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多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W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多篇【新版多篇】

淺談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一

淺談國小音樂教學

南五十家子蒙古族國小 趙亞男

一、音樂教學中的美育。

當前教育事業正處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深入廣泛的全面提高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懂得創造美,表現美,欣賞美的重要意義,並積極主動的參與實踐,創造美,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音樂學科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學生可以通過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個性發展。當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設計相應合理的課堂計劃是教師上好課的重要前提之一。

國小生熱情好動愛表現,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徵,都有成功的願望,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這與人們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開的。許多情況下,正是由於學生的爭強好勝才不斷地取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師要注意把競爭意識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成功,有一種成就感。成功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兒童學習積極性。

音樂課堂中可以運用小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課堂上運用遊戲來對音樂有再認識,再創造。無論設計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終究要涉及到音樂知識和技能。在遊戲中注重音樂性,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表現音樂的快樂,音樂遊戲不是單純的玩耍, 它真正的目的是以遊戲的方法挖掘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遊戲中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

二、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夠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由於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養學生專注不斷地傾聽,必須重視參與音樂的欣賞形式。因此,在低年級音樂欣賞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

1、注重“聽”的藝術,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 》一書中説:“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只有不斷傾聽,才會感知音樂、認識音樂、理解音樂,進而產生共鳴。學生的每一次聆聽都要帶着不同的問題,可以是辨別樂器,聽出主題出現了幾次,還可以感受樂曲的情緒,還可以“聽”為主線,結合其他輔助教學手段。例如,在聽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隨着音樂輕輕地劃拍,輕輕地搖擺,邊聽音樂邊模仿指揮,邊聽音樂邊模仿樂器的動作等。孩子們有了這些小動作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擾,準確把握音樂節奏,內心能和音樂產生共鳴。

2、通過“唱”主題旋律,品味音樂內容。

音樂主題旋律是一首樂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調,音樂的發展、變化都與主題息息相關。學生在演唱主題旋律時,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這樣既瞭解了音樂風格與特點,又激發了他們對欣賞課的興趣。因此,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該牢牢地把握主題旋律,帶領學生“熟悉—學唱—感受”。

在欣賞《 蝸牛與黃鸝鳥 》時,我為主題旋律創編了歌詞,當學生唱熟了主題音樂後,我要求他們聽到樂曲中出現主題音樂時,要邊唱邊加上蝸牛和黃鸝的動作。通過這樣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器樂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是根據維吾爾族的一首兒童歌曲的旋律改編而成的,學生對這首兒歌非常熟悉,在欣賞前可讓學生先唱唱這首歌曲,然後在聆聽器樂曲時可讓學生跟着輕聲哼唱,這樣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樂曲在情緒、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上的變化。

3、通過“動”的參與,體驗音樂樂趣

在低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中,當學生聽到歡快、富有動感的音樂時,他們往往會很開心,並不由自主地隨着音樂熱情舞動;當學生聽到低沉、舒緩、抒情的音樂時,他們的動作就會變得輕柔、舒展起來。

總之,在國小低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創設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的真諦,獲得精神的愉悦。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二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淺談國小音樂課堂中的音樂遊戲

德國教育家福貝爾認為:“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工具,是快樂的源泉,是培養兒童道德品質的手段,在遊戲過程中最能表現兒童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遊戲是兒童的本能性活動,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反映。”在遊戲中我們所獲得的輕鬆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遊戲卻是國小生的天性。國小生出於自己的興趣和願望,自發自願主動進行遊戲活動。高爾基説過:“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快樂的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哪裏有兒童,哪裏就有遊戲。在遊戲中,兒童的運動器官,感知記憶力都能更快更好地發展。

我們這裏所説的遊戲不是純粹的遊戲,而是融入了具有音樂性特點的遊戲。在音樂教學中,我們稱之為“音樂遊戲”。音樂是音樂遊戲的靈魂所在,音樂遊戲只是學習音樂的手段。音樂遊戲必須伴隨音樂,,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目的。在我讀國小時,音樂課還沒有讓老師完全重視,就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對課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沒有認真研究過。我是一名剛走上講台的農村音樂教師,教學條件相當於城鎮學校還是薄弱了一些。學校以前也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學生對於音樂課的理解就是唱歌,他們甚至把音樂課改名叫唱歌課。對於一羣無知的孩子,我顯得力不從心。開始我嘗試用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進行教學,完全進行不了,我在講台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講,一堂課亂哄哄的。課後經過反思,反覆實踐,發現了在音樂課堂中適當採用遊戲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效率非常高。通過走進學生的心裏,我發現他們非常愛上音樂課,只是他們不知道音樂課除了唱歌外還會學到節奏、節拍、速度等音樂的基本要素。

經過一學期的反思和探索,總結出音樂遊戲不同於一般的音樂遊戲,它是通過遊戲的形式,強調對音樂的體驗、感受,在根本上服從音樂的指導。它從音樂本身入手,讓學習者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引導他們通過一些音樂遊戲去接觸音樂的各種要素。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音樂遊戲去感受音樂的節奏、情節、感受音樂的魅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成為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創造者。所以,音樂遊戲在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首先我們要清楚音樂遊戲具有哪些意義:

