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28K

目錄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第二篇: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第三篇:貴州xx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第四篇:南昌經開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第五篇:南京市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近年來,荷塘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以生態宜居、文化休閒”為特徵的商貿次中心發展定位,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更好的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準確把握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促進我區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座談、走

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荷塘區文化產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

一、荷塘區文化發展現狀

(一)發展三大優勢,奠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

1、文化底藴豐厚。目前,我區的文化形態主要有以龍山寺和仙庾廟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質合金廠、車輛廠、千金藥業等為代表的現代企業文化;以流芳園、抗日工事遺蹟、抗日陣亡將士墓、劉劭民烈士墓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仙庾嶺、婆仙嶺為代表的城郊休閒文化;以仙(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庾廟會系列活動、仙庾鎮及明照鄉的趕集、逢年過節的耍龍舞獅、花鼓戲、剪紙藝術等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全區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文昌閣(仙庾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仙庾廟、流芳公園、601老年公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仙庾廟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個。

2、文化實力雄厚。一是順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撤銷荷塘區文化市場稽查隊,明確荷塘區文化館,全額撥款事業編制6名。轄區共1鄉1鎮5個街道辦事處,現均已設立了綜合文化站,確定事業編制3—4人。二是民間文藝團體遍地開花。有民間藝術團體23支,總人數750餘人,年活動場次超過2014餘場。三是羣眾文化蓬勃發展。羣眾積極主動參與大型文藝匯演、秧歌、腰鼓、趣味運動會、廣場舞比賽等各種節會活動,極大豐富了羣眾的業餘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區連續兩年獲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南省羣體工作先進單位; 2014年株洲市首屆合唱節荷塘區代表隊獲銀獎;自創小品《何結巴打狗》參加全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金穗獎”;創作《魅力荷塘》、《映日紅荷》、《潮湧荷塘》等一系列體現荷塘改革發展成果的書籍,目前《文化荷塘》叢書正在編撰中。

3、文化基礎深厚。轄區範圍內鄉鎮街道分別建立了綜合文化站,35個社區分別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39個村分別建有綜合文化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點。文化企業有藝術品市場1家、影視製作公司1家、印刷廠42家、網吧132家、電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銷售超百萬的有113家,過千萬的有2家;互聯網終端用户佔轄區常住人口比率20%。據統計,2014年全區文化產業營業總收入14.5億元,總資產總計11.9億元,全區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完善三大舉措,激活了文化產業的動力

1、政策引導。我區在2014年制定了《荷塘區“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荷塘區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株洲荷塘月色示範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個政策指導意見。

2、政府扶持。一是結合“文化惠民”,解決“兩難”問題。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間資本組建的湖南高威影視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電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區,通過“政府買單,羣眾觀影”的方式極大的豐富了廣大羣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還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區羣眾文化市場,探路解決了羣眾對文化需求和文化企業開拓市場之間的矛盾。二是結合各種節慶日活動,活躍民間團體。三是結合部門職能,服務文化市場。

3、機制激勵。推薦了一批優秀的農家樂創建湖南省特色鄉村旅遊示範點和旅遊家庭賓館,整體提升了荷塘區農家樂的檔次。推薦龍山寺佛教文化園景區申報a級景區,今年該寺按照國家3a旅遊景區的標準,投資1000餘萬元,啟動了改擴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平台

近幾年來,我區發展定位越來越明晰,以仙庾嶺為中心,重點發展文化休閒類項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業園二期為主體,引進高科技環保工業項目,打造金山新城;以東環北路周邊為板塊,引進商貿企業,打造荷塘商貿城;以新華西路兩側為主區域,引進商業項目,打造商貿次中心。

1、旅遊文化—“荷塘月色”。 針對仙庾風景名勝區策劃了荷塘月色項目。項目規劃範圍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個村,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範圍8.2平方公里,啟動區範圍2.5平方公里。該項目總投資為100億元,近期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中期集中力量打造會議中心、度假區等接待設施;遠期完成新市鎮集中安置點建設,打造生態宜居項目等。目前,總投資1.2億元由盛世芙蓉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耕食記’——中國炎帝文化創意農業園”項目(佔地400畝

)和“仙泉谷”生態酒店項目(佔地100畝)已試營業。另外,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園擬投資20億元,選址在荷塘區樟橋村仙人造水庫及周邊地塊,項目規劃用地9200畝(其中項目建設約1500畝,保留自然生態面積85%以上)。努力將該項目打造成國內頂級休閒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爭成為中南第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國家級文

化產業發展示範基地。

2、商貿文化—“荷塘商貿城”。荷塘商貿城建設項目選址於石宋路以東,新文化路以北,320國道兩側,共約10178.2畝土地。目標旨在打造一個大規模商貿市場羣和集國際連鎖商業、高檔住宅、五星級酒店等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門國際連鎖商業企業、東方夏威夷、三和·美林灣等億元項目簽約。項目對繁榮紅旗經濟商貿圈,打造商貿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義。

3、工業文化——“金山新城”。生態低碳示範新城——金山新城,項目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以“產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為定位,形成行政區、產業區、商務區、文體區、商業區科學分佈,各類配套產業及設施齊全,城市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的新城市綜合園區。目前,引進了總投資10億元、年工業總產值100億元的三一重工產業園項目和投資達65億元的中基國際高等級老年社區項目。

