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8W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音樂畢業論文 篇一

鮮花常常深感遺憾:我有着多變而嬌美的臉龐,可為何總躲不過風雨雷電的打擊?為何我的生命如此脆弱?

草兒常常深感遺憾:我有着頑強的生命力,我有充滿希望的翠綠,可為何我是如此矮小?常常被當作花兒的陪襯?

無可厚非,遺憾像一個伴隨着人一生成長的影子,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年,遺憾就像串起零散珍珠的繩索,貫穿着喜怒哀樂和生命的始終……

我釋懷遺憾,人的生命五彩斑斕,如果僅僅充斥着酸甜苦辣的滋味,那生命就會像一杯乳白色、沒放調料的咖啡,儘管顏色純白,但也不免有些單調。

古往今來,人們似乎力求避免自己的生命中的遺憾,盡力使自己完美。然而古今中外,在歷史這條悠久的長河中,每個人卻都伴隨着遺憾,哪怕是名人:貝多芬這位傑出的音樂家,在他的一生中,創作出了無數著名的協奏曲,但遺憾的是,當這位音樂家的事業達到巔峯時,他卻喪失了聽力!這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説是何等的悲慘的命運?秦始皇統一全國,是何等的偉大,但遺憾的是,由於秦王的殘暴統治,最終不免落個慘敗的下場……

是的,遺憾就像毒藥般令人難受,所以每個人都想避免。但退一步想,遺憾又何嘗不會偶爾展開它那雙美麗的翅膀?遺憾又何嘗不是一種催人上進的藥劑?貝多芬並沒有因為耳朵失聰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情,相反,是遺憾鼓舞了他,才使得《命運交響曲》誕生於世;正因為秦王朝的遺憾,才使得後世君王明白“苛政猛於虎也”、應體恤百姓的道理……

不知不覺,時間的潮流將我帶進了16歲的殿堂,我遺憾,自己悄然間度過了20xx年;然而我更慶幸,自己擁有在20xx年中所有遺憾交給我的道理……

所有的苦痛都已成為過去,所有的遺憾也無法再挽回,如今該做的只有度過每一個日子,不讓曾經的遺憾重演。

遺憾就像是一把雙刃劍,聰明的人能正確掌握它,而那些試圖躲避它的人,則會帶來一種損失……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二

眾所周知,音樂表演專業歷來都是屬於專業音樂學院的“專利”,培養高水平音樂表演人才從來就是專業音樂學院各表演系的職責,屬於國家音樂教育金字塔上的塔尖。高師院校開設音樂表演專業,這究竟體現出多元優勢還是屬於重複辦學?

從教育層面來説,創建一個學科,最重要的莫過於學科定位。有了定位,才有可能編訂可行的培養目標。而創建一種科學的教學體系或辦學模式,就更需要充分的論證,有了論證,才有可能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此外,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因素,它是制約專業發展的抓手。在下文中,筆者將圍繞這些方面展開論述。

一、培養目標

作為高師院校開設音樂表演專業這樣一門新興學科,明確它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定位主要是通過教學大綱得到體現。據筆者所知,目前教育部教育司尚未出台高等師範大學或師範院校四年制本科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大綱,由此導致許多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陷入盲目狀態。學校只能依照音樂學(音樂教育)的培養方案,或參照專業音樂院校的表演專業培養計劃制定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在下表中,筆者選取部分師範大學或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例②。

從表中可以看出,這些培養目標既相似也有差異,但是,學科定位的混亂是顯而易見的。歸納起來,各校音樂表演培養的人才有三類:具有高水平表演能力;可在藝術院校及相關部門教學及研究;能勝任文藝團體等機構的管理。在這三類人才中,第一類人才作為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似乎還具有説服力,而另兩類的説法就令人費解了。因為音樂教師是出自音樂教育專業,音樂研究人才是出於音樂學專業,音樂管理人才是來自藝術管理專業,在音樂表演專業怎麼會培養出這幾種專門人才呢?

高水平音樂表演人才的產出本是各地高層次的專業音樂學院表演系的目標,在高師院校設置音樂學院表演系或音樂表演專業又如何區別於專業音樂學院的音樂表演專業呢?二者是在不同性質的學校培養同等性質的人才,這樣的做法是否在重複辦學,浪費人力物力資源,或者説是與高等師範院校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呢?這個問題的確很嚴峻地擺在我們的面前,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師範院校所具有的綜合性學科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區別於專業音樂學院的優勢而談及的。因為僅僅注重於音樂表演的技能訓練,忽視藝術理論的學習,缺乏音樂文化的積累,只會造就音樂“匠人”③。而綜合大學特有的多學科文化氛圍,將有助於培養“精而全”的音樂人才。馬友友曾經説過:“我到哈佛大學讀書,那裏各式各樣的學生團體開闊了我的眼界。正是在那裏,我第一次認識到,就像音樂本身一樣,演奏好一種樂器,也是和哲學、歷史、心理學和人類學有着重大關係的。”④可以説,在高師開設音樂表演專業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設想,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可以在綜合性大學這樣的環境中得到很好的薰陶。然而,仔細分析也不免產生如下問題:良好的人文素質固然是優秀音樂表演人才的成功因素之一,但是,高水平的專業教學團隊更是優秀音樂表演人才成才的前提,如果沒有大師,沒有在國際舞台享有知名度的高水準老師的教學,又談何培養出高精尖人才呢?而這一點又恰恰是高師院校所不具備的。

