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精品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79W

國中精品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化學教案 篇一

1、1.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化學教案-緒言。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並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恆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象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台(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鹼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徵、伴隨的現象等方面加以區別;從變化發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係尋找它們的聯繫。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象,如變色、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發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於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遊化學世界”;表演小魔術:會變色的“水”(稀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稀鹽酸);看課本中的彩圖:小貓烤火、水中的鳥籠,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學生討論] 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區別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製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麼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麼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化學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麼顏色的沉澱產生等。

變化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説現象不説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並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

變化前的物質

變化時發生的現象

變化後產生的物質

1

液態的水

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

又凝結成液體

液態的水

2

藍色塊狀的膽礬

塊狀固體被粉碎

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鹼式碳酸銅

3

銀白色的鎂帶

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

發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鎂粉末

4

綠色粉末狀的

鹼式碳酸銅

加熱後,綠色粉末變成黑色,

管壁出現小水滴,石灰水變

渾濁

三種其他物質:氧

化銅(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徵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化學教案《化學教案-緒言》。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麼本質區別和聯繫?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麼?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着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着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等發生

變化

放熱、發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澱

等等

實例

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

木材製成桌椅

鐵生鏽、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爛

根本區別

(判斷依據)

是否生成其他物質

關係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鹼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

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於化學性質?( )

A. 導電性 B.揮發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在水中的溶解性區別開的一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鐵塊和鋁塊 D.麪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純淨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於水且比空氣重;

E、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而性質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麼要學習化學?

學生閲讀課本第3、4頁內容,討論:為什麼要學習化學?

學生閲讀課本第4頁內容,瞭解化學工業的過去和現狀。

五、如何學好國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複習、作業四個環節),重視並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做到初步瞭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佈置作業

複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化學是研究什麼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 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麼顏色的沉澱產生等。

變化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四、化學史

化學教案-緒言

中學化學教學設計模板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一種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配製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質量分數的計算,引導學生查看商品的標籤,認識化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關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難點

理解溶液組成的含義及有關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教學工具

投影儀及相關圖片、實驗用品(燒杯、試管、藥匙、玻璃棒、量筒、水、食鹽、硫酸銅固體、雞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對平時我們認為的“飽和溶液就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錯誤觀點有了明確的認識。那麼判斷溶液的濃或稀的依據又是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要討論的問題。(板書:溶液的質量分數)

二、新課教學

師:同學們,你們在夏天喜歡游泳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到水裏後,是漂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在水下呀?

(生紛紛議論,有的説沉入水裏,有的説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數人認為會沉到水下)

師:請同學們看下面兩幅圖片:(死海圖片)

師: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嗎?

生:鹽份多,濃度大。

師:説得好!下面我們來做實驗,來具體説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奇景。

【活動與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區別兩杯糖水的濃度大小?如何區別兩杯食鹽水的濃度大小?

生:通過品嚐它們的甜味和鹹味大小鑑別,更甜或更鹹的為濃度大的糖水或鹽水,反之濃度小。

師:但是在實驗室,由於很多試劑有毒,根本不能通過品嚐來判斷濃度大小。那如何判斷它們的濃度大小呢?

[實驗]在三隻試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後分別加入約0.5g、1.0g、1.5g固體硫酸銅。比較三種硫酸銅溶液的顏色。

分析:在這三支試管中,溶液的組成是否相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小結]①對於有色溶液,可以根據顏色來粗略地區分溶液是濃還是稀:一般來説,顏色越深,溶液越濃。

師:對於食鹽溶液的濃度大小,也可以通過下列實驗判斷。

【探究實驗】雞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個燒杯,加入250mL水後放入一隻雞蛋。按下面的步驟進行實驗並如實填寫下表。

[分析]在此過程中所得的幾種溶液的組成是否相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小結]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與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師:其實,表示溶液濃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溶質的質量分數。什麼是溶質的質量分數呢?請同學們看教材第42-43頁,找出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

生:溶質的質量分數=×l00%。

師:同學們歸納得不錯,這正是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剛才在實驗中出現了多組數據,請你在表中任選1~2組數據來計算對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討論)本站○(:已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克。有人説:“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36%。”這種説法對嗎?為什麼?

