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66W

第一篇: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

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以下是一篇調研報告,歡迎大家瀏覽借鑑!

依託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辦工業,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快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總體上看,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為當地政府的熱切期盼的亮點,但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母城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和 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 進一步深化。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的經濟運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運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二)滾動發展好,穩步推進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項目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項目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進程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四)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項目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項目”。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 土地、延長税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税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我市各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 “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 分有限,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 委會 “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説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裝備企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區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項目的"孵化器"、"研發中心"。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

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 "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繫,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户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 “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持,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税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權限。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多個環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協調,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落實。為在開發區內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台有關政策時,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市縣政府在哪些方面給開發區管委會授權行使市縣級管理權限,以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一的運行機制。

為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不相統一的矛盾,做到管事與管人相統一,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開發區的社區管理以及計生、創建、防洪等工作,必須要將開發區座落的辦事處、鄉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實行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運行與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持、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 “責、權、利”的關係,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本文來自本站)發區管委會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接受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為務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發放的各類證書,由市有關職能部門向 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足夠文本,由省直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項證書,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取得。開發區紀工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律檢查、行政監察工作(含對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按照有關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處分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總之,在開發區管理體制上,一方面要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開發區內部運行機制,強化新機制。堅持 “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高效率、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走宏觀導向和微觀服務相結合,“一站式”服務與全過程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

第二篇: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

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

依託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辦工業,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快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總體上看,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為當地政府的熱切期盼的亮點,但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母城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和 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 進一步深化。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的經濟運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運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二)滾動發展好,穩步推進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項目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項目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進程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四)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項目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項目”。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 土地、延長税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税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我市各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 “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 分有限,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 委會 “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説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裝備企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區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項目的"孵化器"、"研發中心"。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

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 "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繫,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户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 “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持,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税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權限。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

第三篇:某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調研報告

近來來,**開發區堅持把引導企業合理集聚與促進經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企業集中連片發展,不但有效提高了生產要素綜合利用率,而且增強了對周邊地區的帶動能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人員收入明顯增加。

到2014年底,全區建設工業園區4個,分別為建材工業園、冶金工業園、加工工業園、科技工業園。入園

企業26家,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08億元,工業增加值1.64億元,財政總收入達2.004億元。2014年上半年完成完成工業總產值4.55億元,同比增長52.81%;增加值完成0.94億元,同比增長23.91%,財政總收入完成1.16億元,

一、積極引導企業合理集聚

我區高度重視投資環境建設,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為企業合理集聚營造良好的軟環境。

一是將改善投資環境作為促進企業合理集聚的重要措施。結合貫徹落實上級精神,制定了《關於加強軟環境建設的實施方案》,實施軟環境建設四大綠色行動,即:加速機關職能轉變行動,治理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行動,提高效能行動和強化優質服務行動,營造“親商、安商和富商”的濃厚氛圍等具體措施,為投資者創造安心、放心和稱心的優良軟環境。每年都組織企業開展了評議政府部門的活動,為規範政府執法和服務行為起到了良好作用,杜絕了行政干預和亂檢查、亂罰款、亂收費等不正之風。

二是用好用活各項政策措施,支持園區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各項政策措施,加大對園區發展的扶持力度。結合我區實際,貫徹落實了園區發展的優惠政策,提出“除執行國家西部大開發及省、州有關優惠政策外,還提出凡進區投資企業的各種規費,均按國家規定的下限收取,除國家、省和州有關規定的收費外,開發區不再收取任何費用,另外還設立財政貢獻獎,根據實際納税(地方所得部分)總額,按比例進行獎勵,年繳納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獎勵10%;年繳納101萬元以上的獎勵20%。對於貢獻率較大的進區企業,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更優惠的政策。對於高科技項目,除享受上述優惠政策外,財政將給予一定的補助;對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牽動力強的項目,可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更優惠的政策”。

三是努力提高園區管理和服務水平。近年來,我區積極改進和完善服務制度,大力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建立健全各種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市場信息、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效率。開發區政務中心實行“特事特辦”,建立“一站式”服務,“一條龍”服務等具體措施,給投資者創造了放心發展、安心生活的良好軟環境,簡化了審批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

二、開發區園區簡介

在開發區城市規劃中心區範圍內,根據發展現狀、地理區位以及產業結構佈局,規劃了四個工業園區,分別是以水泥和新型建材為主的建材工業園、以礦產冶煉為主的冶金工業園、以製藥、食品為主的科技工業園和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加工工業園,同時,四個相對獨立的工業園以及城市中心區又組合成整體的開發區中小企業發展創業基地,佔地面積近14平方公里。