(四)舉辦三大活動,增添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活力

1、“荷花節”。我區每年舉辦株洲“荷花節”系列活動,形成了夏季賞荷“穿越荷塘”、秋季賞月“中秋吟唱”“篝火晚會”等品牌活動,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參與度最高,影響最大的品牌活動。2014年,實現旅遊收入2014萬元,接待遊客15萬人次;2014年,實現旅遊收入2622萬元,同比增長31.1%,接待遊客20.01萬人次,同比增長33.4%。2014年,景區接待遊客2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260萬元,同比增長30%。

2、“汽車展會”。今年,在株洲汽車城舉辦2014株洲汽車展,四天內有30萬人次前往賞車、購車,共成交汽車1843台,銷售額突破2億元。據統計,上半年我區汽貿行業零售額同比增長31.9%,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的40.4%。在全市汽車市場上佔有龍頭地位,同時汽車文化也成為我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3、“荷塘區房交會”。2014年荷塘區首開城區辦房交會的先河,通過這一平台充分展現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體現荷塘區城市新貌、樓盤品質、生態社區的優勢,表現出荷塘區在逐步由工業老城區向宜居新城區、生態新城區邁進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文化產業認識不夠。不同部門對文化產業概念、內涵的界定尚有爭議,部分行業增加值難以統計,同時個體文化經營户的投資額、營業額尚未列入統計,對全區的文化產業整體狀況的準確性有影響。

(二)產業競爭力亟待加強。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值已佔gdp的20%--30%,在我國的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5%--8%,而我區目前擁有各類文化經營企業僅為508家。傳統文化產業投資少、規模小、各自為戰,分散經營,沒有規模以上的文化龍頭企業,而新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還未形成規模,處於青黃不接時期,造成了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

(三)文化產業融資困難。文化產業屬於大投入大回報、長投入長回報的行業,目前,文化產業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投入和文化單位自身積累,地方財政投入和私人個體財力畢竟有限,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普遍狹窄的問題,這就導致了資本擴張能力受限,嚴重製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關於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樹立文化既是事業又是產業的新理念,從搶佔新一輪區域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高度,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擺上突出位置,像抓工業經濟一樣抓文化產業。

2、提升地位。把發展文化產業的業績列入政績考核內容,與評先評優掛鈎,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各相關部門和個人。

3、提升氛圍。宣傳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宣傳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以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4、提升層次。以“創文”工作和建設“兩型”社會的契機,加強長株潭以及對外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化產業層次的提升。

(二)增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實際工作當中區級文化行政部門“屬地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卻不對等。建議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和協調,從組織上確保產業規劃和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2、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議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勞動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領導聘任制、職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放大其社會效益。對其中經營性部分應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

(三)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1、優化政策環境。建議儘快出台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進培養、信貸財税、技術改造和創新、地水電資金、文化企事業審批向文化產業傾斜。

2、優化商務環境。建議積極搭建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投融資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信息服務平台、專業化市場交易中介平台和專業性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貼身式、個性化、全職能服務,全面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商務環境。

3、優化人文環境。建議以實施文化載體建設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為切入點,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投入,大力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四)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為文化荷塘的主旨與靈魂。依託“荷塘月色”項目的推進,對“荷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與挖潛,開發荷文化產品,形成文化產業鏈。通過舉辦節會、論壇等活動包裝推介,冠名徵集主題歌曲、塑造動漫形象等方式廣為推廣,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態特色。婆仙嶺、仙庾嶺兩地是聞名省內的“天然氧吧”,要大力發展濱水休閒、山地運動、度假療養等多種產業,建設星級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進一步打好生態牌,做好休閒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區“宜居”人氣的進一步增強,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市場。要通過提質改造,建設上檔次的專業文化市場,以滿足中高端消費羣體的需要;要通過內聯外引,打造餐飲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條街,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發展。四是突出創新特色。要敏鋭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搏與方向,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傳媒、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轉換和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從荷塘區實際出發,重點扶持發展現代文化物流業、數字媒體等高新技術文化產業。二是推進產業集羣。結合荷塘區“三城”規劃發展,劃出一定區域建立文化高新產業區,鼓勵文化企業本行業或跨行業聯合,建立文化產業集團,集聚資金、資源和市場,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我區文化產業低小散狀況。

3、致力實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區緊鄰株洲市“職教城”區位優勢,整合現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在學校設置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開展相關課程,加強產學研各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文化創意實習基地等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激勵和評估機制,大力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如:會展設計師、文化經濟人、廣告策劃師等。

(五)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

1、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建議市、區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設立文化發展基金,並從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確保對文化事業的經常性投入增幅不低於當年財政支出的增幅。創新政府投入方式,採用貼息補助、獎勵、項目採購等方式,將投入額與文化生產、藝術創作方面的成績或效益掛鈎。

2、爭取上級經費支持。精心包裝策劃項目,爭取省、市對荷塘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項目的更多支持。

3、鼓勵社會投資文化產業。一是放開民營資本的進入。建議降低民營資本注入門檻,放寬民營資本的准入機制,大力吸納民間資本。還應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採用減免税等方式支持發展,增強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動力。二是吸引創業投資的參與。建議建立荷塘區文化高新產業區,以吸引大量靈活高效的創業投資,並且儘快形成較成熟的文化市場的投資和退出機制、中介服務機制等,以實現文化成果的市場轉化。三是向資本市場融資。大力培育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促進金融機構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建設

