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音樂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9W

音樂論文多篇

音樂學論文寫作 篇一

城市是商貿、消費、教育、服務的集聚體,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有償文化消費的需求分析,是城市合理構建與發展的基本保障之一。這就需要研討該城市一種“在地性的”公共文化體系的構建方式———有關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探討文化如何繼承並在此基礎上得到滋養與發展,並納入區域規劃。大規模的城市體,也意味着是高等院校的集聚之選。高等院校的建築羣落,作為大型公共建築的同時也常常被作為文化性地標,她們在現代城市發展的多層次建構中,佔據着比較重要的席位。浙江音樂學院作為典型的建設案例,無論從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營造,還是校園公共藝術與公共導視系統設計等各方面都體現出了文化藝術特色。該項目的理念與設計實施,尤其是其力求作為浙江文化地標的訴求,其對城市環境的創造性手法,都值得我們展開分析。

1、地景構建———山居

在談到浙江音樂學院的建築與規劃之前,我們先把規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就是在當今城市規劃建設中,多以“三橫三縱”“一圈一軸兩線”等為概念模式的規劃。在此我們將其命名為“藍圖式規劃”,即考慮各區域安排中,人羣進行各項活動時的效率因素。在各區域的人羣活動功能定位基礎上,配比空間、能源、交通……以上這些都重在考慮實用、高效、便捷。這類習以為常的規劃與思考模式,源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福特汽車工業流水線。即通過計算與分工,將各功能區域匹配在快速運轉的工業流水線上,它集中體現了生產方面的集約、高效。從此,直線縱橫的結構方式也就成為城市發展規劃的範本。功能主義生產方式類型的城市建設,使得在一般的城市區域內,建築成行排列,環境成為穿插其間的附屬物。另一類,區別於“藍圖式規劃”的,則是更加強調歷史性積累的建設規劃。此類規劃的成型,從山、地、河流的地理條件約束開始,隨着人羣傳統生產、生活的發展與變化。

隨着時代的變遷,產生了與生活、風俗、歷史等更多相關內容相聯繫的建設成果呈現。這類成果更為生活化,具有豐富的地域性和具備文化意藴。我們在此稱其為“有機生成式規劃”。浙江音樂學院在規劃與建築設計、建築與環境設計方面,對前兩種分類作出了綜合性的考量與應答,在規劃設計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景的概念。即參照上述“有機生成式規劃”,在考慮功能安置的基礎上,追求表現方式,力圖產生有機的、勞作中的、一種與自然環境相互結合並充滿生命力的地景。所謂地景,自然景觀與建築的融合可粗略的分為有機可生的地景概念和設計性的地景概念。有機的,又稱作勞作中的,是一種與自然環境相互結合,充滿生命力的地景,對應前述“有機生成式規劃”概念;而設計性的,是一種人為營造的,讓“自然”努力適應建築的地景,也出於前述“藍圖式規劃”概念。雖然設計性的地景在初步成效上可能會更讓人耳目一新,但是無論從建築還是環境的自身生長髮展來看,有機的結合可能是更合理的選擇。

自然融合形成的地景概念主要由兩個因素組成,即外部環境與建築本身。而兩個因素融合構成的地景概念也因此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選址環境(包括對於環境的利用、保護、破壞情況),建築本體(建築形制與構成),以及兩方面考量的綜合處理,相互融合。因此對於音樂學院建築的地景面貌分析就可以依據這樣的邏輯來進行。建設中的浙江音樂學院,建築羣有機地融入羣山環抱的地形環境中。

(1)其外———山水環繞,因形就勢。音樂學院選址轉塘鎮象山,羣山環抱,曲水蜿蜒,環境宜人。音樂學院落成的思路也緊扣“錢塘山水,富春山居”的地理意向,充分保留原有地貌形態,在滿足功能的同時,保留更多原生態儲量。從基地原有的自然肌理上,梳理出“經絡”,依脈絡佈局來“生髮”建築,既不會破壞原本的自然環境,也讓在自然中的音樂學院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這一點無論對於學校還是音樂、藝術這樣的概念來説都無疑是十分寶貴的。