(1)在20℃時,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鈉正好達到飽和狀態。

(2)在20℃時,100克水中最多隻能溶解36.0克氯化鈉。

我們從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劑的質量為100克,溶質的質量為36克。

那麼,該溶液的質量分數就為:36.0g/(100g+36.0g)×100%=26.47%。

(3)錯,它把溶液與溶劑混淆了。

師:其實,溶質的質量分數這個概念,在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同學們可以先嚐試着做一做:冬天,人們常給皮膚抹上一點甘油溶液,使皮膚保持濕潤。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製的甘油溶液效果。該甘油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板書講解解答過程)

解:甘油的質量是400克,水的質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質量為:400g+100g=500g

溶質的質量分數=×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80%。

[教師小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用到了另一個等式: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

如果我們能將這兩個等式熟練運用,那麼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以及“溶質的質量分數”四個量中的任何兩個,我們就可以求出另外兩個。

師:下面同學們再做這樣一個練習:

在一次探究活動中,小江同學收集到如下標籤:

請你利用標籤中的數據設計一個簡單的關於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的題目,設計好後與同桌交換練習。完成後交由同桌批改。

(學生進行設計並交換完成)

課後小結

師(在教室巡迴指導後):剛才我看到同學們設計的題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後,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預期,看來,同學們這節課還是挺有收穫的。現在我們好好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都學了哪些知識?

(生思考、回憶)

師(佈置練習):生活中你們都見到過哪些溶液,請你們找到溶液標籤、記錄的內容並計算其中各種溶質的含量。

國中化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設計思路

《質量守恆定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課題。從本課題起,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學習將由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方面展開。本課題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研究並得出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它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作好理論準備,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結合課程教學開展教學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課程價值面向全體學生,是每個教師所關心的問題。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設計本課題時,做到了四個轉變:

(一)由“照方抓藥”向“實驗改進”轉變。

以往的演示實驗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藥”展示給學生,今天我大膽改進了“白磷燃燒前後質量測定”的實驗裝置,如圖:

此裝置的優點有三個:1.現象明顯;2.節約時間;3.實驗過程中不需要打開橡皮塞,防止了空氣的進入和白煙的逸出,減小實驗誤差。

(二)由“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轉變。

通過實驗探究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學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科學方法和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發展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兩次實驗探究活動,一方面加深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由“靜止對照”向“互動交流”轉變。

在實驗設計上,改變過去“你問我答”的教學方式。學生自己將觀察的現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結論進行相互交流討論,對產生的錯誤和偏差進行分析總結。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四)由“學科內容”向“貼近生活”轉變。

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通過化學實驗,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用價值。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口吹石灰水”,實驗中用到雞蛋殼等日常用品,另外還提出對“水能變成油”這種言論的看法。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要相信科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案

課題

質量守恆定律

授課人

學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

重點

對質量守恆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

難點

對質量守恆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方法

設疑,以實驗為導向,講練結合。

儀器、藥品

儀器:托盤天平、燒杯、廣口瓶、玻璃棒、酒精燈、氣球、吸管等。

藥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鐵釘、碎雞蛋殼、稀鹽酸、石灰水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問題導入

提問

演示實驗(白磷燃燒前後質量測定)如圖改進:

提出問題

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質量等於生成物的總質量”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義呢?巡迴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校正。

組織學生交流彙報實驗結論,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

組織第二次活動與探究

設置課堂練習題如下:(1)2體積的氫氣和1體積的氧氣反應,生成3體積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1,那麼5 g硫和5 g氧氣完全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氣充分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問:為什麼各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等於各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呢?

展示多媒體課件

磷、碳、硫燃燒的本質。

設置“能力拓展”習題

寫出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文字表達式能告訴我們反應物、生成物的種類,但反應物的質量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呢?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反應物總質量(=)生成物總質量。

分組實驗探究

探究實驗名稱: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幾根鐵釘與燒杯中的硫酸銅溶液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共同稱量。2、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砝碼不用取下),靜置1~2分鐘,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實驗名稱: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前後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少量硫酸銅溶液並帶有膠頭滴管(事先裝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的錐形瓶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2、擠壓膠頭滴管,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實驗現象及實驗結論。

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活動與探究

探究實驗名稱: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前後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石灰水的小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燒杯,向其中吹氣,一段時間後,再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

探究實驗名稱:雞蛋殼和稀鹽酸反應前後質量測定。

實驗步驟:1、將盛有稀鹽酸的小燒杯和幾顆雞蛋殼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將雞蛋殼和稀鹽酸混合,一段時間後,放回天平,觀察。