第二篇: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近年來,荷塘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以生態宜居、文化休閒”為特徵的商貿次中心發展定位,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更好的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準確把握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促進我區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荷塘區文化產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

一、荷塘區文化發展現狀

(一)發展三大優勢,奠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

1、文化底藴豐厚。目前,我區的文化形態主要有以龍山寺和仙庾廟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質合金廠、車輛廠、千金藥業等為代表的現代企業文化;以流芳園、抗日工事遺蹟、抗日陣亡將士墓、劉劭民烈士墓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仙庾嶺、婆仙嶺為代表的城郊休閒文化;以仙庾廟會系列活動、仙庾鎮及明照鄉的趕集、逢年過節的耍龍舞獅、花鼓戲、剪紙藝術等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全區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文昌閣(仙庾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仙庾廟、流芳公園、601老年公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仙庾廟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個。

2、文化實力雄厚。一是順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撤銷荷塘區文化市場稽查隊,明確荷塘區文化館,全額撥款事業編制6名。轄區共1鄉1鎮5個街道辦事處,現均已設立了綜合文化站,確定事業編制3-4人。二是民間文藝團體遍地開花。有民間藝術團體23支,總人數750餘人,年活動場次超過2014餘場。三是羣眾文化蓬勃發展。羣眾積極主動參與大型文藝匯演、秧歌、腰鼓、趣味運動會、廣場舞比賽等各種節會活動,極大豐富了羣眾的業餘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區連續兩年獲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南省羣體工作先進單位;2014年株洲市首屆合唱節荷塘區代表隊獲銀獎;自創小品《何結巴打狗》參加全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金穗獎”;創作《魅力荷塘》、《映日紅荷》、《潮湧荷塘》等一系列體現荷塘改革發展成果的書籍,目前《文化荷塘》叢書正在編撰中。

3、文化基礎深厚。轄區範圍內鄉鎮街道分別建立了綜合文化站,35個社區分別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39個村分別建有綜合文化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點。文化企業有藝術品市場1家、影視製作公司1家、印刷廠42家、網吧132家、電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銷售超百萬的有113家,過千萬的有2家;互聯網終端用户佔轄區常住人口比率20%。據統計,2014年全區文化產業營業總收入14.5億元,總資產總計11.9億元,全區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完善三大舉措,激活了文化產業的動力

1、政策引導。我區在2014年制定了《荷塘區“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荷塘區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株洲荷塘月色示範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個政策指導意見。

2、政府扶持。一是結合“文化惠民”,解決“兩難”問題。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間資本組建的湖南高威影視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電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區,通過“政府買單,羣眾觀影”的方式極大的豐富了廣大羣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還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區羣眾文化市場,探路解決了羣眾對文化需求和文化企業開拓市場之間的矛盾。二是結合各種節慶日活動,活躍民間團體。三是結合部門職能,服務文化市場。

3、機制激勵。推薦了一批優秀的農家樂創建湖南省特色鄉村旅遊示範點和旅遊家庭賓館,整體提升了荷塘區農家樂的檔次。推薦龍山寺佛教文化園景區申報a級景區,今年該寺按照國家3a旅遊景區的標準,投資1000餘萬元,啟動了改擴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平台

近幾年來,我區發展定位越來越明晰,以仙庾嶺為中心,重點發展文化休閒類項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業園二期為主體,引進高科技環保工業項目,打造金山新城;以東環北路周邊為板塊,引進商貿企業,打造荷塘商貿城;以新華西路兩側為主區域,引進商業項目,打造商貿次中心。

1、旅遊文化-“荷塘月色”。針對仙庾風景名勝區策劃了荷塘月色項目。項目規劃範圍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個村,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範圍8.2平方公里,啟動區範圍2.5平方公里。該項目總投資為100億元,近期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中期集中力量打造會議中心、度假區等接待設施;遠期完成新市鎮集中安置點建設,打造生態宜居項目等。目前,總投資1.2億元由盛世芙蓉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耕食記’--中國炎帝文化創意農業園”項目(佔地400畝)和“仙泉谷”生態酒店項目(佔地100畝)已試營業。另外,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園擬投資20億元,選址在荷塘區樟橋村仙人造水庫及周邊地塊,項目規劃用地9200畝(其中項目建設約1500畝,保留自然生態面積85%以上)。努力將該項目打造成國內頂級休閒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爭成為中南第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示範基地。

2、商貿文化-“荷塘商貿城”。荷塘商貿城建設項目選址於石宋路以東,新文化路以北,320國道兩側,共約10178.2畝土地。目標旨在打造一個大規模商貿市場羣和集國際連鎖商業、高檔住宅、五星級酒店等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門國際連鎖商業企業、東方夏威夷、三和·美林灣等億元項目簽約。項目對繁榮紅旗經濟商貿圈,打造商貿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義。

3、工業文化--“金山新城”。生態低碳示範新城--金山新城,項目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以“產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為定位,形成行政區、產業區、商務區、文體區、商業區科學分佈,各類配套產業及設施齊全,城市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的新城市綜合園區。目前,引進了總投資10億元、年工業總產值100億元的三一重工產業園項目和投資達65億元的中基國際高等級老年社區項目。

(四)舉辦三大活動,增添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活力

1、“荷花節”。我區每年舉辦株洲“荷花節”系列活動,形成了夏季賞荷“穿越荷塘”、秋季賞月“中秋吟唱”“篝火晚會”等品牌活動,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參與度最高,影響最大的品牌活動。2014年,實現旅遊收入2014萬元,接待遊客15萬人次;2014年,實現旅遊收入2622萬元,同比增長31.1%,接待遊客20.01萬人次,同比增長33.4%。2014年,景區接待遊客2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260萬元,同比增長30%。