另外,在大學階段,人文素質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高水平音樂表演者的造就?又是如何影響的?是否僅僅依賴於在大學階段選修一些人文課程?為什麼培養音樂表演人才的世界頂級學府――茱莉亞音樂學院、伊斯特曼音樂學院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等著名的音樂家搖籃不設立在綜合大學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很難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有理有力的回答。但是,十幾年來高師培養的音樂表演畢業生的情況已經表明,大多數畢業生既沒有達到專業的“精”的高度,也沒有達到人文知識的“全”的廣度,甚至就業都成問題。

二、教學模式

如上所述,由於教育部教育司至今尚未出台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大綱,許多高師院校基本採用音樂教育專業或參照專業音樂院校表演系的教學模式進行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與音樂教育專業雷同。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沒有開設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多數高師音樂表演專業分別開設聲樂、鋼琴、器樂、視唱練耳、樂理、和聲、作曲、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配器、中外音樂史、合唱指揮、民族音樂學和音樂美學等課程。一些高師也開設不同專業方向的特色課程,如鋼琴專業方向開設鋼琴藝術史,聲樂方向開設意大利語音等課程。然而,事實上音樂教育專業的主修生也照樣可以開設這些音樂表演專業特色課程。

縱觀全國高師院校,許多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包括四大板塊:大學通修課程、學科平台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和自主發展課程。其中,學科平台課程包括大學語文、大學寫作、藝術概論、中外藝術史等,這些課程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專業必修課包括專業主幹課程和基礎課,比如,基礎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等;自主發展課程屬於自主選擇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顯然,這種課程設置強調了綜合性大學的人文資源優勢,但是,它和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似乎不存在差異,並不具有特色性。另一方面,從音樂表演專業的特點來看,高水平的音樂表演與個體的練習相關。國外研究結果已經表明,在21歲時,音樂學院表演班上最好的學生大約已經累計練習了10000個小時,而同一學院教育專業學生的練習時間比他們少一半。專業鋼琴家與業餘鋼琴家也出現類似的差異。⑤可見,充足的練習是高水平音樂表演的前提。那麼,對於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説,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保證充足的練習時間,又能夠順利修完所有的課程,這其中的可能性值得深思。

藝術實踐是音樂專業課程設置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對於音樂表演專業來説,就更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了。它將為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提供舞台鍛鍊機會,檢驗平時的專業學習。同時,它也是考核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表演水平的最佳途徑和手段。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實踐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具有的重要意義。然而,目前許多高師院校中既沒有突出藝術實踐課程在音樂表演專業中的地位,也沒有明確藝術實踐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和音樂表演專業之間的區別,由此導致高師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普遍缺乏舞台經驗,名義上是表演人才,實際上還是上不了台。音樂教育培養的學生最終要上講台,而表演專業培養的學生最終要上舞台。如果上不了台,如何稱作表演人才?培養目標無疑將受到質疑。

2.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從總體上説,與高師的音樂教育專業相比,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音樂表演水平還是高於音樂教育學生。據不完全統計,70%的器樂表演專業學生上大學前的音樂訓練達到6年以上。由於從小接受音樂技巧訓練,與以往的音樂教育學生相比,很多器樂表演學生的演奏水平大幅提高。比如,在十幾年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入學時的鋼琴水平一般在車爾尼599水平,最多達到299水平。但是,鋼琴表演專業學生的入學水平一般都在車爾尼299之上。以上海師範大學為例,鋼琴表演專業考生入學水平都在740以上。

學生專業學習的需求變化勢必對高師教師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對於教師來説,教師的音樂表演能力無疑將是高師音樂表演專業良好教學效果的保障之一。除此之外,作為一個好的音樂表演教師,對於音樂表演藝術的認識直接影響到自身的教學模式。對於傳統的音樂表演來説,作為音樂作品的書面文本,樂譜無法詳盡記錄音樂作品的所有方面。“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的不過是一個樂音符號序列。”⑥由於樂譜記錄無法將所有的信息全部呈現,便會導致對於同一部音樂作品表演的多樣性。換句話説,對於一首音樂作品的表達,絕不是唯一的,可以千差萬別。事實上,技巧運用的多樣性更多取決於學生個體的生理、心理、技術等差異,取決於每一次音樂表演上下文的不同。從這個角度上説,對於具備一定表演基礎的學生來説,強調“授之以漁”的教學模式尤為必要。“授之以漁”意味着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是音樂表演的方法,而不是唯一的答案,教師提供的是音樂解釋的多種可能性。比如,教師傳授學生如何通過分析樂譜挖掘音樂表達的多種可能性;如何根據自身的生理特點選擇合適訓練方法提高技巧;如何根據具體音樂表演的上下文調整不同音樂表達法等等。可以説,對於音樂表演教學來説,教師更多承擔音樂表演引導和評判的角色。⑦由此,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客體,也是音樂表演操作活動的主體。可見,傳統意義上教育的主客體關係,在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時發生了變化,甚至發生了逆轉。這種主客體的雙向轉化體現出現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新理念⑧,同時,也是我們所面臨的新的思考。

然而,縱觀目前全國高師院校,絕大多數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師資幾乎與音樂教育專業師資相似或者完全相同。換句話説,原來的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在新上了表演專業後,也承擔着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高師音樂學院75%以上的音樂表演師資都是畢業於高師院校。當然,這並不意味着畢業於高師的教師就完全不具備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能力。一些高師教師的音樂表演水平不亞於專業音樂學院的畢業生,但不可否認的是,部分高師畢業的教師所具有的音樂表演水平並不理想。從另一方面來説,教師原有音樂表演水平固然重要,但是,教師的表演水平是否持續提高以及他們的音樂表演觀念是否得到更新,這兩個因素似乎更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不注重提高自身音樂表演水平的音樂表演專業教師如何指導一個具備一定音樂表演能力的專業學生。同樣,一個對於當今的音樂表演理論以及不斷變化的音樂詮釋觀念一無所知的音樂表演教師如何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音樂表達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和選擇。

