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心理教育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8W

大學心理教育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空前加大,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這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應

隨着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當前社會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大,這就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的問題,心理問題的長期存在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要詳細的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經過相關的調查發現,現代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問題:有一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諮詢工作,比較表面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的心理教育只是開設一門課程和個案的諮詢。即使是某些大學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實際的教學質量不佳,教學內容不符合要求,沒有形成系統。從學校的層面上講,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夠,更沒有形成規範性的工作體系。

二、優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觀的認知與正確的自我意識

對實際情況有個客觀的認識指的是對待現實情況要實事求是,不帶有主觀色彩,不帶有偏見的看待問題。馬斯諾指出:客觀的認知是使世界變得和諧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客觀的態度主要內容是人應該對自己的存在和周圍人或者是物的關係始終持有正確的態度,人要明白自己為什麼活着,活着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人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應該是陽光自信的,應該是自尊自愛的。

2、生活態度要樂觀,情緒體驗要積極

人要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要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心中有陽光,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不會被輕易的打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抱有樂觀的心態,心境是明朗輕鬆的,覺得每天都是充滿陽光的。這樣的人幸福感是很強的,比那些悲觀消極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要正確

在相關的研究中得出:20―24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羣中,這是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處在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這個階段若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了人際關係,那麼他們就會收穫和諧、緊密的人際關係。反之,若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人際關係不協調,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社會閲歷不夠,與人處事的方法還沒有掌握全面,要通過學習,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保證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我們將心理素質分為2種:一個是正性的心理素質,一個是負性的心理素質。負性的心理素質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素質。正性心理素質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他們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正性的,這對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實施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積極的教育

積極教育屬於當前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積極教育提倡老師要以學校和師生的現實情況為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積極的行為與思想去教授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品質。

2、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重視的是人的積極的心理力量,從而促進了心理學向着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

3、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設計與實行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的心理情況來決定,價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師要應用積極的教育內容與方法來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必修課

必修課面對的是廣大的學生,是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國這門課程的名稱還沒有達到統一,但是實際的教學內容與目的是相同的。

2、選修課

如果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選修課的話,就能夠使這門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彌補必修課的某些缺點,使這門課程更加的完善。

3、網上教育

網絡已經非常普及了,大學生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網絡這一資源開展網上教育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的輔助途徑

1、使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的訓練

大學階段在學校的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利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鍛鍊,要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在這個基礎上精心設計、組織,進行系列化的心理鍛鍊。

2、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儘早的接觸社會,在社會中鍛鍊自己,我們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鍊自己的品行,磨練自己的意志。

3、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

如果校園的心理氛圍好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漸漸的學生的心理也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營造積極的、和諧的、充滿希望的大學校園心理氛圍,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就會形成較佳的心理,這是對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義的。

綜上所述,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我們要非常的重視,通過多方面合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應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了,是有利於學生一生髮展的。

參考文獻: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xx,(1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二

【摘要】近些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日漸堪憂。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大學生,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對大學生自身有着非常不良的影響,同時對於其他大學生以及高校來説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而造成高校大學生們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問題進行研究,並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更加有效的解決辦法或措施來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們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

1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從整體上來説,目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是較為健康和積極地。但是經過大量數據的調研、統計和分析,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上還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們面臨着很多的壓力,有的來自於家庭、有的來自於學習、有的來自於學校、有的來自於社會,其中生活經濟壓力、學習壓力以及就業壓力是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們面臨的主要壓力。這些壓力都會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久而久之,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就滋生了很多的健康問題,如孤獨、自卑、缺乏自信、盲目攀比、有的甚至還會出現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或者自殺輕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對學生們自身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這給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的家庭、高校都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們自身長遠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無論是民辦高校還是大學生自身都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分析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從而對症下藥,尋求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辦法,從而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們健康、全面的發展。

2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

現如今,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對於大學生們的健康、全面的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而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對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進行研究和探討:

2.1家庭因素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條件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大學生們家裏經濟條件比較優越,在生活上習慣了家人的過分照顧,自理能力不強,當這些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後會非常不適用,內心會比較焦慮和壓抑,容易受到同學排擠,久而久之,很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此外,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同學由於步入校園後,在校園中存在很嚴重的攀比風,這使得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並不是那麼好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出現不合羣、不願意表達和溝通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民辦高校還存在一些其他由於家庭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