2、“汽車展會”。今年,在株洲汽車城舉辦2014株洲汽車展,四天內有30萬人次前往賞車、購車,共成交汽車1843台,銷售額突破2億元。據統計,上半年我區汽貿行業零售額同比增長31.9%,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的40.4%。在全市汽車市場上佔有龍頭地位,同時汽車文化也成為我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3、“荷塘區房交會”。2014年荷塘區首開城區辦房交會的先河,通過這一平台充分展現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體現荷塘區城市新貌、樓盤品質、生態社區的優勢,表現出荷塘區在逐步由工業老城區向宜居新城區、生態新城區邁進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文化產業認識不夠。不同部門對文化產業概念、內涵的界定尚有爭議,部分行業增加值難以統計,同時個體文化經營户的投資額、營業額尚未列入統計,對全區的文化產業整體狀況的準確性有影響。

(二)產業競爭力亟待加強。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值已佔gdp的20%--30%,在我國的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5%--8%,而我區目前擁有各類文化經營企業僅為508家。傳統文化產業投資少、規模小、各自為戰,分散經營,沒有規模以上的文化龍頭企業,而新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還未形成規模,處於青黃不接時期,造成了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

(三)文化產業融資困難。文化產業屬於大投入大回報、長投入長回報的行業,目前,文化產業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投入和文化單位自身積累,地方財政投入和私人個體財力畢竟有限,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普遍狹窄的問題,這就導致了資本擴張能力受限,嚴重製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關於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樹立文化既是事業又是產業的新理念,從搶佔新一輪區域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高度,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擺上突出位置,像抓工業經濟一樣抓文化產業。

2、提升地位。把發展文化產業的業績列入政績考核內容,與評先評優掛鈎,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各相關部門和個人。

3、提升氛圍。宣傳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宣傳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以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4、提升層次。以“創文”工作和建設“兩型”社會的契機,加強長株潭以及對外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化產業層次的提升。

(二)增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實際工作當中區級文化行政部門“屬地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卻不對等。建議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和協調,從組織上確保產業規劃和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2、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議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勞動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領導聘任制、職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放大其社會效益。對其中經營性部分應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

(三)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1、優化政策環境。建議儘快出台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進培養、信貸財税、技術改造和創新、地水電資金、文化企事業審批向文化產業傾斜。

2、優化商務環境。建議積極搭建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投融資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信息服務平台、專業化市場交易中介平台和專業性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貼身式、個性化、全職能服務,全面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商務環境。

3、優化人文環境。建議以實施文化載體建設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為切入點,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投入,大力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四)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為文化荷塘的主旨與靈魂。依託“荷塘月色”項目的推進,對“荷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與挖潛,開發荷文化產品,形成文化產業鏈。通過舉辦節會、論壇等活動包裝推介,冠名徵集主題歌曲、塑造動漫形象等方式廣為推廣,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態特色。婆仙嶺、仙庾嶺兩地是聞名省內的“天然氧吧”,要大力發展濱水休閒、山地運動、度假療養等多種產業,建設星級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進一步打好生態牌,做好休閒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區“宜居”人氣的進一步增強,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市場。要通過提質改造,建設上檔次的專業文化市場,以滿足中高端消費羣體的需要;要通過內聯外引,打造餐飲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條街,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發展。四是突出創新特色。要敏鋭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搏與方向,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傳媒、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轉換和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從荷塘區實際出發,重點扶持發展現代文化物流業、數字媒體等高新技術文化產業。二是推進產業集羣。結合荷塘區“三城”規劃發展,劃出一定區域建立文化高新產業區,鼓勵文化企業本行業或跨行業聯合,建立文化產業集團,集聚資金、資源和市場,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我區文化產業低小散狀況。

3、致力實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區緊鄰株洲市“職教城”區位優勢,整合現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在學校設置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開展相關課程,加強產學研各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文化創意實習基地等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激勵和評估機制,大力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如:會展設計師、文化經濟人、廣告策劃師等。

(五)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

1、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建議市、區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設立文化發展基金,並從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確保對文化事業的經常性投入增幅不低於當年財政支出的增幅。創新政府投入方式,採用貼息補助、獎勵、項目採購等方式,將投入額與文化生產、藝術創作方面的成績或效益掛鈎。

2、爭取上級經費支持。精心包裝策劃項目,爭取省、市對荷塘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項目的更多支持。

3、鼓勵社會投資文化產業。一是放開民營資本的進入。建議降低民營資本注入門檻,放寬民營資本的准入機制,大力吸納民間資本。還應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採用減免税等方式支持發展,增強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動力。二是吸引創業投資的參與。建議建立荷塘區文化高新產業區,以吸引大量靈活高效的創業投資,並且儘快形成較成熟的文化市場的投資和退出機制、中介服務機制等,以實現文化成果的市場轉化。三是向資本市場融資。大力培育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促進金融機構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建設