一、相對於其他學科,音樂課具有獨特的學科性。活潑、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非常喜歡。它變枯燥的知識傳授和抽象的音樂符號為富有生動形象的遊戲教學。比如學生在認識1、2、3、4、5這五個音符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小猴子摘桃子”的遊戲教學。讓學生扮演小猴子,將1、2、3、4、5五個音符寫在形象可愛的“桃子”上,小猴子摘“ 1” 桃子時,讓學生長“ 1” ,在“ 2” 桃子時,就讓學生唱“ 2” ,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能識別這幾個音符了。

二、音樂遊戲的課堂教學可以真正的實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比如教學時可以設計《智慧豆快快長大》的遊戲。在黑板上“種”下智慧豆。當哪一組的同學表現最好,老師就讓哪一組的知會豆發芽,在課堂中學生主動參與就讓智慧豆長葉,最後看哪組同學的智慧豆開花結果。這樣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在音樂遊戲活動中還可以培養學生交流合作,主動探究的精神。老師做的事就是要創設良好的音樂遊戲情景,讓學生感受音樂;設計好音樂遊戲,讓學生扮演好遊戲角色去學習音樂。如在《蝸牛與黃鸝》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單獨或合作扮演蝸牛、黃鸝、葡萄架等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體現自己的價值,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識都能得到提高。

如果你是一位熱愛音樂教育事業的老師,那你一定會去細心的探究: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該怎樣去運用音樂遊戲呢?總不能讓整個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的,為了遊戲而遊戲,最後學生只感覺到好玩兒,真正的教學目的卻沒有達到。我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你必須要探究音樂遊戲的規則和注意事項,並且要求他們必須遵守這些規則,服 從 老師的指揮。

其次,必須研究各個年級段的不同音樂遊戲。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好於表現,易被生動有趣的情節的色彩鮮豔的圖畫、活動教具所吸引,運用音樂遊戲牽引他們的注意力。國小中年級的學生更進一步得到知覺上的滿足,在設計遊戲時要引導學生進行進行聯想和想象,注意他們的思維活動的掌握和調動。國小高年級由於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上有很大的變化,情感和意志方面有所發展。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情緒,不能強制,不要使學生有反感的情緒。可通過調動他們的興趣來運用遊戲。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心理特點運用音樂遊戲,讓他們在音樂課中輕鬆、愉快地去唱、玩、跳,使之喜歡音樂,樂於學習音樂。

最後特別重要的是在運用遊戲時,一定要和音樂教育相統一。學生不能在熱火朝天的遊戲中玩過後就只知道好玩,沒能從中獲得知識,老師一定要明確音樂遊戲只是音樂教學的一種手段,要靈活自如地運用於自己的教學課堂中。老師應該抓住音樂遊戲的音樂性、趣味性設計遊戲,如節奏訓練遊戲,音準訓練遊戲、培養音樂感受力遊戲等等其他類型的遊戲。這些都要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教育者應該利用音樂遊戲,讓學生髮展音樂。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利用音樂遊戲啟發學生創編音樂,發展音樂。

有人説音樂遊戲是學生學習愉快音樂課的橋樑,而愉快的音樂課必 須靠 老師引導學生,師生共同參與才能達到。贊可夫説:“讓學生從音樂中來,再到音樂中去。”讓學生在遊戲中去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流動,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跳躍,音色的變化,我們作為老師還要不斷地去探索學生樂於學習音樂的方法。音樂教育本質也是審美教育,對學生來説是一種美的薰陶。相信通過我們老師的努力和不斷創新,在我們的國小課堂中,或許培養不出像貝多芬那樣的音樂奇才,但是一定會造就出一批批具有藝術修養的高素質人才。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三

讓音樂插上快活的翅膀!

【內容提要】

音樂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簡單快樂的事情,學習的過程應是愉快順暢的,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讓孩子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感受快樂!

音樂課以學生的心理髮展為前提,強調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科學認識的緊密結合。音樂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如何讓音樂課樂起來、活起來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並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

音樂教學過程中不能孤立課本知識,簡單的去教一句學一句,學生在這種教唱過程中容易失去學習動力和興趣,更談不上創造力。我們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現因素,找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點,精心設計,營造出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知識和美的體驗,並加以引導,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論文關鍵詞】音樂學習、感受快樂、感受生活、激發活力

音樂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簡單快樂的事情,學習的過程應是愉快順暢的,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首先應該讓孩子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感受快樂!冼星海曾説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樂記》也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為此我們可以説:音樂是使人心情舒暢、輕鬆快樂的最佳途徑。所以,樂(yue)即是樂(le)。

林語堂説:“鶴足的挺拔之美是逃離危險的結果,熊掌的雄壯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結果”,音樂的藝術之美也許就是陶冶情操的結果了。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在優美的旋律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其中的詩情畫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音樂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如何讓音樂課樂起來、活起來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並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長期以來,音樂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熱愛音樂的情感受到極大的抑制,學生學習音樂的快樂感和學生對音樂的靈感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如何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性,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快樂和魅力,讓音樂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去嘗試:

一、讓課堂樂起來。 音樂課以學生的心理髮展為前提,強調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科學認識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然後讓學生參加各種聲音的模仿與模唱等音樂實踐活動,變枯燥的學習為有趣的活動。下面以《娃哈哈》這節課中的若干教學設計為案例,談談自己是如何讓孩子在音樂課上享受藝術的快樂的。

