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心理學論文3000字【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心理學論文3000字【通用多篇】

心理學論文 篇一

隨着社會的發展,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各大高校的課堂。現對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現狀及模式構建的方式進行探析, 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心理健康是人本身的一種良好的狀態, 對內外部環境都能通過心態的調整而積極適應, 而不會出現心態失衡的現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與目標的體現形式, 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積極構建適應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 是新形勢下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和保證,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 有利於提高其綜合素養

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的內在表現, 包括人的性格、情緒、氣質等各種心理因素, 是培養其綜合素質的基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質上是一項心理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 高校提供給大學生這樣一個發展平台, 通過各種知識和教育模式的深入, 使學生們可以將知識進行消化、選擇, 並滲透到自身的修養當中, 從而不斷的提高綜合素養, 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

(二) 有利於推動其人格的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人格的發展,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是多種主觀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會接受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主觀教育, 這些主觀教育因素會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幫助大學生逐步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其次是客觀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會幫助大學生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念, 這些潛在的價值觀念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評價和調控, 並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 從而提升人格發展的水平。

(三) 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

開發潛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開發潛能的前提,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潛能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 幫助他們深度挖掘自身的潛能, 從而將自身的潛能充分的發揮出來, 最終實現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目的。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在西方發達國家,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 並且已作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 受到教育領域的高度重視。而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 由於需求者眾多, 其發展速度很快, 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 但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逐漸的凸顯出來。

(一) 重視程度不夠

近些年,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着普遍性、多樣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問題特點, 我國在過去的教育發展階段一直都是重專業輕素質、重思想輕人格、重德育輕心理、重治療輕預防, 曾一度將德育教育當做心理健康教育來發展。雖然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軌, 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尋求方式還有待進一步解決, 我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還不完善, 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障礙需求, 不能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需求, 並且心裏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較單一, 往往只靠思想教育來進行, 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 表現出了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學、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未能發揮出大學生的主體優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有機結合, 任何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發揮出大學生的主體優勢, 以人為本是時代的發展要求, 這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 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但在目前的發展狀態中, 這種優勢表現得並不明顯, 依然還是以教育本身為主體, 沒能凸顯出大學生的主體優勢。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 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我國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態、良好的心理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從而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努力實現自身價值。但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不同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依託, 主要體現層次如下:

一是對於心理疾病的治療, 讓心理恢復健康狀態。很多大學生可能已經產生心理疾病, 那麼就需要通過治療, 讓他們恢復健康的心理, 這樣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二是要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促進心理健康。預防是針對那些沒有明顯疾病特徵的大學生而言的, 積極的預防能使他們遠離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擾, 也是對這一時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調整方式, 進而實現這類人羣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三是要優化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是可以優化和調節的, 通過開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如新生入學之後的適應問題、學習心態問題的調整等, 中年級學生的戀愛問題、生活問題、學習動力問題等, 畢業生的職業規劃問題、發展方向、情緒與壓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調節的問題, 也是實現心理健康教務目標的重要方面。

(二)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心裏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則基礎之上的, 其具體原則可分為系統原則、學生主體原則、教育發展原則。系統性原則是針對大學生進行一項系統性素質教育的工程, 是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要求, 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整個教育系統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各個高校要把心裏健康教育進行規範, 系統化, 由點到面的全方面為覆蓋, 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其系統原則。

學生主體原則是以學生為主體, 進行心裏健康的自我調節與自我預防, 以達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發展原則是高校要盡所能的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教育援助、教育診療等方面, 為大學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 助力他們解決各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 這也是教育發展原則的關鍵所在。

(三)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過程中, 發現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 我國比較注重人√本站★√際關係、學習成績以及貧富差距, 這些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重點。首先我國是一個以人際關係為溝通網的社會, 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很容易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 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次是學習成績的影響。學習、考試是多年來中國教育的傳統, 很多考試另大學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 也是就我們常説的考試綜合徵。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並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考試, 也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決的難題。再次是貧富差距大產生的心理問題, 我國目前貧富差距相差懸殊, 使得很多大學生產生自卑、甚至極端心理, 導致一些惡性的事件的發生率逐年提高, 因此, 各高校也要把此項內容列為心理教育內容的重點。此外, 我國大學生還有一些其它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比如獨生子女心理問題、就業壓力心理問題、單親或獨孤家庭心理問題等等, 各高校要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全面考慮, 制定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從根源上杜絕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總之, 在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 要本着促進、發展、預防、調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 運用積極有效的教育模式來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讓大學生能夠充滿自信的走向社會、參與競爭、迎接挑戰。