第三篇:貴州xx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貴州xx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説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為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2014年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户近900家,其中網吧132家,音像製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遊戲72家,枱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棋牌室27家,遊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複印打字121家,電腦軟件經營户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14年從業人員約3000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佔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闢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税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户的總量不到貴陽市的五分之一,不到遵義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台以上電腦的網吧經營户僅有3家,且集中在畢節市,其餘各縣上50台電腦的經營户較少,大都在30台左右,並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吧外,其餘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遊市場尚未完全啟動。文化產業中不少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於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後,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於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項目,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畢節地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銅仁地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籤約42個項目,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於我區經濟比較落後,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

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餘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為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眾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為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台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赫章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築羣;4個國家級風景旅遊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遊區。但這些旅遊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中央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項目,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產業文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要把抓好文化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為地委、行署對 縣(市)黨委、政府和地直有關部門的年終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2、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要切實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對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上來,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質和功能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應對我區的公益性文化單位,以財政扶持為主,部分創收為輔,使之真正發揮社會公益作用。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鼓勵和支持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3、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優化投資、融資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產業;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啟動資金的投入,各縣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來作為文化產業運作基金。三是單位自籌的融資渠道。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國家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保證資金投入。

4、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的門類和品種很多,不能盲目發展,要制訂規劃,突出重點,有序發展。對市場飽和、需求萎縮、瀕臨淘汰的項目,如:錄相放映、電子遊戲等國家政策規定一般不予新批、新辦、新開的,不要強行發展。對於富有市場前景,且有潛力可挖的文化經營項目如演出業、印刷業等要給予支持和扶持,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速度,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根據當今社會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特徵,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先發展潛力大、見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項目。

5、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充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人無我有的文化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開發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宣傳力度,把我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烘托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圍,促進我區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6、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發展文化產業缺乏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藝人才,這是當前制約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區創業。

7、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中介組織。當今文化產業已經從文化事業中剝離出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此關鍵時刻,要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發展,按市場運作慣例,必須有中介組織作為文化產業市場契合的粘合劑。通過中介組織進行人才、資源、資金、技術、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產業真正具有產業特色。

8、借鑑外地經驗,謀劃我區文化產業。要借鑑外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經驗、經營方式、突破難點的方法,正確界定我區文化產業目前應有的發展可能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態勢;突出我區應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找準我區當前重點發展和今後長期發展的目標;突破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第四篇:南昌經開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南昌經開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建區只有短短的十幾年,各項事業有了蓬勃的發展,在文化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增添當地居民收入,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為實現南昌市中部地區的崛起,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經開區基礎還比較薄弱,文化產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發展思維有待進一步理順,需要重新審視經開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有利於不斷滿足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現就經開區文化產業現狀,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等方面,作一個簡要的介紹及分析。

一.現狀分析

南昌經開區現有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文化服務單位共計131家,從業人員達5000餘人。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16家,2014年全區文化產業總產值及增加值分別為30億元、億元,分別佔gdp及gdp增加值的%、%。

文化市場情況統計(截止2014年9月)

經營項目

大型文化產業生產

動漫製作

卡拉ok廳、歌廳 數量(2014年9月) 13 3 3

網吧

音像製品經營單位

郵政報刊亭

複印部

印刷企業

書店

器樂店

有線二級站

茶座

73 2 12 20 2 7 1 1 1

近幾年來,南昌經開區的文化產業有了較大發展,但仍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發展的初級階段。

二、文化產業的基礎和優勢

1、資源優勢

經開區地處昌北,有豐富的森林優勢、竹林優勢、生態優勢、苗木花卉優勢。龍潭、衞國、雙嶺花卉苗木培植生產享譽全省,同時,麥園、前進等村迎頭趕上,可形成觀賞產業,同時可為南昌市的綠化美化作貢獻,梅嶺的森林竹林為根雕文化、竹簡文化提供了很好資源,同時也提供了很好的旅遊資源。

2、人才優勢

經開區傳統文化產業中,培植苗木花卉的專業技術人才,有當地的農民,還有省重點大學江西農大的人才優勢。經開區大專院校眾多,

也可以為當地的文化產業提供更多的專門人才。

3、科技優勢

我區引進的清華科技園、北大科技園以及駐院校的廣告設計專業、旅遊商貿專業、文學藝術專業等等,都形成了獨特的科技優勢。

4、招商引資優勢

這是由開發區的特點決定的,大形文化產品製造業入駐我區,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三、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和重點

1、豐富的旅遊資源,產品有待開發。經開區作為南昌市的後花園,森林覆蓋率較高,特色風光——梅嶺,特色農業:林科所茶園,農大果園農家樂,雙嶺、衞國、龍潭三個村的花卉苗木在省市均大有名氣。

2、引進一批文化產品製造業,但規模偏小,產值較低,特別是附加值還不高,有待進一步拓展。我區經過近幾年招商引資加大力度,已經引進了一批較有實力的文化產品製造業。如文具製造方面:華峯文具有限公司;印刷業:江西日報印刷廠、南昌典和裝璜印刷有限公司江西核工印刷廠;圖書業:如江西高祥圖書文化有限公司、江西慧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信息技術業:如江西南大地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南昌可諾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南昌市馬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廣告業:如南昌宏偉廣告有限公司、南昌天鋭廣告有限公司、南昌鈺琳廣告有限公司、南昌茜埃廣告有限公司、南昌新贛線廣告有限公司等。可以説,經開區已經成為南昌市文化產品製造業的重要基地。

3、文化產品銷售、服務等第三產業有待進一步拓展。我區的文

化產品銷售和服務就目前看,還處於起步階段,門店小,櫃枱少,雖然能基本滿足駐地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但離高層次、高標準還有不小的距離,是我區今後文化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領域,並向高端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四、存在問題

