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健康心理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健康心理學論文【精品多篇】

健康心理學論文 篇一

【摘要】本文通過《社會心理學》課程的學習,結合所學試着從健康人格的概念探究入手,進一步分析了影響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條件,探討了培養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徑,提煉出健康人格概念的核心內容,並鞏固了所學課程。

關鍵詞:健康人格 探究 塑造

1健康人格的涵義及標準

人格是一個人內在特質的總和,包括知、情、意、行幾個方面。其中,知,是指一個人的科學文化知識;情,是指一個人的情感、情操、情趣;意,是指一個人的意志品格;行,是指一個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健康人格是指在各方面都處於優化狀態下的理想化的人格,是各種良好人格特徵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我 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黃希庭先生認為,自立、自信、自尊、自強這“四自”不僅是頗具我國文化傳統的人格特徵,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礎。健康人格標準主要有以下體現:

一、正確的自我意識

大學生應該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較全面地分析評價自己的優缺點,接納自己,對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值,為自己確定合適的發展方向,善於改進自己、完善自己。

缺乏正確自我意識的人表現為:自我衝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視清高、妄自尊大,或者自輕自賤、妄自菲薄,從而放棄一切可以努力的機遇。

二、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大學生應該能夠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保持愉快、滿足、達觀、開朗的情緒,能夠面對挫折和不幸。在不同的場合説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盡力避免給別人造成傷害。

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應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其思想和行為應跟上時代的發展。應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社會公德和行為規範。當自己的願望和社會需要發生矛盾時,能夠進行自我調節,以求與社會協調一致。要愛護集體,關心社會,熱愛祖國。

四、和諧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健康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應當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誠懇、熱情地對待他人,尊敬、信任他人。

五、樂於求知創新

樂於求知創新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內容。21世紀需要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大學生既應具有淵博的知識,又應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使自己符合時代的要求。

2影響人格的因素

人格的影響因素比較複雜,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後天的因素。人格的發展以遺傳為基礎,後天的環境因素卻是影響人格健康發展的關鍵,對自我價值觀、自我控制、自信心、時間管理傾向及創造性人格特點等方面的形成與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説,人格的影響因素有三方面:

一、機體與遺傳素質

就是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機體與心理特質,這是人格形成的基礎。

二、人文因素與環境

文化歷史,民族性格,教育活動,家庭社會環境,成長經歷,異域文化的滲透都會對我們的人格形成產生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直接與間接地作用下,就形成我們了對是與非、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的潛在判斷標準,並形成了我們的做人準則。通過對我們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的培養,使我們的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形成完滿人格的道德特性,以及責任感、榮譽感、進取性、自覺性、自制性、獨立性、知識性等品質。

三、生活方式與實踐因素

在這三個因素中,機體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會因素提供了引誘力,而個體的實踐活動把前兩者結合起來,使可能性變為現實性。

3培養健康人格的途徑

健康的自我意識的形成,除了要有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外,還要有健全人格的支持。培養積極、和諧、健全的人格,對健康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將起到良好的生成和促進作用。那麼怎樣塑造健康人格呢?

3.1培養健康的自我意識

一、培養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

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就是要全面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認識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首先,瞭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塑造良好的性格。性格和人格並不是一個概念,性格包含在人格的概念中,它是人格的核心內容。因此,良好的性格可以增加人們的成功係數。其次,認清自己的氣質類型,充分發揚氣質的積極面,擴展成功的機遇。

二、培養獲取積極自我體驗的能力。

積極的自我體驗即真善美的體驗。真的體驗,即成功的體驗。在學習和工作中,積極進取,就可以獲得成功的體驗,成功的體驗不僅可以使我們情緒快樂,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樹立自信心,加快成功的步伐。善的體驗,即道德的體驗。關愛他人、關心集體、關注社會,培養正義感和同情心,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美的體驗。美的體驗可以促使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對祖國的鐘情和對人類的奉獻。它能催人奮起,催人向上,使之熱愛生活,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培養自我實現的調控能力。

自我控制不僅是個體所具備的基本人格特徵,而且也是成功人格特質之一。要使自我設計順利完成,大學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給自己設立一個適當的理想奮鬥目標。在設立目標時,要注意正視自我,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理想目標。如果目標過高,難以實現,就會使人產生挫折感,在心理上產生消極影響;目標過低,會使人錯過許多發展的機會,無法實現自我發展。

