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那樹教學設計 那樹精品教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9W

那樹教學設計 那樹精品教案

那樹教學設計一

教材把握

台灣作家王鼎鈞在他的散文《那樹》一文中,通過一棵大樹長期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

(1)奇特的容貌:粗看它老態、佝僂、但堅定穩固。繁密茂盛;細看它有黴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所謂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

(2)可悲的遭遇:儘管大樹給行人陰涼和清靜,給鳥兒棲身之所,給情侶們以温馨的感覺,可是現代文明的發展對大樹生存產生負面影響,大樹一方面明知早晚面臨引頸受戮的命運,另一方面又不可能遷徙逃亡,只能“效死”於泥土,“綠着生,綠着死”,最後因一醉酒司機在樹上撞死,被悲慘的鋸倒。

(3)悲憤的感情:文章最後寫道:“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麼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被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以敍述結尾,不作議論,好像“平淡無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隱隱地透出一種悲哀、幽怨和憤恨的情緒。

(4)深層的思考: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簡單,其實有一定的複雜性。作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他對人類文明的兩面性看得深透。有人認為作者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持反對意見,且看他的話:“人類以他最傑出的才智,最艱辛的奮鬥,最漫長的過程,衝出洪荒,握緊文明……對付文明造成的災害,是用進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來作者只是反對文明發展的負面影響,對文明進步主要還是持肯定態度的。

王鼎鈞的散文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他的文章揭露社會種種流弊,引發深沉思考。他是一位富有責任感的作家,是人生、社會的冷靜思考者。文章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審美性,有着作家對人生深刻而獨特的領悟。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感知老樹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託物寄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探索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祕,品味鑑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奇幻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另外應該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關注身邊的綠色,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科學發展觀。

教學設計

【設計説明】

課堂教學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聯想想像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學方法,注重合作探究,注重多層對話,從老樹的特點、功用入手,探究老樹的命運,進而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對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全面挖掘課文多方面的資源,力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都有收穫。

(一)知識目標

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成就。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2)理解託物寄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培養散文鑑賞能力。

(3)揣摩語言,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培養語感。

(三)德育目標

(1)反思在人類與自然關係中,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行為,從而認識到珍惜自然、珍愛自然的必要性。

(2)正確認識發展與環境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一個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們一直相信人定勝天.於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過程中,我們也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請學生舉例説一説,我們受到那些懲罰:

沙塵暴、乾旱缺水、酸雨、温室效應、森林消失洪澇災害……

連街頭的那棵老樹也不能倖免,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王鼎鈞先生為“那樹”寫的“悼詞”。

二、學生分組探究本文

1.形象分析組:從不同的角度,用“那是一顆的樹”這個句式説話,概括“那樹”的形象。

2.情感交流組:用“文章中……讓我感到”這個句式説話,實現作者與讀者的情感共鳴。

3.特色品味組:從文章中選擇典型的語句和段落品析,瞭解文章的寫作技巧。

4.模擬實踐組:瞭解社會,收集有關資料,談感受,做關愛自然,關愛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宣傳工作。

三、各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第一小組:形象分析組可能從下面幾個角度概括“那樹”的形象:

(1)從樹的環境方面概括 (2)從樹的外形方面概括 (3)從樹的品格方面概括 (4)從樹的遭遇方面概括 (5)從作者對樹的感情方面概括 (6)從讀者對樹的感情方面概括 (7)從樹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歸納總結:

A.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有黴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自身象生鐵鑄就。

B.大樹生長在特殊的環境中:它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舊、荒涼的景象。

C.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成為人們心靈的慰藉;炎熱的夏,送來陰涼和清靜;蒙朧的夜晚,送給情人温馨的感覺;它擴張着蔭庇的面積,為人類帶來更多的便利,總之,大樹在世間珍奇之物,是人類的守護神。

D.大樹的本性:大樹的生存受到威脅,淹沒在滾滾黃塵裏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中,即便如此,大樹仍然奉獻生命的綠色,醖釀着詩意,表現了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本性。

E.作者對大樹懷有滿腔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大樹倒地,讓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憤激之情溢於言表。

由此總結文章的大意:

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常年造福於人類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苦,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利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深層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小組:情感交流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讀了這篇文章,我最憂慮的是……

(3)我感到最為震撼的是…… (4)我最為感動的是……

(5)我認為最為神奇的是…… (6)最讓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為遺憾的是…… (8)我最為憤慨的是……

探究本文作者講述那樹的故事的目的是: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如下。

(1)我認為主旨是“愛護自然”。人類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大自然為人類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就應當善待它愛護它,與它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2)我認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樹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們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們,也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認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樹”的命運寓意深刻。“樹”經歷由盛至衰的過程,最終被人無情地砍伐,這就象徵着曾經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在文明的進程中,由於不適應社會需求而逐步淘汰的過程,作者借這棵可憐的大樹讓我們作出思考.該如何在快節奏的今天正確理性地對待我們文化的精髓呢?