1、文化產業發展不充分,總量規模偏小,市場機制不完善,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個較大的提高。具體表現為:一是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二是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不健全,專門人才缺乏。三是文化體制改革滯後,產業結構調整乏力,社會化、市場化程度低。四是文化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競爭能力不強。

2、傳統文化優勢利用不足。南昌經開區梅嶺風光蜚聲海內外,花園、果園、農家樂等宣傳力度還不夠,宜在組織領導、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扶持,將傳統旅遊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並吸引非公有資本投資,建立梅嶺風光文化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包括道具、服裝、紀念品、玩具等衍生產品,按照市場運作機制,帶動旅遊文化向產業方向發展,形成南昌經開區一個標誌性藝術精品,品牌價值得到提升。

3、缺乏標誌性的明星文化企業的駐入。

五、發展構想

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

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步驟;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大舉措。對實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1.經開區文化產業發展方向

(1)以清華科技園為載體,以附加值高的創意產業為重點,使文化產業成為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促進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積極推進文化與市場經濟、高新技術的結合,依託區內大中專院校從多、人才資源豐富,培育扶持創意產業,形成以清華科技園集聚體的高新創意園區。

(2)立足區內資源,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省內唯一家國家級開發區,旅遊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配套設施相對齊全,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梅嶺風光、農大植物園、大吉嶺水庫、林科院茶園農家樂等,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有文章可做。

(3)加大對區內文化產業製造業的支持幫扶力度,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和有影響的文化品牌。在現有文化產業製造業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與園內創意產業聯合,把創意產業轉化為產業優勢,使創意產業為他們文化產品量身定做,如設計包裝、產品模

樣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4)加大區內文化配套設施建設,形成文化品味高、文化設施齊備,文化娛樂繁榮的開發區。發展一批具有企業個性、地區特色的娛樂場所,建成開發區文化娛樂城、酒吧一條街。

2.南昌經開區文化市場管理髮展方向:

(1)文化產品的內容管理。繼續做好對文化產品內容的事先審查、事後追懲、備案工作。

(2)文化市場稽查。為創造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努力建設文化市場,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加大文化市場執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適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構建文化市場管理的信息網絡體系,採取高科技手段加強市場監管。對依法經營、管理規範的文化企業,給予積極支持並提供良好服務,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要依法處罰,形成有利於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第五篇:南京市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南京市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憑藉其獨特的產業價值取向、廣泛的覆蓋領域和快速的成長方式,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在世界各主要國家內受到了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規模與影響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綜合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誌。據統計,目前全國約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政府把文化產業作為本省、本市的支柱產業,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中最重要的產業。近幾年來,江寧區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令人矚目,文化產業的提速特徵明顯,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動漫、印刷、旅遊、廣電、演出產品等領域亮點頻閃,匯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過從文化產業的標準來看,當前江寧的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更大的潛力和空間,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上,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與核心競爭力。近日,《江寧區“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編制課題組對江寧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調研,現總結如下:

一、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江寧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堅持以“打造具有江寧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為目標,順應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形勢,充分挖掘現有文化資源,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拓文化產業市場。全區以文化支柱產業和文化園區、文化基地、文化市場為龍頭,加快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產業強區轉變,推動了文化產業快速、健康、有序地發展。

全區上下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區已形成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網絡文化、圖書報刊業、印刷出版業、文化娛樂業、旅遊服務業、文化傳媒、文物以及藝術培訓等行業部門。

(一)文化產業園經濟空前發展,取得突破。

目前,江寧區已經有一批建成或即將建成的文化產業園區,產業園經濟初具規模。這批產業園包括湖熟舜辰紅木工藝品生產基地、中華戲曲文化博覽園、動漫影視創意文化產業基地、央視動畫產業園、江蘇軟件園吉山軟件基地、湯山新城温泉及主題公園基地、百家湖科技園、江蘇僑商產業園等。其中,位於吉山區域的江蘇創意文化產業基地——“中華戲曲文化博覽園”,建成後將是全國最大的文化產業基地之一。該項目集戲曲文化、藝術、建築、生態為一體,將建設成為具有前瞻性和開放性的現代創意產業園區。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最時尚的演藝文化、娛樂、旅遊、會議中心,年接待遊客流量逐年達到1000萬人次,創造直接就業機會1.5萬餘個,間接就業機會3萬個,聚集5-8萬人口在此工作、居住,每年產生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同時聚攏150家以上中外著名企業入駐。

(二)文化旅遊產業初成規模,蓬勃發展。

江寧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資源豐富。江寧區一方面利用文化資源優勢,培養以文物古蹟為主題的文物經濟,圍繞文物古蹟,開發觀光型文化旅遊為主的系列產品,打造南唐、明文化旅遊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獨特的人文、自然、地域、生態等資源,規模經營,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具體有“一泉三山”,即湯山温泉和湯山、方山、牛首山風景區;在原有橫溪農業旅遊區和千盛農莊兩個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的基礎上,結合銀杏湖aaa級景區以及上莊園和市蔬菜科技園兩個aa級景區,積極推出“橫溪——谷裏生態旅遊精品線路”等。通過“湯山温泉文化節”、“春牛首旅遊文化節”、“田園文化暨橫溪西瓜節”、“魅力鄉村遊”等活動的舉辦,取得了較好的文化經濟效益,深受市民歡迎。目前,湯山新城以湯山國際温泉城,美國豪生酒店羣、巴釐原墅等温泉度假酒店為載體,打造中國温泉旅遊、會議、會展、度假之都;以投資

