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道樹》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6W

《行道樹》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行道樹》教案 篇一

一.整體感知: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是一個人生哲理,這篇短文就是表達這個哲理的。

行道樹認識到,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為什麼神聖呢?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他們甘願自我犧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他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行道樹認識到,為神聖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一切神聖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聖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抓住一個哲理性語句,從三個方面把握課文內容。一個哲理性語句就是:"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三個方面就是: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麼?"神聖""痛苦""深沉"是全文三個關鍵詞,抓住這些,全文就能融會貫通,把握住精神實質。

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注意兩個對比,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要準確理解所謂"墮落";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注意兩個對比,可以體會"痛苦"二字,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二.質疑與提問。

--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説是"深沉"?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四.問題研究:

1."墮落"一詞是從什麼意義上説的?

"墮落"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麼説是"墮落"呢?下文明明説,"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那怎麼説"墮落"呢?查詞典,"墮",落、掉。"墮落"的一個義項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説的。

2.為什麼説"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這一句前面説"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城市",車輛、煙囱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説"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末句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

上文説,"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着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

第一次真好

一.整體感知:

這篇短文,詳寫第一次看見結實累累的柚子樹,詳寫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的小鳥,又説到許多個"第一次",作者總結自己的感受,説"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標題就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好在新鮮而刺激,好在回味無窮。具體一點説,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悦與新奇,第一次見到孵出的小鳥,更有一陣驚喜。 作者説,"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這就是説,要不斷開拓新的生活領域。有的第一次,像見柚子樹,見孵鳥,要留心尋找機會,有的第一次,如露營、做飯,則要大膽嘗試。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才有越來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當然,作者所説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二.引導學生自讀《第一次真好》,抓住題旨,問一個"好在哪裏" 全文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抓住這個問題,就是抓住了中心,就能夠把握"好"的具體含義。

三.引導學生自讀《第一次真好》,抓住結尾,領會作者寫作意圖。探究寫作意圖,可以根據結尾這樣設問: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深入一步,可以再思考一個問題:既然第一次真好,為什麼不少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怎樣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四.探究的收穫,首先取決於探究什麼問題,問題有價值,探究才有價值。

你認為閲讀這篇短文,提出什麼問題最有價值? 如果問題是"為什麼説第一次真好",這樣的問題可以使我們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具體一些,但是思考價值不太大,因為只把課文中的一些詞語集中起來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迴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説的都是"好","好"就是指這些。"願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珍重"的含義是什麼,探究這個問題就更有價值。

五.問題研究:

1. 為什麼説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説是"風景畫""風光畫"?

鑽研這類問題,可以查查工具書,詞語即使不陌生,查查還是有好處。"風情"這裏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很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在詞語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細一些,自己用詞造句也會細心斟酌。雛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體而微,則具備了整個形體。可見外形很有差別。把肉球説成雛形,把長大了的小鳥説成具體而微,是十分恰當的。

3.為什麼説"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就作者舉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見那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但覺它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這一次並不愉快。又如露營,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睡得也不可能舒適;第一次動手做飯,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練習:

一.1.憂愁的是,城市的污濁,損害着人們的健康,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2.第一次的經驗有的愉快有的並不愉快,因為有的叫人難受,有的做起來很困難,有的甚至受驚嚇,如此等等。但是,無論愉快不愉快,感覺都是新鮮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富有刺激,給人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所以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經歷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本題聯繫生活體驗,加深理解,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啟發,又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1. 可以從革命事業、國防事業、科學事業、教育事業等方面去想。

2. .講述時記錄一下,打個分數,評起來就準確了。

3. 有的"第一次",是壞事,當然不能嘗試。如第一次吸毒,就絕對不能嘗試。一試,就毀了自己。課文講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設題目的是防止課文的負面影響。

作者郵箱: zjnhw@

《行道樹》教案 篇二

一、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製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表現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鍊。精闢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繫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閲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隻滿足於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藉助學生的閲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並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魯迅先生説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註法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閲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閲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設置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麼?烈日當頭,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呢?