(2)其本———庭院錯落,面貌紛呈。由環繞的道路與水系,串起每一處聚落式庭院建築。建築依各教學院系的專業取向各呈面貌,大型教學建築中,穿插廊道、亭榭,從而造就出層次豐富、多彩紛呈的藝術氣息。建築的材料與取色儘量貼近中性色彩或原色,減少了工業與人工的冰冷感,使得建築面貌更加原生態,更好地與環境有機結合在一起。

(3)其間———有機地景,相輔相生。造校園不止在造屋,更重在造境。將景觀按公園、庭院理出層級關係,從草坪林帶、果林到院落園景與花池矮垛;從開放包容的户外逐漸到隱祕獨享的中院;從疏朗大氣的共享性到寧靜親切的相屬感,既可眺望期盼,也宜於凝神思索。這樣的環境與造景,使得在環境中的人,產生不同的情境體驗,浙江音樂學院夜景,兩個建築單體與地景相輔相生。

2、公共層級———音院

公共性建築的另一大要點在於“公共性”。簡單的三個字,卻是指人與人交流活動的不簡單。人的成分越複雜,交流越多樣,越需要這個公共場所中可能涵蓋更為豐富的公共層級。而公共層級越豐富,建築所要承擔的功能性職責就越複雜。在設計環節中理清這些層級,可讓空間在公共性的建立上產生更多的積極作用。

2.1校園公共層級的分析

校園無論從物質還是從人的角度,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環節的公共性問題。如何來為複雜的校園中的公共關係進行層級劃分呢?公共層級的劃分依據是明顯的人羣關係,校園中的關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大學校園不僅包括教學活動,還有一大塊是學生及部分教職工的食宿生活,因而在校園內部環境裏還有後勤、醫療、管理、服務等人羣,增加了人羣關係的交集選項。但無論如何複雜、如何細分,它們都是在校園環境內部,即小環境內的面對面的一種日常生活層級的公共活動,即校園層級的公共性。對比日常的、內部的層級,則是對外的、校園與社會之間發生的城市事件,即社會層級的公共性。這樣的人羣交流會更加多樣,如學生家長的參與、學生校際間同學朋友的活動,校園招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或者公益活動,甚至是學校的教學成果(尤其是音樂學院獨特的教學內容,諸如音樂會、各類戲劇類表演、藝術展示交流等)對社會的展演等。這種社會性層級的活動就不再是校園內部的了,而是面向城市,甚至面向全國的、跨國的、國際性的,處在無限放大的公共空間中,它們甚至是很抽象的互動交流,早已脱離了面對面而具有的影響。基於從校園層級與社會層級兩個大樣,開始一系列對於校園公共層級的梳理,接下來對於每一層級的公共性活動在音樂學院這個實踐環境中的具體體現及應對措施,就可以有一個相對具體的分析與説明。