建材工業園區:

代表企業有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世界500強企業、全球水泥領軍企業在華投資項目)、南下水泥廠、興渝建材有限公司、貴龍工貿有限公司、金剛建材有限公司等。佔地約3平方公里,我區充分抓住西部大開發基礎設施先行的良好機遇,繼續培育和扶持現有的支柱產業——建材工業。繼續支持拉法基**水泥廠擴大生產,探索以水泥為龍頭的建材產品延伸項目,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在對現有建材生產企業加強管理、挖潛增效的基礎上,考慮引進新的大型建材生產企業。同時有選擇、高起點的加快新型建材和建築裝飾材料的開發和應用,加大對建材相關產業的扶持力度,力爭到“十一五”期末,水泥生產規模達200萬噸左右,相關及新型建材形成一定規模,把我區建設成為全州及周邊地區的建材生產基地。

冶金工業園:

代表企業有中聯冶煉有限公司、永興富錳渣廠、宏發鐵合金有限公司、威龍化工有限公司、宏達金屬綜合回收公司(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等。佔地約4平方公里,依託開發區周邊縣市能源、礦產結合的組合優勢,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煤炭、黃金等資源綜合開發及深加工轉化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煤氣化、煤液化、煤焦化、黃金精煉、電石一乙炔、合成氨及其下游化工產品。根據國家相關產業技術政策,調整優化發展高能耗產業,引導鐵合金等高耗能產業逐步實現相對集中佈局,努力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工藝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降低能耗和各種原材料消耗,使能耗、物耗和環保指標能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力爭年均引進規模以上企業不少於一户。

科技工業園

(食品、製藥):

代表企業有吉仁堂中藥飲片廠、飛龍雨實業有限公司、德良方藥業有限公司、黃盛記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貞豐勁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豐峯食品有限公司(在建)等。佔地約3平方公里,根據我州民族醫藥蓬勃興起以及中藥資源富集的特點,積極推進中藥現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製藥為重點的藥品、保健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注重

中藥材資源有序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藥和保健品,加快建設以民族藥為主的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支持骨幹企業加快建設gmp標準生產線,支持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現代藥業,積極推進藥業生產規範化、產業化和集約化,引導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製藥企業。加快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重點發展肉製品、果品蔬菜、土特產、營養食品、飲料等六個農產品加工製造業,培育發展一批帶動農副產品深加工的骨幹項目,提高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已簽約7家黔西南知名食品企業,正在建設中)。

加工工業園:

代表企業有貴州燃二有限公司、黔西南希望飼料有限公司(全國民營企業老大希望集團投資項目、全省前4強飼料企業、全州最大飼料企業)、黔西南奧森木業有限公司(省內知名企業銀燕集團投資項目)、維宇塑業有限公司、鴻利肉類食品有限公司、宏圖紙箱廠、金陽製衣有限公司等。佔地約3平方公里,依託貴州燃二、希望飼料、維宇塑業、奧森木業等骨幹企業,鼓勵支持企業推進技術進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大力支持發展林木產品加工,支持高密度纖維板企業做大做強。

二、加快企業佈局結構調整的措施

確定重點發展產業,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內容。按照代表產業發展方向,技術先進,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大,增長性強;產業關聯度高,輻射面廣,帶動作用大;產業在gdp中比重較大,市場佔有率較高,對全區經濟有較大影響;產業具有資源優勢,符合西部大開發產業支持重點,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等基本標準,我區重點發展建材、食品、醫藥、高新技術、冶金等幾個產業,支持企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

(一)加大財税、投融資政策支持力度

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調整工業內部投資結構,提高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比重,加大對重點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財政貼息資金、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資金,不斷增加財政轉移支付,支持企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加速折舊。

充分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民族自治州税收優惠政策,對我區重點發展產業、新技術改造和創新項目、新產品,給予定期減徵或免徵企業所得税。

(二)以項目為載體,抓好一批重點項目建設

根據重點產業發展的需要,建設一批對工業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有帶動作用的重大項目。重點發展建材、食品、醫藥、高新技術、冶金等幾個產業。

(三)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機制,促進產品和技術換代升級

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和科技發展的規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支持建立技術諮詢、服務、推廣等中介組織: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轉換步伐。建立鼓勵高科技產品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風險投資基金,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進一步推進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鼓勵企業擴大科技合作交流,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新產品開發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

