讓人變得聰明的學科,就像哲學一樣。所以這本書叫做《設計心理學》會更好,因為設計本身也是一門很跨學科的東西,是一個開放系統,這種各樣的設計理念也在不斷的更新,但終歸都是為人服務,所以研究透徹人的心理模式是做好產品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個人小總結:

研究產品最基本的步驟:舉例、抽象、類比、總結、實戰

具體到某一款產品上時:

第一,應該知道它是做什麼的,主要功能是什麼,也就是先舉例説明一款產品;

第二,畫出這款產品的工作流程圖,抽象化得流程圖便於理解產品的各個模塊的工作原理,圖總是能比文字表達的更直觀、更清晰。這一步對應的就是抽象。

第三,之後就是類比,即競品分析,找一找與該款產品提供類似更能或者滿足相同用户需求的產品有哪些。通過幾個維度,例如本質需求、功能點、易用性、可行性、成本、美觀度等一一做對比,從而發現為滿足的需求,對產品做以改進,彌補設計漏洞。這一步就是類比。

第四,通過競品分析,總結出需要保持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更夠從別人的優點中學到可以copy的東西(這裏的抄襲不是簡單的表層性的、功能性的抄襲,而是概念性的抄襲),總結出有價值的,可以商業化的(或者説商業可行性)的東西。

第五,最後就是實踐,即做款獨具特色(POD),又保持原有的同類產品基本功能(POP),做一款綜合水平上超過羣毆他競品的好產品來,從而為用户創造價值。這就是實踐,做產品最需要的也是這個。

以上是我總結的做產品研究的基本步驟,還很菜呢。如果用更為簡練的表達來説明一款成功產品需要具備的哪幾個條件的話,那就是為用户創造價值、技術上具備可行性、產品上具備可用性(摘自《啟示錄:打造用户喜愛的產品》中的一句話)。

設計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三

一些讓人黯然流淚的句子

真正牽掛一個人會朝思暮想,就想知道他過的好不好。真正思念一個人會牽腸掛肚,只想打個電話聽聽聲音。

感情,誰也説不清楚,真正在乎你的,你無心對待,偶爾理你的,你卻視若珍寶。人心,更是難以琢磨,真正心疼你的,你視而不見,若即若離的,你卻夢繞魂牽。

生活中,誰大聲表白,誰暗自關懷,誰又為你一直守候從未走遠,誰真心對你,其實你可以感覺的到。

感情裏,誰虛張聲勢,誰真心實意,誰又為你呵護備至不離不棄,誰真正愛你,問問你的內心就知道。

在乎你的人,不會讓你等,不會讓你疼,因為你在他的心裏無人能比,他愛你勝過愛他自己。

深愛你的人,瞭解你的心,懂得你的情,因為你的世界就是他的全部,他時刻把你放在心裏。

人最害怕的是,你熱情似火,卻換來別人的冷若冰霜。心最糾結的是,你掏心掏肺,卻換來別人的抽身而退。

再真摯的感情,也經不起你一次次慢怠,再火熱的內心,也架不住你一回回漠視。

一個人的冷漠,最終會讓另一個人沉默。一個人的無情,最終會讓另一個人絕情。

人生的舞台,若想精彩,必須腳踏實地。緣分的天空,若懂珍惜,方能地久天長。

我知道人這一生:無情的不是人,是時間

珍貴的不是金錢,是感情;

可怕的不是不瞭解,是冷落;

傷心的不是等待,是無言的結局;

難聽的不是髒話,是謊言;

最寬廣的不是大海,是人心;

最恨的不是人,是謊言的欺騙;

最可怕的不是黑夜,而是無奈的孤獨;

情義無價,不要用謊言,去欺騙一個真心對你的人;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們掌控不了命運,卻能掌控自己

設計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四

互聯網把一個人和世界的聯繫變得更緊密些了,各種社交媒體,讓我們疲於應付,通過手機網絡,我們分分鐘就能知道最新鮮的諮詢,很多信息為了吸引眼球不惜誇大,讓我們緊張焦慮。

生活工作中常會出現讓我們感到壓力山大的事情,如臨近deadline但是工作還沒有進展;費盡心力做的方案卻遭受了批評。總喊着放下,卻什麼都放不下。不愉快事情引發我們的焦慮情緒從而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致使工作效率、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

焦慮成為現在很多人的生活標籤,怎麼做才能緩解一下這種情緒?