2.2音樂學院校園公共層級問題的應對

依據上文分析的公共層級分類,首先來看日常層面。南區學生公寓周邊對應學生服務的生活區廣場街道設計,提供瞭解決學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超市和活動空間。藝術工程學院與文化管理學院、人文學院相連設計,建築各體量間的夾角空場也為非表演藝術的師生提供了休憩、活動的主題性場所。北區戲劇學院與舞蹈學院共享的活力中心,為表演類學生提供了晨練、小型表演活動的場所。中心廣場和景觀湖則為音樂學院的學生提供了交流和情景相融的極佳練習場地。然後,從社會層級來看,學院作為音樂教育場所的特例,舞台表演、露天表演以及媒體宣傳等多方內容的要求被植入設計的諸多環節,使開放性和自由交流均得以展現。南北兩個主入口,即北入口七玄匯音廣場和南入口水樂禮泉廣場,是帶有音樂特點的大型公共空間,作為浙江音樂學院的外形形象與入口形象。入口,是外來者第一眼的感受,也是離開者最後的印象。它意味着頻繁往來者最熟悉之形,是精神家園所在。前來了解學院的社會各界人士、學生、家長,參加每年藝術招生考試的考生,音樂學院的畢業生典禮,或許都會將這裏作為合影留念的地方。南區的下沉式體育廣場,一方面承擔着在校生日常的田徑、足球等體育運動,年度運動會等大型競賽活動;另一方面,下沉式的看台,結合體育館為背景的主台設計,使其成為能夠接納社會大型公共活動(如西湖音樂節等)的可能場所。北區山音劇場是音樂學院面向社會服務的音樂廳、劇場和影劇院所在的位置。這裏必將成為未來社會活動及校園活動交集豐富的場所。中心歡躍音階廣場是音樂學院獨有的公共廣場空間。音樂與表演專業在民間有着在露天公共場所表演的傳統,藝術成就了場所的文化性與公共性,歡躍音階廣場則為藝術形式的傳統在場所上給予條件。整個園區規劃中,各個分院在一樓獨立設置文化展館:音樂學院、戲劇學院、舞蹈學院、藝術工程學院、文化管理學院與人文學院各具特色的展館,展現了各自藝術學科領域的歷史脈絡與文化,並從整體上相互聯繫,構建起浙江音樂學院這所“音樂的博物館”。

3、靈活開放———多義空間

如果從領域上來看,前述兩個問題———建築與景觀和公共性層級劃分———前者是純建築學的問題,後者則是任何學科都可參與、都不得不參與的共同性問題。如果前者還可以通過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設計進行基本的解決完成,後一個共通的問題卻是設計需要克服侷限來努力籌劃的。如前所述,公共性層級的劃分是依據人與人活動來進行的,是人的問題,而前期這個問題的最終成果,也是參與到其中去的人。設計作為一個直接與物質環境相聯繫的存在,前期只能對解決問題提出一個假設、條件、可能性,這卻恰恰是現當代設計的一個不可放棄的任務。當設計從藝術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開始,它的身份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藝、工具,而是擁有了自身的思考和靈魂。現代設計的指向性並不是直接解決問題本身,而是提供一些可能性,即在功能性設計目的中添加可能性。這裏提到的“功能”不是狹義功能主義概念中的那個同音詞。在建築設計,尤其是公共性建築設計中,單個場地符合單個功能條件是低級的、機械的、落後的功能主義;而多義空間,才是現代設計理念中的核心概念。空間在新一代的設計師手中擁有了多元性、混合性、複雜性和更多的可能性的特點。建築物是死的,但是其所承載的功能與職責這些牽扯到人的內容卻是活的,僵硬地劃定區域單一職能的設計思路在面臨開放社會的開放性時顯然落伍。因而在新空間定義下,對於空間的多重利用以及對場地的重新詮釋也是音樂學院建築與規劃的閃光點。例如:中間區域林蔭休閒花園中的音谷雲廊,結合鐘樓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遮風避雨的休閒空間。雲廊南北兼顧的均好位置,也將成為未來公共信息發佈的中心位置。它可以承擔新生報到、學生會納新、校園招聘會等活動並作為其內容信息平台。北區戲劇舞蹈樓之間的古台新韻,是將老戲台在此復建。既活態地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學生與社會表演團隊交流實踐提供了平台。學生是最富有不確定性的人羣,打破死板的框架,撕掉固定的封條,層出不窮的創意與對舊有事物的全新定義本就是藝術類學生的擅長,更是藝術教育所期待他們去做的事情。功能靈活多變的校園與建築設計尋此線索,為學生們的創、思提供了鋪墊。