(四)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

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特別是要加快資本、人才、勞動力、土地和房地產等生產要素市場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對工業發展的服務促進作用。進一步完善信息市場和技術市場,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以企業投入為主體,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信息和科技市場體系。積極發展投融資擔保體系和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加大市場立法執法力度,健全市場法規,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新秩序。

(五)全面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全方位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外資尤其是國外跨國公司參與我區企業的改組改造,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和資源開發。支持企業通過轉讓經營權、轉讓資產權益(tot)、出讓股權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資,以國際通行的特許權經營(bot)、項目融資、股權投資、股權轉讓等形式吸引國外資金。

(六)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為工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制定各種激勵措施和優惠政策,創造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和脱穎而出的社會氛圍和政策環境。加快培養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適應競爭的企業家隊伍,加快培養具有較高技術素質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工人隊伍,建立和完善機制健全、運行規範,服務周到,指導監督有力的人才市場體系,促進人才流動,要以項目為載體,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人才,重點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和管理人才,為我區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創造良好投資環境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職能,主要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管理經濟,運用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引導企業適應市場要求,加快發展。按照市場經濟要求,精簡政府審批事項,規範審批方式和審批行為,提高辦事效率,嚴格依法行政。強化政府對經濟的服務職能,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嚴格禁止對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進行各種攤派,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三、產業集羣及產業關聯

採取多種有效途徑,積極引導、扶持產業集羣發展

(一)積極推動生產要素的有效集聚。改善市場環境,消除不利於資源配置的各種障礙,促進生產要素有效流動和優化配置。充分利用開發區現有基礎設施,使土地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項目集中,最大限度地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集聚。

(二)大力提高協作水平。要優化產業組織和企業組織系統,提高分工協作水平。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的產業龍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採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不斷將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不斷拓展產業鏈條,構建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

(三)實現產業集羣和工業園區的優勢互補。要善於利用產業集羣模式,突出工業園區的專業性、特色性,加強產業的精細化分工,發展專業化、有特色的工業園區,增強工業園區的集羣功能。同時,要利用工業園區的形式,彌補產業集羣自發形成後的硬件設施建設、規劃佈局、整體形象等方面的不足,使產業集羣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加快推進信用擔保機構建設。產業集羣發展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融資難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產業集羣是中小企業集聚的地方,也是最需要資金扶持的地方。要充分發揮現有擔保機構作用,支持產業集羣發展,搞好融資擔保服務。

(五)積極推動行業協會建設。在產業集羣中建立行業協會,對協助政府實施行業管理,規範企業行為,加強行業自律,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推動產業集羣行業協會建設,力爭在規模較大、具備建會條件的產業集羣中建立起行業協會。建立必要的聯繫制度,經常溝通情況,及時反饋信息,實行有效指導,開展多方服務,推動國家各項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

(六)加大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在資金安排上,把產業集羣技術支持服務平台建設納入扶持的重點,往後還會加大支持力度。技改項目貸款貼息等,也要積極做好工作,爭取將產業集羣企業納入支持範圍。同時要積極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為企業融資創造方便條件。

(七)創新工作機制和領導機制。推動產業集羣發展,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發展合力。一是要主動做好工作,將產業集羣發展納入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二是加強協調工作力度,取得國土、發改、建設、科技、財政、商務、工商、環保等部門的支持,形成共識,協調聯動,及時研究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三是以國家產業政策為指導,結合開發區實際,適時編制產業集羣發展規劃,使之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相銜接,用產業集羣規劃指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五是確認一批重點產業集羣,發揮示範和引導作用,帶動全區產業集羣的發展。

四、大力引導惠農企業二、三產業合理集聚

按照“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做活做旺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合理開發,大力推進二、三產業發展,拓展農民的非農就業渠道。強化二、三產業的指導與監督,確保二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大我區旅遊資源的開發,做大旅遊特色產業。同時,積極創建“農家樂示範村”,引導帶動農民發展“農家樂”生態旅遊,促進旅遊業的更快更好發展。培育發展現代物流業、商貿業,以旅遊業的發展壯大促進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積極創造條件支持飛龍雨、吉仁堂、奧森木業、鴻利肉聯、綠化水果等產業特色、拉動力強的惠農企業發展,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五、園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我區雖然在工業園區發展上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有一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園區建設前期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目前地方財政對園區建設和發展經費的支持力度有限。銀行部門也缺乏對園區發展的專項貸款支持。二是園區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園區規劃與城鎮建設總體發展規劃銜接不夠好,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沒有很好地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三是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制約了園區發展。我區可用地資源比較緊缺,用地指標受到嚴格控制,存在着工、農業用地之間矛盾,存在着土地徵用難、使用審批時間長和徵用費用高等問題。四是在抓園區建設問題上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