四、學會自我激勵。

在生活中,有沒有激勵,人的前進的動力是不一樣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的研究表明,一個沒有受到激勵的人,只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相當於前者的3—4倍。別人的激勵會使你充滿信心,自我激勵會帶給你無窮的力量。

3.2培養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體驗的一種微弱的、持久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心境有愉快的或憂愁的、悲傷的、怨恨的。良好的、愉快的心境可以使人和顏悦色,做起事來輕鬆愉快,為別人幫忙也很爽快;不好的心境使人臉色難看,對人態度生硬,做事也往往不能獲得積極的結果。因此,保持樂觀、愉快的心境,對學習、工作、人際交往都十分重要。

3.3培養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能力

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提高和完善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置身於良好的人際關係中,人們可以感到自己為他人所接受、承認,從而認識到自己對他人以及社會的價值,提高自信心。同時,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使自我評價更為全面、客觀。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3.4培養自我塑造能力

人有一個最完善的自我調節系統,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而發生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人都在進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當個體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來説,健康人格的培養與形成在初始階段靠外界影響,但當青少年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判斷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別是自我意識覺醒後,就會自覺地選擇,內化外來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會普遍認同的健康人格作為參照系,審查自我人格的侷限,發揮自我人格上的優點,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點,進而在實踐中運用健康人格的標準來指導、調節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監督和自我激勵的能力。

健康心理學論文 篇二

論文摘 要:隨着社會的進步,健康心理學應運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是當今時代對人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甚至是影響人們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論文關鍵詞: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 影響

隨着各種壓力的漸增,人們發現人類疾病譜正由傳染病向慢性病方向發展,相應地醫學模式也由原來的純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同時,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一門新的學科——健康心理學應運而生。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健康心理學是一門綜合學科,主要為人們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務。隨着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健康的心理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地位必將會越來越重要。雖然心理學界對心理學今後發展趨勢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樂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必將會受到千千萬萬人重視,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種是悲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有一個長遠的過去,短暫的歷史和一個茫然的將來”,認為心理學即使再過10年也難以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現代人要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可以説,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是當今時代對人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甚至是影響人們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曾經有一則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講的是一對男女朋友約會,結果男朋友遲到了,當女朋友問及男朋友遲到的原因時,男朋友回答説他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去了。如果這件事情分別發生在中國和美國兩個不同國家,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如果在中國,女朋友可能會立即揮袖而去,認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國,女朋友聽説後則會喜出望外,因為男朋友能夠去看心理醫生既説明他非常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這雖然是一個杜撰的故事,但卻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心理學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中國,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並不懂得運用心理學知識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對心理學抱着一種錯誤的偏見。中國人往往習慣於把“心理障礙”與“神經病”聯繫起來。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剛成立時,由於考慮到該校的研究生樓較為安靜和隱蔽,較適合開展心理諮詢,於是把心理諮詢中心設在了研究生樓裏,不料研究生樓裏的研究生們紛紛向校領導反映意見,強烈要求把“心理諮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諮詢中心”的牌子掛在研究生樓前,別人還以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從這一故事我們不難看出,連知識層次較高的研究生們都如此看待心理學,更何況一般的老百姓呢?