4、結語

當代的社會是一個分工日益細化的社會,卻又是一個在人們潛意識裏不斷雜糅的社會。設計更是呈現出更多其歷史上不曾出現的複雜面貌:多樣性,深刻性,等。對於處在當今時代定義概念下的設計環境,公共建築設計尤其是有着一定特殊地位和傳統的校園,在其設計環節將要面臨的不再是“符合一般規格的宿舍大小是多少我就來做多少”或者“每個校園的體育場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的我也來”這樣按部就班的任務了,沒有標準是現今設計的語境。如何針對與學校傳統以及學校自身教學內容的特性與校園環境的個性化特徵,將空間活用、功能提升,並在此基礎上提供更豐富更具內涵與意韻的選擇,成為校園設計區別以往的着力點。音樂學院在建築設計一個院校的同時,注重對於散點式成長地域中一個文化單元建設的籌劃,對於一個藝術院校獨特的建築設計形式的探索,以及文化點之間文化與地域之間互生的探尋。我們對於浙江音樂學院校園設計的文化藝術特色的分析研究,應該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成果的展示,更是希望能夠在藝術性校園建設、文化單元構建及文化區域的影響方面,提供一個更新、更有益的案例參考。

音樂論文 篇二

摘 要: 流行音樂的合理、科學引用不僅能滿足學生的音樂主觀學習需求,而且能幫助他們透過流行音樂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音樂知識原理,對於強化音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高中音樂 鑑賞教學 流行音樂

所謂流行音樂,指那些特定時間段內深厚大眾歡迎、並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傳播與普及的音樂。高中階段學生熱衷於追求新鮮時尚,對於流行音樂更是格外青睞與喜愛。流行音樂的合理、科學引用不僅能滿足學生的音樂主觀學習需求,而且能幫助他們透過流行音樂體會其中藴含的深刻音樂知識原理,對於優化音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藉助流行音樂可幫助學生實現對音樂知識點的深刻理解

教育實踐表明,流行音樂的恰當利用可充分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可幫助學生藉助熟悉的淺層次流行音樂充分挖掘其中藴含的深刻音樂原理等理論知識點,即實現對相關音樂內容的深刻理解。

對此,筆者感受頗深。如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瞭解“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也不盡相同”這一知識點,筆者便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分別為學生播放了美國的R&B流行音樂代表人物亞瑟小子(Usher)的經典音樂曲目,隨後又為他們播放了中國的R&B流行音樂代表人物周杰倫的優秀音樂作品。由於平常現實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到這些流行音樂,因此他們中大多數人都隨着作品的播放小聲哼唱了起來。音樂課堂氣氛空前熱烈而活躍。在此基礎上,筆者趁勢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通過亞瑟小子及周杰倫不同R&B作品的對比,你能從中得出哪些中美R&B流行音樂上的異同點?要求學生結合剛才聆聽的流行音樂作品,嘗試對這一問題進行合作分析與探討。由於討論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流行音樂作品,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格外高漲,很快得出如下結論:亞瑟小子的R&B風格更為直接、更為濃烈,而周杰倫的R&B作品則是創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具有中國風特色的元素,使得R&B風格更貼閤中國音樂聽眾的口味。而這一認知的形成很顯然為學生實現對於“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掌握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有利於其形成端正、科學的音樂欣賞、鑑賞理念,更為接下來更有針對性地學習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真正取得了一舉多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藉助流行音樂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實際音樂鑑賞能力

《高中音樂鑑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師不能僅教會給學生基礎的音樂鑑賞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應當使他們逐漸具備起紮實的音樂鑑賞實踐技巧,即會對現實生活中良莠不齊的音樂作品進行科學、合理的挑選,真正具備良好的音樂鑑賞水平與相關能力。”

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可將當下社會背景下質量參差不齊的眾多流行音樂作品作為鍛鍊、發展學生實際音樂鑑賞能力的有效突破口。如學習“流行風”這一版塊的內容時,筆者特意為學生選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流行音樂風格作品:一種是典型的口水歌,歌詞簡單沒有深意,節奏旋律更是毫無技巧可言,如現下流行的《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等,另一種則是具有深刻內涵及積極向上意義的流行音樂作品,如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蝸牛》等。隨後,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演唱體驗及實際體會,嘗試對這兩種風格的流行音樂作品進行對比,探究為什麼同是流行範圍較廣的音樂作品卻能帶給演唱者截然不同的演唱主觀感受。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實際就是他們運用所學音樂知識科學、合理審視、辨別兩種不同流行音樂風格的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他們既得以對之前學過的音樂理論知識點及時温習與鞏固,與此同時,更使得他們深刻意識到:社會上特定時間段內流行的音樂作品質量差距懸殊,只有學會合理辨別、科學欣賞,才能在遠離惡俗音樂曲目的同時真正享受到有水平、有質量的音樂佳作。

