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道樹》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45K

《行道樹》教案【精品多篇】

《行道樹》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學習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2、在朗讀中學會抓住文眼,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3、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文章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2、在朗讀中學會抓住文眼,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學法指導

這是兩篇散文,散文的學習宜採用朗讀的方法——在朗讀中把握課文的內容,在朗讀中理解課文的主旨,在朗讀中體味文本的語言,在朗讀中瞭解文章的寫法。

學習課時: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行道樹》)

學習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2、學會抓住文眼,感受行道樹所象徵的奉獻者形象,樹立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課前熱身

1、請給下列加點的生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落()煙cōng()點zhuì()繁急管()

()牙yín()冉()貪lán()污濁()

2、自由朗讀課文後思考:

(1)、課文是用第幾人稱寫成的?

(2)、課文通篇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表現內容與主題的?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交流預習1

(二)、聽讀或朗讀課文,並交流預習2

(三)、悟讀,理解內容

1、通過朗讀,你感悟到了什麼?請你結合文中的語句回答下面的問題。

這是一列的行道樹,我是從課文的

看出來的。

2、通過理解,你認為行道樹是一種怎樣的形象?

3、請你試着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疑讀,品味語言

這篇課文雖短,但有些句子的含義深刻,難於理解。請你從文中找出這些難於理解的句子,我們一起來探討。

(四)、拓展閲讀

行道樹

陳潤曦

國中時學過張曉風的《行道樹》。

沒想到這時會想起它,因為它的渺小。

我們學校大門外的兩旁都是樹。很是茂盛。這些樹一直貫穿地包圍着整個科技園。不知不覺便形成了科技園裏一道特殊的風景。

我不敢説它們給我帶來了什麼東西,但我卻總是感受到了它們用力的呼吸,即使它們不曾引起人的注意。

第一次感受它們的存在,是在領通知書的那天。天氣格外炎熱,彷彿太陽只管它不顧死活地放射性“大笑”,把所有的“笑聲”散發出來似的。於是,人們變得黝黑。於是,人們變得浮躁。於是,人們懶得不想睜開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那麼懶懶散散,惟有樹,努力地張開它們的“三頭六臂”,努力地與太陽比着“胸懷”的寬廣。只是,終究是比不過的。

但是,即便如此,因為有了樹的偉大,才能滲析出太陽的斑斑點點,不能不説,在這個時候,人們應該多麼感謝它。

我總是坐在窗邊。我也喜歡窗打開後,躥進來的新鮮的氣息。即使夾雜着許許多多城市中的塵土,但始終不能拂滅那新生嫩芽的生機,高大樹木的涼意……這些,總在炎熱夏天的午後,為你的心靈帶來一次洗禮。

燈火霓虹的城市,改不了的喧囂,換不了的顏面。只有那些樹讓你感受到了時間在變,季節在變,雖然很不明顯。但即使是嗅覺不靈敏的我也能從中嗅出點什麼。

我不知道如果沒有了這些樹,路燈會不會孤獨;

我不知道如果沒有了這些樹,人們會不會感到缺少了什麼。

我只知道雖然這些樹都在,但誰也沒有很細心地每天觀察它們。它們只是城市的陪襯,可有可無。但它們真的消失的時候,你才覺得生命中真的缺少了、失去了什麼。

是的,這人來人往的城市,總是有些東西在用力地呼吸着,比如行道樹。這些東西在默默地創造着屬於它們自己的奇蹟。

第二課時(《第一次真好》)

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整體瞭解課文內容。

2、通過對文中事件的概括,瞭解詳略得當的寫法。

3、結合自身的經歷,感悟並學會珍惜人生“第一次”的體驗。

一、課前熱身

1、請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柚子樹()碩大()shà時間()zǐ妹()

玲瓏剔透()()()fū小鳥()雛形()

2、默讀課文,思考:

⑴、全文一共記敍了哪些“第一次”?

⑵、作者對“第一次”有怎樣的感受?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檢查交流預習1

(二)、自由讀課文後,交流預習2

(三)、仔細讀課文,並思考:

1、文中主要寫了哪兩件“第一次”,請簡要概括。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裏?

3、請試着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並談談你對它的理解。

(四)、賞析讀課文,回答:

1、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麼特點?

2、作者為什麼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五)、體驗讀課文,想一想:

1、作者既然説“第一次真好”,為什麼又説“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這不矛盾嗎?