(一)讓學唱變得輕鬆、容易,讓學生感興趣。

我在教學一直在嘗試和探索這個問題。我發現,教學方法是學生對學唱感興趣的關鍵。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歌曲。比如在三年級教唱《嘀哩嘀哩》的時候,時值初春,春的氣息悄然而至,歌曲《嘀哩嘀哩》正好表現這一主題,學生對春天有較豐富的生活經念與知識。設計思路:整個教學過程以“春”為主題線索,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感受春天――尋找春天――歌唱春天――表現春天”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進行音樂教學。然後讓學生尋找春天的聲音

1、師:春天不但風景秀美,還有特有的聲音呢。你聽到過哪些春天的聲音? 生:春天小鳥兒在歌唱。

2、師:小鳥兒怎麼歌唱?能模仿一下嗎? 生:嘰喳喳嘀哩哩

3、師:春天小鳥兒可高興了,他們的叫聲特別歡快,我們來學小鳥歡快的叫聲。 教師引導下念出:嘀哩哩嘀哩 | 嘀哩 哩|……嘰喳喳 嘰喳 | 嘰喳 喳|……

(二)通過遊戲感受音樂的快樂 【例】玩一玩,感受音樂的強弱

在老師的帶領下隨《娃哈哈》的音樂,學生邊拍手邊走進音樂課堂。感受音樂的強弱。

1、説一説,發現強弱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是怎樣跟着音樂拍手的?(拍手強,點手心弱)

2、做一做,表示強弱

(1)嘗試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示強和弱。

(2)變節奏表示強弱(強拍跺腳,弱拍拍兩次手)。

3、唱一唱,表現強弱

複習歌曲《娃哈哈》(邊唱邊拍強弱節奏)

音樂遊戲是以發展兒童音樂能力為主的一種遊戲,對於活潑好動的一年級孩子來説,學習音樂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遊戲”。音樂遊戲變枯燥的知識傳授和抽象的音樂符號為富有情緒的活動,既符合音樂藝術的運動特性,又滿足了他們好動好玩的特點。在伴隨音樂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本課一開始我就帶領孩子們在《娃哈哈》歡快、活潑的歌聲中用拍手遊戲進入課堂,讓課堂伊始就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以體驗表現強弱為切入口,將聽、唱、動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聽覺感知、動覺感知、視覺感知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聆聽,在遊戲中發現,在遊戲中表現。這種方式讓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快樂有效,並使音樂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二)通過舞蹈創編感受音樂的快樂

【例】動一動,學習新疆舞

(1)簡介新疆。

(2)師表演新疆舞(老師表演的同時,學生仔細觀察新疆舞的代表性動作)。

(3)學習新疆舞的動作。

①手腕的動作。師:手腕的動作豐富多變,有繞手腕,推手腕,翻掌等。②頭部動作。師:動脖子,注意是左右移動脖子,叫移頸。③肩部動作。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這個動作叫做聳肩,上下動。維吾爾族舞蹈中擅長的就是運用頭、肩和手腕的動作,再加上昂首挺胸的姿態,以及眼神的運用,使得新疆舞風格獨特。④學習新疆舞的腳部動作:踏踮步,生觀察腳部動作。師:除了頭、肩、手的動作,新疆舞也不能忘了腳部的動作,接下來我們學習舞蹈中的一種步伐,叫踏踮步。仔細看,老師是怎樣做的。師:注意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右腳抬起踏下,膝蓋彎曲,接着左腳腳尖踮起來,將膝蓋立直。注意腳部動作的連貫彈性和膝蓋的顫動。⑤學生模仿,老師指導。⑥將手部和腳部動作配合練習。

(4)創編舞蹈(出示4-6個代表動作的圖片,請學生自由選擇組合,為歌曲《娃哈哈》進行舞蹈創編)。

(5)舞蹈展示,互相評價。

《課標》中指出“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中的核心部分,能使音樂教學在學生的快樂體驗中得到昇華。我把它分為兩個小環節①模仿。②創編。在這一片段中,首先利用教師的自身特長,為學生表演一段新疆舞,教師的參與,師生互動,使學生的熱情高漲,興趣盎然。

通過教師直觀的表演,學生經過仔細觀察,説出新疆舞的典型動作,再通過模仿來掌握新疆舞的基本腳步和手位。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加以提煉和總結出4——6個代表動作用圖片表示,鼓勵學生大膽地選擇,組合這些動作為歌曲進行舞蹈創編。讓學生自己去創作舞蹈,再表演出來,展示給大家,孩子們會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激發更大的創作興趣。每個孩子在創作中都有其獨特的方式,且不在意孩子們的創作是否優美,動作是否到位,是否恰當,只要他們在創作中能夠大膽探索就足夠了。本段教學從傳統的講授式、單向傳授式轉變到啟發、討論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上來,培養學生參與表演、獨立思考、想象創新的能力,強調了師生間互動、互學、互助的過程。孩子們在創造中體驗音樂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感受因創作成功而帶來的喜悦。

快樂三:通過欣賞視頻舞蹈感受音樂的快樂

【例3】:看一看,瞭解新疆舞

(1)欣賞視頻。師:新疆自古被稱作歌舞之鄉,維吾爾族的民間歌舞種類也有很多,有刀郎舞、盤子舞、手鼓舞等等,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幾個舞蹈片段,從舞蹈的動作,道具等你猜猜,它是哪個舞蹈呢?

