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音樂美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3W

音樂美學專業論文(新版多篇)

音樂美學專業論文 篇一

摘要:西方的現當代藝術種類繁多,錯綜複雜,晦澀難懂。凱奇則更是把非音樂因素介入音樂,以“無聲之樂”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從而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來表達“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美學思想。然而,這種美學思想是值得商榷的,無聲音樂嚴重的影響了音樂的發展,甚至改變了藝術的發展軌跡,本文通過對音樂本質的研究,來重新詮釋無聲音樂。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4分33秒;無聲之樂

在20世紀這個新的音樂思潮競相湧現的年代裏,音樂美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音樂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學界議論的焦點。音樂自律論也被稱之為形式主義音樂理論,它是18世紀和19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理論中的兩大流派之一。這一流派以奧地利音樂理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為代表,他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只是樂音的運動形式,情感的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音樂也不是必須以情感為對象,音樂不描寫任何情感。實際上,漢斯立克主張音樂的美來自於音樂本身,與其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無關。音樂的原始要素是和諧的聲音,它的本質是節奏。音樂他律論也可以稱作音樂的情感論,這一流派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它受某種外在規律——人的情感的制約。情感是音樂表現的主要內容。這兩種流派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情感論的音樂家數不勝數,比如浪漫時期的諸多音樂家,而到了二十世紀,自律論的影響迅速膨脹,他們的代表是表現主義音樂時期的音樂家及在其後出現的序列音樂、偶然音樂,拼貼音樂等。本文就偶然音樂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淺顯的討論。

在二十世紀末,偶然性音樂佔據了一個重要地位,它擺脱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這自由中,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創作原則,這些原則生動地體現在了對偶然音樂有着濃厚興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約翰•凱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鋒派作曲家。

1952年,約翰•凱奇上演了他的兩部驚世之作——在紐約上演的無聲音樂《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學舉行的集體行為藝術,開始聲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虛無的演奏時間,但設計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鋼琴前坐下,打開琴蓋,靜坐,過了33秒,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靜坐,再過2分40秒,再次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仍靜坐,再過了1分20秒之後,演奏結束。雖然在當時已見怪不怪的紐約,人們的反應還是如預料中一樣異常激烈。觀眾在前33秒保持安靜,在之後的2分40秒開始禮貌得低聲嘀咕,最後的1分20秒是“絕對的熱鬧”,響起一波一波的憤怒喧譁,然後鬧翻了天。大部分現場觀眾的反應是被耍弄,上當了,有一小部分則冷眼旁觀,還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領悟。從來沒有玩世椰偷的行為波及到莊重的音樂廳裏,即使在約翰•凱奇之後也沒有發生過。演出的轟動效應令《4分33秒》成為二十品世紀一首眾所周知的音樂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顧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樂的存在方式

首先,音樂是一門音響藝術,從古希臘到古羅馬,經過漫長的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然後再到音樂發展的高峯時代古典和浪漫時期,音樂形式也從它的一度創作到三度創作(從樂譜、演奏到欣賞),都是通過一定有組織的樂音訴諸人們的聽覺,使欣賞者獲得某種審美享受,從而完成它特定的表達意圖,這條規則千百年來一度如此,甚至到了20世紀上半葉,音樂發展的軌跡雖然有些改變,但是其基本的音響形式還是保持不變。凱奇創作了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文化里程碑”的無聲音樂“4分33秒”,其創新性無可置疑,但是它違背了音樂感性材料的基本屬性。

1、非自然性—創造性

我們認為,每一部音樂作品所發出的音響都是經過作曲家靜心思考所創作出來的,而這些音響在自然界中是絕對不存在,換句話説,音樂的音響都是非自然性的,是一種創造性的音響。沒有創造性的因素,任何聲音都不可能變成音樂。《4分33秒》具有創新性,演奏家靜坐而不演奏,對此,觀眾在前33秒保持安靜,不知所措的耐心等待,在之後的2分40秒開始低聲嘀咕(主要是出於禮貌的原因),後來就有人咳嗽,最後的1分20秒是絕對的熱鬧,音樂廳裏響起一波又一波的憤怒喧譁,簡直鬧翻了天,整個觀眾席充滿了因迷惑不解而產生的各種音響。而“這部作品的音樂便是由觀眾製造出的各種噪音以及與此同時觀眾席以外的所有聲音構成[1]”。由此可見,它違背了千百年來音樂必須具有樂音音響的材料,完全由各種噪音構成的音樂作品是立不住腳的。