心理學論文3100字 篇二

【內容摘要】繪畫是一種投射技術,它能夠反映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利用繪畫可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情緒與衝突呈現出來,並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釋放與滿足。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圖畫進行探索,簡單探討隱藏在圖畫背後的特殊心理意義。

【關鍵詞】繪畫藝術無意識投射心理意義

早在18世紀末,歐洲精神病醫生就開始把繪畫作為一種診斷精神病的方法。現代心理學的先驅弗洛伊德發現,人被遺忘或被壓抑的記憶,會以表象和象徵的形式在人的夢裏或藝術作品中出現。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是理解人類內部心理世界的一個途徑。另一個現象,心理學家的先驅榮格經常鼓勵病人畫畫,榮格認為,通過象徵物進行幻想是人的內心世界在經歷心理創傷或痛苦時試圖尋求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20世紀初期,繪畫開始成為一種結合心理分析的藝術治療形式。隨着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和繪畫分析技術的不斷髮展,目前繪畫療法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心理諮詢和治療的主要技術之一。但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還比較缺乏。本文旨在簡單探討隱藏在繪畫藝術背後的特殊心理意義。

一、尋找“畫”的心理源頭,探索繪畫背後的神祕空間

石器時期的洞窟圖畫記載了兩萬多年前的人類已經懂得製作記號和圖像作為儀式之用,祈禱他們免受外部環境或外界不可預知力量的傷害。這些遠古時代的圖畫不僅僅是符號,還寄託着人類的情感和希望。近代的繪畫也是如此,在某些地方的原始部落,繪畫藝術被作為治療疾病和減輕身心壓力的一種方式。如北美印第安部落Navajo結合歌唱、舞蹈和沙畫針對特別的疾病,形成特別圖形給予治療;西藏人畫曼陀羅也是作為祈求者集中心靈的一種方式,來減輕和治癒心理所遭受的苦痛。

20世紀初,弗洛伊德就曾研究過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那些藝術家的特質和無意識可以從中識別。隨後精神病理學家也開始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藝術表現,如Jaspers、Riese等對梵高作品的研究,1922年Prinzhorn發表《瘋者藝術》,1956年Jakab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繪畫特點,他們都對精神疾病和繪畫的關係做了探討。20世紀以來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語言的象徵性工具表達自我潛意識的內容。心理學家要求受診者利用繪畫表現作為治療的一部分,或從圖畫上的意義來診斷病人潛在的心理困擾。隨着繪畫心理分析技術的不斷髮展,現代繪畫心理分析已經成為藝術治療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二、用“心”讀“畫”,繪畫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溝通交流

繪畫是一種表達。繪畫通過投射技術,以畫的形式將無意識具體象化為一幅繪畫作品。繪畫的過程就是通過個體在客觀現實中尋找到一個與其相似的事物,然後再將自身投射到這個事物上,並向意識表達無意識內容的過程。這是一個從複雜到簡單、從立體到平面、從抽象到具體、從無形到有形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伴隨着無意識的自然流露,這時候的繪畫作品,可以説是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表達與體現。人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在繪畫作品的線條、色彩中表露出個體的情感和體驗。如線條下筆奔放、孱弱或者細膩表達着不同的心理能量;畫中各個方向的線條用力是平均的`,大多體現着繪畫者沒有找到自己力量的出口,正在尋覓中;畫中線條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表現了繪畫者面對很多選擇等問題。又如,色彩衝突,喜用對比強烈的色彩,體現了較大的能量感,但處在衝突的狀態中;和諧則沒有明顯的色彩衝突,比如喜歡用同一色系的顏色,體現着追求和諧、苛求完美等心理特徵。

繪畫以畫的形式將無意識具體表現出來,一幅圖畫可能勝似千言萬語,也就是説用圖畫傳遞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語言更豐富、更具體。從畫中我們可以解讀出畫者的性格、情緒狀態、人格特點、人際交往能力等,所以可以通過繪畫這個方法讀懂人的內心。據説,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在同下屬談話時喜歡畫一些交叉的直線,這説明他是個性格直爽、固執,還常跟別人發生衝突的人。普希金喜歡在稿紙頁邊畫些人像,這也能説明他是個好與人交往、容易相處、易於共事和活潑好動的人。這跟他們同時代人所談到他們的性格特點也完全吻合。