2.2學校因素

很多民辦高校過分重視知識的教學和學生們學習成績與專業技能的提升,沒有重視對學生們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同時也沒有過多的去關心和聆聽大學生們的內心,更沒有去積極的幫助大學生們排憂解難,這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問題得到積聚,逐漸在大學生們心理形成了不良問題,制約了大學生們更加健康的發展。

2.3社會因素

現如今,互聯網科技發展的非常迅速,很多民辦高校大學生由於受到社會一些因素的影響,在待人接物以及生活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很大的誤區,使得大學生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了扭曲,影響了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

3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略

現如今,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高校的老師們要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過程中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輔導員老師也要經常與大學生們勤溝通、多交流,瞭解大學生們的思想動向,對於存在心理誤區和偏差的學生,輔導員與老師們要聯合起來對學生們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幫助大學生們更加健康的發展。此外,高校要與學生家長們實施聯動機制,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瞭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對於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方面可以給予協調和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助,這樣一來減輕了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二來能夠鼓勵和引導大學生更加努力學習,長好本事,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基礎。與此同時,老師和家長們要對大學生們的日常行為進行密切的關注,一旦發現有心理偏差的苗頭,學校與家長都要齊頭共進的制定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措施,共同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們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讓大學生們能夠以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心態去學習、去生活以及未來更好的投身於工作當中,為自己的將來而努力學習和打拼。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健康問題,這不僅是由於學生的家庭疏於管理,同時也是高校疏於教育的主要問題。因此,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上,家庭和學校必須都要給予足夠、充分的重視,家長們要與大學生建立長效的信任機制,多與子女進行溝通。高校的老師和輔導員們也要於大學生們建立友誼長存的友好關係,不斷實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耳濡目染的傳播給大學生們,不斷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們能夠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敏。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J]。文學教育(下),20xx(6):147.

[2]張海帆。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xx,2(21):221.

[3]鹿秀娟。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xx,1(14):4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運用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及訓練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的教育活動。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培養高層次、高技能、高素質的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它的發展歷史雖然相對較短,但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以其不斷擴大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展示着無限生命力。高等職業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是急需關注的問題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在職業院校中的發展尚未成熟,探討其在大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大學生進行客觀的自我認識,提升大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學生認識到在自我意識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自卑、自負等,並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大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讓學生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交往活動開發自我的潛能,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識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促進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對大學生來説,面對的人際關係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和老師之間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關係。①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讓學生回眸自己的成長之路,通過思考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是怎樣成為今天的我的?”之類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從另一個方面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了解父母在撫養和教育自己成長時所付出的努力,體會父母對孩子無私的疼愛和無償的付出,引導大學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②由於大學的課堂相對中學來説更加自由,大學的師生關係相對中學來説更加民主,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對大學新生來説是一種壓力。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在個人成長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讓學生明白每堂課背後教師所付出的努力,意識到要珍惜每一堂課,促進師生關係的發展,有利於大學教學的順利進行,為大學生各科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③大學對學生來説類似於半個社會,而大學裏的人際關係也是大學生比較關心和關注的問題。在人際關係上,很多大學生存在着不願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人際交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一些技巧,幫助大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從而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於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以後工作的順利進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學習

學習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較重要的內容,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不良學習心理,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幫助學生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改善不良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學習。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壓力調節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認識自身面臨的壓力,瞭解壓力應對的方法和步驟,掌握調節壓力的一些技巧,甚至變壓力為動力。幫助學生積極地看待自己的情緒,掌握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學會有效地識別情緒,積極地調節控制情緒,合理地表達情緒,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心理健康教育還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保持健康的戀愛行為,培養大學生識別愛、表達愛、拒絕愛、發展愛的能力,幫助大學生處理戀愛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指導大學生學會面對失戀等。這有利於大學生正確看待和處理戀愛問題,避免因感情問題而影響大學生的正常成長。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包括瞭解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特點、氣質類型、能力傾向以及職業價值觀等,認識自己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認識自己有助於大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職業生涯規劃還有助於學生了解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就業方向和具體的就業崗位以及每種崗位的工作內容、任職資格。通過對自我的分析和對工作環境的分析,有助於大學生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並且在職業目標的驅動下做好在校學習的規劃,為進入社會就業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着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高職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對於學生的人際交往、學習、戀愛有着正面導向作用,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壓力和情緒管理水平,對於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四