第四篇:關於我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10月15-19日,由市委辦(政研室)牽頭組成的市工業園區調研組,對我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一行深入永安尼葛園、埔嶺汽車工業園、永安貢川水東工業園、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金星加工區、清流龍翔工業園、明溪十里埠經濟園、沙縣金沙園、沙縣金古工業區、將樂北郊工業園、將樂積善工業園、泰寧工業園等工業園區和60多家入園企業、項目,通過實地調查、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走訪市直有關部門等形式,較為詳實地瞭解了全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並在這個基礎上,分析研究形成情況報告。

一、我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各級堅持把工業園區(集中區)作為實施項目帶動、加快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和推進產業升級的重要基地,積極採取措施,大力推進園區開發建設,園區數量穩步增加,規模效應逐步擴大,檔次水平不斷提升。具體表現在:

(一)抓規劃,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各地立足區位實際和產業發展重點,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科學合理規劃園區建設,明確功能定位,優化產業佈局。截止9月,全市規劃面積達500畝以上的工業園區(集中區)共33個,總規劃面積22.04 萬畝。

(二)抓配套,園區功能逐步完善。各級高度重視園區開發建設,在積極穩妥地做好土地徵用補償工作的同時,千方百計加快推進園區水、電、路、汽、通訊、網絡、有線電視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完善配套功能設施建設。截止9月底,全市33個園區(集中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32.48億元,開發總面積5.54萬畝, 開發率(指已開發面積與規劃面積的比率)為25.1%,開發面積利用率(指投入生產使用的面積與開發面積的比率)為67.7%;開發面積總投入強度為每畝26.19萬元。

(三)抓項目,園區經濟不斷壯大。各級圍繞市“3+1”重點產業,結合當地資源秉賦和特色產業,突出園區功能定位,培育特色產業集羣,園區經濟總量不斷壯大。一是入園企業不斷增加。截至9月末,全市33個工業園區(集中區)共入駐各類工業企業667家,入駐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6億元,每家企業平均投入1688萬元;投產的企業有46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45家,佔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的23.9%。二是區內規模工業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園區(集中區)內2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24.17億元,可比增長58.8%,增長速度比全市高一倍以上,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7.2%,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5.4%,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2.9個百分點;實現利税收入5.4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税比重的14.4%。三是產業集聚效益明顯。在245家入園規模以上企業中,屬“3+1”產業企業達125家,佔入駐規模企業的51%;實現產值超10億元的行業3個,分別是木材加工業產值25.18億元、佔入園規上企業總產值20.3%,紡織業23.7億元、佔19.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18.11億元、佔14.6%。四是後續項目不斷跟進。如尼葛園新簽約的總投資2.16億元的石獅飛鷹塑膠、總投資1億元的晉江英山橡膠、總投資9000萬元的瑞祥物流等五個項目,都是園區主導產業的拓展延伸和園區發展的必要配套,5個項目建成投產後將新增工業產值30.36億元。

(四)抓機制,園區管理日益完善。在推進園區(集中區)開發建設中,各地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園區開發機制,提升了園區運營質量和效率。

二、當前園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市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在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地問題矛盾突出。這是當前我市園區建設和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一是用地報批難。根據國家現行的土地政策,園區用地需帶項目批地,福建省政府還規定從2014年起所有工業用地都應按規定採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10月9日國土資源部正式發佈最新版本《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取消協議出讓方式,此規定對山區影響很大。作為山區,山多耕地少,地勢不如沿海地區平坦,