2、既然第一次真好,那麼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去嘗試?試舉例説明。

3、請講述你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4、學完了本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觸,思考一下:此刻,你最想嘗試的“第一次”是什麼?

三、課堂小結

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願同學們努力去嘗試給我們生命中帶來寶貴經驗的有益的第一次,開拓暫新的生活領域,增加自己的人生閲歷,使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行道樹》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識記生字、新詞,提高閲讀能力

2、理解行道樹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4、認同自我犧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獻者

教學重點:

行道樹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願意站在 ,因為 ”的句式説一句話。

二、簡介作者

張曉風,1941年出生,台灣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輩台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鄉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緣》等

三、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墮落 點綴 牙齦 冉冉 貪婪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四、指導朗讀

1、聽讀課文。

2、自讀課文。

3、小組為單位,組織朗讀比賽。

五、整體感知課文

生齊讀課文,思考:

1、行道樹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明確: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本文其實借行道樹讚揚一種人,讚頌一種精神。。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為什麼説是一種墮落?

明確:“墮落”一詞在字典裏的解釋是淪落,流落。在文中的含義是流落到惡劣的環境裏。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從這個意義上説的。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這一句中哪三個詞最關鍵?

明確:“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1為什麼行道樹認為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什麼樣的事業是神聖的?

明確: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神聖的事業”為什麼是“痛苦”的?“痛苦”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明確:一切神聖的事業總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隻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為什麼説行道樹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明確:這一句前面説“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城市”,車輛、煙囱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説“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4、末句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最後一段話在文章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上文説,“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着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與開頭照應,是文章結構完整,同時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兩處對比,請找出來,説明它們的作用

行 道 樹 繁華熱鬧的城市

(對比)

原始森林 孤獨寂寞的行道樹

作用:突出表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六、作業設計

1、抄寫“墮落 點綴 苦熬 冉冉 貪婪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1和二。1

《行道樹》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感受行道樹的奉獻精神,體會文章象徵的寫作手法。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體會行道樹複雜的內心世界,領悟奉獻者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想利用這一節課的時間做一個“實話實説”的訪談節目,我呢,就是“實話實説”的主持人,你們則是被邀請來的嘉賓或是觀眾。我想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棵樹,你喜歡在什麼環境中生活?

2、我們今天的節目現場來了一羣很特殊的客人,他們就是生活在城市裏的行道樹,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行道樹,哪位同學來把課文朗讀一遍?(課件播放朗讀的背景音樂。)

二、感知行道樹的形象。

1、請以課文為依據,用行道樹的口吻作一個自我介紹:我們是,的行道樹,我們。

(提示:可以從生活環境、生活狀態、心理狀態等方面介紹。)

2、聽了剛才行道樹的自我表白,你認為哪一句最能打動人呢?請談談你的理解。

(見機落實一些重點語句的理解:

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我們在寂靜裏,我們在黑暗裏,我們在不被瞭解的孤獨裏。

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3、你認為文中最能概括行道樹形象的是哪一句?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抓住“憂愁”和“快樂”這兩個詞重點理解這句話。

三、體會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1、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對行道樹有了一定的瞭解。下面進入我們的“實話實説”節目的互動環節。

2、我們先進行一下角色調整。同桌的兩名同學一人充當行道樹,一人充當現場觀眾,現場觀眾的身份自定,也許你是來自樹家族的任意一員,是行道樹的近親;也許你是來自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你還想對行道樹有更深的瞭解嗎?請與它進行心靈的對話。下面就請同桌兩個同學開始對話,一問一答。問的同學在問之前先作個簡單的身份介紹,如:大家好,我是來自黃山的一棵松樹,我想請問行道樹?

3、哪一座的同學願意給我們大家表演一下的?

4、通過剛才的互動交流,我們的現場觀眾有哪些感悟?

5、行道樹通過自身的經歷想告訴我們怎樣的哲理呢?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能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可分解為:什麼樣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你又如何理解這裏的深沉呢?)

四、拓展延伸

1、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行道樹式的人?你能舉例説説嗎?

2、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五、總結

1、今天的“實話實説”節目讓我們與行道樹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我們深深體會到:正是這些行道樹的默默無聞的奉獻,讓我們的天更藍、風更柔、空氣更清新!讓我們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美麗的語句來表達對這些自然界或社會中的“行道樹”們的感謝吧!