1 引言

隨着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興起,希望作為一種積極體驗其研究也日益受到學者關注。字典上將"希望"這一詞語解釋為對某些渴望發生的事情的一種知覺;百度百科則認為希望是形容某種情緒的詞語,這種情緒是個體對與其生活相關的事件和環境等因素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情感產物。上述兩種解釋分別從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對希望做了概念界定。心理學界有關希望的定義更是多達幾十種,但這些眾多定義間的分歧大都圍繞同一個問題展開:即希望到底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認知?當代心理學認為希望是一個既包括情感成分,也包括認知成分的概念。希望的研究鼻祖 Snyder 認為希望是一種以目標為核心的思維模式,包括途徑思維(認為個人能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和能動性思維(個人對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具有主動性和堅持性動機)兩個維度。[1]

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的目標對個體能否產生希望起着重要作用,希望的兩個維度也是圍繞目標為中心繼而對個人生活產生實際影響和價值。目標對個體而言是否有價值、目標設置的是否清晰合理、個體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因素都會影響個體希望的產生。

希望與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熱點,多數研究表明,希望是維持個體積極情緒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動力,[2]國外研究均發現希望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關係。

Korner 指出希望的本質即一種健康應對的積極現象,它不僅能夠避免失敗,還能讓個體更好地應對壓力情境和壓力事件。希望水平較低的個體其心理和生理更易出現問題,絕望(Hopeless)和抑鬱間存在相關。Feldman 的研究表明,希望能正向預測生活意義,負向預測焦慮與抑鬱。Cheavens 等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能尋找到更多的方法去克服困難,[1]而這一發現也恰好表明了希望是一個包含途徑思維和能動性思維的二維結構,驗證了希望概念中劃分出途徑思維這一維度的有效性。希望的培養對個體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高希望的個體的焦慮和抑鬱情緒較低。[3]

因此從實踐着手提高個體的希望水平的團體或個體干預研究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這些希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和干預研究僅考察了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結果,忽略了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過程,因此有必要了解這一影響的內部過程。

應對方式是個體在應激和壓力情境、事件中採用的用來保持心理平衡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是心理應激路徑中的重要影響因素,能有效保護身心健康。[4]

應激理論也指出,應激是一個包括應激源、中介因素和應激反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壓力性生活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過程中,應對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起中介作用,應對方式能有效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傅俏俏等人的研究發現積極應對方式能提高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消級的應對方式則會降低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5]

基於前人研究及相關理論分析,本研究擬考察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洛陽市三所高校隨機發放 900 份問卷,現場填寫並回收,錄入有效問卷 866 份,問卷有效率為96.2%。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素質希望量表

採用任俊等人翻譯的成人素質希望量表,共12 題, 適用於 15 歲以上成人。[1]陳燦鋭等人進一步在中國成人身上檢驗了該量表的信效度,結果較好。[6]本研究中量表的α係數為 0.69.

2.2.2 生活滿意度量表

採用 Diener 等人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共 5個題目,7 點計分。[1]量表總分為各題分數的平均分。本研究中問卷的α係數為 0.72.

2.2.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採用汪向東等修訂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共 20 題。[1]

本研究中量表總的α係數為 0.75.

3 研究結果

3.1 素質希望、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以素質希望兩個維度均分、素質希望的總均分與應對方式、生活滿意度間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希望總均分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顯着正相關,相關係數為 0.26、與積極應對存在顯着正相關,相關係數為 0.44;與消極應對存在顯着負相關,相關係數為 0.1(見表 1)。

3.2 素質希望、應對方式對生活滿意度的多元迴歸分析

通過逐步迴歸的方式,將素質希望的兩個因子和應對方式的兩個因子作為自變量,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建立迴歸方程,進行多元迴歸分析,結果見表 2.