2.5億元的湯山頤尚温泉度假村為代表的文化休閒旅遊區,已將湯山地區逐步建設成旅遊休閒新城、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健康運動休閒區和現代產業集聚區,遊客接待量逐年上升,既促進了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又拉動了第三產業經濟規模的增長。百家湖1912項目交融匯聚東西方時尚,傳承古典與現代文化,更具新城市娛樂先鋒特色;洋山湖夢幻世界歷史主題城市公園,將建成該地區首屈一指的旅遊勝地。

(三)印刷業、出版發行業勢頭強勁。

目前,江寧區有出版物印刷、包裝裝潢、專項印刷等企業204家。年營業額達26.3億元,利税總額達3億元。全區印刷產業實力雄厚,技術裝備先進,已經成為南京市包裝印刷的相對集中區。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註冊資本714萬美元,多次被評為高利税企業和納税大户,2014年營業額達1.8億元,出口銷售額達1.28億元,成為出口型企業。南京三隆包裝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目前擁有固定資產1.39億元,實現年產值4.2億,年利潤7000萬元以上。2014年,江寧圖書大廈投入營業,面積5000平方米,經營圖書10萬種,是南京地區第三大書店。全年發行圖書出版物7萬餘種,其中圖書6萬種,期刊3000種,音像製品7000種。

(四)文化娛樂業向綜合型市場體系發展。

截至2014年末,江寧區的文化娛樂經營單位共有458(622)家,其中網吧214家、歌舞娛樂場所32家、演出團體和場所14家、音像製品75家、電子遊戲室30家、書報刊85家、電子出版物8家。全區網吧終端26500台,約佔全市網吧的五分之一,年營業額約為2.38億元,年上繳税收30萬元。江寧區的民營歌舞團“南京舞之源歌舞團”,自組團以來,多次代表江寧民營演出團體參加中央電視台、省市大賽和演出活動,並多次獲獎。江寧區錫劇團創作的錫劇《八品縣令》榮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一個集文化、商貿、旅遊為一體的大文化市場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廣電傳媒產業迅速發展。

截至2014年末,江寧區有線電視用户達30萬户,其中數字電視用户12萬户,已初步形成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廣告和寬帶網增值業務開發共同發展的格局。全區廣電基礎設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服務質量大大提升,廣大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得到極大滿足。

(六)教育培訓產業方興未艾。

江寧區社會對藝術培訓的需求正呈現上升之勢,文藝教育培訓項目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文化產業增長點。區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培訓機構,有效利用自身的業務優勢和文化系統的人才資源,積極舉辦以中國小生為主的美術、書法、舞蹈等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以老年人為主的舞蹈、聲樂、器樂、繪畫、京劇票友聯誼交流等培訓班,將青少年素質教育和老年人興趣愛好有機結合,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機結合,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七)傳統工藝美術以及動漫、創意等新興產業發展令人矚目。

近兩年來,江寧區積極拓展經營渠道,開發特色藝術品市場,促進藝術品不斷走向國際市場。備受矚目的南京金箔集團,擁有固定資產3.9億元、工業年產值近10億元、三產服務業銷售額達40億元、年創税上億元,連續10多年在江寧區屬企業中上交利税排名第一,由金箔集團領頭開發的貼金工藝品已發展到十大系列。湖熟街道與馬來西亞客商簽約投資480萬美元新建的湖熟舜辰紅木工藝品生產基地已建成投產,年經濟效益約1000萬元以上。江蘇創意文化產業園項目自啟動以來,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為全國創意文化

產業的市場化運作和創意文化企業發展創新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南京克瑞斯托工藝製品有限公司不斷開發出具有時代氣息,藝術性強,有一定文化收藏價值的晶質玻璃及琉璃工藝製品,產品遠銷歐美市場。

二、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江寧歷史悠久,約40-50萬年前,南京始祖——南京人就已在江寧湯山一帶活動。從此以後,江寧便在歷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個重要角色,至今仍留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全區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9處,省級文保單位8處,市級文保單位32處,區級文保單位23處。著名的“湖熟文化”發現於江寧境內的“台型遺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此設置秣陵縣;東晉著名的“淝水之戰”也是在這裏指揮進行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資源也非常豐富。至2014年,江寧區共有43個項目被列入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6項,市級非遺12項,並編輯出版了《南京市江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薈萃》。

(二)文化設施不斷健全。

“十五”期間,我區先後建成一批高起點的文化中心和場館,包括體育場(館)、文化館、圖書館、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等。其中江寧體育中心總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是江寧區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全區所有鎮街都建有文化中心,並已全部達到省級文化站標準。

(三)科教資源十分豐富。

至2014年末,全區共有25所駐區高等院校,其中江寧大學城、江寧開發區入駐高校達15所,累計佔地面積近3000公頃,投資總額120多億元,在校學生15萬人以上。此外,江寧區廣播電視大學的學歷教育在籍學生7225人,在籍修課學生4919人,辦學規模在全市區縣電大中名列第一。摩托羅拉、西門子、通用等跨國公司及信息產業部14所、自動化研究院、南瑞繼保、東大金智等20多家企業和研究院建立研發中心。南京理工大學、省農科院等20多個在寧高校院所建立了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目標的科技產業園、中試基地和試驗工廠。