2、老師也寫了一段話給行道樹……

3、最後,讓我們在《好大一棵樹》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這堂課,也希望我們的生活中湧現出更多的行道樹。

《行道樹》教案 篇四

主要內容:

第六課《理想》第七課《行道樹》

學習重點:

《理想》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樹》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中的劃線字:

蜕變tuì 倔強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竊pá 詛咒zǔ 寂寥liǎo 誇耀yào脊樑jǐ 貪婪lán怨恨yuàn鬢髮bìn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蜕變——退化 倔強——堅強 洗濯——洗滌 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寂寥——寂寞 誇耀——誇讚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 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 玷污:弄髒,污損。多用作比喻。

(3) 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於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 寂寥:寂靜而空闊。

(5)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 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 墮落:思想行為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本文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 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10) 紅燈綠酒:即“燈紅酒綠”,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二、重點分析

1、閲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麼是理想?人們説: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麼?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麼?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讚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鬥。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麼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燈”,由“燈”到“路”——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飢寒、温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温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鬥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並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鉅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鬥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鬥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為崇高社會理想而奮鬥,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鬥的志士,享受着歡樂、品嚐着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温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鬥。(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説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為理想而奮鬥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要捨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為,理想會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的奮鬥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鬥。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説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於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進取的`心。”②關於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 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因為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 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 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麼?一切神聖的事業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託物言志(或託物寓意)是散文領域裏傳統的表現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犧牲個人幸福,為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鬥。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鞏固訓練

1選出下列詞語中讀音全對的一組()

蜕變tuì 倔強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竊bá 詛咒zǔ 寂寥liǎo 誇耀yào脊樑jǐ 貪婪nán怨恨yuàn鬢髮bìn

洗滌tiáo墮落duò 墜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詞語中有錯誤的一組()

A蜕變——退化 倔強——堅強 洗濯——洗滌

B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揍罵

C寂寥——寂寞&n

《行道樹》教案 篇五

【教學設計A】

創意説明:本設計擬用主問題探究法,即用一個大容量的問題來統帥兩文的教學。同時針對兩文的主旨和風格,對教材作了靈活處理,深教細教《行道樹》,淺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課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節奏。

教學步驟:

一、探究主問題:這兩篇小散文,你更喜歡哪一篇?深入鑽研課文後,作出有理有據的回答。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作答,鼓勵發表不同意見,提倡有價值的爭論。明確兩文特色:

從內容上説,《行道樹》讚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從表現的哲理上説,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後文告訴人們嘗試第一次需要勇氣,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從藝術魅力上説,前文富有感染力,後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上説,前文含蓄,後文直白;從語言表達上説,前文是內心獨白式,是詩意的抒情,後文是寓理於事式,是敍議結合……

二、探究分問題一:《行道樹》讀起來極優雅動人,你認為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合作學習,然後作答。

明確: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選擇高妙——行道樹本身就是城市裏一道亮麗的風景,況作者還喻它為無私奉獻者,的確惹人喜愛。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為行道樹設置了一種獨特的背景氛圍,使描寫主體始終處於鮮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雲托月。

③作者構思奇妙——用行道樹形象與原始森林同伴、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對比,讚美了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還有諸多對比隱在文中,如墮落與高尚、神聖與庸俗、深沉與膚淺、痛苦與歡樂、黑夜與朝霞、喧鬧與孤獨、污濁與清新、憂愁與快樂等等,發人深思。

④語言表達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詞語達意,善用轉折句層層翻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探究分問題二:《第一次真好》所闡述的一些觀點你贊同嗎?結合課文及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談。學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願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發的句子設問探究。學生各抒己見,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結。

【教學設計B】

創意説明:許多篇幅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學時能引導學生找準這些關鍵詞或關鍵句,然後順藤摸瓜,帶動全篇教學,定能事半功倍。這是教法,同時也是學法。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前的導語,導入課文。

二、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感受《行道樹》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結合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行道樹》中的哲理句——“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的深刻含義,重點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積極意義。

四、回頭再答導語所提出的問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説明:本設計觀照語言的讀寫訓練。《行道樹》優雅的敍述、詩意的抒情,適合於朗讀。《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適合替換式的改寫,這樣設計兼顧了兩篇短文自身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學習《行道樹》,強調訓練點——讀。

1.聽配樂朗讀,要求想象行道樹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要求理解行道樹形象的意義,理解詞語含義,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讀,要求體味文章精美的語言和詩意的表達。

4.配樂誦讀,要求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二、學習《第一次真好》,強調訓練點——寫。