綜上所述,高師院校開設音樂表演專業的確存在一些侷限。也許正因為這些原因,目前許多具有較高音樂表演水平的考生往往只選擇報考專業音樂學院表演系,或僅把報考高師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作為備用選項之一。儘管在高師院校設置音樂表演專業的初衷是為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實現高師辦學的多元化思路,達到音樂表演人才的多渠道培養,然而,目前的事實表明,高師設置音樂表演專業已經構成一種重複辦學的教育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並不旨在完全否定高師開設音樂表演專業已取得的一定成績,而是試圖揭示目前高師音樂表演專業存在的弊端或者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何根據市場需求,探索一個獨特的、科學的、可行的高師音樂表演學科定位,真正發揮高師院校辦學的多元優勢,這應是廣大音樂教育者和管理者思考的重要問題。

①由於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不同,今後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將越來越難獲得教師資格證,因為以往教師資格證的考核對所有人都一樣,只考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今後教師資格證的考核將會細分,比如,音樂教師證考核項目將包含幾大板塊:除了一些音樂基礎理論、教育基礎理論以外,還要考核音樂教師必備技能,如,彈唱、即興伴奏、指揮等,而這些技能正是大多數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所不具備的。現在有些省份在招聘教師時甚至規定:即使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考到教師證也不能予以錄用。

②以下培養目標部分引自全刊雜誌賞析網http?押-e15b-4b20-a46f-f99b5d4faf74.htm,2010-8-28。

③於潤洋《對高等專業音樂教育問題的思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2年1期,第5頁。

④張世祥《訪問當代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音樂藝術》1985年1期,第58頁。

⑤邁克爾・J・A・豪、簡・W・戴維森、約翰・A・斯洛博達《天生的才能:現實還是神話》?穴下?雪,蔣存梅譯,《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2期,第79頁。

⑥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⑦Susan Hallam. “Instrumental teaching?押 A practical guide to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Oxford?押 Heinemann Educational Press?薰 1998?薰 261―263。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三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創建於2001年,下設音樂系、美術系、設計系,及公共藝術教育與研究中心。學院發展的目標是提升藝術學院學術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術創新能力,形成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依託我校學科資源,為藝術學科發展提供豐富的學科理論支撐,加強學院教學、科研能力,使學科水平整體提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院文化藝術的輻射力,大力開展和推動大學生文化藝術活動。

藝術學院現有音樂學、美術學、藝術設計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010年獲得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11年國家新增藝術學門類,我院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設計學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本科專業中,音樂與舞蹈學類有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三個專業;美術學類設有繪畫專業,其中包括油畫、國畫、水彩、版畫四個方向;設計學類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三個專業。公共藝術教育與研究中心現面向全校本科開設藝術類公共選修課,努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創新能力。學院一直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先後在國內外引進了一批優秀的藝術人才,建設成一支素質精良、造詣高深的教師隊伍。目前,我院現有教職工97名,專職教師80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24名,講師33名,助教4名,共有碩士生導師41人。學院還聘請部分國內知名藝術家、學者任學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來院講學和學術交流。為了及時掌握當前藝術領域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以及不同藝術流派的新動態,學院同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多個國家的藝術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關係,並且聘請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藝術家來學院講學。

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學院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辦學實力不斷加強。部分教學成果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美術系、設計系連續舉辦各類美術作品展、畢業創作展和設計展,音樂系連續舉辦各類主題音樂會、畢業音樂會。近年來在各類學術期刊上322篇,其中在CSSCI期刊30餘篇。出版專著41部,教材51部。近四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4項,國家863項目1項,各類省級科研項目9項、橫向課題17項。可支配研究經費155萬餘元。

學院未來將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遵循藝術教育規律,樹立科學發展觀,踐行尊重藝術個性,完善社會人格的教育觀念,立足學校多學科的優勢,在技能型與研究型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下,以科研深化教學、以展演促進教學、以實踐檢驗教學,努力打造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專業平台。

藝術學院發展前景廣闊,在全院師生共同努力下,教學、科研、管理將上新的台階,使學院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傳承文化的基礎、藝術創新的源泉、引導審美的窗口,在學校內涵建設的發展道路上作出新的貢獻。

音樂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並富有良知和責任感,具備音樂學科知識基礎,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具備音樂學科綜合能力的專門人才。

專業內容(特色):以音樂理論知識為基礎,突出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着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音樂理論研究能力、音樂理論的編輯、評論、管理能力。

專業課、基礎課:專業及論文指導;音樂學理論;中外音樂史及欣賞;中華民族民間説唱、戲曲、器樂音樂概論;世界民族音樂;音樂美學;作曲技術理論;視唱練耳;樂理;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鋼琴或其它樂器演奏等。

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學生畢業後可在相關專業、普通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研究機構、文化科研部門、文藝院團、出版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教學、研究、編輯、評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音樂表演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並富有良知和責任感,具備音樂學科知識基礎,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具備音樂學科綜合能力的專門人才。根據專業方向培養音樂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專業文藝院團、藝術院校等相關部門、藝術研究機構從事表演、教學及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內容(特色):音樂表演專業以音樂理論知識學習為基礎,突出對器樂演奏、聲樂演唱技巧的學習,着重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器樂演奏、聲樂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專業方向:聲樂演唱,鋼琴、民族器樂、管絃樂器演奏