當然,這只是20世紀90年代初國人對健康心理學的認識。近十年來,隨着心理學知識的不斷普及,人們對心理學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高。對自身身體的認識也有了長足發展,認識到健康不僅是純生理的健康,它至少還應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應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統一。同時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必然會導致人們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導致高的心理髮病率;導致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調;導致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失調,人的身心失調;導致所謂的“現代文明病”的出現。而要使這些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就必然要讓健康心理學知識參與進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日趨劇烈的社會競爭,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人們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衝擊。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聞目睹不少大學生由於心理問題而影響了學業的正常完成。如大學生小A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後,由於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平時沒有用功學習,大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時他只好作弊,不料當場被老師發現並因此而受到學校的記過處分。如果他掌握一點健康心理知識,能夠及時調整心態,也許這次處分就不會對他造成不良後果。但遺憾的是,他選擇了自暴自棄,結果他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同時出現了幻聽、幻視等嚴重的心理障礙,無法繼續學習,只好自動退學,又如大學生小B是院學生會的一名學習部長,學習成績一般。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女大學生小C並一見鍾情,但表白時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遭拒絕後不久,當他去檢查本院學生到課率時,一位老師竟當着他的面説:“這麼差的成績,居然還是學習部長!”遭拒絕後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視,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結果當天他就從宿舍樓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羣中,也有不少人由於事業的失敗、情場的失意、朋友的背信棄義、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輕則患上心理病症,重則走上輕生道路。所有這些表明,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調節自己的心理,則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響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種説法就是把沒有明顯的疾病症狀,但又感身體不適(如緊張、疲勞、胃痛、頭疼……)的身體狀態稱“亞健康狀態”。據一項統計數據表明,現代人生活壓力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大。所以説,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現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還是影響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高智商等於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這種智力學説卻無法解釋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為什麼有的人在校時是尖子生,進入社會後卻一事無成?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一見面就有好感,對某些人一見面卻產生反感?為什麼面對同樣的困難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淪、一反常態,而有些人卻能保持輕鬆愉快、一如既往?美國心理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人生成就的影響因素中,智力因素只佔20%,而80%則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他因素主要指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樂觀”、“人際交往能力”等這樣一些非智力範疇的個人心理因素已經在美國企業界倍受重視。而“情商”這一美國心理學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美國心理學家高曼認為“情商”主要由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驅策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識別、移情及適度的反應能力所組成。如美國“創造性領導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些高級主管人員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原因並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無能,而是因為人際關係的缺陷。因此,美國哈佛大學心理髮展學家霍華·加登納認為:“一個人最後在社會上佔據什麼位置,絕大部分取決於非智商因素。”可見,人們要獲得人生的發展和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懂得如何調節情緒,如何培養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曾經有人指出:心理學的發展一般要經過點綴品、調味品和必需品三個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健康心理學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成為人們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健康心理學論文 篇三

一、人性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學校這個環境下,而學校屬於積極團體,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這有利於培育和發展他們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向上的品質。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許多人認為,家長的天職是從小重視孩子的成長,培育孩子的優良品格,因而這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積極因素。再者,現在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

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於在心理方面產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有着明顯的階段性。大學一年級學生集中表現為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如在和新同學的交往中可能出現摩擦,自己很難學會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困擾,對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級學生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和學習時間分配等;四年級學生則以擇業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等。

(一)自我調節能力弱帶來的弊病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着以下的問題。第一,情緒障礙。在高中階段,許多大學生都是抱着一種考取名牌大學的心態學習,他們努力奮進,有人生目標。而在大學階段,很多人認為已經到達了寧靜的港灣,是時候休息和調整了,於是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第二,社會性退縮。隨着社交網絡的不斷髮展,很多大學生寧願宅在宿舍,跟同學不停聊QQ、微信,也不願意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逃避現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縮和孤獨中減退。

(二)孤獨型與焦慮型的人格缺陷

孤獨型人格源於對被拒絕的恐懼。迴避親密關係,甚至否認自己需要別人的關懷,導致性格冷漠,對生活缺乏熱情。這樣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傲和顯得不合羣,很難和別人深交,並且在有人希望走進他的內心的時候,表現出迴避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焦慮是指受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或意外事件的打擊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痛苦和憤懣,甚至會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漸鬱積為焦慮綜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會競爭下的就業焦慮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都缺乏應變能力和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就相當於進了保險箱,自然有公司來“取貨”,這樣的思想在現代大學生中大量存在。因此,當一些大學生遭遇就業挫折時,心裏產生強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學生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學生因此而終止生命。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是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美好的生活,這為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一)改善周圍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對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幸福感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世界與生活質量之間進行協調,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解,對於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和所處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在認知上遇到的困難,有目的地進行分析並且開展疏導工作。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優秀品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中,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並讓學生看到這些力量和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發揮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而不是過多地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

(二)嘗試體驗式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樂趣,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汲取。在體驗及鍛鍊中,有利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其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確是非標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思想覺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組織受教育者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們身上的正能量,這樣的事例要貼近學生,讓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