交流討論,並選出代表發言

交流、談看法。

思考。

觀看動畫演示,總結化學反應的實質。

一切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恆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均沒有改變。

(1)蠟燭燃燒後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鎂條燃燒後,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大,能否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

複習舊知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求知慾。

學習定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在活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品德。

體驗成功,學生產生成就感。

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並且會用一般規律解決個別問題,提高學生能力。

瞭解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情況,及時更正錯誤的認識及看法。

質疑,激思。

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習興趣。

反饋診測

[板書設計] 課題1 質量守恆定律

一、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二、原因: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均沒有改變。

中學化學教學設計 篇四

我在本學期中,擔任了九年級(2)班和(7)班的化學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眼看學期結束了,我對本學科在這學期的工作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對化學科的認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學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我參加工作以來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即:

(1)客觀性原則;

(2)嚴謹認真的原則;

(3)尊重學生,靈活引導的原則。

二、對教材的認識

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版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我已經上了這教材兩年了,都是第一、二章時花的時間很多,特別是第三節。因為我覺得,要讓學生對這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就必須得用大量的演示實驗,同時,還有讓學生親自進實驗室去學會基本的實驗操作。這樣,學生會才會有興趣,才記得牢些知識及操作步驟。進入第三章後,第三、四節花的時間較多,但還有部分學生不會用化合價去判斷化學式的對與錯。第四章中,第二節花的時間也多,可是很多學生就是寫錯化學方程式。我覺得,教材上安排的時間來上完我所説的章節,無論如何是不夠的,而且,書上對這些的習題也少,應該多點,便於學生自己複習鞏固。另外,本冊書完了,但沒有期末練習題,我覺得,應該針對會考的題型給學生出一些典型的測試題。課本最後的儀器圖形及一些操作圖,我認為不夠全面,還應該把、常用的儀器和重要的操作圖也畫出來,這樣,便於學生在老師上課之前自己就可以去學習,同時,在老師講課時能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三、本學期所做的工作

(1)抓基礎知識。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化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於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化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儘量降低落後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複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

(2)抓基本技能。抓基本技能就是要抓好化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瞭解每個實驗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3)抓思維方法。抓思維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學習上一定要獨立自主,在此基礎之上,學會學習化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4)抓晚自習輔導。我一週只有一節化學晚自習,因此,我在晚自習時,都給學生進行試題講解,還對個別學生進行專門的思想輔導和知識輔導。

(5)抓教學大綱(化學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學校雖然還麼有實施化學新課程標準,但老師們都已開始研究新課程的特點,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要提前在九年級化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6)抓自身業務學習。本學期我能積極參加各級部門舉行的教研活動。在學習、相互研討的過程中,我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的嚴厲程度不夠;

(2)給學生複習時的細緻程度不夠;

(3)自己對新的有關化學的知識瞭解得較少;

(4)有時沒有及時地給學生評講作業。

總之,在本學期中,我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化學科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相信學生對我也有一個滿意的評價。儘管有些地方做得還不是很到位,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我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好我的學生的。

國中化學教案 篇五

第六單元 金剛石、石墨 C6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⑴瞭解幾種碳的性質和用途。

⑵瞭解金剛石、石墨、C60的微觀結構。

⑶掌握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學生辨別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組成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通過物質的結構影響其性質,性質又決定用途,增強學生對事物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

教學重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的不同元素可以組成物質,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那麼同幾種元素是可以組成不同物質嗎?同學們請討論一下並將其結果彙報好嗎?

(二)講授新課:

一、碳的單質]⑴金剛石: ⑵ 石墨: ⑶C60

觀看科利華軟件(1)上述三種單質有哪些物理性質?(2)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麼關係?

二、碳的化學性質:

用墨(用碳黑製成)書寫或繪製的字畫能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木樁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學性質穩定

(1)冬天生煤爐能引起煤氣中毒,為什麼?(2)氧氣的有哪些化學性質?