(2)簡介新疆舞蹈。

(3)表現《娃哈哈》。(在音樂中結束音樂課,帶領學生在音樂聲中走出教室)當然,只讓孩子簡單的玩玩跳跳是不夠的,還需要滿足孩子們的眼睛,讓他們學會去欣賞美。只有學會欣賞美,才能更好地創造美。新疆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美麗民族,其舞蹈種類多種多樣,在教學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刀郎舞、盤子舞、手鼓舞三種舞蹈給孩子欣賞,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學,讓舞台、燈光、道具、服裝、音樂、舞蹈的綜合效果,刺激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引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優美的舞姿和歡快的音樂中感受到新疆舞具有音樂歡快、舞姿美的特點,以及舞蹈中所藴涵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範疇,讓學生獲取有關新疆舞的更多知識,把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創新空間。

從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到生動多樣的“遊戲化”技能訓練,這一切不僅讓孩子喜歡音樂課,也讓師生能夠融為一體共同享受音樂的快樂。我們的音樂教學就應該在品味快樂中唱,享受快樂中演,欣賞快樂中舞。讓我們為音樂課堂插上快樂的翅膀,帶領着孩子們去尋找快樂,創造快樂,享受快樂。

二、注入生活氣息,讓課堂活起來。

(一)開放音樂課堂,為音樂知識注入生活氣息

國小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天性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開放的音樂教學,就是不拘於一種固定的模式,讓學生參與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因此,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我們教師根據兒童好動、好遊戲的心理特點,把少兒的音樂學習與遊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複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遊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少年兒童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運動、唱歌、表演、遊戲、舞蹈等結合起來,從而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也要動腦, 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薰陶。

在教學《兩隻小象》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編出很多優美的舞蹈動作。因此,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知識背景,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模仿小象走路時,有一個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動,雙臂扣在一起放在頭下充當大象鼻子一晃一晃的,他這一生動的舉動,逗得全班同學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我把孩子帶出教室,在操場上進行表演。孩子們很興奮,都爭着表演,而且他們還創編了許多自己喜歡的動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學還創作對白,設計動作造型。他們的神態是那麼的認真,動作是那麼的優美,節奏是那麼的整齊。

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音樂不再是抽象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的造物,與生活息息相關。在音樂課堂上,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音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興趣橋樑,它既激發了學生對音樂濃厚的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發展,天真活潑的個性得到了解放。

(二)創設情境,將音樂和生活 聯繫起來。

脱離兒童生活世界的間接經驗知識傳授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音樂學習情感,增進音樂學習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我常常創設情境積極轉變教師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努力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和課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努力成為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一年級《小寶寶睡着了》一課中,我事先讓孩子們帶來了自己最喜歡的毛絨玩具,每人頭上包好頭巾。我説:這裏有一隻大搖籃,你們是48個可愛的寶寶,讓我來做一回你們48個孩子的媽媽吧,輕輕地躺下,搖,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推出搖籃)我的媽媽就是這樣坐在搖籃邊把我搖大的。接着,我讓孩子們坐在搖籃邊輕輕地搖,他們立刻進入情境。你搖得多温柔啊,真是位好媽媽,我走近學生及時評價,順便把搖籃中的娃娃獎給他。就這樣,孩子們邊搖邊聆聽,邊搖邊跟唱,感受到了歌曲的優美、温柔、安靜,並認真、用心的思考、討論,如何給小寶寶唱歌,哄她睡覺。

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發了孩子們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音樂實踐的過程,感受音樂實踐的必要性,讓他們感受到音樂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展現音樂的魅力。

(三)。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學生的創編能力

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教學內容主要是學唱歌曲,偶爾有創編的任務對他們來説也是很難的。首先,他們積累的詞彙很少;其次,他們寫字很慢,創編歌詞往往要花很長時間。這樣就沒有時間來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所以老師們常常省去了創編歌詞部分。我通過不斷在平行班的教學嘗試中發現,其實,生活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

最近,我在一年級上了一節二年級的唱歌課《不再麻煩好媽媽》,而且歌曲有創編歌詞的要求。在給一個班上課時,課前我認真備好了課,主要還是抓住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引導,直接讓他們創編歌詞。我先讓他們把平時生活中幫媽媽做的事兒説一説,然後再出示一些勞動的圖片來引導,最後讓他們在伴奏音樂中直接唱出所編創的歌詞。結果孩子們很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的伴奏音樂中,他們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將四句新歌詞都唱出來了。我當時忍不住對她們説,你們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將媽媽換成了爸爸、奶奶、爺爺,而且主動來表演。

(四)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

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説,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於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於音樂的專家來説,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學習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馳騁想象的空間。任何一首歌曲或樂曲都是藝術家的情感產物,它通過音樂特有的方式來表現,或活潑或婉轉或莊嚴或淒涼的情感,使人們受到美的薰陶,情感的陶冶。教師應充分挖掘音樂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去體驗音樂中的情感,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的審美實踐與創造中逐步發展與豐富。由此,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情感的琴絃,用愛心與激情在孩子們情感世界裏播種出絢麗的彩虹。讓他們帶着一份真情去體驗音樂,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使之產生共鳴,愉快地進行教學。

童年時,我學會了《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扣人心絃的兒歌。老師以帶唱的方式教我們學會了這首歌,雖然教學方式很簡單,顯得很枯燥,但達到“以情動聲,以聲帶情”,老師懷着感恩的心把我們帶到了愛的暖窩。從老師深情的帶唱聲中,我們對這首歌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當時,老師眼中打轉的苦澀的淚花,讓我能體會到了其中的點滴。自此以後,我開始學會如何去理解別人,如何去關愛別人,我的同學們也跟我一樣,經常説起生活中的媽媽。