專業課、基礎課:表演(器樂演奏、聲樂演唱);音樂表演技術理論;中外音樂史及欣賞;中華民族民間説唱、戲曲、器樂藝術概論;視唱練耳;樂理;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音樂美學;鋼琴藝術史、教學論;重奏(唱)合奏(唱)室內樂合奏等。

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學生在畢業後可在專業或普通高等藝術院校、文藝院團、藝術研究機構等相關部門從事表演、教學及研究工作。

繪畫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獨特藝術視角及鮮明的藝術語言。對造型藝術具備基礎素描以及國畫、水彩、油畫、版畫的材料進行造型的能力,能夠繼承國畫、水彩、油畫、版畫藝術傳統並將之發揚,能夠從事國畫、油畫、水彩、版畫藝術創作、教學以及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內容:學習美術理論知識,研究繪畫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美術史、繪畫基礎、繪畫創作與實踐。

專業方向:油畫、國畫、水彩、版畫。

專業課、基礎課:解剖與透視;素描基礎訓練;色彩基礎訓練;油畫人體;綜合材料;色彩分析;油畫造型語言;中西方美術史;風景寫生;素描人體;線描人體寫生;工筆人體寫生;工筆人物寫生;花鳥畫寫生;水墨人物寫生;油畫人體;色彩分析;油畫造型語言;水彩人體;坦培拉繪畫研究;水彩造型語言;丙烯繪畫;畢業考察、創作;黑白木刻、凸版版畫、凹版版畫、版畫史、凸版技法應用等。

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學生畢業後,適合到文化藝術創作單位、設計部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等從事創作、研究和教學工作,到報社、出版社、廣播電台、電視台、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專業實際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運用創新型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與整體素質提高,強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塑造,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與中國設計文化特色、適合於創新時代需求、集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於一身、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高等院校、研究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的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質複合型創意人才。

專業內容:學習和研究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設計史論、設計基礎、計算機基礎及專業設計與實踐。

專業課、基礎課:設計藝術史、設計學、構成、裝飾與圖案、文字與版式、圖形創意、品牌形象策劃、數字媒體設計與製作、平面設計與印刷製作等。

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學生畢業後,可在平面設計企業、出版社、電視台、廣告創意公司、展覽機構、國家機關、高等學校等從事CI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編排設計、網頁設計、插畫設計、書籍裝幀設計等多方面的專業設計、管理、科研及教學工作。

環境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紮實的室內外環境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及環境設計能力、良好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以室內外環境設計創新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環境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工作的應用型、研究型人才。

專業內容:學習和研究環境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設計史論、設計基礎、計算機基礎及專業設計與實踐。

專業課、基礎課:設計藝術史、設計學、構成、環境設計原理、室內環境設計方法、環境設計基礎訓練、環境效果圖表現技法、數字化環境設計、CAD建築製圖、室內空間設計等。

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學生畢業後,可在建築室內外裝飾設計與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築公司、環境建築展覽機構、國家機關、高校等從事建築室內外設計、傢俱設計、燈具設計、景觀設計等多方面的專業設計、管理、科研及教學工作。

產品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德、智、體、美、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紮實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及產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以及開闊的視野和較為豐富的跨學科知識,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以產品創新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工作的應用型、研究型人才。

專業內容:學習和研究產品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設計史論、設計基礎、計算機基礎及專業設計與實踐。

專業課、基礎課:設計藝術史、設計學、構成、工業設的時代性、數字化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色彩與紋飾、產品效果圖表現技法、CAD機械製圖、模型製作與工藝、產品設計調研、設計報告書與產品評價等。

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學生畢業後,可在藝術設計、汽車設計、日用品設計、展覽展示機構、大小企業、國家機關、高校等從事工業產品造型等多方面的專業設計、策劃管理、科研及教學工作。

新聞與傳播學院簡介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14年3月22日正式成立,是按照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關於地方黨委宣傳部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要求,以及“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與吉林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協議”的規定成立的全國首批十個部校共建試點學院之一。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以文學院原有的新聞學系、傳播學系和廣播電視藝術系的師生為主體,包含4個本科生專業:新聞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和廣播電視編導;碩士研究生專業包括3個學術型碩士點:新聞學、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專業型碩士點,新聞與傳播、廣播電視藝術; 1個博士研究生專業:文學傳播與媒介文化,同時學院設有1個教育部新聞傳播類文科實驗教育基地。新聞傳播及相關學科現有專職教師43人,其中教授10人(含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10人,講師23人,學歷層次基本實現了博士化。在籍全日制學生1213人(其中本科生956人,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93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152人、博士研究生6人,留學生6人)。