2、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對照導語,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藉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並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紮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並在旁寫上感受。

2、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説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朗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要鼓勵學生採用個性化的方式(如喜歡的方式,擅長的方式,獨特的。方式等)表達出對朗讀內容個性化的反應。葉聖陶曾説:“就是好好讀書,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因為課本里的語言是近乎規範的。”本文文質優美,篇幅短小,適於朗讀。學生朗讀時,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然後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並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墮落”一詞應如何理解?

②為什麼説“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麼?

④、“神聖”、“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麼?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後學生分組討論。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倡導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標。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主動的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長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沒法解決它,到討論時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勵學生閲讀的興趣,增進閲讀的效果。”(葉聖陶語)

(五)、實踐活動,拓展延伸

1、學生扮演“行道樹”、“記者”和“主持人”,由“記者”採訪“行道樹”,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由樹到人你覺得本文

只是在寫樹嗎?你是否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舉出例子來説明?(播放徐本禹、雷鋒資料,幫助理解)

3、設計廣告詞和標語設計一到兩句廣告詞和標語,來表現行道樹的內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學生設計時播放音樂《好大一棵樹》)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要讓學生在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將學生從課內引到課外,引到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去。“造就善於處理生活的公民。

(六)、歸納小結,昇華情感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哪些收穫?(學生自行小結,可從方法、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結束本文的教學: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應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大放異彩。

[讓學生談學習收穫,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養成整理小結的習慣,通過充滿激情的語句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的內涵,昇華情感。讓學生做一名行動者,自覺投入到無私奉獻者的行列中去。

(七)附時間安排和板書設計

1、時間安排創設情景,激發興趣(3分鐘)———————朗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賞讀課文,感悟情感(10分鐘)———————品讀課文,合作探究(14分鐘)———————實踐活動,拓展延伸(10分鐘)—————————歸納小結,昇華情感(3分鐘)

2、板書設計

《行道樹》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自由朗讀、為課題加修飾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問,並選擇最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結合生活體驗感受行道樹無私奉獻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樹”為題説一段話。

教學重點:

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設計:

流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想

導入新課

假設自己是一棵樹,説説自己更喜歡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圖片。

問學生你願意來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樹嗎?

揭示課題。

啟動簡潔有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

遇到讀不準的字查字典,並註上拼音。

學生自讀課文。

為課題加上修飾語。

引導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正音。

出示幻燈片:

(的)行道樹

培養學生養成查字典的學習習慣。

通過為課題家修飾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合作探究

學生細讀課文,提出問題。

小組交流,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學生在大班提出問題,全班交流。

結合生活體驗,説説生活中像行道樹一樣的人。

探究是一個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介紹本堂課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勵性評價。

抓住“神聖的事業是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進行深挖。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文中的行道樹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樹這樣的人嗎?

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通過討論交流,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語句進行深挖,以點帶面。

在體味語言的同時指導學生朗讀。

有助於加深對行道樹奉獻精神的理解,形成學生的獨特體驗。

拓展延伸

以“我是一棵樹”為題,説説自己喜歡做怎樣的樹,喜歡在怎樣的環境中生長。

多做激勵性評價。

教師小結。

通過想象,進一步調動個人的學習體驗。

作業佈置

教師佈置:

必做:美讀課文三遍。

選做:以“我是一棵樹“寫一片段。

作業分層次。

《行道樹》教案 篇四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墮落、點綴、冉冉、雛形、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等詞語。

2.辯證地理解行道樹的“憂愁和快樂”。

3.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標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德育目標

體會、拓展短文表達的人生哲理,獲得教益,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體驗,辯證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朗讀,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閲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抓住文眼為品味思考定向,整體感悟中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2.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課文有敍有議。引導學生探究文中的精闢議論,調動積極思維,並適時適當地點撥指導,使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把握短文點睛之筆、扣題抓尾,引導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聯繫人生體驗,融會貫通,獲取生命體驗。

《行道樹》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②學會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③聯繫自身生活實際,體會行道樹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歌曲《好大一棵樹》

二。 直接導入,板書課題。

三。 出示目標(教師出示,學生靜觀半分鐘)

四。 反覆朗讀,實現目標

★ 一讀課文,認準字詞,積累詞彙:(5分鐘)