四、教師總結

樹是物質的,也是空間的;樹是情緒的,也是文化的。關注我們身邊的每一片綠蔭吧,讓我們用自己的膽識、智慧、心血和汗水創造一個綠樹葱蘢的明天。

那樹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人類破壞自然的錯誤行為,瞭解珍愛自然的必要性,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瞭解那樹的價值及其不幸命運。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點

1.從語句中體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故事,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圖片)(兩組對比)

葱鬱的森林──被砍伐的樹木

綠色掩映的村莊── 一座座水泥高樓

社會的發展,為什麼最終是這樣的結果?《那樹》是引發我們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體感知

快速聽讀課文

1.掃清生字障礙

佝僂(gōu lóu):脊背向前彎曲,文中指老樹枝幹彎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於人們休息。

引頸受戮:伸長脖子接受殺戮。

踝(huái)骨:指樹幹靠近根的部位。

虯(qiú)須:捲曲的鬍子。這裏指樹根。

2.思考:本文給大家講了一個人與自然的什麼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體會本文作者的感情嗎?你是從文中哪些語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見。

作者的心情是難過、痛惜,傷感、悲憤的。

A.如“於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長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捱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被連根拔起”兩者反差很大,對比鮮明,讓我們體會到綠色環境得來不易,人類卻輕而易舉破壞了,實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樹的語句文中寫了三處,表達作者對樹的同情、對人的做法憎惡。“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頭顱、踝骨、動脈、靜脈”等,把樹當作生命來看待,而人類並沒在意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於是人死。於是交通專家宣判要那樹償命。於是這一天來了,”三個“於是”,作者好像是一個局外人,在講一件與己無關,而且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實際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隱藏在平淡得文字裏,一種痛惜憤激的情感更表達得深沉含蓄了!

2.讀完這個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寫老樹的命運,想要表達什麼主題?

明確主旨:作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希望人們的覺醒,不能因為自己的的利益而傷害自然。

四、寫法賞析

你喜歡本文嗎?它寫法上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學生討論,然後小結。

1.託物寓意,言近旨遠。作者借寫老樹有益於人類卻被人類伐倒的遭遇,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這種手法的運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

2.擬人手法的運用。從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從生動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擬。最後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讓真實的性靈敲擊讀者的良知。在作者筆下,活着的樹賦予人生存,更賦予人美好;被殺戮的樹顯出幾許哀歎、無奈而又悲壯。如果造化有知。那樹將會怎樣向人們訴説呢?

3.情節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細緻地描寫“螞蟻國”裏的事情,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物猶如此。人作何感?動植物世界有友愛,而人類有時竟如此無情,值得我們深思。

4.語言特點,是生動、老練、簡潔。有許多生動活潑的寫景狀物,成為文中的“亮點”,如寫大樹的形態,“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動感都很強;又如寫入夜後的大樹,“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裏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祕密,很濕,也很有詩意”,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可謂神來之筆,寫出了細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獨特感覺。再如講述樹的命運,“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簡省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豐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對比描寫,突出主旨。(結合課後第一題分析)

那樹具有高尚的品格,對人類有着巨大的價值,可遭遇悲慘的命運。

作者對那樹懷有深情,認定大樹的價值和品格,可是交通專家卻認為有害無益。

還有一些語句,如樹的緩慢延伸與人類的迅速發展的對比等。

五、問題探討

1.傳説往往並不真實,而本文卻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傳説,説説它們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而且據説,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

“據説,當這一帶還沒建造新公寓之前……”

“與樹為鄰的一位老太太偏説她聽見老樹歎息”

清道婦“用作證的語氣説,她從沒有見過那麼多螞蟻,那一定是一個螞蟻國”。

這幾處引用的話的內容,它們都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事情不確定,也許確是作者道聽途説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讀者難以相信,如“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怎麼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確定性,可以自由地寫來,盡情地抒發感想,如對清道婦的傳言,作者就抒發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這些引用的傳説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深化主題的作用。

2.如何理解“螞蟻國”裏的事情?

這也是作者引用當地人的傳説,很難料定事情的真假。這是文章中最為奇特的事情,給文章帶來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細緻地描寫“螞蟻國”裏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於:一、動植物有預知的能力,比人類還更有靈感;二、創造一種悲壯氣氛,表明動植物世界有友愛,而人類有時極其缺乏友愛,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懷着敬意來寫這件事,字裏行間帶着深情,如“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讓人看到老樹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於是弱小而堅忍的民族,決定遠征,一如當初它們遠征而來”,把螞蟻國民認作一個民族,就像人類一樣的民族,顯然是懷着敬意的。

六、課外擴展

1.老樹的命運是否就是我們自然界萬物最終的命運呢? 你結合身邊一些例子説説。

反面例子的,人類捕殺動物的鏡頭。

正面例子的,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情感體驗。

讓學生關注現實,並能對其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2.你是交通專家你將如何處置那棵樹?學生可能談——改道、移栽、修轉盤、建設旅遊景區等。

由大家的美好設想,推而廣之,人與自然之間其它很多方面關係應怎樣正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