開發園區實際上是開山造地,不存在賣地之嫌。因山地未開發平整,項目建設週期長,客商不願入駐;而用地未批又不便開發,造成土地平整與帶項目批地相矛盾。根據國土資發〔2014〕307號文規定,永安市工業用地出讓最底價為11.2萬元/畝,且不能以各種形式給予補償,如果按最底價出讓,目前客商們難以接受。同時在用地報批過程中,用地預審、規劃調整、林地報批、用地審查等各項手續繁瑣、週期長,影響建設進度。二是應交税費偏高。目前園區在開發過程中,應交的税費有:林地植被恢復費6元/㎡,新增用地有償使用費14元/㎡,耕地開墾費水田9元/㎡、旱地6元/㎡,耕地佔用税水田6元/㎡、旱地4元/㎡,徵地管理費2.1%(約1元/㎡)。徵用耕地每平方米税費達25-30元,每畝達16667-20140元,税費偏高。三是收儲徵用難度大。全市現有的一些園區,在規劃範圍內有大面積的農保田和自然生態公益林,受用地指標限制,土地收儲徵收報批難度大;在實際徵地中,相鄰地塊建設單位給予被徵地單位和個人補償標準不一,造成相互攀比、抬高補償費用的現象,致使土地開發成本越來越高。永安埔嶺工業園一期規劃建設用地4000畝除已徵用部分外,還需徵用永安國有林場林地約1600畝,林業部門提出19000元/畝,與村集體9000元/畝的補償標準懸殊過大。

2、用工矛盾日益凸顯。這是目前園區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大多數園區企業因用工問題開工不足、無法達產;有的企業不得不異地搬遷,如明溪賦鑫紡織有限公司因在永安用工不足搬到明溪,但到了明溪之後發現明溪情況更為嚴重,不得不實施技改。由於我市多數工業園區地處郊區,且尚處於初級開發建設中,配套基礎設施條件相對滯後,入園企業員工吃、住、行不便,養老、就醫及子女就學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上入園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強度大,而工資待遇不盡人意,致使企業招工難現象突出,企業之間甚至存在用工惡性競爭現象。

3、開發資金籌措困難。多數園區開發模式仍較單一,市場化運作機制尚未建立,園區開發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上級補助和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資金投入有限,難以滿足園區發展需求。如:建寧翔飛工業集中區建設資金缺口4億元;泰寧大洋坪工業區需建設資金3.5億元,今年急需資金11228萬元;永安埔嶺工業園今年需建設資金1.75億元,扣除三明、永安兩級投入和開發行一期貸款6600萬元,尚缺口1.09億元,明年缺口資金將達2.8億元。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金星加工區離縣城較遠,推進以地生財、開發商品房方面受到了一定製約。資金投入不足極大地制約了全市園區的開發進程。今年以來央行出台上調存款準備金、基準利率和擴大外匯市場人民幣兑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等三項調控政策,入園企業融資也面臨新的壓力。

4、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目前,全市除了金沙園、尼葛園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建成企業服務中心、職工廉租房等設施外,大多數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在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仍然面臨着水、電、路、汽、通訊、網絡、有線電視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難題,企業辦公樓、職工宿舍、食堂等配套設施均由業主自建,園區整體檔次不高。如:供水方面,明溪十里埠經濟區、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金星加工區為解決園區供水問題,需新建水庫,但因水庫報批程序繁瑣,一時無法動工建設;供電方面,明溪要求將擬建於三元吉口的22萬伏樞紐變改在明溪十里埠經濟區,滿足兩園用電需求;將樂縣要求將11萬伏變電站儘快納入市計劃並開工建設,以確保明年上半年三農產業園首期生產用電需求。

5、項目招商難度大。受園區開發建設成本高、區位劣勢影響,全市多數園區招商引資成效不明顯,引進的項目規模小、檔次低,佔地面積大、税收少、產業關聯度弱;有的園區產業規劃定位明確,但招商中仍存在“飢不擇食”現象,難以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配套;有的園區場地平整進度較快,但引進的項目寥寥無幾,造成土地閒置。全市入園企業屬高新技術企業的也不多。

6、管理體制亟待規範。一是管理機構不明確。雖然各縣(市、區)都成立了工業園區管委會或園區辦等專門機構,組建了工業園區開發建設領導班子,但目前市、縣兩級沒有建立上下統一的管理協調機構,有的縣(市、區)工業園區由政府派出機構管理,有的由經貿局協助管理;有的園區管委會還是臨時機構,人員從不同單位借調,影響了園區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暢。金沙園、三元荊東生物醫藥集中區、埔嶺汽車園等市縣兩級聯辦的園區,普遍反映園區開發存在兩級職責分工不明確、資金投入不平衡、建設管理不到位、激勵機制不配套等問題。三是佈局亟待完善。低水平重複建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重的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鄉鎮工業集中區存在多、小、散,缺乏制度化、規範化管理。