沒想到,同樣的一幕在我的課堂上發生了。一首《愛的奉獻》把我的眼淚推向懸崖。那一刻,課堂格外安靜,孩子們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牽引着,連平時愛在課堂上搗蛋的學生也一個勁地深情地望着我,也許他們也能體會到了愛的價值了。是的,愛是一個永恆的故事,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愛是一根接力棒,他傳給你,你傳給我。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導航,我們只有把愛一代一代傳下去,用愛的魅力感染學生,完成治學的使命。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樂就是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塑造孩子美好心靈,在實踐中加深情感體驗,進而產生對音樂的共鳴,使其靈魂得以淨化、情感得以昇華,最終實現音樂教育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作用。

新課堂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教學,不僅應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方法,更應使學生人文素養得到提高,應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認知情趣,這樣的課堂才能放飛學生的個性,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實踐證明,音樂教學過程中不能孤立課本知識,簡單的去教唱歌詞,學生在這種教唱過程中容易失去學習動力和興趣,更談不上創造力。我們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現因素,找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點,精心設計,營造出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知識和美的體驗,並加以引導,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務必立足於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發展,有效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他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開展音樂學習。音樂教學應該生活化、活動化、人文化,音樂教學應該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快樂歌唱,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激發想象!讓我們為音樂插上快樂、活潑的翅膀吧!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通用 篇四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通用3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音樂教學論文(通用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1

【摘要】

國小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審美情操、提高音樂鑑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新時期如何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十分必要。從創新音樂教學方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五點建議和認識。

【關鍵詞】

國小音樂;教學研究;思考

音樂作為素質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在教學中的地位與日俱增,獲得廣大家長和教師的青睞,成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內容。筆者作為國小音樂教師,更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探索新時期音樂教學的方法,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受到音樂的薰陶,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心理享受。

一、讓學生表達內心對音樂的感受

學生只有理解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感受到音樂課堂所傳遞的魅力。用積極的心態和學習的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才能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意願,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之中善於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鼓勵學生對音樂發表意見,講自己身邊學習音樂的事故,讓每一位學生在音樂之中都能找到閃光點。要鼓勵他們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理解,使他們學習音樂但不侷限於思維的束縛,學習技巧但不侷限於音樂的技法,能夠在音樂中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用音樂提升意志品格,領略音樂作品的情感世界,在創新之中提升情感、豐富知識、活躍思維。

二、讓學生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語言,是作者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每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都藴含着音樂家的情感在其中,這種情感體現在音樂的歌詞、旋律、節奏等,刻印了作品創作的時代特色。因此,教師在教會學生音樂歌曲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作者的經歷等等,深入挖掘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創作環境,把握音樂的感知力和感染力,詮釋音樂的內在含義。要教會學生進入作品環境,讀懂讀透歌詞中的語言,把握正確的音樂旋律,掌握音樂中獨特的情感,把對歌曲的理解融入其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

三、為學生創設多媒體音樂環境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時候,通過藉助多媒體技術,把音頻、視頻、圖片、動畫相融合,能夠創造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營造良好的音樂情境,使學生的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充分調動,活躍教學的氣氛。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往往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有些難讀的音樂符號理解比較難,機械式的記憶方式缺乏情感的溝通,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不透徹,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了課堂歌曲的教唱方式,讓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影的環境中學習,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學唱,讓生活、唱歌、情感融為一體,觸碰到學生的情感世界,潛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學唱的效率。同時,國小音樂課中抽象的樂理理解起來比較難,如果對音樂的概念理解不夠,更深入學習音樂的節奏、高低音等更困難。多媒體能夠讓複雜難以理解的抽象問題轉化為更直觀的具體事物,在學習中同步播放歌曲的節奏片段,能夠讓學生很容易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就自然提高了。

四、為學生實施分層教學

國小生在國小校園學習階段年齡跨度較大,教師可以選擇分層次施教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逐步教學,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任務。如國小階段1~2年級屬於低年齡階段,教學應主要以感知音樂節拍為主,以知曉節奏為學習入口,把握簡單快樂的音樂節奏,使內心深處與音樂旋律相融合,在簡單的歌曲旋律中激發興趣。3~4中年級階段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尋找學生喜愛的樂器,增強感知樂器的能力,在教學中把握髮音、掌握旋律、吐字清晰等,在音樂實踐之中提升音樂的學唱能力。另外,5~6高年級階段教學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價值,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把握作品傳遞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追求,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五、為學生布置音樂課作業

作業是鞏固提高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而國小音樂課作為基礎課程,也應為學生布置作業。佈置作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課後練習,課前主動查閲資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音樂課堂的作業形式並不固定,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來安排佈置,如果是音樂欣賞課,可以安排學生課前查閲作者的生平簡歷以及音樂背景有關的文化知識。課後作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學習和欣賞音樂作品。例如,在課堂上學過歌曲後,可以佈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後在家人面前演出,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激發。總而言之,國小音樂教學應突出學生享受音樂的樂趣,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學懂音樂的發聲技巧,讓全班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通過音樂激發情感,形成健康的性格,為國小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佳.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戲劇之家,2015,(11):204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2