隨着國際化的大趨勢和學科專業的不斷拓展,學院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美國肯塔基大學、羅格斯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日本西南學院大學、佛教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建國大學,烏克蘭基輔大學、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等20餘所國外高校相關學院建立並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學院還與台灣大學、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台灣中央大學、台灣世新大學、台灣淡江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台港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和師生訪問學習活動。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所含相關專業培養的大批優秀人才已遍佈海內外,其中不少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知名記者、編輯、廣告人和播音與主持藝術及廣播影視界精英。近十年來,200餘人次榮獲全國文科計算機廣告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一等獎等競賽獎近百項,1名同學獲得“佳潔士杯”全國主持人大賽新聞類第一名,1名同學獲得全國城市電視台主持人大賽上鏡獎,10人獲得中央電視台“挑戰主持人”周冠軍、1人獲“挑戰主持人”新聞類年度總冠軍、3名同學獲得全國校園金話筒主持人一等獎。同時,畢業生中1人獲2007“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電視主持人金獎,1人獲2008年度“中國公益事業形象大使”。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畢業生中約有25%的學生被免試推薦或考取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吉林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以及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高校相關專業深造。其他同學分別被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衞視、陽光衞視、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音視頻部、北京電視台、上海東方衞視、湖南衞視等知名媒體聘用。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畢業生中約有35%以上的學生被免試推薦或考取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進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以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高校相關專業深造。其他畢業生分別被新華社、湖南衞視、遼寧電視台、吉林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等媒體聘用,並顯示出良好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學、播音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中外文化知識、播音專業理論,掌握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新聞傳媒編輯製作等基本技能,具備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主持的基本能力。

該專業擁有吉林省一個高校文科教學示範中心——吉林大學新聞傳播與廣電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同時承擔着吉林大學電視台六個欄目的採、編、播工作。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及其它傳媒機構,從事廣播電視播音與節目編輯製作工作。

專業前景:適應信息傳播和電子媒體的急速發展,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學科佈局優勢並依託文學院相關專業資源,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藴、以播為主、採編播一體化的複合型人才。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本專業主要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學、電影學、電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中外文化知識、掌握廣播影視專業的基本技能,具備廣播影視編輯製作的基本能力。

音樂專業畢業論文 篇四

關鍵詞:地方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就業對策

據教育部統計: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80萬人。嚴峻的就業形勢和不斷深入的音樂基礎教育改革,對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以就業為導向來深化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如何根據市場的需求設置高師音樂專業的課程,以及如何拓寬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一 、高師音樂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一)擴招與就業,供大於求

隨着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國各師範院校乘着擴招的春風,趁着倡導素質教育的熱潮,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成立了音樂學院並設置了音樂專業。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如此大規模而迅速的發展,不僅提升了人們的藝術文化修養,還最大限度地適應了人們對藝術教育的要求,尤其是部分經濟、文化欠發達的省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然而,隨着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的逐年遞增,導致了音樂人才市場的需求從過去的“供不應求”發展到了現在的“供過於求”,且非師範專業的學生只要取得音樂學的教師資格證,也可以加入到音樂教師的行列,因而顯得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而激烈。

(二)畢業生就業期望高

隨着高校的擴招,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在急劇增長,目前,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的就業市場已基本飽和,願意接收畢業生的只有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但大部分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理想的就業範圍依然鎖定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雖然國家已採取了“西部志願者計劃”等政策措施,但很多畢業生寧可在家呆着也不願到偏遠的地區就業。再者,大部分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的職業定位大多是公辦學校或效益較好的事業或國有企業單位,而對於私立或民辦學校,不到迫不得已時是不會考慮的。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導致了很多畢業生“有業不就”。

(四)高師音樂專業辦學體制存在的弊端

畢業生作為一個“產品”在高校中被製造出來的,其就業能力的高低主要與高校的教育相關聯。目前,很多高校的音樂專業由於持續擴招導致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管理跟不上,普遍存在着教學體制陳舊、課程設置單一等現象。

1、師資力量薄弱

據瞭解,許多學校是近幾年才成立了音樂學院並設置了音樂專業,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教師隊伍呈現為年齡小、學歷低、職稱低等現象,且許多教師從非師範院校畢業,教學實踐能力不足。

2、畢業生自身“硬件”不硬

畢業生自身的“硬件”不硬,是就業難的根本所在。就畢業生個人而言,就業能力取決於其自身的“硬件”,即掌握的知識、技能等因素。由於大部分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對專業音樂知識接觸較晚,基礎相對薄弱,再加之一些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觀念不正確,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欠積極等消極因素,畢業時,他們將不具備一名音樂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從而導致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失去競爭力。

3、教學體制陳舊

雖然很多學校都在進行教學體制改革,但仍舊擺脱不了舊的 音樂學院教學模式,培養出了很多鋼琴、聲樂、器樂、舞蹈和音樂理論“專才”。

4、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師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着劃分過細,學科範圍狹窄;追求單科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課程之間缺乏橫向聯繫、滲透和整合;應該強調的重點學科反而成為被忽視的學科;強調錶演能力,忽視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類的課程幾乎沒有等弊端。

二、促進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一)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其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畢業生要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就業意識。其二,畢業生客觀的自我評價,是求職擇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嚴峻的就業形勢產生的結果必然是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結合自身的綜合實力和專業特色制定一個適中的就業目標尤為重要。畢業生只有在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基礎上,才能正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使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與就業市場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適應性。其三,要有面向基層就業,樹立基層服務意識。基層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廣大農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區;既涵蓋縣級以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組織和中小企業;既包括自主創業,也包括艱苦行業和艱苦崗位。

(二)深化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培養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音樂人才

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滯後的局面,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音樂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師音樂教育必須認清形勢、強化教師教育策略,及時調整學科設置,培養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音樂人才。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着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結構。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高校教師應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熟透新課程標準的內容、目標和要求,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完善和豐富教學內容等。同時,還可通過多渠道進行教師業務培訓, 拓寬教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水平。