(四)文化事業日益繁榮。

至2014年末,全區文化設施面積6.35萬平方米,區圖書館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江寧中心,總藏書量35.7萬冊。全區9個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均擁有萬冊圖書館,202個村(社區)都建有圖書室。各類博物館、文物機構3個,藏品3100件,參觀人數達4萬人次/年。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中演出業機構為1個、文化娛樂業604個、藝術培訓業1個。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户30萬户,其中數字電視用户12萬户。

(五)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

江寧區充分發揮對外開放優勢,積極吸引區外資金參與興辦文化企業。南京廣電集團與江寧區政府共同出資組建了“南京江寧廣電網絡有限責任公司”;國旅聯合以陽山碑材為依託,投資數千萬元開發了“南京明文化村”,年吸引遊客數十萬人。目前,年投入我區文化產業的民間資本近5億元,並呈逐年上升趨勢。

三、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不足

(一)文化產業意識比較薄弱,與經濟、教育、科技相脱節。

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還不到位,沒有正確理解和處理文化的政治功能與經濟功能、事業屬性與產業屬性、花錢與賺錢、先進文化與消費文化的關係。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還缺乏廣泛的社會共識,還沒有營造出一個較好的社會環境,還沒有從根本上確立文化產業的地位。

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與江寧區所擁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資源以及經濟規模不相符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真正的轉化為產業優勢,對經濟的貢獻率還較低。

(二)管理體制相對滯後,缺乏政策扶持。

目前,江寧區還存在文化行政管理機構交叉重疊、條塊分割、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現象。文化市場及相關產業實際上多頭管理。文化部門管理演出、娛樂、音像、網吧服務市場;廣電部門管理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部門管理書報刊、電子出版物、印刷市場;旅遊部門、宗教部門、建設部門都參與旅遊資源管理。劃分過細,或互相交叉,缺乏協調統一,未形成合力。在政策上亦缺乏扶持民營資本進入文化市場的優惠政策,致使非公經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存在一定障礙,影響了文化生產力的發展。

(三)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產業結構不合理。

在文化產業的規劃方面,江寧區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尚缺乏一個清晰、明確的發展規劃,理論研究滯後,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如何定位以及文化產業的性質、特點、規律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長期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至今尚未形成。

江寧區目前的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空白、劣勢的行業還不同程度存在。在文化及相關產業9大分類中,“出版和版權”類還是空白,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所佔的比重還不高。文化產品服務市場供給相對不足,適合市民消費的文化項目還有待增加和完善。各文化產業之間缺乏合作,尚未形成完整有序的文化產業鏈,不能形成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佔領市場、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帶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導性文化產業門類。

(四)文化消費市場有待培育和開發,投資文化產業的氛圍尚未形成。

與江寧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羣眾的文化消費觀念相對滯後。廣大羣眾除子女教育投資方面外,文化娛樂消費投入較少,全區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比重還很低。居民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

四、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2014年7月,國家已將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納入了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日程。近期,相關部門陸續出台有關政策,為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支持。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是大趨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江寧區文化產業的規模亟待發展壯大。如何順應時代需求,更快更好地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區十分重要的發展課題。

(一)強化文化產業意識,充分認識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正在壯大的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地區經濟和地區和諧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近期,國家相關部門陸續出台對文化產業的扶持政策,充分表明文化產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我們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明確文化產業的相關內容,同時轉變現有觀念,促進文化資源與市場的接軌。

加強宣傳,強化意識,使全區上下深刻認識到文化產業在文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從思想上明確和提高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

(二)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規劃,出台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

目前,江寧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初有起色,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長遠和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為此,抓緊制定《江寧區文化產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瞭解自身優勢,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確定重點發展的行業、門類、項目,形成我區文化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應儘快制定並認真落實相關政策,從財政、税務、信貸、土地等各個方面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引導和扶持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另一方面鼓勵非文化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文化產業的建設,推動江寧區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三)整合產業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填補空白和不足。

江寧區應整合現有產業資源,鼓勵、扶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扶持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把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經營組織起來,改進工藝、提高技術,帶動整個產業水平提高,最終形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產業品牌。同時,不斷完善文化產業門類結構,填補空白和不足,構建一個完整的、科學的、良性循環發展的文化產業體系。

(四)實施人才戰略,引培並舉,造就大批既具有專業知識,又精通生產和營銷的複合型人才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主導的“新經濟”產業形態,它的發展主要依賴特定的人力資源。這主要包括專業人才、管理人才、經營人才三大類。一方面要創造優秀人才脱穎而出的環境,通過培訓鍛鍊,造就大批文化產業人才,重點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精通文化產品生產和營銷的複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拓寬人才選拔途徑,積極引進文化產業急需的各類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實施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戰略,用優厚待遇吸引人才,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本。

(五)培育全區文化消費市場,擴大內需,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消費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隨着江寧區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進,居民精神需求和人口素質的持續提升,文化產業消費市場的潛力巨大。初步分析,江寧區居民的文化消費已經更加註重產品的品位和內涵,更加追求時尚和標新立異,更加追求多樣化。今後一段時間,一方面要繼續改善居民的經濟條件,為拓展文化消費市場提供物質保障;第二,要科學培育和合理引導居民文化消費習慣,提高文化消費意識,不斷宣傳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

更多範文: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產業集聚區調研報告

周村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

洛陽文化產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