2、非語意性和非視覺性

音樂和語言一樣,它們都是用聲音來表達的,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意義卻完全不同。語言具有一種約定性的語義,是一種約定俗成;而音樂卻不同,它僅是限定在藝術的交往中,其樂音本身沒有明確的含義,所以它是非語義性的。同時,它又和舞蹈藝術不同,從它的物理形態來看,音樂僅僅是具有一定的頻率、一定的振幅和一定的波形的聲音在時間中先後或同時發響的組合體。這個組合體沒有可供視覺感受的形、色、狀,因此它是非視覺性的,凱奇的《4分33秒》中,演奏家僅僅坐在鋼琴旁,琴蓋打開又合上等動作,恰恰給了一種視覺的景象,這是不符合音樂邏輯的。

二、偶然音樂帶來的影響

在現代的藝術領域中,其種類可謂繁多,但是還都是沿着歐洲藝術發展的邏輯而來的,但是受《4分33秒》的影響,整個藝術界都受到了啟發,比如音樂界把一首多聲部的經文歌的曲調、歌詞、內容,語言等毫不相干的東西拼貼在一起,繪畫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出現了那些脱離了規定的繪畫或雕塑的藝術,如環境藝術、身體藝術、偶發藝術等,這些流派脱離了畫布和通常做雕塑的材料,從而成為了一種行為、一個事件、一個姿勢、一段文字,或隨便拿任何東西如幾根樹枝、幾張紙、一塊石頭隨便拼湊如畫,這些作品可謂“美輪美奐”。又如在激進派的作品《蘋果》中,演出者一人拿一個蘋果上台對着手裏的麥克風大咬大嚼,擴音器裏送來一片咀嚼聲。在《滴的音樂》中,用一口大鍋,把一杯水慢慢滴進去,大家坐着聽滴水聲等,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譚盾則也創造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音樂,可謂技法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但卻不能給人以美感;使氣氛荒誕詭祕,瀰漫野氣,遠離現實人生,使聽眾不知所云。他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説:“現代音樂創作比的不是作曲技巧,而是比音樂觀念。”他們的這些觀念被認為是音樂向自然的迴歸,但是如果藝術是這樣迴歸的,那麼對藝術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三、結論

音樂美學專業論文 篇二

音樂能抒發創作人的感情,聽的人往往能引起觸動,或許應該叫做共鳴,這就是音樂的屬性。對於音樂,我們可以解釋為將一些音符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而形成具有一定旋律的曲子。我們也可以説是按照藝術的方式將一些聲音整齊排列起來,不過音樂的定義已經高出這個範疇了。當然,東方西方的音樂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要從差異中看到通性。

一、東西方的音樂藝術的不同處以及發展現狀

(一) 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琴棋書畫,琴屬於音樂中的器樂,從幾千年開始,我國的音樂就發展到世界的先進水平,像是舉世聞名的廣陵散曲譜,據説是器樂方面的絕唱。音樂是受到本國文化的影響的,像是我國從古就接受儒家文化,對於孝道,善行比較重視。孔子就曾提出過,禮樂以治天下,説的就是利用禮儀和音樂來提高人們的品德,這是最早將音樂藝術跟道德教育結合到一起的設想。所以在我國古代的音樂中,讚揚孝道的音樂就非常的多,還有忠君愛國的,讚美感情的,像是春秋戰國時代屈原的《離騷》,《詩經》,漢代的《相和歌》,宋代《雨鈴霖》《醉花陰》《水調歌頭》,元代的《牡丹亭》《西廂記》,明代的《戲曲》,清朝的京劇等等,音樂隨着我國曆史的發展而進步,音樂體系逐步得到完備,演奏樂器也越來越多元化。