2、提高學生的“硬件”水平

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高師音樂專業學習的“硬件”,是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必備的基本能力,包括鋼琴基礎、聲樂、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基礎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中外音樂史、和聲作品分析,作曲等。因此,學生應明確本專業的前景及教師職業的內涵,正確規劃好四年的大學學習和生活,繼續發揚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端正學習動機和目的,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地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學識和修養,做一名優秀的音樂師資。

3、調整課程設置

(1)課程整合 。綜觀高師音樂課程體系,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加強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繫、滲透和整合是必然趨勢。通過高師音樂專業課程整合,可以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強調學科之間的相互銜接。

(2)增設選修課程 。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除了有紮實音樂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廣博的學識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來增進學生對當地民間音樂和地方音樂歷史的瞭解,如:北京的京劇,山西的梆子,內蒙古的長調,天津的時調,東北的二人轉,山東的琴書,福州的閩劇,蘇州的評彈,浙江的越劇,福建泉州的南音,安徽的鳳陽花鼓,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文場,河南的墜子,四川的川劇、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西的秦腔等。

4、加強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是高師音樂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通過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綜合知識的匱乏,發現學習課內外知識的必要,還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感悟藝術的真諦。如通過專業技能表演、彙報演出、教師技能五項全能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水平。此外,還應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拓展實踐平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前所述,嚴峻的就業形勢和不斷深入的音樂基礎教育改革,對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必須不失時機地調整辦學的方針政策,確立科學、準確的培養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調整課程設置等,以促進高師音樂教育更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培養更多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 郭建民,趙世蘭。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我國高師音樂學院(系)音樂表演專業的現狀與思考[J].人民音樂,2005(6):46-49.

[2] 姚婉清,鄭輝贈。地方高師音樂畢業生就業分析與對策[J].出國與就業,2011(6):27-34.

[3]劉偉,武少穎,寧麗瑾。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5):87-88.

音樂畢業論文 篇五

【關鍵詞】音樂畢業生 就業 現狀 原因 對策

一、現狀

筆者曾製作了一份針對音樂專業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湖南師大音樂學院2010屆本科畢業生。因各項因素的干擾,回饋數量並不大,但根據已回收的調查統計可略見2010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從學校畢業走入社會已將近3年,在反饋的數據中有一半的人在做着和自己原本專業不符的工作;對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的結合程度一項有一半人數認為基本結合,認為結合很好的僅;而選擇結合較差的同學比例達到了。對現任工作的滿意程度一項不滿意者佔到了1/4,其他則為基本滿意,在對未來的打算一項中決定做好現任工作的比例為,不到總人數的一半;佔比次之的則為尋找工作機會或更換工作,這部分人的比例為,如果加上決定自主創業的人數,有意或決意更換工作的人數比例則將達到;而在收入水平一項中意外地出現了一個分水嶺,即月收入為4000~5000元之間的人數甚少,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數比例近總人數的1/4,四千元以下的佔比超過了總人數的3/4,而3000元以下收入人羣又佔到了絕大多數,就連2000元以下的人數也佔了相當比重。即便是在如此不利的收入水平或不盡滿意的職業崗位上,還是有近3/4的人對現任工作表示基本滿意,筆者僅能憑猜測領會這其中的無奈。

二、探因

(一)高校擴招

自1999年國家教育部擴大高校招生規模以來,全國各大高校擴招人數逐年遞增,新開設的各類學科專業也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音樂專業這門學科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為了擴大招生力度,吸納生源,大部分學校同時期開設許多新學科課程,然而這必然增長了學校師資的需求量,加之新成立的學科和學院教學資歷尚且年輕,給教學質量造成了實質性的壓力。這一方面影響了教師行業的整體水準,另一方面對於學校針對擴招後的課程改革和調整以及人員管理甚至相應教學條件設施的更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考驗。高校擴招不僅僅帶來萬千學子爭相考學的壓力,也直接造成龐大畢業生規模的就業壓力。

(二)市場需求

湖南作為藝術考試的重要考點之一,藝考生每年絡繹不絕。但隨着每年畢業人數的不斷增長造成激烈的競爭和緊張的就業環境,尤其高投入的音樂教育培養與相對低迴報的就業收入和就業質量,終於冷卻了人們的熱情,音樂專業並不算寬泛的擇業面也為人們所看清。

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雖然具有一定的擇業範圍,但大多數都是傾向於音樂教師和藝術團體演員這兩種職業,這是絕大部分音樂專業的學生普遍認可的就業方向。上文提到的調查問卷中一項“畢業時理想就業單位”選擇的統計數據的結果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但隨着近幾年藝術團體的不斷整合、縮編、改制,民間存在的大型藝術團體數量大大縮減,其要求的專業化水平也相應苛刻,這對於比起專業素質更注重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高校畢業生來説,已不存在向藝術團體進發的優勢了,加之藝術團體現行的“合同制”不能給予畢業生以“安定感”,進入藝術團體做演員只能成為很多音樂專業畢業生最初的“理想”。而音樂教師的情形也同樣不讓人樂觀,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音樂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國小的音樂教師崗位都不多,而音樂專業畢業生數量又龐大,學校對於音樂教師的需求量早已趨於飽和。湖南省各區每年都要上演省內省外大批應屆、往屆音樂畢業生為少許幾個音樂教師招聘考試職位使出渾身解數備戰迎考的激烈場面。如此路不通,很多畢業生便不得不面臨“轉行”的境遇。