(三)優化整合社會力量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高校不能只是孤軍奮戰,應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因為人的社會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不是單獨的客觀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邏輯結果。在社會力量的組織形式中,包含了輿論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這其中要求我們在社會的主流思想中,應該提供正面的宣傳材料,起到樹立理想、陶冶情操、激發創造精神、形成良好風氣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親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薰陶起作用,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做好預防工作。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要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工作的全過程,通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寓教於無形等方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過隱形教育來達到教育目的,這表現出非強制性、愉悦性、隱蔽性、無意識性的特點,它不是像政治理論教育那樣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種潛在的效果,並不是生硬灌輸,這樣更容易激勵人的潛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實踐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認真研究積極心理學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健康心理學論文 篇四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提出從以下方面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以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為核心確定課程目標,以積極、生動、實用的內容為主體豐富課程內容,以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的積極素質,創建積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種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學較為成熟、完善的實驗測量方法,研究人類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潛能等積極方面。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普通人的積極力量,提倡以一種積極的觀念重新解讀人的心理現象,並在該過程中挖掘個體在現有條件下獲得幸福感受的各種因素。

積極心理學相信人性的優點和價值,主張用積極的理念審視人的潛力與價值,使人的積極品質得到培養,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發,人格優勢和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真正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與終極關懷,它以關懷全人類的福祉為宗旨,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對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作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吸收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要素,着眼於全體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進一步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一、以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為核心,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積極目標

課程目標不僅是課程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課程建設的歸宿。課程目標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方向具有規範作用,它指導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評價等。第三屆國際心理衞生大會明確指出,能夠時常體驗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就是幫助人們增進主觀幸福感,獲得幸福體驗。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不僅僅是矯治心理缺陷、預防心理問題,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學生的各種外顯和潛隱的積極體驗,並在實踐中擴展和深化這些積極體驗,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積極人格,使大學生能夠學會以欣賞的態度對待生活,提升創造幸福的能力,增進大學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體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發展性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目標設計從內容上來説應當達到知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統一。課程教學不僅需要傳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訓練促進知識在個體身上的內化,使之養成良好的心理行為習慣。

很多心理健康知識是淺顯易懂的,關鍵是在學生現實生活中能否意識到,自覺轉化為行動。只有心靈受到最真實的觸動,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統一。教育的本質在於引導人的發展,在於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人文關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計中,尤其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發揮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受到感悟,實現情感的昇華。

二、以積極、生動、實用的內容為主體,豐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

我們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識,都以怎樣獲得我們本性所不斷追求的幸福為對象(自然的體系)。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關於疾病或健康的科學,也是關於人的幸福、發展、快樂、滿意的科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諧(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價值指引下,應該把握以下三個方面來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

1、積極性。積極心理學以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的組織系統為支柱內容,這就決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中應該注重積極導向,應該更加註重大學生潛能的開發、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在課程內容選擇中,要注重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將提升主觀幸福感、塑造積極人格、創造積極環境融入課程中,如在課程中,如設置“學會感恩”“塑造樂觀人格”“積極的情緒管理”“愛與幸福指數”等專題,介紹和行為訓練內容。

2、實用性。調查顯示,對於課程內容的設置,大學生普遍認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以外,更希望在課程內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們年齡和心理特點、更具有實用性的內容,所以,課程內容的設置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和現實需求,將那些能夠幫助學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優化心理品質,使他們能夠快樂地學習和生活的內容都列入課程內容,如開設與每個學生密切相關的人際交往、情緒調節、自我意識等內容的專題學習研討。

3、以學生為本。積極心理學注重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實現個人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達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實現了心理學研究的返璞歸真。

4、歐美國家的學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從由“讓學生適應學校”到“讓學校適應學生、為絕大多數學生提供最有意義的教育”方向轉變。以歐美國家的心理教育理念為借鑑,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根本,面向所有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心理髮展需要的、喜聞樂見的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體會主觀自我對解讀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養其主觀幸福感、樂觀、自尊、希望等積極的人格品質。

大學生是處於特定發展階段的羣體,對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是階段性、發展性的。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分層的教學活動,立足教育、重在指導,解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成長中普遍遇到的問題。比如,可以針對大一新生的學習適應、大二學生的自我意識、大三學生的人際關係和戀愛、大四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創業等不同內容,開設有針對的輔導講座。

三、以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改進高校心理健康教學模式

作為學習氣氛的重要調節因素,情感體驗本身也是教學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在以體驗為主、以自我教育為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只有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個人心路歷程,並使他們在情感交融和思維激盪中產生強烈深刻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發展提高的課程目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課程。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改變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形式,應採用互動式、體驗式、活動式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情感體驗、交往互動、反思領悟與行為訓練,實現認識提高、反思建構、行為固化的統一。