讀書多一點

2014年的調查顯示,國民每年人均紙質圖書閲讀量為4.77本,兩個月不到一本。生活中,每年讀不到一兩本書的也大有人在。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沈雁英教授説,現代人更習慣沉浸於網絡中的碎片化信息,缺少紙質圖書帶來的深度閲讀和系統性思維,不僅阻礙大腦健康發育,還會造成乾眼症等眼疾。

西班牙的研究還發現,不喜歡看書的老人患上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更高。

改變:儘量做到一個月讀完一本紙質書,或至少兩個月讀完一本。讀完後可以寫下簡單的讀書筆記或評價。書的選擇上,最重要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否則會損傷讀書積極性。

休息多一點

如今很多人不會科學休息。《生命時報》發起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下班回家玩遊戲、週末矇頭睡懶覺、節假日參加“急行軍”式的旅行團,成了大多數國人的“休息”方式。但這種休息反而讓人變得更累。

改變:對睡眠不足或體力勞動者而言,應選擇睡眠補充能量;對腦力勞動者來説,放鬆神經才是關鍵。因此,除儘量保證每天7~8小時夜間睡眠外,最好中午睡半小時午覺;每週、每月、每年都要抽時間出門散心,轉換生活方式。沈雁英説,越是快節奏的生活,越應學會慢下來。

運動多一點

久坐不動,猶如吸煙。澳大利亞研究顯示,久坐1小時的危害約等於抽兩根煙,減壽22分鐘。久坐還會使肌肉變得緊張、痠痛,甚至出現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改變:沈雁英説,運動要掌握好頻率,每週5天,每天30分鐘;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儘量多一點;選擇一些能引起自己興趣的運動,有助於長期堅持,如打球、跳舞、做操、游泳等。

果蔬多一點

研究發現,多吃果蔬利於增強免疫功能。但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果蔬攝入量僅為推薦量一半左右,存在總量和種類不足的雙重問題。

改變:儘可能保證每天半斤水果一斤菜。膳食指南推薦,我國成人每日應攝入蔬菜300克~500克、水果200克~400克,大約是“半斤水果一斤菜”,其中,菜是指烹飪前的重量。

沈雁英教授提醒,為保證多種營養素攝入充足,最好每天能吃夠5~7種蔬果。

愛好多一點

因為愛好太少,年輕人整日沉迷電子設備,老人退休後陷入空虛寂寞……培養愛好並非可有可無的事,反而像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説:“強烈的愛好使我免於衰老。”

改變:練一種樂器,能增強左右大腦的溝通;堅持書畫創作,讓人平心靜氣,手腦敏健;即便只是種花養草,也要向着業餘園藝水平發展。需要提醒的是,對愛好的投入不應走極端,以免疏遠親朋,累倒身體。

笑聲多一點

俗話説,笑一笑十年少。美國研究發現,捧腹大笑能促使人體分泌有益的內啡肽和生長激素。另外,德國專家認為,笑不僅能降血壓,還能在血液中產生一種可以消滅病菌的“殺手細胞”,提高身體抵抗力。然而,面對無處不在的壓力,發自內心的笑聲已越來越少。

改變:沈雁英説,笑可以分為主動笑和被動笑。前者多是取得成功、感到幸福後,發自內心的笑;後者多因喜劇、笑話等觸發,兩者都對健康有益。德國一位專家開出了這樣的“笑方”:嘗試自發地笑;交個幽默的朋友;勤看有趣的漫畫或電視節目;在生活中偶爾誇張一下。

為善多一點

與人為善,心無雜念;與人方便,於己幸福。美國研究表明,心存善良能減輕疼痛感、加速傷口癒合、降血壓;在流感季節,還能使人們患感冒的風險降低16%。

改變:為善不分大小,隨處皆可。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是對環境的善;擠地鐵時對撞到你的人笑一笑,是對陌生人的善;對工作認真負責,是對同事和老闆的善;給老人讓座、給迷路者指路,都是隨處可見的善。

和家人朋友交流多一點

在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韓萍看來,如今,親情、友情的表達越來越多地依賴於電子信息的傳遞,極度缺乏面對面交流,這不利於人們的情感交流。

網絡溝通在緩解社會壓力、放鬆身心、促進健康方面也遠不如面對面的暢談溝通。

改變:將週末時間儘可能留給家人,或回家探望父母,或多陪陪孩子;抽時間跟老同學、好朋友多聚聚,有事説事,沒事閒聊,好過隔着屏幕交流。

與大自然接觸多一點

無論是工作需要,還是個人選擇,宅在居室密閉環境中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常態,即便運動也要選擇健身房。韓萍指出,長時間生活在封閉的室內,必然影響不良情緒的正常宣泄,讓人覺得鬱悶。

改變:節假日裏多和親友走進大自然。天氣好時,在野外鋪個墊子,來次野餐;選個空氣清新、環境怡人的地方,做次短途旅行;找個合適的室外空間,曬曬太陽、讀讀書……

自省多一點

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強調人要經常自我檢查。如想獲得健康,人們也要學會這點,常對上述九個“多一點”進行自省,反問自己是否真的做到。健康管理,自己永遠是最好的裁判者。

改變:定期回顧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生活方式,列出哪些做得不好,之後逐一改善。不必貪多求快,一段時間內改善一個問題就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