2、碳跟氧氣的反應 可燃性

(1)反應現象:

(2)反應方程式:碳完全燃燒: 碳不完全燃燒:

木炭與氧化銅的反應。

(1)觀察實驗現象,(2)共同分析反應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原性(1)反應現象: (2)反應方程式:

這個反應的特點:在這個反應中,氧化銅(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變成單質銅;木炭得到氧化銅中的氧而使氧化銅還原為銅,導出:a還原反應,b.氧化反應c.木炭具有還原性

木炭的還原性在冶金工業上的應用

(三) 課堂練習:

(四) 小結:(師生共同完成)

(五) 佈置作業:書P109習題1-6

課後記:本節內容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國中化學教案 篇六

一、教學設計思路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親自經歷來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化學,充滿了好奇和興趣,而空氣一節的內容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最能培養學生從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發現問題,是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極好契機。然而學生剛開始學化學,雖在緒言和實驗基本操作課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操作,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是相當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質燃燒後的產物和狀態他們都還沒有學到,要引導他們完成對空氣成分的探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空氣和O2的性質進行了重新整合,設計了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為主線的一節實驗探究課,並於課前安排並鼓勵學生查閲教材、書刊及其他信息資源,既是為探究課做好的必要的知識準備,也是旨在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探究者應具備的一項能力。

二、教 案

課題1 空氣

授課人 xxx

學 校 xxx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空氣的重要性,具備動手操作的實驗技能和分析、推理、表達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實驗彙報結果交流討論來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對化學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所運用的方法,發展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的科學精神,初步具備創新意識。

重 點 空氣的成分。

難 點 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儀器、藥品 集氣瓶、膠塞、燃燒匙、玻璃導管、燒杯、酒精燈、火柴、紅磷、硫粉、鎂帶、蠟燭。

教師活動

國中化學教案 篇七

一、課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知道空氣的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氣污染及環境保護的有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空氣的組成,瞭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聯繫生活經驗,認識純淨物和混合物,初步瞭解對物質進行分類是化學學習方法之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空氣的組成的實驗研究,激發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培養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學作風,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二、實驗準備

1、帶雙孔膠塞的集氣瓶、導管、膠管、彈簧夾、燒杯、燃燒匙、酒精燈、火柴。2、紅磷

三、課堂程序

(一)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1、思考並回答⑴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説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⑵空氣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證明這些氣體的存在?

2、實驗探究2-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學生猜想:

教師演示:

現象:

文字表達式:

學生閲讀教材第22頁-23頁,交流對空氣組成及成分的瞭解。

討論(第23頁及25頁):

識記:空氣的成分(計算)

(二)根據空氣的組成特點談談你對純淨物和混合物的認識。你能夠聯繫生活經驗舉例説明嗎?

純淨物:定義舉例

混合物:定義舉例

(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閲讀教材第24頁-26頁,列表説明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氧氣

氮氣

稀有氣體

用途

(四)還記得化學學習的特點嗎?物質的性質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

試一試:描述氮氣的物理性質。

(五)保護空氣。

b閲讀《資料》,瞭解空氣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觀察圖2-8,小組討論:

⑴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污染空氣的事?

⑵大氣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你能做些什麼?

四:做一做調查與研究(第28頁)

國中化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定目標,從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課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目標要切實可行,可操作、可檢測。

[教學重點]

不僅要有知識內容的重點,還要有學生技能發展的重點。

[教學難點]

要着重分析學生在知識構建和方法內化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

[教學方法]

不求統一的模式,不求統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導自學,注重啟發思維,注重激勵參與,注重合作學習,注重聯繫實際,注重鼓勵質疑。倡導教學靈活性、多樣性和實效性的統一。

[教學過程]

這部分是教案設計的重點,必須寫得具體。完成時可從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或學生接受知識的認知過程來展開,也可綜合這兩條主線優化設計。

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的學習,把以問題作線索來組織教學作為過程設計的重要策略。

教學過程不僅要有知識的內容和呈現的程序,還要有具體的教學方法,尤其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手段。認真選擇能夠體現“減負”與增效、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的方法。

要重視組織學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動式的學習活動,以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評價。活動的安排要明確。

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練習的設計,並安排當堂訓練,以便檢測目標的達成度。練習後要及時評價,反饋矯正。練習的難度要有層次,對難度大的要給出標識。要以“低起點、多反饋、段段清”的策略,加強基礎訓練。課堂教學中要因人而異,加強個別輔導,重點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教學過程後期師生共同進行小結與評價。教學過程還可結合具體內容適時地組織學生反思和質疑,以進一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佈置作業]