案例教學與講授教學相對,改變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對有關知識、情感、意志的學習主題,為學生提供生動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思考,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心理現象、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和生動性,它雖然不直接傳授理論知識,但是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為載體把學生引入真實的境界,引導學生認識現實、瞭解社會、融入現實社會活動中,鼓勵他們自主參與,主動思考,擴展知識,提升現實生活經驗,促進大學生自我心理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達到身心和諧。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啟發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的思維,重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互動性較強的課程,多數內容都需要學生參與互動才能完成。教學中,可以採用以小組分享為主的互動性教學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畫像、心理影片賞析、個案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勵學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在感受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擬環境,學生扮演特定角色,通過觀察、參與、體驗、反思等過程,在實踐中得以體驗,在體驗中得以成長,在成長中得以提高。體驗式教學以活動為載體,用生動鮮活的體驗、體會、感想、啟迪説話,拋棄了傳統教學的蒼白説教,通過團體諮詢、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體驗,使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和內省建構心理健康知識,體驗感悟知識背後的意藴,通過體驗與實踐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四、提升教師的積極素質,創建積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取決於教育主導者教師的素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環境因素,認為積極的環境對於增進大學生的主觀體驗、塑造積極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秉承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堅持以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品質為出發點和歸宿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教師是人類美德和優勢的體現者和傳承者,教師的言傳身教對每一個學生都有着有形和無形的強大影響力。教師要自覺提升自身的積極素質,積極開發自身的美德和優勢,善於調整心態,不斷增進個人的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感、事業快樂感與工作流暢感,直接對學生施加影響。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圍繞着激發、大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而展開的自我教育課程。為發揮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師就要打破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積極地展開教學,鑽研教學技術,提升教學水平,採用多元化、活潑生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用個體的優勢和力量感受生活,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樂觀地面對未來。

教師要以積極的、欣賞的態度看待每一位學生,樹立“每個學生都在成長、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的積極信念,充分尊重學生,重視學生自我成長的經驗、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用心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點,鼓勵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將心理問題當做一個展現自我能力和挖掘潛在積極品質的機會,充分發揮潛能,將教育過程轉變為學生積極主動的求知行為,變成師生積極互動、心靈對話的過程。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導者、管理者,而是引導者、協助者、激勵者,關心、接納學生的精神世界,鼓勵學生挖掘潛在的積極力量,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關係。

積極心理學致力於研究人的積極力量和美德,為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新的視野,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迴歸本原,也促使大學生心理素質積極健康發展。我們要不斷創新、深入探索,進一步構建完善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健康心理學論文 篇五

摘要: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自媒體已經成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傳播工具,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結合自媒體進行改革。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傳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隨着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青少年所面臨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這樣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發展的進程比較緩慢,近幾年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推動了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微信、微博、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億用户使用的信息傳播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應該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結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國教育部門頒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規劃》中明確指出,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為了滿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在心理上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擾。所以,在青少年羣體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2)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要。青少年階段是一生中發展最重要的階段。處於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日後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影響。調研發現,雖然有許多學校對於剛剛入學的青少年都進行了心理測試,並做好了記錄工作。但是,卻沒有進行後期的跟蹤調查工作,有些學校定期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卻沒有設立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影響了國家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受到限制。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過學校開展的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等了解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或者以固定的課本作為載體,教師通過口頭教育的形式對青少年開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十分有限,教師傳授知識的速度比較緩慢,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都比較單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2)教師隊伍的限制。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隊伍還比較匱乏。許多學校中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諮詢室,更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許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是兼職。此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往往承擔着多個年級的教育工作,導致工作開展更加困難。

(3)學生思想的限制。許多學校都開始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設置了專門的心理諮詢室,有專業的書籍、舒服的座椅等,與教室相比較更加舒適温馨。但是,心理諮詢室的利用效率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許多學生心裏有祕密卻沒有辦法跟老師溝通,怕老師對自己產生偏見。這樣就導致學生很難向教師説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學生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

三、結合自媒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靈活。現如今,許多青少年都通過互聯網來認識與解這個世界。自媒體更是讓青少年快速融入現實生活。自媒體平台,打破了傳統的限制,學生可以自主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育變得更加靈活。