三、加快推進我市工業園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結合調研實際,我們認為工業園區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我市工業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平台。針對全市工業園區(集中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就加快推進我市工業園區建設,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科學規劃發展佈局。一是統籌規劃。根據全市產業發展重點,結合各縣(市、區)實際,對全市各類工業園區進行整合,明確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備、有機鏈接的產業園區空間佈局,力求每個縣(市、區)都能建成至少1個具有較高水平和產出能力的工業園區,每個園區着力抓好2—3個主導產業,推進產業加快集聚。加強對全市園區產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加強對產業發展相近的園區如明溪、三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佈局的統一規劃,促進資源共享。二是有保有壓。針對目前我市部分鄉鎮基礎條件差、區位劣勢,建設工業集中區開發成本高、招商引資難現狀,應採取“有保有壓”措施,在確保重點園區開發建設的同時,對不具備開發條件強行上馬,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差的鄉鎮工業集中區進行清理,避免盲目開發、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從長遠看,國家將加大對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生態保護和社會管理的財政支持。如泰寧作為世界地質公園,應大力推進旅遊業發展,積極引進旅遊工藝產品加工等項目入園。三是突出重點。按照市縣一體化和城市聯盟產業規劃要求,在政策、資金方面予以傾斜,重點扶持金沙園、尼葛園、埔嶺汽車園、三元經濟開發區、梅列經濟開發區等鐵路沿線園區建設,打造集聚效應顯著、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帶。四是集約用地。大力推進代建或租(購)標準化廠房工作,建設多層、通用廠房,提高投資強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如根據不同行業設定最低投資強度或一年內最低投資總額等,對個別“盲目圈地、多徵少用、徵而不用”的項目,合理引導其退園,消除園區“開而不發”現象。五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堅決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業項目入園,大力發展園區循環經濟,減少園區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力求把每個園區都建設成為“生態型、園林化、循環式”的現代工業園區。

2、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入園企業做大做強對於園區產業集聚和推進園區“以商招商”、“二次招商”有很大促進作用。要進一步強化對入園企業的扶持,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進企業加快發展。產業配套方面。立足本地資源和園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户園區,以企引企,做大園區,做強產業。企業上市方面,制定出台支持、鼓勵企業上市的相關政策,對符合或基本符合上市條件的入園企業,按照培育期、輔導期、成熟期進行分類指導和重點扶持,推動企業加快上市步伐。如:永安寶華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要求在財政增值税返還政策方面予以支持。要素保障方面,優化煤、電、油、運資源配置,加強融資信貸擔保服務,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園區重點骨幹企業、項目集聚,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技術創新方面,通過建立園區(企業)博士後工作站、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服務站等,密切“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加強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積極探索建立以園區財政和各種金融或民間資金組成的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以優惠利率、貼息等方式,對創新型企業予以扶持,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理順關係方面,積極幫助企業排除企業發展中的障礙。如積極幫助永安汽車廠理順股權結構問題。

3、儘快理順管理體制。一是明確工業園區管理協調機構。建議市政府成立三明市工業園區管委會,由市政府分管領導兼任管委會主任,下設辦公室作為常設機構,市政府辦、經貿委、發改委、國土資源局、外經局、城鄉規劃局等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具體負責全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統籌協調和管理工作。各園區實行開放式運行和封閉式管理,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明確園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管委會的機構、人員編制問題由市縣協調解決,建立“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管理運作體系。同時,將全市8個省級工業園區管委會升格為副處級政府派出機構,在園區內設立相應配套服務機構,直接辦理縣級政府部門涉及園區開發建設的有關事務。二是協調爭取部分園區升格為省級或市級工業園區。我市部分縣工業園區由於起步晚,沒有趕上時機列入省級工業園區,在土地申報、相關優惠政策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建議市裏積極協調幫助大田、明溪、清流、建寧四縣申報省級工業園區,力爭早日升格。對部分縣工業園區“一區多園”實行擴園建設,以省級工業園帶動其他園區升格。在目前列入省級園區有困難的情況下,建議市裏出台相關規定,對這些園區進行考核評估,作為市級工業園區予以明確,以解決園區開發“户口”問題。三是理順市縣聯辦園區體制。對市縣聯辦園區進一步加強市級領導,完善園區管理運作、投入機制和利益分成辦法,從機構設置、班子配備、開發模式、運行機

制等方面強化市級職能,明確激勵政策,促進園區加快建設。四是加強考核管理。把工業園區發展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研究制定加快工業園區發展的考核及管理辦法,納入市委、市政府專項目標管理。