應控制數量,控制難度;作業的內容要突出教學的重點,作業的題型要有利於訓練學生的能力,務必使重要的知識點、能力點得到充分地落實。

國中化學教師教案模板二

教學內容:

1、知道化學的定義。

2、初步瞭解化學發展史和物質的微觀構成。

3、結合生產、生活實際,感受化學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繫。

4、關注與化學有關的問題。

5、領悟化學的`價值觀,樹立學習化學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節課,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重要課題,本課題從生產生活、醫藥、工業等各個方面簡述了化學的重要作用,從而得出了化學的重要定義,再又對化學發展的歷史給予了講解,特別是中國在三個時期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對每個時期的貢獻和特點需要學生有所瞭解。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通過生產生活,實際感受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繫。

3、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化學研究的方向。

2、瞭解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樹立學習化學的重要信心。

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法講解法學生討論法練習提高法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樹立學習化學的正確方法和學習化學的信心,加強基礎知識的記憶,認真養成觀察化學實驗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上課前一首《青花瓷》化學版給學生欣賞。

2、給學生提問:a、什麼是化學?b、你對化學是怎樣看待的?

3、給學生學習化學的幾個要求:每個同學有個筆記本,記錄基礎知識及考點內容,上課的內容記在書上;上課前把書筆練習冊等準備好;上課鈴聲響後開始讀基礎考點;不要遲到;化學記憶內容多,作業不超過15分鐘,每個同學的作業必須交。

3、完成幾個興趣實驗:a、魔棒點燈實驗。b、變色實驗: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氫氧化鈉,變紅色,再加濃度稍大的鹽酸。讓學生來做。c、鎂帶燃燒。觀察現象。

二、化學:

(一)、化學的用處:

1、化學在生產、生活、醫藥、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

2、化學就是要研究物質及其變化,它不僅要咬緊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物質,還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創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質。

如:電阻幾乎為零的超導體材料;新型農業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藥物等等。

如:食鹽,除了做調料還可以做消毒液,輸液藥水等等。

(二)、化學: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組成

研究物質性質變化規律

結構

三、化學發展史:

古代化學近代化學現代化學

1、古代化學:從事物質的轉化探究階段,製得實用產品。特別是火的發現和利用。

我國古代化學的貢獻:

公元前1700年的商代:青銅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鍊鋼

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化學成績:火藥和造紙

燒瓷器

2、近代化學:進入物質的微觀階段。

原子化學變化中不會破裂,重組

物質的微觀構成

分子可破裂,變為原子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意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了原子論和分子學説,他們認為: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是化學變化的基礎。這也是化學變化的本質。原子論和分子學説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也是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元素有100多種。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律並編排了元素週期表,使化學的研究變得有規律可循。

3、現代化學:合成新分子階段。

主要任務是合成大量的新分子,解決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1965年,我國的科學工作者第一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20世紀80年代我國工作者合成了核糖核酸,為人類揭開了生命的奧祕。

1993年,中國科學院運用納米技術和超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操縱硅原子寫出“中國“字樣。

四、教材知識:

1、納米技術: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納米銅的性質。

2、隔水透氣的高分子材料:鳥在水中游。

3、破冰斧柄:強度高

4、直徑6毫米的尼龍。

5、人類發現和合成的物質有3000多萬種。

國中化學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原於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瞭解原於結構的表示方法;

(3)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係;

(4)瞭解離子的形成過程,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增強學生歸納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

(2)運用多媒體動畫片、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演示離子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直觀,增強學習的效果。

3、情感、態度與付值觀

(1)初步體會物質構成的奧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粒子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的形成。

難點: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談]原子的結構

[體驗]畫出原子結構草圖

(二)複習回顧,課前熱身

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質子、中子、電子三種。

2、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居於原子的中央,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電子數: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二、核外電子的排布

活動1:

[討論]核外電子的運動是否如同學們所畫的?

[歸納]核外電子運動是否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

[提示]核外電子運動經常出現的區域叫電子層。

[設問]核外所有電子是杏都經常出現在同一區域?

[點撥]核外電子就像人一樣,小時候完全靠父母,隨着年齡,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小。那麼電子由於能量各不同,所以其運動的區域離核有遠有近。

[提示]能量低,離核近,能量高,離核遠。

活動2:

[體驗]核外電子在不同電子層內運動的現象説明什麼問題?