① 朗讀方法:教師與學生合作範讀。

② 自學指導:品味朗讀,感受朗讀的語氣語調;在文中圈注關鍵詞語,疑難字與易錯字注音;自己查閲字典和註釋理解關鍵詞語含義,互相交流討論;組長抽查部分同學掌握情況。

③ 重點字詞:墮落 點綴 貪婪 冉冉 紅燈酒綠 繁弦急管

④ 檢查方法:重點詞語領讀;連詞成篇。(星級評價)

★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理解形象: (10分鐘----目標1)

① 朗讀方法:齊讀。

② 自學指導:朗讀中遇到形容行道樹品格的詞語大聲重讀;運用聯想,將自己想象成行道樹,以情入文,設身處地,感受行道樹的胸懷和品格;讀出感情,讀出領悟。

③ 檢查方法:結合課文內容,參照範例,採用第一人稱介紹行道樹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原因的`解讀。

參考示例:我是一棵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我為人們不珍惜我的勞動、不珍愛生存的環境而憂愁,我為能替人類作貢獻而快樂。

④ 預設答案:我是一棵無怨無悔的樹。……

我是一棵不被別人理解的樹。……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樹。……

(學生可能還可從其他方面來説,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⑤ 問題評價:讀後搶答,小組競爭的方法。(最敏捷思維;最佳回答)

★ 三讀課文,品味語言,闡發感悟:(10分鐘---目標1.2)

① 朗讀方法:自由朗讀,選擇性朗讀

② 自學指導:a.有感情朗讀課文,勾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

b.把喜歡大聲有感情讀給夥伴聽,交流自己喜歡的原因(傳神的關鍵詞語,運用的寫作手法,帶給人的震撼與啟示,充分利用原文原句解決問題)

c.標註出共同的疑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③班內交流,教師點撥:(展示或者質疑,先朗讀後分析)

④重要問題預設:(引導突破問題4與5)

《行道樹》教案設計 篇六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蜕變,這個蜕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説:“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麼如何神到呢?我以課文《行道樹》為例談談。

《試教通訊》2001年第9期(中學語文專輯)中登載了《行道樹》的課堂實錄和評點,它是作為新教材實驗區的一堂研究課和課改試教較好的範例而出的。這堂課上,學生進入課文一讀完它,“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做出了這樣的歸納:“文章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課堂的一開頭學生就引入到這樣一個狹窄的圈套式的思維中去,還談什麼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實這堂課為什麼上成這樣,我也找到了依據。在同一期中刊登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單元説明——第二單元》一文的“單元編寫意圖”中有“《行道樹》中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的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説,行道樹這樣的奉獻者,獲得的是深沉、神聖,同時又是以承受痛苦為代價的。”語文課本此文的導讀也有:“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的句子。這樣看來,老師和學生是否都無所適從了呢?

通過解讀新課標,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從這裏引發出來這樣幾點思索: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閲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閲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閲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閲讀體驗。《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台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係,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於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麼我們為什麼單單隻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説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閲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説,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閲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張曉風散文論》中説她“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那麼《行道樹》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廣闊地定位於“生命價值”,不就比一個概念性的“奉獻者”讓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範圍更大些麼?這就是説,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麼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説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麼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就像張曉風,文風“亦秀亦豪”,東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織烙印,其作品中對自然萬物宗教性的虔誠的情感和對故國刻骨銘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我們有了解。深思與體會,就不會將《行道樹》貼上“奉獻者”這樣一個狹隘的標籤,而應是從生命價值和生命本身薰陶感染學生的內心,引發學生對人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從更深刻更廣泛的角度體味作者的思想藝術境界。

新的語文教改的車輪才剛剛啟動,牽動我們思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獲知,要想推動這時代的車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甩開難於割捨的依賴,用心傾聽內心自然的簫聲,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樂與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曠的境界不斷昇華。

《行道樹》教案設計 篇七

一、教學目的:

1 理解行道樹的喻意:無私奉獻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語言。

3 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並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重點:

在理解和體驗散文閲讀方法的同時,訓練並形成一種閲讀散文的方法。

三、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

1、導入  :當我們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車,或者騎在自行車上,或者舒適的坐在小轎車上,穿越在現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時候,能夠吸引我們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聳雲端的大廈,只能是那來來往往的名牌車輛,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裝修的富麗堂皇的賓館、酒店、超市、商場和公園等等。而真正距離我們最近的,常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就是那行道樹。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這篇散文《行道樹》。看看究竟行道樹為什麼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正音:課件展示。