如此一來,藉助不同流行音樂作品,學生的實際音樂鑑賞能力就得到顯著鍛鍊、提升與發展,從而為他們在日後現實生活中得以更加理性、客觀的態度正確對待流行音樂打下堅實基礎,有利於其及時摒棄低劣的音樂作品,免受其不良影響,更有利於其從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中真正感受到正面、健康、向上的真善美力量。而這很顯然正是高中音樂鑑賞教學內容的根本目標所在,真正將高中音樂鑑賞教學目標落實到實處。

三、結語

流行音樂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引起高中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與肯定。對此,高中音樂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將與所學鑑賞內容密切相關的流行音樂適當融入教學實踐活動之中。既是滿足學生主觀心理需求的重要措施,更是顯著鍛鍊、發展學生實際鑑賞能力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編著。全日制普通高中音樂鑑賞新課程標準。2015.

[2]賈麗。淺談高中音樂鑑賞教學的有效方法[J]。音樂時空,2013,03(31)。

音樂學論文寫作 篇三

一、研究意義和現狀

(一)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據調查:

高達90%的大學生喜歡流行音樂而不喜歡古典和民族音樂,在課堂和課餘與他們交流時發現,許多學生喜愛音樂,也僅僅停留在一些膚淺、粗俗的流行音樂,對高雅音樂缺乏興趣,對課堂上所播放和講解的一些古典音樂,他們認為是“過時、老土”的,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較為淺薄和單一。

而在當今的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存在許多不利於音樂藝術教育發展,不利於青年學生音樂素養提高的因素。一些傳媒的“誤導”,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環境,嚴重的衝擊着學校正常的、健康的藝術教育,對青年學生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導致部分青年學生審美素質低下,良莠不辨,美醜不分。

因此如何如何利用流行音樂為手段來提高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音樂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現狀

目前有關流行音樂方面的刊物和資料已有不少,已經出版的有關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記錄、呈現流行音樂發展史料特點的成果有:

漢唐文化公司組織撰寫的《十年——中國流行音樂紀事》,金兆鈞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當代流行音樂20年》,付林編著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20年》等幾部專著。

在金兆鈞的《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當代流行音樂20年》一書中,作者以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親歷者、策劃者、重要樂評人的身份優勢,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進行了富有特色的、史論相結合的寫作。

他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對流行音樂圈子裏的詞曲作家、製作人、樂手、歌手做了大量的採訪,擁有幾百個小時的錄音資料。

和《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當代流行音樂20年》一書相似,流行音樂圈中的作曲家付林也以一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中的重要親歷者、參與者身份編著了《中國流行音20年》一書。

該書以年代更替為序,以大事記的形式,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脈絡,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梳理。該書與上述兩部著作,在史料上可以互為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著作不僅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迸行了線性描述,更為難得的是,該書每一個章節都專設一節,簡單介紹當時流行音樂發展所處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並且每一章也設有“小結”。

對這一時期流行音樂的發展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所有這些,都對深入展開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研究工作具有啟發性。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流行音樂的概念與特徵

1.1、流行音樂的概念

1.2、流行音樂的特徵

2、當代大學生喜愛流行音樂的原因

2.1、流行音樂的新奇性吸引了大學生

2.2、流行音樂的藝術特色符合大學生的審美需求

2.3、流行音樂的娛樂性滿足大學生追求時尚的慾望

2.4、流行音樂傳播手段的科技性適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3、流行音樂對大學生的影響

3.1、積極方面的影響

3.2、消極方面的影響

4、如何處理好流行音樂與大學生關係的思考

4.1、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觀

4.2、正確評價流行音樂的審美價值

4.3、尊重並引導大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選擇

4.4、加強對不良流行音樂的管制

5、結束語

三、主要參考資料

[1]張慶慶。淺談藝術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大慶社會科學。2007,(03).