[歸納]核外電子是在不同的電子層內運動的,這種現象叫做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

2、離核最遠,能量最高的電子層叫最外層。

[明確]各原子的最外層可能不相同。

[小結]電子層: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離 核:近……→遠

活動3:

[提問]稀有氣體化學性質表現如何?

[歸納]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難與其他物質反應。

[設問]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何特點?

[投影]1-20號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交流]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為8個。

[提示]若第一層為最外層,則為2個。

[點撥]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8個。

[歸納]穩定結構: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達到8個(若第一層為最外層,達到2個)的結構。

活動4:

[操作]請同學們根據上述知識畫出氫、氧原子的結構草圖。

[討論]該圖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帶的電荷數、核外電子的運動。

[歸納]化學上把表示原子結構的圖形叫原子結構示意圖。

活動5:

[討論]以氧原子為例,回答圖中各部分的意義。

[歸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二、離子的形成

活動6:

[投影]1~20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

[討論]哪些屬於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三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及其結構是否穩定?

三類元素的原子在反應中怎樣使其結構穩定?

[歸納]

[小結]元素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係最密切。

活動7:

[設問]原子得失電子的結果是怎樣的?

[課件演示]動畫:氯化鈉的形成

[歸納]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離子,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兩種。

2、陰、陽離子由於靜電作用而形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離子也可構成物質。

活動8:

[討論]如何表示離子?

[歸納]離子符號的書寫:

先寫元素或原子團符號,然後在符號右上方先標電荷數值(數值為“1”時省略),後標“+”“-”號。

[提問]2Mg2+中數字“2”表示何意義?

[歸納]元素符號右上方的數字:一個離子帶的電荷數。

離子符號前面的數字:離子的個數。

活動9:

[議一議]原子和離子的比較

[小結]1.不同點:

①原子結構一般不穩定(稀有氣體除外);而離子結構穩定。

②原子不顯電性,離子帶電。

[拓展]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等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原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大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陽離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小於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陰離子。

③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變,離子可能變。

[點撥]帶電的原子團這類離子在化學反應前後可能變。

④原子用元素符號表示,離子用離子符號表示。

2、相同點(聯繫):

①都能構成物質,保持物質化學性質。

活動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的關係。

[歸納]

[明確]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三種。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幾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①A~E共表示四 種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號,下同);③表示陰離子的粒於是 A、D ;④表示陽離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的粒子是 B 。

3、鈉原子和鈉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下:請回答:

(1)由於它們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所以它們都屬於鈉元素。

(2)鈉原子和鈉離子的化學性質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總結反思,拓展珏伸

[總結反思]本課學習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啟示:。比較、歸納是學習化學基本概念的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為A,它的陽離子Mn+與N元素的陰離子Nm-核外電子排

布相同,則N元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電子變為陽離子,得電子變為陰離子,且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對於“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電子數 B.不一定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種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可能是同種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課堂跟蹤反饋

夯實基礎

1、下列變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熱後汽化 B.貯氮氣的鋼瓶受熱爆炸

C.氧氣溶解於水 D.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2、三種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已知n>p,則它們的核內質子數(依次用X、Y、Z表示)關係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圖中,表示+2價陽離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屬於同種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表示陽離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負2價陰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 所示,則該元素原子所含的質子數為 ( B )

A.6 B.8

C.10 D.12

8、(2001長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的是 ( A )

9、(2002山西省)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02吉林省)下列關於分子、原子、離子的説法,正確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可以再分

B.單個SO2分子有刺激性氣味

C.純淨的氫氣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後,生成的物質是由同一種粒子構成

D.離子是原子失去電子後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有關該元素的説法錯誤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16 B.原子的核外有3個電子層

C.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 D.屬於金屬元素

12、對Fe3+、Fe2+、Fe三種粒子的判斷,正確的是 ( C )

①核電荷數相同 ②核外電子數相等 ③電子層結構完全相同 ④質量幾乎相等 ⑤等質量的三種粒子所有的質子數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種粒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 ,則該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 ( A )

A.1 B.2

C.8 D.10

開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學家在宇宙深處發現了H3+離子和H3分子。請回答:

(1)1個H3+離子中含有 3 個質子, 2 個電子。

(2)構成H3分子的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是 C (填序號)。

(3)H3屬於 單質 (填“混合物”、“單質”或“化合物”)。