三、對策

音樂專業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困境,依筆者之見,主要是由於學校方面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與社會的需求不盡一致。如上文所述,現今的音樂教師崗位和藝術團體因種種原因趨於飽和,不再適合作為音樂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吸納源。但是市場上對於音樂人才的需求並不少,很多看似與音樂專業毫無關聯的企業,其實都因其企業形象的需要或企業文化的培養、宣傳都需要音樂專業人才來組織策劃,而基層社區也因為日益豐富的文娛活動,如合唱隊的排演、文娛歌舞的創編等也都需要音樂人才的組織參與,等等。所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進行適度的課程改革,明確和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課程體系,以培養出市場需要的能組織能策劃、善於實踐、勇於創新的新型音樂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還應進一步加強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尤其要端正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引導學生放寬視野,鼓勵畢業生“下基層”“進社區”“入企業”等,打開除了中國小和文藝團體之外新的就業環境,以拓寬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四、總結

湖南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其原因主要包含高校擴招導致師資結構不合理、音樂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下滑、音樂專業本身相對較窄的就業面以及傳統擇業方向上需求量的飽和等因素。究其本源,筆者認為是由於高校培養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傳統理念已和現今社會需求、市場走向不相符合,屬於供需關係的脱節。解決之法必然是依市場所需,與時俱進,進行相應的專業課程調整甚至改革,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豔紅,許暉。高校擴招後音樂專業學生的就業現狀與對策[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9(3).

音樂學畢業論文 篇六

一、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畢業答辯音樂會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畢業答辯音樂會有名而無實

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的本科生畢業答辯音樂會普遍存在名不副實的情況。音樂表演學科因其專業的限制性、就業範圍相對其他文理專業較窄,因此往往在普通高校學科設置中容易忽視,因此所謂的答辯音樂會質量差強人意。一場高質量的音樂會,應當呈現出來的是學生演唱的完整性、曲目搭配的科學性以及音樂會本身的高規格(包括舞台形象、舞美設計等),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的本科畢業答辯音樂會過於形式化,並沒有達到一場真正的音樂會應有的質量水平和教學目的,比如因師資力量不夠,聲樂器樂不分考場,作曲作品質量遠遠不夠,部分專業(如流行演唱專業)需要使用電聲設備卻因硬件限制無法使用,畢業生答辯曲目總量不夠、演唱質量不高、曲目搭配不合理等問題屢見不鮮,這些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本科畢業答辯音樂會的整體質量,使一場音樂會有名而無實,本身的觀賞性和教學價值遠遠不夠。

(二)學生對待畢業答辯音樂會缺乏重視

對於非專業音樂院校的音樂表演學科的學生而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通過本課的課程學習,自己已經掌握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畢業答辯音樂會的設計和實施不過是獲得學位的一種必然形式,加之大部分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時,鮮有關注和考察畢業生答辯音樂會的質量問題,學生由此便認為答辯音樂會的好壞與就業關係甚微,也就不願花更多的精力進行音樂會的籌備事宜;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只要站在舞台上,按照學位要求演唱(演奏)完相應數量的作品就可以輕鬆畢業,無形中降低了對畢業答辯音樂會的自我要求。

(三)畢業答辯音樂會設計質量不高

眾多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的學生抑或老師會認為,畢業答辯音樂會的設計比音樂會本身容易許多,於是形成了學生和教師在音樂會設計上花費的精力遠遠少於舞台現場表演的準備工作。畢業答辯音樂會由舞台表演和現場答辯兩個部分組成,之前應該有詳盡而科學的畢業答辯音樂會設計方案。事實上,一份全面而科學的音樂會設計報告對一場答辯音樂會的質量高低影響重大,它可以指導學生在整個音樂會籌備過程中各環節和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是全面、確切、綜合檢驗表演專業學生學習成果的必要條件。而目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的教學工作者和學生都對音樂會設計重視度不夠,因此在許多細節上出現問題,其中以曲目的選擇與搭配不夠科學、提問答辯質量不佳等方面尤為突出。

(四)畢業答辯音樂會各項工作疏於管理與規範

由於畢業生答辯音樂會普遍安排在大學第四年的第二學期進行,大部分學生因找工作、實習等情況致使大部分時間無法歸校,由此,前期的音樂會設計方案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導教師加強指導與監督;但確有部分教師因無法或不便與學生取得更多聯繫,最終導致畢業生音樂會設計的格式、曲目的選擇與確定等問題出現差錯,從而無法達到教學要求。同時,在答辯過程中,形式化的答辯模式普遍存在,主辯教師在答辯前沒有仔細閲讀答辯學生的設計方案,答辯提問過於隨意,對學生回答不置可否,甚至沒有安排答辯環節等現象也層出不窮。在對畢業生答辯成績評定時過於寬鬆,使學生對答辯音樂會沒有任何壓力與危機感,從而無形之中降低了答辯音樂會的總體質量。

二、普通高校音樂表演本科畢業答辯音樂會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畢業答辯音樂會的教學定位不夠科學

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的本科畢業答辯音樂會,實際上是對學生本科四年的教育質量與教學成果的綜合性考核,它能以最直觀的角度檢驗學生學位知識是否能夠學以致用,技能培養是否能夠在舞台實踐中高質量體現。因此,要提高本科答辯音樂會的總體質量,就必須從本科教育的全過程人手,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教學系統。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普通高校對音樂表演學科的教學定位缺乏科學性,對畢業答辯音樂會的教學更為匱乏,大部分學校仍然將其視為一門課程,甚至沒有針對性地對畢業答辯音樂會開設相應課程,比如舞台形象設計與塑造、舞美設計、音樂會設計、答辯音樂會書面設計教學課程等,幾乎都沒有開設,取而代之的幾乎是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指導類的課程。畢業答辯音樂會與畢業論文寫作完全屬於兩個學科,這個理念大部分普通高校音樂院系和教學管理者不夠清楚。