(二)西方的音樂在古典音樂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和發展,雖然在內容上有了天壤的差別,但是音樂的藝術形式,歌曲的表達方式沒什麼變化。現在的西方音樂主要以表達情感為主,已經完全破除了古典音樂在完整結構方面的限制,這就使得音樂表達有更好的延伸性自由性。我們熟悉的西方音樂,大多數都是單樂器演奏,像是夜曲,幻想曲,前奏曲和各種舞曲,在各種樂器獨奏中,鋼琴的使用最為頻繁。隨着時代的發展,和聲,伴奏樂逐漸興起,在一首曲子中,七和絃和九和絃,半音法,轉調等經常出現,增加了音樂的表達技巧,同時和聲的比重越來越重,音樂有了更多的表達方式。

二、東西方音樂藝術方面的審美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音樂有助於嬰幼兒智力的發育,現在聽的胎教歌曲,就是基於這個原因。我國的器樂,有很多獨特之處,像是笛子,長簫都是西方器樂中原來沒有的。西方的音樂是近代流入中國的,當時引起一陣騷動,因為中國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對西方的音樂並沒有什麼好感,將西方的古典音樂丟棄一旁,不曾詢問,是後來人們意識逐漸明晰後,才對西方音樂產生了學習的興趣。西方音樂雖然跟我國的傳統音樂有很大的區別,從各區的格式來説,也千差萬別,但是音樂自身的生命力和通感,能讓人們理解西方曲子中所訴説的情感。我國作為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藴的國度,能夠融合西方音樂的特色,把西方音樂的格式加以學習自用,提高自己藝術審美的寬度和厚度。西方的音樂與我國音樂,差異大體以下兩個方面:

(二) 由於東西方的音樂產生迥異,在音樂的基礎元素,音樂中調也是有差別的,同一個調,東西方的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調整,我們常常説到的調性,調式就是音樂中的橫向音和普通音的關係。調的不同,就是曲子中音的高低變化,在一首歌曲中,調的轉折升降,在加上和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音列。不管是中國音樂,還是西方音樂,我們首先要研究的都是音樂的結構,只有瞭解熟悉音樂的組成結構,才能更深入的分析音樂差異。東方的音樂講究的韻律,對整體結構沒有太大的要求,對音序的排列也沒有很嚴格的規定,我國的音樂從古代來看,就是一個個羣音的集合。在古代,我們的調基本就分成宮商角徵羽,現在的發音是12356,基本上我國所有的古曲都是從這幾個羣音上組合過來的,偶爾會有點綴作用的其他調音。西方的音樂,就比較重視音樂的結構,創作音樂時,講究音律的前後排列順序,西方的音階是1234567,基本音是全的,在基本音的在前提下,進行整體結構較為完整的創造。這麼看西方的音樂在創作方面限制性更大,不如我國的靈活。除了音樂的結構,音樂中還有一大重要因素就是音樂的和聲,音樂中的和聲,起到彌補原始音樂的空檔或者不足的作用,這在西方人看來,和聲是一種重要的音樂伴奏方式,雖然只是幾個聲音同時發出,但是它將使音樂更加完美。在東方人看來,和聲存在的價值就比較弱,屬於可有可無的行列,只是大致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三、關於完善中國音樂藝術的建議

我們中國人對音樂和美術的審美有自己的傳統習慣和思想。中國的古典美是廣受讚揚的。但是時代是不停進步的,除了古典審美,我們也應該吸取現代藝術。西方藝術歌曲被引入中國,也有了很長的歷史,但是藝術歌曲的傳播和審美受到了一些傳統審美觀念的影響,處於放着不用,漠然置之的狀態,也就無法真正體會藝術音樂的真諦。順應時代進步,藝術的發展,人們應該認識和了解音樂藝術,懂得欣賞音樂的藝術美,改變自己傳統的審美觀點,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改變陳舊的思想和審美行為,普及和欣賞中國藝術歌曲,音樂藝術。人們對音樂的傳統認識是片面的,傳統的審美往往用優和劣,褒和貶來評價音樂,用什麼樣的演唱方法來評定音樂是否值得去喜歡等。這些都侷限了音樂的藝術涵養。