繪畫也是一種溝通交流。人類是先創造圖畫再創造文字的,兒童也是先學會塗鴉再學會文字的。語言和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但是當表達的內容較為複雜時,人們常常很難用言語表述清楚。繪畫與語言一樣也是交流工具,但二者相比較,繪畫來得更加自然,更加具體,也更有象徵性。繪畫比語言更易溝通,譬如,用繪畫與聾啞人交流時,你可能更容易發現一些被隱藏起來的問題。筆者曾遇到一個聾兒,3歲時開始被福利院收養,在他的畫中,就沒有爸爸媽媽,只有他自己,而且人物都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的畫投射出他內心對自己耳朵功能的忽視。畫紙上孤零零的幾個小人,看上去也是那麼無依無靠。通過這些畫能“傾聽”聾啞少兒內心孤獨的心聲。

繪畫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表達,是與生俱來的才能,擁有着超越言語的力量。一般來説,人物畫通常是個案本身的投影,或對個案來説是很重要的人及個案對“人”所持的一般性概念。比如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畫自己的爸爸媽媽,當他們在家庭動態繪畫的方法的引導下,如果是畫爸爸在從事一些瑣碎的家務活動,如看報、付賬單和孩子玩耍等,都顯示着父親一般的居家生活,擁有着快樂幸福的家庭氣氛。如果是畫爸爸開車或是去工作,通常是反映着父親離棄或離開這個家庭,或整天忙着工作,而孩子期望把爸爸畫在裏面,以透露其對爸爸期待的心情。如果平常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沒有關注孩子的心理,無論我們給予孩子再多,孩子也無法感受到我們的愛。透過這些圖畫表達可以發現其潛意識裏可能存在的衝突或心理上的困擾、恐懼。如果我們明白這些畫外的意義,那麼我們與孩子溝通交流將會變得更容易。

三、用“畫”療“心傷”,繪畫是一把開“心”的鑰匙

繪畫活動有審美意義,更富有心理意義。自古以來,不管是繪畫還是賞畫都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有調查發現,美麗的圖畫有助於減輕病人的疼痛,意大利研究人員曾讓病人注視20幅最美的和最難看的作品,發現看美麗畫作的人疼痛感減少了1/3,其中讓他們感到最舒服的畫是梵高的《星夜》和桑德羅·波特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心理研究也表明,人們在畫畫時,通常會把自己的性格傾向、心理需要、心理問題等不自覺地投射到圖畫中。通過繪畫分析我們可以推測一個人的情緒和人格特徵、內部心理現實,而且還能看出繪畫者的一些人生經歷。

繪畫能為右腦療傷。美國心理學家Ley説:“用左腦的鑰匙打不開右腦的鎖。”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從理性上接受了一切,可就是走不出來,因為創傷印刻在我們的右腦,思維理智的左腦對掌控情緒處理的右腦其實力不從心。這時用言語去勸説對方脱離痛苦往往是不夠的,內心經歷創傷的人,最嚴重的痛苦是情緒困擾。右腦中往往印刻着很多的災難圖景和負面情緒,用繪畫的鑰匙打開右腦的鎖,能起到不同於言語性的治療方法的作用。繪畫能治療處置創傷性情感體驗,如Reese曾對16名年齡在5—12歲具有情緒和行為困擾的兒童進行了繪畫心理治療,發現有很好的療效。

繪畫是一種離心靈很近的活動,對生理和心理都有獨特的影響。畫畫,可以表達畫者心中的焦慮、憂鬱、孤寂或害怕等種種複雜情緒。通過點線的流動、塊面的鋪展、色彩的渲染,畫者的心靈自然地得到撫慰與舒張;畫者的抑鬱與緊張、成長煩惱帶來的躁動與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調節與平復;畫出自己的傷痛,畫出自己的心情,一旦畫出來之後,畫者不良的情緒都能隨之得以釋放與緩解。可見繪畫活動亦是潛移默化的陪護着心靈不斷成長的過程。

結語

繪畫療法是在西方和北美髮展起來的,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繪畫是一定文化下的產物,畫畫傳遞着畫者的個體信息,有着特定的代表意義,透過隱藏在繪畫背後的“心理畫”意義,啟迪着我們結合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更多地去探索、去關注“心理畫”背後的奧妙。

與心理學的論文 篇三

摘要:任何一門科學,最終目的都是用來服務於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本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觀點提出了記憶單詞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旨在為英語學習服務。

關鍵詞:單詞記憶短時記憶艾賓斯浩遺忘曲線

一、引言

通常而言,對於大部分學習英語的人來説最痛苦的莫過於單詞記憶。記憶單詞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説不單單是時間和精力的付出。大部分人在面對大量的單詞的時候,採取的記憶方法通常就是死記硬背,通常的記憶效果是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從心理學關於記憶的角度看,學習新單詞的過程就是對詞在短時記憶中進行加工,並使之進入長時記憶的過程。從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轉換的速度與質量決定了學習的效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告訴我們遺忘的發生是不均衡的,總體上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到了一定程度就幾乎不再忘記。這些心理學的知識內容都可以用來指導單詞記憶。