[2]高玉武,温蓓。論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3]魏培修。音樂素質教育在大學生成才中的作用[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4).

[4]周嵐。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教學與管理。2007,(06).

[5]楊曉勛。《中國流行音樂傳播預測的理論與實踐》.《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4期。

[6]金兆鈞。《中國流行音樂的世紀末批判》.人民音樂。1998年。

[7]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文藝出版社。1997年。

[8]譚克媛。《先火網絡,在熱市場(東北入都是活雷鋒)有人緣》.《中國文化報》.2001年9月10日第4版。

[9]潘海濤。《金鐵霖談中國歌壇之怪現狀》.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電。2006年3月。

[10]張小遠。解亞寧。《心理健康教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音樂論文 篇四

論文摘要:音樂來源於民族,是各個民族的產物,由此解析音樂的產生和發展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經濟形態並是傳統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更能體現各個民族的內涵和精神價值。因此,民族音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徵,所以民族音樂是表現其民族特徵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論文關鍵詞:民族音樂 民族文化 研究

在給民族音樂學下定義時,常常是從劃定其研究對象和方法着手,無論是起初的比較音樂學,還是後來的民族音樂學,及今天的“Enthnomusicology”一詞譯成民族音樂學或音樂民族學,或者乾脆叫音樂學、音樂文化人類學等爭論,都是與這一學科自始至今研究對象的不斷變化拓展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民族音樂學最初被稱為比較音樂學。比較音樂學的名稱是進入20世紀後首先在德國開始使用的,英文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實,比較研究的方法用於非歐洲音樂研究,最早在17世紀就開始了。但是這一學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樂學的範疇、方法和目的》和亞歷山大約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階》為標誌的。其研究對象是歐洲以外的種族、民族的音樂文化,正如薩克斯所定義的異國文化的音樂。這一學科的建立和研究對象的確立,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場有着密切關係的。

但是,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

音樂來源於民族,是各個民族的產物,由此解析音樂的產生和發展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經濟形態並是傳統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更能體現各個民族的內涵和精神價值。

音樂作為普遍藝術的共同紐帶培育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全部的人來説它是自然而然表現出的藝術媒體。音樂並無什麼特別之處,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藝術。音樂並不象其他藝術一樣有什麼特別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義的代表性。

音樂兼具民族精神的價值,就是説它有與個人和民族的靈魂保持同一性的特點,也是像民族語言、民族生活習慣,民族文化一樣具有保持性和流傳性。

民族的存在受民族同一性極大的影響,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具備自己的歸屬意識,那麼,就不能稱之為民族,換言之,這個民族就是不存在。“民族同一性來源於民族的傳統文化,換句話説就是傳統文化造就了民族的個性,並且為了強調民族的個性,慢慢形成民族同一性,瞭解民族同一性最重要的線索就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哪個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會形成適應於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民族文化。

民族音樂作為民族傳統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我們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會存在着各種各樣的音樂形態。民族音樂從民族存在開始,不僅隨着風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並且受民族歷史,政治背景的變化而變化。因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習俗,生活,習慣等文化傳統,特別是語言共同的社會集團,所以不管是哪個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會形成適應於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音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徵,所以民族音樂是表現其民族特徵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國音樂是從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二世紀的商代開始的。根據孔子的話,真正的音樂,即是“民族民間溝通的橋樑,使人快樂和積極。音樂必須是明朗的,所以“音樂”和“明朗”表現出同一個字,那就是樂。一般來説,音樂受人間,政治和教育影響。

對中國人來説,音樂是發自內心的,是人的精神,對任何人的靈魂來説都是受音樂的影響。

民間音樂簡稱為民謠,民謠是從民眾的必要性中直接產生的。是在21世紀的現在能表現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藝術。民謠因為是純粹直觀的,所以不能計算;民謠是根據音聲來傳達的,所以不能從視覺上考;民謠是全部口頭上直接傳下來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並不關係。有“民謠是自己形成的”的語言存在。