(一)人們應該從以下幾點來重新認識西方藝術歌曲

1.藝術歌曲是美的體現,可以引起人精神思想的共鳴,在藝術的氛圍裏,可以緩解人的不良情緒,放鬆心情,美化心靈,藝術音樂不存在褒和貶,沒有好和壞之分。不能説這首歌是壞的,那首歌是好的。更不能以地域或者個人喜好劃分音樂好壞。

2.有的人喜歡説,這首歌好聽,這段音樂好聽,這種唱法好聽,低沉的或者高昂的,等等。其實藝術歌曲不存在演唱方法的區分。沒有哪種唱法的藝術歌曲很好聽,哪種唱法的藝術歌曲很難聽。藝術歌曲體現的是藝術,是美和氛圍。不是演唱方法。

3.我們的傳統樂器有很多,都很優秀,很動聽很有深度。但是不是説用什麼伴奏的音樂就特別美,應該説,只要能體現藝術美的,體現音樂真諦,動人有思想的音樂就是好的藝術音樂。藝術音樂對伴奏的樂器沒有硬性要求,是有機的,活性的。

(二)改變審美觀念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藝術歌曲,融入到藝術歌曲的氛圍中。歌曲的欣賞是無標註的,但是評判就需要對歌曲的各個因素有所瞭解。

1.歌曲的審讀有自己的標註,歌詞也是歌曲的一部分,我們在聽曲子的同時,還要注意歌詞的描寫是否思想健康而且有深度。

2 歌曲的創作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是一個對內心精神的一次挖掘,我們不但要有創作的熱情,熟練的創作技術也是必須的。深厚的創作技術是創造出美的藝術歌曲的技術保障。

3.藝術歌曲的演唱沒有功底是唱不出味道的。演唱藝術歌曲也有演唱要求的技術。不是隨便唱唱就可以,也不是唱出來就可以。

4.藝術歌曲沒有對伴奏樂器的要求。但是藝術歌曲的伴奏絕對不是空洞淺顯的,而一定是有意境的。對藝術歌曲伴奏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意境,能和歌曲一起營造氛圍。

5.藝術歌曲不論在曲還是詞都要有豐富的內涵,歌曲不光是內心的獨白,還要是幫助社會羣體的一種聲音,歌曲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三)創作藝術服務於精神文明建設,從教育出發,改變藝術審美大眾的精神需求,應該作為藝術歌曲創作的源泉,創作藝術歌曲需要演唱技術,伴奏技術,創作技術,但是成功的能被人們接受,能引起人們共鳴,表達人們當下思想的歌曲應該有高社會意義和追求,可以滿足於大眾的需要,這樣才能通過藝術音樂的美和意境引領人們追求真實,善良和美。另外可以讓人們在學校的時候就接受藝術歌曲的薰陶,普及和傳播藝術歌曲可以更好的使人們學會認識和體會藝術歌曲,更有利於人們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現在的學生大都喜歡流行音樂,應該普及藝術歌曲的教育和鑑賞,使學生提升鑑賞藝術歌曲的興趣和能力,改變學生只鍾情於流行歌曲的審美觀念。

四、總結

東西方音樂方面的審美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我們不能因為不同的審美角度就否定對方。在多元化的今天,西方的音樂已經被我們所接受,我們在學習西方音樂的同時,還要發揚我國傳統音樂。最好將西方音樂元素跟我國特色融入一起,形成自己特色的音樂模式。同時我們要大力推廣我國的民族音樂,掌握西方音樂審美的特點,是我國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關鍵。我們要把自己千年文化底藴結合多元化的藝術歌曲,將自己的文化曲風曲面推向世界。所以我們在進行音樂欣賞時,要轉變原來固步自封的思想,要加大加深交流,加大對西方音樂的推廣力度,相信藝術歌曲在我國一定能發展起來,並且能夠大放異彩。