(二)缺乏畢業答辯音樂會有效的質量監控機制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音樂院系對本科生的答辯音樂會從教學到設計方案審核再到音樂會運行,幾乎都按照“畢業論文指導+院(校)級普通音樂會”的模式進行,沒有建立完備而有針對性的管理機制來確保音樂會的質量。具體表現為:首先,缺乏答辯音樂會的針對性教學系統,使老師和學生對答辯音樂會(包括音樂會書面設計方案)概念模糊,甚至有畢業生在畢業前夕仍然不清楚正規的答辯音樂會設計方案應包含哪些內容,一場答辯音樂會的流程到底如何,一線教師也對如何提高答辯音樂會的質量不夠全面,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層面;其次,指導教師在指導答辯音樂會的設計時,缺乏對其教學過程的檢查與監督,導致答辯音樂會的教學工作沒有強有力的保障機制;再次,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畢業答辯音樂會教學的評估與激勵機制,使指導教師沒有充分的責任感和積極性進行畢業音樂會設計指導,學生也普遍認為答辯音樂會只要按時提交音樂會設計方案、表演完作品即可,其質量的好壞並不影響畢業和就業的錯誤觀點,因此在音樂會的整個流程中,學生態度比較“走過場”;最後,為提高學生就業率,大部分學校對學生在臨近畢業學期找工作採取過於寬容的態度,面對對正常教學秩序衝擊的問題,未採取相應的保障措施,也為教師的指導工作增加不少難度。這些均是畢業答辯音樂會質量遲遲無法提高到新台階的重要因素。

(三)學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普通高校音樂院系因其專業考核的制約性,使得在進行招生工作時身不由己,面對不同地區的生源因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約而無法實現學生與學校的雙向需求性選擇。隨着國家高等教育改革進行的深入,普通高校的大學教育在形式上多數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造成教育上不可逆轉的局面;儘管教育改革讓更多學子進入大學,完成他們的大學夢想,得到進一步學習的機會,但不同高校的音樂院系受入學標準的制約,使得本應作為技能化、專業化、素質化的音樂教育逐步演變為被入學標準扼住咽喉的學科,一些原本有音樂素養的大學聯考生卻因文化幾分之差與自己心儀且適合的高校失之交臂,替代他們的是部分音樂能力普通、文化成績“過關”的學生,這對普通高校音樂院系的本科音樂教育本身增加難度。另也有部分高校因受地方招生制度的限制,面臨生源質量較高的地方招考指標不足、生源質量較差的地區指標有餘的情況。音樂修養的“先天不足”導致音樂表演本科教學難度增加,其中以技能教學尤為突出,從而影響學生畢業時的技能能力要求,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能力整體質量不高,畢業答辯音樂會的現場展示質量自然難上新台階。

(四)本科畢業生逐年擴張規模,師資力量匱乏

在普通高校,以藝體類院系為主的師資力量匱乏和本科畢業生規模擴張的矛盾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甚至有些院校還有更為嚴峻的情況。近年來,因國內各高校本科擴招,每年本科畢業生都在大幅增長,使得原本與其他學科相比師資力量較弱,教師隊伍規模較小的音樂院校教學壓力逐年增加,面對全面擴招,師資力量的補充速度步伐緩慢,意味着音樂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指導教師在畢業指導工作方面工作量增大;與此同時,大多數的指導教師還要肩負教學與科研等教學任務。面對重重壓力,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音樂會的指導和審核工作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必然壓縮,從而直接影響畢業答辯音樂會的整體質量。

面對諸如以上的問題和原因,如何從根源上人手,解決問題和困難,提高普通高校本科音樂表演學科的畢業答辯音樂會整體質量,除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應出台相應的指導意見之外,各地高校和教學主管人員也應當對此展開相應的改革性舉措。

要從根本上提高畢業答辯音樂會的質量,就需要強化其在教師和學生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明確其教學與教育的定位。國內的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教師以及音樂會指導教師都應該認識到,畢業答辯音樂會並非走過場,它是每年一項的教學成果,也是學生大學四年學習的重要彙報,是學生步入社會前最後一次在校技能舞台展示的機會。因此,它應該是一場視聽饕荔盛宴,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鑑西方國家的教學方式,建立年年畢業音樂會,場場高質量演出的理念,針對問題,對症下藥。例如,針對音樂會教學系統的匱乏,各級高校音樂院系可以開設獨立的音樂表演學科學生畢業音樂會設計和指導的課程,使學生更加明確畢業答辯音樂會的意義,規範畢業答辯音樂會的整體流程,提高音樂會質量;針對指導教師師資匱乏的問題,可以在學生大學學習的第四年分批進行答辯音樂會,將學生按能力及學生本人意願先後分時間段進行答辯,這樣既能解決學生因尋找就職單位時間段不同而無法保證持續性在校的問題,也能減輕指導教師以及答辯組的工作壓力。最後,各個地方的教育部門應協調和發展對普通高校音樂學科的教學,做好監督工作,指導各個學校建立較完善、針對性強的音樂表演學科畢業指導工作和質量監督細則,從根本上保障和解決目前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學科答辯音樂會等相關畢業工作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同英。改革畢業設計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7(3).

[2]張俊霞。重視和抓好畢業音樂會是保證作曲及表演專業研究生質量的重要環節[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