4、創新園區開發模式。在總結推廣“飛地辦園”、“聯合辦園”、“園中園”、“股份園”等開發模式的基礎上,積極借鑑外地先進開發模式。從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模式看,總體是以政府為主導,參與從規劃設計、土地徵用、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全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也承擔了過多的投資風險。可考慮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全過程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來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税收收入,實現政府與開發企業“雙贏”。這一做法可拓展到跨地區、跨省份的發展“飛地工業”。如尼葛園近日在醖釀洽談由石獅帝牌服裝公司整片開發1000畝的合作協議。

5、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環境是最大的競爭力。調研中有一種説法“用工環境領先一小步、城市競爭力領先一大步”。投資環境是解決用工問題的主要出路,是園區快速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要把工業園區作為今後的新城區、“經濟特區”來規劃建設,按照“合理規劃、超前設計、提前建設、確保需求”的原則,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搞好社區建設,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一是穩步推進配套功能設施建設。園區內由業主自建辦公樓、職工住宅、食堂等配套設施的做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員工吃、住、行、娛樂、購物、就醫、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要高位嫁接城市配套功能設施,逐步在園區內設立金融服務、商貿中心、職工住房、文教衞體、公共交通等設施以及治安機構,建設企業服務中心、培訓體系,改善園區企業和員工工作、生活環境。二是完善用工制度。一方面,建立園區用工派遣制度,勞動部門在園區內設立勞務派遣中心,對入園企業所需員工,原則上由“中心”實行統一招聘、統一培訓、統一派遣、統一調劑;另一方面,完善企業員工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園區企業員工社保、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力度,保費由勞務派遣中心統一代扣代繳,切實解決員工後顧之憂,使員工安心在園區企業生產生活。三是加快土地徵用開發。進一步盤活存量土地,園區可預留15%的土地作為園區行政管理及生活設施的商業性開發;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認真搞好園區規劃範圍內生態公益林和農保田的調查摸底,做好生態公益林和農保田的置換,降低土地報批門檻和開發成本;積極協調爭取上級有關部門調整出台新的土地優惠出讓政策;出台區域範圍內工業用地統一補償標準,積極穩妥推進土地徵用、拆遷和安置工作。

課題總指導:程立雙

課題指導:趙曉峯

課題組成員:黃少斌吳擢祥張連

黃茂升陳朝先廖才添

張爐明包瑩

第五篇:開發區工業園區一季度工作彙報

鐵嶺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

2014年一季度工作情況的彙報

市走廊辦:

根據通知要求,現將園區2014年一季度工作完成情況彙報如下:

一、一季度園區工作進展情況

今年以來,鐵嶺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在開發區黨委、管委會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之下,園區各項工作態勢良好,項目引進建設提質擴量,產業集羣發展日趨壯大,公共服務平台作用日益突顯,推進了我區新型工業化和經濟工作發展,突出表現在:

(一)總體經濟穩速增長,發展態勢良好

一季度開發區工業經濟運行呈現高位運行、穩速增長的態勢。一季度開發區工業園區投產企業已達到240户(其中,開發區園區198户;專用車基地42户);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35.3億元(其中,開發區工業園區60.8;專用車基地74.5),同比增長26%,產品產銷率達到97%;實現工業增加值35.2億元,同比增長36.6%;工業企業上繳税金12769萬元,同比增長35%;工業用電量達到289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1%,工業固投完成42.5億元,同比增長29%,實施技改

項目35個,投入技改資金5.6億元,同比增長15%。

(二)集聚效應顯現,項目引進勢頭強勁。

年初以來,我區分別派出20餘支招商小分隊奔赴全國各地,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山東、長春、哈爾濱等重點招商區域進行派駐招商,並將招商的目標鎖定在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上市公司、行業龍頭等,能夠改變開發區乃至於鐵嶺市經濟架構的重點企業上。經過努力,成功洽談了中鐵集團路橋機械、神馬客車、思怡改裝車、申龍客車、住友新型分離材料、航天萬源橡膠密封件、新野專用車等三十餘個大項目。截止3月末,我們共新引進引進項目23個。其中,已簽約項目6個;準備簽約項目15個;有兩個項目已經實現投產。