音樂美學專業論文 篇三

一、在聲樂藝術中音樂美學特徵所發揮的功效

音樂之所以不需要任何媒介直接影響聽眾的情感,主要依靠的是表情藝術的表現性的抒情性。而且表情藝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地進行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這樣的表演才是最具有審美價值的完整表演。所以,聲樂學習者不僅需要鍛鍊自身的聽覺能力,還需要在尊重原創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二度創作來增強聲樂作品的表現力,使聲樂作品更加充實、完美。要想更完整地表達聲樂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緒,表演者需要做好熟悉作品的案頭工作,還需要依靠聽覺記憶才能領悟其特點。由於聲樂教學主要依靠聽覺,屬於抽象的感覺教學,所以不管是作為教育者還是作為學習者都要學會聆聽,反覆多次的聆聽後才能對聲樂作品進行評價。而且聲樂教師要對學生的聽覺訓練有足夠的重視。由於人的聲音具有獨特性,聲樂教師需要依靠聆聽來辨別每個學生最自然、最本質的聲音,比較後進行點評和指導,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讓學生自己能夠判斷聲樂發聲的優劣,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鑑賞能力。

二、在歌唱表演中展現音樂美學中的“美”

不同的歌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帶給聽眾,不同的歌曲中也存在着不一樣的美。有的歌曲旋律激昂、節奏富有動感,給人以活力;有的歌曲節奏舒緩或帶有傷感,給人以温情或寂寞;有的歌曲充滿正能量,讓人積極向上。所以,聲樂學習者在學習歌曲時,對音樂美學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對於歌曲的不同美的定義可以通過音樂美學的學習進行了解。歌唱者對歌曲的不同美的定義瞭解了之後,能夠對作曲家在創作時的本意予以很好的瞭解,在表演時才能有很好的表現。在音樂學習時要對聲音的技巧、歌曲的處理予以掌握,同時在自身作品中融入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也要學會,更好地體現出音樂美中的優美、壯美、喜劇美、悲劇美、崇高美等等。

三、在聲樂教學中要運用好音樂鑑賞能力

不同歌唱家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演繹相同的歌曲時每位歌唱家都會根據自身的情況做相應的改變,以致產生了有不同的效果。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平時對音樂鑑賞能力的培養要予以重視。首先要對各種不同類型風格的作品要多多聆聽。各類複雜的聲樂作品是聲樂學習者要不斷接觸學習的,在不斷聆聽各種音樂作品時要做好筆記,做好音樂作品的分析,對其中的音樂處理予以掌握,培養好內心聽覺。其次要運用內心聽覺來熟悉、分析音樂。對於一部聲樂作品,歌唱者要先在腦海裏呈現出作品的整體表現效果,再進行演唱。歌唱者對一部聲樂作品要先在頭腦中慢慢形成穩定、精細的聲音,然後形成內心聽覺。在看譜分析研究作品時,就要運用內心聽覺,心中形成作品的旋律,在頭腦中演繹出作品真實演唱的情景。最後是運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來處理不同類型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意圖、思想情感。不同的歌者演唱同一首作品時,出來的效果各不相同,因為歌者投入了自己的情感,這就要培養歌者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生活底藴。不同的音色會給作品以不同的味道,歌唱時要尊重原詞的意境,吐字清晰連貫,聲音平衡流暢。

四、有關歌唱技巧訓練的一些建議

大部分初學者都不太注意自己的聲音,缺乏個人的聲樂審美觀,使學生的內心聽覺和聲樂的學習發展受到影響。教師要在學習之初就樹立學生正確的聲音概念。

1、對同一聲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進行模仿。學生在沒有掌握紮實的聲音技巧的時候,不要貪圖高音和技巧的表現,這會傷害自己的聲帶和信心。這時要徵求教師的意見,選擇適合自己的曲目。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再根據教師給自己定位的聲部,選擇同一聲部歌唱家演唱的曲目來聽、模仿,要以培養自身的歌唱聽覺為目的,認識自己的聲部特點。

2、對於學習階段要正確認識。初學者會有不自然階段,出現聲音不統一的問題,這就要通過訓練使學生學會用身體的各個器官來歌唱,做到外鬆內緊,學習新的聲樂技巧或到一定階段時,要用特殊的方式來訓練歌唱肌肉。

3、不能貪大,有些學生為了高音的洪亮,沒有注意自己聲樂的特點和優點,而盲目選擇一些不適合自己的作品。有的學生覺得在有迴響的教室或澡堂練唱時,聲音最好聽,這是由於學生沒有達到一定水準的共鳴能力。因此,不要在有共鳴的房子練歌以及歌唱時選擇難度大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