【摘要】

音樂人類學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它既研究音樂的聲音、概念、行為,也研究與此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當今中國小音樂教育的教育宗旨應該改變學生中存在的音樂等於唱歌、演奏、作曲的狹隘觀念,重新認識音樂學習的文化屬性。並且,學生關於音樂學習的考核,也應該有相應的改善。

【關鍵詞】

音樂;文化;教育

音樂人類學是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化中的音樂來看待的。音樂其實是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音樂人類學又稱音樂民族學或民族音樂學。在20世紀50年代被稱為“比較音樂學”,完成這一學科名稱的更換主要是荷蘭的音樂學家孔斯特。美國在音樂人類學的發展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音樂人類學家胡德提出了“雙重音樂能力”的觀念,梅里亞姆的《音樂人類學》被視為該學科的經典之作,當代音樂人類學的研究範圍已擴大到人類所有社會的音樂文化,具有明顯的文化多元的世界觀。

一、從人類學看音樂文化

音樂和文化並不是新名詞,但是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來研究、探討和認識卻是近五十年以來的論題,是人類音樂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促使這個思想或觀念轉折的動力並不是來自音樂領域本身,而是人類學。音樂不只是音樂本身,音樂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內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地域產生不同的音樂,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音樂,那都是因為不同的社會時空和傳統經緯中的不同文化所致。

音樂人類學學科建立之初,音樂文化的研究受到了人文學科的影響,如人類學、民族學、民族音樂學、古典進化論、比較音樂學、文化相對主義、田野工作和參與者觀察、文化區域和音樂文化、傳播主義、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心理人類學、行為主義、文化變遷、文化生態學、新進化主義、都市人類學、認知人類學、象徵人類學、演奏經驗及交流、反思論的人類學,此時,音樂成了文化。音樂與文化合為一個詞語成為“音樂文化”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語複合行為,而事實上是體現了一個人類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或者更嚴格地説是“迴歸自我”的過程。雖然“音樂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概念出現只有半個多世紀,但它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歷程進入了一個質的飛躍。中國音樂源遠流長的歷史性,形成了無比深厚的文化積澱,它們為音樂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給養。時至今日,通過存活的傳統音樂,我們仍然能強烈地感受到穿越數千年曆史傳遞給我們的所有關於音樂的信息,仍然那樣富於活力、息息相通、連綿不斷。沉潛久遠的中國音樂,帶着歷史的厚重感,藴藏着豐厚的音樂資源、繁複的題材、多樣的風格,猶如千百年來堆積而成的無際礦藏,供世人開採挖掘,進發出璀璨的音樂之光。我國音樂一方面貪婪地吸取着一切可觸及的外國音樂,一方面又顯示出自身磅礴的氣勢,體現了中國音樂的巨大融合性。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中國音樂和世界各國音樂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始終不曾止步,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交流和融合將會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廣泛,這不僅是歷史潮流的推動,也是順應時代的大勢所趨。

二、從人類學看音樂教育

當今的音樂人類學採用當代人類學的視角,其研究對象包含從人類生涯開端到目前為止的全部人類社會的音樂行為。將音樂教育與人類文化緊密聯繫起來,這種人類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相交融的一種文化。

英國民族音樂學界的泰斗,已故的約翰﹒布萊金倡導了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音樂教育這種新概念。國外的多元文化教育體現了對社會問題的一種迴應,他們在比較音樂學、音樂民族學、音樂人類學以及國際比較音樂教育等領域學術研究的歷史,至少包含了上千名學者、教授、博士生對世界上非西方音樂所進行的嚴肅認真的研究所產生的成果,揭示了人類音樂文化資源的豐富多彩,促進了發達國家音樂教育中歐洲音樂中心主義觀念的改變,使音樂教育從單一音樂視野轉向全球多元文化音樂的視野。其次,國外音樂教育在多元文化人類學的背景中不斷髮展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如美國黑人音樂、爵士音樂等,他們還不斷加強世界文化意識,積極學習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為美國的音樂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創了許多新的音樂教育領域。另外,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因此,將民族音樂、流行音樂、民俗民間音樂引進並融入中國小音樂課堂,讓當代青少年學生更為全面、更為直接地接觸中國社會音樂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有利於培養更多、具有深厚社會音樂文化底藴的優秀人才,有利於弘揚和發展社會音樂文化,更快地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

經過走訪和調研,我發現長期以來我國音樂教育採取的是傳統的、固定的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單一、呆板,學生對教學內容陌生、不喜歡。而社會音樂文化卻是一種音樂現象和文化精神的綜合體,它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它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而變化,這種變化必然要在音樂教育中產生映射。這就説明,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有二者的協同發展,才能使社會音樂文化不斷得以傳承,只有改革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才能使音樂教育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柯達伊説過: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誌,民族音樂具有民間意義,而且更具有民族意義的一項財富,它是屬於全體人民的。如果以一種嚴肅的態度去追求有機、發展的音樂文化,就必須通過教育,使其為全民所有。只有首先讓兒童生活在音樂的母語環境中,才能使兒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的歷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民族音樂保留在音樂課堂是二者協同發展的基礎,它對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作用是長久的、永恆的。特別是我國優秀的民歌民樂,體現着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獨特風格,是我國社會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國中國小音樂教育必須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才能體現音樂教育的。民族性。音樂心理學專家告訴我們:興趣的形成與人的認識發展、與社會音樂環境有密切關係。可見,淨化中國小校園音樂文化環境,創造民族音樂學習氛圍,大力培養中國小生的民族音樂興趣,是促進音樂教育發展的可行之舉。這種社會音樂的環境主要還得靠中國小音樂教育者來改變。如果把一些優秀的民族歌曲保留在中國小音樂課堂,讓青少年學生了解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既能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又能陶冶情操;既培養了他們音樂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又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這不僅體現我國中國小音樂教育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傳承了我國社會音樂文化。