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雛形。

3、朗讀:

解決兩個問題:1、文中的行道樹象徵着什麼?2、尋找文章的中心句。

(讓同學思考兩分鐘。對於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將文中你認為關鍵的句子畫出來,對比各句,看看哪個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樹象徵着無私奉獻的人。文章的中心句出現在第三段:“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這個中心句寫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幾個點非常值得我們來深深的思考。

4、默讀:

思考三個問題:

(1)、“神聖的事業”指的是什麼事業?

(2)、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5、討論這三個問題:(10’)

注意幾個問題:(1)、每個人都要記筆記。(2)、聯繫上下文。

6、分析解決三個問題:

(1)、“神聖的事業”指的是什麼事業?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總而言之,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個人幸福的人所從事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

(2)、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關鍵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樹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裏?)

因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樹們還感到憂愁,因為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它們為神聖的事業,為人們的幸福,承受着犧牲。

他們有所經歷,有所磨難,有所付出,最終,有所獲得。

這些獲得就是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體驗。

正是由於這些東西沉澱在了行道樹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們的頭腦中,所以它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有深度,更有遠見。

7、過渡:

就像作者張曉風,他的深沉體現在哪裏呢,就體現在這篇課文裏,一般人在行道樹面前視而不見,而他卻能由此聯想到生活中為人們的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人們,將他們的崇高精神與行道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這就是深沉,它能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方面。同樣的,張曉風不僅在《行道樹》這篇文章中體現他的深沉,在《梧桐》中,也有他深沉的影子,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段深沉的影子。(見附案)

(如果沒有時間則讓學生讀一遍即可。)

8、《梧桐》欣賞

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初步體會學習散文的方法。即通過線索感受文章的思想。

9、作業 :

(1)、按照課堂上所學方法學習《梧桐》及《第一次真好》。

(2)、寫第九課生字詞。

(3)、完成《新學案》第七課。

《行道樹》教案 篇八

一、導入

同學們剛剛進行了描寫一種植物外形的訓練。老師在評改時,發現許多同學都描寫了樹,有大榕樹、木菠蘿樹、扁桃樹、玉蘭樹等等。大家把這些樹的外形都寫得很美,而且形態各異,現在請同學們看黑板。(板書課題:行道樹)

二、朗讀、理解、品味、感悟

1、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這是一列……的樹”。

老師板書:一列憂愁快樂的樹。

2、深入理解和品味:

⑴學生默讀,獨立質疑和探究文章內容,初步理解內容和品味語感。

⑵質疑提問,相互交流,討論辯析,品讀文章,加深理解。

⑶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加深對主題的體會過程。

⑷學生談對行道樹的感情,加深感悟,為評讀做準備。

老師板書:無私奉獻的人(形象)

神聖痛苦深沉(人生哲理)

3、感情抒展導讀,展現語感品味:

⑴請一位學生選讀一段,學生自由評讀,感受語感。老師評讀,以強調語感印象。

⑵老師讀一段,學生自由評讀,加深語感品味,儲蓄感情,以備朗讀體驗。

⑶女生朗讀一段,男生評讀。體現集體朗讀的整體美,充分體現語感,飽滿感情。

⑷全班齊讀,通過感情渲泄,以達到與作者情感共鳴的目的。

三、小結並拓展思維

1、由學生進行學習收穫總結。

2、請學生構思一幅畫,談談用怎樣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心中的行道樹,並寫上一句有關行道樹的心裏話。

《行道樹》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

1、學習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2、在朗讀中學會抓住文眼,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3、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文章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2、在朗讀中學會抓住文眼,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學法指導:

這是兩篇散文,散文的學習宜採用朗讀的方法——在朗讀中把握課文的內容,在朗讀中理解課文的主旨,在朗讀中體味文本的語言,在朗讀中瞭解文章的寫法。

學習課時: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行道樹》)

學習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2、學會抓住文眼,感受行道樹所象徵的奉獻者形象,樹立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課前熱身

1、請給下列加點的生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落()煙cōng()點zhuì()繁急管()

()牙yín()冉()貪lán()污濁()

2、自由朗讀課文後思考:

(1)、課文是用第幾人稱寫成的?