如上表所示,最後進入方程的是素質希望的能動性維度和應對方式的兩個維度,其決定係數為R2=0.167.三者對積極應對方式均有正向預測作用,能動性、消極應對方式和積極應對方式的標準迴歸係數分別為 0.293、-0.187 和 0.134,這三者對積極應對方式得分的解釋率為 16.7%。

3.3 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和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運用迴歸分析考察中介效應需滿足以下條件:

(1)自變量與假設的中介變量、因變量三者之間兩兩相關顯着;(2)當中介變量進入迴歸方程後,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或者回歸係數顯着降低。[7]在上表的迴歸分析中,途徑思維沒有進迴歸方程,而能動性與消極應對方式相關不顯着,能動性與積極應對方式和生活滿意度均顯着正相關,積極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滿足中介變量的前提條件。

由表 3 結果可見,三次迴歸分析 t 檢驗結果均顯着,能動性思維能顯着預測生活滿意度,應對方式的積極應對維度也能顯着預測生活滿意度,當積極應對維度進入方程後,t 檢驗結果仍顯着,同時由於 c'這一回歸係數也顯着,所以積極應對在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是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 0.326× 0.159/0.277=18.7%。

4 討論

4.1 大學生素質希望與應對方式、生活滿意度的相關

從素質希望與應對方式和生活滿意度間的關係看,素質希望的總均分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應對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應對存在負相關。這一結果説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一般都會結合自身實際,設置較為清晰合理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體有較為強烈的實現目標的意願和動機(高能動性思維),並可能會較多地採用積極應對方式尋找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高途徑思維)去克服困難,因而其生活滿意度體驗也較高,心理髮展較好。而希望水平較低的個體可能在設置目標時就存在目標不清晰不明確,或者目標實現的可能性較小等問題,實現目標的意願動機也不強(低能動性思維),遇到困難和障礙更願意選擇逃避或否定等消極應對方式,不能靈活變通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低途經思維),因而其生活滿意度體驗較低。

進一步的迴歸分析發現,素質希望的兩個維度中只有能動性維度能較好地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水平,而途經思維沒有進入迴歸方程。這可能與兩個維度的含義有關,能動性思維指的是個體找尋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的主觀意願和動機,體現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意圖(例如,我要追求或實現某一目標),因此能較好地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途徑思維"則表明個體能找到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但僅停留在"知道"這一認知層面,缺乏實現目標的動力,沒有實際的意志行為發生,即不能很好的堅持實現目標,那麼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體的生活滿意度也會受影響,因此有學者指出,能動性思維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更加重要。[8]

4.2 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僅發現了應付方式中積極應對的中介效應顯着,積極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影響生活滿意度的路徑過程中起中介效應,所佔效應為 18.7%。

素質希望通過積極的應對方式影響生活滿意度,説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一般都能根據個體實際情況,設置清晰明確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能找到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而且主觀動能性較強,相信自己有能力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因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個體能較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用靈活的方式來擺脱困境,更有可能採取積極應對的方式要求自己並處理困難,當問題解決後,個體就向目標更靠近,因而具有較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這與前人研究的解決問題能正向預測幸福感的結論基本一致。

Snyder也指出,積極情感和成功的應對經驗能進一步激發個體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實現目標的動機水平。因此,希望、積極應對和幸福感之間是一種高希望→積極應對→高幸福感→更高希望的良性循環。[10]但本研究中並未發現消極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這一結果與孔德生等人[9]的研究結論一致,即素質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更多以積極應對方式為中介。而這恰恰也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相切合,它倡導人類更多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並以此獲得更多的幸福。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健康不僅意味着消極情緒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個體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和消極的形成是兩個獨立的特定機制並有不同的特點。但這並不意味着二者間的絕對獨立,從哲學意義上講,二者之間也存在內在聯繫性,是同一矛盾兩個方面的不同體現,因此,積極心理學並非讓個體全部逃避或忽略自身的消極情緒和體驗,而是引導人們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學會轉化,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消極體驗轉化成積極體驗,從消極中尋找到更多的積極意義,因此培養個體的積極體驗、積極應對等對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義。

5 啟示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素質希望和積極應對兩因素對提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養個體的希望水平和積極應對的認知行為模式。

具體而言,我們應結合個體自身實際情況,幫助個體設定階段性的、清晰而又明確的目標,以目標為核心,採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實現目標。遇到困難和障礙停滯不前時,教育者要引導個體在阻礙面前學會變通,尋找並創造更多的條件去消除壁壘、化解矛盾,最終實現目標併產生一定的積極體驗,實現積極心理學的終極目標--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參考文獻:

[1]張曼。行政人員角色壓力、素質希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