那麼,除了要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音樂以外,流行音樂也是當今社會音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流行音樂中有不少優秀的進步的音樂作品,是可以適當引進中國小音樂課堂的,很多流行的公益性的歌曲內容就非常健康,這些流行歌曲為公益行動、公益慈善事業提供服務,提倡社會主義新風尚,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倡導以社會公德觀念為根本,立足於使更多的公民樹立健康文明的行為規範。它們主要以宣傳關愛他人、渴望世界和平、保護地球環境,提倡文明公德等社會公益性內容為主,不以牟利為目的。因此,適當地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流行歌曲對學生的身心成長是極其有幫助的。

我們再次審視音樂人類學中的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其實無論是哪方面,它們的動態和走勢的舵就掌握在人們自己的手中。要想將音樂真正融合在人們的生活和教育裏面,我們就必須知道我們真正要的人類文化是什麼,只有這要,音樂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生活中的美好。

【參考文獻】

管建華,編譯、音樂人類學的視界——全球文化視野的音樂研究[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3

摘要: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而最難教的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因 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時、因條件而異的,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對教師水平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 考察。它需要我們教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關鍵詞:

國小音樂 教學 方法

那麼,國小音樂教學方法應從哪裏來呢?

一、從學生遊戲中來

作為一名有心的教師,我常常仔細觀察學生們做遊戲,發現他們在遊戲中常用“口訣法”。做“找領袖” 等遊戲時,他們邊玩邊念口訣,如:“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這是國小生遊戲中喜聞樂見的一種方法。這些口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具有統一行動、便於記憶、提示動作等功能。我就將此運用到音樂教學之中來。

二、從學生的愛好中來

國小生的愛好是很多的,例如,他們愛念兒歌。他們在兒歌聲中游戲,在兒歌聲中學習,在兒歌聲中長大。於是,我就常常運用“兒歌法”教學生記那些難記的音樂概念,學那些平時覺得枯燥無味的樂理知。

三、從學生的生活中來

國小生的生活與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捕捉特徵,是能將其運用到國小音樂教學中來的。

四、從學生的“已知”中來

教育國小生的一種基本方法是從他們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後知”中來。我在教國小一年級學生唱《洗手絹》一歌時發現,學生們很愛唱這首歌。但因為他們識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視唱 歌詞。他們愛畫畫,也愛認畫,我就“以畫代詞”。《洗手絹》的第一段歌詞是:“紅太陽,白雲彩,媽媽洗 衣,我也來。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畫一個紅太陽,再畫一朵白 雲彩,然後畫一個笑容可掬的媽媽的頭像,最後畫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的頭像代表“我”。一年級的國小生 看着黑板上的畫,開心地笑着,一會兒就把這首歌背唱出來了。

五、從學生的思維特點中來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大於抽象思維。因此,我們應該時時注意運用他們的形象思維去啟發他們的 抽象思維。例如:我教學生唱好頓音記號,就用一個乒乓球在桌上拋幾下,讓他們細心體會乒乓球落下的聲音 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彈性”,學生再唱就不難了。 又如:我教學生唱《春天》這首歌,為了讓學生體會春天的美景,我除了用圖畫來引導以外,還讓學生閉 上眼睛,回憶自己的春天的公園裏看到的景象。我把這種方法叫作“過電影”。同學們閉上眼睛時,頭腦裏展 開了豐富的聯想,睜開眼睛後就有了生動的體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六、從另一事物中遷移過來

“遷移法”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也能解 決許多難題。例如,我教學生視唱、合唱時,學生往往唱不準,高。怎麼辦?我就先教學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豎笛有它固定的指法。這指法,看得見,摸得着,吹出音來豎聽得清。吹準,比唱準易。於是我就讓學生 先吹,後唱。這種方法在合唱教學中尤其見效。先合奏,後合唱,兩個乃至三個、四個聲部往往只需兩、三遍就合上去了,這真是“以琴代聲,方法巧妙”。

七、從教學難點中來

在國小音樂教學難點中,運用“重複講解,反覆示範”的方法,有時未必能解決問題。而創造一種巧妙的 教學方法往往能使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學中,學生吹奏一段樂曲,往往需要一會兒吹,一會兒吸。 有時摸準了音位,又搞錯了吹吸。怎麼辦?為了讓學生摸準音位,我讓學生在口琴上貼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圖 ”,然後照着鏡子吹,“照鏡子法”一下子就解決了音位問題。為了解決吹吸問題,我創造了“手勢視唱法” ,把右手握拳向前,推當作“吹”,把右手變“鴨嘴形”向後拉當作吸,讓學生邊打手勢邊視唱。

八、從教材中挖掘出來

我們的教學方法,千變萬化,但一刻也不能脱離《大綱》,一刻也不能脱離教材。許多教學方法,都應從 教材中挖掘出來,教材給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務,我們就應創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務的教學方法來 。二十多年的國小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教材中出現的新問題、難問題,往往是我們創造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的重要前提。