(2)形象温暖。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最重要的過渡階段。當今社會的青少年擁有的不少,但是所揹負的壓力也更大。他們對快節奏的生活充滿着困惑。正是因為這種心理的困惑導致學生不願意與其他人去溝通。學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個羣,讓心理教師與學生在羣裏進行溝通。自媒體讓學生與教師產生了空間上的距離,他們會消除恐懼感,更容易説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讓心理教師的形象更加温暖。

(3)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根據數據統計,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723億人,也就是説通過自媒體可以很容易緩解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要充分發揮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勢,以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教育工作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採取更加新穎的教育方式。四、結語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打開學生的心扉,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健康心理學論文 篇六

摘要:針對目前高校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案例督導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做、評、思”五個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和提升應用心理學本科生的心理諮詢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心理諮詢技能;實踐教學模式

隨着時代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急速的社會變遷也引發了各種社會心理問題,人們對心理學專業也越來越重視,自從1998年應用心理學專業被列入本科專業之後,全國有23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心理學專業。但是從社會對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來看,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的需求間還存在巨大差距。以某重點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就業情況為例,就業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雖然只有少數學生畢業後沒有就業,但是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學生找到的工作與所學專業關係不大。這樣的現狀使得應用心理學專業發展處境非常尷尬。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畢業去向一般為中國小心理教師、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監獄、醫院和企事業人力資源管理,但是用人單位認為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夠,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則認為是在學校的學習中缺少實踐教學的環節。而應用心理學專職教師也一致認為理論與實踐脱節,缺少心理諮詢的實戰技能,是目前心理學學科發展面臨的困境。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是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這一短板也直接制約了專業的發展,因此,要提升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必須改進實踐教學的模式,以便培養受社會歡迎的專業型人才。

一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實踐技能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應用心理學本科生的實踐教學在各高校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有的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比如浙江大學採用導師制與核心課程相結合的核心能力培養模式,北京師範大學“6+1”培養模式以及瀋陽師範大學採取國小期實踐教學的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過程不夠深入,一般都傾向於形式化;第二,學校內的實訓基地的真實度不夠,和校外的基地合作流於形式,沒有讓學生進行長期的實踐,沒有“走出去”的實戰演練。第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分離,以學習心理諮詢技術為例,學生學習了諮詢心理學和心理治療學的各個理論流派,也熟記了每個流派的方法,但是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地運用,還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主要難題之一;第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教師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多學生採取消極的態度對待教學實踐環節,不能主動學習,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創新的精神,習慣於老師的灌輸式學習,面對老師佈置的任務,不能自覺開動腦筋。

二“案例督導工作坊”實踐教學模式的提出

工作坊教學模式是實踐性非常強的教學模式,它最初起源於德國,在20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產生。其主要特色是在一個互助的小團體中形成輕鬆的、有趣的氛圍,每次活動設定一個專題內容,圍繞主題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互動活動。通過心理體驗活動學習理論知識、增加體驗領悟。本文主要以“表達性繪畫藝術案例督導工作坊”為例,從“教、學、做、評、思”五個環節來闡述如何通過心理輔導和體驗互動解決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心理諮詢技能提升遇到的瓶頸,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諮詢專業技能。

(一)“寓教於樂”的教學思想

“教”指的是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師教授參加者關於工作坊主題的相關知識,當然這些知識的講授並非傳統的認知教學模式。傳統的認知教學模式是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考核為主,而工作坊教學模式下的教師的“教”教的是心理諮詢的技術和方法。以“表達性繪畫藝術案例督導工作坊”為例,在工作坊開始前採用自願報名的原則,在系統學習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基礎課程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中選取20名對繪畫心理治療感興趣並有意願參加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學生,參加每週一次,每次2。5小時的表達性繪畫藝術工作坊活動,“表達性繪畫藝術督導工作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理論講授的主題是:

(1)第一單元:繪畫治療總論;

(2)第二單元:線條顏色繪畫心理分析;

(3)第三單元:樹木測驗與心理疾病篩查;

(4)第四單元:人物測驗與自我認識;

(5)第五單元:房樹人測驗繪畫分析;

(6)第六單元:五維畫測驗;

第二階段為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體繪畫心理活動體驗階段:

(1)第一單元:畫出你心中的自己;

(2)第二單元:相親相愛一家人;

(3)第三單元:心中曼陀羅;

(4)第四單元:我的家庭圖;

(5)第五單元:風景構成法;