二、心理學有關記憶的理論知識

(一)三種記憶系統。

認知心理學以現代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考察人類的記憶現象,認為記憶結構由三個不同的子系統構成:感覺登記(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雖然三個子系統在信息處理、保持時間、信息容量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三種記憶系統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但是它們處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階段。因此,相互之間存在極其緊密的聯繫並構成記憶系統的有機整體。我們平時的記憶的過程是這樣的: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很長的時間。

(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由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30%左右。隨着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這條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般規律:識記後短期內遺忘較多,過了較長的時間後遺忘發展減慢了,即新近形成的記憶比歷時較久的記憶容易遺忘。

三、運用心理學知識有效的記憶來英語單詞

依據心理學的知識內容,我提出一些記憶單詞應該遵循的方法:

(一)採取組塊分組的方法。

這點借鑑了單詞循環記憶法的優點,考慮到人的短時記憶的單位大致為7±2個單位。所以將英語單詞分組組塊來進行記憶。在分組的過程中要考慮好自己的能力和單詞釋義多少,單詞本身的複雜程度,以及單詞的發音、相關詞的類型。組塊記憶相對於整體的記憶來講,有着一定的優勢。組塊化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的重組或再編碼,是記憶活動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將較小的記憶材料結合成較大的記憶單元,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效果。對詞彙的組塊分類其實就是使詞彙的記憶更加符合記憶者的心理特徵和知識經驗,從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強化瞬時記憶,加強對信息的編碼。

瞬間記憶存儲時間很短,但卻在記憶過程中佔據主要作用,是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只要再稍經啟發,就能很容易地產生聯想和回憶。瞬間記憶可以通過強化手段來加深。此外,對單詞信息的編碼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在記憶單詞的時候可以利用多種形式來對單詞進行編碼,例如通過邏輯記憶、聯想記憶、分類記憶,利用單詞讀音、構詞法、對比記憶、聯繫記憶等多種方法對單詞進行記憶。取代那種對單詞進行死記硬背的機械式記憶。

(三)化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

艾賓浩斯在他的關於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複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複8次。他的這些觀察結果告訴我們:人們對於理解的內容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相應地回憶起來也越輕鬆。機械的記憶不可取。我們的記憶要採取理解的形式,要分析記憶材料的內容。針對單詞記憶而言,就要找出單詞的釋義與自己本身的知識相關的內容,爭取做到理解記憶。

(四)及時複習,尋找最佳複習循環點。

遺忘的發生有規律可循,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其發生的規律和影響遺忘發生的諸多因素科學安排複習,儘可能地克服遺忘的發生。從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們知道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因此如果説注意方法、循序漸進是根本,那麼適時複習則是鞏固成果的關鍵。在記憶眾多方法中,不論採取哪一種都必須與循環記憶法相結合才能使學習進入長期的良性循環。首先,複習應當在遺忘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進行在理解的基礎上先密後疏、連續不斷、密集多樣的複習可以給大腦產生強烈刺激,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個人記憶特點的適時複習計劃,定時定期地對知識進行整理歸類,同時輔以習題進行自我評估、加以強化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五)記憶方法個性化。

記憶是一個很個性化的心理過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法、記憶能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艾賓浩斯經過了大量測試後,產生了不同的記憶數據,從而生成的一種曲線,是一個具有共性的規律。這個曲線並不能完全反映所有人的遺忘特徵。記憶規律可以具體到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的生理特點、生活經歷不同,可能導致我們有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式、記憶特點。規律只能起一個催化的作用,如果與每個人的記憶特點相吻合,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與個人記憶特點相悖,記憶效果就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培養自己的記憶的習慣。

四、結語

誠然,關於記憶英文單詞的方法不僅僅只有這些方法和技巧,心理學上關於記憶的論述也不只限於記憶結構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也是相對簡單地運用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對科學記憶英語單詞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技巧,還很不成熟,觀點的提出也是不全面的,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心理學知識的運用對我們工作學習的巨大幫助,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馮凌,文風。艾賓斯浩遺忘曲線在單詞記憶種的運用[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53-55.[2]尤肖南。記憶與外語學習[J]。教學研究,2003,VOL16,(五):35-37.

[3]邢雲,張廣偉。論科學複習對客服遺忘產生的影響[J]。教育心理,2005,6:85.

[4]張國忠。遺忘規律的探索與運用[J]。繼續教育研究,2002,6:68.

[5]皮連生,王小明,王映學。現代認知學習心理學-打開有效學習之門的鑰匙[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