(2)、課文通篇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表現內容與主題的?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交流預習1

(二)、聽讀或朗讀課文,並交流預習2

(三)、悟讀,理解內容

1、通過朗讀,你感悟到了什麼?請你結合文中的語句回答下面的問題。

這是一列的行道樹,我是從課文的

看出來的。

2、通過理解,你認為行道樹是一種怎樣的形象?

3、請你試着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疑讀,品味語言

這篇課文雖短,但有些句子的含義深刻,難於理解。請你從文中找出這些難於理解的句子,我們一起來探討。

(四)、拓展閲讀

行道樹

陳潤曦

國中時學過張曉風的《行道樹》。

沒想到這時會想起它,因為它的渺小。

我們學校大門外的兩旁都是樹。很是茂盛。這些樹一直貫穿地包圍着整個科技園。不知不覺便形成了科技園裏一道特殊的風景。

我不敢説它們給我帶來了什麼東西,但我卻總是感受到了它們用力的呼吸,即使它們不曾引起人的注意。

第一次感受它們的存在,是在領通知書的那天。天氣格外炎熱,彷彿太陽只管它不顧死活地放射性“大笑”,把所有的“笑聲”散發出來似的。於是,人們變得黝黑。於是,人們變得浮躁。於是,人們懶得不想睜開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那麼懶懶散散,惟有樹,努力地張開它們的“三頭六臂”,努力地與太陽比着“胸懷”的寬廣。只是,終究是比不過的。

但是,即便如此,因為有了樹的偉大,才能滲析出太陽的斑斑點點,不能不説,在這個時候,人們應該多麼感謝它。

我總是坐在窗邊。我也喜歡窗打開後,躥進來的新鮮的氣息。即使夾雜着許許多多城市中的塵土,但始終不能拂滅那新生嫩芽的生機,高大樹木的涼意……這些,總在炎熱夏天的午後,為你的心靈帶來一次洗禮。

燈火霓虹的城市,改不了的喧囂,換不了的顏面。只有那些樹讓你感受到了時間在變,季節在變,雖然很不明顯。但即使是嗅覺不靈敏的我也能從中嗅出點什麼。

我不知道如果沒有了這些樹,路燈會不會孤獨;

我不知道如果沒有了這些樹,人們會不會感到缺少了什麼。

我只知道雖然這些樹都在,但誰也沒有很細心地每天觀察它們。它們只是城市的陪襯,可有可無。但它們真的消失的時候,你才覺得生命中真的缺少了、失去了什麼。

是的,這人來人往的城市,總是有些東西在用力地呼吸着,比如行道樹。這些東西在默默地創造着屬於它們自己的奇蹟。

第二課時(《第一次真好》)

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整體瞭解課文內容。

2、通過對文中事件的概括,瞭解詳略得當的寫法。

3、結合自身的經歷,感悟並學會珍惜人生“第一次”的體驗。

一、課前熱身

1、請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柚子樹()碩大()shà時間()zǐ妹()

玲瓏剔透()()()fū小鳥()雛形()

2、默讀課文,思考:

⑴、全文一共記敍了哪些“第一次”?

⑵、作者對“第一次”有怎樣的感受?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檢查交流預習1

(二)、自由讀課文後,交流預習2

(三)、仔細讀課文,並思考:

1、文中主要寫了哪兩件“第一次”,請簡要概括。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裏?

3、請試着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並談談你對它的理解。

(四)、賞析讀課文,回答:

1、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麼特點?

2、作者為什麼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五)、體驗讀課文,想一想:

1、作者既然説“第一次真好”,為什麼又説“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這不矛盾嗎?

2、既然第一次真好,那麼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去嘗試?試舉例説明。

3、請講述你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4、學完了本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觸,思考一下:此刻,你最想嘗試的“第一次”是什麼?

三、課堂小結

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願同學們努力去嘗試給我們生命中帶來寶貴經驗的有益的第一次,開拓暫新的生活領域,增加自己的人生閲歷,使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