(6)第六單元:離別和祝福。相對於傳統教學模式,案例督導工作坊的教學模式是開放的、嶄新的、活潑的,不拘泥於講授形式的,在每個單元課程內容開始前,教師會帶領學生做一個熱身活動,以便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並活躍團體氛圍,會選擇有趣的心理活動,如“大風吹”“松鼠和大樹”“進化論”“輕揉體操”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重要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播者而是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工作坊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作用是啟發學生思考對活動的感悟,對自我的發現和對人生的理解。

(二)“在做中學”的學習策略

美國教育家泰勒認為:“學生學到什麼取決於他做了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在做中學是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是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表達性繪畫藝術工作坊”為例,學生的理論學習和體驗活動是和去福利院基地實習一起進行的,講授完一個單元內容,參加的學生們就去福利院給孩子們做相應的心理繪畫體驗活動,再將收集的福利院兒童的畫作在下一週工作坊的時間進行小組分析討論和教師講解,根據每一位孩子的畫作特點(如色彩、畫作內容、表達心情等)進行心理學解讀,明確心理干預方向。所以案例督導工作坊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有以下優勢,第一,在“做”中學習掌握繪畫心理諮詢的技巧,學會了繪畫技術應用於心理輔導工作。學生一邊實習一邊進行理論學習。第二,在“做”中學會運用理論知識,提升了對理論學習的自信心,能夠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提升學習興趣。第三,在“做”中學會了團隊合作,瞭解小組成員的需求和願望,能夠形成凝聚力。例如在“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單元教師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沒有語言交流的團體繪畫,每人每輪畫一筆,然後經過十幾輪過後,形成一幅整體的畫作,再給畫作命名,並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示。整個過程既是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又是心理諮詢技術的運用,增進了小組的成員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培養了互助合作的精神。第四,在“做”中學會了探索,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發現能力。探索自己的內心深處的同時,體察他人的內心世界。比如“畫出你心中的自己”這個單元,教師涉及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發覺自己的性格特點,更加了解自己,增進自我認識。同時也會安排以小組為單位的互相討論,就小組成員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

(三)“互動評價”的教學活動

在案例督導工作坊中,互動討論是工作坊的重要環節,以“心中曼陀羅”活動為例,參加者在創作完曼陀羅作品後,説出自己對畫作的感知和理解,同時小組成員也會參與到討論之中,與創作者一起討論畫作反應的心理內涵。再如在福利院兒童的畫作中,房樹人繪畫測驗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內容,通過同伴的討論,開闊了眼界,更好的學習繪畫心理諮詢的技術,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有利於掌握技術的精髓,所以“互動評價”這一環節在案例督導工作坊教學模式中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質疑的良好品質,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聯繫了表達溝通的能力。

(四)“反思提升”的訓練方法

“反思提升”中的“思”包括以下兩點,第一,是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結束後收穫的反思。在案例督導工作坊中,每次工作坊活動結束前,教師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小組成員用一句話來表達今天參與活動的感受,這也是反思提升的訓練。第二,學生在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結束後收穫的反思。在案例督導工作坊中,教師會對參加福利院社會實踐的應用心理學本科生布置家庭作業,每個學生每次去福利院後要形成當天的工作記錄,在整個12次志願服務工作結束後,結合老師同學的案例分析,也要撰寫一份整體的案例報告,案例報告的撰寫過程就是實踐反思的過程。另外,學生的“思”主要是對自己從“教、學、做、評”方面實踐教學訓練狀況進行反思。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定期反思,這樣才有益於學生的成長,達到提升內涵的效果。這樣教與學的雙方經過課後的“反思提升”實現學會反省自己,有益於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三小結

結合福利院社會實踐基地的效果,我們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案例督導工作坊”實踐教學效果予以評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其具有從事心理諮詢或人力資源相關行業的基本職業素質和能力。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學生的認識能力顯著增強,學生能夠通過案例督導工作坊活動更加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擴大自我意識範圍,開闊眼界,更客觀地評價他人和周圍環境;其次,學生的專業能力顯著提高,活動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在實踐過程中進行重新體會,針對實踐中的案例教師予以及時準確地指導,實際接觸了真實的心理輔導工作,增加了學生對專業的熱愛,能夠穩固樹立專業思想;再次,學生的實踐能力迅速提升,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邊學邊做,在做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開拓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了積極性;最後,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綜合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組織能力、自我認識能力等綜合素質,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獲得提升,進而使得學生的就業信心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