(三)集羣發展已成規模,示範作用顯著

目前,作為專用車產業集羣牽動龍頭和主要載體的遼寧專用車生產基地規劃面積已達55平方公里。三年來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0億元,現已完成了7平方公里起步區和16.8平方公里拓展區的建設。其中,工業用地面積達到21平方公里。在項目招商方面,專用車基地已引進了以世界500強企業中航工業集團、際華集團,中國500強企業華晨集團、龐大集團、中歐集團、曙光集團、同捷集團為代表的專用車整車及零部件項目150個。其中開工項目70個,投產項目30個。2014年,專用車基地共銷售車輛6.1萬輛,實現主

營業務收入270億元,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5億元。

專用車生產基地已經成為了一個產業集聚、土地集約、功能完善、配套齊全、服務良好、環境優美的高標準產業基地。專用車產業集羣也先後獲得了“遼寧十大經濟名片”、“遼寧省首批十大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遼寧省示範產業集羣”等稱號。

(四)公共服務平台功能日趨完善,作用日益凸顯 一是規劃建設了東北機動車交易市場項目。該項目包括專用車博覽中心、二手車交易中心、汽車名品4s城、機動車檢測中心、機動車維修美容中心、機動車交易服務中心。目前,專用車博覽中心、機動車汽車檢測中心已投入使用,並以此為主會場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鐵嶺)專用車博覽會;23家4s店已有17家開工建設,9家投入運營,明年將全部投入運營。同時,以此為基礎,總投資50億元的7s汽車廣場項目已掛牌並投入運營。

二是規劃建設了生產基地研發中心項目。目前,生產基地研發中心辦公樓已經建成,並與中科院瀋陽分院、中國兵器集團北方車輛研究所、國家工程機械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同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清華大學汽車學院人機工程試驗室等12家科研院所達成合作意向。今年新引進了漢陽專用汽車研究所入駐,香港客商投資建設的遼寧恩美汽車檢測、試車場項目正在建設中,今年可投入使用。可為生產基地企業

提供產品研發、設計、試驗、試製、檢測、專業培訓、技術諮詢等全方位的服務。

三是規劃建設了腰堡新城商務生活配套區。目前,腰堡新城商務生活配套區已建成,金融服務中心已建成,4家銀行已入駐並開始辦理業務;職業教育基地已開始在鐵嶺新城區職業教育學院招收汽車專業學員。

二、下步工作安排

為保證開發區工業園區實現全年發展目標,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實現落地項目投產達效新突破

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雙百工程”和企業倍增計劃,鞏固壯大現有投產企業,加大服務力度,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擴大企業銷售量。對重點企業尤其是“雙百工程”企業,通過調度包保服務祕書和定期走訪企業方式等多種方式,實行企業動態監測機制,及時掌握企業的發展情況,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保障企業正常生產運營。

(二)高層推進,實現重特大項目招商新突破抓好擴大產業集羣工作

要在招商過程中,一方面對重特大整車項目實行精確定位,點對點高層推進,動用省、市主要領導資源優勢,力爭實現重特大整車項目招商的新突破。重點是加大對汽車、工

程機械製造和專用車行業龍頭企業,如一汽、二汽、廣汽、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玉柴、吉利、奇瑞、雷沃等大集團、大企業的招商力度,力爭引進投資超50億元的項目或整車項目及不需要資質的工程機械製造項目,豐富產業集羣;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羣規模。

(三)做好服務、調度、推進工作,促進大項目的投產達效

一是通過完善項目服務和調度機制,對簽約項目要重點幫助解決好土地、環評、供電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對在建項目要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重點推進同捷超級平台、中航特種車輛、超越房車、乾豐特種車等簽約項目建設進度和質量,早日實現竣工投產,力爭到6月末專用車投產項目到達35個;三是加快黃海專用車、際華專用車等在建項目建設進度,儘快投產達效,

(四)創新發展思路,實現園區創新工作新突破

一是參照先進園區管理模式,通過公司化運作、推進園區及專用車基地走入資本市場,實現管理和運營模式創新,促進園區發展有序進行,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創新平台建設,打造集研發、銷售、金融、維修、配件、交易、汽車文化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智慧平台,進一步完善園區功能;三是推動入駐企業進行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加快開

發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切實提高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形成集團化運營。

五是迎難而上,實現瓶頸破解工作新突破

一是加大融資力度,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確保資金保障能力,確保招商政策兑現和剛性支出;二是加大資質併購力度,爭取國家工信部支持,儘快完成資質驗收,獲得生產資質,使企業生產的產品可以銷售,為生產基地產生經營性税收;三是加大服務力度,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拓展市場空間。

鐵嶺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管理辦公室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