民謠是民族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民謠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藝術的欲求的一種表現。民族音樂不僅僅是民謠,但是民謠能表現出這個民族的本質,民謠所體現出的精神通常就是這個民族的精神。

民族音樂是民族的產物,與其説是個人的東西,不如説是能反映出民族共同體的感性和趣味更加合理。它通常是流動性的,個人在民族音樂創造中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民族也佔有一定的比率。

比如説,蒙古族是很好客的民族,客人來的時候很有禮貌地給他們帶上哈達,唱歌、敬酒並奉上美酒佳餚,不過這個傳統越來越商品化,現在有很多的蒙古餐廳開起來。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有很多蒙古餐廳,在這其中,有個叫“蒙古大營”的餐廳裏有40個歌手,其中有10個是漢族的歌手。

民族音樂並不只是作為音樂本身存在的,而是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適應存在的,由於人間生活和行動樣式,但更是由價值體系的文化產生和培育出的。在現代化的社會當中,民族音樂的本質更需要我們保護和傳承。

所以,首先可以認定,民族音樂學作為一門學科,無論在世界上,還是在中國,都是已經確立並真實存在的。而作為一門完善學科一定有其確定的、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方法和對象是相輔相成的,特殊的研究對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適應的研究對象,它們同時決定着一個學科的特殊性、獨立性,如同哲學、美學、歷史學、人類學各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和與之相應的研究領域。

民族音樂學是一門民族學和音樂學相結合的學科,也正如梅里亞姆所強調的“民族音樂學通常是由音樂和民族學這兩個不同的部分組成,可以認為它的主要任務並不是強調任何一方,而是採用雙方都考慮進去這種特徵性的方法,使其融為一體。”所以,要用文化的視角、人類學的方法來研究民族音樂學,用文化視野、全球視野進行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民族音樂學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也正是由於民族音樂學有這樣的特殊的方法,才定義了它的研究領域和對象,即適合用這些方法去研究的對象和領域。所以,民族音樂學研究對象不是無限寬泛的,而是可以且有必要劃定的。

音樂學論文寫作 篇五

摘要:中國古典文獻起源很早,古典音樂文獻學也是其中一個分支,而中國音樂藝術存在的獨異方式決定了研究中國古典音樂的基礎資料以古典音樂文獻為基準,由於中國古典音樂資料的缺失即沒有音像資料的保存,於是音樂文獻給中國古典音樂的考古、梳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礎,閲讀大量的古典音樂文獻成為現代人獲知古代音樂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古典音樂文獻分類 古典音樂文獻輯錄 《史記》

一、古典音樂文獻的分類

中國藝術存在的特殊www.形式致使聲音藝術在時間上保存不完整,但中國有保存音樂資料的獨特方式,就是將音樂活動用文字記載並隨歷代文獻傳承,中國五千年文字魅力的博大精深體現在古代文獻中。

其實中國古典文獻中,並沒有專門一本是針對中國古典音樂發展脈絡、社會作用的闡述,對音樂文獻進行梳理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文獻”是記錄一切知識的載體,那麼何為“文獻學”,文獻學就是以文獻和文獻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包括:文獻的特點、類型、功能、生產和分佈、發展規律、文獻整理方法及文獻與文獻學發展歷史等。從古代的書籍來看,古人早就對文獻有一定的梳理,比如現存最早的一部藝文志《漢書q藝文志》,藝文志是記錄歷代或當代有關圖書典籍目錄的篇章,按照“分類體制”列出所有的史書,是目錄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現代人對我國古代文獻史料有一種更為快捷的認識分類法,依據史料所存在的情況可將文獻分為五大類:皇家正統官方文獻、高官文人名士史料、寒士稗官野史小説筆記、文物金石考古以及曲譜集成。皇家正統官方文獻中又可以分為正史、政書、類書;高官文人名士史料包含了諸子百家: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雜、農、小説家等學術流派的文論;寒士稗官野史小説筆記包括出生低微的讀書人以及各個地方小官所寫的野史、方誌、筆記等;文物金石考古主要蒐集文物考古方面知識的圖書。對於古代史書文獻的分類並非侷限於此,也可按照史書的體裁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六類即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紀事本末體、通史、斷代史。那麼當我們拿到一本史料時,便可將其歸類,以致快速認知文獻資料。