1.讀課文,瞭解課文先敍事後點示道理的結構。

2.替換式改寫,用你親身經歷的某個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換文中的事例。

3.範文交流、評點。自主參與交流,修改,定稿。

【資料整合平台】

課文擴讀材料

梧 桐

張曉風

其實,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沒有見過的。

也許由於沒有見過,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顯得愈發高大了。有時,打開窗子,面對着滿山蓊鬱的林木,我的眼睛便開始在那片翠綠中尋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裏。想象中,它應該生長在冷冷的山陰裏,孤獨地望着藍天,並且試着用枝子去摩挲過往的白雲。在離它不遠的地方有山泉的細響,泠泠如一曲琴音。漸漸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輪裏,使得梧桐木成為最完美的音樂木材。

我沒有聽過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也無法再出現一雙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種空靈而縹緲的琴韻仍然從不可知的方向來了,並且在我夢的幽谷裏低迴着。我又總是想起莊子所引以為喻的鳳鳥鵷鵮,“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一想到那金羽的鳳鳥,棲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樹上,我就無法不興奮。當然,我也沒有見過鵷鵮,但我卻深深地愛着它,愛它那種非梧桐不止的高潔,那種不苟於亂世的逸風。

然而,何處是我可以棲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雖然我至今還沒有尋到它,但每當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疊疊的巒嶂裏搜索的時候,我就十分確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隱藏在某個濕冷的山陰裏。在孤單的歲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聽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議:此文與《行道樹》同出於張曉風之《林木篇》,都是寄情於物類散文,都是張曉風詩意散文中的優美篇章,但狀物不同,象徵意義也不同。此文可作為課文比較參照的對象,課堂使用。

《行道樹》教案 篇六

一、導言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更多的是從原來的傳授知識、技能轉變為教會學生一種甚至是幾種學習方法。教師要從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這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更是一個亮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文章的內容,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方式,筆者在教學《行道樹》的時候作了一點嘗試。

二、課堂實錄片段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幾張行道樹的圖片,並出示一個問題,即( )的行道樹,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填空。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行道樹》這篇文章,請大家結合文章的內容做好這一道填空題,並大膽輸出你的理由。(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閲讀文章)

(給學生閲讀的時間,是要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整體把握的效果)

生1:我認為可以用“痛苦”這一個詞語來填空。

師:請説説你的理由。

生1:文章寫到了行道樹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感到孤獨,同時自己製造清新,卻不被人們珍惜,所以我覺得是痛苦的。

師: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內容,確實證明了行道樹的痛苦。

生2:我覺得可以填“奉獻”這個詞語。我的理由是行道樹雖然痛苦,孤獨,但仍然在固執的製造清新,製造清新是為了人們,自己卻得不到好處,所以行道樹是在奉獻。同時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這裏為什麼要用“固執”這個貶義詞,而不是用執着這些褒義詞。

師: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説明你在閲讀的時候對課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個善於發現問題的好學生,不知道哪位同學願意來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生3:我以為“固執”用在這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執着的意思,但我覺得要對自己表達執着這一個意思,用固執比較好,如果是對他人的評價,則用執着比較好。可見,對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詞語。

生4:對,而且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虛嘛。(眾生笑)

師:這兩位同學的分析很有見地,還涉及到了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個人在補充一點,我覺得用固執更能體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

生5: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詞語,其實文章最後一句就是我們這道題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憂愁而快樂的行道樹。

師:那你為什麼要説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覺得“憂愁而快樂”這個短語很好的體現了前面兩個同學所説的兩個方面。行道樹離開家鄉,忍受孤獨,製造清新卻不被珍惜説明很痛苦,很憂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側重在快樂的,所以用了一個“而”字,行道樹快樂的原因就在於奉獻。在文章中説事業是神聖的,我們有最自豪的時刻,我們固執的製造清新,都表明了快樂。所以我認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樹,我就要大聲的説,“我奉獻,所以我快樂”。

師:非常精彩的發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後記

這一課堂實錄片段的精彩在於教師很好的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所藴涵的問題。之所以達到了這樣的效果,筆者以為在於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它就好象是一個串珍珠的絲線,只要把這根線抓住了,那麼珍珠也就到手了。在這一個片段中,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學,快樂的去探究。可以説,教師教得輕鬆,學生也學的輕鬆。真正達到了新課標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學生之間的合作幾乎沒有,這個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