先輕輕地唱,邊唱自己聲部,邊聽另一聲部,注意把握音高。反覆練習幾遍以後,三度合唱的音高效果就 記在腦子裏了,再唱別的曲子就不難了。

九、從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中來

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成功地創造和運用教學方法的重要條件之一。反之,一個自身素質較差的教師, 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學方法,也不可能運用自如。

我認識一位教師,她為了教學生唱好三部合唱,練就了一手絕招:自彈自唱,能一人同時演唱、演奏 出三個聲部來,口唱第一聲部主旋律,右手用鋼琴奏出第二聲部,左手同時奏出第三聲部。三個聲部同時出自 一身,給了學生一個很好、很清晰的合聲效果,更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示範。它説明了:合唱並不難,一人能 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學一直在當地名列前茅。

國小音樂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很多,無窮無盡。可以説:教學難點有多少,學生生活有多少,教學方法就應 有多少。要想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來,我們當老師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條:

1、熱愛國小音樂教育事業。因為,只有真正熱愛它,才能為它嘔心瀝血,開動腦筋,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 學方法來。

2、學習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要有“浮想聯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創造,要學習出新、出奇、出 絕招。

3、牢記“留心處處皆學問”這一真理。要細心觀察事物,尤其是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從學生身上找 出解決難題的方法來。

4、不斷學習音樂理論,不斷提高自己彈、唱、跳、譜(譜曲)、編(編舞)的技能技巧,因為“熟能”才 能“生巧”。

以上這些,僅供國小音樂教育同行們參考。希望能通過我的“拋磚”,能引出更多的“玉”來,讓我們小 學音樂教學法這塊百花園能開放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鮮花來!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篇五

如何讓音樂課“活”起來

百勝鎮叢林九年制學校:鄧曉玲

林語堂説:“鶴足的挺拔之美是逃離危險的結果,熊掌的雄壯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結果”。音樂的藝術之美也許就是陶冶情操的結果。國小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由於長期受“教唱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仍然是圍繞老師的指揮棒運轉。這種教學手段單

一、教學過程缺乏藝術性、不能全面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能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嚴重製約着音樂教學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近幾年來,我們在不斷探索的實踐當中,構建了“主動唱演”的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形式,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活動為主動學習的自主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美、孕育美、領悟美和創造美,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把音樂課真正上成學生主動學習課,搭成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台和夢想劇場,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

一、在情境中感受美----以美激趣。

音樂教室是孩子的音樂樂園,優雅、整齊、美觀的環境會給師生帶來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影響,喚起孩子對美的共鳴與追求。例如:牆的一側剪貼成用各色吹塑紙製成的動物貼畫:彈琴的小松鼠,吹圓號的小熊,跳舞的小兔……構成美妙的森林演唱會。另一側中心位置

是“我型我秀”的紅花台,可以激勵孩子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旁邊貼着音樂家畫像,使孩子瞭解認識音樂家,併產生熱愛音樂的思想。

二、在教學中孕育美----以美潤心。

教唱歌曲決不能單純教孩子唱會一首歌,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感受到美,受到藝術上良好的薰陶,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學《嘀哩嘀哩》這首歌,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春天的美,課前,我讓學生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上課時,我導言入題:“都説春天是五彩繽紛、百花齊放的季節,那麼,春天到底美在哪兒?小朋友,你們找到春天了嗎?”因為有過切身體驗,孩子們發言踴躍,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紹自己找到的春天。接着,用多媒體展示春天的景象,並富有激情地朗誦:山青了,樹綠了,小草偷偷的探出小腦袋,柳樹吐出了新芽,小鳥在枝頭上唱着動聽的歌,春姑娘把鮮花撒向大地。春天再次映入孩子們的眼簾,他們被這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至此,學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並將這種情感帶到歌曲學習中,在美的情境,美的享受中學會了這首歌,真正體會到歌詞美,旋律美,春天更美。 創設美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眼前的美景,從而感受音樂,達到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極佳審美境地。

三、在欣賞中領悟美----以美怡情。

愛美是人之天性。音樂作品,不管是聲樂曲也好,器樂曲也好,裏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音樂一開始,學生突然從不安靜的課堂氣氛中豎起了兩隻耳朵,那委婉質樸的旋

律,流暢多變的節奏,絲絲入扣的演奏,似乎把學生帶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學生聽完以後還要求再聽一次,並且有的學生邊聽邊舞起來,這就大大激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由此可見,通過這種娛樂性的欣賞,學生的精神愉悦了,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並煥發出神採。

音樂對孩子們的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聽、多想,引導他們用心去感受體驗音樂美。

四、在活動中創造美----以美激智。

在音樂活動中,讓學生在愉悦的學習環境中體現美,感受美,並去創造美。例如:在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賽》的過程中,教師先問:“用什麼表現方式能使歌曲聽起來更熱鬧?”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提出,可以一半學生唱歌,一半學生當“啦啦隊”,而且帶韻律地喊“加油,加油”。教師順勢將學生分成兩組,一起感受這種表現形式的實際效果,接着,教師又激勵學生改變它的演唱形式來表現激烈的比賽場面。教師適時肯定了學生的創意,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創新活動充滿信心和熱情。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讓我們共同搭建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台”和“夢想劇場”,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讓音樂課在兒童的心中璀璨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