二、古典音樂文獻的輯錄――以《史記》為例

中國古典文獻資料及其豐富,古典音樂文獻的整理收集工程巨大。根據現五大分類方法尋找需要的文獻相對便利,怎樣準確從古典文獻中尋找音樂的存在值得探究,對於音樂文獻的蒐集,並非有非常快捷的方式,只有通過閲讀原古典文獻,才能準確截取與音樂相關的文獻資料。

《史記》被歸為皇家正統官方文獻一類中的正史,我國的正史有二十五史,前四史中唯一通史的'代表則是《史記》。

《史記》以人物列傳為撰寫方式,體現了通史性的文獻性質,涉及人物較為豐富、年代較為廣泛,蒐集音樂文獻工作量相對而言較大,但為了確保音樂文獻的完整蒐集,對每一篇文章的仔細閲讀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閲讀者需對音樂文獻賦予一定的定義性:“怎樣的文獻段落才算是音樂文獻?”首先,文獻資料要與音樂相關,文獻中可以是講述一段關於音樂故事,可以是音樂在人物的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可以是一種教化式的禮樂。在輯錄音樂文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與音樂有關的文獻段落先剪輯下來,例如《史記十二本紀五帝本紀》中第一段與音樂有關的文獻資料:

這一段文字講述的是堯在位70年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舜,又過20年因年老而告退,向上天推薦,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堯讓出帝位28年後逝世。百姓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悲傷哀痛。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堯瞭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是賢才,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試着將皇位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説:“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逝世後,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裏去卻到舜這裏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説“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乍一看文獻似乎與音樂無關,但是仔細品味會發現,這段文獻中提到的音樂只限制於“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但卻也體現了音樂在當時社會中非常盛行,否則人們不會因為過於思念過世的帝堯而放棄奏樂,一方面是為了顯示對帝堯濃厚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潛在地體現了音樂在當時社會的廣泛使用。

在對《史記》裏音樂文獻輯錄的過程中,遇到以上與音樂似無關又似有關的情況很多,是由《史記》的文本性質所造成,《史記》並非一本針對音樂撰寫的古典文獻,因此在輯錄音樂文獻的過程中需要對音樂文獻進行揣摩,確定它的音樂性價值並做出正確判斷,才能確保音樂文獻輯錄的準確性。

《史記》雖然並不是針對古代音樂所纂文書,但也有一篇《史記八書樂書》針對音樂記載寫作,文章中的重點:“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這是對音樂的一種認知,禮用以誘導人的意志,樂用以調和人的聲音,政用來統一人的行動,刑用來防止奸亂。禮樂刑政,其終極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齊同民心而使出現天下大治的世道。

《史記八書樂書》以樂展開,以孔子的禮樂思想為主軸,講訴禮樂的教化作用,與公孫尼子的《樂記》內容相符,代表了儒家經典音樂文獻。

三、結語

古典音樂文獻學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整理方法較為簡單直接,但在整理過程中需要加入一定的主觀視角,根據文獻中音樂的作用,確定此文獻是否屬於音樂文獻範疇。古代音樂史學的研究需要依靠音樂文獻資料,因此確立了音樂文獻學在歷史學科上的重要地位,中國古典音樂文獻的輯錄整理,是對遺存在古代文獻資料中的音樂資料進行蒐集並以集中的方式形式呈現,為現代人的音樂研究提供便捷,也體現了對中國古典音樂的重視,並區別於西方音像資料,以中國獨有的文字方式記錄屬於中國特色的古代音樂資料。

參考文獻:

[1]趙玉卿,鄭蓮。古典音樂文獻學漫談[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04).

[2]徐元勇。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備覽[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

[3][漢]司馬遷。史記:中華經典普及文庫[M].北京: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